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真正的含义是什么?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笔者个人认为这是最伟大的一句讴歌爱情的诗篇,没有之一。它取自唐代诗人元稹为《离思五首》: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事实上,这是元稹为纪念自己的原配夫人韦丛而作的悼诗,感动了许许多多的痴男怨女。虽然语句精妙而且立意深远,但这首诗的流传并不广泛,从来都不是口口传诵的著名唐诗。

甚至于,许多的家长和老师都不愿孩子过早地接触这首诗。除了语言晦涩难懂以外,还有一些暗含的引申意义才是最关键的原因。

“曾经沧海难为水”来源于《孟子·静心篇》中“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的记载。通俗理解为,在领略过大海之水的气势后,别处的任何水都难以入眼,形容夫妻之间的那种情深似海。

而“除却巫山不是云”则来源于《高唐赋》中关于“巫山神女”的传说,认为巫山之云就是神女幻化而形成的。这句好理解,形容自己妻子的容貌和品德都是其她任何女子难以比及的。不过,因为“巫山云雨”有男女交合之意,所以使得这句诗的流传程度大受影响。

解释完了这句诗的意思,再走近和还原诗作者元稹,了解他所经历的那段风花雪月。

元稹(779年——831年),字微之,唐朝著名诗人,与白居易共同倡导了新乐府运动并被合称为“元白”。他虽然一度官居宰相,但政治上建树乏善可陈,远不如他的文学成就那样光彩夺目。

元稹是北魏皇族的后裔,昭成帝拓跋什翼犍的第十九世孙,传至唐朝时已经没落。唐代宗大历十四年,他出生于东都洛阳,父亲元宽因病过世得早,母亲郑氏依靠自己瘦弱的身躯将他养大成人。

虽然家道中落,但元稹还是凭借聪明的才智出人头地,十五岁时就以明经擢第。尽管明经比起正常的科举进士来说相对容易一些,但也并非像现在的本科生和研究生那样遍地走,否则也不会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提法。

具备了敲门砖,元稹依然没有被授予官职,继续长期闲居在京城。原因很简单,他没有背景和门路,自然混得不甚顺利。

这段时期,正是元稹最郁闷的阶段,他在百无聊赖之下通过作诗来抒发自己的情绪。很快,竟然成为了名噪京城的才子,终于引起了朝廷的关注。

贞元十五年时,元稹被朝廷派往山西蒲州任职。在此期间,他曾借住于亲戚家中并且认识了一个崔姓的表妹,开始了朦朦胧胧的初恋。

崔姓女孩名叫崔双,是一个既热情又知书达理的懵懂女子。元稹利用自己的文采博得机会,一首《明月三五夜》就彻底俘获了崔小姐的芳心,二人私下确立了恋爱关系。

春风得意的元稹可谓是事业爱情双丰收,在山西度过了一段幸福的时光。不过,他在第二年就入京参加吏部组织的科考并且得以高中,从此留在京城待诏。期间,继续与崔双鸿雁传书,相互倾诉着相思之情。

很快,元稹生命中的贵人出现了,此人就是官居京兆尹的韦夏卿。可以说,正是在他的提携下,元稹才真正实现了人生的重大转折。而且,韦夏卿还将自己的小女儿韦丛下嫁与这个怀才不遇的穷小子。

韦丛是一个完美的结婚对象,她本人姿色出众,而且颇具才情,家世更是无可挑剔,属于典型的白富美。于是,元稹果断将山西蒲州的现任女友崔双变成了前任女友,并且火速迎娶了韦丛。

当然,元稹的内心还是非常纠结的,毕竟自己有愧于前女友崔双。所以,他一直没有忘记前段感情,在多年以后还写下了一篇闻名后世的小说《莺莺传》,小说中的“张生”就是他自己,“崔莺莺”就是崔双,将他二人曾经的感情故事写进了这个小说。

对此,著名史学家陈寅恪曾在《元白诗笺证稿》中还专门进行过解释:

《莺莺传》为微之自叙之作,其所谓张生即微之的自化名,此固无可疑。

《莺莺传》这个小说在当时没有引起太大的关注,但在元朝时却被王实甫改编成了《西厢记》,成就了中国社会一段著名的爱情故事。不过谁能想到,小说中那个有情有义的张生,在现实世界竟然是一个“渣男”。

