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大家都喜欢薛宝钗?

《红楼梦》中,薛宝钗是“金陵十二钗”中的第二位,仅排在林黛玉之后。在曹雪芹笔下,她是一个标准和典型的封建淑女,最终成为了家族和社会的殉葬者。

对于“薛宝钗”这一人物,历来就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她趋炎附势、虚伪圆滑,甚至是冷酷无情,堪称“女版的曹操”;也有人认为她端庄持重、善解人意,是十全十美的“贤内助”。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今有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第二种观点。

无论喜欢与否,薛宝钗都是《红楼梦》中“千红一哭,万艳同悲”中的一个缩影。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近薛宝钗,尝试了解她的性格和命运,以及为何能越来越被现代人所接受。

薛宝钗出生于“四大家族”中的薛家,祖上是掌管宫中制诰和皇室财源的紫薇舍人。其父虽然早亡,但母亲王氏依然将家族生意打理得井井有条。

而薛宝钗本人更是生得肌骨莹润,容貌靓丽,而且还精通文墨。在书中,曹雪芹这样描写了她的外貌:

脸若银盆,眼似水杏,唇不点而含丹,眉不画而横翠。

除此之外,薛宝钗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精于治家”,这种能力在《红楼梦》中无人可以出其左右,即便是号称“杀伐决断”的王熙凤也望尘莫及。

就是这样一位本应该奢靡享受的“白富美”,却从小就衣着朴实,完全不喜奢华,更加厌恶铺张浪费。太低调了!

很多人不喜欢薛宝钗,是认为她推崇“仕途经济”,一心追求功名利禄。事实上,笔者认为她虽然熟悉封建官场,但内心却是反感的,只是深受儒家思想熏陶才劝说宝玉读书上进,借此也有改变官场现状的期许。在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薛蘅芜讽和螃蟹咏”中,她就通过一首《螃蟹咏》表露了自己的心迹:

持螯更喜桂阴凉,泼醋擂姜兴欲狂。

饕餮王孙应有酒,横行公子竟无肠。

脐间积冷谗忘忌,指上沾腥洗尚香。

原为世人美口腹,坡仙曾笑一生忙。

众所周知,贾府是一个复杂的小社会,其中各类人物形形色色,稍有不慎就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对此,薛宝钗自入府的第一天起就谨记在心,以宽容谦和、娴静不争的心态示人,真诚对待贾母史老太太、姨母王夫人和表姐王熙凤等掌权人,真心对待众位姐妹。

即便是,对于赵姨娘这样的边缘人物,她也尽力给予应有的礼遇。向来不说人好话的赵姨娘,曾经这样评价:

怨不得别人都说宝丫头好,会做人,很大方。若是那林丫头,她把我们娘儿们正眼也不瞧,哪里还肯送东西?

能在贾府中立足,薛宝钗自然离不开自己的亲姨母王夫人。对此,她自然亲疏有别,表现得更加殷勤和周到。在得知金钏儿之死的真相后,她这样劝导王夫人:

姨娘是慈善人,金钏儿并不是赌气投井,而是失足掉下去的。纵然真有这样大气,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

也正是以上的这段劝解之言,为她带来了“冷酷无情”的恶名。事实上,这只是薛宝钗宽慰长辈的言语罢了,而且她还毫不忌讳,把自己的新衣送作金钏儿的入棺妆奁服,切实表达了对于死者的心意。

当然,这还不是薛宝钗最招黑的地方,在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中的那段,才是她最被人诟病之处。

当时,薛宝钗正在滴翠亭附近扑蝶玩耍,竟然无意中听到了小红与坠儿的对话内容,还被二人发觉。情急之下,她只好谎称正和林黛玉玩捉迷藏,借机才摆脱了窘境。

这件事虽然确有不妥之处,但薛宝钗并非有意嫁祸,实在是一个仓促应对之举罢了,不应该有过多的解释。退十万步讲,即便薛宝钗真有陷害或者嫁祸林黛玉之意,难道就选择向两个丫鬟吗?

很多人认为,《红楼梦》通篇都在讲述“木石姻缘”“金玉良缘”之争,其实这是不恰当的。因为,薛宝钗最先进京的目的并不在贾府,而是准备“待选入宫”,只是因为入宫落选才有了后来的“金玉良缘”之说。

对于贾宝玉这个表弟,薛宝钗并没有太过于主动,完全就是尊崇母亲和姨母乃至元妃的意愿罢了。她不但没有主动介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感情,甚至还在前期积极促成和推动过。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薛宝钗绝非拨乱祸事的小人,更不是破坏“木石姻缘”的元凶。说到底,她和“金陵十二钗”中的其她人一样,都属于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而且,薛宝钗表现出的那种精明、沉稳、儒雅、谦和、专一……,都越来越与现代人的观点契合,自然被更多人理解和喜欢。

为什么现在大家都喜欢薛宝钗?

