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极人臣的张廷玉是怎样跌落神坛的?
由于受到传统礼制的影响,中国封建社会中臣子最高的殊荣当是“死后配享太庙”,再无出其右者。
所谓太庙,就是皇家的家庙,里面供奉着历代先帝的牌位,如果臣子的牌位也能供奉其中,将会受到后世君主的祭奠和跪拜。太庙出现和发展的历史由来已久,早在夏朝时被称为“世室”,周朝后被称为“明堂”,秦汉时期才被称为“太庙”,从此一直沿用到了清朝。
就以清朝为例,在它存续的268年历史中,获得“配享太庙”这一待遇的臣子只有26人。其中,满族23人,蒙古族2人,而汉族只有1人,这唯一的汉族臣子就是张廷玉。
接下来,我们一起回顾曾经的那段历史,还原张廷玉是如何崛起于庙堂之上?又是如何跌落神坛的?
张廷玉(1672年——1755年),字衡臣,安徽桐城人,康熙和雍正时期最著名的汉臣,《明史》的主要编撰人。到了乾隆时期,虽然逐渐不再得到重用,但依然获得了“配享太庙”的追赠。
张廷玉的父亲张英在康熙六年就高中进士入仕,先是担任了皇帝身边的侍读学士,后来平步青云,历任工部尚书、礼部尚书等要职后成为文华殿大学士。
出生于这样的官宦人家,张廷玉自小就得到了最系统和最严格的封建教育。到了康熙三十九年,他果然不辱门楣,成功高中进士后入仕,实现了父子二人同朝为官。
当时,满清的政局虽然看似平稳,还没有正式上演“九子夺嫡”。但是,皇子们已经逐渐形成势力,相互结党的趋势非常明显,整个朝局暗流涌动。
身处内阁中枢的张英,不可避免的成为了各方拉拢的对象。为了不使自己牵涉其中,也为了留下不贪位恋权的美名,刚过花甲之年就告老还乡了。
张英虽然离开了朝堂,但却为儿子张廷玉留下了极其宝贵和丰厚的人脉资源,因为众多官员都是他的门生故旧。其中,正担任着吏部尚书的李光地就是其中的一位,得益于他的关照,张廷玉很快进入了翰林院任职,逐渐得到了康熙帝的器重。
到了“九子夺嫡”期间,张廷玉延续了父亲张英的一贯举措,在康熙最终表态前决不选边站队,严格恪守着臣子的本分。正是这种坚持,使他从翰林院检讨一步步成为了内阁学士,后出任礼部左侍郎、刑部左侍郎和吏部左侍郎,直到康熙帝驾崩。
雍亲王胤禛继位后,在自身勤勉执政的同时,对于宗亲和朝臣也非常的苛刻。尤其是,他对于参与“九子夺嫡”的兄弟们非常戒备和提防。摸透皇帝的内心后,张廷玉成功助其迅速稳定了朝局,彻底得到了雍正的信赖。
之后,张廷玉又在整顿吏治、改进科考、改土归流、增加赋税、出兵西北等方面屡建奇功,晋升为保和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清廷设立了军机处,他又兼任了军机大臣的职务。
临终前,雍正任命大学士鄂尔泰和大学士张廷玉同为顾命大臣,协力辅佐乾隆。同时,雍正在诏书中还明确准许张廷玉日后可以配享太庙,算是对他的充分肯定。
乾隆登基之初,张廷玉与鄂尔泰共同负责内阁的事务,相当于“一满一汉”相互制衡。由于双方基本上势均力敌,而且互看不顺眼,所以一度引发了满汉之间的党争。
此时的满清政权已经稳固,再也不担心占据人口绝对优势的汉人进行反扑。所以,乾隆在满汉之间的党争中,旗帜鲜明的支持鄂尔泰。
与此同时,晚年的张廷玉有些居功自傲,性格也日益顽固,常以三朝老臣的身份处事,更引起了乾隆的不满。眼见情势至此,张廷玉也萌生了退意,希望告老还乡。
乾隆十三年时,76岁高龄的张廷玉申请致仕。不过,已经对他心生不满的乾隆却下旨进行了挽留,并表示先帝准许配享太庙是无上的荣耀,继续干两年再退休吧。据《清史稿》记载:
十三年,以老病乞休。上谕:“卿受两朝厚恩,且奉皇考遗命配享太庙,岂有从祀元臣归田终老?”
