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前半生的“眼中钉”孝贞显皇后,入宫3个月成皇后,为何会败给慈禧?
所谓“孝贞显皇后”,就是日后大名鼎鼎的慈安太后,也称为“东太后”。很多人误解,说正宫皇后为何会败给懿贵妃?说“东太后”慈安为何会败给“西太后”慈禧?
事实上,虽然慈禧太后长期掌握满清帝国的实际权力,位同女帝一般统治中国数十年之久。但是,她从来都没有击败过慈安,她在慈安太后生前基本上处于低眉顺目的程度,始终唯其马首是瞻。
慈安(1837年——1881年),出生于上三旗之首的镶黄旗,原名钮祜禄氏。选秀入宫之时,被册封为贞嫔,“贞”对应汉语中的“正”,深得咸丰皇帝宠爱。
从此,钮钴禄氏开始了自己传奇的后宫生涯,短短数月间就连连晋升,成功登上了大清皇后的宝座。这个记录,创造了整个满清朝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记录,远胜于《甄嬛传》中的孙俪和《延禧攻略》中的吴谨言。
成为皇后,钮钴禄氏开始统领后宫的所有嫔妃,管理好这些形形色色的女人绝非易事,具体场景可以自行脑补众多宫斗剧中的情节。即便如此,她在后宫的地位依然稳若泰山,如果没有相当的能力和手腕,绝对不会得到善始善终。毕竟,历史上被废黜甚至被处死的皇后不在少数。
更要命的一点,咸丰压根也不是什么好皇帝,除了政事无能以外,他在其它方面倒是非常有干劲。据统计,咸丰虽然只有一个独生子载淳,但他后宫嫔妃数和宠幸女子数都是满清十二帝之冠。
面对这样的丈夫,一生都没有子嗣的钮钴禄氏居然屹立不倒。不难看出,她的容貌姿色和能力修养都是出类拔萃的,绝对是一个极其厉害的狠角色,断不会逊于叶赫那拉氏。
因为长期的“撩猫逗狗”,因为长期的“纵欲无度”,咸丰帝的身体很快被掏空,甚至导致了生殖能力的严重缺损。幸亏,叶赫那拉氏还算争气,为爱新觉罗诞下了唯一的皇子载淳,之后母凭子贵被封为懿贵妃。
作为唯一的帝裔,皇后钮钴禄氏自然对于载淳无比疼惜。而且,她的疼惜不同于叶赫那拉氏那般急功近利,主张进行循循善诱的教导。久而久之,载淳对待嫡母比对待生母还要亲近。
1861年,面对英法联军的肆意入侵,昏庸无能的咸丰帝只得逃往承德避暑山庄“外出巡狩”。眼见英国佬和法国佬打进了北京城,他只能安排被自己一直提防的六弟奕訢全权负责谈判事宜,接受了丧权辱国的《北京条约》。
国事如此艰难,咸丰皇帝的床帏之事从来没有消停过,终于耗尽弹药并以31岁的“高龄”死在承德,留下了国破山河残的大清帝国。在他驾崩前,册立自己唯一的儿子载淳为新帝,安排由肃顺等八大臣和两宫太后相互制约,共同拱卫皇权。
由于双方势力严重的不平衡,咸丰刚驾崩,顾命八大臣就全然不顾及两宫太后,俨然形成剑拔弩张之势。虽然遗诏明确规定,朝政重大事务必须两宫太后共同盖“御赏”和“同道堂”的印章后方才实施,但八大臣显然没把这两个女人当回事。
为了保住权位,为了取得先机,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秘密商定,联合留在北京的恭亲王奕訢一同发动政变罢黜了八大臣集团,推翻了咸丰的临终部署,史称“辛酉政变”。
辛酉政变后,两宫太后联合垂帘听政,重用恭亲王奕訢,共同辅佐幼小的同治皇帝登基。
慈安本性娴静,对于权力和政事没有太多欲望,将更多的精力都放在教育和培养幼帝上,把具体的事务都交由慈禧进行打理。比如,对于官员的奏折,慈安很少亲自过问,除非重大军政事务外,其余皆由慈禧批阅。
当同治帝到了大婚的年龄时,慈安太后选中了阿鲁特氏为皇后,而慈禧太后却选中了富察氏为皇后。这一次,慈安太后没有乾纲独断,转而征求同治帝自己的态度。
同治最终采纳了慈安太后的建议,迎娶阿鲁特氏为嫡妻,成为大清皇后。这件婚事,虽是同治自己的选择,可也是慈安太后的一次胜利,惹得生母慈禧极为不快。
满清对于太监管束得极其严格,以至于虽然成名的太监不少,但真正像东汉、唐朝和明朝那样为祸为乱的太监却没有。开国之初,清廷便订立了“太监不得出都门,犯者杀无赦”的祖制。
安德海是慈禧太后的心腹太监,他仗着自己在辛酉政变中向恭亲王冒死传递情报而居功自傲,变得开始肆无忌惮。为了出宫敛财,他以“置办龙袍”的名义离京,一路威势熏天,当途经山东时被巡抚丁宝桢拿获并且上奏朝廷。
慈安虽对于慈禧的其他小过不在乎,但对于这种事关大清国颜面的事却毫不犹豫,并未和慈禧商量就直接下旨就地处死了安德海。据《清史稿》记载:
立命诛之。
这件事后,慈禧彻底了解了慈安的狠辣和决绝,彻底摆正了自己“二把手”的地位。她深知,在朝臣和百姓的心中,慈安太后的地位是自己完全无法撼动的,在这个比自己还小两岁的“正宫妹妹”面前,她从此变得循规蹈矩。据《清宫遗闻》记载:
东宫优于德,大诛赏大举措实主之;西宫优于才,判阅奏章及召对时咨访利弊。
很明显,垂帘听政期间,虽然慈禧太后出面情况较多,但她只是那个冲锋在前干具体工作的,而慈安太后才是真正在幕后掌舵和定调的一把手。
正是在慈安与慈禧的密切配合下,朝廷中央倚重奕訢、倭仁等满臣,朝廷地方重用曾国藩、李鸿章等汉臣。终于,满清王朝出现了短暂的平静发展,内外相促下社会复苏,被赞誉为“同治中兴”。
不过,这种好景不长,到了光绪七年(1881年),慈安太后就崩逝于钟粹宫中,享年仅仅45岁。失去制衡的慈禧太后,开始一步步谋求独揽大权。
很快,借助“中法战争”的由头,慈禧太后对权力中枢军机处发难,彻底罢黜了以恭亲王为首的军机处所有大臣,史称“甲申易枢”。从此后,慈禧太后紧握权柄,甚至形同女皇,统治了中国数十年之久。
到了晚清时期,慈禧太后嚣张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为了彰显身份地位,她给自己增添了许多的封号,合起来就是:
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
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在这一长串拉风无比的封字中,居然没有一个“贞”字。为何?说到底,不是慈禧太后不想要,而是这个字只属于地下长眠的慈安太后,人家才是“孝贞显皇后”。
个人认为,虽然慈禧的影响力强于慈安,但是她并没有真正击败过慈安太后。@文史不假
慈禧前半生的“眼中钉”孝贞显皇后,入宫3个月成皇后,为何会败给慈禧?
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联手发动辛酉政变,两位不到三十岁的年轻寡妇辣手无情的一举铲除了咸丰帝临终前托孤的八位赞襄政务王大臣,这一政变不仅改变了清王朝的政治制度同时也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走向。慈安太后,这位比慈禧太后还小一岁的年仅二十六岁的母后皇太后,自这场政变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她与慈禧太后在同光年间共同垂帘听政长达二十年时间,在这期间,朝中所有大政方针的最终决定权始终握在慈安太后手中,碍于嫡庶之分,即便慈禧太后有着高于慈安太后的政治手段和权力欲望,即便她是当今皇帝同治的生母,但是两宫共同垂帘听政的二十年间,慈禧太后不得不仰慈安太后鼻息,有一种说法,说慈安太后败给了慈禧太后,我认为这种说法是非常偏颇的,也是不正确的。
慈安太后是清宫后妃晋升之最:很多熟悉清朝历史的人都知道慈安太后是咸丰皇帝的正宫皇后,因此也是同治和光绪两位皇帝的嫡母,但是鲜为人知的是,作为咸丰帝正宫皇后出身的慈安太后实际上并不是咸丰帝的第一任皇后,她是由咸丰帝的嫔妃一步一步升上皇后的,所以,准确的来说,慈安太后应该像乾隆帝的继后辉发那拉氏一样,是咸丰皇帝的继后。既然是继后,那么就一定有着做过嫔妃的履历,今天,我们翻看慈安太后入宫后的今生履历就会发现,这简直是一部比任何宫斗电视剧还要好看的情节,因为她从嫔妃晋升为皇后的过程简直可以用瞠目结舌四个字来形容,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慈安太后从初入宫时的贞嫔升为咸丰帝的中宫皇后只用了短短的三个月时间,并且还是以三级跳的方式直接越过妃位和皇贵妃两个重要位份而直接升为皇后,简单说来就是由贞嫔直接升为贞贵妃再直接升为皇后,这样的速度在清朝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在整个中国后宫嫔妃晋升的历史上也是非常罕见的,慈安太后从嫔妃升到皇后仅用了短短三个月,而同样的这条路却让很多嫔妃走了几十年甚至大半生。慈安太后之所以能一火箭般的速度升为皇后,我们不得不说她的身上一定具备着某种深深吸引着咸丰皇帝的优点,这种优点让她能在咸丰帝美女如云的后宫之中脱颖而出,并且能在无子女傍身的情况下稳坐咸丰后宫第一把交椅长达十年之久。这样的荣宠是咸丰皇帝任何嫔妃也无法与之匹敌的,即便是生下来咸丰帝唯一活下来儿子的懿贵妃,也不能对无子的皇后构成任何威胁,如此稳固的皇后之位,我想一定是咸丰皇帝对她不同寻常的宠爱和信任。