再说韦丛,她从大富之家嫁入寒门后,尽管内心存在着巨大的落差,但一直都毫无怨言,尽心尽力支持自己的丈夫。对此,元稹表现得非常感动,夫妻之间感情非常稳固,婚后七年多时间就先后诞下了五子一女,几乎没有停止过。

或许,这种频繁的生育,终于导致韦丛身体状况大不如前,在二十七岁时就早早过世了。当时,三十岁的元稹已经在韦家的扶持下出任了监察御史。

韦丛过世不久,元稹前往蜀中公干。期间,他竟然与当时著名的风流女诗人薛涛上演了一出轰轰烈烈的感情纠葛,而且还是姐弟恋,令人再次大呼他渣男的本性。

那年,元稹刚过三十岁,而薛涛已经四十一岁,完全不被所有人看好。不过,深陷爱情的二人还是你侬我侬,薛涛甚至还创作了一首《池上双凫》表达自己的内心:

双栖绿池上,朝去暮飞还。

更忆将雏日,同心莲叶间。

薛涛不仅比元稹年长十一岁,而且情史还异常混乱,与许多人都有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最关键的一点,她是乐伎的出身,绝对不可能成为元稹的妻子。

果然,元稹返回长安后,很快就结束了这段看似炙热的恋情。不过,他还是心存愧疚,通过《寄赠薛涛》这首诗来表达自己的心情:

锦江滑腻蛾眉秀,幻出文君与薛涛。

言语巧偷鹦鹉舌,文章分得凤凰毛。

纷纷辞客多停笔,个个公卿欲梦刀。

别后相思隔烟水,菖蒲花发五云高。

这首诗听起来冠冕堂皇,实际上总结起来就是四个字——“曾经爱过”!

回京后,因为牵扯进了官场争斗,元稹被贬到江陵任职。到任不久,好友李景俭念他孤身一人漂泊在外,就将自己的表妹安仙嫔嫁与为妻。

安仙嫔虽不像原配妻子崔丛那样无可挑剔,虽不像薛涛那样风流多才,可也任劳任怨照顾元稹的一家老小。不过,这段婚姻仅仅维持了三年时间,她就病逝了。

元稹的感情之路依然继续着,他被贬到兴元后又与山南西道涪州刺史裴郧的女儿裴淑相识了,开启了自己的第三段婚姻。

唐穆宗驾崩后,太子李湛继位称帝,史称唐敬宗。他很早就仰慕元稹的才名,于是将他召回京中任用,不过元稹似乎对于政事的确不擅长,又被贬往浙东担任了越州刺史。

江南任职后,元稹完全被当地的花花世界所吸引,整日和歌姬舞姬们相伴。其中,有一位名叫刘采春的头牌将他迷得不可救药,再次以自己的文采博取对方欢欣。

刘采春本就是风情女子,很快被才华横溢的元稹所摆平,成为了他的妾室。这段关系存续了七年之久,直到元稹被诏回京时,他担心无法向自己的妻子裴淑交代,竟抛下了刘采春独自离去,再次让人大呼渣男。

唐文宗李昂登基后,元稹被贬担任了鄂州刺史。这一年,他已经五十岁了,到任不久便卧病不起,身体状况更是越来越堪忧。

临终前,元稹回顾自己的人生经历,可谓无限感慨。无论是崔双、薛涛、安仙嫔、裴淑还是刘采春,其实他最怀念的还是原配妻子韦丛,难怪会有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叹息。@文史不假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真正的含义是什么?

离思 唐·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作品背景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基本上是个中国人都会吟这两句诗。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写给谁的,为什么写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去看看这首诗背后的故事!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的诗人元稹。元稹,河南洛阳人,唐代中期的大诗人,他和白居易一起被合成为“元白”,中国文学史上非常著名的“新乐府运动”就是由他和白居易共同倡导的。所谓“新乐府运动”,听起来高大上,简单点说就是反对无病呻吟,少写大家看不懂的诗。主张写通俗诗、时事诗,争取让诗能被我们这些老百姓看懂。