本来,这也算是乾隆的好意,做臣子的实在不能违逆。如果真的干不动,临时请病假也是可以的。可是,年届耄耋之年的张廷玉竟然异常固执,非要在此时退休,竟然再次上疏请辞,还列举了历史的惯例。据《清史稿》记载:
廷玉上言:“宋、明配享诸臣亦有乞休得请者。且七十悬车,古今通义。”
以乾隆的脾性,这要是换作别人早发飙了。碍于三朝老臣的体面,他强压怒火又一次做出了御批,继续挽留张廷玉再干两年。为了增加说服力,也引用了历史惯例,还特意举了三国时期诸葛亮鞠躬尽瘁的范例。据《清史稿》记载:
上曰:“不然。易称见几而作,非所论於国家关休戚、视君臣为一体者。使七十必令悬车,何以尚有八十杖朝之典?武侯鞠躬尽瘁,又何为耶?”
已经彻底放飞自我的张廷玉完全不顾君臣之礼,接二连三上疏请辞。但是,连续下旨挽留后,乾隆开始不再搭理他的辞职信。而张廷玉一来老迈,二来也有偷懒之嫌,终于彻底触怒了乾隆,当真是伴君如伴虎。
乾隆下旨斥责张廷玉的同时,还将他“罢职归乡”。请注意!这里不是光荣退休,而是单位开除,明确剥夺他死后配享太庙的资格。
回家后,张廷玉每日都是战战兢兢,深怕哪天又会遭到乾隆的惩处。就这样,没过多久就撒手人寰了。
张廷玉过世后,乾隆帝念及他辅佐三朝的功绩,还是遵从了先帝雍正的旨意,下旨准许张廷玉配享太庙。生前带着不能配享太庙的遗憾离开,死后却又重新被赋予了配享太庙的殊荣,真不知道这是喜还是悲。
文史不假个人认为,乾隆已经考虑到是否恢复张廷玉配享太庙的资格,不单单关乎到张廷玉本人,而是事关到所有的汉人。因为,自从满人入关统治中原,尚没有出现过任何一位汉人可以配享太庙。张廷玉被雍正赐予这份殊荣后,已经成为了所有汉人的精神象征和寄托,如果贸然剥夺,势必会危及到满清政权的稳定。@文史不假
位极人臣的张廷玉是怎样跌落神坛的?
张廷玉有句很出名的座右铭“万言万当,不如一默”,这是他为官处事的哲学,倒不是沉默不作为,而是要问心无愧地做事、谨小慎微的做官,克制欲望、不争不抢,达到心如止水的境界,而张廷玉也确实在这方面达到了殿堂级的水平。他历经三朝,一直勤勤恳恳做事,低调沉稳,处于权力中枢,却总能置身于政治纷争的漩涡之外。
张廷玉是在康熙朝考取功名,入侍南书房,主管刑部,走入政治中心的;可位极人臣、仕途大放异彩却是在雍正朝。
雍正终于从血腥的夺嫡斗争中坐上了那万众瞩目的位置,为实现自己心中的宏图伟业,开始培植自己的势力,而张廷玉无疑是其中最有分量的一位,他在位期间扮演的是皇帝首席秘书的角色,为雍正出谋划策,他对清朝的贡献主要在于完善了奏折制度和军机处的运作规则。
可以说,张廷玉是一位在清朝史上留下浓重笔墨的汉臣,也是有清一朝唯一一位配享太庙的汉臣,能被供奉在太庙,可谓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耀。
太庙是中国古代皇帝的宗庙,是供奉皇帝先祖及历代皇帝的地方。有时皇帝的近亲或有功于江山社稷的皇亲、以及有大功于社稷的臣子,经皇帝允许也可在死后享用太庙的待遇,这些臣子死后将会以郡王之礼厚葬,这就叫配享太庙。
雍正是个很公正严苛的老板,他能让张廷玉死后配享太庙,足以证明张廷玉的功劳以及雍正对他的肯定。
