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德意志第二帝国首相俾斯麦?
在德国历史上,尤其是在统一进程中,有一个人起到了难以替代的作用,他的名字就是俾斯麦,甚至还赢得了“铁血宰相”的称呼。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走近俾斯麦,竭力还原和评价他所经历的那段历史。
俾斯麦(1815年4月——1898年7月),全名奥托·爱德华·利奥波尔德·冯·俾斯麦,近代著名的战略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在担任普鲁士王国宰相期间,几乎凭借一己之力改变了历史,促使德国实现统一并担任了德意志帝国的首任宰相,极大影响了欧洲乃至于全世界的发展进程。
俾斯麦出生于普鲁士的一个老牌容克贵族家庭,优越的家庭出身保证了他接受系统的教育,自小就将马基雅维利视为精神偶像,认同其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思想。而且,他本人还极其尚武,骑马、剑术都很擅长,立志未来要从军报国。
从柏林大学毕业以后,俾斯麦却没有从军,也没有从政,而是在家族压力下返回故里,开始一边观望国家政局,一边经营自己的领地。当时,面对德意志的长期分裂,欧洲列强都在虎视眈眈。
面对此情此景,作为容克贵族的俾斯麦,在政治上变得更加激进。他坚决要求普鲁士王国当仁不让的肩负起使命,完成德意志各个分散邦国的统一任务,崛起于欧洲和世界。
抱着这样的决心,俾斯麦于1851年从政,成为了普鲁士王国驻德意志联邦议会的代表。这段经历,使他彻底看清了“德意志联邦议会”这个松散组织的真实面目,更加坚定了自己实现德国统一的目标。
之后,俾斯麦先后担任了驻俄国公使和驻法国公使,切实了解到了德国最大的敌人俄国和法国的真实国力和民情。这些经历,都为他日后做出战略决策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和依据。
1861年初,威廉·腓特烈·路德维希继任成为了普鲁士王国的国王,史称为“威廉一世”。威廉一世对于俾斯麦的一系列狂热立场和主张,都表现得非常认同,决定大胆起用他出任宰相兼外交大臣。
不过,普鲁士国内对于俾斯麦的激进主张却依然心存疑虑,担心会遭至接连不断的战争。为了打消他们的疑虑,也为了树立自己的权威,俾斯麦在接受任命的第三天就前往下院进行首次演讲,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其中,他提到:
重大问题并非通过演说和决议就能解决的,而是要用“铁”和“血”来完成。
正是因为这句豪横的讲话,他不仅确立了自己在普鲁士的地位,更从此被人称为“铁血宰相”。 之后,俾斯麦开始大刀阔斧施政,不仅强行通过了军费扩充法案,还公然宣称普鲁士王国是德意志所有邦国的领袖。
准备充分后,俾斯麦说动国王威廉一世解散国会,解除国内的桎梏,开启了国家统一的进程,也开启了一系列的战争。
一、普丹战争丹麦并非德意志联邦成员,但却经常插手德国的内部事务,使得联邦内部都对其怨声载道。只是,各自为政的局面下,没有一个邦国敢于出头挑战丹麦,直到俾斯麦出现。
他选定丹麦作为第一个打击目标,并非无的放矢,而是深谋远虑的结果。俾斯麦认为,丹麦算不上欧洲的军事强国,因此发动普丹战争胜算极大,同时还能在德意志联邦内树立自己的老大地位。
1863年,随着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施泰因地区的矛盾,俾斯麦终于找到了开战的理由。同时,他还找来奥地利组成了“普奥联军”,一举击败了丹麦,并将其势力彻底赶出了德意志联邦。
二、普奥战争客观说,当时德意志联邦实力最强的是奥地利,但是它却完全不思进取,否则实在轮不上普鲁士出头。
普丹战争取胜后,俾斯麦立即展开了一系列的组合拳,目的就是为了孤立奥地利。在他的巧妙穿插下,普鲁士先后搞定了俄国、法国和英国,还将意大利也结成了同盟。
不过即便如此,普鲁士内部依然没有下定决心,担心会被奥地利击败。甚至于,就连向来激进的威廉一世都不敢贸然开战,俾斯麦却一再坚持,甚至堵上了自己的一切。他是这样说服自己老板的:
我用脑袋做赌注,哪怕上断头台,也要赌到底。德意志的命运之结,不能用“双雄并立”,而只能使用剑来分出高下!
