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亲王豪格为什么没有继承皇位?

《清太宗本纪》记载:

庚午,上御崇政殿。是夕,亥时,无疾崩,年五十二,在位十七年。

1643年,眼见已经入关在即,才52岁的皇太极却在毫无征兆下驾崩了。因为事发突然,他甚至都没有留下只言片语,就连继位之君都没有指定。

很多人猜测,皇太极的突然离世或许与宸妃海兰珠之死有关。深受宠爱的海兰珠,在松山战役期间病倒,皇太极紧急返回盛京时,她已经过世身亡。皇太极深以为憾,竟在哀伤之下昏厥,之后长期都处于郁结难舒的状态。

如今,皇太极戛然而逝,摆在满清面前的头等大事,就是谁来继承皇位?

皇太极共有11个儿子,除了夭折早逝的以外,还剩下8子在世。其中,最具竞争力的无疑是皇长子豪格,他得到了许多宗亲和勋贵的鼎力支持。

豪格(1609年——1648年),正蓝旗人,皇太极的第二任大福晋乌拉那拉氏所生,很小就开始追随父亲南征北战。凭借军功,他一步步被加封为和硕肃亲王,对于皇位野心勃勃而且志在必得。

当时,满清内部最具权势和地位的莫过于“六大和硕亲王”。除了肃亲王豪格外,还有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和成亲王岳托。

皇太极驾崩五日后,满清高层就在崇政殿开会,商讨并确定下一任的皇帝人选。

归属皇太极直接统领的镶黄旗和正黄旗,已经通过密谋达成了共识,坚决拥护皇长子豪格继位。为了增加胜算,他们又拉拢了郑亲王济尔哈朗加入到己方的阵营。

不过,还有一个人也对于皇位虎视眈眈,他就是多尔衮。身为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同样军功赫赫,而且还得到了同胞兄弟多铎、阿济格以及正白旗和镶白旗的强力支持。

作为努尔哈赤的次子和皇太极的兄长,代善虽然因为作风问题和能力问题长期“靠边站”。但是,面对皇位的空缺,他的内心也产生了波动,决定先观望一阵再说。

“六大和硕亲王”中最后的一位岳托,他与父亲代善长期不和,甚至到了势同水火的地步。面对站队问题,他也决定“看看再说”,毕竟无论如何都轮不到自己。

于是,在“六大和硕亲王”中,豪格得两票,多尔衮得两票,另外两票暂时弃权。

据载,当时的会场气氛相当紧张,豪格和多尔衮可谓泾渭分明。两黄旗大臣索尼率先表态,坚称继位之君应该从先帝的储子中选择,相当于将多尔衮排除在外了。不过,多铎立即做出反驳,代表两白旗拥立多尔衮继承大统。

两方人马互不退让,几乎已经要兵戎相见。眼看情势万分紧张,眼看八旗军很可能出现分裂,更眼看自己绝不可能成为继任之君,礼亲王代善转而旗帜鲜明地支持豪格。据《沈阳状启》记载:

诸王皆会于大衙门。大王发誓曰:“虎口,帝之长子,当承大统云。”

在代善明确表态推荐豪格后,多尔衮、多铎和阿济格这一方都沉默不语,而其他的皇室成员也没有进行附和,一时间陷入了冷场。豪格以为自己已经胜券在握,故而采取了一种以退为进的态度,假意进行推让。据《清史稿》记载:

福小德薄,非所堪当。

或许,如果豪格不来这套虚的,多尔衮一方尽管不情愿也只得认栽了。但是,借着这股势头,多尔衮迅速抓住机会反击,竟然迅速提出了B方案,折中由皇太极的幼子福临继位。据《沈阳状启》记载:

虎口既让退出,无继统之意,当立帝之子福临。因年岁幼稚,吾与右真王分掌其半,左右辅政,年长之后,即当归政。

豪格傻眼了,自己也就是客气客气,没想到多尔衮居然借坡下驴了。可是,事已至此追悔莫及,各方终于达成了妥协,推举福临继位,由多尔衮和代表豪格一方的济尔哈朗共同担任辅政,而且明确济尔哈朗为第一辅政。就这样,多尔衮和豪格的叔侄皇位之争,总算是告一段落。