一帆风顺的为官之路张廷玉出身于书香世家,其父在康熙朝身居要职,受到父亲的影响,张廷玉自幼奋发读书也考取了功名,并被授为翰林院庶吉士。康熙在晚年的时候开始重用张廷玉,当时康熙正受九子夺嫡的困扰,很多大臣都牵涉其中,因而遭到贬黜或者降级,而张廷玉却能知晓其中利害,处理好其中关系,成功地置身事外、独善其身。
康熙去世后,雍正更加重用张廷玉,一方面是为了广纳贤士,二是靠着张廷玉在官场上的威望,为自己巩固政权。张廷玉的仕途从此更加顺风顺水,仅仅五六年间就升任为了大学士,且雍正十分信任他,很多拿不准的事都要来咨询张廷玉再做决定。
清朝军机处建立初期,雍正以一些亲重大臣兼任军机大臣,其中就有张廷玉,他不仅典掌军机,又兼理吏部、户部要职等等。
雍正十三年,皇帝病危,将张廷玉提为顾命大臣,并留下遗诏,等张廷玉百年之后配享于太庙。
坎坷的“配享太庙”之路官场上言多必失,张廷玉人上了岁数也开始糊涂起来,几乎忘记了自己一生的为官哲学。
乾隆当权时期,张廷玉年迈,有了退隐之心,便想着上书请求告老还乡了,可雍正临终前说了让他配享太庙的,他又害怕自己不能获此殊荣,并且当时其他的大臣也对这件事怀有疑虑,于是就上书,希望皇帝可以写一个书面承诺来证明这件事。
乾隆看到了他的奏章就十分生气,他认为允不允诺是皇帝自己的事情,臣子没有理由来要求自己立字据,就算哪天不想让他在死后进入太庙了,他张廷玉也不能说什么。但乾隆终究把这口气咽了下来,如果他发作,正好坐实了外界流传自己不肯让张廷玉配享太庙的议论,于是写了手谕,保证让他配享太庙。
但是乾隆做出了这么大的让步,张廷玉竟然没有亲自到宫门口去谢恩,只是让儿子代自己前去谢恩。本就心中有气的乾隆,觉得张廷玉这是大不敬,便借题发挥,夺去了他的爵位,但这时并没有取消他配享太庙的殊荣。
过了一年,张廷玉再次请归,乾隆命他自审是否配享太庙,皇帝以大学士九卿议,罢免了配享,免除了他的的罪过,让他告老还乡了。
八十四岁的张廷玉在老家孤独落寞的去世了,他并不知道,后来乾隆迫于面子,还是按照先帝的遗诏,给了他配享太庙的尊荣,想必临终前回顾自己的一生,他还是很遗憾的吧!
作为清朝唯一一个可以配享太庙的汉臣,张廷玉在官场上肯定有他的处世之道。纵观他在官场的数十年,一直是勤勤恳恳,功劳肯定也是巨大的。但老年变得也有点昏聩了,虽然乾隆一度取消他配享太庙的资格,可在他死后,还是让他进了太庙,如果他泉下有知一定会很欣慰,可惜人双眼一闭就什么都不知道了,一代重臣权臣张廷玉还是抱憾而终的!
位极人臣的张廷玉是怎样跌落神坛的?
清廷最受三朝皇帝重用的大臣非张廷玉莫属。他一生受康熙、雍正、乾隆三个皇帝的重用,位极人臣,从青年入士至老年因病请辞,确受到乾隆皇帝的二次慰留,主要是年逾古稀的时候好激动,逐渐与乾隆产生间隙,特别是提出雍正帝许诺他将来老去配享太庙,当乾隆的面乞一字据凭证引起乾隆皇帝大为不满,但是还是写了一道喻诣,并赋诗留念。但因此引发诸多不愉快之事,使张廷玉后悔不及。
在安徽桐城张氏家族,张英、张廷玉、张若霭祖孙三代,侍值内廷,颇受康、雍、乾三帝的青睐,可谓合家顶戴,满门朱紫。尤其张廷玉“登垂堂五十年、长词林二十七年,主撰席者二十四年,凡军国大事,奉旨商度。
......
