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中为什么有无名作留世的苏洵?
这就是题主孤陋寡闻了,能生出苏轼苏辙的人会是一般人吗?
韩寒还没有上过大学呢,我们能说他是文化低吗?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苏洵是个奇人,二十七岁才开始发奋读书,居然能够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可见其天赋。所以,他两个儿子那么厉害是有原因的
唐宋八大家的一些轶事我们是知道一些的,比如苏洵这个没有中过进士的人,最后也位列其中,这里头是有原因的。苏洵应该算是三苏之中仕途最不顺的,相比于两个进士儿子,他可要霉太多了。参加科举二十余年,一无所成。
《宋史》记载:“岁余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皆不中。”
苏洵二十七岁立志读书,二十八岁开始参加科举考试,之后又参加茂才异等的考试,但是都没有考中。此后苏洵还考了十多年,但都没有考取进士。
虽说苏洵没有中过进士,也没有在考场上表现得让自己满意,但这并不代表他在文学上无所成就,只能说他不适合或者不喜欢用这种方式俩证明自己。
苏洵放弃了进考场之后,就非常用功地在自己的文学天地中自由地遨游。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谥法》三卷,都是传世名著。大文豪欧阳修曾评价他:“博辩宏伟”,“纵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不能因为不知道就说他不厉害啊!
他跟自己的那两个儿子不同,那就是自己适应不了当时的社会考试制度,就连他的父亲也说过,这个儿子的学习态度他一点儿都没有操心过,尽管他没有一考即中,但一样是聪明的孩子。
苏洵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就不一样了,完全就是属于那种一考即中的人,这方面除了苏轼苏辙自身有慧根之外,很关键的一点,就是离不开苏洵对教育子女的重视跟严谨。
苏洵的教育子女之道,就算是到了现代,仍然有很多的专家、父母表现出很尊崇的态度,很多人都希望可以从苏洵的身上学到些什么。
唐宋八大家中为什么有无名作留世的苏洵?
说起唐宋八大家,大家脑子里的第一反应就会想起苏轼,欧阳修,王安石等人,因为他们文采斐然,才华横溢,留下来的名篇佳句数不胜数。
可是苏轼的父亲苏洵也在其中,这就让很多人疑惑不解,那么唐宋八大家里为何有看起来不出名的苏洵呢?有书君觉得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苏洵博览群书,才华横溢,是一个造诣颇深的散文家,在文坛上有着很大的名声,担得起文学家的称号。
唐宋八大家的评选是很严格的,需要综合考察文学,政绩,影响力,贡献度等等。
那既然标准严苛,苏洵若没有过硬的文学功底,饶是两个儿子再出名,他也无法进入这八大家之中,其实苏洵的文学造诣很高,尤其是散文方面。
苏洵在三文里,尤其擅长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留下的传世散文很多,著有经典散文《六国论》,《管仲论》,以及《嘉佑集》二十卷,《谥法》三卷,均与《宋史本传》并传于世。
另一个唐宋八大家里的曾巩评论他的文章“指事析理,引物托喻”,“烦能不乱,肆能不流”(《苏明允哀词》),这足以说明他的散文造诣。
而且苏洵的读书还被写进了《三字经》里,形容他的有六个字:二十七,始发奋。
这句话是说苏洵二十七岁才突然想要重新读书,但出人意料的是他的书却读得很有成就。
因为他并不擅长当时科举的文体,导致将近二十年的时间里接连落榜,彻底失望以后他开始为了随心所欲地为自己而读书。
他甚至一把火烧了自己以前的文章,开始取出《论语》,《孟子》,韩愈文从头再读,开始了穷究诗书经传诸子百家书,可谓贯穿古今,每日在书斋里苦读不休六七年,并发誓读书未成熟前不写任何文章。
这样专注又科举的读书让苏洵的文学功底颇深,他的散文少或百字,多或千言,但不管是议经还是议史都精心谋篇布局,因物赋形,传世的散文公正严谨又富于变化,这和他苦读经典,博览群书是分不开的。
