慈禧死后,李莲英为何能够保住小命?
提到“李莲英”这三个字,在被无数的影视和文学作品不断演绎后,早已经是深入人心,俨然成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太监之一。接下来,本着还原和尊重历史的态度,我们一起走进他的“传奇人生”,尤其是关注他如何能在慈禧过世后还会全身而退。
中国古代最早关于太监的记载,大致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基本上文明史出现后不久,太监就随之出现了。根据已出土的甲骨文记载,最早出现的太监通常都是一些战俘或者奴隶,经阉割后才能为宫廷提供服务。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起了中国第一个封建制中央集权国家,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从此以后,太监的重要性得到不断提升,已经不仅仅停留于伺候饮食起居和粗鄙杂务,开始被赋予了一些政治职能,比如署理公案、传达诏书和监督官员等。
刘邦在建立西汉前后,不断倚重于外戚集团的力量支持自己,终于导致了外戚集团的过分强大,更引发了日后的“吕后乱政”。为了重新夺回权力,刘氏皇族开始借助身边的太监,希望借由他们去打压外戚。
在皇权和外戚的不断博弈中,太监见缝插针作为一股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到了东汉时期,他们已经成为足以抗衡皇权和外戚的第三股力量,甚至影响到了皇位的更迭。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长期的动荡不安,太监始终都没能“再现巅峰”,直到唐朝到来。李氏皇族对于太监的约束还算严格,始终都没有形成太大的势力,直到安史之乱的发生,他们终于趁乱崛起并且掌控了军权。
结束五代十国的乱局后,中国的历史终于进入两宋时期,实现了经济、政治和文化的高度繁荣。而且,开国皇帝赵匡胤历来就提防两类人,分别是武将和太监,以至于始终都没有形成势力,长期都是循规蹈矩。
元朝作为少数民族政权,始终都保留着自己本民族的传统,所以宫廷内的太监数量非常有限。而且,这些数量不多的太监也大都来自于高丽和安南等属国,根本无法对朝政产生太大的影响力。
明朝初期,开国皇帝朱元璋高度提防太监篡权,还将“内臣不得干政”作为祖训。不过,燕王朱棣在老爹驾崩后发动了靖难之役,之后开始提升太监的地位,终于到明英宗朱祁镇时发生了“土木堡之变”,到明熹宗朱由校时出现了魏忠贤,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客观讲,作为少数民族政权,清朝对太监的管控还是非常严格的,其权势和地位自然不能与汉朝、唐朝和明朝同日而语。所以,李莲英能在清末时期混得风生水起,又能在慈禧太后过世以后全身而退,实在不是一件易事。
李莲英出生于1848年11月,原名叫做李进喜,9岁时因为家中艰难而被迫净身入宫成为太监。当时,咸丰皇帝的后宫嫔妃众多,他因为自幼习得一手梳头本领而赢得了慈禧的青睐。
1860年,昏庸无能的咸丰皇帝面对英法联军,竟然没羞没臊地以“外狩”为名逃到热河去避祸。而李莲英,也被懿贵妃慈禧带在身边,一同随驾侍奉左右。
咸丰皇帝驾崩后,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联手恭亲王奕訢发动了“辛酉政变”,共同辅保同治帝登基后开始进行“垂帘听政”。作为身边的心腹太监,李莲英自然也是水涨船高,成为仅次于安德海的“第二红人”。
安德海仰仗慈禧的宠信,凭借自己在辛酉政变期间的通风报信,变得完全目中无人。在南下置办龙袍时,他因为一路招摇撞骗和聚敛钱财而被山东巡抚丁宝桢抓捕,立即就被慈安太后下旨处斩了。
