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太后隆裕,一生被情爱抛弃,为何被奉为“女中尧舜”?

到了1911年,腐朽的满清政权早已经摇摇欲坠,全国多地都爆发了或大或小的武装起义。为了镇压革命以苟延残喘,清廷采纳了邮政大臣盛宣怀的建议宣布“铁路国有”,将已归民办的川汉铁路和粤汉铁路都强行收回。

这次赤裸裸的“抢劫”,无异于一次抱薪救火,更加激起了民愤。在革命党的组织下,南方多地都爆发了声势浩大的“保路运动”,直接引发了大面积的武装冲突,而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1911年9月25日,四川荣县宣布独立,将“保路运动”推向了高潮,也点燃了新一浪的反清运动。紧接着,蒋翊武率领“文学社”和“共进会”的骨干成员密谋,准备在湖北武昌发动武装暴动。

由于计划泄密,蒋翊武和孙武等人当机立断决定提前起义,率领新军工程第八营率先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随后,起义军迅速掌控武汉三镇并且成立了湖北军政府,还推举黎元洪作为都督进行过渡。

随着起义的成功,全国各地都纷纷响应,终于拉开了辛亥革命的大幕,也按下了满清灭亡的倒计时钟。截至11月底,华中、华东、华南、西北和西南的15个省相继宣布独立,反清运动终成燎原之势。

1911年12月11日,脱离满清政权的各省代表齐聚南京,共同推举孙中山成为临时大总统。在就职仪式上,他庄严肃穆地宣誓:

倾覆满清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和图谋民生幸福,此为国民之公意。

面对此情此景,向来都眼高手低的载沣瞬间就懵圈了,甚至连北洋新军都无法调动。于是,他只能缩头妥协,一股脑儿将烂摊子交给隆裕太后和宣统皇帝这对孤儿寡母打理。

最终,隆裕太后宣布解散原先的“皇族内阁”,重新起用袁世凯并且担任内阁总理大臣,全权负责所有的军政事务。据《清史稿》记载:

隆裕封袁世凯总理大臣并许“余一切不能深知,以后专任于尔”。

拥有了足够的政治和军事资本后,袁世凯开始玩起了“两面派”,而且玩儿得很溜。一方面,他同革命派秘密谈判并且表示拥护共和;一方面,他又向爱新觉罗皇族持续施压逼迫退位。

面对刁钻老辣的袁世凯,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开始表现出来,拥护“南北议和”的声音成为了主流。无奈之下,孙中山只好发表了一份公开声明:

倘若清廷内阁总理袁世凯能宣布赞成共和体制,他本人不仅愿意辞去临时大总统职位,还愿意推举对方担任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25日,袁世凯率领北洋诸将公开通电支持共和,既回应了孙中山的声明,又向清廷下达了“最后通牒”。既无野心又无能力的隆裕太后面对北洋系和革命党的双重压力,除了哭还是哭,据溥仪在《我的前半生》回忆:

在养心殿的东暖阁里,隆裕太后坐在靠南窗的炕上,不断用手绢擦泪,面前地上的红毡子上还跪着一个粗胖的老头子,也是满脸泪痕。

眼看大清帝国已经回天乏力,隆裕太后开始为爱新觉罗家争取优待条件。到了2月12日时,当袁世凯同意《皇室优待条款》后,她含泪颁布了《清帝逊位诏书》,存续276年的大清国就这样结束了。

很多人对隆裕太后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认为她既避免了国家的南北分裂,又避免了内战的生灵涂炭,堪称“女中尧舜”。不过,文史不假却认为这种评价过誉了,她和“伟大”二字相去甚远,说到底就是一个苦命的女人而已。

叶赫那拉·静芬(1868年2月3日——1913年2月22日),闺名“喜子”,“上三旗”之首的镶黄旗人。她是慈禧太后的侄女,还是光绪帝的皇后,以太后之尊辅保溥仪登基和退位,更被评价为“女中尧舜”。

如果单纯从外貌来看,叶赫那拉·静芬实在算不得美女,甚至就连“普通”都算不上,简直是如假包换的丑女。对此,就连洋人都深有感触,据美国传教士赫德兰在《一个美国人眼中的晚清宫廷》中记载:

皇后长得一点都不好看,稍微有点驼背,还瘦骨嶙峋,而且脸很长,肤色灰黄,存在很多蛀牙。

当时西方的照相技术已经传到了皇宫,所以我们可以通过照片直观看到隆裕太后的容貌,真可谓“有图有真相”。显而易见,如果她不是慈禧太后的侄女,绝对不可能成为光绪帝的皇后。

