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织田信长才羞辱完明智光秀,还带那么点护卫去本能寺?
鲁迅先生曾在《纪念刘和珍君》中这样写道: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这句话,如果形容日本的织田信长似乎也非常合适——“不在豪横中爆发,就在豪横中灭亡”。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回顾日本的战国历史,回顾直接见证了织田信长和明智光秀的“本能寺之变”。
所谓的“战国时期”,原本是指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最后阶段,处于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而向来“尊华为师”的日本,索性直接套用了中国“战国时期”的称呼,将自己由1467年“应仁之乱”到1615年德川家康统一日本的这一百多年,称为“日本战国时期”。
织田信长(1534年——1582年),日本战国时期的代表型人物,被誉为“战国三杰”之首。他通过不间断的攻伐,占据了京都一带,成为当时藩镇势力中最强大的一支。
明智光秀(1528年——1582年),原本只是织田信长的家臣,凭借战功一步步崛起成为当时的实权人物。他通过“本能寺之变”,一举诛杀了自己的老板,彻底改写了日本的历史进程。
织田信长发家起势,还是依靠了日本的“吉祥物”——天皇,就像曹操那样来了一出“挟天子令诸侯”。天皇加封他为右大臣,算是掌握了朝廷的“国家机器”,控制了以京都为中心的富庶地区。
当时,京都周围还有许多的割据势力,比如北条、毛利和上杉等藩镇,他们的野心和实力都明显不及织田信长。可以这么说,织田信长通过积蓄实力,已经具备了完成一统的可能性。
到了1582年5月,德川家来到安土城与织田信长共同庆祝双方结盟二十周年。借此机会,两派积极谋划下一步的举措,野心勃勃准备发起统一战争。
期间,织田信长命令明智光秀全权负责这次接待任务,务求隆重气派。但是,不可一世的明智光秀却不以为然,依靠自己屡建战功而不愿意屈身服务,甚至还在宴会上出现了变质不新鲜的菜肴。织田信长大怒,当众就责打了明智光秀,摆明了不把他当回事,使其在众人面前颜面扫地。
羞辱完明智光秀后,织田信长并未对此太过上心,毕竟是跟随自己多年的家臣,他还是继续委以了军权。结果,此事成为自己殒命的关键错误。
与毛利家开战后,明智光秀奉命支援丰臣秀吉。而作为主君,织田信长自然要亲临前线督战,准备随时接受对方的投降。
不过,织田信长太大意了,羞辱事件后虽然他忘了,但明智光秀却没有忘。而且,只从安土城带来了数百名亲兵护卫,这相当于是变相鼓励明智光秀起兵造反。
织田信长选择在本能寺落脚,当晚还召来了围棋国手日海和尚和鹿盐利玄进行对弈以助兴消遣。随行护驾的儿子织田信忠,在与父亲欢宴后驻扎在了距离本能寺六百米的妙觉寺中就寝。
明智光秀决心把握这次良机,当夜就亲率一万多军队悄悄包围了本能寺。第二日凌晨,也就是天正十年六月二日,影响深远的本能寺之变终于爆发了。
对于这次造反,明智光秀并没有十足把握,因为士兵都真心拥护主君织田信长。所以,光秀只能欺骗部下,说德川家康派兵到本能寺刺杀织田信长,他们围攻本能寺的目的是为了保护主君,甚至还用了充满鼓动性和迷惑性的战前动员——“前进,敌在本能寺!”