福临登基称帝后,其生母孝庄也成为了皇太后,权势空前加强了。由于她和小叔子多尔衮之间的复杂关系,济尔哈朗和多尔衮这两位辅政的地位也悄然发生了变化。

政局稳定后,孝庄太后代年幼的顺治帝下旨由济尔哈朗带兵攻打锦州。在他领军离开后,多尔衮进一步攫取自己的权力,甚至堂而皇之成为了摄政王。

等到济尔哈朗返回盛京后,发现多尔衮早已经集军政大权于一身,成为名副其实的“皇父摄政王”。在此背景下,济尔哈朗只得黯然接受这个事实,无奈承认了自己由第一辅政变成了挂名辅政的事实。

遭此打击,豪格更加心灰意冷,甚至屡屡抨击朝政,抨击孝庄太后和摄政王多尔衮,被自己的部下何洛会“实名举报”了。

这下,多尔衮笑了,而且笑得可开心可开心了。他立即召集诸王议政,宣布收缴豪格的军权,还把其心腹伊成格和罗硕等人均下令处决,将豪格本人也问罪削爵。

清军入关后,在孝庄太后以及其他宗室的力保下,摄政王多尔衮才勉强同意重新起用豪格,由他带兵去剿灭农民军和明朝残余。终于,豪格实现了戴罪立功,成功得以恢复肃亲王的爵位。

凯旋归京后,豪格还是遭到了多尔衮的排挤,毕竟事关皇位争夺的深仇大恨。好在,无论是孝庄太后,还是辅政王济尔哈朗,都在竭力保全豪格。

多尔衮暗中派人诬陷济尔哈朗,为自己找到了出手的理由。就这样,济尔哈朗不仅被免去了辅政之职,还降格成为了郡王。

不仅如此,多尔衮还借此打压豪格,以涉案济尔哈朗为由再次将他罢职。不久,豪格又被以隐瞒不报并擅自起用罪人亲属的名义问罪,长期遭到囚禁,还莫名其妙的死在狱中,终年仅仅39岁。

豪格之死,清廷官宣是长期绝食而突发疾病。事实上,很多人都怀疑他是死于多尔衮的毒杀,其妻子也被多尔衮强行霸占。

作为皇太极的长子,作为功勋赫赫的亲王,豪格极有可能会被皇太极册立为储君并继承皇位。可是,由于皇太极的突然驾崩,导致豪格郁郁不得志并最终屈死狱中,成为一个显而易见的悲剧型人物。

直到多尔衮死后,顺治帝在彻底清算他之后,终于为豪格恢复爵位并追封“肃武亲王”。到了乾隆晚期,豪格再次被追封并且配享太庙,算是为他悲剧的人生提供了一些安慰吧。@文史不假

肃亲王豪格为什么没有继承皇位?

一招不慎,满盘皆输。关键时刻脑袋一热,最后一把好牌打得稀烂。

(皇太极)

如果按照汉族传统观念,嫡长子继承是理所当然的事。豪格是皇太极的长子,同时,他的母亲乌喇那拉氏是皇太极第二任大妃(正妻)。而皇太极的第一任大妃钮钴禄氏生下次子洛格已夭折,第三任大妃博尔济吉特氏无子,所以豪格是皇太极唯一的嫡子,他就是名正言顺的嫡长子,那皇位非他莫属。

(豪格)

但问题在于,皇太极是满清第一个皇帝,虽然称帝了,其实还是保留了女真早期那种部族传统,所以汉族嫡长子继承并非满清高层的共识。当年努尔哈赤作为后金大汗,就废杀了自己的长子褚英,而努尔哈赤死后,次子大贝勒代善也没能继位,而是公推了八子皇太极继位。所以皇太极死后,在没有留下遗诏的情况下,高层产生了分歧,多尔衮兄弟坚决不同意豪格继位。皇位的归属就成了权力的博弈,还是靠实力说话。

(八旗)

而以实力来说,豪格同样是占尽优势。在满清当时来说,实力的体现就是拥有的八旗兵力。正黄、镶黄、正白、镶白、正红、镶红、正蓝、镶蓝八旗中,多尔衮拥有的势力是他自己和哥哥阿济格弟弟多铎统领的正白镶白两旗。而豪格的势力就厉害了,两黄旗在皇太极生前都是皇太极亲掌,所以两黄旗大臣成为坚决的皇子派,拥护豪格继位,豪格自己本身是正蓝旗主,这样豪格就拥有了三旗势力,已经多过多尔衮兄弟。而镶蓝旗旗主济尔哈朗和掌握两红旗的代善父子也倾向于由皇子继位,所以局面几乎成为六旗对两旗,豪格稳操胜券。

(多尔衮、多铎)