1888年,也就是清光绪十四年,已经十八岁的光绪帝仍然没有大婚,这在普遍保持早婚传统的满清皇室是非常罕见的。

原来,按照祖制,皇帝大婚就意味着长大成人,意味着亲自裁决朝廷政务,意味着慈禧太后卷帘归政。对于嗜权如命的老佛爷而言,这是万万不愿意接受的,因而将婚事一推再推。

面对恭亲王奕訢等皇室成员的一再奏请,慈禧太后只能不情不愿地松口。不过,她为了继续影响和控制光绪帝,为了出一口没有当过正宫皇后的怨气,坚持册立自己的侄女静芬为皇后。

静芬之所以被册立为皇后,并不是姑母慈禧有多么疼爱她,更不是光绪皇帝有多么疼爱她,仅仅是因为她身上流淌着叶赫那拉家族的血液,仅仅是因为政治博弈的需要。对此,光绪皇帝自然是心知肚明,对她的厌恶也是不加掩饰。

从光绪十五年大婚,一直到光绪三十四年驾崩,帝后二人度过了二十年有名无实的夫妻生活。与此同时,珍妃却得到了皇帝的专房之宠,甚至不把隆裕这个正宫皇后放在眼里,打心眼里瞧不起她。

更让隆裕委屈的是,自己被丈夫冷遇还招致了慈禧太后的不满,认为她太过无能,可谓两头受气。一句话,她既输掉了爱情,又输掉了亲情,甚至就连宫中的侍女和太监都敢怠慢。

戊戌变法后,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彻底决裂,还被关在瀛台之内思过。对于这些,生性安稳又少言的隆裕只好默默接受,以自己异常尴尬的身份继续充当“木头人”,完全没有存在感可言。

1908年11月,统治满清帝国近半个世纪的慈禧过世,临终前还使用砒霜毒死光绪皇帝将隆裕变成了太后。在她的指派下,醇亲王载沣的三岁儿子溥仪即位,为了不使大权旁落还特意留下一道懿旨:

嗣军国政事均由摄政王裁定,重大事件须请皇太后懿旨。

满朝的文武大臣都担心,老叶赫那拉氏过世了,小叶赫那拉氏也会继续揽权。不过,事实证明他们多虑了,隆裕太后深知自己能力和魄力都远不及姑母,索性就放权于载沣。

载沣被慈禧太后长期压制,如今终于掌权,头一件事就是清算袁世凯,就是为自己的兄长光绪皇帝报仇。不过,外有北洋新军作为后盾,内有庆亲王奕劻和张之洞等重臣支持,他最终没能斩杀对方,只是以“足疾”为由将其赶回老家养病。

袁世凯被罢黜后,丝毫没有影响到他对北洋军的继续掌控,静待时机到来重新出山。辛亥革命爆发后,他终于等到了这个机会,逼迫载沣下台并且一举掌控了军政大权。

溥仪退位后不久,袁世凯终于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终于实现了取而代之。而隆裕太后也深感自己愧对列祖列宗,更加深居简出和郁郁寡欢,整日独自垂泪。

1913年2月3日是隆裕太后的生日,她原本不准备操办,在民国政府的促请下才勉强为之。接受朝贺时,昔日喧闹的朝堂上只有袁世凯的专使梁士诒拜寿,而且还是以外国使臣觐见之礼表达,其余的王公贵族们因为怨恨她退位亡国而纷纷回避,场面非常的冷清。

之后,隆裕太后更加自责,悲痛之下一病不起。到了2月22日,她在自己弥留之际还拉着七岁溥仪的手反复念叨:

汝生帝王家,一事未喻,而国亡,而母死,茫然不知。吾别汝之期至矣,沟渎道途,听汝自为而已。

隆裕太后薨逝后,逊清皇室为其上谥号“孝定隆裕宽惠慎哲协天保圣景皇后”,还将其与光绪帝合葬于崇陵。而袁世凯也代表民国政府为她举办了极其隆重的葬礼,亲赠“女中尧舜”的匾额,就连驻京的各国使馆都降半旗致哀。

说来可悲,生前不被人看好的隆裕,死后却赢得了国内外的一致尊重。

文史不假个人认为,隆裕太后算不上是一个政治家,她在国家危亡之际选择顺应潮流,只是一种无奈的妥协罢了。说到底,终生都无儿无女,甚至不被丈夫所接纳的隆裕太后,只是一个苦命的女人。

如果非要用四个字来评价隆裕太后,个人认为“命运多舛”要比“女中尧舜”更加妥帖一些。@文史不假

末代太后隆裕,一生被情爱抛弃,为何被奉为“女中尧舜”?