康熙三十九年(年1700年),考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张廷玉授翰林院检讨......,从此以后,张廷玉步步高升,一直受到康熙皇帝的重用。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五月,授刑部左侍郎,次年授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士。
张廷玉承袭父业“久持讲握,久任机密”。
张廷玉多次随康熙皇帝南巡及到蒙古各地巡访,张廷玉涉政不久,他的政治才干便崭露头角,深受康熙皇帝的的喜爱。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康熙帝驾崩于𣈱春园,四皇子胤祯根据遗嘱继承大位。经过二、三十年艰苦激烈的竞争,终于迎来大位。为了保护这来之不易的皇位,必须要培养自己的势力。于是他慎选张廷玉作为筹划军政大事的主要助手,雍正帝选用他主要原因就是认为他是“气度端凝,应对明晰”,才干非凡;其次张廷玉是雍正皇帝的老师张英的儿子,这对胤祯来说今后是难得的贴心臣子。胤祯登位以后立即任命张廷玉兼学士衔,协同翰林院掌院学士阿克登办理大事典礼翰墨。康雍之交,政务繁忙,谕旨每日下数十次,皆由张廷玉应命承办。张廷玉日亦受到重用。
雍正元年(1723年),张延玉复执南书房,与朱轼等人同为诸皇子的师傅。四月任顺天府乡试主考官,雍正帝喜欢他的公慎,加他的太子太保,权位越来越重。八月署理都察院事,兼管翰林院掌院学士,院学士;九月调任户部尚书,十月任四朝国史总裁官。雍正六年(1728年)三月晋保和殿大学士,不久又兼管吏部尚书事务。总之皇帝离不开张延玉了。
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帝病危,临终前,张廷玉与庄亲王等四人为顾命大臣,遗昭他日张廷玉配享太庙,乾隆皇帝即位后奉行大行皇帝遗命,由庄亲王、张廷玉等四位顾命大臣辅政。乾隆元年(1736年),张廷玉再次奉命为众皇子师傅,并兼翰林院事。在乾隆时期仍然受到重用。
乾隆十三年(1748年),张廷玉以年老请求回乡休息,乾隆皇帝下旨慰留。第二年张廷玉再次申请年老休息,乾隆再次降旨慰留,这时张廷玉就提出条件,说先帝雍正当年说的他年之后配享太庙空口无凭,能否降一道喻旨写明此事,引起乾隆皇帝不满批评了他几句,并且还是写了诏书給他。自从以后隔核加深,特别是他的女婿在学政位上受贿一事又牵扯到他的头上。乾隆皇帝命张廷玉尽缴颁赐诸物,乾隆二十年(1755年),张廷玉卒于自己家中,享年84岁。乾隆最终仍尊世宗遗诏,命张廷玉配享太庙。
结语:
张廷玉一生深受三个皇帝的青睐,官运亨通,位极人臣。他为清廷也作出了巨大贡献
,他也是汉臣唯一享配太庙的大臣。他们祖孙三代张英、张廷玉、张若霭侍值内廷,颇受康、雍、乾三代皇帝的青睐。他的儿子张若霭也深受乾隆皇帝的宠爱,张廷玉晚年受了一点挫折,但是影响并不大,他比明朝的张居正强多了,张廷玉一家三代是幸运的,特别是在封建王朝,有这样的结局实属万幸。他还不能算跌落神坛,只能说是一点小曲折,还是因为他女婿的贪腐引起的。张廷玉总之算是幸运的。
位极人臣的张廷玉是怎样跌落神坛的?
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二日夜,五十八岁的雍正皇帝在圆明园猝然离世,从“偶感违和”到“龙驭宾天”仅仅三日。根据雍正皇帝生前密立的遗诏,宝亲王弘历承继大统,而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大学士张廷玉和鄂尔泰四人为顾命大臣。在另一份遗诏中,雍正命张廷玉和鄂尔泰两人死后配享太庙。这对张廷玉来说,可是一份无上的殊荣。要知道,终清一朝,能够死后入祀太庙的汉臣也只有张廷玉一人。可是乾隆十四年,乾隆皇帝却将张廷玉夺爵,并罢去了张廷玉配享太庙的优容。是什么原因使位极人臣的张廷玉走下神坛呢?