但是多尔衮兄弟坚决不让步,与豪格和两黄旗大臣在崇政殿对峙多日,代善和济尔哈朗等人不能看着满清分裂,也不敢完全支持豪格。最后的关键时刻,豪格真叫脑门一热,居然经不起多尔衮兄弟的激怒,一气之下说出自己福薄,无心继承大位的话,拂袖而去。他这么做是想逼迫两黄旗大臣逼宫,以武力胁迫多尔衮让步。结果弄巧成拙,豪格走后,代善也离开了大殿,殿内只剩下多尔衮兄弟、两黄旗大臣和济尔哈朗。两黄旗大臣确实几乎逼宫了,但此时多尔衮施展了高超的政治智慧和谈判技巧,他了解两黄旗大臣只要皇太极的儿子继位而不要求一定是豪格,所以经过谈判妥协,拥戴皇太极第六子福临继位,济尔哈朗和自己担任辅政王。这一妥协方案打破了僵局,满足了济尔哈朗,两黄旗大臣看继位的是皇太极的儿子就也不反对。于是豪格就这样彻底失去了皇位。

所以说,一招不慎满盘皆输,豪格没有明白两黄旗大臣是忠于皇太极而非自己,自己的提前离开并留下口实,让除去自己以外的其他皇子继位成为可能。福临捡了个便宜,自己赔个精光。后来多尔衮逐渐跃居济尔哈朗之上又成为独一无二的皇父摄政王,对于政敌豪格当然毫不留情治罪处死,成败真的就在一瞬间,如果当时豪格不走,或许皇位就是他的了。

肃亲王豪格为什么没有继承皇位?

题目有点不准确,豪格是皇太极的长子不假,但是并没有获得大家的力挺,甚至两黄旗都对他做不到鼎力支持,所以他才与皇位失之交臂。

豪格并不得皇太极的宠爱,因为豪格的性格问题,多次遭受皇太极的谴责和惩罚,崇德元年【1636】四月,豪格刚封肃亲王不久,就对外泄漏他爹的话,还对他爹有怨言,因此被降为贝勒。

崇德三年【1638】因为军功,豪格才复封亲王,没多久又降郡王,直到后来崇德七年【1643】松锦之战再次立功才复封亲王。

看看,几次升降,皇太极还多次毫不避讳两黄旗重臣们斥责豪格,因此,在两黄旗大臣心中,都知道,皇太极并不属意豪格,豪格并没有后世人想象的那么重要,就是因为皇太极从来没在大臣面前给豪格留面子,直接导致皇太极死后夺位之争中两黄旗随随便便就放弃了豪格。另外,也是比较重要的一条,豪格也算立功无数了,但是他爹竟然没有给他一个旗主当当,皇太极本人拥有两黄旗和正蓝旗三旗,都是亲自掌旗,并没有授予大儿子豪格一个旗主,豪格只有若干牛录,在身份上自然比不了身为旗主的代善、多尔衮、多铎等人,影响他图谋汗位,同时,这一条也直接影响豪格在两黄旗大臣心中的地位,豪格并不得亲爹的亲信们的拥护。豪格的生母死的早,在皇太极大封五宫时没有位列一席之地,对豪格的身份上也是硬伤。

崇德八年【1643】八月十四,满洲亲贵商量新君的时候,两黄旗大臣由索尼和鳌拜带头提议拥立皇子,拥立豪格和拥立皇子能一样吗?就是因为豪格和两黄旗大臣们没有取得内部的共识,豪格又愤慨的意气用事提前退席,才让聪明的多尔衮抓住漏洞,拥立福临继位。

就是这样。

请大家多多支持猴格,觉得猴格写的还行的就赏个关注!点个赞吧!觉得猴格写的有误的也请不吝赐教!谢谢!咱们史料说话,谢绝以讹传讹。

肃亲王豪格为什么没有继承皇位?

后人多论皇太极的长子肃亲王豪格之所以没有继承皇位是因为他装C假意谦虚说自己“福少德薄,非所堪当”,也就是所谓把加分题做成送命题。

(肃亲王豪格剧照)

其实不然,豪格的所谓“谦让”对事件走向的影响并没有这么大。

当时的态势是两黄旗和正蓝旗支持豪格,两白旗支持多尔衮,镶蓝旗偏向于豪格,正红旗、镶红旗处于骑墙状态。

需要明确的一点是:两黄旗大臣的本意就是支持豪格,而不是只要是皇太极的皇子就行。

在崇政殿议立新君的前一天夜晚,两黄旗八大臣图尔格、索尼、图赖、锡翰、巩阿岱、鳌拜、谭泰、塔瞻等前往豪格的住所,“欲立肃王(即豪格)为君”,其中索尼等6人又“共相盟誓”形成攻守同盟表示死心塌地效忠豪格。经过这番紧张的密谋,他们又想进行勾兑联络外部支持者,于是时任正蓝旗固山额真的何洛会、时任议政大臣的扬善两人前往镶蓝旗旗主、郑亲王济尔哈朗府邸,将两黄旗大臣的意见告知济尔哈朗,济尔哈朗表示自己也赞同拥立肃王。