慈安太后是辛酉政变的决策者:咸丰十一年七月十五,三十一岁的咸丰皇帝在热河行宫病重,临终前,咸丰皇帝在热河行宫烟波致爽殿召见了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御前大臣、额驸景寿、协理大学士肃顺、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瀚、焦祐瀛等大臣遗命立皇长子载淳为皇太子。同时将载垣、端华、肃顺等八人封为“赞襄政务八大臣”。同时,为了防止八大臣独裁专权威胁皇权,他又单独召见了皇后钮祜禄氏,十几年的夫患难夫妻让咸丰皇帝对皇后有着充分的信任,自己的继承人实在太幼小,还无法处理这个千疮百孔的帝国的事务,并且太子的生母懿贵妃的对于朝政和权力的热情也让咸丰皇帝深感忧虑,而唯一一个能够制衡懿贵妃的就只有皇后,皇后的中宫嫡母身份对于庶出的懿贵妃可以起到全面的压制作用,因此他将一枚代表权力的印章分别赐予皇后钮祜禄氏。同时本应赐予太子载淳的一枚印章由于皇太子年幼所以暂时由其母懿贵妃保管,咸丰皇帝临终前对于未来朝政的全力布局使得朝野之上分成了两股势力,一股是八大臣组成的顾命大臣势力,一股是两宫太后和同治皇帝组成的帝后势力。在这两股势力中其实作为母后皇太后的慈安太后实际上是对于双方来说都非常重要的一个人物,八大臣的上奏必须要有慈安太后的首肯方能生效,而慈禧太后的想法也必须要得到慈安太后的同意才能变得合法。两股势力若是想争夺最高领导权,慈安太后的表态的站队则变得最为重要。因此我们说实际上辛酉政变的也是因为有慈安太后的同意和参加才变得合法,否则这将是一场叛乱,是不具有合法性的。
慈安太后是垂帘听政的女一号:从同治元年开始垂帘听政到光绪七年慈安太后突然崩逝,这期间整二十年的时间,慈安太后与慈禧太后两人一东一西的坐在纱帘后主导者大清帝国的前进脚步,很多人认为慈安太后在垂帘听政中扮演的角色是无关紧要可有可无的,实际上这种看法是不对的,在两宫共同垂帘听政的二十年间,慈安太后始终是所有朝政大事的最终决策者,因为有慈安皇太后的支持,恭亲王得以毫无后顾之忧的大刀阔斧的推行他的洋务运动,因为有着慈安皇太后的支持,同治皇帝可以“忤逆”自己的生母慈禧太后的意愿来选择自己喜爱的人作为皇后,也因为有着慈安太后的决定,临阵脱逃的两江总督何桂清和拥兵自重的胜保得以问斩,也是有着慈安太后拍板,深得慈禧宠信的一代权监安德海得以身首异处。我们很难说这样一个接连使放大招的女性是一个可有可无碌碌无为的人物。在二十年的共同垂帘听政生涯中,慈安太后始终对所有朝政事务的最终裁决拥有决定权,而慈禧太后则只是负责一些日常朝政事务的处理,一些大政方针的施行和颁布,一些重要的人事变动和官员任免,慈禧太后都是要率先征得慈安太后的同意的。
原创:历史课课代表
慈禧前半生的“眼中钉”孝贞显皇后,入宫3个月成皇后,为何会败给慈禧?
题主说的是慈安太后吧,慈安败给慈禧这种说法其实是不正确的。慈禧和慈安在联手发动“辛酉政变”后,两宫太后共同垂帘听政,由于慈禧在政变中表现的更为积极主动,加上乃是皇帝生母,因此政变之后大权便已经落入了慈禧手中。
△垂帘听政的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
咸丰驾崩,慈禧想要“垂帘听政”而不能慈安太后钮祜禄氏于咸丰二年(1852年)二月通过选秀入宫,四月二十七日被封为贞嫔,五月晋封贞贵妃,六月便被拟为皇后,不过由于其嫔、妃的册封典礼均未举行,因而耽搁。直到十月,才正式被立为皇后,时年十六岁。
△咸丰皇帝
咸丰十一年七月十七日(1861年8月22日),咸丰帝驾崩,在临终之际,他做了三件事:一是立皇长子载淳为皇太子;二是命御前大臣臣载垣、端华、景寿,大学士肃顺和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八人为赞襄政务大臣;三是授予皇后钮祜禄氏“御赏”印章代表母仪天下的权力,授予皇子载淳“同道堂”印章代表统一天下的权力,并下发“派载垣等八大臣赞襄一切政务”的上谕。
△两宫太后
