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历史上的东林党对中国历史发展来说到底是好是坏?
在学习明史的过程中,经常会有这样一种观点,明末的“东林党”长期和“阉党”进行殊死斗争,他们之间就是正与邪、公与私、黑与白的较量。那么,真实的历史果真如此吗?
从万历中期开始,大明的朝堂之上变得更加复杂,而且这种复杂程度远超过了嘉靖时期。由于万历皇帝朱翊钧长期罢朝,使得各个党派和团体变得泾渭分明,相互倾轧,党争不断。其中,尤其以东林党的势力最大,调门最高,危害最重。
所谓东林党,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政党,是各个政敌对他们的称呼,充满攻讦和贬斥的意味。其实,东林党是在明朝特殊的政治和文化体系下,经过长期发展而催生出的一个异类和怪胎,因为最早发源于“东林书院”而由此得名。
万历八年,顾宪成被授予户部主事一职,因为屡次进言而遭到贬谪,几经辗转才调到吏部任职。结果,他依然耿直无畏,因为屡次上疏请求册立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而触怒朱皇帝,最终因为推选内阁首辅时再次违背圣意而被罢官革职遣送回乡。
返回江苏无锡后,顾宪成联络了高攀龙和钱一本等政治失意人士进行二次创业,修复了宋代杨时讲学的东林书院开始教学授课。渐渐的,他们因为治学严谨和针砭时弊而在士人中间兴起,成为了具有强大话语权和影响力的政治团体。
起初,他们这帮人能走在一起是由于兴趣相投所致,非常的单纯。不过,由于这一书院迅速崛起,自然引起了江浙系地主势力和士大夫势力的关注,于是整合起来共同扶持东林书院。
从此以后,东林书院更是一发不可收拾,索性连大明天子的马屁都不拍,直接就以“匡扶天下社稷”为己任。作为核心和骨干,顾宪成、赵南星、邹元标和高攀龙等人,个个都是著作等身的超级学者。
到了万历中期,虽然东林党已经崛起,但还没有到天下无敌的程度,朝中还有“齐党”、“楚党”和“浙党”的存在。而且,这三个小党为了生存,被迫结成了战略同盟,与东林党在朝中形成了相互制约的态势。
在这段时期,东林党和齐楚浙党虽然党争不断,但谁也无力打破这种平衡的格局,直到汪文言出现。此人的前半生混得相当一般,为了扬名立万才攀附上了东林党,一直在寻求出人头地的机会。
万历四十八年,尽管朱皇帝已经久不露面,但齐楚浙党中还是有人上疏,要求朝廷继续清除张居正的余孽和遗毒。东林党人素来坚持,敌人支持的我就反对,敌人反对的我就支持,于是立即上疏应战,好像他们和张居正关系多么瓷实似的。
论战期间,汪文言敏锐地发现楚党领袖官应震却显得非常沉默,和他之前能言善辩简直是大相径庭。看来,齐、楚、浙三党也并非铁板一块,内部也存在着意见和分歧。
以此为突破口,汪文言开始使用一切手段离间和分化三党的关系,重点是针对楚党。果然,他的阴谋诡计得逞了,原先的三党联盟变成了齐浙两党联盟。
在东林党的乘胜追击下,齐浙两党显然不是对手,各自开始攀附于阉党以求生存,相当于大幅度增强了阉党的实力。至此,大明王朝的两极格局形成,一方是东林党,一方是阉党。
在万历四十八年,霍霍了一辈子的朱翊钧驾崩了,领受了“明神宗”如此拉风的庙号。声明:本文属于文史不假原创,只发表于“百家号”和“头条号”这两个平台,如在其他平台出现则皆为可耻的剽窃行为!
