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下了“满城尽带黄金甲”的黄巢结局如何?

黄巢率领的起义军被打败后,他是被杀,还是出家了?

2006年,张艺谋执导过一部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云集了周润发、巩俐、周杰伦和刘烨等众多实力派演员。尽管影片在剧情和台词等方面被人长期吐槽,但美轮美奂的造型和华丽宏大的场景依然惊艳到了许多人。

除去影片本身不提,仅电影的名字就取得颇为讲究,来自于一首唐诗《不第后赋菊》。全诗内容如下: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或许,您对于这首唐诗并没有印象,不是因为它不好,而是因为比它好的太多了。而且,这首诗也不是出自李白、杜甫、白居易、孟浩然等大家和名流。但是,如果提起他的名字,相信很多人都如雷贯耳,这个人就是黄巢。

黄巢(820年——884年),山东菏泽人,唐末农民起义的领袖。他参与和领导了唐朝历时最久、规模最大和影响最远的农民起义,历时二十多年才被朝廷平定,成为了压垮唐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封建社会的农民起义,大都是因为饥寒交迫所致,但黄巢却是一个例外。他出身富庶之家,是当地的一户盐商家庭,而且接受过良好的教育,颇有一些文采。据《新唐书·黄巢传》记载:

黄巢,曹州冤句人。世代为盐商,富有资财。

黄巢的科举之路非常坎坷,连续数次都铩羽而归,于是才满腔愤恨地留下《不第后赋菊》后黯然离开了长安,返回家乡继承祖业做起了盐商。这首诗非常直白,反映出他吞天的志向和满腹的委屈,但也流露出了浓烈的暴戾之气。

在郭德纲的相声中,曾经出现过一句话:“流氓不可怕,就怕有文化”!文史不假个人认为,这句话形容黄巢特别合适,也特别准确。

当时,虽然李氏平定了安史之乱,但这场叛乱造成的巨大危害却未能消除,唐朝再也不复往昔的盛世局。为了继续苟延残喘,李唐朝廷不断增加苛捐杂税,不断加重百姓负担。

伴随着一系列“人祸”的同时,“天灾”也出现了,唐朝社会更加动荡,出现了一浪高过一浪的农民起义。在这些农民起义中,以王仙芝领导的义军队伍最具规模和影响力,成为了李唐的心头大患。

已经五十多岁的黄巢,做盐商做得很成功,可还是“野心勃勃”,竟然抛弃了自己安逸的生活,准备发兵造反。经过积极努力,他首先召集起同族的兄弟和子侄,接着才拉起了一支上千人的队伍。

投靠了王仙芝这股最强大的义军后,黄巢好像如鱼得水一般。他充分发挥自己的军事才能,率领所部起义军屡战屡胜,在河南和山东等地不断扩充队伍。

面对遍地开花的农民起义军,唐僖宗李儇立即下旨进行镇压。不过,经过了几年的平叛,农民军居然越剿越多,朝廷只能进行招安。

面对李唐抛过来的橄榄枝,同样也是盐贩出身的王仙芝竟然答应了,接受了“左神策军押牙兼监察御史”的册封。不过,朝廷的招安显然诚意不够,只对王仙芝一个人封赏,对其他的大小头领都只字未提。

消息传开后,整个起义军上层立即就沸腾了,简直乱成了一锅粥。其中,以黄巢为首的一部分将领大肆发难,不仅指责王仙芝背信弃义,甚至还把王仙芝痛扁了一顿。

眼看情势严重,起义军随时都有分裂的危险。王仙芝在心存愧疚下,只得推辞了朝廷对自己的招安,继续领导义军队伍。不过,各方的裂缝已经形成。

从此以后,王仙芝和黄巢虽然表面上依然如故,但各自都有了深深的隔阂,起义军内部分成了泾渭分明的两股势力。甚至于,两股势力时常还会发生争斗。

为了避免矛盾的加深,王仙芝率军向西发展,而黄巢则率军向东南发展,农民军正式分裂了。不过,由于“树大招风”,王仙芝的队伍遭到了唐军的格外“照顾”,终于被剿灭了。据《资治通鉴》记载:

招讨副使曾元裕大破王仙芝于申州东,所杀万人,招降散遣者亦万人。

而与此同时,黄巢在广东一带已经逐渐成势,形成了足够的规模和势力。

王仙芝覆灭后,黄巢将目标对准了国都长安,发布檄文后大张旗鼓进军。他的部队对外号称六十万,摧枯拉朽一般突破了潼关,长安已经近在咫尺。

唐僖宗除了会打马球,除了会看歌舞,基本上啥也不会干。眼见叛军如此杀奔而来,他慌得不知所以,赶紧效仿安史之乱时的唐玄宗,也选择逃往成都去避难。

长安被轻易攻破后,黄巢达到了自己人生的最巅峰,耀武扬威进入了长安城,回到了自己曾经的伤心之地。对于农民军的到来,长安百姓显得非常欢迎,纷纷涌上了街头。

当时,黄巢的治军非常严谨,明谕百姓“非如李氏不爱汝曹,汝曹但安居无恐”。据《旧唐书》记载:

整众而行,不剽财货。

占领长安后,黄巢终于在长安登基称帝了,定国号为“大齐”,实现了“黄袍加身”。不过,这位新皇帝很快就忘乎所以,开始进行纵情享乐,彻底丧失了之前的斗志。

在他的影响下,起义军队伍上行下效,甚至还在长安城中烧杀淫掠。起先,李氏的王公贵族和地主巨富纷纷遭殃,接下来,就连普通百姓也被霍霍得够呛。据《新唐书·逆臣下》记载:

富家皆跣而驱,贼酋阅甲第以处,争取人妻女乱之,捕得官吏悉斩之,火庐舍不可赀,宗室侯王屠之无类矣。

就在黄巢祸害长安之时,躲在成都的唐僖宗也没闲着,他纠集了多路人马进行反攻,希望尽快夺回长安城。不得以,黄巢主动率军撤离了长安。

由于朝廷轻敌冒进,黄巢竟然绝处逢生,迅速扭转了战局,再一次攻下了长安。

黄巢率军第二次进入长安时,已经没有了上次的“荣光”,百姓不仅没有夹道欢迎,而且还纷纷躲避这个狂魔。盛怒之下,他开始纵兵抢掠,甚至还屠城数日血洗了长安,搞出了一处人间地狱。据《旧唐书》记载:

贼怒坊市百姓迎王师,乃下令洗城,丈夫丁壮,杀戮殆尽,流血成渠。

由于唐军调整了剿匪策略,开始稳步推进,黄巢军的内部逐渐军心涣散了。尤其是,在朝廷的招安下,就连黄巢的心腹大将朱温也投降了,开始反戈一击进军长安。

黄巢终于意识到自己末日降临,只得撤出长安向河南方向败退而走。途中,他的军队已经溃不成军,在饥饿之下竟然出现了令人发指的“人吃人”现象。据《旧唐书·黄巢传》记载:

关东仍岁无耕稼,人俄倚墙壁间,贼俘人而食,日杀数千。贼有舂磨砦,为巨碓数百,生纳人于碎之,合骨而食,其流毒若是。

在朱温和李克用等人的疯狂追击下,黄巢败退到了山东兖州一带,在四面楚歌之下身死。以此为标志,唐末的农民起义也基本被扑灭了,但唐朝的统治也步入了尾声。

关于黄巢的评价,虽然多以“杀人如麻”和“嗜血狂魔”等词语为主,但也并非一无是处。他最大的历史功绩,或许不仅仅是领导了唐末农民起义,加速了唐朝的灭亡。文史不假个人认为,黄巢的功绩还在于摧毁了诞生于魏晋时期的士族制度。

所谓士族制,其实就是一种严苛的门阀等级制度,从魏晋一直到唐朝都占据着统治地位。随着黄巢起义的爆发,彻底颠覆了这种士族制度,他对士族门阀阶层进行了残酷的屠戮。

以至于,在黄巢起义失败后的许多年,士族门阀阶层都再也没能掀起过大的风浪。在北宋以后,中国历史上基本已经没有了士族门阀的身影。

正是由于没有了士族门阀的干扰,北宋的中央集权才得以空前加强,而且也使得思想和文化领域都出现了可喜的变化,颇有几分“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意思。或许,这才是黄巢对中国历史最大的贡献吧。

在黄巢起义两百多年后的北宋,出现了另一位造反派人物,他的名字叫做宋江,就是《水浒传》中那位鼎鼎大名的“及时雨”。这两个人具有太多的共同点,否则也不会题写“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的反诗。

关于黄巢的评价,后世存在许多声音。其中,尤其以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王夫之最为准确,他在《读通鉴论》中这样形容:

亡汉者黄巾,而黄巾不能有汉;亡隋者群盗,而群盗不能有隋;亡唐者黄巢,而黄巢不能有唐。

写下了“满城尽带黄金甲”的黄巢结局如何?