刚发生暴乱时,织田信长丝毫没有想到是自己的家臣明智光秀叛乱,还误以为侍卫之间的争都,准备出去训斥一番。结果,他终于发现情况不妙,意识到自己已经陷入了绝境,被明智光秀包围了。
以数百人抵挡上万人,结果是显而易见的,叛军眼看就要攻入本能寺了。为了维护自己最后的一点尊严,织田信长没有妥协,更没有投降,而是放火点燃了本能寺,自己也在火势中切腹自尽。
本来,织田信长在本能寺死战的时候,长子织田信忠就在不远处的妙觉寺中。他虽然带的兵马不多,但足可以前去本能寺救援父亲,最起码也能向不知实情的明智光秀士兵揭穿其谎言,动摇叛军的军心。
但是,织田信忠却表现得优柔寡断,甚至不知所措,错失了营救父亲的最后机会。事变后,他只好退守到诚仁亲王的官邸二条御所避难。
诛杀织田信长后,明智光秀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很快就包围了二条御所,准备彻底清除织田家族的残余势力。据《日本史》记载:
内里(天皇)的儿子(诚仁亲王)骑在马上,质问明智想把自己怎么样,是不是要逼他也切腹。明智表示,自己无意对殿下无理,只是希望他主动离开御所。
诚仁亲王离开后,明智的叛军再也无所顾忌,很快就对二条御所发起了围攻。织田信忠眼看翻盘无望,也步其父的后尘自杀了。
一场本能寺之变,整个日本都发生了巨变,织田家族彻底率落,丰臣秀吉终于趁势崛起,继承了主君的势力。他立即在前线与毛利家妥协讲和,之后率军东上与织田信长的其他家臣会合,拼凑了三万多的人马,准备击败明智光秀后为主君报仇。
而明智光秀在本能寺之变逼死织田信长后,自己也陷入了困境。虽然,他取代信长控制了天皇,甚至还被加封为大将军,但他的兵力却极其有限,别说完成统一,就连自保都困难重重。为此,只得以朝廷的名义向各地的藩镇求救。都是成精的狐狸,各地的藩镇看到形势未明朗,自然没有人愿意出手,都在作壁上观。
丰臣秀吉不辱使命,在山崎之战中将明智光秀一举击败,兵败后的光秀还被当地村民误杀身亡。
替主君报仇后,丰臣秀吉终于赢得了织田家族的支持,真正成为了新的主君。他终于肩负起了织田信长未尽的夙愿,发起了国家的统一战争,先后整合了多支藩镇。
1598年8月18日,丰臣秀吉病逝世于伏见城,安排幼子丰臣秀赖继承自己的权位,还安排了“五大老”相互制衡。不过,随着“五大老”中德川一族的突起,相互制衡的局面很快被破坏了。
1603年,德川家康出任征夷大将军,基本上掌握了朝廷的军权,开创了德川幕府。而当时,丰臣秀赖只是右大臣而已,好在还有很多的旧臣对他死心效忠,这让德川家康有所顾忌,不敢轻举妄动。
到了1615年,随着大阪的陷落,丰臣家的统治宣布彻底消亡,德川幕府也终于完成了日本的统一。
可以说,正是本能寺之变,大幅度延缓了日本完成大一统的时间。@文史不假
为什么织田信长才羞辱完明智光秀,还带那么点护卫去本能寺?
是我不熟悉的领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什么织田信长才羞辱完明智光秀,还带那么点护卫去本能寺?
这个问题有点意思。
可能要啰嗦一下。16年6月笔者去日本自由行,在大阪及周边转转。京都是必去的,巧了,住的旅馆就在本能寺边上,那天正在下雨,正好本能寺有个织田信长的展览,进去看了下热闹,都是日文,尽管大学时候作为第二外语学过日语,毕业以后没有用过,还是不灵。
1、织田信长与本能寺你看,本能寺很小,就在一个小巷口。要不是住在边上,从窗户往下一看,吓了一跳,一小片墓地就在下面,整整齐齐排着墓碑好几排(照片就不放了,免了吧),与日本的房间很小一样,墓碑也很小,与民居为邻。这在日本好像很普遍,见怪不怪。由墓碑群进而了解到是本能寺,从本能寺了解到,大名鼎鼎的织田信长把命给丢在寺里了。
