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杨贵妃之死,有哪些说法?

公元756年7月,伴随着安史之乱中唐军的节节败退,杨贵妃随同唐玄宗李隆基的“逃难大军”从长安前往四川避祸。在途径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市附近)时,随行的将士发生兵变,逼迫唐玄宗赐死了杨贵妃,史称“马嵬驿之变”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走近马嵬驿,还原这段历史,探寻杨贵妃之死的真相。

李隆基的前半生可谓璀璨夺目,通过“唐隆政变”迅速稳定了唐朝的政局,更通过励精图治开创了“开元盛世”。可是,到了人生的后半阶段他却开始昏招连连,不仅重用佞臣,沉溺后宫,而且还对自己的几个儿子痛下狠手。

由于长子李琮在外出打猎时受伤毁容,被迫退出了太子位的争夺。于是,次子李瑛被册立为第一任太子,可惜他母家势微,而且母亲赵丽妃也并不被玄宗宠爱,所以太子位很不稳固。

当时,玄宗最宠幸武惠妃,在她诞下寿王李瑁后,不断进谗言诋毁太子李瑛,希望能由自己的儿子取而代之。不过,生性谨慎的李瑛并没有太大过错,李隆基也没有废除太子的打算。

心性歹毒的武惠妃终于使出了大招,她以“宫中有变”为由,诱骗太子李瑛率兵入宫救父。结果,玄宗却误以为儿子逼宫兵变,效仿当年的“玄武门之变”,就将他贬为了庶人。不久后,涉案的三个皇子全部都遇害身亡。据《新唐书》记载:

帝意决,乃诏:“太子瑛、鄂王瑶、光王琚同恶均罪,并废为庶人;锈赐死。”瑛、瑶、琚寻遇害,天下冤之,号“三庶人”。

太子李瑛虽然倒台了,但寿王李瑁并没有被册封为继任太子,反而是忠王李亨受益了。在失望中,武惠妃郁郁而终了,而其子李瑁也彻底失去了依靠。甚至于,他连身边的女人杨玉环都没有保住,被父亲玄宗所霸占并册封为妃,变成了自己的庶母。

而李亨的日子也没有好到哪儿,虽然成为了太子,但却犹如被放到了火上烤。尽管提起了十二分的精神,但却总也没有得到玄宗的完全信赖,还屡屡被卷入了各种政治纷争,与宰相李林甫和杨国忠长期对立。

这种对立,表面看起来是太子与宰相之争,实际却是与父亲唐玄宗在隔空较量。对此,之前的一部热播剧《长安十二时辰》倒是进行了比较深刻和细致的演绎,当时的情势大抵如此。

安史之乱爆发后,在唐玄宗的胡乱指挥下,唐军终于丢失了长安的门户潼关。不得以,玄宗只能逃亡成都,当逃难队伍抵达马嵬驿时,早已经人困马乏,而且还担惊受怕叛军追来。

很快,将士们开始抱怨,场面接近于失控。作为禁军的首领,陈玄礼也早已厌恶于杨国忠的仗势欺人和嚣张跋扈,开始倾向于支持太子李亨,还就此事进行了密商,准备借此机会一举诛杀杨国忠兄妹。据《旧唐书·杨贵妃传》记载:

潼关失守,从幸至马嵬,禁军大将陈玄礼密启太子,诛国忠父子。

在陈玄礼的暗中支持下,士兵们立即围住杨国忠并将其乱刀砍死,还进一步逼迫玄宗皇帝诛杀杨玉环。此刻,李隆基已经料定此事并非士兵哗变,而是有人在幕后操纵,而这个人就是李亨和陈玄礼。

无奈之下,玄宗只得下令高力士将杨贵妃勒死。以此为分界,李隆基和李亨之间的父子关系,皇帝和太子之间的君臣关系已近乎决裂。

面对此情此景,李亨决定一不做二不休,干脆逼迫父亲唐玄宗直接退位并交权给自己。但是,禁军首领和这场事件的关键人物陈玄礼却动摇了,他在诛杀完杨国忠和杨玉环兄妹后,并不想再继续逼迫唐玄宗,反而希望能辅保他南逃。

这下,太子李亨顿时尴尬了,处境也变得岌岌可危。毕竟,自己是马嵬驿之变的幕后指使,关于这点已经近乎公开,以父亲睚眦必报的性格,日后不仅太子位难保,就连性命也极其堪忧。