所有的东林党人都非常兴奋,因为太子朱常洛就是他们几经曲折才成功拥立的,相当于政治押宝选中了。可惜,他们还是高兴早了,这个小朱皇帝太过于短命,即位不足一个月就驾崩了。
这件事出乎所有人预料,东林党人有些慌神,但却还能有条不紊做出应对,立即扶持明光宗朱常洛的长子朱由校登基。此间,虽然发生了明光宗的宠妃李选侍挟持太子之事,但在杨涟等东林党人的努力下,朱由校还是成功登基了,就是历史上那位荒唐的“木匠皇帝”。
朱由校登基后,自然要提拔和犒赏拥立有功的东林党人,进一步增强了东林党的势力。而东林党这帮人一刻都不得安生,立即翻起了历史旧账,史称“红丸案”。
表面看起来,“红丸案”主要针对进贡“仙丹”而致死先帝朱常洛的鸿胪寺丞李可灼。而事实上,他们的真正目的是李可灼背后的浙党籍内阁首辅方从哲,他是仅存的异见者之一。
通过孜孜不倦的攻击,通过成群结队的弹奏,方从哲终于被赶跑了,由东林党人叶向高接任了内阁首辅之职。至此,东林党彻底击败了所有的竞争对手,彻底把木匠皇帝牢牢掌控在了自己的手中。
从万历后期到天启三年,身居权力中枢的东林党人面对国家困境,始终也没有做出多么具有建设性的贡献,而把全部精力和心思都用在了无休无止的“拆台”和“内斗”中。比如,东林党希望凭借军事胜利为自己正名,结果却导致了沈阳、辽阳、广宁等地接连失守,使得明朝在山海关外仅剩下了狭长的辽西走廊。
虽然朱由校长期致力于木匠事业,虽然朱由校读书少识字不多,但人家从来都不傻,也意识到了东林党人的危害。于是,天启皇帝终于对东林党萌生了打压之心,迫切需要选出一个带头人统领宦官势力,魏忠贤便成为了阉党的领袖。
在东林党与阉党的斗争中,其实双方并没有对错之分,更没有是非之分,完全就是楚河汉界的党争而已。在天启皇帝的默许下,魏忠贤通过决绝的手段残酷镇压了东林党人,一度使之赢得了民众的同情。
总的来说,在把持朝政的几十年间,虽不能说东林党人一件好事都没干,但确实不太多。归纳总结起来,东林党的政治观点主要包含四个方面:
一、片面强调言论自由,鼓励畅所欲言和言者无罪。基本上,什么都能说,至于多少真实性和可靠性则无关紧要。
二、坚决反对阉党集团。无论观点正确与否,只要是阉党支持的东林党就坚决反对。
三、反对矿税。从根本上讲,东林党人都是真正剥削农民的蛀虫,反对矿税和商税直接压制了近代资本主义萌芽。
四、对内镇压,对外妥协。在一系列对外战争中,东林党人为了保住现有的利益和地位,都采取了对内镇压和对外妥协的策略。
崇祯皇帝上台后,东林党自以为是击败阉党的功臣,变得更加不知所以,一再顺承自以为是的朱由检推行前后混乱的对内、对外政策,直接导致了内部的流民起义和外部的后金崛起。
文史不假个人认为,如果说阉党是“害国”的,那东林党就是“误国”的,两者没有本质的区别。难怪,崇祯皇帝临死前才看透这帮无用之人,留下了一句“文人皆可杀”的满腔愤慨,而大明王朝也就此关门打烊了。@文史不假
请问历史上的东林党对中国历史发展来说到底是好是坏?
我认为这个要分开看,东林党在中后期应该说是帝国的毒瘤,完全没有早期的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的气概,只知道党争,而且是为了反对而反对,不管哪个人是不是有能力,是不是为国有利,只要不是东林中人,一切反对;自私无比,为了维护各自家族利益,对商税一降再降,乃至到最后取消了商税,把帝国庞大的开支全部压给了农民,弄的百姓和帝国国库都穷困无比,而且毫无骨气,贼来降贼,虏来降虏(和现在网上的某些公知很像)。于是内外交困。所以有个说法叫明亡于东林。
请问历史上的东林党对中国历史发展来说到底是好是坏?
东林党是明朝末年以为主的官僚阶级政治集团。由明朝吏部郎中顾宪成创立,直到明朝灭亡,共经历近40年时间。
东林讲学之际,正值明末社会矛盾日趋激化之时。东林人士借讽议朝政、评论官吏之名,行包庇地主,为富商巨贾争利之实。他们虽然提出了廉正奉公,振兴吏治,开放言路,革除朝野积弊等进步口号,然而实质上却沦为了大地主,大商人利益集团的代言人,对征款赈灾行为极力阻挠。
他们的政治主张,与宦官集团的利益直接冲突。东林党与阉党产生了激烈争夺,以致于相互倾轧,互不卖账,发生了严重的内耗。
在大明亡国之前,东林党除了跟宦官、内官争,还在跟反对东林党的政治集团在争。比如京察之争,就斗得不可开交。
这些争斗极大的牵扯了国家的力量,当清军入关后,他们也是跪得最快的一批人。
请问历史上的东林党对中国历史发展来说到底是好是坏?
题主,你好。我认为东林党在明末应该是社会发展的负力量,用题主的说法,应该是坏。坏的方面有以下三点:1结党,小团体利益高于国家民族利益;2、营私。对抗国家对工商业的税收收取,加大国家财政的压力,从经济方面搞垮了明朝;3、毫无民族气节,在满清入关后,降清的名士如过江之鲫。
请问历史上的东林党对中国历史发展来说到底是好是坏?
东林党是谁的党?
东林党是大地主阶级的党。
只有背叛阶级的个人,没有背叛利益的阶级。
东林党也许偶尔会出现一个两个为平民阶级,为商人阶级说过几句话的(可惜本人才疏学浅,特意去搜了,没有搜到)。
但是!东林党作为一个事实上的政治党派来说,他们从来也没有背叛过地主阶级的利益。一个个都在那里抛头颅洒热血地为朝廷实施“轻徭薄赋”而奋斗不止。
甚至可以说,东林党正是为了这个目标组合起来的。
历史书上总说明朝中期就有了纺织业,所以明朝已经有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也总批评朱元璋抑制商业不懂征商业税。
朱元璋之后的皇帝也不懂商业征税吗?
不是。
只是征收不上去罢了。
因为东林党在以命相争抗拒交税!