而这首诗是悼亡诗,是元稹写给他早逝的妻子的。

唐德宗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二十四岁的元稹科举落榜,失魂落魄地走在长安的大街上,被欣赏他才华的太子少保韦夏卿收入门下。不仅如此,这位享有崇高地位的太子老师不顾家人反对,还进而将自己年方二十的小女儿韦丛下嫁给了元稹。

虽然这桩婚姻在当初带有相互利用的性质:韦夏卿坚信才华横溢的元稹会有大好前程,元稹则认为可以借助这桩婚姻出人头地。但歪打正着的是,这对年轻夫妻在婚后却是恩爱百般,同甘共苦。后人记载说,天仙下凡一样的韦丛不仅贤惠端庄、通晓诗文,还不好富贵,不慕虚荣,在元稹不得志的时候,无怨无悔地伴着他过着清贫的生活,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关心和体贴丈夫。

不幸的是,七年后,年仅二十七岁的韦丛就因病去世。此时三十一岁的元稹已升任监察御史——最高检察院的检察官,美好生活刚刚开始就痛失爱妻,令诗人悲痛无比。在妻子下葬那天,元稹情不能已,写下了这首著名的悼亡诗。

作品赏析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是从《孟子·尽心》篇“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变化而来的。沧海无比深广,因而使别处的水相形见绌。而巫山有朝云峰,下临长江,云蒸霞蔚。据宋玉《高唐赋序》说,其云为神女所化,上属于天,下入于渊,茂如松榯,美若娇姬。因而,相形之下,别处的云就黯然失色了。

“沧海”、“巫山”,是世间至大至美的形象,元稹引以为喻,从字面上看是说经历过“沧海”、“巫山”,对别处的水和云就难以看上眼了,实则是用来隐喻他们夫妻之间的感情有如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其深广和美好是世间无与伦比的,因而除爱妻之外,再没有能使自己动情的女子了。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取次”是仓促、随意的意思。仓促的走过花丛,我却懒得回头看。这里的“花丛”当然不仅仅指自然界的花丛,更是暗指其它的众多的美丽女子。她们纵使再美,我也无心打量她们,所谓“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就是这个意思。

“缘”是因为的意思。既然对亡妻如此情深,这里为什么却说“半缘修道半缘君”,而不是“全缘君”呢?元稹生平“身委《逍遥篇》,心付《头陀经》”,是尊佛奉道的。另外,这里的“修道”,也可以理解为专心于品德学问的修养。

然而,尊佛奉道也好,修身治学也好,对元稹来说,都不过是心失所爱、悲伤无法解脱的一种感情上的寄托。“半缘修道”和“半缘君”所表达的忧思之情是一致的,而且,说“半缘修道”更觉含意深沉。

结 语

我们知道了这首诗是写给妻子的悼亡诗。感叹“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其实在感叹这世间再也遇不到这样美丽、善良的姑娘了。所以干脆“取次花丛懒回顾”,宁愿把最初的美好深深地埋藏在心底,也不愿意滥竽充数,草草地选择一个人——这也就是当代大龄剩男剩女们为什么那么多的原因。

时至今日,这首诗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变化,它也不仅仅用来形容男女之间的感情。凡是感觉如今的人、事、物比不上曾经的、最初的美好,都可以用这首诗来表达。

比如你曾经感受过大城市的繁华,就再难忍受小城镇的闭塞;吃过最正宗的火锅,就对其它火锅失去了兴趣;看过了好的电影,就难以接受烂片。曾经的美好,和现在的无奈,都尽在这一句“曾经沧海难为水”之中了。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真正的含义是什么?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大概是每个有过感情经历的人都会吟诵的一句诗。它出自唐代诗人元稹的《离思》。有人说这是一首坚贞的爱情诗句,呵呵,如果说元稹是个不折不扣的渣男,你还会这么认为吗?

如果不去管元稹本人的感情经历,大概每个人都会觉得这个诗人一定追求的是“一生一世一双人”。但实则不然,他不但是一个感情经历极其丰富的人,而且干过始乱终弃的事儿还不止一件。那么这首诗,其含义又该怎么理解呢?