“满城尽带黄金甲"的作者是唐代人黄巢。黄巢为曹州冤句人,世代贩盐为业,他本人也继承祖业,富有财产。黄巢幼年饱读诗书,学过骑射,爱扶危救急,但屡次应进士考试,被抑不得及第,因此写下了《不第后赋菊》诗以示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之前,他还写过《题菊花》诗:“飒飒西风满院栽,芯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此诗录入《全唐诗》卷733。

公元874年,濮州人王仙芝在长垣起义。次年,黄巢聚众响应,与王仙芝部并肩作战,先后转战于山东、河南、湖北等地。后王仙芝战死,黄巢被推为首领,号“冲天大将军"。起义军推进很快,至881年,攻入唐都长安,唐僖宗率众逃奔成都,黄巢在长安称帝,国号大齐。

黄巢的起义部队长期流动作战,没有根据地的建设,加之攻下长安后,忙于组建政权,给唐军提供了反攻机会。就在遭到唐军围攻之时,起义军的大将朱温叛变投唐,长安防线崩溃,战斗失利,队伍溃散,黄巢率剩余部队撒离至山东。

至于黄巢的死,有一种说法是,黄巢、尚让等攻汴州,被李克用击败,杀万余人,曾任大齐首相的尚让率所部投降时溥。黄巢带着一些家属逃入泰山,曾任黄巢侍卫军长的黄巢外甥林言杀黄巢、黄邺、黄揆以及这些人的家属,取首级要到时溥处献功。路上遇唐兵,林言被杀,黄巢、林言等人的首级献给了时溥。

写下了“满城尽带黄金甲”的黄巢结局如何?

唐末农民起义军的领袖黄巢,这位正史上的唐朝末期社会动荡、民不聊生,一批农民领袖纷纷揭杆起义,其中很有名便是这位黄巢。黄巢从小也是能文能武,长大后曾屡次去长安参加高考,然而却名落孙山,屡屡落第之后,义无返顾的黄巢投入了农民起义军,为天下苍民百姓打天下。从正史上看,黄巢是一位杰岀的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写下了这首《不第后赋菊》。原词:

《不第后赋菊》

唐.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是黄金甲。

黄巢岀生于唐末,家中世代经商贩盐,家境极其富裕。黄巢自年幼时便展现岀其才华,据闻五岁之时,随口赋菊,便成诗句一一堪与百花为总首,自然天赐赭黄衣。其父责备黄巢不知轻重,黄巢又作一诗: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由此可见,黄巢年幼之时便隐怀大志,自负可取功名,实现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黄巢起义的目的为了推翻昏庸的帝王统治,为民不聊生的黎民百姓谋生路的起义,经过亖年的苦战,黄巢终于攻入长安,登基称帝,年少时的“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的伟大抱负已实现。但其波澜壮阔但好景不长,起义终以失败告终。但黄巢起义的壮举动摇了晚唐权势。

可惜黄巢辉煌一时,只是昙花一现。但唐末农民起义战争是历史必然,朝廷昏庸,压榨民众。黄巢率领的黄巾军可谓是给了腐败的晚唐重重一击,虽然最终起义没有成功。而黄巢和他的起义军为起义抛头颅洒热血而付岀了血的代价将永远刻记在历史的正史上光耀千古。

写下了“满城尽带黄金甲”的黄巢结局如何?

黄巢,在历史上出名是有两大值得称道的地方,第一是魄力惊人,面对大唐朝廷,跟随王仙芝起而造反;二是诗文写得不错,他那一首《不第后赋菊》,充满了无尽的气势: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就是这么一个文物双全的人物,最后领导的起义还是失败了,有人说,失败后的黄巢很快就死了了,也有人说黄巢出家了,最后到底是哪一种结果呢?