载淳继位后,尊先帝皇后钮钴禄氏为母后皇太后,徽号慈安,又尊自己的生母懿贵妃为圣母皇太后,徽号慈禧。慈禧是个权力欲极重的女人,他在成为圣母皇太后之后,便立即授意御史董元醇以皇帝年幼,无法处理朝政为由,奏请由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但却被载垣等八大臣以“本朝未有皇太后垂帘”的理由驳回。
慈安与慈禧一拍即合,联合奕䜣意图发动政变对于肃顺等人的做法,慈安太后也极不赞成,于是两宫太后一拍即合,由慈禧派遣心腹回京,与恭亲王奕䜣串通。奕䜣虽是咸丰的亲弟弟,但由于才干出色,又为人机智、练达,因此遭遇到咸丰的猜忌,一直不得重用,虽是亲王却没有实权,咸丰所重用的肃顺等人对其也是大家排挤。
△恭亲王奕䜣
咸丰帝因第二次鸦片战争而出逃热河,奕䜣当时被留在北京与侵略者议和,同时被留下的还有军机大臣文祥,文祥因与奕䜣交好,也受到肃顺等人的排挤。一共五位军机大臣,四位都位列八大顾命大臣,唯独文祥被排除在外,这本就令奕䜣和文祥极为不满,再加上双方一直以来的矛盾,使得奕䜣和文祥在接到两宫太后的求援信号后,立即便加入了两宫太后的阵营。
咸丰十一年(1861年)10月,奕䜣经过多次申请,终于得以以“奔丧”名义赶到热河,在咸丰皇帝灵前一番哭祭之后,他立即前去见了两宫太后,三人密谋许久,最终决定将政变地点放在了北京。由奕䜣先行回京,笼络在京、津一带掌握兵权的兵部侍郎胜保,做好政变准备。
“辛酉政变”爆发,八大臣落败,大权落入慈禧手中10月7日,慈禧以“以减其劳”的名义解除了载垣统领禁卫的兵权,而奕䜣则拉拢争取到了掌握京畿与直鲁重兵的兵部侍郎胜保和僧格林沁的支持。从承德返回北京时,慈禧以皇帝年幼,不能全程护送先帝梓宫为由,在随灵柩走了一天后,便和载垣、端华等七大臣由小路提前回北京,由肃顺护送咸丰帝的梓宫走大路。
△咸丰的顾命八大臣
11月1日刚到北京,慈禧立即接见了恭亲王奕䜣、军机大臣文祥等人。次日一早,奕䜣便手捧盖有玉玺和先帝两枚印章的圣旨,宣布解除了肃顺等人的职务,并当场逮捕了载垣、端华,又下令将景寿、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等撤职查办。同时,派醇郡王奕譞在京郊密云逮捕了护送子贡回京的肃顺。
11月8日,慈禧发布上谕,否认咸丰遗诏,以“不能尽心和议……以致失信于各国”等罪为名,历数载垣、端华、肃顺等八人罪状,下令将肃顺斩首,又让载垣、端华自尽,另外五大臣则被革职或充军。
11月11日,载淳正式登基,两宫太后共同垂帘听政,加封恭亲王奕訢为议政王大臣,军机大臣领班。奕譞、文祥、胜保等人也得以加官晋爵。
△慈禧太后
虽然慈安作为曾经的中宫皇后,发挥的作用同样明显,但毕竟不如慈禧那么积极主动,身为政变的组织者、策划者和领导者,加上又是皇帝的生母,因此在政变之后,虽是两宫太后共同垂帘听政,但大权实际上已经掌握在了慈禧手中。
光绪七年(1881年)辛巳三月壬申初十,慈安太后暴亡,终年45岁。由于慈安太后的去世极为突然,关于其死因的探讨一直持续到今天,至于其真正死因如何,已经不得而知。
慈禧前半生的“眼中钉”孝贞显皇后,入宫3个月成皇后,为何会败给慈禧?
孝贞显皇后,钮钴禄氏,咸丰皇帝的皇后。
大清王朝晋封最快的皇后
1852年,钮钴禄氏通过选秀进入皇宫,4月27日册封贞嫔;六月晋封为皇后。
那一年,钮钴禄氏15岁,咸丰皇帝21岁。年仅15岁的小女孩,依靠自己的情商与智慧,获得咸丰皇帝的宠爱、赢得咸丰皇帝的信任,从贞嫔晋升到皇后。
孝贞显皇后从入宫到皇后,仅仅用了3个月时间,绝对可以称得上晋封速度最快的皇后。
1861年7月,咸丰皇帝驾崩,孝贞显皇后24岁。
同治皇帝即位,下诏尊称孝贞显皇后为慈安太后、“母后皇太后”;同治皇帝的生母被称为慈禧太后、“圣母皇太后”。两位太后在养心殿垂帘听政。
孝贞显皇后成为慈禧“眼中钉”
咸丰皇帝临终之时,特别叮嘱三件事,其中一件是:授予皇后钮钴禄氏“御赏”印章,代表她有母仪天下的权力。
因为慈安太后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慈安太后、慈禧太后又有嫡与庶的区别,所以,只有慈安太后放手的事,慈禧太后才有机会去处理。
对于慈禧太后来说,权力欲望无比强烈,而且特别擅长玩弄权术。慈安太后当然是她的一块拦路石。随着两件大事的发生,慈禧太后把慈安太后看成“眼中钉”。
第一、心腹太监安德海被诛杀,慈禧太后记恨在心
清朝有一条祖制:太监不能轻易走出皇宫,违者必杀!