所以,李亨下定决心绝对不会伴驾入蜀,否则必然死路一条。据《旧唐书》记载:

马嵬涂地,太子不敢西行。

所以,太子李亨以北上进行平叛为由,坚持要与玄宗分道扬镳,抵达了朔方军的大本营灵武。终于获得军队的支持,太子李亨在灵武自立为帝,史称为“唐肃宗”,同时遥尊远在成都的唐玄宗成为了太上皇。

从此,唐肃宗打出了“御驾靖乱”的旗帜,一举扭转了叛军攻入潼关以来的被动局面。

关于杨贵妃之死的真相,有人认为是服毒自尽,也有人认为是被乱刀砍死,甚至还有人认为是逃往了日本或者南美洲。但是,更多人却相信她是被高力士所勒死的,事后就近葬于马嵬驿附近,如今已成为了当地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史不假

关于杨贵妃之死,有哪些说法?

迄今为止,关于唐朝李隆基的贵妃杨玉环之死有多种说法,依然是众说纷绘,莫衷一是,没固定结论。

1.自缢说。

这是现在大多影视作品中所持的观点:即杨贵妃为情势所迫,自溢于马嵬坡,具体是在一所佛堂中香消玉殒的。此说在《旧唐书》杨贵妃传中能找到记载:禁军将领陈玄礼等杀了杨国忠父子泄愤后,认为“贼本尚在”——如果留下杨贵妃会有秋后算帐的麻烦,于是,请求玄宗再杀杨贵妃以绝后患,否则,六军不发!唐玄宗万般无奈,与贵妃诀别后,杨贵妃自己“溢死于佛室”中。此说合情合理,也经得起推敲!

2.死于刀剑兵刃之下。

不过,生活年代与安史之乱距离最为接近的杜甫先生却不这样认为!他认为兵慌马乱之季,杨贵妃死于乱军之中了,杜甫在至德二年(公元757)于安禄山占据的长安作了一首名叫《哀江头》的诗;其中有“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的句子;李益所作七绝《过马嵬》和七律《过马嵬二首》中也有“托君休洗莲花血”和“太真血染马蹄尽”等诗句!《长恨歌》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这就表明杨贵妃死于血光之灾、兵刃之下!于是乎,自缢而死就有点让人心生疑窦了。

3.由玄宗下旨,被高力士缢杀而死。

宋朝的司马光是位严谨的历史学家,他在《资治通鉴》中说杨贵妃是被缢死的:哗变的将士杀了杨国忠父子后,护驾的六军仍不肯前进;高力士问禁军主帅陈玄礼是什么缘故?陈玄礼回答说:“国忠谋反,贵妃不宜供奉,愿陛下割恩正法”。 唐玄宗听后,“倚仗倾首而立。”表示反对,还说:“贵妃常居深宫,安知国忠反谋?”这个时候对玄宗忠心耿耿的高力士却一反常态了,他对玄宗说:“贵妃诚无罪,然将士已杀国忠,而贵妃在陛下左右,岂敢自安!愿陛下审视之,将士安则陛下安矣”。 经高力士劝说,玄宗“乃命力士引贵妃于佛堂,缢杀之”。这样才使六军将士“始整部伍为行计”(《唐记》三十四)。

4.与青衣孤灯为伴了却残生。

更为离奇的是,有人甚至认为杨贵妃并没有死于安史之乱中,马嵬坡兵变猝不及防地发生后,为平息众怒,玄宗在陈玄礼、高力士的配合下赐死了杨贵妃的替身——一位可怜的宫中侍女,而杨贵妃本人则逃到了外地。

对《红楼梦》颇有研究的我们著名学者俞平伯先生在《论诗词曲杂著》中,对白居易的《长恨歌》和陈鸿的《长恨歌传》作了考证。他的意思是白居易《长恨歌》后半部是以极其委婉、隐晦的手法道出了当时民间的一个传说:即当日杨贵妃在马嵬驿并没有死,而是经玄宗的授意,在一些人的帮助下逃之夭夭了;后来,隐名埋姓在“云深不知处”当了女道士。如果此说为真,杨贵妃算是与青衣孤灯为伴了却残生了!