而且苏洵经常强调文章要“得乎吾心”,要写“胸中之言”,这对于后世的散文影响深远,这是他能进入唐宋八大家的第一个原因。
第二,苏洵的两个儿子少年成名,让他一时之间声名大噪,从而成为了有名的教育家,在历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和影响力。
苏洵在自己读书的时间里除了博览群书,诵读经典以外就是教育自己的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
他的教育是十分灵活却又因材施教的,苏洵曾经写过《名二子说》来解释两个孩子名字的由来,“轼”是指古代车上的横杆。
一般使用不到,而“辙”是指车轮印,更加和车没有关系,这是要教育儿子一定要掩藏锋芒,低调含蓄,不管再有才华也不要大肆炫耀。
除此以外,他会经常和两个儿子一起读书,然后边读边和他们讨论,在苏轼苏辙十几岁的时候,他们父子三人就会一起讨论国家兴衰的原因,朝代更替的解读。
后来苏洵带着两个儿子去京城参加科举,苏轼苏辙一举高中,这也让苏洵一下子名声大震,名声一旦响亮,再加之自身本来就学富五车,博览群书,这样的人自然有资格进入唐宋八大家。
第三,苏洵遇到当时的文豪欧阳修,他对苏洵大肆的赞扬更是成为了发现苏洵的伯乐,这让苏洵的才名更加远扬。
苏洵能进入唐宋八大家还和一个人有关系,那就是为人真诚谦和,又十分珍惜人才的大文豪欧阳修。
当苏洵带着两子进京参加科举后,他把自己的文章拿给欧阳修看,欧阳修评价他的文章:“博辩宏伟”,“纵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
对他的散文大加称赞。
因为欧阳修不遗余力地奖掖,甚至让当时的京城学子纷纷以学习模仿苏洵为风,就像千里马也是需要伯乐才能发挥它本身的用处,毫无疑问,欧阳修就是苏洵的伯乐。
苏洵是不可多得的散文家,文坛上地位崇高,又有着两个更加有才的儿子,是数一数二的教育家,再加上欧阳修的赞扬推崇,他能够进入唐宋八大家就不奇怪了,只是他性格木讷才经常被人忽略,他其实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大文豪。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唐宋八大家中为什么有无名作留世的苏洵?
唐宋八大家,也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是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散文家的合称。在这八位文学大家中,若论知名度,苏洵和曾巩的名气可能要低一些。
提到苏洵,可能很多人会想到他是苏轼的父亲,因为苏轼太耀眼了,但我们也不能忽略苏洵在文学上的成就。文学家是靠作品说话的,如果苏洵没有好的文学作品,没有过硬的文学功底,他是不可能入选唐宋八大家的。
苏洵为什么能入选唐宋八大家?他的作品决定了一切。
苏洵二十七岁才开始发愤读书,每日端坐在书斋里,苦读不休达六、七年,为他的文学创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础,之后,游学各地,结交师友,开阔眼界,增加人生经验。长期的积累,苏洵写出好的文章自然水到渠成。
公元1056年,苏洵带二子进京应试时,欧阳修极为赞赏他的文章,当时的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苏洵的文章,欧阳修评价其文为:“纵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
苏洵文采斐然,才华横溢,他的文章论点鲜明,论据有力,内涵丰富,见解亦多精辟,语言锋利,具有雄辩的说服力,读之回味无穷。苏洵强调文章要“得乎吾心”,写“胸中之言”。
苏洵的传世名作也不少,如《六国论》、《管仲论》、《衡论》、《权书》、《辨奸论》等,这些都是难得一见的佳作。当你系统的读过苏洵的文章,你会对苏洵有更深更全面的了解。
唐宋八大家中为什么有无名作留世的苏洵?