《新唐书》、《旧唐书》等正史,说黄巢是被杀

一般来说,考量历史,首先是看正史,黄巢在正史当中,是兵败后很快就死了,一说是被自己的外甥林言杀了,一说是自杀了(新唐书是黄巢自杀)。

《旧唐书·黄巢传》:巢将林言斩巢及二弟邺、揆等七人首,并妻子皆送徐州。

这意思很明显,黄巢是被他的手下将令林言所杀,同时还杀了黄巢的两个弟弟,总共有七个人。然后,林言带着尸首,押着黄巢的妻子送往了唐朝的管辖地徐州。

林言,其实是黄巢的外甥,从旧唐书来看,这个既是下属,又是外甥的林言是个心狠手辣的人。

《新唐书·黄巢传》记载,“巢计蹙,谓林言曰:若取吾首献天子,可得富贵,毋为他人利。言,巢甥也,不忍;巢乃自刎。”

这话什么意思呢?说黄巢蹙着眉头,对外甥林言说,你杀了我,拿着我的人头去献给唐朝皇帝,你可以得到富贵的,别让其他人占了便宜。林言不干,于是黄巢自杀。

看来黄巢不错,就算死,也讲究一个“肥水不留外人田”。在新唐书里,看来是为林言平反了。

后来的一些史籍《资治通鉴》等,纷纷说明黄巢是被林言杀死。

那么,黄巢是不是当时就死了,是不是被林言杀死的?

《五代乱离记》、《贵耳集》等书籍,认为黄巢出家为僧

不同于正史,还有些书籍,纷纷说明黄巢只是出家了,并没有失败后当时就死。

这里面最出名,而且很有道理的,就是唐朝末期陶谷在《五代乱离记》的记载:“黄巢遁免,后祝发为浮屠,有诗云:三十年前草上飞,铁衣著尽著僧衣。天津桥上无人问,独倚危栏看落晖。”

这证据看起来非常靠谱,这段黄巢的诗文,说明了黄巢前三十年在世俗生活中,脚不沾地,要么为了富贵拼命做个贩卖私盐的商人,要么为了起义四处奔波。三十年后,看破红尘,开始了平凡的僧侣生活。

有人说了,诗文能代表什么?难道别人就不能模仿他的风格做一首吗?

话是对的,道理也是对的,不着急,我们再看看其它的证据。

张端义在《贵耳集》记载:“黄巢后为缁徒,曾主大刹,禅道为丛林推重,临入寂时,指脚下有黄巢两字。”

张端义是南宋人,估计这个记载是他根据民间传说和查阅相关资料所得,不管出处是什么,意思只有一个,黄巢没有被杀死,是当和尚圆寂的。

北宋邵博《河南邵氏闻见后录》记载,“唐史中和四年六月,时溥以黄巢首上行在者,伪也。东西两都父老相传,黄巢实不死,其为尚让所急,陷泰山狼虎谷,乃自髡为僧,得脱,往投河南尹张全义,故巢党也,各不敢识,但作南禅寺以言之。”

这个说得很详细,说黄巢首级被送给唐朝,那全都是假的,黄巢其实没有死,在泰山时出了家,然后逃脱了,赶到河南张全义那里,因为那里有很多的黄巢余党,为了保住黄巢,这些人都没有去识破。

张全义是谁?曾经是黄巢手下,黄巢失败时,及时投了唐朝,后来朱温上位时,又投了朱温。那是黄巢旧相识,曾经黄巢重用过张全义,张全义收留黄和尚,也有这个可能。

关于张全义和黄巢的事情,南宋人王明清《挥尘录后录》做了呼应,卷五:“张全义为西京留守,识黄巢于群僧中。”西京就是今天的河南省洛阳市。

当时都说黄巢已死,张全义在群僧中看见了黄巢,这和黄巢去投张全义的行为相一致。

从这些书籍看来,黄巢好像当时没有死,而是出了家,最后圆寂。

黄巢后期的命运真像到底是什么

黄巢的死,史书和各种记载充满了矛盾,那么到底黄巢是当时就死了,还是当了和尚?在我看来,黄巢当和尚的可能性更大。

首先从出身来看,黄巢是私盐贩子出身,曾经过的是刀头添血的日子,享受过荣华富贵,没有过过贫苦的日子。对于生命,自古以来,穷苦之人更加不注重,因为日子太苦,活着不容易,所以容易轻生。

而没有被穷苦生活逼迫过的黄巢等富贵之人,轻易自杀,基本不可能。

和朝廷的对垒,黄巢绝对不是一次了,遇到危险,也不是一次了,要放弃自己的生命,早就放弃了,还能等到这时候?