白居易《长恨歌》中而记载:“无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是说玄宗由蜀返回长安、途经杨贵妃白缢处,徘徊不前,但在杨玉环当初的坟墓中再已找不到她的尸骨了。束手无策之际,又差方士来寻找,结果:“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所以,俞老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不过也是推断,没铁锤!

5.当了现代日本人的祖先尔后才死说!

现在的日本山口县有杨贵妃的坟墓,这里有人自称是杨贵妃的后代,日本上个世纪著名的影星山口百惠在2002年也公开说过自己是杨贵妃的后代;白居易诗说:“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在当时看来,这海上仙山当然应该就是东嬴日本了。

当地人说,杨贵妃逃出马嵬坡后,又逃往了日本的山口县大津郡油谷町久津村,还说,叛乱被平定后,玄宗曾派方士出海寻找,后在久津村找到了杨贵妃后,方士还将玄宗所赠的二尊佛像交给了她作纪念,而杨贵妃则赠自己所戴的玉簪作为回答;且这二来自大唐中的佛像现在还供奉在日本的久津院内,而杨贵妃最终在日本寿终正寝了,就葬在久津的院内。

此说人证物证俱全,但,在当时的条件,要横渡日本海谈何容易,姑且一笑吧!

6. 杨贵妃死于美洲。

这有点荒诞,是说杨贵妃逃离马嵬坡后,并没有去日本,而是辗转到了美洲;这是 台湾学者魏聚贤在《中国人发现美洲》一书中记载的,他考证出婀娜多姿、妩媚动人的杨贵妃后来被人带到了遥远的美洲,她在美洲终老的!此为孤证,相信的人不多!

以上种种离奇的传说,都事出有因,很多从事历史研究的持郑重的态度,都宁可信其无!从《旧唐书》、《资治通鉴》来看,杨贵妃一定在安史之乱中死在马嵬驿了,至于是自缢、他缢、还是他杀,可以存疑!从当时马嵬驿的紧张形势来看,杨贵妃是插趐难逃、非死不可的;否则,玄宗交不差!况且杨贵死后,其玉体还由佛堂运至驿站,放置于庭院中,供将士们人代表陈玄礼等人进来验看呢!

关于杨贵妃之死,有哪些说法?

贵妃之死的千古谜团

  有三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第一、马嵬之变的性质是什么?《辞海》中提到马嵬坡,是这样解释的:“唐安史之乱,玄宗从长安西奔成都,缢死杨贵妃于此。”民间提到马嵬之变,第一反应肯定也是杀杨贵妃。但事实上,马嵬之变从本意来讲,绝不是要杀杨贵妃,而是要杀宰相杨国忠。

杨国忠当政以后,基本上没有做任何一件好事,早就到了官怒民怨的程度了。另外,对于安史之乱的爆发和潼关失守、玄宗出逃,杨国忠都难逃干系。在这种情况下,杨国忠已经成了众矢之的。不仅是禁军将士想要杀他,上至太子,下至普通老百姓,没有一个不恨他,不希望杀了他。正是在这种不杀不足以平民愤的普遍情绪下,陈玄礼才发动禁军将士,制造了马嵬之变。所以说,杀杨国忠,才是这场政变的主要目标,至于杨贵妃之死,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杨国忠牵连的结果,只能说是这个事情的副产品。

  第二、既然政变的目标不是杨贵妃,为什么后来杨贵妃会成为人们记忆中的主角呢?我想,这就是人们的心理问题了。什么心理呢?

首先就是对弱者的同情。一个弱女子,在乱军之中死于非命,这在任何时空背景中都会引起人们的同情。更何况是杨贵妃这样一个绝代佳人呢。有道是“悲剧就是把美的东西打碎给人看”,在所有悲剧之中,还有比佳人惨死更动人心弦的吗!也正因为如此,人们才会把目光集中在她身上,甚至编出好多贵妃不死的故事。其中最有影响的就是杨贵妃被侍女替死,本人后来流落日本的说法。

那么,杨贵妃是否有可能逃过一死,东渡日本呢?其实是不可能的。要知道,唐朝和日本虽然有商贸往来,但是,受航海能力的限制,路途还是充满了艰辛。以鉴真和尚为例,他在太平年代东渡日本,前后历经11年,经历了5次的失败才最终成功。杨贵妃一个弱女子,在兵荒马乱之中,又怎么可能通过漫长的敌占区,渡海成功呢!这些传说只是人们的一种美好愿望罢了。第二个心理就是对盛世的缅怀。