苏洵在唐宋八大家当中散文数量最少,仅有106篇,与此形成对比的是他的儿子苏轼苏辙分别是4339篇、1220篇。虽然苏洵的散文数量不多,但其作品思想及艺术价值不可估量。内容上,他对于治理国家有着鞭辟入里的分析,是针对北宋时政之弊的良方,是后世治理国家学习之典范;思想上,他将诸子百家思想融会贯通;艺术价值上,他的文章纵横捭阖,引经据典,有纵横家雄辩之风又有儒家思想循循然而善诱。
苏洵于嘉佑元年(1065)屡屡上书当朝执政和显要,如丞相文彦博、富弼,枢密使韩琦、枢密副使田况,翰林学士欧阳修,三司使方正平等,以求得到举荐和不次擢用。此外,他还针对北宋政治局势写了权书、衡论、审势、审敌等政论文,虽然效果并不理想,但在欧阳修等的揄扬之下,苏氏文名,遍满京师。苏洵是有政治抱负的人,他的散文对历代政治、经济、军事和用人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全面的论述,具有纵横雄辩之风。苏洵做文的主要目的是"言当世之要",是为了"施之于今"。
在《唐宋文醇》卷三四说:"宋仁宗增岁币于契丹,当时皆谓契丹无厌之求,奚其可从?竭中国膏血,不足以为赂矣,于是志士扼腕耻之。洵作《几策·论敌篇》,极言当绝其使,勿与岁币,而《权书》内又作《六国论》,以先发其端焉。"苏洵将历史事件与当时北宋的政治结合,针砭时弊并在《六国》中提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六国子弟"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其后落得"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的后果,苏洵对其感叹嘲讽。宋代统治者虽然也有贿赂但是并不至于此,从而达到巧妙地含沙射影,同时,六国子弟的破灭也给予了强烈的震撼。燕赵不赂秦因而获得了较好的结果,这无疑给予了北宋决策者们鼓励,拒绝贿赂。爱惜民力,百姓方可成为国君强大的武器与后盾,从而可安天下。
苏洵的《几策》《权书》《衡论》是其政论文的主体,也是苏洵完整的政治思想体现,他对朝廷官员的上书大多也指向北宋社会问题而作,这些都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他结合历史对北宋积贫积弱的现状以及外交内政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探讨,抒发感慨又指出具体可行的措施。
苏洵主张统治者治理国家要审时度势地施行恩威,选拔人才要略始精中方可稳定朝纲,要爱惜民力,以民为本。虽然苏洵名气并没有唐宋八大家中其他人名气大,但是他秉承着封建士大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将传统的儒家思想进行了发展与创新,参乎权归乎经,他字字珠玑的政论文在当今仍旧闪耀着光芒。
唐宋八大家中为什么有无名作留世的苏洵?
苏洵是我国北宋中期的一位杰出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古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历史人物。然而与我国古代诸多著名文学家相比苏洵接受文学开蒙的时间比较晚,至27岁才开始发奋读书。
苏洵凭借自己的努力和后天迅速累积的文学素养,著有二十卷《嘉祜集》一百卷、《太常因革礼》二十卷、《皇祜谥录》十卷、《易传》等典籍。还撰写了诸如《上仁宗皇帝书》《几策》、《衡论》、《兵制》、《权书》、《六经纶》、《管仲论》、《史论》、《六国论》、《木假山记》等对北宋及后世影响深远的名篇,在我国古代知名文学人物中可算大器晚成的一位。
少时贪玩多汗颜年过二七方惊醒公元1009年生于四川眉山的苏洵从小就贪玩厌学。由于家境不错、父母双全,年轻的苏洵丝毫没有感觉到养家糊囗或读书考功名的压力,所以他与一般从小入私塾苦读诗书的人不同,將青少年时代的宝贵学习时间几乎全花在了游山玩水上,不到20 岁便游历了全国大多数名山大川。其间还在父母之命下成家娶妻程氏很早就过上了娶妻生子的家庭生活,令他更加不思进取反而醉心于闲情逸致。
