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景帝为什么没有庙号?他爹有庙号吗?他儿子有庙号吗?
感谢邀请。
刘启(前188年——前141年),汉文帝刘恒的长子,汉武帝刘彻的老爹,西汉王朝的第六位皇帝。他死后的确没有庙号,只有谥号“孝景皇帝”。
刘启的老爹汉文帝刘恒,死后的庙号为“太宗”。刘启的儿子汉武帝刘彻,死后的庙号为“世宗”。这样,问题来了,老爹和儿子都有庙号,为何单单就刘启自己没有庙号呢?
要弄明白这点,必须要先了解清楚,什么是庙号。在中国古代,皇帝死后会被后世供奉在祖庙,类似于普通人家的祠堂。后代在祭拜时,自然不能直呼其名,所以就得起个冠冕堂皇的称呼,这个称呼就叫做庙号。
接下来再谈,汉景帝刘启为何没有庙号。在汉朝,庙号的设立是十分严格的,是对一任皇帝的盖棺定论,必须德行俱佳,有大功于社稷,才可以被授予庙号。
公元前180年时,丞相陈平和太尉周勃等人,终于结束了吕后的乱政,迎立刘恒为帝,也就是我们熟知的汉文帝。
汉文帝即位后,继承和延续了高祖和惠帝时期的国策,甚至是吕后执政时的可取之处,他都一概继承。继续推行“与民休养“的政策,开启了被后世推崇的“文景之治”。据《汉书》记载:
“孝文即位,躬修玄默,劝趣农桑,减省租赋。”
汉文帝过世后,凭借长子的身份,刘启才得以即位,可惜!终其一生,也没有资格享受到庙号的荣耀。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德行有亏
刘启在年少时,与吴王刘濞的儿子下棋玩耍,本来都是刘氏宗亲,应该相亲相爱的。结果,他在一言不合之下,竟然与刘濞的儿子撕打在一起,毫无皇子的气派和肚量。
退十万步讲,年轻人气性大,发泄一下也就罢了。可是,刘启居然直接掀起石制的棋盘,愤然砸死了对方,酿成了大祸,引起了满朝的轩然大波。
尽管吴王刘濞当时勉强忍下了杀子之仇,但此事,却为后来的“七国之乱”埋下了隐患。
二、能力不足
刘启即位后,当时的汉朝无论在政治领域、思想领域、经济领域还是军事领域,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经过汉初的休养生息后,国家已经呈现出了“海内殷富,兴于礼义”的可喜局面。
按理说,刘启完全可以鼓足干劲,撸起袖子大干一场了。即便不能开创盛世局面,最起码也应该整点儿动静出来。
可是,这个刘启自幼就受到“黄老无为思想”的熏陶,毫无政治理念和抱负可言。他就只知道继续坚持“无为而治”,彻底错失了振兴大汉的机会,是个完完全全的无为皇帝和平庸皇帝!
三、急功近利
刘启本人缺乏主见,遇事不知所措,在明知各地藩王的危害后,对于如何“削藩”完全懵圈。好在有晁错等人的辅佐,他才终于下定决心要开始削藩。
但是,晁错的削藩之策是讲究徐徐图之,切勿盲目推行,否则极有可能引起巨大的祸乱,甚至会危及到汉朝的存亡。
可惜,刘启对于忠言一向听不进去,对于自己的统治过于自信,选柿子先选大的和硬的吃,第一个目标就对准了吴王刘濞。要知道,吴国可是西汉各地诸侯中最强的一个。
果然,在新仇旧恨之下,吴王刘濞率先发难,联合多位诸侯王一同造反,史称“七国之乱”。
四、背信弃义
七国之乱爆发后,造反的诸侯王们打出了“诛晁错、清君侧”的口号,大举杀来。
尽管,刘启自己也很清楚,这不过就是造反的一个借口罢了,即使是诛杀了晁错,这些诸侯王们也不会善罢甘休,更不会退兵罢战。而且,晁错是一个忠臣,也是一个能臣,他的削藩之策完全是出于公心。
可是,刘启在遇到危机时,不思团结一致,而是选择向叛乱的诸侯们妥协,向晁错举起了屠刀,将他残忍的腰斩弃市,妄图安抚七国。可怜晁错一代良臣,就被刘启在利用完之后斩杀。
最可悲的是,晁错死得毫无价值,七国之乱并没有因为晁错之死而有任何缓解,刘启简直成了叛乱诸侯们的笑柄。
五、薄情寡恩
七国之乱中,刘启被打得节节败退,几乎丢掉了整个汉朝。最终,还是依靠了周亚夫的超常发挥,才在三个月后最终平定了叛乱的七国,维护了刘家的江山。
叛乱平息后,汉景帝刘启很快就忘记了周亚夫的功绩,步步紧逼,天天找茬。周亚夫在无奈之下,只得交出全部兵权,希望能换取刘启的放心。
可是,刘启还是不放过周亚夫,竟然以“即使不想地上造反,死后也要地下谋反”的莫须有罪名,将他下旨入狱,把一代名将周亚夫活活饿死在牢狱之中。
还好,幸亏汉景帝刘启生了个威震历史的儿子刘彻,也就是汉武帝。如果他再遇上个坑爹的儿子,那么就没有后世大汉几百年的历史了。
综上所述,汉景帝刘启没有庙号,实在是再正常不过了。他真的不如他老爹和他儿子,所以不配享有庙号。
回答完毕!