张廷玉出身于安徽桐城一个官僚家庭。他的父亲张英曾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死后入祀贤良祠并加赠太傅。
张英是康熙六年的进士,他饱读诗书,是康熙年间的名家大儒,主持编撰了《国史馆文略》、《大清一统志》等文献。张廷玉是张英的次子,他在父亲良好的教育下,也是才华出众,在二十五岁时中举人。次年,张廷玉的父亲张英任会试主考官,因亲属回避,张廷玉只得放弃了这次会试。
康熙三十九年时,张英已任文华殿大学士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廷玉在这年的会试中高中进士,进入翰林院成为庶吉士。
张廷玉在做翰林院检讨的时候,他负责编撰的《平定朔北方略》一书受到康熙帝的欣赏,张廷玉因此升为南书房行走。南书房成员可以说是康熙皇帝的智囊团,能够成为南书房行走,可以看出康熙帝对张廷玉是非常器重的。不久,张廷玉出任会试同考官,因在会试中表现公正廉洁,会试结束后,张廷玉又官升一级,任南书房首席行走。
在太子胤礽的废立中,张廷玉谨言慎行,深受康熙皇帝的信任。康熙五十五年,张廷玉升为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后张廷玉历任刑部左侍郎、吏部左侍郎。
康熙六十一年冬,康熙皇帝驾崩于畅春园,皇四子胤禛承继大统,是为雍正皇帝。雍正帝上位后,张廷玉依然倍受器重,所有诏书全部由张廷玉执笔。同年底,张廷玉很快升为礼部尚书。
雍正元年,张廷玉又任职南书房,因其在主考顺天府乡试中执公中正,晋太子太保,很快又出任户部尚书。五年后晋保和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
张廷玉是雍正的心腹重臣,他协助雍正皇帝创设了军机处,并制订了军机处的主要制度,是雍正皇帝深为倚重的重臣。所以雍正十三年,在雍正帝临终之前,张廷玉被遗命为顾大臣之一,并遗诏张廷玉死后配享太庙。
一朝天子一朝臣。乾隆继位之初,羽翼尚未丰满,虽然对张廷玉也非常倚重,任命他为皇子老师、总理事务大臣等要职,但张廷玉毕竟不是乾隆亲手培植的亲信。所以对于父亲雍正遗留给他的两位重臣张廷玉和鄂尔泰的朋党之争,乾隆是非常乐见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制衡这两位重臣。而此时,乾隆更注重培植自己的心腹,讷亲就是乾隆亲力打造的心腹。鄂尔泰死后,年轻的讷亲就成为军机处的领班大臣,位列张廷玉之前。这让张廷玉感到前所未有的不安。
聪明的张廷玉决定请求致仕,以保全身而退。但乾隆只是批准了他请辞户部和吏部职务,对他进行了慰留。
乾隆十三年初,张廷玉再次提出辞呈,仍然没有得到乾隆的批准。相反,这次乾隆还有些生气,暗示张廷玉身受朝廷重恩,只求贪图享乐。
张廷玉的运气也有些不好,这一年乾隆深爱的孝贤皇后去世,这对乾隆是一个沉痛的打击,乾隆的性格也变得怪异无常,臣工的一些祭祀皇后的微小过失也惹得他大发雷霆,甚至大开杀戒。张廷玉也因翰林院的过失被牵连停发工资半年。
深感不安的张廷玉再次上书请求退休,这次乾隆答应了他的请求。张廷玉自感在乾隆心中地位不再,请求乾隆帝给自己一个手谕,作为死后配享太庙的凭证。这令乾隆非常不快,但他还是给张廷玉下了道手谕。
第二天,张廷玉命其子张若澄面圣谢恩。张廷玉没有亲自谢恩,乾隆有些恼火,令张廷玉亲自入宫谢恩。但旨意还未下达,张廷玉已亲自入宫。这令乾隆更为恼火,这分明是朝廷有人早已给张廷玉通风报信。
一气之下的乾隆下令罢免了张廷玉的官职和伯爵爵位和死后入祀太庙的优容。
几个月后,张廷玉的亲家四川学政朱荃因母丧未报被参,张廷玉受其牵连,被抄家收回三代皇帝的赏赐。
乾隆二十年,张廷玉病逝。乾隆对这位三朝老臣又恢复了名誉,还是遵循雍正遗命,下令将张廷玉配享太庙。
位极人臣的张廷玉是怎样跌落神坛的?