安德海被处斩后,年仅22岁的李莲英终于熬出了头,正式接任了内廷大总管一职。他从小苦惯了也穷惯了,即便得势以后也没有嚣张跋扈,始终都拎得清主子和奴才之间的关系,始终都摆得正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1886年,李莲英奉慈禧太后懿旨陪同醇亲王巡阅北洋水师,期间却不敢戴自己的二品顶戴。因为他深知,太监授二品属于违制之举,倘若不知天高地厚胡乱炫耀自己的殊荣,必定会招致安德海那样的下场。
很多人以为,李莲英就是一个见风使舵的势利小人。不过,笔者个人却认为他似乎并非完全如此,很多行为或许只是无可奈何的生存方法。
有一次,慈禧太后在听完杨小楼的京剧后,当场就亲题一个“福”字作为赏赐,可却把偏旁“礻”写成了“衤”,所有人都尴尬至极。只有李莲英临阵不乱,他对杨小楼表示老佛爷赐福自然要比普通人多“一点”,轻松就化解了这场尴尬。
1908年11月15日,统治中国几乎半个世纪的慈禧太后寿终正寝,已经年逾60岁的李莲英瞬间就失去了靠山。很快,他将老太后历年来赏赐自己的各种珍宝都交了出来,还表示“这些都是皇家之物,绝不能流入到民间。奴才小心保存了几十年,现在诚心奉还给主子”。
李莲英的这一“壮举”,令垂帘听政的隆裕太后非常感动,加之还是慈禧太后的亲侄女。因此,朝廷特旨准许他以二品的待遇出宫养老,还在北京近郊的一处偏僻之所定居安顿了下来。
1911年3月4日,就在大清帝国风雨飘摇之际,李莲英走完了自己的一生,终年64 岁。死前,他留下了“事上以敬,事下以宽。如是有年,未尝稍懈”的遗言,也算是对自己一生功过的总结。
关于李莲英的具体死因,虽然后世还存在一些不同声音,有人认为死于仇杀,有人认为死于鸦片,也有人认为死于劫杀。不论何种原因,清廷还是赏赐了1000两的祭奠银,又在恩济庄的太监墓地内专门为他建造了一座坟墓,也算得上是一种善终吧。@文史不假
慈禧死后,李莲英为何能够保住小命?
于史而论,有清一代,太监从未掌过兵权,也未形成过左右政局的权势。
太监的最高长官是四品“宫殿监督领侍”,其衙门“宫殿监办事处”(又称敬事房),是内务府的下属机构,太监如有不法之行,内务府有权先拿后奏。清宫交泰殿前铸有铁牌,铭文是:“有犯法于政、窃权纳贿、嘱托内外衙门、交结满汉官员、越分擅奏外事、上言官吏贤否者,凌迟处死。”
清代太监的权势和汉、唐、明不可同日而语。而李莲英在清末政治舞台上的地位,决不是戏剧舞台上的刘瑾。慈禧死后,李莲英能全身而退,也与他的为人有直接关系。他虽然有上百万两白银,但不敢起大第;身为二品大员,但在1886年奉旨陪同醇亲王巡阅北洋水师时不敢戴二品红顶子,只戴了个七品小官的金顶子。因为李莲英知道,太监授二品顶戴是“违制”,若在此时耀示“殊荣”,乃是招祸。所以李莲英的态度十分拘谨,布鞋、布衣,每日手执亲王的长杆烟袋、大支烟荷包,侍立装烟,不知根底者,皆以为他是亲王的侍从人员。而且回避一切进谒者,使企图献物邀宠的人大失所望。
李莲英所以如此小心谨慎,因为他知道醇亲王是光绪皇帝的生父,慈禧太后的妹丈,权势决不在杀安德海的恭亲王之下。他奉旨陪同亲王巡阅海军,朝野舆论纷纷,恐开太监监军之先河,御史们此时正拭目以观,李莲英纵有爱财之心,也只能取韬晦之计,决不敢“招事”。
李莲英常对手下的人说:“一个内务府,每年稳稳当当的十万两银子,足够我花的,用不着交外官,交外官是有危险的。”
庚子之后,袁世凯、杨士骧等人给“老佛爷”进贡时,总派差官先给李莲英送一份,李莲英是近视眼,闻送礼的差官将到,早就迎出门去,不待差官请安,李先曲下腿去等候。所获之礼如值“一千”,次日必还礼“八百”,用心可谓良苦,因为拒收得罪人,收下又怕惹出不好应付的事来,故用“八百”对“一千”之策,来个两情相抵。
总而言之,在清末的政治舞台上,李莲英够的上个“角”,小说、戏剧中把他脸谱化了。在宫廷之争中,他在慈禧和光绪之间左右逢迎,两面讨好,在夹缝中求“荣”。他没有控制军权左右政局的能力,不但客观上无此可能,而且主观上也无此野心。究其所欲,只不过是当个不“露白”的富家翁以终老天年。李莲英常对下属表示:“主人是个老虎,我受恩深重,不可失慎,天恩越大,性命越险,吾人不可不慎。”
慈禧死后,李莲英为何能够保住小命?