安史之乱后,大唐的盛世也就一去不复返了,生活在唐后期的人们对那段安定、繁荣的历史产生了深深的缅怀之情。这时候,集丰满艳丽、能歌善舞和荣华富贵于一身的杨贵妃逐渐成为人们心目中盛世的象征。她的惨死,也就成为盛世终结的标志。在这种情况下,马嵬之变的政治色彩就被逐渐淡化了,而它的悲剧意味则逐渐强化。也就是在这个转化过程中,政变的主人公最终从杨国忠变成了杨贵妃。

  第三、我们到底应该怎杨评价杨贵妃呢?传统史家提起杨贵妃,主流评价当然是红颜祸水。认为唐玄宗正是在她的诱惑下由明变昏,甚至把安史之乱的罪责加在她身上。而现代则有很多人给杨贵妃鸣不平,说杨贵妃基本不干政,杨国忠发迹也和她关系不大,安史之乱更是跟她无关,是无辜的受害者,替罪羊。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怎样看待她呢?我想,首先要知道,杨贵妃是不是玄宗政局由盛转衰的罪魁祸首啊?当然不是。因为无论如何,她毕竟不是当时的政治主角,没有权力做出任何决策。众所周知,责任是和权力联系在一起的,她既然没有权力,又怎么能追究责任呢!其次,也要知道,杨贵妃虽然不是红颜祸水,但也绝不是一个贤妃。

要知道,中国古代的后妃并不是一般的妻子,而是一种政治身份。人们对后妃的要求并不是不参政,而是以合理的方式参政。什么叫以合理的形式参政呢?按照我们现在的说法就是当好贤内助,经常劝导皇帝干好事,别干坏事。举个例子。大家都知道汉朝的班婕妤。当时汉成帝宠幸她,想要带她一起乘车,班婕妤坚决拒绝了。她说:据我所知,凡是有为的皇帝,身边一定总跟着贤臣,只有桀纣那样的昏君才整天带着女人出入。如果我和陛下一起乘车,不是有损陛下的令名吗!

这才是贤后、贤妃的榜样。而杨贵妃呢?她虽然很少干政,但是就现有史料来看,她也从来没有劝导过皇帝要勤政,这难道不是她的失职吗!事实上,杨家一门能够飞扬跋扈,在很大程度上不也是和她的纵容有关吗?这样看来,传统史学一提到女人就是红颜祸水固然不对,但是,现在一味强调杨贵妃的无辜恐怕也有失偏颇。最后,我还想说,杨贵妃是一个悲剧人物。

杨贵妃本来无心政治,她并不象长孙皇后那样有政治城府,更不象武则天那样有政治欲望,她只是一个爱好唱歌跳舞、爱好享乐的单纯女子,如果能够始终和寿王生活在一起,她本来可以过一种平凡而幸福的生活。但是,现实却是,她始终难以把握自己的命运。无论是成为玄宗的贵妃,还是最后横死马嵬驿,都不是她自己的选择。她本来不是一个政治人物,最后却被裹挟在政治的漩涡中,被暗流吞没。所谓红颜薄命,恐怕更多还是一种时代的悲剧,一种文化的悲剧吧。

关于杨贵妃之死,有哪些说法?

作为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杨贵妃,那肯定是要多漂亮有多漂亮,关键她还会琴棋书画,能歌善舞,这样的美人眉毛一挑,或者嘴巴轻轻张开扬起,或者一个哀怨的眼神都能让全国上下的男人迷倒,为之臣服,这不连开创国家的能将唐玄宗也跪拜在她的石榴裙下。而且天资聪颖,情商也很高,所以杨贵妃也不是所谓的花瓶,能和唐玄宗谈古论今,这样内外兼修的女人谁不喜欢呢?