慈禧太后最喜爱太监安德海。仗着慈禧太后的宠爱,安德海无所顾忌、无法无天、专横跋扈。
文武大臣,对安德海都是深恶痛绝、咬牙切齿;同治皇帝也是痛恨有加,只是碍于慈禧太后,无法惩处安德海。
1869年8月,安德海获得慈禧太后允许,到江南置办龙衣。一路上,安德海大肆索贿、搜敛钱财。
经过山东境内时,被巡抚丁宝桢捉拿拘押。丁宝桢把这件事上报朝廷。
慈禧太后希望把安德海带回北京;但是,慈安太后下诏:“立命诛之”。
山东巡抚丁宝桢接到朝廷指令,第二天立即将安德海就地正法。
慈安太后的主张,得到当时朝野上下一致赞赏。
慈禧太后认为慈安太后故意削弱自己的力量、剥夺自己的权力,降低自己的威信。
慈禧太后心中难受,却无处发泄,只能把对慈安太后的恨意记在心中。
第二、皇后册立,让慈禧太后更加忌恨慈安太后
1872年,同治皇帝17岁,应该成婚立后了。
崇绮的女儿阿鲁特氏善良、恬静、端庄、聪明,容貌与品德都非常优越。慈安太后想册立阿鲁特氏为皇后。
凤秀之女富察氏天真、俏丽、伶俐、清纯,气质与性情都是高贵典雅。慈禧太后十分喜欢,一心想把富察氏立为皇后。
慈安太后与慈禧太后都坚持自己的意见,最终由同治皇帝定夺。同治皇帝决定册立阿鲁特氏为皇后。
皇后之争,又让慈禧太后吃了一记闷棍。慈禧太后感到慈安太后是一颗严重伤害自己的眼中钉。这颗眼中钉如果不拔除,自己永远没有用武之地、自己永远看着别人眼色行事、自己永远都被别人踩在脚下。
在慈禧太后心中,慈安太后必须消灭,只是需要考虑用什么方式来消灭。
慈禧太后伪装顺从、用尽心机,终于实现愿望、大权独揽
咸丰皇帝早已察觉慈禧工于心计、野心勃勃,临终之前,特别嘱咐孝贞显皇后,如果慈禧无法无天,就拿出朱谕,按照祖制将她处死。
为了警示,慈安太后把咸丰朱谕拿给慈禧太后看过。年纪尚轻的慈禧太后十分畏惧,平时一丝不苟、谨言慎行。对待慈安太后无微不至、百依百顺。
由于慈禧太后伪装太深,慈安太后渐渐不再戒备。
慈禧太后时刻谋划如何除掉自己的眼中钉,以实现登上唯我独尊的权力顶峰。
1880年,慈禧太后突然得了一场大病,卧床不起。找了很多名医也没有治好。
朝廷大小事务都由慈安太后一人处理安排,这种状况持续一年多。
1881年3月初九早晨,慈安太后召见了军机大臣、部署政务,言行举止,一切正常,没有任何疾病征兆。
第二天早饭后,慈安太后感觉寒冷、不想喝水,突然生病了,而且病情迅猛异常。当天没有召见军机大臣。
晚上8点,慈安太后竟然气绝身亡。慈安太后疾病来得如此之快、之急、之猛,令所有人感到非常惊讶。
当时担任军机大臣的左宗棠,获悉慈安太后突然病亡,捶胸顿足,惊叹不已:昨天早上,慈安太后说话声音响亮、头脑清楚明白,看不出有病的样子啊!即使是急病,也不至于这样快啊!
人们用心推测慈安太后死亡原因,只有一种可能:慈安太后吃的早点中已经被人投毒了。慈安太后是被毒死的。
慈禧太后立即召集有关大臣,处理善后事宜。半夜,翁同龢接到通知。
翁同龢进入皇宫,慈禧太后口述慈安太后死亡情形,命令翁同龢记录下来。
接到通知的诸位王爷、文武大臣都在皇宫中等候。天亮之后,慈禧太后下旨,让王爷大臣们进入钟粹宫,这是慈安太后的寝宫。
太监拿开蒙在慈安太后脸上的“面幂”,王爷大臣们依序瞻仰。
慈禧太后站在一旁,体态、面容一切正常,看不出有病的样子。
后人能够看见的慈安太后死亡记载,都是慈禧太后命人记录整理的。
慈安太后去世之后,大清王朝的最高权力完全集中到慈禧太后一人手中。
慈禧前半生的“眼中钉”孝贞显皇后,入宫3个月成皇后,为何会败给慈禧?