拓跋氏的“混血王子”

元稹,字微之。

唐朝有不少混血儿,包括有胡人血统的唐太宗李世民,诗仙李白。元稹也是其中一人,他的祖上原本是北魏拓跋氏,而北魏第七代皇帝起,拓跋氏改汉姓为元,所以元稹姓元。

他大概也有高鼻深目,骨感的脸庞和凉薄的唇。好死不死的,还文采超绝,写得了诗文,论得了国策,中过科举,当过宰相。

这种男人,注定有万千的女子为之倾倒,在那个男人可以三妻四妾的年代,你想让他专情于一人,似乎太过困难了。

诚然,他也没准备三千弱水只取一瓢,甚至中举之前和中举之后,小样的,有两幅面孔。

《西厢记》的真实结局

元杂剧里有一出叫《西厢记》,正是改编自元稹的小说《莺莺传》讲的是张生与崔莺莺从花园私会开始,冲破重重阻碍,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满故事。

《西厢记》的作者甚是良心,给了一对有情人一个完满的结局,而元稹的《莺莺传》里,却完全是另一个结果。

据说元稹少年时曾与自己的远房表妹崔莺莺相识。少年多情,见表妹花容月貌,又通晓诗文,元稹不由动了心思。只是当时表妹并无心与他,元稹只好让丫鬟红娘帮忙。丫鬟出了个主意,让他写诗给崔莺莺。

元稹依计行事,果然崔莺莺有一颗文青的心,兼着元稹的诗写的深情款款又恰到好处,崔莺莺一颗心逐渐被他融化。两个人肯定经常在花园见见面,拉拉小手什么什么的。

两个人刚好上没多久,元稹便赴京赶考,考试结果自然是不错,元稹二十四岁当上了校书郎。不错此时的元稹对崔莺莺完全变了一副态度,不仅恩爱不在,还说是崔莺莺主动投怀送抱,他自己没得办法。

这一切都在他的小说《莺莺传》里,讲崔莺莺说成是“尤物”﹑“妖孽”,就如同魅惑商纣王的妲己。两个人虽然春风几度,但他不愿意沉沦,所以坚决要逃出生天。

这就如同你自己戒不掉美食,但一看到自己发胖的身体就说是火锅米饭大盘鸡的错,跟你自己一点关系也没有。这理由如今咱们看来都不由的要发出一声冷笑,但是没想到的是,这小说一出来便被无数人所喜爱,就连主考官韦大人家的千金都看到爱不释手。

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

按说你对别人始乱终弃,自己也终归会遭到报应。没想到这一轮下来,元稹不但没有遭到什么报应,还迎娶了白富美,就是前面说的主考官家的韦小姐。

韦小姐的父亲此时已经是太子少保,她嫁给一个小小的校书郎是名副其实的下嫁。男人碰到美好的女子没有不动心的,韦小姐给元稹带来的惊喜不亚于买了5块钱彩票竟然中了几个亿。她容貌姣好,贤惠体贴,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把元稹并不富裕的家庭料理的明明白白郁郁贴贴,更重要的是,元稹还得到了岳父的接济和提拔。

不知道是谁说过,天下女子能共患难的少能富贵的多。元稹倒是不至于贫穷的揭不开锅,但与未发达时愿意同甘共苦的女子,又这么美好,谁能不为之动容呢?前有刘邦对吕雉,后有朱元璋对马皇后,这种女子值得珍惜。

元稹虽然“渣”过,但在韦小姐面前,也不得不掏出一颗真心。可以说两个人的感情十分好,前前后后诞下好几个孩子。

元稹后来终于升任监察御史,幸福美好的日子刚刚开始,没想到就在这时候,年仅二十七岁的韦小姐撒手人寰。而且岳父也驾鹤西游,甚至他和韦小姐所生育的几个孩子也相继夭折,只剩下一人。而他自己。因为得罪了宦官,被贬江陵。

这样的打击,就如同一步步登上天梯,行走在云端,却突然一脚踩空,跌落下来。原本幸福的一家,自己也平步青云,如今却成了孤家寡人,还成了罪臣。

有句话叫“善恶终有报,只争早与迟”。不知道元稹的这一番遭遇,是不是因为他曾经对别人的不仁不义,所以老天来惩罚他。

婚外情和“爱情”不沾边

和韦小姐在一起的七年,虽然短暂却是元稹生命里最美好的日子。有人说他的这首《离思》表现的是对韦小姐无尽的思念和坚贞的爱情。无尽的思念或许有,坚贞的爱情却不见得。

就在他的妻子病死的那一年,他在四川遇上了素有唐朝第一女诗人之称的薛涛。他明知道对方比自己大十岁,他也给不了薛涛一个安稳的生活,却依旧去招惹她,和她坠入爱河。两个人携手同游,你侬我侬。好日子过的差不多了,他跑回去洛阳,还不忘和薛涛鸿雁飞书。