原创作者:文史不假
汉景帝为什么没有庙号?他爹有庙号吗?他儿子有庙号吗?
谢邀。汉景帝没有庙号是汉朝的臣子们认为他的功德不足以尊上庙号,景帝他爹文帝刘恒有庙号太宗,儿子武帝刘彻有庙号世宗。
在西汉的时候,庙号还不是像后世那样烂大街,是个皇帝都有庙号,祖有功而宗有德,不符合这个标准是不能够有庙号的。
景帝继位的时候,西汉皇帝已经有高帝刘邦、惠帝刘盈、文帝刘恒三位,都没有庙号,景帝认为他爷爷的功劳是最大的,他爹的德行是最好的,所以,给爷爷刘邦追上太祖的庙号,给父亲追上太宗庙号。等景帝死后,儿子武帝刘彻继位,在开疆拓土的武帝眼中,自然觉得他爹的功绩不如他,他不开口给爹追上庙号,大臣谁多嘴去,所以,景帝没有被追上庙号。
武帝死后,儿子昭帝继位,因为昭帝本身是傀儡,被权臣霍光把持朝政,更没有机会给自己的爹武帝追上庙号。之后,昭帝死,霍光立刘贺27日又废掉,另立宣帝刘询。
宣帝没有个人势力,还得老实当傀儡,不能染指朝政,为了给自己刷成绩,只能在孝顺上面下手,在本始二年五月,宣帝说他曾祖父武帝刘彻武讨匈奴,文建太学,还封泰山,还有祥瑞,应该追上庙号。大臣夏侯胜还反对,他认为武帝劳民伤财耗费国力不配拥有庙号,因此,被判定大逆不道下狱,武帝的庙号才被追上,即世宗。
景帝于宣帝,已经是高祖父与玄孙关系,血缘关系已经很远了,武帝的功劳比景帝大的多,还被大臣反对,宣帝怎么可能因为继续为高祖父上庙号与大臣不协?
做为玄孙的宣帝都不给景帝上庙号,之后血缘关系更远的后裔皇帝更想不起这位老祖宗了,所以,景帝就没有庙号。就是这样。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汉景帝为什么没有庙号?他爹有庙号吗?他儿子有庙号吗?