虽然慈禧死后李莲英又多活了三年,可是据坊间传闻李莲英并不是病死的,而是暴尸在荒野之中,当他的亲戚发现他的时候,也仅仅找到了李莲英的一颗头颅,身子早已不见了踪影。
许多年以后,当人们挖开李莲英墓葬的时候,棺椁里面也只保存着李莲英的头颅和一条大辫子,外加一些殉葬品。由此得出结论,李莲英身首异处绝非正常死亡,很可能是死于非命,也就是说他是被人谋杀的。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李莲英这个晚清第一权监,在慈禧这棵大树倒下之后,李莲英的辉煌日子也从就此终结。尽管他苟且偷生多活了几年,可是最终还是没有保住自己的小命。
有权利的地方自然就有纷争,在皇宫里面,作为服侍皇帝,后妃们的太监们这个特殊群体,难免为了利益产生争斗。因此,身为总管后宫的清宫大总管李莲英的位置自然要被人嫉妒,太监也是人,也喜欢钱财名利,所以这些太监们也都想着有朝一日能够混成李莲英那样,能够在宫内呼风唤雨,为所欲为。其实话说回来,李莲英的崛起很大程度上是慈禧太后在背后撑腰,不然的话,李莲英也不会那么早嚣张,因此,我们说慈禧一死,李莲英的天立马就塌了。为慈禧太后老佛爷守孝百日后,李莲英就结束了他的太监生涯,偷偷的请辞隆裕太后离开了紫禁城,找了一处僻静小院,闭门不出,过上了隐居的生活。
可是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你,李莲英是觉得自己无官一身轻,从此谁也不得罪就可以苟且偷生过完下辈子啦!然而,他在宫中积怨众多,正如他本人所说的“财大祸也大”,李莲英做太监大总管期间,敛财无度,家财过亿,而且这些钱财都是来路不正,有慈禧太后作后台,李莲英更是为所欲为,嚣张跋扈,因此也结下了很多仇家。所以说李莲英在慈禧太后死后不到三年就被人暗杀了。
有人说李莲英的死于太监小德张有关系,小德张,原名张春喜,河北间府静海人。从小家境贫寒,后来小德张为了能出人头地,发大财,就依然决然的自己净了身,两年后托人打点进宫当了一名太监。进宫之后的张春喜由于自己的姓名中带个“喜”字,与隆裕皇后的小名“喜”字相吻合,为了避讳,于是张春喜便改名张兰德。
张兰德由于会在宫中戏班子中学得了唱戏的本领,再加上其长相清秀,而且聪明伶俐,在慈禧太后五十大寿的演出中,张兰德表现的大出风头,因此博得了慈禧太后的赏识,因为慈禧爱看戏,所以这个张兰德就被掉到慈禧太后的身边,在储秀宫做了慈禧的贴身太监。后来由于张兰德精明能干,善于察言观色,慈禧太后无论干什么,张兰德都是事先准备好用具,几乎是随用随到,太后伸手即来。因此,慈禧对这个小太监张兰德特别喜欢。
慈禧有一个习惯,她喜欢叫自己的宠信的太监小名,你比如说他管李莲英叫“小李子”,管安德海叫“小安子”等等,觉得特殊顺口。于是呢,张兰德也就自然的被慈禧太后唤作了“小德张”啦。慈禧太后的金口玉言一出,“小德张”这个名字在紫禁城内被慢慢传开,“小德张”张兰德也从此开始飞黄腾达了。
可是小德张在怎么得宠,上面还有个大总管李莲英挡着,不把李莲英搬倒,自己是永远不会有出头之日,所以从那会开始小德张就对李莲英耿耿于怀,想除掉李莲英谈何容易,起码老佛爷慈禧太后这一关就过不去,所以小德张一直是忍着,直到慈禧太后去世,小德张的机会终于来了,慈禧一死,李莲英告老还乡,隆裕太后开始垂帘听政,李莲英的位置自然就由小德张顺利接管了。从此小德张开始巴结隆裕太后,不久就成了隆裕太后身边的大红人。
小德张虽然做到了太监大总管的位置,可是这个人野心特别大,他想要控制隆裕太后,而且明目张胆的在宫中拉帮结伙,广招门徒,扩大自己的实力。据说后来为了斩草除根他居然对已经离开皇宫的李莲英下了狠手。
因为俩人之前就有恩怨,所以这小子得势了怎么可能放过昔日骑在自己脖子上拉屎的李莲英呢?