其次,林言并没有过上富贵的生活。据说,在献上黄巢首级的路途中,林言被沙陀人干死,结果沙陀人拿着首级去领赏了。

黄巢从小练武,林言那能轻易杀得了?况且一杀就是七个人,林言真这么厉害吗?如果真得这么厉害,林言也不会轻易被沙陀人干了。最关键的是,林言死了,从此死无对证,谁知道沙陀人拿的是谁的尸首?

第三,欧阳修等人修《新唐书》的时候,从《旧唐书》中“林言杀了黄巢”,换为“黄巢自杀”。这说明,民间关于黄巢没死的传说很多,正所谓“空穴不来风,无风不起浪”。这些传说已经影响了欧阳修等人的修书。如果不是尊重《旧唐书》是距离黄巢最近的正史书籍,欧阳修等人可能都快写黄巢出家了。

第四,《旧唐书》是结合唐朝历史记录,又结合其它资料,有后晋石敬瑭安排人编撰的,看起来说服力很强。但是,陶谷的《五代乱离记》和《旧唐书》成书基本在一个时期,难道真实性就差很多?

第五,有些时候,有些人在朝廷的宣传中,必须死去,这样他的部属才会全部散去。黄巢这个人,就是应该死去的人,就算他没有死,朝廷也会在宣传中让他死,这样符合整体局面。

在后世,明朝的建文帝,虽然被朱棣私下安排人四处寻找,但对外宣传上,就说建文帝已经死了。只有这样,才能控制整体的稳定。

第六,那首诗,那首黄巢的诗:三十年前草上飞,铁衣著尽著僧衣。天津桥上无人问,独倚危栏看落晖。这诗确实符合黄巢的风格,出现在寺庙里时,本身就说明了此事。哪里有那么巧的事,刚好有个有才的和尚,能随便模仿黄巢写诗?关键是,其他和尚模仿黄巢的诗意义何在?外面的人,跑来乱写一气的可能性,又小之又小。

通过前后左右对比,黄巢最大的可能性就是当了和尚,只是晚唐需要一个黄巢死了的“事实”,因此会有这方面的宣传和记载。

当然,唐朝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详细查访黄巢到底死了没有,因为,此时的唐朝到处是窟窿,到处是危机,公元907年,唐朝终于被朱温连根拔起,从此彻底退出了政治舞台。

写下了“满城尽带黄金甲”的黄巢结局如何?

能写出“满城尽带黄金甲”如此豪迈的诗句,黄巢也曾经辉煌过。公元875年,王仙芝在河南濮阳举旗造反,以“平均”为口号获得农民热烈拥护,在曹州的黄巢听闻,带着黄氏子弟前来会师,王仙芝为天补平均大将军,黄巢为军中判官。本来曹州、濮州等地已有大大小小的起义队伍,在王仙芝和黄巢攻城掠地时,纷纷前来汇合,大军连下十八城,在876年进逼洛阳城下,唐廷为之震惊,赶紧采取招安手段,在许以高管厚禄下,王仙芝动摇,黄巢不为所动,只率领2000人马分道扬镳。

黄巢(820-884年),55岁起兵,征战大半中国,完成梦想,当了皇帝,跌宕十载。

黄巢率部北上,打回山东老家,人数发展数万,攻下沂州后南下,分两路进安徽,公元878年在黄巢打亳州时,听闻王仙芝投降不成兵败身亡,余部陆续投奔黄巢,拿下亳州后,在众多推举下,黄巢号“冲天大将军”,改乾符为王霸年号,第二年,黄巢再逼洛阳,唐重兵压进后,黄巢掉转枪头直扑江南,攻占杭州,杀死御史中丞李彥坚,拿下福州后,从粤东进入岭南,占领广州,俘虏天平节度使李迢,进攻桂州,乘湘江到达潭州,杀死刺史李绚,逼年江陵,这里是当时唐军最高统帅王铎的大本营,号称50万黄巢大军压境时,王铎跑了,黄巢乘势北上,直捣长安,路上遭到各节度阻击,兵力大损,黄巢军退回安徽。