上面大概是信长的墓葬吧?感觉是,本能寺里的“信长陵”。日本有意思吧,这么一个小建筑就称为“陵”。
回到问题,查了一下历史,明智光秀是信长信任的心腹,骂两句没啥吧。信长派兵光秀攻打一个对手,自己带卫队来前线指挥的,不知怎的被光秀窝里反了。
有个中国著名的例子可以类比。西安事变!蒋介石在西安一不小心被张学良抓了起来,要不是共产党调停,逼蒋建立统一战线、抗日为重,就可能把老蒋给办了。蒋介石的小命是共产党救下的,才有了后来的国共合作抗日。当然,蒋介石也没有饶过张学良,软禁了他一生。
而日本的织田信长就没有这么好命了,命丧本能寺!本能寺之变,历史上说法很多,但是明智光秀一开始并不是信长的家臣,而且从别人那里要来的,自己看错人了,死得也不冤枉。
明智光秀能干出谋逆之事,用心不正,再本事也下场可悲。很快就被织田信长派到在外围作战的丰臣秀吉杀个回马枪,丰臣秀吉成为剿灭谋逆的“正义之师”,最后终成大业,干成了织田信长想干而没有干成的事情。
下面简要拓展一下。
2、丰臣秀吉与大坂城丰臣秀吉修建了大坂城(注),平定了长达百年之久(15世纪下半叶~16世纪下半叶)的战乱,完成了统一日本的大业。
君主织田信长死后,丰臣秀吉继承了织田统一天下的宏愿,他以大坂城为大本营,花费了约8年时间统一了全日本,建立了丰臣政权。一个贫农之子终成为日本的最高统治者,这在日本史上也是前所未有之举。
丰臣秀吉将下一目标转向征服中国大陆,并派军入攻朝鲜,遭到接受明朝援军支援的朝鲜军队的坚决抵抗。
1598年,丰臣秀吉最终在战争结束之前死去,时年62岁。
丰臣秀吉死时,其子秀赖年仅6岁。不久,丰臣家族被丰臣政权的重臣、秀吉的妹夫德川家康等反对派势力推翻,并被夺去了政治实权。1615年,秀赖23岁时,大坂城被德川家康攻陷,丰臣家族就此灭亡。
(注:在1868年明治维新之前,“大阪”通常写作“大坂”。)
以上是参观大坂城的中文说明,中国的游客增多,有的景点有中文说明。
大坂城巨石城墙,印象深刻,但也阻挡不了丰臣政权的覆灭。而且是被织田信长的另一个部下,北方的德川家康所灭。
这是大坂城天守阁。不过大坂城内的建筑,除了城墙,其他都毁过两遍了,现在看到的,都是后人恢复了。中国的历史旅游景点也绝大多数如此,除了墓葬。
3、丰臣秀吉与日本人丰臣秀吉从一个贫农之子成长为日本的最高统治者,这无不让当时世人为之惊叹。他的身份虽然微贱,但依靠自身的才华与努力开辟出成功之路,丰臣秀吉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也为后世人带来了无尽的梦想与期待。
早在两百多年前,日本就出现了以描写丰臣秀吉的成功故事为内容的诙谐豪放的传记体小说。至今,以秀吉为主人公的小说、戏剧以及电影、电视剧等作品仍是层出不穷、数不胜数,并且深受普通民众的喜爱。
这些作品不仅刻画了他细致周到、勤奋努力的一面,也描绘出勇敢威猛、善于精思巧虑等丰臣秀吉性格中的诸多侧面,这些故事有的出自史实,有的纯属创作。从史实看,丰臣秀吉的施政给日本国内外的普通百姓带来了重重灾难,但他至今深受日本人爱戴、其逸事仍流传世间,从他的身上能够映照出旧时日本人心目中的理想人物。
以上是参观大坂城天守阁,里面的丰臣秀吉事迹展览说明。
丰臣秀吉发迹于中国明朝晚期,他也开始了日本扩张危险的先例。
大坂城里的丰臣秀吉塑像
4、德川家康与日光东照宫17年9月,笔者第二次去日本,这次主要在东京及周边转转。日本的签证是鼓励中国人去旅游,一次签证5年内可多次有效,以此来拉动日本的旅游经济。
日光东照宫是离东京最远的一个景点,朋友帮助定的行程,吭哧吭哧又坐大巴又坐火车,去往日光市,一个有点偏僻荒凉的小城。
日光东照宫是位于日本枥木县日光市的神社,是东照宫总本社,主祭神是东照大权现(德川家康)。
等于是丰臣秀吉的继任者,德川家康的墓葬与祭祀神社。
唐门,看着眼熟吧?