后来小德张就联系江朝宗,再后来李莲英就突然的消失了,人间蒸发一样活不见人死不见尸,突然有一天,悲剧上演了,李莲英的亲人在后海河沿发现了李莲英的人头,身子缺不知去向。所以事后人们断定李莲英身首异处,很明显就是被人暗算的,也就是说他是被仇家所杀。
说到底,慈禧太后死后,李莲英还是没有保住自己的性命,江湖恩怨是这样,宫中恩怨也亦如此,有人的地方就有恩怨情仇,远离仇恨,多做善事,且行且珍惜,才是王道。
慈禧死后,李莲英为何能够保住小命?
1908年11月,光绪与慈禧只相差一天先后去世,继而溥仪继位,光绪皇后隆裕尊为皇太后。
慈禧生前最得力心腹太监李莲英,在为其守灵百日时向隆裕太后自请退休。隆裕不但准其所请,而且还特许他继续享受原有的俸禄待遇。
李莲英能得隆裕如此优待,亦为自己太监生涯画上了圆满句号。
李莲英出身贫寒,很小就净身进宫当了太监。后来他得缘来到慈禧身边听差,凭自己的聪明灵巧,在慈禧心腹太监安德海失势被杀后,一跃成为慈禧宫中首领太监。
李莲英身历同治、光绪两朝,一直游走于慈禧与皇帝后妃之间,妥善平衡各方关系。
不过李莲英最擅长的还是揣摩慈禧心思,其做事总能使慈禧熨帖舒服。
时间久了主仆二人的感情早已异于他人,李莲英更像慈禧孤寂余生须臾不离的伴。
李莲英亦因此在宫中平步青云,不但达到了太监最高四品级别,甚至慈禧还赏其二品顶戴花翎。这皆是清廷太监未有过的殊荣,由此可见李莲英在慈禧跟前岂是一个红字可简单比拟。
李莲英一直陪伴慈禧身侧,见证了清廷众多的政治事件。
他亦曾深陷慈禧与光绪帝后斗争漩涡,甚至曾有传言称戊戌变法失败,皆因李莲英告密所致,由此他深得光绪一方忌恨。那慈禧死后李莲英为何能保住小命呢?且听有书君为你梳理分解。
一,李莲英悟透生存之道,事上以敬留后路。
李莲英在紫禁城摸爬滚打几十年,多半时间都在喜怒无常的慈禧身边度过。他不但未如前任安德海那般获罪斩首,反如宫中常青树圣宠不衰。
这皆应得益于李莲英会做人,其人生导师正是前任安德海。
李莲英亲眼看着安德海盛极一时,却被慈禧借刀杀人而亡。他瞬间警醒无论何时都要安于奴才本分,稍有不慎主子随时会要奴才的命。他摆正主仆关系,每天如履薄冰小心翼翼侍候慈禧,只为两个字保命。
慈禧与光绪矛盾重重,李莲英夹在两位主子之间,并非完全站队慈禧这边。李莲英处世圆滑,他在哄转慈禧同时,亦暗中在光绪那里表现出忠心事主的一面,他时刻为自己留着后路,其两边讨好的本领无人堪比。
不过李莲英确实是用心在侍主。八国联军进北京,慈禧携光绪西逃避难。慈禧与洋人达成和解后,返京途中夜宿保定。
当时已是隆冬季节,慈禧寝室保暖设施齐全温暖如春,就连李莲英居室都是被褥齐全,可怜的光绪帝那里却惨到炕冷屋寒,甚至炕上只有一条褥子,连取暖的被子都没有。
等得李莲英服侍慈禧妥当后,前来查看光绪时,只见光绪坐在炕上斜倚着墙,正冻的瑟瑟发抖无法入眠。
李莲英一见此景不由得心头一酸,他赶紧对光绪说:“如果主子不嫌弃,就委屈主子用我的被子。”。他抱来自己的被子后,服侍光绪睡下,又号啕大哭着安慰光绪“谁让我们遇上这样大事呢。”。