黄巢南征北战的线路图。

公元880年,重整装备的黄巢,再次率兵进入河南,此时由于漕运断绝,在河南的唐军给养供不上,各军闭城自守,黄巢挨个击破,这次一举拿下洛阳,进逼潼关。这时的黄巢已拥兵60万,急的团团转的唐僖宗只凑到2000人守潼关,结果显而易见,黄巢一路势如破竹,唐僖宗带着文武百官逃往汉中,黄巢大军浩浩荡荡开进长安城,公元881年1月,黄巢在大明宫即位称帝,国号“大齐”,天下大赦,唐3品以上官一律停只,4品以下的官照职留用。

仙霞关至今存有唐末黄巢起义遗址。

听到黄巢当皇帝的消息,在汉中的唐僖宗向全国发布收复长安城的诏令,还忠于唐廷的官僚武装们,纷纷建立联系,准备集结向黄巢军反扑。此时的黄巢被到来的胜利和光芒有点冲昏了头脑,他并没有马上结集部队清剿唐军,也没有追击唐僖宗,而是在长安城享乐,还虏了几个姬妾热炕头,底下的将士们也骄傲起来,烧杀抢掠,纪律不再严明,甚至有人抢得财物和女人后离军归乡享福去了,长安城的高府宅邸都被黄巢军占领着,整体越来越腐化,可以想象,几十万大军布满整个长安城,弄得臭烘烘、乱糟糟。

仙霞关黄巢雕像。

在各地军阀慢慢形成包围长安城之势时,黄巢才派朱温东取邓州,派尚让西攻凤翔,但龙尾一战,黄巢军大败,唐军迅速围上来,公元881年4月,长安诸军行营都统郑畋正式发布檄文,讨伐黄巢,长安城已四面被围,黄巢与唐军在东、西两面展开激战,到了882年,长期困守长安的黄巢军有点顶不住了,很多人投降了唐军,大将朱温也投降了唐将王重荣,此时唐军清来了沙陀军助阵,黄巢撤出长安向东到达河南陈州,可陈州又久攻不下,四面唐军又围了上来,黄巢大败,逃往山东老家,公元883年7月,在兖州一个小村庄,只剩几十名兵士的黄巢,感慨大势已去,无力挽回,拔刀自刎,倒下后还没断气,他的外甥林言割下了黄巢的头颅,献给唐军邀功去了。黄巢虽然死了,散落在各地的将领,如鲁景仁、黄浩等继续着义军活动,坚持了10几年才被镇压下去。

写下了“满城尽带黄金甲”的黄巢结局如何?

黄巢是唐末农民起义军的领袖,公元820年出生于山东菏泽一个盐商富户之家。在古代,盐政的控制权在国家,盐的赋税是国家一项重要的经济来源,个人只有从官府购买才是合法的,不允许私自贩卖。也就是说,黄巢祖上是经营盐业生意,据说他家十分富裕。严格来讲,黄巢不属于农民范畴,他和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农民起义还是有区别的。

黄巢从小聪明伶俐,史书记载“五岁能背三字经,七岁有三国曹植“七步能诗”之才”。有道是“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通读历史,我们发现英雄人物长大后都会遇到挫折,太平天国的洪秀全就是这样,科举屡试不第,于是才有了历史上的“太平天国起义”。

黄巢的人生和洪秀全如出一辙,小时候很聪明,长大想走科举之路升官发财报效朝廷,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黄巢在25岁时应试进士科,结果名落孙山。到了29岁又去赶考,结果依然落第。33岁时再次进京赶考,依然如此。黄巢觉得上天对自己太不公平了,于是在赶考居住的“馆驿”,愤愤然于墙壁上写了著名的《不第后赋菊》,时间就在晚秋九月九重阳节。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引自黄巢诗

讲真这首诗很霸气,诗中透露出黄巢对唐朝末年制度的不满。从字里行间,黄巢有造反之意,说它是反诗不为过也。黄巢心想,“老子再考就成老头了,看来科举之路行不通。”朝廷不用爷,自有用爷处”。黄巢造反之势,就差一个点燃导火索的人。

乾符元年(874年),唐末发生了连年旱灾,百姓民不聊生。但官府丝毫没有减轻百姓的赋税。此时点燃导火索的人出现了,他就是另一个唐末农民领袖王仙芝。

王仙芝和黄巢是山东老乡,他是今山东菏泽鄄城县北人,说起来他和黄巢家还有生意往来呢,他是山东最大的私盐贩子。前文说了,朝廷是禁止贩私盐的,王仙芝贩私盐是违法的,他为了糊口谋生铤而走险。但是朝廷可不管百姓的死活,违法犯罪必然是被打击的对象。矛盾最终激化,王仙芝揭竿而起造反了。不到一年时间就在他身边聚集了上万的贫苦百姓,王仙芝自称“天补大将军”。