中国古代皇帝众多,皇帝的称呼也非常多。有的皇帝被称为“什么帝”,比如汉武帝、汉景帝、汉文帝;有的皇帝被称为“什么宗”,比如唐太宗、宋仁宗、明宣宗等;有的皇帝被称为“什么祖”,比如唐高祖、宋太祖、清圣祖;有的皇帝则称为什么名,比如康熙、雍正、乾隆。这种称呼上的区别则要牵扯到我国古代帝王的谥号、庙号、年号等问题。
我国古代大部分皇帝都会拥有谥号,除非有些亡国之君或者不被后世承认的皇帝。唐朝以前的谥号大多以一字谥和两字谥为主,直接称呼谥号也挺方便。唐朝以后谥号开始突破一字、两字,逐渐演变为多字,到了明清时期甚至几十个字。为了方面起见,一般皇帝不再称呼谥号。汉武帝以后,被后世所承认的皇帝基本上都有年号。皇帝的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来个。明朝建立以后,实行一元一世,一个皇帝不出意外只有一个年号。以年号称呼皇帝非常方面,而且不用等到皇帝去世,所以明清皇帝多以年号称呼皇帝。
所谓的“祖”和“宗”都是皇帝的庙号。庙号是中国古代帝王在宗庙中被供奉时所称的号。商朝时期就已经有了庙号,根据宗法制度,对国家有重大功绩、值得子孙后代永世祭祀尊重的君主,会特别追上庙号。最初庙号只有四种:创基立业叫“太”、功高者为“高”、世代祭祀曰“世”,中兴者为“中”。周朝只有谥号制度,没有庙号制度。秦朝谥号、庙号制度都没有。汉朝建立之后,又重新恢复了谥号和庙号。
汉朝恢复庙号制度之后,对庙号的追赠非常严格,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庙号开始逐渐泛滥。此后基本上只要不是亡国之君基本都会冠以庙号。到了唐朝之后,由于谥号字数增加,所以开始以庙号称呼皇帝。
汉朝时期对庙号和谥号的把控非常严格,在选择谥号和庙号的时候慎之又慎。每一位皇帝去世之后都会追谥谥号。谥号有美谥、平谥、恶谥号。汉朝追谥谥号的时候,务求能够对皇帝有个公正的评价。汉朝在施加庙号的时候更是慎之又慎,不是所有皇帝都有资格获得庙号。不是有重大功劳的皇帝,根本不配拥有庙号。
两汉期间拥有庙号的皇帝并不多,西汉拥有庙号的皇帝为汉高(太)祖高皇帝刘邦、汉太宗孝文帝刘恒、汉世宗孝武帝刘彻、汉中宗孝宣帝刘询;东汉拥有庙号的皇帝位汉世祖光武帝刘秀、汉显宗孝明帝刘庄、汉肃宗孝章帝刘炟。两汉二十几个皇帝,只有七位皇帝拥有庙号。这七位皇帝也都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数得着的明君。
汉朝历史上还有些皇帝曾经有过庙号,后来又被剥夺。西汉被剥夺庙号的皇帝有汉元帝、汉成帝、汉平帝等皇帝。不过有的庙号不是刘氏追上,而是王莽时期追上。东汉建立之后,刘秀剥夺了某些皇帝的庙号,比如汉平帝。由此可见汉朝统治者对庙号的严谨态度。东汉时期的汉和帝、汉安帝、汉顺帝、汉桓帝等皇帝也曾经拥有过谥号,汉献帝时也都被剥夺。汉和帝也算得上是一代明君,放在其他朝代绝对可以得到庙号。汉和帝获得庙号之后都被剥夺,可见汉朝对待庙号的严谨态度。
东汉的汉和帝没有获得庙号非常可惜,西汉的汉景帝也没有获得庙号。汉景帝放在任何朝代都可以算是明君,但是却没有庙号。更令汉景帝尴尬的是,汉景帝的爷爷拥有庙号,汉高(太)祖高皇帝;汉景帝的父亲拥有庙号,汉太宗孝文皇帝;汉景帝的儿子也拥有庙号,汉世宗孝武皇帝。做为文景之治的重要奠定者,汉景帝为什么没有获得庙号呢。
汉朝追上庙号的时候非常严谨,一般必须对国家有大功,而且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君主才能被追上庙号。汉朝追上庙号的时候秉承“祖有功而宗有德”的原则。难得汉景帝不够格吗,功劳不够大吗,德不够厚吗?汉景帝没有获得谥号,还真是不够格。
汉景帝有功吗,汉景帝肯定有功。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创造了文景之治,肯定有功劳。但是汉景帝的功劳还不足以大到追上庙号。西汉四位有庙号的皇帝的功劳都远远大于汉景帝。