最有名的就是孙隆奉万历皇帝之命准备在苏州向每张纺织机征税三钱银子,结果被几千名纺织工人打出了苏州,悍然打死了孙隆的手下汤萃和徐成以及多名税官。
真以为几千名纺织工在没人组织下的情况下,可以自发搞这种行动吗?每一间纺织场的背后都是大地主阶级,因为只有他们有这个财力办工场。
纺织工人衣食之计在这些大地主手里,不敢不同招呼。
而,苏州正是东林党的根据地,顾宪成就是在万历年间的苏州创办了东林大会。
同时,在山东、湖广、广州都发生了抗矿税和商税的武装行动。
做生意不纳税,皇帝当然要打击,派官僚集团去征税,他们阴奉阳违不干活,皇帝当然要派太监去了。
于是,东林党和太监也就不共戴天了,相互间斗得残酷异常,也就耽误了纺织工业的发展,也就妨碍了中国走向资本主义的发展。
这些有巨额资金的大地主在纺织业挣了钱也不去发展工业生产,而是去转身兼并土地,农为本商为末嘛!
为什么明朝的大地主要坚持农为本商为末呢?
因为大地主有财力加持,大力发展教育,每一家几乎都获得了“士绅免税”的特权。
要说这个特权的获得,更是说起来话长。
朱元璋奠定明朝基业的时候下了很大的功夫搞了一套“鱼鳞册”和“黄册”,使得朝廷掌握了全国土地和人口的大数据,然后又建立了里甲制度和粮长制度,使得全国每一亩土地和每一个人都没有逃脱税赋的可能性。
可谓严密了。
至于官员们,尽管朱元璋给他们的俸禄很低,可是税赋上给了他们优免政策,也算是为朝廷工作的补贴了。
也算仁义。
朱元璋在的时候,就一再发生过官员们试图对这套政策的隐秘攻击,比如“空印案”和“郭桓案”。
“空印案”是一个只要通过正常渠道向朱元璋申诉完全可以改变的政策,官员们却用了欺瞒,同时留下了上下其手的机会。
“郭桓案”是一个在朱元璋眼皮底下明目张胆的贪污案。
后来的史书上都写朱元璋对这两个案子的杀戮太狠毒。
不狠毒能行吗?
朱元璋朱棣死后,各种胡搞八搞马上闹了出来,首当其冲的就是士绅们仗着手中的“粮赋优免权”开始兼并土地,大肆允许地主把土地“卖”给他们。其实那里是卖了, 就是士绅与地主联合起来逃税,抢国家的税基。
到了嘉靖皇帝,他可是有名的聪明能干,可是也收不上税了,只得纵容太监们四处去征收矿税,搞得天怒人怨。
然后就是张居正重新丈量土地,搞了一个“一条鞭法”。
你以为“一条鞭法”中,东林党就没有暗下黑手吗?东林党正是张居正执政期间正式成立起来的。
一条鞭法之前,明朝是没有丁银的,即是说无土地不纳税,可是一条鞭法后,是丁就要纳税。东林党当然不是丁了,他们无需纳丁银,也无需纳土地税。
一条鞭法的重点在于把过去的力役折成了钱,所以东林党采取了支持态度,反正他们也无需去服力役。
而,那些纺织工人却要缴纳丁银和役钱,然后,朝廷派下来的纺织机税东林党又要转嫁给工人们。
工人们衣食无计,所以,才奋起参加抗税。
大概相同的时间段,在遥远的欧洲,经过“圈地运动”的地主们积累下巨额资金后开始投资工业。欧洲的纺织业开始大发展。
欧洲的纺织业商人是纳税的。
纳税,国家就会保护他们以及他们的工厂,纺织工人们也能拿到比种地还高的收入。
纺织工人们也不会被携裹着去对抗国家,变成暴民。
所以,欧洲发展出了资本主义。
然后为了提高生产力,发展出了蒸汽机,迎来了工业革命,使得历史发展跃升了一个台阶。
请问历史上的东林党对中国历史发展来说到底是好是坏?
东林党是明朝末年以江南士大夫为主的官僚政治集团。“东林党”之“党”,是朋党而不是近代政党。 公元1604年(万历三十二年),顾宪成等人修复宋代杨时讲学的东林书院,与高攀龙、钱一本等讲学其中。东林讲学之际,正值明末社会矛盾日趋激化之时。东林人士借讽议朝政、评论官吏之名,行包庇地主,为富商巨贾争利之实。他们虽然提出了廉正奉公,振兴吏治,开放言路,革除朝野积弊等进步口号,然而实质上却沦为了大地主,大商人利益集团的代言人,对明末饥荒灾民的悲惨现实视而不见,对征款赈灾行为极力阻挠。
而明朝末年又遇到地震,旱灾,鼠疫,造成几千万人死亡,朝廷向农民征税,可是农民不仅流失土地严重,遇到这些天灾更是无法承担,东林党人又对大地主,大商业集团包庇,不让他们交税,致使明朝无法给军队发饷,军队无心征战,导致节节败退,最后被灭国,所以东林党人对明朝的灭亡有很大影响。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