苏洵25岁时与好友陈公美、史彦辅等人遍玩峨眉山在峨眉山游玩途中,苏洵听说峨眉山西北大数百公里外有山脉名为岷山,十分壮美。于是心中再起游兴,説服同游好友自峨眉出发游岷山,一游便是半年。在外游山玩水、饱览秀色美景多时的苏洵回到家中发现妻子程氏整日面容忧愁,一番询问才知道原来妻子早已不指望苏洵能够光耀门楣而是将家族全部的希望寄托在两个儿子苏轼和苏澈的身上,每日亲自教授他们读书认字但又每每自叹学识和精力不足。苏洵见妻子如此认真管教两个儿子而自己却顽劣、不学无术,心中渐生愧疚之情。他意识到如果任由自己这样继续散漫將来儿子们可能都会耻笑他。
没过多久苏洵的母亲史氏病故。苏洵的二哥苏涣从外地回家为母守丧。有一次兄弟二人把酒过后聊起了自己未来的打算。苏涣故意说三弟,我听说这几年你游遍大江南北,你可否据此写些文章,也好让我从中欣赏一下纸上山川的奇美雄秀啊?,苏洵一听脸上顿时泛起了难色。他突然意识到自己曾经满眼都是锦绣河山但根本不知道如何在纸上将它们写出来,即便是画也都画不出来,急得苏洵满身是汗。见到三弟的窘状苏涣笑着将话题一转,说道我我一直有一心愿,希望三弟能帮我了却。
苏洵擦了擦额头上的汗,问: “什么心愿?”苏涣接着说:“你可知们苏家祖上是有来历的,但从大唐之后只知有一位苏家先祖担任过眉州刺史,余遍居其他各地的先祖及其后人的情况我们就不知道了。既然三弟喜好游历,何不倡此寻访各地苏氏族人与苏氏老人们聊聊查他们的族谱,以便日后我们苏家修谱之用?”苏洵一听此事觉得很有意思,既可周游他处又可为家族做点儿贡献,于是一囗答应了二哥。
第二年,他再次出游,与之前出游不同。此番他有意识地带着为家族修谱寻根踏访的目的。在此过程中苏洵对修谱之事越来越有兴趣。为了彻底弄明白苏家祖上来历,他详细翻阅了《史记》、《左传》、《汉书》、《战国策》、《国语》等经史典籍,还常常伏案挑灯夜读。直到二哥苏涣守丧三年期满,离家到外地上任。苏洵对经史典籍已经欲罢不能,而且他发觉自己原来学问底子十分单薄心须发奋读书。从此他边学边思將所见、所闻、所感尽量形成文字。而此时苏洵已经年过27了。
下笔顷刻数万言,佳作良多名大震经过20年求学苦读,苏洵已经精通诸子百家之学,学识渊博、才智过人。对时局世势、成败道理颇有见地,写文章也以“下笔顷刻数万言”而名震北宋文坛。在他数量繁多、体裁各异的文学创作作品中,散文是数量最多、内容最能体现其文学造诣的重要组成部分。
苏洵的散文大多写于嘉祐年间,也是苏洵最后的人生十年。这十年苏洵仕途受挫,至亲好友也有不少相继离世。面对人生的低谷,苏洵以极大的创作热情,用散文表达自己的志趣和人生态度,并排遣内心的忧郁。在《祭亡妻文》中苏洵又用完全不一样的方式表达他的悲痛之情。他以看似简单平静的文笔讲述与妻子二人曾经生活的点滴小事,细读起来可深感苏洵心中的感激、怜爱、愧歉之情。文中最后说:“已凿二坟,期与子同。"于平静文辞中寄托了深切的怀念亡妻之情。
苏洵在48岁那年考得进士,文名大震,然而他并没有出仕顺遂。此时苏洵还是以散文创作来含蓄表达自己的志趣,例如《老翁井铭》、《木假山记》等文章即属此类。木假山原本只是案头的一件普通摆设,苏洵却在其中看出了可敬之处。他形容假山三峰的中峰“意气端重,距肆魁岸”旁边二峰“岌然无阿附意,凛乎不可犯"。可见,苏洵借木假山来赞赏人之尊严不为气势所压,也借以表明苏洵自己决不阿附他人的自重与自尊。当然也有后世文人将这一名篇解读为苏氏三父子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苏洵借木假山着意培养两个儿子不畏权威的自尊自重精神。
苏洵写《老翁井铭》时正是妻子殒殁、自己求官未遂之际。文中他给予传说的一位老翁极大的怜悯“说老于荒榛间,干岁而莫知。”这一老翁形象与苏洵自己十分相似,但苏洵没有自叹自怜、沮丧气馁。在文后他自信地说道:“更千万年,自洁自好。"由此可见却便苏洵自认为难以为世所用,但仍然要洁身自好不攀权富贵,留得千古清名。
苏洵在他生命的最后十余年具有深远的政治抱负,无奈其有智慧、有见地的政治主张没能得到当权者的采纳。尽管如此他一直对自己的诸多观点坚信不疑。例如《议修礼书状》、《送石昌言使北引》等散文名篇就反映了他的这一人生观与政治观。
在《送石昌言使北弓》中他劝谏石昌言,大宋要在士气和战略上藐视觊觎中原国士的北方夷狄。而在战事准备与战术安排上要重视这些对手,从而赢得外交和战场上的双重胜利。在《六国论》、《审敌》等文章中苏洵也表达过类似的观点。但这篇文章是苏洵向好友石昌言以委婉的方式,传递自己忱国忱民之思和思虑后的建议,尽管方式有所不同但实质内涵都显示出苏洵不向外敌求苟安的政治主张。