德川家康的主祭本殿。
东照宫在日光山,倒是地方比较大,建筑比较多,走得很累,最后德川家康的寝宫——奥宫没去,当时游客又很多。由于远在山里,神社建筑物还是比较完整和保护的比较好。
1603年德川家康在江户(今东京)开设幕府,至1868年江户开城,江户幕府共经十五代征夷大将军,历时265年。德川幕府是日本历史上最后一个武家统治幕府。
为什么织田信长才羞辱完明智光秀,还带那么点护卫去本能寺?
往往有能力的人多多少少都有那么一点自负,信长也不例外,何况当时的信长几乎已经统一了日本。
信长手下最得力的两员悍将无疑就是猴子和光秀,猴子鬼点子多,光秀则属于那种比较传统的人才。
连猴子信长都拿捏得死死的,他还会觉得自己没拿捏住光秀?
光秀
玩弄权术玩弄权术可以说是古代掌权者最乐此不疲的事情之一,毕竟这才能彰显其至高无上。
而作为下属,如果连掌权者这一点点小要求都满足不了,那这个人必然已经远离了权力中枢。
回头来看光秀,本身就出身武士阶层的光秀,对于这些可以说是非常了解,所以才能在投奔信长短短数年时间里就成为信长的心腹。
猴子
仅从这一点上看光秀就不可能会因为信长羞辱过他就跑去和信长拼命。
这从我们今天来看也是一样的,难道老板说了你几句,你感觉很委屈,或者很气愤,然后拍拍屁股走人?
年纪轻一点的朋友或许会,因为没啥负担,但有家有室的朋友一定不会如此草率。
既然如今相对民主的社会都很难出现这样的情况,那么等级森严的古代又怎么可能发生呢?
何况光秀肩膀上的责任远比养家要大的多,这一点后面再说。
光秀
再来说说信长,作为掌权者的他,更了解手下这些人需要什么,别问为什么,能成为掌权者,如果连这点基本的驭人之术都不懂,那他还真做不了那个位子。
所以信长很清楚自己手下这些人的底线在哪里,对什么人用什么手段,他绝对会掌握的恰到好处。
也就是说,因为信长知道自己就算羞辱光秀,光秀也不会做出什么太出格的事情,所以放心大胆的带着几个侍卫就去了本能寺。
殊不知,此时光秀的责任比起刚投靠信长那会更大了。
信长
说说光秀上面提到光秀出身不错,出生就是武士阶层,一家子都侍奉美浓国主斋藤道三,妥妥的贵族阶级。
奈何斋藤一家内讧了,家中老大看不惯老爹疼自己弟弟,于是把老爹给杀了,由于光秀一家是忠于斋藤道三的,所以在这次风波中被一锅端了。
道三
前一秒还是贵族,下一秒就连饭都快吃不饱了,但光秀能力摆在那,能力越大,责任也就越大。
他发誓要光复他们明智家,于是跑去投靠了朝仓家,奈何朝仓一家根本看不上这个乳臭未干的穷小子,所以这段时间光秀可谓是郁郁不得志,憋着一肚子火没地儿撒。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光秀的理想就是终其一身也要重新光复明智家。
光秀
所以上面才会说光秀是不可能因为信长羞辱他就放弃这颗已经快统一日本,能帮助他最快速度实现愿望的大树的。
当然,人的理想总是会随着经历而不断升级的,光秀也不例外。
这里就需要说到另一个人足利义昭,这个人是当时日本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足利义辉(征夷大将军)的弟弟,足利义辉被三好家联合日本战国恶人之首的松永久秀给害死后,足利义昭就跑到了朝仓家,希望朝仓家可以出兵帮助其夺回原本属于足利家的东西。
足利义昭
可惜,这个朝仓家实力有限,家主朝仓义景也是个明白人,知道自己没那实力挟天子以令诸侯,于是回绝了足利义昭。
也就是在这个时期,足利义昭和明智光秀两个天涯沦落人走到了一块。
足利义昭是什么人?日本最高统治者的弟弟,他玩起权术来比起信长这些地方诸侯之强不弱。别的不说,刘玄德那一套随便来上几手,都可以把光秀忽悠得一愣一愣的。