两个人虽然确定会再见面,但元稹却遇上了能歌善舞的刘采春。此时的刘采春,已经嫁作他人妇,两个人着着实实玩了一把婚外情。薛涛这个大10岁的姐姐,被他扔在了一边。薛涛后来久等不过,慢慢的年纪大了也看透了所谓男女情爱,毅然穿上道袍去当女道士去了。

相比之下,刘采春比较凄惨,和崔莺莺的下场差不多,被元稹始乱终弃。估计刘采春的夫君也是早早就发现了二人的端倪,原本刘采春还敢大胆的喊一句“因为爱情”,搞不好还能轰轰烈烈的来一次红拂夜奔,和元稹私奔去找个逍遥的地方当神仙眷侣。如今元稹拍拍屁股走人了,她想起了自己的轻狂和所托非人,羞愧难当,干脆跳河自尽了。

和元稹有一腿的女人,绝对不止这些。同是被贬,北宋的苏轼一路之上酿酒,做东坡肉,读陶渊明,还给当地的百姓做好事;而元稹却一路泡妞,一刻也不停歇。这可能就是为啥苏东坡被那么多的人喜欢,元稹却饱受争议的原因吧。

《离思》是元稹困顿时写的,人也只有困顿时才会接二连三的想起那些已经逝去的美好。但是至于对亡妻有多么忠贞这不好说,毕竟诗句虽然写的漂亮,亡妻的周年还没过,自己就和薛涛滚在了一起。

读起这首诗,更大的感觉,是对曾经美好日子逝去不再回来的惋惜。这可能才是元稹内心的真实想法吧。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真正的含义是什么?

谢题主!

我来回答问题:

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

半缘修道半缘君。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元稹为悼念亡妻而写的。其真正的含意就是有了宽阔沧茫的大海,其它的江河湖泊水就不可称其为水了。看过了巫山上大气磅礴的云雾,别的云也就不必称其为云了。

元稹(公元779—831或者是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又字威名,河南洛阳人。其父元宽,其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拔部后裔,是什翼健之十四世孙。

元稹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为“元白”。他的传世诗词文章共七百多篇。

元稹的结发夫人是韦丛。在娶韦丛之前,曾经和另外一个女子有私情,这个女子叫崔莺莺。关于他和崔莺莺的事描写最多的就是他写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这篇小说被后来的王实甫改编成了《西厢记》

唐贞宗十五年(公元799年)元稹到蒲州(今山西永济市)做了一名小吏,在此认识了他母亲郑氏远方亲戚的女儿名双文,即后来他的小说中说的崔莺莺,之后两个人就互相赏识谈起了恋爱,这也就是元稹和崔莺莺的初恋。崔莺莺长的知书达礼才貌双全,两个人虽然爱的难舍难分,崔家又是当地富户,但因为崔莺莺本人没有支配家财的权力,这和元稹理想中的婚姻有很大的差距,所以他虽然爱莺莺,但却不想和莺莺结为夫妻。这样看来风流才子却是个负心汉呐。

贞元十六年,元稹辞去了这一小小官职的工作,赴京城长安参加科考可没有被录取,名落孙山。应试之后被新任京兆尹(就好比现在的北京市市长)韦夏卿所赏识。这段时间元稹也和韦门子弟多有交往,从而得知韦夏卿有一小女尚未许婚嫁人,他马上就意识到这是一个能托门路攀高枝的大好机会,便产生了投靠韦夏卿并争取娶得韦门小女的主意!真是投机高手啊!