无论是两黄旗大臣先是布置两黄旗精锐巴牙喇兵(护军)张弓挟矢,环立崇政殿四周,然后自己才依次进入;还是在豪格“谦让”退出会场之后一齐佩剑上前声称:“吾属食于帝,衣于帝,养育之恩与天同大,若不立帝之子,则宁死从帝于地下而已!”,这实际上已经进入了武力胁迫的态势,在围绕议立新君的崇政殿周围这个小环境,两黄旗的武力占据了上风——尽管多尔衮兄弟手握重兵,但按当时制度他们进入皇宫议事时每人只能带少量护卫。

(崇政殿)

(巴牙喇兵汉名护军,是从每个牛录中选出弓马武功最好的10人组成,是护卫宫廷的精锐)

(两黄旗大臣中的索尼、鳌拜后来成为顺治帝的托孤大臣)

所谓“立帝之子”,实际只有一个选项就是立豪格,在这种情况下,豪格以退为进,等待敌人被迫妥协,进而要挟对方立誓服从,这个做法并没有错。

但是,站在两黄旗大臣的立场,按规矩,作为奴才的他们不能在明面上提出非要立豪格这个皇子,只能提出立皇子——多尔衮斥退索尼、鳌拜就是基于他们本无权参与议立新君事宜,因此,当不愧为“睿”亲王的多尔衮抛出立福临的方案时,表面上符合了两黄旗的诉求,此时,即便两黄旗武力如上述在崇政殿周围的小环境占据优势,但如果坚持立豪格就失去了大义名分,因此只能接受。

另一方面,多尔衮的正白旗实际上是皇太极将原来的镶黄旗改名而成,这就是身经百战的努尔哈赤当年自将之旗,是八旗中实力和战斗力最强的部队,两黄旗(实际上是原来的两白旗)毕竟是忌惮的——换言之,在盛京乃至整个后金的大环境中,多尔衮的实力更强,玉石俱焚的话,整个后金的国运都难保会不会完蛋。

(睿亲王多尔衮剧照)

因此,在争夺皇位过程中豪格失败,是整体政治实力博弈的结果,不能认为他本人存在性格问题或犯了怎样的策略性错误,从多尔衮的角度,当然也并非完胜,只是通过巧妙的安排使得自己获得了实际上的先机和有利地位。

当然,在这之后,多尔衮逐渐利用自己摄政的优势地位排挤整肃豪格并置之于死地,那就相对来说容易多了。

肃亲王豪格为什么没有继承皇位?

向敬之

豪格为皇太极长子,在太祖朝就随父辈出征,军功卓著,被崇德元年被封为和硕肃亲王。

作为皇太极唯一成年且富有智谋的皇子,皇太极倚重他,命其主管户部,但对他又设了大防,最后没有指定他为皇位继承人。

1.皇太极原本想立为皇储的,为关雎宫宸妃所生的皇八子。此子初生,皇太极就下诏大赦,明言皇嗣。这样的待遇,豪格是不曾拥有的。豪格曾因与岳托往来密切,被皇太极严惩。

2.皇太极死前,没有指定嗣君,导致豪格与睿亲王多尔衮夺位,二人各有支持者,势均力敌。豪格虽然最初有两黄旗大臣及郑亲王济尔哈朗的支持,但他有性格软弱,主动谦让。

3.两黄旗大臣最初支持豪格,是“誓立皇子”的表现。当以孝端、孝庄为为首的崇德四后妃(宸妃已死)抱团捍卫蒙古利益,联合两黄旗大臣,很快使两黄旗大臣为了自身作为皇帝亲率的集团利益,忧虑豪格即位后会独崇其原领的正蓝旗,于是两黄旗大臣的“誓立皇子”,偏向了不曾领旗的孝庄生子福临。

4.满洲诸王贝勒推选嗣君,支持皇子承袭大统的礼亲王代善谦让,带动多尔衮以退求进,谋求辅政摄政位置,故而不会支持比他年长几岁的豪格,而改为支持少不更事六岁童福临。福临的胜出,便是豪格的落选。

肃亲王豪格为什么没有继承皇位?