所以光秀决定帮助义昭,那么要帮助义昭就必须找一个强大的诸侯,恰好这个时候尾张国崛起了一颗新星,织田信长。
足利义辉
我们不管义昭对光秀说过什么,很有可能在这一时期,光秀就投靠了足利义昭,后来投靠信长也只不过是权宜之计。
也就是说光秀在信长那除了要重新光复明智家,更重要就是“匡扶汉室”。
如此来看,光秀肩膀上的责任就更加重了,也就更加不可能因为这一点点屈辱就跑去和信长互掐,这点城府光秀还是有的。
光秀
光秀所效忠的对象另有其人信长虽然帮助足利义昭夺回了原本属于足利家的东西,但信长比起三好家与松永久秀也好不到哪去,就是手段高明一点罢了。
信长虽然帮助义昭成功上洛,但义昭不过是信长的傀儡而已。
这里补充一下,或许光秀一开始是相信信长真心帮助义昭上洛的,也决定真心辅佐信长,但随着“信长包围圈”被攻破,义昭被流放,光秀也看透了信长。
信长包围圈
就连信长都这样,天底下还有谁值得他光秀效忠?有,天皇。
天皇这东西自从“摄关政治”和“源平相争”后基本就没啥权利了,但依旧代表着日本最高统治者。
这东西在日本人心中已经根深蒂固,就算到了今天依旧如此,更别说400多年前了。所以光秀最后选择效忠天皇的可能性非常高。
而且还有一些佐证,首先就是信长的“天下布武”,这让天皇感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天皇必然会想办法除掉信长。
天皇
而最佳人选就是光秀这个曾经和征夷大将军走得很近的人,虽然天皇和征夷大将军也不对付,但这个时候明显是一条绳子上蚂蚱。
那么天皇会接触光秀在逻辑上也就说得通了,至于光秀为何会答应天皇,除了根深蒂固的观念作祟外,必然也有着利益在里面。
不管是光秀想要光复明智家,还是想要迎回义昭,对天皇而言都只是一句话的事,空头支票而已。
当然,光秀不傻,他也知道天皇打得什么主意,但如果成功,光复明智家可以说是必然,到时候自己弄个征夷大将军做做也未尝不可。
征夷大将军
至于佐证的话,光秀当时在出征前对着自己家臣比较隐晦的来了一首诗,具体啥内容记不住了,大致意思就是他明智光秀也想尝尝上位者的滋味。
至于光秀和义昭的情谊,似乎也不受影响,反正义昭也不能比被流放更糟了,到时候随便给个啥头衔都算光秀待义昭不薄了。
所以,光秀到底是不是忠于天皇,似乎也不是那么重要,忠也罢,相互利用也好,反正敌人都是信长。
本能寺之变
那么光秀为何这个时候反了?上面说过,信长这个时候已经快统一日本了,天皇不急,光秀都该急了。
再加上信长自负,只带那么一点人去本能寺,而他的左膀右臂,一个准备攻略中国地区,一个准备造反,其他也各有各忙的,此时不反更待何时?
还有一点也给了光秀造反的信心,那就是虽然信长强大,很多地方最后明面上表示臣服,背地里嘛,看看家康那只老乌龟就知道了。
德川家康
而且就天皇要对付信长这事,不可能把宝全部压在光秀身上,必然会联系其他不满信长的大名,所以这也给了光秀不少信心。
只是让光秀没想到的是猴子这家伙似乎早就知道了他的计划一样,回来的如此之快,让原本想要支援光秀的大名不敢轻举妄动。
最终光秀的这个短命政权落了个“十三日天下”的称号,这个称号虽然对光秀的讽刺意味更浓,但我看来光秀至少曾站在的舞台的最中央,虽然很短暂,但也强过了给这些称谓的人。
光秀
结语至于猴子反应为何如此迅速?这就是日本战国的又一未解之谜了,提前知晓?还是猴子本来就是光秀一伙的?亦或是真如史书记载那样截获了光秀给毛利家的传信。不管如何,猴子成为了最后的赢家。当然,真正的大赢家还是家康那个“老乌龟”。
为什么织田信长才羞辱完明智光秀,还带那么点护卫去本能寺?