1866年6月,普奥战争终于爆发了,奥地利前期一直都处于优势,直到萨多瓦会战后,普鲁士才取得了明显优势。俾斯麦没有乘胜剿灭奥地利,而是决定接受媾和并签订了《布拉格条约》,以防止因消灭奥地利而被其他国家渔翁得利,延缓德国统一的进程。
普奥战争后,奥地利被排除出了德意志联邦,普鲁士建立了“北德意志联邦”,标志着德国北部的统一。
三、普法战争俾斯麦很清楚,法国的拿破仑三世绝不会允许德国实现统一,更不会放弃对德意志南部的实际控制。因此,战争的爆发将不可避免。
1870年7月,俾斯麦因为西班牙的王位继承问题,故意制造事端,迫使拿破仑三世主动对普鲁士宣战。结果,色当战役中普军一举俘虏了法皇拿破仑三世,迫使他同意停战媾和。
普鲁士军队进入巴黎后,获取了阿尔萨斯和洛林两地,还得到了50亿法郎的巨额战争赔款。不仅如此,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还在法国的凡尔赛宫登基,宣布了德意志帝国成立。
德国统一后,俾斯麦开始维护和巩固霸主地位。在对外强硬的同时,俾斯麦对内也日趋强硬,甚至敢于和威廉一世直接争执,以至于七十多岁的宰相和八十多岁的皇帝会因为置气而全都绝食。
即便如此,威廉一世却从未怀疑过俾斯麦对自己的忠诚,对德国的忠诚。
1888年3月9日,威廉一世过世后,其子威廉·弗里德里希继承皇位,史称“腓特烈三世”。他虽然崇拜俾斯麦,但对于老头儿的强硬和霸道却深恶痛绝,不过二人并没有产生太大矛盾。因为,这哥们继位九十多天就因为喉癌发作而过世了。
1888年6月,威廉二世登基,他因为严重的厄尔布氏麻痹症而使得左臂残疾,形成了表面自大实则自卑的矛盾人格。新皇帝开始处处刁难俾斯麦,尤其是对他大力推崇的“非常法案”也公开否定,迫使俾斯麦主动辞职。
豪横了一辈子的俾斯麦,自然不受这种窝囊气,辞职后来到弗里德里希斯鲁庄园居住。人虽然走了,但他的一系列政策却继续影响着德国,乃至全欧洲和全世界。
1898年7月30日,俾斯麦在家中过世,享年八十四岁。闻讯后,威廉二世想要缓和关系,提出进行隆重的国葬仪式。但是,豪横的老头似乎已经想到了这点,而且并不准备原谅他,死前就替自己写好了墓志铭:
俾斯麦,威廉一世皇帝最忠实的德国仆人。
尽管俾斯麦一生强权,发动多次战争。但是,他却极力提防军国主义势力的崛起,可惜,德国还是在他过世后迅速滑向了军国主义的深渊,甚至还直接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给全世界造成了深重的苦难。@文史不假
如何评价德意志第二帝国首相俾斯麦?
事实上俾斯麦才是德国一战战败的战争罪人,是俾斯麦政策导致德俄最终走向决裂。
俾斯麦一生维护的根本不是什么普鲁士国王的利益,他一生维护的只是普鲁士容克地主们的利益。
所以,他会为了维护容克地主的利益不惜损害德国国家利益。
众所周知,德国地处中欧,德国想要发展,必须解决“两面受敌”的问题。
在普法战争,法国赔偿德国50亿金法郎的背景下,德国想要不“两面受敌”就必须解决好德国与沙俄的关系。
事实上沙俄与德国是有传统友谊的,毕竟叶卡捷琳娜二世就是德意志人。(注意,叶卡捷琳娜二世的父亲虽然是普鲁士将军,但他和叶卡捷琳娜二世都是安哈尔特·采尔勃斯特公国的人。)
而且当时有大量德意志贵族在沙俄宫廷任职,并且沙俄唯一允许在俄罗斯拥有土地的外国人就是德意志贵族。
(沙俄财政大臣维特伯爵回忆录)
但是,德俄友谊在什么时候破裂的呢?
是在俾斯麦大幅度提高沙俄农产品关税的那一刻起,德俄友谊就破裂了;出于报复,沙俄不再允许外国人拥有俄罗斯土地,结果就是大量德意志贵族在沙俄的土地被没收。
为什么俾斯麦要大幅度提高沙俄农产品关税呢?
