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的一生功过应该如何总结?

我们通常所说的“民国时期”,是指1912年到1949年的这三十八年间,除了台湾省还在继续沿用外,我国其它地区已经恢复了公元的纪年法。期间,整个国家都充满了战争、死亡与饥荒,难怪会被称为“极少数人的盛世和大多数人的灾年”。

在那段时期,涌现出了非常多的矛盾型历史人物,比如袁世凯、溥仪、蒋介石、胡适和阎锡山等人,他们都极大地影响了当时历史的发展进程。今天,我们本着尊重历史的态度,一同回顾和总结袁世凯的功过是非。

为了支持原创和杜绝抄袭,文史不假在来源于网络的图片附加水印实属无奈之举,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在此特别声明,本人的所有原创文章或问答只发表于“百家号”和“头条号”这两个平台,其余任何第三方均属于无耻的剽窃,请自重!

1911年春,腐朽的满清政权已经是山雨欲来风满楼,多地都爆发了武装起义。为了筹措军费以镇压革命,刚担任邮政大臣不久的盛宣怀突然宣布“铁路国有”,强行将已归民办的川汉铁路和粤汉铁路都收归国有。

此举,无异于一次赤裸裸的抢劫,立即就遭到了社会各个阶层的强烈反对。因为,这些铁路都是花了大价钱才从美国人手中赎回来的,无论是商人、地主和农民都出钱出力了,如今竹篮打水一场空!

受此影响,湖南、湖北、广东和四川等地相继爆发了保路运动,要求清廷恢复铁路民办或者进行补偿。结果,引发了大面积的流血冲突事件。

1911年9月25日,吴玉章、龙鸣剑和王天杰等人率先宣布四川荣县独立,成为全国第一个脱离满清政权的地方,也将保路运动推向了高潮。对此,孙中山先生也给予了高度的颂扬和充分的肯定,赞誉为“首义实先天下”。

到了10月10日晚,蒋翊武和孙武等人率领新军工程第八营起义,在武昌打响了最响亮的一枪。随后,起义军迅速掌控武汉三镇并且成立了湖北军政府,推举黎元洪为都督作为一种过渡。

随着武昌起义的胜利,资产阶级革命派信心大振,接连在全国各地纷纷响应,终于拉开了辛亥革命的大幕。1911年12月11日,宣布脱离清廷的各省代表们齐聚南京共商国是,一致推选孙中山成为首任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10时,孙中山正式宣布中华民国成立并且就任了临时大总统。在就职典礼上,他庄严地宣誓:

倾覆满清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

武昌起义后,各国列强鉴于革命党所爆发出的惊人力量,纷纷一改之前支持清廷的态度,转而选择了局外中立。不过,由于革命党的行动太过迅速,令许多国家都不能预测他们究竟能不能击败清廷,又能不能保障各国的在华利益,只好在民国和清廷之间左右逢源。

外交方面无法迅速打开局面,内政和军事方面也陷入了困境。面对行将就木的满清皇室,面对居心叵测的袁世凯,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表现得淋漓尽致,内部竟然出现了不同的声音。

眼见堡垒内部出现了分化,手中并无实权的孙中山也只好进行妥协。1月22日,中华民国成立仅仅二十多天,他就发表了一份令人遗憾的公开声明:

倘若清廷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能赞成共和体制,本人不仅愿意辞去临时大总统职位,而且还愿意推举他担任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25日,袁世凯及其下属的各北洋将领都纷纷通电支持共和,算是正面回应了孙中山的声明。到了2月12日时,他又通过威逼利诱摆平了满清皇室,以隆裕太后同意颁布退位诏书为标志,存续276年的满清帝国就此结束了。

几天后,资产阶级信守当初的承诺,孙中山辞职后正式推选袁世凯为第二届临时大总统。不过,南京参议院同时将原先的总统制改为内阁制,希望能够约束和限制他的权力。

为了促请袁世凯尽快能前往南京赴任,临时政府还组建了声势浩大的“北上迎袁专使团”,一路敲敲打打来到了北京城。表面看来,南北议和已经成功,一个崭新的和统一的中华民国即将成立。

袁世凯不仅热情接待了专使团,而且还一再表示期待南下就任临时大总统,甚至敲定了具体的行程。不过,他从来都没打算离开北京,从来都没打算离开自己的军队和地盘,一直在暗中筹划着阴谋诡计,目的就是继续留在北方就职。

1912年2月29日晚,在袁世凯的暗中授意下,北洋士兵以“曹锟和段芝贵克扣军饷”为由发动兵变,搅得北京城内火光四起,局势非常动荡。不久,周边的天津和保定等地也相继出现了兵变,整个北方的局势瞬间都变得紧张起来。