别扯什么孝贞显皇后,她其实就是后来的慈安太后。别看后来的慈禧,权倾天下,不可一世,由于名分的大小,慈安活着的时候,慈禧在身份上永远都要被压着一头。
慈安从未败给慈禧。是从心眼上来看,慈安确实不如慈禧,而且慈禧比慈安幸运,肚子争气给咸丰皇帝生了一个儿子,而且是唯一的儿子。
但是从早期来看,这俩女人同时选秀进宫,慈禧的上升速度或可谓是跑车,但是慈安却则是火箭。
年丰二年也就是1852年的2月11日,当时咸丰皇帝大选妃子,在八旗选秀中,钮钴禄氏又是后来的慈安被赐为贞嫔,但是在当年的5月20日,就被晋升为贵妃,从嫔到贵妃,隔了许多层,所以上升速度,简直就是像火箭一般。
当然这还不是最关键的,最关键的是在当年的10月,慈安就被立为皇后,简直可怕。
而我们看同样是在当年选秀中进宫的慈禧,一开始只被指定为兰贵人,后来又被改为懿贵人,到了咸丰4年才被封为懿嫔,相比于一开始的慈安,慈禧在咸丰4年也就是入宫两年后才达到了慈安入宫时的起跑线。
到咸丰7年,22岁的慈禧才被晋封为懿贵妃。前锋死后让慈禧能够有和慈安太后一较高下的资本的,就是她生下了同治皇帝。
正是因为慈禧生下了同治皇帝,所以母凭子贵,得以和慈安并列为后,成为西宫慈禧太后,又是人们口中所说的西太后。
在咸丰驾崩时,曾经给慈安和慈禧两人各一枚印章,分别为御商和同道堂,以图节制肃顺等八大臣,也就是从这开始,两位台后开始有了对朝政的初步控制力。
但在实际上是以慈安为尊。心有正念之后,八大臣被两太后加上恭亲王给扳倒,两太后也就获得了至高无上的垂帘听政的权力。
但是在事实上,同治皇帝的嫡母是慈安太后,慈禧太后只不过是有一个生母的身份而已,无论是地位还是准备上来看,慈安太后都是高于慈禧的。
而且从清宫的历史上来看,慈安的地位其实远高于慈禧;在慈安太后生前诸多奏折文书日常行走的次序都是慈安太后在线,太后的这种尊卑,不仅反映在日常生活中,也反映在两宫太后的陵寝的布局和造价,慈安陵神道直通咸丰帝,、定陵神道,而慈禧太后,神道则只能通慈安陵,这就是严格的等级差距,不可逾越的鸿沟。
所以在慈安太后生前,没人敢说慈禧太后的权力比慈安更大。其实慈禧的权力膨胀,都是在慈安去世之后!
如果唯一能够说败的就在于慈安太后性情比较温和,所以不喜欢争权夺利,但并不是没有争权夺利的能力。
除此之外就是慈禧胜在寿命比较长,活了70多岁。而慈安太后的早逝,也导致了慈禧在后世权力集中,所以慈安太后并没有败给慈禧太后,而是败给了寿命,败给了命运。
所以,这就是长寿的优势吧!
慈禧前半生的“眼中钉”孝贞显皇后,入宫3个月成皇后,为何会败给慈禧?
孝贞显皇后,谥号全称是“孝贞慈安裕庆和敬庄靖仪天柞圣显皇后”。也就是俗称的“慈安太后”。慈安太后是一个贤德、良淑的皇后、太后,之所以败给慈禧,就是因为太善良了。
我们都希望得到善良,都希望用一颗真诚的心对待他人,可往往这种善良会成为致命伤,会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会被他人践踏伤害。慈禧就是利用了慈安的善良,害了她。
善良、勤俭、恭顺的慈安皇太后慈安皇太后钮钴禄氏满洲镶黄旗人,是广西历洒道员穆杨阿的女儿,生于道光17年(1837年)。在咸丰帝奕泞继位之前,她就在奕泞宫中侍奉太子奕泞了。那时她只是侧室。
道光二十九年,太子妃萨克达氏病逝。
这个历史性的问题,其实给我们提了个醒,好生活不一定长寿,像是太子妃,生活不可谓不好,条件那么优越为什么还短命,这里有两个问题值得考虑,一个是“德不配位,福不受报”;另一个是,人生还是需要苦难来增加自己的寿命的,俗话所说,人的吃、用,都是有定数的,享用完了,就真的完了。
道光三十年,道光帝驾崩,奕泞继位,是为文宗,称咸丰皇帝,晋封钮钴禄氏为孝慈皇贵妃。咸丰二年(1852年)钮钴禄氏被立为皇后。
钮钴禄氏是勤俭而有道德情操的皇后。她过生日,拒绝朝内外大臣所有献送的厚礼。并且,她曾经告诫过当时尚为兰贵人的慈禧太后说:
“我们若是多接受一份礼物,老百姓就会多一份饥寒。所以我们应该戒除这些陋习!”