豪格没有登上皇位就在于他太自信了,最后失去了对局面的控制,从而丧失了唾手可得的皇位。

清崇德八年,皇太极猝死,由于皇太极生前没有太子,也没有留下任何关于皇位继承人的遗言,因此谁来继承皇位马上成了清朝头等大事。

按照中原王朝的规定,皇太极的长子豪格是最合适的人选。皇帝长子,屡立战功,是少有的最高爵位获得者,并且按照当时的清军主力八旗的分配来看,豪格掌握了正蓝旗,皇太极亲自掌握的两黄旗坚决支持立皇子,礼亲王代善一门掌握的两红旗和郑亲王济尔哈朗掌握的镶蓝旗倾向于支持豪格,因此豪格的登基是顺理成章,可是他最后却没有登上帝位最后居然被多尔衮成功的赶了下来什么都没得到。

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对皇位也跃跃欲试,他的资历几乎和豪格一样,但是实力却差很多,因为他只有两白旗支持,但是这个人却比豪格聪明。

由于两黄旗坚持立皇子,两白旗支持立多尔衮,双方剑拔弩张,随时可能开打,刚刚建立的大清极有可能伴随着这一场争夺皇位的内斗彻底消失。为了避免发生这种结局,努尔哈赤的次子德高望重的代善主持召开大会,和平解决继承皇位的问题。

大会一开始,主张立皇子的正黄旗鳌拜等人就被多尔衮多铎骂了出去。随后双方开始了剑拔弩张的对峙,最后多尔衮和多铎兄弟演了一出双簧。

多铎要求拥立多尔衮为帝,多尔衮没说话,多铎表示你不当我就当,我的名字在太祖遗诏上,多尔衮表示豪格也在遗诏上。

这段对话就是为了将豪格最有力的继承理由皇子身份去掉。皇位不能只是皇太极的儿子继承,只要是太祖之后都可以继承皇位,因此多尔衮继承皇位没问题。

随后多铎表示如果如果这样理应有代善当皇帝。

代善只求保住自己一门的地位,表示自己老了无心皇位。如果睿亲王当这个皇帝是大清之福,如果睿亲王不当就应该皇子来当。

代善这番话纯粹是废话,多尔衮怎么可能不当。不过多尔衮各豪格却从这段废话里听出不同的意思。

豪格认为这是对自己的支持,认为自己胜券在握,于是说了一句“福少德薄,非所堪当!”就自信满满离开了大会,等待劝进。他不知道他这一走,起到了不可挽回的后果。

而多尔衮认为代善等人还是支持立皇子,自己如果坚持自己,在实力上无法对抗,极有可能将豪格拱上皇位,不如自己退而求其次,顺应众人的要求立皇子,只要不是豪格就行,自己当这个实际上的皇帝。

在确定主意后,多尔衮趁着豪格不再马上表示,自己退出竞争,既然豪格表态自己当不了,他也应该退出,可以由别的皇子当因此支持立皇太极九子六岁的福临为帝,他和郑亲王济尔哈朗辅政。

多尔衮这一招可以说是一石四鸟。

首先拉拢了两黄旗,化解争端。因为两黄旗一直坚持立皇子,但是这个皇子不见得就得是豪格,福临确实是皇子,如今豪格离开不在群龙无首,他们看到立了皇子也就不再支持立豪格。

其次拉拢了郑亲王,增强了实力。郑亲王济尔哈朗是努尔哈赤的侄子,本身没有皇位继承权,对于谁当皇帝无所谓,他之前倾向于立皇子,现在目的达到,并且额外获得了辅政权力,而立豪格的话,豪格不需要别人辅政,因此他马上支持多尔衮,这让多尔衮实力大增。

第三让代善一门满意。代善一门控制两红旗,一门三王,地位超然,无心争夺皇位,不过倾向于立皇子,保住自己的地位。多尔衮的建议保住大清没有分裂,没有损害代善的地位,因此他们也支持多尔衮的提议。

第四多尔衮失去了名但是获得了权力。

多尔衮虽然没有当上皇帝,但是却获得了皇帝大权,获得了众人的支持,成了实际的皇帝。

豪格万万没想到,他这一离开,局势变化如此之快,他没想到自己一离开,那些支持自己的人纷纷变卦,自己什么都没得到,却让一个小孩得到了皇位,让自己的对手获得了权力。

豪格后悔不已,但是已经没有办法挽回,只能接受这一结局,但是他这一次争夺皇位和多尔衮结下了深仇大恨,最终给自己带来一个悲惨的结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