赢得国人尊重,甚至“女中尧舜”的盛赞,无非是和平退位,不动刀兵,所以广受赞誉。

其实某些说法都是站不住脚的,为何死后得到尊重?原因不过是省却许多麻烦,少耽误些时间而已,当时情势已不可逆,隆裕太后没有选择的余地。

为求自保不得不和平退位

就当时状况而言,各方势力都心知肚明,如果隆裕太后还不发退位诏书,根本不用革命军下手,段祺瑞就直接兵变血洗皇城了,太后和溥仪估计不会死,但载泽和溥伟必死无疑,估计段祺瑞得用重机枪把他俩枪毙得稀碎稀碎的;至于载沣,袁世凯会很兴奋的亲手料理;而自知拖不下去的隆裕,纯粹是被吓的发了退位诏书。

要知道,隆裕太后首先想到的皇族利益,然后才是其他,这点毋庸置疑,她并不具时代先进性思想,人也并不大度,看她如何把珍妃照死整就知道了,她只是封建王朝的保守女人,她虽不想背锅发退位诏书,但更不想“坐亡”,因而被迫就范,所以不必过分标榜

100多万部队?其中有大比例是吃空饷,即便是活人也都是混吃等死,根本没有战斗力,与朝廷帮袁世凯养的“私兵”相比,可以忽略不计,一触即溃,打不起来。

没机会也没能力大动刀兵

真正不动刀兵的是段祺瑞(袁世凯),而不是隆裕太后,所以这个功劳与隆裕无关。清廷早就态度坚决的下旨要剿灭革命军,是段祺瑞虚与委蛇的拖着不办。

作为新式思想的海归派,段祺瑞早先接受的都是民主制度和共和思想,同时他也明白,大清积弱不是武器落后,而是家天下误国,所谓家天下,就好比大清是爱新觉罗家的大清,大明是老朱家的大明,君主模式在中国循环了几千年,一直在圈子里打转,而到了清代,清廷的统治更是把封建统治极权化推到了巅峰状态,以愚民政策和文字狱禁锢了国人的思想,皇权至上,皇族利益至上得腐朽统治,造成体制糜烂,这才是落后挨打的真正原因。

基于如上思想,段祺瑞并没有大举清剿革命军,反而私下与他们谈判,并反过头来拍电报,告知内阁:

“共和思想已深入将士之心,将领颇有不可遏之势。压制则立即暴动,敷衍亦必全溃。”

大概要传达的意思就是:首先,这仗没法打,革命军搞共和,其实我们也要搞共和,而且对于这些将领,我有些压制不住了,一味弹压,军队会暴动,你们再这样拖着敷衍下去,军心溃散,军不成军了!

民国二年,段祺瑞与46名将领联合起来,再次催促:

“明降谕旨,宣示中外,立定共和政体。清廷如不速断,则江海尽失,势成坐亡”。

这就是赤裸裸的威胁了,关键就是“如不速断,势成坐亡”。

2月5日,段祺瑞再率第一军全体将领致电清廷。

2月12日,隆裕太后宣布清帝退位。

段祺瑞是受谁指使呢?

当然是袁世凯,连段祺瑞所住的宅子都是袁世凯送的,当初即便袁世凯被贬,他俩也都互通消息,关系莫逆,毕竟他受袁世凯几十年知遇之恩,哪怕后来袁世凯称帝,段祺瑞百般苦劝未果,却也并未公开声讨,只是决心绝不参与而已。

袁世凯和段祺瑞一软一硬,一个唱黑脸,一个唱白脸,合作无间。段祺瑞紧逼,袁世凯苦劝,一面假意安抚着段祺瑞,一面连蒙带吓的搞定隆裕,怎么吓?有条件可以讲,再这么拖着,我可控制不住了,你要当心呦~

隆裕太后的要求,没好处谁投降呢,虽然是被逼的,条件我只有一(yì)堆

“犹欲阻挠共和诏旨,将置我母子于何地?!”隆裕明白,如果拒绝退位,那么黑锅是她的,首当其冲去送死的也是她和溥仪,而皇族们对她俩的死活是毫不在意的,所以执意发布退位诏书。

而做为交换,条件大致如下:

皇帝尊号不废

民国礼待皇室

岁用四百万两

暂时居住皇城

侍卫人等留用

宗庙陵寝永奉

执事人员留用

皇室私产保留

皇族爵位保留

皇族免除兵役

八旗代筹生计

满蒙回藏与汉人平等

......

隆裕太后的作为虽属无奈之举,但也是明智之举,他们得到了优厚的待遇,最重要的是保障了皇族安全,否则以满清的遭恨程度,如果没有袁世凯的特别保护,皇室全族都会被活活打死,保留的侍卫不过是笑话罢了。八旗子弟的基本生存问题,由政府代筹生计,算是仁至义尽。所以说退位才是最好的结果,没有之一。

至于赢得的尊重,大多过于追捧,《中国日报》讲的还算中肯,大意如下:

慈禧不疼,光绪不爱,抑郁深宫,二十余载,既无可誉,亦无可讥。

惟清廷退位,后力居多,将来共和史中亦不失有价值之人物也

不论是否出于本心,毕竟隆裕力排众议(死硬派)达成和平退位,构建共和史中不可或缺的一节,最大的价值在于:权力通过正常(和平)、正式“交接”过度,极大程度的避免了乱局,避免了领土分裂。尤其是天高皇帝远的西藏、新疆、蒙古等,这个功绩不能抹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