这次有预谋的兵变不仅恐吓了革命党人,而且还引发了严重的次生危机。当时,位于东交民巷的使馆区,各国军队都已经做好随时进行武力干预的准备,而且也由之前的中立态度变成了支持袁世凯。

凭借袁世凯的“镇定指挥”和“统筹协调”,这些兵变都相继被扑灭了。此后,北方各省都坚决反对他南下任职,就连黎元洪都公开表态“舍南京不至乱,舍北京必至亡”。

随着社会舆论和外交形势的转向,南京临时政府只得继续妥协。于是,他们在让出临时大总统之位后,就连首都也让了,同意定都北京并且同意袁世凯在北京就职总统。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终于在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南京临时政府至此宣告解散。就这样,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完全被他窃取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遭遇了严峻的挑战。

袁世凯虽然形式上实现了国家的统一,但刚刚经历了军事战乱和政权更迭,所谓的中华民国只是徒有其名而已。当时,各个省份都拥有自己的地方政府和地方议会,甚至还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尾大不掉之势非常明显。

就任临时大总统后,袁世凯凭借自身的绝对实力稳住了局面。之后,他终于不再继续伪装,索性开始了自己的倒行逆施之举,首先对准革命派下狠手。

革命党人通过《临时约法》将中华民国由总统制转为内阁制,宋教仁也将原先的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准备通过议会选举上台执政。1913年初,国民党不出意外在选举中取得大胜,成为了国会的第一大党,也引起了袁世凯的担忧。

3月20日,赢得议会选举的宋教仁显得意气风发,接受袁世凯的邀请前往北京商讨组阁事宜。在上海火车站,他竟然遭到不明枪手的袭击,经抢救无效后死亡,史称“宋教仁案”。

事件发生后,彻底打乱了革命派的所有政治部署,也引起了民众的强烈愤慨。行凶者武士英被捕后先是三缄其口,最后又莫名其妙在狱中毒发身亡,牵涉出的青帮大佬应桂馨和内阁总理赵秉钧也相继身亡,至今都没有明确的定论。

在孙中山的强烈呼吁下,革命派迅速发动了“二次革命”,号召全体国民一致反袁。不过,由于内部的分歧依然严重,这次革命并没有形成合力,被北洋军轻松剿灭了,国民党也被以乱党的罪名解散。

镇压了革命派后,袁世凯安排通过了《约法会议组织条例》并开始筹备约法会议。到了1914年,约法会议在北京如期召开,直接修改了《临时约法》中的七项内容,空前增加了总统的权力,史称为“袁记约法”。

根据“袁记约法”的规定,大总统的任期为十年,而且可以无限次地连任。最夸张的一点,大总统还有权推举三个人作为下届总统候选人,几乎与封建皇帝指定继承人无异。

经过辛亥革命后,民主与共和思想已经深入人心,袁世凯对此心知肚明。因此,他只好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缓缓图之,首先安排各式各样的请愿团粉墨登场,纷纷进行“劝进”。

1915年4月,杨度终于创作完成了《君宪救国论》,以洋洋洒洒两万多字的篇幅替袁世凯张目,大力鼓吹君主立宪乃是国际潮流。其中竟然这样提到:

如不废共和立君主,中国则强国无望,富国无望,终归亡国而已。

之后,杨度组建了筹安会继续“劝进”,还由他们呼吁各省的督军也“劝进”。同时,北京参政院也开始装模作样地讨论国体,袁世凯则煞有介事地出面“澄清”:

维持共和国体为本大总统当尽之职分,近见各省国民纷纷请愿,于本大总统现居之地位似难相容。然大总统之地位,本为国民所公举,自应仍听之国民。

袁世凯深知,国内最精锐也最能打的军队全部出自北洋军。因此,这些北洋将领的态度至关重要,只有冯国璋、段祺瑞和曹锟等实权派们支持自己,称帝才会有希望。

事实上,由袁世凯一手创立的北洋系的确是卧虎藏龙,他们个个都是能征善战之辈,而且对袁氏极为忠心。不过,经历了辛亥革命的洗礼后,逐渐对称帝之举不甚赞同,基本上只是“配合演出”和“举棋观望”而已。

1915年12月11日,面对铺天盖地的推戴书,袁世凯以“本大总统曾向参议院宣誓竭力发扬共和,今若帝制自为则是背弃誓词”为由进行婉拒。当晚,孙毓筠等人又以参政院的名义呈递了第二次推戴书,坚持“劝进”。