这一夜李莲英都未曾离开,一直站在外屋候着,既使光绪咳一声,他皆上前嘘寒问暖。当时光绪因戊戌变法失败早已失势,可是李莲英并未落井下石。光绪心中装满苦,李莲英送上的一丝甜就可充满光绪之心。因而光绪日后常言,如果没有李安达自己活不到现在。甚至光绪在临终前曾留下两条遗言,其一就是要善待李莲英。
这一切皆是李莲英多年用心敬主侍主换回的,这应是隆裕优待李莲英的原因之一。
二,李莲英从不恃宠而骄,事下以宽赢众人尊重。
李莲英在宫中为人低调,并未以慈禧红人自居。他在一般嫔妃面前从不乱摆大太监总管架子,对她们是能宽则宽,能帮就帮。甚至有时嫔妃们出现纰漏,李莲英也多在慈禧面前为她们美言助其过关。
慈禧西逃前处置光绪挚爱珍妃,命太监将珍妃投入水井。听闻珍妃最后挣扎时,喊得是“李安达,救命啊!”由此可见,珍妃不被慈禧所喜,平时李莲英没少帮她脱罪,不然珍妃于危急时刻不会第一时间想到让李莲英救命。
安达是蒙古语兄弟之意,不只光绪将李莲英视为安达,就连珍妃都称其安达,这应李莲英日常行为换回的尊重。
有书君觉得,慈禧生前隆裕的宫廷生活也很悲凉,经常惹怒慈禧,以李莲英个性也应没少回护隆裕。每个人心中都有杆秤,这也许亦是隆裕优待李莲英的少许因素。
三,李莲英谨小慎微谨记宫训,少涉政不落口实。
清朝开国吸取前朝教训,禁止宦官涉政。安德海违背禁令涉政太深,引来杀身之祸。李莲英引以为戒时刻躲着政事走。
北洋水师建成之日,慈禧派醇亲王奕譞前去视察。奕譞是光绪生父,他为消除慈禧猜忌,就请求慈禧派李莲英同往。可是李莲英作为慈禧公开派发钦差,并未耀武扬威反而夹着尾巴躲在奕譞身后。
李莲英出宫时摘下二品顶戴花翎,只戴着四品太监帽子。他手中拿着奕譞大烟袋,时刻准备着侍候奕譞吸烟。甚至李莲英晚间还要亲自侍候奕譞洗脚,然后住在奕譞外间随时听从召唤。
李莲英一路上对北洋水师事宜不发一言,他根本不像钦差更像奕譞仆人。因而李莲英回宫述职时,曾有官员告他违祖制出宫涉政,奕譞立马出头为其辩解。不过李莲英行为确实找不出纰漏,谏官所陈罪状确无涉政实据。慈禧由此更加信任李莲英,反将谏官贬职了事。
李莲英谨小慎微,很少涉足政事卷入党派之争。隆裕既使想治李莲英之罪,也应该很难找到治罪口实吧。
四,李莲英审时度势拎得清,激流勇退保命护财。
慈禧病重之时,李莲英就知道自己大势已去处境艰险。首先他怕慈禧政敌报复。其次他虽不涉政却也贪财,多年来敲诈勒索官员敛财无数。
他想保住财产,同时又怕隆裕心腹太监小德张等人因财害他。李莲英思谋良久,选择放弃眼前繁华激流勇退保命护财。
慈禧临终前一段时间,李莲英就以不忍看见慈禧病重憔悴的样子为借口,对慈禧避而不见。有书君觉得,与其说李莲英伤心过度,不如说他在提前抽身,给隆裕等人留下逐渐疏远慈禧的印象。
李莲英不急不躁一步步按着自己计划走。慈禧死后,他不但在慈禧灵前嚎啕哭述中,向隆裕释放了祈求保命的信息。他甚至将慈禧多年来赏赐的珠宝,整理了七大包全部奉在隆裕面前。他卑微言明这皆是慈禧赏赐之物,本是皇家宝贝只有隆裕值得拥有。他只是暂时保管,现在要物归原主。我们试想哪个主子看到如此低调顺从的奴才,能起杀心呢?