可后来,慈禧太后掌权后,竟然挪用军费60万两白银为自己庆生。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从慈安、慈禧过生日这件事上来说,两人的品行高下立判。
钮钴禄氏皇后平时穿得都是布衣服,帷幕等一律不用绣品,尤其不愿用进口纺织材料。她还坚持亲自做“针线”活,每年亲手绣一双花鞋面,给宫中女子做表率。
慈安太后恭敬贤淑
这让喜欢奢侈的兰贵人很难受,到宫里来9就是享福的,穿金戴银,钮钴禄氏这样做无疑是打了兰贵人的脸。
钮钴禄氏平常一举一动都非常严谨,严格遵守礼法。夏天天气再热,她也穿戴整齐,洗澡时也从来不用宫女、太监伺候,不换礼服不去见皇上,也难怪咸丰帝不怎么临幸于她,这样古板对沉湎于声色之乐的皇帝来说,有什么乐趣,以至于她没能生出儿子来。
钮钴禄氏是怎样成为慈禧的眼中钉的?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大沽,直逼通州,欲进犯北京。
咸丰带着皇后钮钴禄氏、懿贵妃叶赫那拉氏和皇子载淳一行,仓皇逃到热河行宫(今河北承德避暑山庄)。
咸丰帝奕泞别看身体不怎么样,并且还是跛子,可一点不碍他的风流,由于纵欲过度,致使体弱多病,御医根据他的体质,建议长饮鹿血,可补肾亏阳虚之症。
于是,专门设立鹿苑养了100多只鹿,天天取鹿血以供其饮用。
一边补一边泄,使这个好色皇帝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这次仓皇出逃,鹿是带不走的,一路的颠沛流离,让惊慌失措的皇帝不得安生。导致身体越来越差,据说,在此期间,协办大学士,还带他出去“潇洒”。
钮钴禄氏本性善良怯懦,如果能用正义之剑斩断咸丰的“情丝”,说不定能帮助咸丰一朝进入盛世,再创辉煌。
可历史只要因果,没有如果,菩萨心肠的钮钴禄氏没办法阻止摇摇欲坠的大清走向光明。可惜了!
咸丰帝其实也算是勤勉的皇帝,不过也有帝王的通病--好色
咸丰于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十七日驾崩。年仅6岁的皇子载淳即皇帝位,即同治皇帝。
同治帝是慈禧的亲生儿子,即位后称叶赫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上徽号慈禧。
尊封钮钴禄氏为皇太后,称其为“母后皇太后”。
两宫皇太后居住的宫院,慈安居上首,座东;慈禧太后居下首,座西。后来她们共同垂帘听政,也是慈安坐皇帝上首(东面),慈禧从下首(西面),这也是慈安太后称东太后,慈禧太后称西太后的由来。
咸丰帝安排的有议政大臣辅佐同治帝,可权力欲爆棚的慈禧怎么能容别人插手朝政呢?慈禧利用了慈安的善良,联合她以及咸丰的弟弟恭亲王奕䜣,发动了辛酉政变。设计逮捕了辅政的八大臣。
此时,慈禧太后因为慈安太后还掌握着皇宫大权,慈禧还不敢嚣张,不过,她已经厉兵秣马,等待机会了。
一度掌握大权的慈安,注重节俭。当时,慈禧曾经想大兴土木重新修建万园之园圆明园,一些佞臣在慈禧的授意下奏请重修圆明园的事,都被慈安以太平天国未灭,国家正处多事之秋为由给否决了。
慈禧一度很不爽。
慈安是怎么成为慈禧的“眼中钉”,欲除之而后快的呢?主要有两件事,让慈禧下了杀心。
第一,诛杀太监安得海一事
太监安德海被人称为“小安子”,是慈禧太后的心腹,因此经常干预朝政。
要知道,清朝入关夺取天下后,接受明朝的教训,严禁太监干政,在康熙、雍正朝代太监都用“贱”姓,以提示安分守己,不要逾越“干政”的红线。
而安得海依仗慈禧太后的宠幸,屡屡对朝事指手画脚,同治帝虽然尚未成年,但是亦对安德海飞扬跋扈的一套非常不满,经常为一些事训斥他。
每次挨了同治小皇帝的训,安德海都要向慈禧太后诉说委屈,慈禧太后马上召来小皇上指责教育一番。可见这个小安子跟慈禧的关系非同一般了。
为了除去安德海,小皇上载淳曾经找慈安太后商量办法,结果终于等来了机会。
同治八年(1869年)七月,慈禧太后命令安德海出宫去南方采办宫中用物,安德海得意非常,公然打着钦差大臣的旗号乘船沿运河南下,一路声势浩大,招摇纳贿。
在清朝,太监是严禁出京的,踏出京城是要杀头的,这也是清朝皇家的祖训。