几次象征性的推辞后,袁世凯终于接受了“民意”,预改国号为“中华帝国”,预改年号为“洪宪”。很快,他还效仿历朝历代拟定了一份《皇室规范》,摘选部分内容:

亲王、郡王可以为海陆军官,但不得组织政党和担任重要官员;永废太监制度;永废宫女采选制度;永废各方进呈贡品制度;凡皇室亲属不得经营商业,与庶民争利……。

袁世凯下令成立“登基大典筹备处”,定于1916年1月1日紫禁城的太和殿举行登基大典。不知何故,他在1915年12月12日临时决定提前登基,搞得很多人都是一头雾水,据时任代理参谋总长的唐在礼回忆:

清晨,段芝贵临时通知皇帝即日要在居仁堂登基,召集所有原总统府、政事堂、大元帅统率处及各部司长、局长以上和各军队师长以上官员即刻准备依次分批参与朝贺,一时间忙乱异常。

大约在9点钟时,居仁堂的登基典礼开始了,袁世凯两旁并无仪仗,只有平日的几个贴身卫兵。而朝贺者们更加混乱,有的着戎装,有的着袍褂,还有的着便服,看起来就和普通聚会无异。

登基典礼后,袁世凯也有模有样地开始加官进爵。作为曾经的民国副总统,黎元洪被加封为“武义亲王”;作为曾经的满清皇帝,溥仪被加封为“懿德亲王”;作为北洋系的骨干,冯国璋、张勋和曹锟等人也全部受封爵位。

就在登基大典三天后,成功逃回云南的蔡锷联络唐继尧等人联名通电,一面痛斥袁世凯的罪行,一面宣布云南独立,史称为“护国运动”。

为了镇压此次“叛乱”,袁世凯立即调集北洋军前去平定。不过,此时的北洋诸将也产生了抵触心理,基本上属于“出工不出力”,并没有对兵力不多的护国军痛下杀手。

由于袁世凯通过“二十一条”明显倒向了日本,自然引起英国、法国和俄国的强烈不满,他们随之也调整了外交政策。受此影响,曾许诺支持他的日本也临时倒戈,拒绝承认中华帝国和洪宪皇帝。

1916年3月18日,冯国璋联合浙江将军朱瑞、江西将军李纯、湖南将军汤芗铭和山东将军靳云鹏通电,要求袁世凯立即退位并且取消帝制,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响应。无奈之下,他只好宣布退位并颁布了《撤销帝制令》,中华帝国的闹剧就此结束。

袁世凯退位后,仍然还希望继续担任民国的总统,但却遭到了南方各省的坚决反对。甚至于,就连北洋系内部也不再支持,纷纷呼吁他辞职下野。

1916年6月6日,一代枭雄袁世凯在四面楚歌中病逝,按照他的遗愿,死后安葬于河南安阳。可能有人会问,袁世凯是河南项城人,为何死后不葬回家乡?

原来,袁世凯的母亲刘氏是妾室,她过世后袁家嫡亲竟然不同意从正门出殡,而且不许与袁父合葬。一气之下,他给母亲在安阳购置了一块风水宝地安葬,自己也决定日后安葬于此地。

袁世凯死后,北洋政府在安阳进行了大面积勘察,最终选定安阳洹水河畔修陵。经过两年时间的施工,占地面积近140亩的“袁林”才宣告竣工。

起先,袁世凯的陵墓被命名为“袁陵”,但徐世昌却建议将其改为“袁林”。整个陵墓效仿明清皇陵修建,由一条青白石铺砌而成的“神道”贯入,两旁都是两相对应的石像生,依次是马、虎、狮。紧接着,就是他的文武仲,文仲身着传统汉服,武仲身穿北洋的军服。

作为多年的好友,徐世昌亲赴河南主持了袁世凯的下葬仪式,还亲手题写了“大总统袁公世凯之墓”。墓碑周身都雕刻有多条游龙,环绕着碑身四周,碑下趴有一个重达20吨的赑屃(bixi)。

可以说,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实现了国家政治制度由封建专制向现代民主的历史性转变。在这个转变过程中,袁世凯和他的“中华帝国”无疑就是一次最典型的反复事件,具有极强的反面教育意义。

1952年11月,伟大领袖毛主席视察黄河返京途中来到河南,还先后参观了殷墟和袁林。期间,有人觉得袁世凯恶贯满盈,提出应该将其坟茔彻底夷平,立即就遭到了他的制止:@文史不假

不能平,你们要把这里保护好,当作反面的教材。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