就是因为沙俄廉价的农作物已经严重冲击到了以土地为生的容克地主的根本利益,所以俾斯麦宁愿冒着与沙俄交恶的风险也要大幅度提高沙俄农产品关税。
而对德国出口农产品,是沙俄主要外汇来源,德国大幅度提高农产品关税,导致沙俄近代化的资金链断裂,被高利贷帝国——法国趁虚而入,法国与沙俄关系迅速升温。
法国官员访问沙俄时,沙俄仪仗队居然奏了马赛曲,作为一个封建专制国家,这真的太有意思了。
而俾斯麦的继任者,卡普里维伯爵担任首相时为了挽救濒临破裂的德俄关系,降低了俄罗斯农产品关税,这个时候大家猜一猜,哪位容克地主反对的最厉害?
没错,正是下台的俾斯麦。
正因为以俾斯麦为首的容克地主拼命攻击,导致卡普里维伯爵在与沙俄缔结了贸易协定没多久就引咎辞职了。
而容克地主最疯狂的举动是乘着日俄战争,沙俄最困难的时机逼迫沙俄签署了提高沙俄农产品关税的贸易协定,被沙俄视为“国耻”,直接导致沙俄倒向了英法。
而这一绝招的始作俑者就是俾斯麦。
如何评价德意志第二帝国首相俾斯麦?
奥托·冯·俾斯麦是给德意志历史抹上浓墨重彩的重要人物。1862年,俾斯麦被任命为普鲁士首相。作为一个个性鲜明的人物,上任伊始他就在一次演说中宣称:“当今的重大问题已不是通过演说和多数通过的决议所能解决的——这正是1848年和1849年所犯的大错误——而是要用铁和血来解决。”他因此被称为“铁血宰相”。
俾斯麦是一个重视行动、富于感情,意志坚强,性情暴烈,干劲十足的人。无论爱和恨都没有人可与他相比。俾斯麦认为,普鲁士权力的任何扩大都对德意志有利,对普鲁士的独立和力量的任何限制都对德意志有害。而强权是一切政治问题的决定因素。一方面,他在内外政策上表现出咄咄逼人的势头,但另一方面,他显示了极大的灵活性。俾斯麦的治国艺术的精华在于,始终坚持不使政策在执行时超越危险的界限,要为体面的退却和改组留有选择余地。他的外交才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想对任何人动手时,必须先使对方理亏,也就是说要找到动手的恰当理由。二是在达到目的之后,能保持克制和耐心,给对方留有一定的回旋余地,以避免引起更多的怨恨。在他执政期间,先后通过普丹战争、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用7年时间完成了德国统一大业,彻底改变了以往俄、法、奥三强主宰欧洲大陆的地缘政治格局。从1870年以后整整20年中,欧洲大国体制始终受到德国的支配性制约。同时,由于德国的统一是通过战争手段完成的,这也加深了德意志民族本身所固有的军国主义传统,使德国成为欧洲军国主义的堡垒。
总之,德国的统一与强盛,俾斯麦居功至伟。他的执政理念和执政艺术值得后人研究借鉴。但由此埋下了德国富于侵略性的军国主义祸根,从这点讲,俾斯麦也有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如何评价德意志第二帝国首相俾斯麦?
铁血将军
如何评价德意志第二帝国首相俾斯麦?
俾斯麦是个了不起的政治家,是近代德国真正的奠基人,以致历史学家干脆把第二帝国称为“俾斯麦的帝国”。
俾斯麦是普鲁士王国的宰相,一战前,德国还处在分裂状态,但是,德国的民众要求统一的呼声很高。可是,德国的各个政权,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俾斯麦被称为“铁血”宰相,他顺应历史潮流,用战争手段采取了统一。所以,德国能有今天,俾斯麦对德国的贡献是巨大的。
但是,俾斯麦在德意志统一时期对外极力奉行的铁血政策在面对内政时,并没有其想象的那样有效,反而激发了社会各个新兴阶层力量的更加紧密的团结在一起。在此等背景之下,上台后的威廉二世以俾斯麦严重失职为名,要求其下台。而其后期政策的失败,让俾斯麦在德国人心中的地位骤然下降。
如果我们只用铁和血两个字来作为俾斯麦的人生标签是不够的。俾斯麦的政治才能和外交能力都是非常出色的。自从其上任以来,他就巧妙地针对周边各国推行特色的外交政策,在不到五年的时间内就打败了奥地利实现了德国大范围的统一,后只用三年的时间打败法国实现德意志帝国的全面统一,从而成为欧洲最强的帝国。