唐玄宗在年轻时治理国家很有自己一套方法,几乎没有贪官存在,百姓也过着安稳美好的生活,在生活上也是勤谨节约,绝不铺张浪费,没想到一遇到杨贵妃就不行了,开始沉溺女色。和杨贵妃在一起后,国家上的政务也不管不顾了,每天男欢女爱,过得很快活。唐玄宗三千佳丽,只独宠她一人,从不雨露均沾。唐朝的灭亡和唐贵妃的出现绝对有关系,后人都说杨贵妃这个人有毒。

杨贵妃也就是杨玉环,在当时也是一枚妥妥的官二代,但是她的父亲早早死去,为了维持生活,杨玉环就在街上表演跳舞,她的身材相貌很出色,每天看她跳舞的人很多,有一天被上街的李瑁相中了,做了李瑁的妃子,李瑁也挺可怜的,刚到手的美女就被皇帝抢走了,李瑁也是欲哭无泪,只能眼睁睁看着美人被送到他人之手,只怪杨玉环长的太美了!年近半百的唐玄宗拥有了杨贵妃,可谓是老牛吃嫩草,不知道这个女人有什么魔力,被唐玄宗一直宠到离开人世。杨贵妃的魅力从何而来呢?

唐玄宗与杨贵妃相差三十几岁,但是也阻挡不了两人美好的生活,每天甜甜蜜蜜的,旁人看着无不羡慕。同时国家的安危受到了威胁,百姓的生活变得动荡不安,唐玄宗面对江山与美人,依旧无视眼前的危机,选择和杨贵妃在一起。公元七五五年,安史之乱爆发,面对眼前的危机,唐玄宗连忙带着杨贵妃和一些官兵将士逃往杨贵妃的家乡蜀地,国家的衰亡,政治的腐败,面对这种状况,平民百姓没办法去怨恨归罪于皇帝,只能把这种不满和仇恨转嫁到皇帝身边的女人杨贵妃身上,她的整个杨氏家族也受到了牵连。

当唐玄宗他们一行人在荒郊野外驻足休息时,身边的将士们把怨恨爆发出来了,提出条件如果继续前进就要把杨贵妃处死,唐玄宗听了这个条件心中悲痛万分,痛苦不已,赶紧把杨贵妃抱在怀里,杨贵妃为了自己的夫君,愿意牺牲自己,唐玄宗从她的身上看到了忠贞的爱情亲情,感动不已,最后杨贵妃死在唐玄宗的怀里,唐玄宗伤心欲绝,没办法,为了国家,为了百姓,只能眼睁睁看着心爱的人离自己而去。

而杨贵妃,在这场政治漩涡里,始终像一枚棋子,说弃就弃,还得背负本不属于她的错。杨贵妃的一生既悲惨又美好,一个国家的衰亡赖到一个女人身上,这个国家是多么的堕落、弱小,可悲可叹啊,但在爱情的长河中,杨贵妃对唐玄宗的忠贞值得赞叹!大家有什么看法呢?欢迎评论区留言。

关于杨贵妃之死,有哪些说法?

目前有两种说法,一种是确实杨贵妃死了,安史之乱安禄山攻下洛阳自立为王,准备向西攻打长安,唐明皇为了保存实力只能向四川逃,当行至马嵬坡时,士兵饥寒交迫,认为造成现在局面的都是杨贵妃造成的,士兵先是杀死了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然后高呼杀死贵妃,如果不杀就不保你这个皇帝,唐明皇只得命高力士赐杨贵妃死,一代美女就这样殒命另一种说法是杨贵妃当时没死,杨贵妃长得美,不忍心让她死,,高力士等士兵走后,让一名丫鬟替她死,杨贵妃被送到日本老死了。

关于杨贵妃之死,有哪些说法?

杨贵妃,原名杨玉环,号“太真”。中国四大美人之一,所谓“闭月羞花”羞花是也!也是集三千宠爱于一身的贵妃,更是隆基皇帝的红颜,大唐朝廷的“祸水”!

  杨玉环一生也颇为坎坷,先是寿王的妃子,因为被唐玄宗李隆基看上,所以在武惠妃死后,令杨玉环尽孝出家,又被再接回宫中,成了贵妃。“太真”的名号,便是杨玉环出家的时候,封的“太真妃”。晚年的李隆基也是专宠杨贵妃,干了不少糊涂事,以至于后面“安史之乱”的爆发。但显然要把大唐王朝的衰落归结于杨贵妃一人也是大大的不合适!

  关于杨贵妃的死,历史上也没有定论,有的认为杨贵妃在马嵬坡悬梁自尽;有的认为杨贵妃是吞金而死,更有传说是杨贵妃被唐玄宗遣送去了东瀛……无论如何,马嵬坡一战后,美人是一去不复返了。但至少“愿得帝送妾数步,妾死无憾矣。”的诗句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爱情至上的杨贵妃!

关注史话,让我们探讨更多过去未来!!!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