李莲英拎得清能果断放弃虚荣,甚至舍财亦要设法激流勇退是其人生大智慧。他不但保住小命还护住了隐匿的巨大财富。
李莲英隐退三年后病逝于北京,享年64岁。其墓志铭“事上以敬,事下以宽,如是有年,未尝稍懈”亦揭示他能全身而退的秘密吧。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慈禧死后,李莲英为何能够保住小命?
清朝是封建王朝的究极体,清朝几乎克服了之前封建王朝的所有弊病,其中当然也包括阉祸。
有清一代,太监被严格限制干政,这是吸取了前朝大明太监干政的教训。实际上不止明朝,秦、汉、唐、明都发生过严重的宦官乱政的现象,宦官作乱似乎是汉人王朝难逃的命运,所以清朝要极力避免此事。
所以在清朝的大部分时间,从未出现过知名太监,李莲英和小德张能够名留史册,很大程度是因为他们的时代离我们太近了。
与某些影视文学作品不同,李莲英在历史上的形象,是相当不错的。
李莲英的人生轨迹,有一个人给了他重要的参考——安德海。安德海是和李莲英几乎同时进攻的太监,不同的是,他发迹的更早,在李莲英之前就已经成了太后跟前的一号红人。可是安德海却丝毫不知道低调谦逊,在外飞扬跋扈,甚至违背顺治的祖制,擅自出宫。最终被山东巡抚丁宝桢斩首,慈禧虽然异常愤怒,却无可奈何。因为丁宝桢有“祖制”这顶大帽子,还有慈安太后的支持,此事最终不了了之。
安德海的下场,给了李莲英一个警告:摆不正奴才和主子的位置,是要掉脑袋的。
于是李莲英继承了安德海的位置之后,越发的小心谨慎。他对朝廷的政事几乎不发一言,绝不越雷池一步,对待下人和外官也十分客气,从不盛气凌人。史称“对上以敬,事下以宽,如是有年,未尝稍懈”。
更难得的是,对于光绪皇帝这个傀儡,宫中人人都轻视皇帝,可李莲英却能始终如一。在庚子国变的逃难的时候,李莲英发现光绪皇帝居然没有被褥盖!放声大哭说自己失职,赶快把自己的被褥拿来给光绪皇帝。作为慈禧的心腹,李莲英却能得到光绪帝的高度评价,其谨慎公平可见一斑。
李莲英虽然权势熏天,却十分义气。对待自己老家的同乡故友都慷慨解囊,对那些对他好的人,他也一定能够回报以真心(如袁世凯),李莲英的人生哲学,值得每一个职场人学习。
慈禧死后,李莲英为何能够保住小命?
慈禧死后李莲英能够全身而退保住小命,和他为人处事的谨小慎微很有关系,而他这种性格的形成和自己的前任安德海的死很有关系。
安德海慈禧的心腹但做人太嚣张最后死于非命。安德海仗着自己帮助慈禧获宠于咸丰帝以及辛酉政变中的功劳,嚣张跋扈得罪了不知道多少王公贵胄、地方督抚,甚至于连同治皇帝他都不放在眼里,最后被众人借山东巡抚丁宝桢除掉。
可以说安德海的死让李莲英明白不论自己多么受慈禧宠信,但奴才始终是奴才,一旦得罪了太多的权势人物慈禧也不会保他,也保不住他。所以在受慈禧宠信李莲英也小心做人,不得罪各方人物。
比如北洋海军成军阅兵要有权贵前往检阅,派去的是光绪皇帝生父醇亲王。慈禧让李莲英随行监视醇亲王,但李莲英每天都把醇亲王伺候的很好,一直把自己放在奴才的地位上,没因为为慈禧办差就跋扈。
比如面对慈禧和光绪的纷争,李莲英两面讨好,虽然是慈禧的亲信但也不得罪光绪。甚至于光绪曾经夸李莲英“忠心事主”,曾说:“若无李莲英,我活不到今天。”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慈禧去世。李莲英办理完慈禧的丧事,于宣统元年二月初二,离开生活了52年的皇宫。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