个人认为,大家现在并没有都喜欢薛宝钗。只不过,现在喜欢薛宝钗的人,似乎确实比以前多一些。

第一个原因是:现在大家读《红楼梦》,思想和言论更多元化。
  • 戏曲和续书的影响,把宝钗塑造成了反派。

以往中国人读《红楼梦》,主要是受戏曲影响,大家对黛玉这个悲剧人物倾注了同情心,而且中国人本身比较单纯,喜欢黑白分明的单纯剧情。戏曲剧情必须矛盾冲突激烈,既然林黛玉是悲剧女主角,那就必须要有个反派人物来为她的悲惨结局买单。高续就是按照这个思路写的,写的还真是不错,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认可,于是薛宝钗被塑造成了反派人物。

以前中国人受教育程度较低,看过原著的人很少,更别提仔细研究,专注前八十回了。多数人还是通过戏曲了解的《红楼梦》。戏曲里宝钗是用“调包计”鸠占鹊巢的绿茶女,所以大家都不太喜欢她。

现在中国人受教育程度较高,媒体信息传播也更广,大家学习渠道增加,精读《红楼梦》的人也更多,而曹雪芹的本意也不是把宝钗写成一个坏女人,所以,越来越多读者也看到了宝钗的优点,觉得宝钗是可喜的。

  • 政治斗争的需要,把宝钗说成了反派。

自五四以来,反封建是国人思想政治斗争中的主旋律。《红楼梦》的解读也必须服从这一政治需求,所以被解读为一部反封建的伟大文学作品。书里的宝玉不读八股文,不考科举,对丫鬟们好,与黛玉有私情,都被解读为反封建的行为。而黛玉从来都是支持宝玉的一切生活方式的,所以宝黛成为反封建斗士的代言人。

相应的,言行循规蹈矩,劝宝玉读书,婚姻听从长辈安排,鄙夷丫鬟有私情的薛宝钗,就成为了封建卫道士。所以以往的《红楼梦》读者必须自称讨厌薛宝钗,否则就是政治不正确。

现在社会进步了,言论和思想更加开放,对《红楼梦》的分析解读也更回归文本本身,读者们可以更多从特定情境来分析人物的言行动机。所以薛宝钗的妖魔化减轻了许多。

第二个原因是,人们的审美观和价值取向发生了变化。
  • 瘦弱幼不再是中国男人唯一审美标准。

从宋代到明清,文弱的女性成为中国男人唯一的审美标准。瘦弱、削肩、瓜子脸、小脚、含胸,忧郁的目光、不盈一握的腰肢......才是中国知识分子男性心目中女神的样子。这样文弱、忧郁、毫无社会经验、无依无靠的病弱女性,最能激发男性的保护欲。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就是按照这个标准塑造的,可以说,林黛玉满足了古代士大夫阶级对女性的所有性感的想象。

直到今天,锥子脸、暴瘦、童颜、无辜脸、文艺范儿,也依然是很流行的女性美的特征。

而薛宝钗的丰满、健康、理性、博学,永远温柔正确、永远端正得体,则令男性感到枯燥乏味。因为旧时代所有女孩子都是这样教育出来的,男人看到这样的女人,就想起了自己的妈,感觉自己被束缚、被指导,失去了恋爱的感觉。

而今天是开放的时代,男女都走上了社会,面临同等机遇。男性的生活压力大于旧时代,性别优势也越来越小。男性感觉没有那么多精力去保护和照顾拯救“病西施”了。

而一个健康、丰满、能干的薛宝钗,更能令男人在家庭和社会中感到无后顾之忧。娶到薛宝钗,意味着更祥和的人际关系、更安逸的家庭氛围、更健康的下一代、更满意的老人,男人有更多时间和精力用于职场搏杀。

所以,在一夫一妻时代,一个宝钗式的妻子显然更加经济适用。影视剧中,“国泰民安”“母仪天下”的宝钗式美女,也越来越受欢迎。

  • 禁欲系审美、断舍离式生活方式,使更多人成为宝钗的知音

林黛玉和薛宝钗的生活方式是完全不同的。黛玉爱打扮,爱穿大红,屋子装饰得十分精致,是大家闺秀的做派。而宝钗的住处十分朴素,没有装饰,象雪洞一样。衣服颜色低调,从不薰香,也基本不化妆,不喜欢花儿粉儿,连宠物也不养,首饰在她看来都是没用的东西。

这就有点像近年来逐渐时髦的禁欲系审美和断舍离式的生活方式。

随着环保和节约风潮的兴起,越来越多人主张家庭装修应该简化、低调,有的年轻人刻意把家里装修成家徒四壁的简单空旷,感觉这样更清静。他们扔掉或捐出多余的衣服,不再冲动购物,衣柜里衣物很少,宁可用十件衣服的价钱去买一件高品质的衣服。

宝钗被作者定义为“无情”,因为她对物质和人情都看得很淡,能轻易抛弃自己用不着的东西,也能随时抽身离开自己不喜欢的人际关系,“虽离别亦能自安”,在人群中随和但不从众,独处时自己也能自在。在现代人看来,这就是“断舍离”的真谛,切断对不合适的东西和情感的眷恋,过清爽的生活,是一种很酷的行为。所以,宝钗成为很多人学习的对象。