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元稹和白居易同登书判拔萃科,进入秘书省担任校书郎。这时求官心切的元稹想到崔莺莺虽然美貌贤淑,但是对他升官的道路没有太大的作用,也就是没有助力,思前想后,权衡利弊,他放弃了崔莺莺。经过一番谋划,他如愿娶得了韦府小姐韦丛。

后来他也感到对不起崔莺莺对他的初恋,感到对不起莺莺对他的一片痴情!几年后,他以莺莺为原型,写出了传奇小说《崔莺莺》也就是后来西厢记的前身。写这一篇小说管什么用呢?风流才子都这德行。

唐德宗十八年(公元802年)官居太子少保的韦夏卿的小女儿、年方二十的韦府名媛韦丛,下嫁给了二十四岁的诗人元稹。当然,这桩婚姻包含着很大的政治色彩。当时元稹科考不第,可韦夏卿看好元稹的非凡才华,相信他日后必能飞黄腾达,所以把小女下嫁于他。而元稹也正好借此机会攀上了朝廷大臣,豪门快婿,有了往上爬的条件,这样的豪门快婿,哪个不愿意当?不愿意当此快婿的那只能说就是一大傻瓜蛋!

婚后,元稹和韦丛小两口是相亲相爱生活的十分甜美,虽然元稹官微薪薄生活艰辛,但韦丛却能放下韦府小姐的身架来伺候元稹,让他誊出时间来再次科考做好准备。韦丛生的风姿绰约端庄秀丽,在和元稹生活的七年里,最可贵的就是她不慕虚荣,勤俭持家,富宅小姐也能很快的适应寒门生活而且无怨无悔!这让现在的白富美情何以堪呀!

开始元稹和韦丛结婚,目的是奔着将来大树底下好乘凉,生官发财有希望,可婚后韦丛却如此温婉贤惠,操持家务,言语亲和,确实是一个通情达理的漂亮的美娇妻,这怎么能不让诗人元稹越看越爱呢!

元稹和妻子韦丛的半缘深情,为后人津津乐道,他写下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传唱千古的名句,就是为悼念亡妻而写的一首诗中的两句。

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韦丛因病去世,真是好人不长命啊!去世时韦丛年仅二十七岁,一个如花似玉的好女子就这样香消玉殒了。

此时,三十一岁的元稹已升任监察御使,成为高级官员了,并提高了年薪(估计按现在的钱来计算也得有个几十万吧)美好的生活即将开始,可心爱的娇妻韦丛却去世了,你想想搁谁身上也受不了啊!真是能同吃苦却不能同享甘甜,元稹能不痛苦万分,涕泪交加吗?

韦丛去世,元稹做为监察御使正在办理东台要务,不能到场,他提前写好祭文,托人在韦丛灵前代读,下葬那天,元稹情不自禁,于是写下三首悼念亡妻的《三遣悲怀》其中有: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之句。

元稹一直对妻子怀着深深的谦意,在一起生活七年同甘共苦,却在好日子来临时撒手人寰,真让元稹悲痛欲绝!

前面说了元稹和崔莺莺的爱恨情仇,又说了元稹和结发妻子韦丛的举案齐眉。最后来说说元稹和蜀中女诗人薛涛小姐的风流事。虽然二人的爱情最后无疾而终,但正因为如此,后来人对他们两个人的风流韵事更感好奇。

薛涛也是有名的女诗人,她天生丽质温婉可人,才貌一流聪慧善诗。而且颇具政治见解,身为乐妓却清丽傲世,特别鄙视那些贪官污吏和黑恶势力!

元和四年,正当年富力强才情满满官运恒通的大诗人元稹,以监察御使身份出使地方。他久闻蜀中才女薛涛芳名,到蜀地后,特约薛涛来梓州相会。薛涛应允到梓州,元稹英俊潇洒,是大历才子进士及第,正当而立之年,才华横溢官至厅级。而薛涛呢,虽然年龄比元稹大了点儿,却生就的柳眉桃腮千娇百媚,又有蜀中才女之称,两个人是一见如故再见钟情。

元稹和薛涛在一起谈诗说赋,议论时政,双方除相知相惜相爱之外,就是诗词书信来往不断,这时的元稹,早把曾经的娇妻抛到九霄云外去了。看来之前写的那几首悼亡妻诗都是让人看的不是他心里所念。

元稹在薛涛的爱意和精神的支持下(人逢美女精神爽啊)意气风发,上奏本章参劾大贪官、时任东川节度使的严砺,因此得罪了权贵,被调离四川到老家河南洛阳任职去了,从此和薛涛劳燕分飞关山永隔!