织田信长,这个日本历史上的“第六天魔王”,在事业达到巅峰的时候,却突然在本能寺被人干掉了,织田家的野望到此终止。
就像织田信长最爱唱的:
人生五十年,宛如梦幻!
本能寺之变是日本战国历史上的大事件,其意义远远超过桶狭间之战。
因为当时的织田信长几乎就要统一日本了,他麾下的几大军团正在做后期的扫尾工作,他自己则坐镇安土城,遥控指挥,全日本当时已经没有人可以阻挡织田信长的步伐。
但是明智光秀夜袭本能寺,终结了织田信长。
明智光秀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因为信长的斥责现在很多人都说是因为织田信长斥责了明智光秀,光秀又气愤又恐惧,就出兵在背后捅了织田信长一刀。
但無月不这么认为。
首先,明智光秀是织田信长手下众多家臣中,非常受重视的一位。
作为日本战国实力最强的大名,织田信长的家臣已经不止是城主这么简单,已经有了军团长的建制,比如柴田胜家、羽柴秀吉,而明智光秀也是其中一个军团长,所以明智光秀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所谓被织田信长斥责,就是德川家康被织田信长召来安土城作客,当时明智光秀负责筵席的安排,结果一个小细节没注意,被家主织田信长斥责了。
这不是什么大事,因为织田信长的性格非常霸道,经常斥责人,所以为了这样一顿斥责,就反水干掉织田信长,太不符合逻辑了。
价值观不同明智光秀到底干嘛要反水呢?
因为明智光秀从来就不是织田信长的人,至少明智光秀内心和织田信长不是一路人。
明智光秀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是织田家的家臣。
最早,明智光秀是斋藤家的家臣,后来斋藤家内乱,明智家被斋藤义龙给灭了,明智光秀跑去投奔了朝仓家。
当时京都附近的几个家族都是比较牛逼的,这其中就包括这个朝仓家,牛逼主要是牛逼在家族历史,毕竟离天皇和幕府将军都很近,所以观念上也特别传统,特别高傲。
明智在朝仓家没得到发挥空间,又跑去投奔了将军足利义昭,也正是通过足利义昭,看中了明智光秀才能的织田信长,将明智光秀借到了自己的麾下。
后来发生的事大家应该知道,无论是将军足利义昭,还是朝仓家,包括织田信长的妹夫浅井长政,都被织田信长灭掉了。
这当中,明智光秀在织田家的地位也越来越高,但是明智光秀并不认同织田信长,相反的,明智光秀决定要干掉织田信长。
本能寺之变本能寺之变,是明智光秀杀掉织田信长,灭亡织田家最好的机会。
首先,当时几大军团都不在织田信长周围,都在执行各自的作战任务。
仅有明智光秀的军团因为即将出发,而仍然没有离开。
在本能寺的织田信长,兵力不多,几乎可以忽略。
而且很重要的一点,织田信长这次出门,把他的长子织田信包也带来了,正好让明智光秀一锅端掉。
也正是因为机会来的很突然,明智光秀临时发起了行动,当时参加行动的士兵都不知道具体是什么任务,一直到了本能寺附近,才有军官来传达命令:
敌在本能寺!
在大军的进攻下,织田信长很快就成了梦幻了。
而明智光秀的结局也很惨,因为计划仓促,所以行动结束后明智光秀就被织田的几大军团给消灭了。
但是消灭织田信长,灭亡织田家的目的是达到了,因为之后的战国,再没有织田家的分量,几大军团分割了织田信长留下的基业。
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为什么织田信长才羞辱完明智光秀,还带那么点护卫去本能寺?
前言:1582年夏天,一则新闻轰动日本群岛:如日中天的“日本第一人”织田信长在本能寺的熊熊烈火中丧生了!