俾斯麦在实现德意志统一后,他表示德国不会再扩张,但是此后的二十年中,他在外交方面都特别害怕法俄两国会结盟,所以他一直想想方设法的希望可以有一个条约去保证这件事不会发生,也终于在1887年成功的实现了。通过这件事可以看出俾斯麦的政治责任感特别强,而且非常在乎德国在整个欧洲大陆的地位。
因为俾斯麦采取的“自上而下”的改革方式,又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铁血”政策,刚开始德国的自由主义者特别愤慨,可是当德意志统一进程完成后,自由主义者纷纷倒戈赞扬俾斯麦,由此德国也丧失了自由主义和民主追求。但是俾斯麦居然在政策的夹缝中找到了推动德国民主化的方法。他在帝国内推行成年男子的普选,这在整个欧洲都是少见的尝试。
德国的农业发展很艰难,俾斯麦就开始设置贸易壁垒,保护农业市场。这个政策延伸了著名的“钢铁和黑麦的同盟”,同时导致俾斯麦一直在外交方面小心维护的俄国关系进一步破裂。这一类措施成为了德国保守主义和世界战争法西斯主义的社会基础。由俾斯麦践行的“铁血政策”对于整个欧洲大陆的格局都发生了改变,也为后来德国成为世界战争的策源地埋下了种子。
我们可以说俾斯麦是近代德国的奠基者,他在外交上的纵横捭阖,“铁血”政策的推行,将分裂边缘的德国变成影响整个欧洲大陆格局和历史进程的德意志帝国。在十九世纪,除了拿破仑以外,也只有俾斯麦能够给自己国家和欧洲大陆产生这样的影响力。
如何评价德意志第二帝国首相俾斯麦?
155年前的今天,也就是1862年,俾斯麦一跃成为德国的首相。他在上任演讲向所有人发表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当代的重大问题并非通过演说和多数派决议就能解决的,而是要用铁和血来解决。”至此德意志的政治和军事的改革就开始了。
刚开始很多国内贵族都等着看俾斯麦的笑话。那时威廉一世认为他会和俾斯麦一样被贵族赶下政治舞台,沦落到鞭尸砍头的下场。俾斯麦则坚定认为如果注定一死,不如死在德意志的统一之路上。他坚决要推行铁血政策。威廉一世至此一生就和俾斯麦保持统一战线。
时势造英雄,德国在资本主义的影响下,很难通过人民革命来实现变更的,于是就只能通过王朝战争了,本来俾斯麦是一个保守派,他希望可以将革命压下来。但是他在十九世纪中期开始发现德国比较通过强硬的手段才能实现统一 。
倘若我们只用铁和血两个字来作为俾斯麦的人生标签是不够的。俾斯麦的政治才能和外交能力都是非常出色的。自从其上任以来,他就巧妙地针对周边各国推行特色的外交政策,在不到五年的时间内就打败了奥地利实现了德国大范围的统一,后只用三年的时间打败法国实现德意志帝国的全面统一,从而成为欧洲最强的帝国。
俾斯麦在实现德意志统一后,他表示德国不会再扩张,但是此后的二十年中,他在外交方面都特别害怕法俄两国会结盟,所以他一直想想方设法的希望可以有一个条约去保证这件事不会发生,也终于在1887年成功的实现了。通过这件事可以看出俾斯麦的政治责任感特别强,而且非常在乎德国在整个欧洲大陆的地位。
因为俾斯麦采取的“自上而下”的改革方式,又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铁血”政策,刚开始德国的自由主义者特别愤慨,可是当德意志统一进程完成后,自由主义者纷纷倒戈赞扬俾斯麦,由此德国也丧失了自由主义和民主追求。但是俾斯麦居然在政策的夹缝中找到了推动德国民主化的方法。他在帝国内推行成年男子的普选,这在整个欧洲都是少见的尝试。
德国的农业发展很艰难,俾斯麦就开始设置贸易壁垒,保护农业市场。这个政策延伸了著名的“钢铁和黑麦的同盟”,同时导致俾斯麦一直在外交方面小心维护的俄国关系进一步破裂。这一类措施成为了德国保守主义和世界战争法西斯主义的社会基础。由俾斯麦践行的“铁血政策”对于整个欧洲大陆的格局都发生了改变,也为后来德国成为世界战争的策源地埋下了种子。
我们可以说俾斯麦是近代德国的奠基者,他在外交上的纵横捭阖,“铁血”政策的推行,将分裂边缘的德国变成影响整个欧洲大陆格局和历史进程的德意志帝国。在十九世纪,除了拿破仑以外,也只有俾斯麦能够给自己国家和欧洲大陆产生这样的影响力。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