“乾隆”和张廷玉可谓是一对冤家、两对活宝,张廷玉在乾隆手里跌落神坛一点都不奇怪,乾隆是什么皇帝!自视才高、千古一帝,号十全老人,看他画像就知道,一脸的刚愎自用,目空一切地“猪腰子脸”,骨子里刻着轻薄余人、色厉内荏的刻薄寡恩烙印。
储备干部张廷玉,少年英才、子承父业张廷玉在康熙朝就已经被重用,是作为二梯队干部来培养了,和他父亲大学士张英一样,都做过康熙的“男秘”;康熙死前张廷玉已是刑部侍郎二品大员了。虽是二品大员,却离中枢还远,真正提拔重用让其大放异彩的是“雍正”。
“清朝十二帝”最有作为、坚韧不屈的雍正算一个,但真正做到“满汉一体、唯才是用”的就雍正一个,雍正痛恨满人的不学无术、纨绔无能,他虽然打击朋党,但不分门户,只要有才就重用,被他大肆表彰的四大名臣中,张廷玉、鄂尔泰、李卫、田文镜,只有一个鄂尔泰是满人,其他三个都是汉官,这中间张廷玉最为突出,军事上放手任用岳飞直系后代,汉员岳钟琪,以及后来的汉人张广泗,所以张廷玉才能被不次拔擢、累次升迁、位居中枢。
位极人臣、参赞机务的左膀右臂雍正是一个有忧患意识的皇帝,一心要刷新吏治、改革敝政,所以“大臣中第一宣力者”张廷玉,成了雍正不可或缺的左膀右臂,对其宠信有加,雍正六年,张廷玉拜保和殿大学士,兼任吏部尚书。终清一朝官拜保和殿大学士仅有六人,自乾隆朝傅恒以后,再没人官拜保和殿大学士,乾隆宠臣和珅以及为清朝“再造乾坤”的曾国藩,最终也仅拜文华殿大学士,在三殿三阁中位居第二,后军机处建立后,张廷玉又兼军机大臣,已是位极人臣、不可附加。
雍正死后,留遗诏命张廷玉、鄂尔泰、允禄、允礼为顾命大臣,并允张廷玉、鄂尔泰死后配享太庙,此时张廷玉的人生到达巅峰。乾隆继位后为迅速控制朝政,不得不对张廷玉等老臣予以重用,表现出谦恭礼让、达者为先的子侄态度。
不结党而成党,想全身而退归隐泉林张廷玉、鄂尔泰在位日久,他们身边逐步聚集了一大批满、汉大臣,分别以他二人为执牛耳者,不结党而成党,是泾渭分明、党争日趋激烈,为乾隆所厌恶。遂开始打压张廷玉,乾隆十三年开始张廷玉多次固请致仕回乡,在致仕前,向乾隆索要配享太庙的手谕诏书,彻底惹翻乾隆,取消了他的“配庙”资格。
受尽屈辱,失而复得,谁知道哪块云彩有雨?乾隆之所以厌恶张廷玉“配享太庙”,究其原因,乾隆感觉张廷玉终究是一个汉臣,一生功劳在文字笔墨,充其量是一个“大秘书”,没资格和太庙中那些,开疆拓土的满族卿贵为伍,张廷玉有擅越之嫌,但雍正遗诏又不得不尊,所以对张廷玉是一在羞辱、以为能事。
乾隆二十年,张廷玉在家中病逝,享年84岁,乾隆得知张廷玉去世后,谥张廷玉“文和”,并且决定履行雍正的承诺,将张廷玉配享太庙,这不过就是彰显乾隆心怀大度、牵念老臣的伎俩罢了。
位极人臣的张廷玉是怎样跌落神坛的?
张廷玉(1672年10月29日-1755年4月30日),字衡臣,号砚斋,安徽桐城人,清朝杰出政治家,大学士张英次子,是整个清朝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汉臣。
张廷玉是三朝元老,他在康熙年间入仕,在雍正当政时期,大放异彩,在乾隆朝跌落神坛!