在礼部编修礼书时他撰写了《议修礼书状》。当时有人授意苏洵要他删去礼书中对先代帝王不利的历史记述,苏洵从尊重历史的角度拒绝了这一授意,但却因此遭人无端非议。所以他以一篇《议修礼书状》对拒绝删改礼书和反驳他人非议做出解释和回应。他说:“实犹不没,詐彰其过,则过之止于此。"如果故意删改有关内容:“后世必当因不知而致大疑,于我朝有害而无益。”苏洵的这些看法与他在《史论》中的观点是相通的。他认为史书本应以司过记功疾恶彰善,让后人悔过而乐善、所以无论哪种形式的修史都不应避善恶,要真实全面,只是在叙述时要考虑用必要、有效的文辞技巧最大限度地提点后人。
由此可以看出苏洵的散文,既有对日常生活感受的记录,又有对政见的熟虑深思,还有对治学论文的理性探索。在他身上已经彻底没有了当年面对二哥苏涣时的窘相,而是可以将文字信手拈来,表达自己对人生、对时局的思考以及所见、所闻、所感。而且其文呈现出了多样化的艺术色彩形成了苏洵文学独有的艺术魅力。
风水相遭倡独创,言传身教示后人苏洵尽管文学开蒙晚,其佳作所获文学成就之名更晚,但他孜孜不倦进行创作,于实践中形成了多样化的文学创作理论和风格,对后世,特别是对他的两个儿子产生了深远的文学影响,成就了中国古代文坛苏氏三父子的佳话。
苏洵的文学创作审美标准有一个最高原则,即:“风行水上涣,便得天下至文也”。意思是风与水相遇时出现的波纹是天下最美的。
苏洵显然是以此来比喻文学创作的审美标准。在《仲兄字文甫说》中他详细阐释了这一观点,文学创作有像风和水一样的两样必备条件。风比喻的是创作时的灵感、激情、冲动;水比喻的是创作者的文学思想源泉及其艺术修为;文学创作必须使主客观条件有机融合,无论何种形式的文学创作,都应以自然为贵,无病呻吟为文造矫是不可取的,否则也作不出“天下至文"。
苏洵的“风水相遭"文学创作审美之说,对其子苏轼和苏澈的影响很大。在《江行唱和集》中,苏轼最后提到:“吾与弟澈为文已甚多,然从未敢有作文之意”也就是说苏洵的两个儿子著述亦为丰厚,但秉承其父的文学主张,从来都是文理自然绝不作造作之文。
总之,苏洵治学时已年近30,成名时已年近50,但他大器晚成。无论在文学创作实践技巧还是在文学理论方面,都表现出了极高的造诣,继而成为北宋一代文宗。唐宋八大家中为什么有无名作留世的苏洵?
“唐宋八大家”即“唐宋散文八大家”,大家都知道有“唐韩柳,宋欧阳、三苏和曾王”。接着说他们的传世名作,大家立马会想到韩昌黎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还有苏东坡的”泛舟赤壁,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当我们说到”苏老泉“苏洵时,都会竖起大拇指,觉得这个人很厉害,让人心生敬佩,为啥呢,因为他是苏轼和苏辙的爹,可以说是”父以子贵而名显“。还有现在的孩童,一说苏老泉,都能吟诵:”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这段三字经摘录在小学生国学课本里。
再说苏洵的传世名作,大家都知道《六国论》,当时可是风靡一时,不仅得到当时”文坛一哥“欧阳修的大力推崇,天下士子更是争相效仿,在文坛可谓掀起了一股”新风“。那么《六国论》好在哪呢?我们先看文章本身,写的是语言生动、气势宏伟,论点鲜明、论证严谨,借古讽今、切中实际。再看时下的文风,都在为了美而写“美文”,“美”在哪呢,为了好看,多用华丽词藻;为显示学问,爱用生僻字;为了气势,极尽夸张手法。当下文风一度陷入艰涩难懂、华而不实的地步,《六国论》的出世恰好一扫文坛的“浮华之风”。另外苏洵的代表作还有《衡论》、《权书》。
那么仅凭《六国论》、《衡论》等作品就可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吗?小舸认为还不够,”唐宋八大家“称号始于明,沿用600多年且无人提出异议,还有重要的两点:第一,文风对后世的影响和传承。第二,他的两个伟大”作品“,苏轼和苏辙。朋友们不妨试想一下,如果历史上没有苏轼,我们古代的”诗词文“岂不失色十之二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