两个相知相爱的人分别是朝廷之命,薛涛也无可奈何,让她欣慰的是没多久就收到了元稹寄来的信件,信里极尽相思爱慕之情。但关山相阻,重要的是薛涛是乐籍之身,元稹是当朝命官,两个人的爱情被当时社会和政府政策所限,不能结成夫妻。唉!可惜了薛涛,一个苦命的女人!

薛涛有自知之明,明白自己身世不济,不敢妄求,所以她没有像其她女孩子那样,失恋后茶饭不思要死要活的,她想通了也就释然了。

不能经常见面,书信来往也很费时费力,唯一能寄托薛涛思念之情的也只有诗了。当时市面上流行的薛涛笺,是薛涛对当地造纸工艺加以改革,把纸染成桃红色并裁成宽窄相适应的书笺,写诗写信也不浪费纸张,因为是薛涛所创,世人称之为薛涛笺。

薛涛思念元稹之情无处言说,她就用她的小笺题《春望词》以记

春望四首

其一

花开不同赏,花落不同悲。

欲问相思处,花开花落时。

其二

揽草结同心,将以遗知音。

春愁正断绝,春花复哀吟。

其三

风花日将老,佳期犹缈缈。

不结同心人,空结同心草。

其四

那堪花满枝,翻作两相思。

玉箸垂朝镜,春风知不知?

写完之后,薛涛脱下了自己极其喜欢的常穿的红裙子,换上一件灰色的道袍,她潇洒的人生从欢声笑语走向了修身明道的平静。

浣花溪旁,依然车马喧嚣人来人往人喧闹,但一代才女薛涛的内心却坚守着一片清丽净土。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真正的含义是什么?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出自唐代诗人元稹的《离思五首·其四》,是他为妻子韦丛写的悼亡诗其中的一首,可以算得上是助力元稹出道"多情郎"的重要作品了。

其实这一名句里有两个重要典故,元稹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风景。

上句:"曾经沧海难为水",元稹说,因为曾经看到过沧海,所以其他地方的水不过尔尔。而早在千年前,孟子就已经感叹过:"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跨过时间,元稹发出了共鸣。

下句:"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又说,除了巫山上的云,其他地方的云都不够美丽。这一句巫山云也有出处。楚国宋玉有《高唐赋》,赋里有一神女,她在巫山之间,"旦为朝云,暮为行雨",其身其姿,楚襄王为之绝倒,后人为之惊叹。因为这一典故,以神女比韦丛,显得元稹的深情。

这两句诗的字面含义易解,沧海水也好,巫山云也罢。一句话总结:只要有你,世间其他女子都黯然失色,难入我眼。

后人多不解的是:这首诗到底是写给谁的?真的是写给韦丛的吗?难道不是写给崔姓表妹的吗?

如果多读读古今中外的情诗或者悼亡诗,也许就不会太过纠结到底谁应该来认领这首诗了。才子大半多情,一生中只入眼一人的才子少之又少。可能是爱情,也可能只是欣赏,但走了心的往往不是一人。一生一世一双人是理想,有时候也只能是理想。

比如苏轼,他写"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字里行间是对妻子王弗的深情。但苏轼后来又有了灵魂伴侣王朝云,初见时就把她写进了诗词里,"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后来朝云因病逝世,苏轼也毫不吝惜笔墨,写了《悼朝云》等诗词。

因此,妻子或表妹,这首诗到底是写给谁的,不必纠结。或许,诗人自己在写这首诗的时候,眼里心里也不完全只有妻子,难道在某一瞬间,他的脑海里没有闪过表妹的身影吗?

这首诗得以流传千年,它的真正意义大概在于既表达了一种对于美好的爱情珍而重之的心情,又表达了斯人已逝,一切都不再拥有的遗憾的心情。在遇上对的人,怦然心动的时刻,有人感叹曾经沧海;在经年累月之后,忆起旧时恋人的时刻,也有人感叹除却巫山。美好和遗憾,得到和失去总是千百年来最容易引起共鸣的两种情感。正是一次次的情感上的碰撞,这首诗成了千古名句。(一往文学作者:宛陵人)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真正的含义是什么?