雍正登基之后,选张廷玉作为辅佐他筹划军国大事的主要助手,张廷玉得到了雍正帝的各种重用。在雍正帝临终的时候,还让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辅政,并且颁下遗诏他日让张廷玉配享太庙,足以见得雍正帝对张廷玉的信任和倚重!
乾隆刚登基时,张廷玉尽心辅佐乾隆,乾隆也尊敬这个老师,等到乾隆实力渐稳,大权在握,雍正留下的四个顾命大臣只剩下张廷玉一个的时候,张廷玉就成了山大王一样的存在了。张廷玉知道乾隆要借打击朋党之名整治自己,于是就谨言慎行,怕被抓到小辫子。
张廷玉想急流勇退,反正自己已经七十多岁了,于是就向乾隆请求辞职,回家养老,结果乾隆说,你都是配享太庙的人了,怎么可以这么早退休呢?乾隆的回答让张廷玉感到吃惊,但为了尽早脱离朝堂这是非之地,张廷玉还想为自己再争取一下,于是他说,配享太庙的大臣,不见得都得干到死,比如明太祖朱元璋就允许刘基回了老家。张廷玉举的这个例子触摸了乾隆帝的逆鳞,刘基是朱元璋让他退休的,也是朱元璋把他毒死的。张廷玉拿朱元璋和刘基举例,让乾隆帝大为恼火。乾隆帝心想,张廷玉拿朱元璋刘基对比今日之事,这是什么意思?难道是说我对功臣不够意思吗?乾隆皇帝不开心了,于是就更不想答应张廷玉辞职的请求了,张廷玉也看出了乾隆皇帝的不悦,只好闭嘴了。
谁知没过多久,乾隆帝原配妻子孝贤皇后去世,心情不好的乾隆迁怒大臣,张廷玉被"罚俸一年"。对张廷玉来说,这在他仕途生涯中是从来没有过的,这让他更加胆战心惊了,张廷玉再次请求乾隆皇帝,辞官回家养老。这次乾隆皇帝同意了,然而张廷玉太过开心忘记了看乾隆脸色,他趁机向乾隆帝要保证,先皇许诺给我配享太庙的遗诏您还记得吧?会给我吧?乾隆一听,又不开心了,什么意思?你张廷玉这是不相信我啊,不过乾隆还是压下了这口气,乾隆下诏书说会遵先皇遗命,给张廷玉配享太庙的尊荣。
得到了这样的圣旨,按理说应该是皆大欢喜的事,谁知张廷玉再出昏招,得到这样的圣旨张廷玉自己不去谢恩,反倒让儿子代替自己去谢恩,张廷玉的这种做法又一次惹怒了乾隆皇帝。张廷玉有门生在宫里当差,就把乾隆生气的事告诉了张廷玉,结果被吓破了胆的张廷玉,天还没亮就急急忙忙的跑去皇宫请罪。宫里竟然有人给张廷玉通风报信,这让乾隆帝更正不开心,对张廷玉更加猜疑和防范起来。
乾隆帝疑心一起,张廷玉说什么做什么都是错,做什么都是别有心机,而本来就年岁已高,思维迟钝的张廷玉,因为担惊害怕,战战兢兢,思虑不周,更是越来越错,越惹乾隆他就越心惊,越心惊反而自乱阵脚,更引发乾隆的猜疑。
最终乾隆帝下令削去张廷玉的伯爵,还命以太庙配享诸臣名示张廷玉,让其自审是否有资格配享太庙。乾隆的雷霆之怒,张廷玉也看出来了,于是张廷玉急忙痛哭流涕的说自己不配享太庙之殊荣,请求皇上收回。
张廷玉心心念念的配享太庙就这样被乾隆收回,还平白多了很多莫须有的罪名,名声被玷污,张廷玉就这样被乾隆帝整治的跌下了神坛!
乾隆二十年,张廷玉郁郁而终,死于家中,享年八十四岁,此时的乾隆皇帝已经平息了心中的怒气,考虑到先皇遗诏,乾隆皇帝最终还是让张廷玉配享太庙,谥号“文和”。
可惜的是,早已被乾隆帝整治的跌落神坛的张廷玉已经死了,再也感觉不到了,张廷玉的晚年是在惴惴不安中度过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