此时,黄巢受到了王仙芝的鼓舞,第二年,也就是在公元875年六月,他联系子侄和外甥林言等八人,聚众数千人在家乡起义造反。此时黄巢55岁,正是老谋深算的年龄。

二人转战各地,时而合兵一处,篡成拳头狠狠打击唐朝割据节度使所占的地方,时而各自为战主动出击。二人所领导的义军很快发展壮大,总体王仙芝的力量明显大于黄巢。

唐朝末年,各地节度使“一方独大”,这些地方军阀拥兵自重,没有一个真心剿匪。他们得了朝廷饷银消极怠工。这些节度使们建议唐僖宗诏安王仙芝。皇上没有办法,于是下旨:只要王仙芝放弃造反,朝廷授他“节度使”之职。

王王仙芝本来就不是坚定的“无产”造反者,充其量就是历史的投机者,他经不起朝廷的诱惑,想做宋江那样的人当投降派。当时黄巢没有被授官职,他愤愤不平斥责王仙芝说:“曾经共同立下誓言,横扫天下,现在你升官了,我们这些人回到哪里去呢?”王仙芝被问的哑口无言,迫于无奈他拒绝了投降唐朝。从这件事后,二人有了隔阂彻底决裂了。

王和黄的分道扬镳,势必削弱了农民起义军的势力,各自为政,唐廷有了机会。由于王仙芝势力最强,成了唐廷消灭的主要对象。

公元878年,王仙芝所领导的起义军在攻打洪州失利后,被迫在退守黄梅(今湖北黄梅西北)的路上,被唐朝的招讨副使曾元裕所斩杀,自此,王仙芝所领导的这支起义军彻底失败了。

王仙芝被杀后,他的一些士兵投靠了黄巢。黄巢队伍逐渐强大了起来。在哪个兵荒马乱年代,加上天年不收的情况下,士兵增加意味着口粮的增加,有道是“兵马未动,草料先行”。黄巢军中口粮出现了危机。

黄巢接下来做的事很不地道,他所到之处军粮不够吃,就杀百姓吃人充饥。据说黄巢军队吃人多达二十余万。历史上称他为“人屠”,老百姓说他是“天煞星”下凡。我觉得他和明朝起义军首领张献忠有得一拼。

黄巢其实也不是一个坚定的“无产”战士,有时历史惊人的相似,黄巢几乎就是明末农民起义军张献忠和李自成的前生后世,他们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降而复叛,叛而复降”。总是处于和朝廷讨价还价的状态。假如唐朝不给黄巢喘息的机会,估计早就灭掉了他。

经过和唐朝军队“拉扯”过程中,黄巢几次死灰复燃,最后逐渐站稳了脚跟。广明元年(880年)十二月十二日,黄巢终于把唐僖宗李儇赶出了长安,唐僖宗效仿唐玄宗逃往了四川。黄巢“雀占鸠巢”在长安含元殿登基。国号“大齐”建立金统,并大赦天下。封其妻为皇后,置百官,唐朝三品以上的官员弃用,四品以下的官员官复原职。黄巢这种不彻底“革命”的做法,为以后留下了隐患。

▲朱温

果不其然,黄巢称帝两年后,也就是在公元882年,他的手下大将朱温投降了唐朝,由于“诛贼”有功,被唐僖宗赐号朱全忠。黄巢在多方势力夹击下而失败。六月十五日,他带领“散兵游勇”退至山东泰山狼虎谷的襄王村时,见到这个村名,黄巢比较迷信,认为自己大势已去,于是对自己的外甥林言说,你斩下我的头,投唐还能保你“荣华富贵”。黄巢和外甥感情很深,林言不忍杀害舅舅,舅舅为了成全外甥,于是挥剑自刎,谁知道下手不重,没死透,林言割下了舅舅的头颅,杀了舅母和侍卫,带着“战利品”进京献“投名状”,谁知在半路被李克用的沙陀士兵杀死了,李克用带着黄巢和他的外甥林言的头颅向皇帝邀功请赏去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删。欢迎转发,留言评论和加关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