而安德海能够招摇撞骗一是仗了慈禧太后的势,二是世风日下,没有几个正直恪守的官员了,他们不但不管,甚至还放纵这种行为,不能不不说,朝廷的法度到了末期已经形同虚设了。
可有人不给他惯这种毛病。谁?山东巡抚丁宝祯。丁宝祯是清官,更是直官。安德海进入德州山东地界时,丁宝祯得到消息马上命令总兵王正启率人追捕安德海。
安德海归案后,丁宝祯一边上奏朝廷,一边整理安德海的案卷,把他违法乱纪的情况落到实处。
慈安太后得到报告,立即召见军机大臣奕䜣,决定按照祖训办他。
慈禧太后一直想方设法挽救自己的这个心腹,后来她以押回京城审判的借口,想把安德海召回,这样就能免他一死。
慈禧太后的懿旨到济南时,丁宝祯知道这是慈禧太后要救安德海的旨意,于是,一面安排前庭接旨,一面安排后院斩杀安德海,等接旨后,安德海的脑袋已经掉了。
慈禧吃了哑巴亏,她对慈安的恨又加深了一步。
第二,慈安竟有咸丰皇帝的密旨……
慈安虽然不是小皇帝载淳的生母,但关系却胜过是生母的慈禧。这让慈禧很无语,心里酸溜溜的。在给咸丰选皇后的事情上,慈安发挥了很大作用,她选择了自己族系的钮钴禄氏,这又让慈禧太后很难堪,以至于后来婆媳不和,在自己的挑唆下致使小两口分居,并造成了以后的悲剧。
咸丰去世后,载恬被立为帝。即光绪皇帝。
载恬年幼,两宫皇太后继续垂帘听政,不容易啊,这年龄了还操心国家大事。
但此时的慈安皇太后心态有了很大变化,两个皇帝的先后离世让他看清了世事无常,所以她开始虔心向佛,以吃斋念佛为主。这样,大权逐渐被慈禧夺走 。
从生活上来说,慈安崇尚节俭,吃饭以素食为主。
而慈禧却喜欢铺张肆意挥霍,她在体和殿每日两顿正餐,每顿饭仅主食就有50多种,菜肴120多样,每天需要猪、牛、羊、鱼、兔肉等500多斤,鸡鸭100多只,前后要450人伺候,花费白银达千两。
这个败家娘们上演着最后的疯狂,也不用愤恨,大清气数已尽,她就是来祸害大清的“癌细胞”。
慈安虽然不问政事,可也不想让大清就这么衰败下去,于是为了给慈禧一个警告,让她收敛一些。在光绪七年(1881年)的一个晚上,慈安在自己宫中置办了一些素宴,把慈禧请了过去。
席间,慈安屏退左右,两个人唠起了家常,先从被英法联军逼迫逃亡热河说起,谈到了两人共患难的经历,又说起了两人谋划“辛酉政变”的惊心动魄,以及后来两人垂帘听政,为国家大事分忧解难的艰辛。
动情之处,悲不自胜,热泪盈眶。
慈安见火候已到,从袖中取出一件东西来说道:“咱们姐妹现在都老了,相处20多年,同心协力没红过脸。我这里存有先帝文宗的一件东西,现在留在也没有什么用了。”
说完把从袖中取出的一封信递给了慈禧。
慈禧接过后打开一看,吓得脸色顿变,羞愧难当不敢抬头看慈安太后。
原来这封信可以称得上是她们的丈夫咸丰帝的遗诏。内容的大意是:叶赫那拉氏是皇帝的亲生母亲,母以子贵,日后定会尊封为皇太后,我对此人的品质实在不敢深信。
此后,如果她能安分守己也就罢了,否则,你可凭借这一诏书,命延臣宣布我的遗命,把她除掉。
慈禧能不害怕吗!
而天性纯厚的慈安给慈禧看完后,当着慈禧的面竟然把遗诏放到烛火上烧掉了。
此时,慈禧杀心大动。
过了几天,慈禧邀慈安到她的宫中,慈禧对她礼节周全恭敬,一反过去骄横放纵的态度,连在一旁伺候的太监宫女都很奇怪。
慈安见慈禧像是变了一个人,以为是前几日自己烧密诏感化的结果。
两人坐下来聊天,越聊越投机,时间稍长,两人都感觉有点饿,慈禧命宫女捧来一盘糕点,慈安吃着很香甜,好像不是御膳房做的口味。
慈禧见慈安吃得很高兴,就说道:“这是我妹妹送给我的。姐姐喜欢吃,明天我叫她再送一份来。”
过了一天,慈禧派人给慈安送去了上一次吃的糕点,花色和味道和上次吃过的一模一样。
慈安太后只吃了一两个,顿感不适,到了晚上,年仅45岁的慈安太后就中毒身亡。
可怜的慈安太后不但没有杀人之心,连防人之心也没有。
不要以为这是善良PK不过邪恶,其实,这是历史的必然。当一个朝代把它所有的资源都耗尽了的时候,所有的善良、正直,只会变成邪恶的附属品,不是善良战胜不过邪恶,而是正能量让步、隐藏、蓄势待发,等待一个恰当时机重出江湖。
慈禧不过是做了最后的接盘侠,承载最后的因果而已。要知道正义可能会迟到,但总不会缺席!
这就是答案!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