  • 价值观的变化,令大家更认同宝钗的情感选择

黛玉最令人感动的一点就是她对爱情的坚贞痴情。在婚恋不能自由的旧时代,爱情自主被视为勇敢、值得效仿的行为。爱情高于一切,是五四以来国人普遍的价值观。能拥有一场轰轰烈烈生死相许的爱情,是多数人的梦想。这也是为什么至今《红楼梦》还被许多人当作言情小说来看。因为对爱情的描写太感人了。

在婚恋不能完全自主的时代,很多人的不幸是婚姻造成的。现在时代不同了,多数人实现了婚恋自主,然而大家发现,不幸的婚姻并没有因此而减少。可见爱情自由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与此同时,女性被从家庭中解放出来,女性的眼光更广阔,学识更渊博,生存压力也更大,家庭和爱情不再是她们生命中的唯一。那么,在这样的时代里,是否还要像黛玉那样为情所困,为了爱情而奉献一切呢?

更多女性更认同宝钗的做法。她起初喜欢宝玉,愿意接近,后来发现宝玉厌恶金玉良缘,就放弃了这段感情,转而与黛玉成为好友。在爱情中,拿得起也放的下,不必自伤自误,这也是现代女性追求自我的正确态度。

黛玉的想法是“我爱宝玉,他不必为我自失”。

宝钗的想法是“我爱宝玉,但我不想为他自失。”

在过去,主流价值观要求女人要学习黛玉的爱情观,但是现在......随便你了!

所以,喜欢宝钗的人是越来越多了。

为什么现在大家都喜欢薛宝钗?

先来说说问题本身:

一、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个伪命题,即使是现在,仍然是喜欢林黛玉的读者更多,【现在都喜欢薛宝钗】根本就立不起来。

二、但这个问题暗示出,【过去】大家都【不】喜欢薛宝钗,确实无可争辩的事实。

清代,有限的资料之中,薛宝钗几乎没有正面的评价,而且对他的评价还是极为负面的。笔者认为,可能有以下原因:

一、社会背景变化了。现在我们对【出身】不那么敏感了,自然对商人的社会地位低下,没有了正确的认识,甚至很多人有【拜金】思潮,竟然拿宝钗跟黛玉比出身,这在清代是不可能的笑话。

二、社会思想进步了。我们今天强调个人的能力,不会看家中兄弟姐妹有没有出息,父母都什么学历,但古人是不一样的,动不动就会株连九族。今天大家都上公立的学校,在教育上没有什么区别,但古时都是私塾,尤其女孩那是请先生教的,自然要看家庭的实力,没有家族的实力和氛围,女孩连字都不认得,更别说有才学了。

薛蟠是男孩,是长子,理应是薛家重点培养的对象,却愚蠢霸道,宝钗的才学本身就是畸形的,不正常的现象,薛家借女攀高的意图,跃然纸上。这是现在的人无法理解的。

三、细心读书的读者少了,只是看书中明写的宝钗如何如何,无法识破宝钗低劣的出身,以及虚伪的表演。

无人留意薛家在贾府一住数年,赖着不走,有多么不合理;

无人留意宝钗主仆一唱一和,宝钗当着外男解排扣,掏出金锁,他想让宝玉看什么?丫头竟说出【是一对】来,这都有多么不知羞耻;

无人留意宝钗摘个手串,还能露出雪白一段【酥臂】来,引得宝玉想入非非是多么露骨;

就更别说利用湘云,拉拢袭人,让宝钗的丫头与宝玉身边的小厮认干亲,这些背后的勾当了。更有嫁祸黛玉,抹黑凤姐,奚落探春等挑拨之举,都被走马观花的读者忽略掉了,只记得书里写了【藏愚】【守拙】,却忘记了宝钗哪一次没打开话匣子了。

宝钗如此多的劣迹,也难怪在清朝被众口一词的批判了。

四、87版误导观众至深,毁了红楼梦原著。

从电视剧的角度来看,87版红楼梦是成功的,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它跟其他红楼梦作品比起来,更显得难能可贵。

对红楼梦原著来说,87版却是毒瘤,它最失败的地方就是黛玉不够美,没有千金小姐的气质,许多合影,都被宝钗的演员比下去了。

87版更是极力美化了商人薛家,把宝钗初来贾府的场面拍得热闹非凡,其实不过是薛家下车以后,王夫人带着女媳去接的,寥寥数语而已,与黛玉进贾府完全没有可比性。

五、喜欢宝钗的言论也看了不少,许多人都是拿今天打比方,说的是现在的职场和婚姻,少不了一些潜规则,因此连宝钗的金蝉脱壳,嫁祸之举,都能被某些人赞赏,真不知道若被嫁祸的人是他们自己,当做何感想?

红楼梦的作者,写的是明末清初,理想的社会肯定也不会是我们今天的样子,所以,以今天的思想来看红楼梦,肯定是不合适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