随后,消息迅速传开,原来是织田信长的重臣明智光秀率部偷袭了本能寺,意图很明显,就是要杀死正在本能寺下榻的织田信长。
由于明智光秀谋略过人,准备充分,又对信长的行踪了如指掌,因此,光秀一声令下:“敌在本能寺!”随即而来的就是信长那“天下布武”的宏愿在本能寺的一片火海中灰飞烟灭了。
这一切,发生的如此突然,以致整个日本都为之震惊了。
本能寺之变,毁灭了织田家的宏图霸业,改变了日本历史的发展进程。
那么,织田信长为何毫无防范意识,仅带领100名侍卫入驻本能寺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织田信长本人是一个极其狂妄自大的人!
信长自幼就顽劣不羁,行事极其出格,被人称为“尾张的大傻瓜”。
长大以后,信长仍然是不拘小节,多有不合礼仪之举。甚至有一次去觐见天皇时,他竟然戴着西洋帽子,穿着西洋皮靴,活脱脱一个假洋鬼子的模样。
此举致使日本天皇啼笑皆非,又无可奈何;同时也使與论一片哗然,公卿大臣们都把织田信长看作是一个另类人物。
信长自称“第六天魔王”,火烧佛教圣地比睿山,大肆屠戮佛教徒,属于天不怕地不怕的枭雄。
信长一生的功业也使得他自信满满,认为天下已经没有人是自己的对手了,“天下布武”的壮志即将实现,所以,信长在事业的巅峰时刻根本就没有危险意识。
的确,织田信长一生当中多次蒙受到了苍天的眷顾。
桶狭间合战中,面对强大的“东海道第一弓取”今川义元,信长毫不屈服。他采取野路子的偷袭战法,乘着大雨的掩护,一举袭杀了今川义元。由此一战,信长名震日本群岛。
在织田信长势力崛起之际,日本战国两大名将武田信玄、上杉谦信先后准备出手收拾织田信长。可是,他们俩人都是才刚刚教训了信长一下,还没有使出全力,就都暴病而死。这就使得信长两次都是在胆战心惊之中逃过一劫。
在武田信玄和上杉谦信先后病死之后,织田信长在世上再无对手了。他不断征战,很快就占领了大半个日本,眼看着就要统一日本、结束战国乱世了。
此时此刻的织田信长志得意满,鼻孔朝天,根本就没有料到自己的死期已经不远了!
明智光秀是织田信长的家臣,出身于公卿世家,颇具文才,为人彬彬有礼。这与素来粗犷无礼的信长就格格不入。
信长派光秀出使劝降敌人,当光秀完成任务归来时,信长屡屡出尔反尔,致使光秀名誉扫地,心中倍感屈辱。
当信长的功业达到巅峰之际,他罢黜了一些织田家的重臣,剥夺他们的封地,把他们流放到荒凉的高野山去。这肯定会让明智光秀有了兔死狐悲的凄凉之感。
另外,有着“猴子”之称的丰臣秀吉在织田家臣中迅速崛起,意欲与明智光秀争权夺利。在斗争中,光秀渐渐处于下风。
最后,1582年5月,信长招德川家康前来会面,让明智光秀负责接待事宜。因为酒席上端来的鱼不够新鲜,信长勃然大怒,当场对光秀拳打脚踢,就象对待奴仆一般,使光秀颜面扫地。
种种缘由,使得明智光秀痛恨不已,暗地里狠下心来,对织田信长起了杀机。
而织田信长却毫无戒备之心,仍然陶醉在成为“天下人”的喜悦之中。他一心想着赶紧讨伐尚未臣服的毛利家,彻底统一全日本,完成自己“天下布武”的夙愿呢。
对于明智光秀的心理,织田信长根本就不予理睬。信长的狂妄自大,使得他绝对不会去分析考虑一个家臣的心理感受;信长也绝不相信会有亲信家臣敢于起兵反抗自己。
这大概就是织田信长的死亡原因吧!
结语:由于织田信长的狂妄自大,他仅仅带领100名侍卫住进了本能寺。而饱受凌辱的明智光秀则发出了“敌在本能寺”的战斗号令……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