这是唐诗里面出名的一首悼亡诗巜离思》的上半句,是唐代大诗人元稹怀念妻子韦丛所做。

全诗为:“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元稹在此诗中把妻子比喻为沧海之水,巫山之云。再面对世间的涓涓细流和别处的云彩,再也懒得看上一眼了。

读完此诗,真的是情深深,意切切。元稹得了一个世间痴情男子的美名。

事实上,在这“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深情背后,恰恰是无情。

元稹并不是一个表里如一的人,没有他自己诗写得那般高大上,在历史上,元稹就是一个“渣男”。

元稹的妻子确实是出生在大富大贵之家的千金小姐,是太子少保韦夏卿的二女儿,在娘家一直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

这个元稹呢,当初就是长安城里会写两首诗的秘书省校书郎。加上长得一表人才,玉树临风,风流倜傥。被韦从的父亲韦夏卿一眼相中,招为二女婿。

元稹当时跟长安城里跟一个叫崔莺莺的女子热乎,时来运转,有了韦夏卿这样的靠山正求之不得,立马把崔姓女子忘置脑后。

忘了就忘了,日后又以自己为原型写了本《莺莺传》,就是后来被关汉卿改过来的巜西厢记》。为自己留下滥情的实打实的证据。

韦从下嫁元稹虽然物质生活比起自己在娘家时差远了,但对元稹这位才子丈夫倾心有加。

放下从前娇小姐的身段,尽心尽力做好元稹的贤内助。勤俭持家,任劳任怨。元稹做了韦家乘龙快婿从此也是平步青云,仕途得意。

韦从做为一个贤妻良母还是合格的。再加之元稹为了升官发财巴结岳父。一开始元稹对妻子还是有感情的,但并不爱惜她,韦丛跟他在一起七年生了6个孩子。

又过着不如娘家的窘迫日子,操持生活。身体受到极大的伤害,第七个年头死于难产大出血。

元稹死了妻子确实伤心了一阵子,为妻子写下多首悼亡诗,流传最广的就是这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后来的人就常常以这句来形容自己对某个人刻骨铭心的爱恋。世上除了你在我眼中最美最好,别的都是浮云。

而元稹呢,哭过一阵子,就连纳了两个妾回来,到处留情。最后还染指了当时年长他许多的大才女薛涛。一首接一首的情诗轰炸是元镇在百花丛里到处沾花惹草的法宝。

元稹得不到的朝思暮想,得到的却毫不珍惜,后来抛弃大唐才女薛涛后,元稹第三次贬到浙江绍兴那地方时,又听闻当地有一位才貌绝佳的欢场女子刘采春。

不光会作诗,还有一副好嗓子。

迫不及待地去见她,才子配佳人,又看对眼了。元稹于是拿出泡妞绝技,写诗送给美女。刘采春当然招架不住这样一个钻石王老五的表白,毫无悬念地投怀送抱了。

元稹直接使些银子为其赎了身,和刘采春朝朝暮暮,耳鬓厮磨了七年之久。

后来又怎样了呢,元稹升官发财被皇帝老儿招回京了,刘采春落得个和当年的薛涛一样的被始乱终弃的命运。

可怜当年薛涛和元稹在一起的时候,元稹也如出一辙丢下她独自离去。痴情女子薛涛自己裁剪出精致的染了桃红的信笺写上想念的情话寄给元稹。

句句思念句句泪,红笺小字,诉不尽平生意。彼时,元稹早已新欢在怀,哪里又闻得见旧人哭呢?

如他自己所说“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不过是旧时月色旧时景,对一个到处留情的薄情之人来说,也不过是用来应景罢了。

对她们来说,这世上唯深情不可负。而对元稹来说,这世上情深垂手可得,天涯何处无芳草,懒得回头顾惜。

自古以来才子配佳人。但事实上,遇上一个心口不一的才子,真的就是一桩悲剧。

元稹虽人品不咋地,这首巜离思》还是很有意境,在唐诗中算是极好的一首。

也许当初元稹在写下这首悼亡诗的时候,心里还是触碰到了一丝对妻子的愧疚,想起了她在世时的种种好,有那么点真情流露吧!

对世上重情重义,情深不可辜负、相见仅剩怀念的人来说: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是爱情里最好的阐释。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