汉高祖刘邦是开国皇帝,拥有庙号无可厚非,也必须拥有庙号。汉文帝稳定了汉初局面,使得大汉平稳过渡,避免了短命而亡。汉文帝进一步明确“无为而治”,开创了文景之治,为文景之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汉文帝时期,汉朝基本制度得以确立,成为汉初的基本政策。
汉武帝开创了大汉的新形势,改正朔、易服饰、改历法、建立年号。汉武帝的这些举措,不仅影响到了汉朝历史,也影响到了后世王朝。汉武帝时期,汉朝的国力达到了顶峰,创造了汉武盛世。汉武帝发动对匈奴的战争,经略西南、东南、东北,大大拓展了汉朝的领土。
汉宣帝创造了昭宣中兴,创造了不亚于汉武盛世的治世,击败了匈奴,将西域纳入中央版图等。
汉景帝和以上四位皇帝相比,确实比不上他们的功劳,也确实没有资格上庙号。
汉朝拥有庙号的皇帝除了汉高祖刘邦之外,都有一些政治原因。如果根据传统礼法,汉文帝本不该当皇帝。汉文帝的皇帝宝座来自于军事政变之后,来自于“兄终弟及”,而不是“父死子继”。汉文帝刚死没有多久,汉景帝便迫不及待地为汉文帝上庙号。汉景帝希望通过此举,再一次明确汉文帝登基符合祖宗之法,也可以配合“昭穆制度”。汉景帝也通过此举,让自己的地位更加具有合法性。
汉武帝获得庙号的时间在汉宣帝时期。为汉武帝上庙号时,也一度出现难产。汉宣帝提出为汉武帝上庙号,长信少府夏侯胜表示:
“武帝虽有攘四夷广土斥境之功,然无德泽于民,不宜为立庙乐。”
我们可以理解为对于该不该为汉武帝上庙号,其实存在很大争议。汉武帝如果仅仅依靠功劳也不一定能上庙号。汉宣帝和霍光都要确保汉宣帝帝位的合法性,否则汉宣帝可能坐不稳皇帝。为汉武帝上庙号、立庙,是确保汉宣帝帝位合法性的重要手段。所以霍光和汉宣帝才会不惜一切代价为汉武帝上庙号。
汉宣帝本来是戾太子之后,是一个罪犯的后代。汉宣帝也本不该当皇帝,由于某些机缘巧合的因素才当皇帝。汉宣帝也需要保证自己帝位不受质疑,所以汉宣帝采取了一些列措施。汉宣帝的谥号不是汉元帝追上,而是刘秀追上。刘秀为汉宣帝上庙号之时正值东汉统一全国,刘秀完成汉朝重建。刘秀也需要重建汉朝的宗庙,显示自己的正统,所以他取消了一些庙号,为汉宣帝上庙号。
汉景帝得位正,而且没有什么特殊的政治意义,又加上功劳稍显不足,没有被上庙号也就可以理解了。
汉朝皇帝上庙号的时候,不仅注重“功”,还要注重“德”,正所谓“祖有功而宗有德”。汉景帝确实是一代明君,不过汉景帝在“德”方面稍显欠缺。苏辙曾经这样评价道:
景帝忌克少恩,无人君之量,其实非文帝比也。
汉景帝确实是一个刻薄寡恩的皇帝,也是一个相当暴躁、好色、记仇的皇帝。
汉景帝还是太子的时候,和吴王太子下棋发生争执。汉景帝便拿起棋盘砸死了吴王太子。如果只是砸一下,不一定能砸死吴王太子,汉景帝可能砸了不止一下。通过这件事足以看出汉景帝是一个比较暴躁的人。吴王刘濞造反的一大原因便是自己的王太子被杀。
汉景帝是一个非常记仇之人。张释之是汉文帝时期的有名大臣,因为得罪了汉景帝,结果被贬斥致死。邓通因为拍汉文帝的马屁得罪了汉景帝,结果被汉景帝活活饿死。
汉景帝是一个刻薄寡恩之人。晁错是汉景帝的老师,制定了许多大政方针,而且尽心尽力地帮助汉景帝削藩。结果汉景帝不顾师生情谊残忍杀害了晁错,而且采用的是比较残忍的腰斩,还诛杀了晁错全家。周亚夫帮助汉景帝平定了七国之乱,结果先是无故被汉景帝穿小鞋,后是被诬陷造反,甚至说出“活着不造反,死后造反的恶语”。汉景帝废黜太子刘荣,先逼死了栗姬,后逼死了废太子刘荣。
汉景帝还是一个好色之人,而且是爱的爱死,不爱的碰都不碰。汉景帝为了满足自己的色欲,放纵刘嫖为自己搜罗美女,而过分宠爱刘嫖。
没有为汉景帝上庙号,自然是汉朝后世统治者深思熟虑的结果。汉景帝之后的汉朝统治者都觉得他没有资格上庙号,自然有其合理之处。汉景帝没有追上庙号固然可惜,但也在情理之中。
汉景帝为什么没有庙号?他爹有庙号吗?他儿子有庙号吗?
感谢邀请!我是方圆,历史专栏作者,欢迎关注我!
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庙号”是什么意思!
所谓“庙号”,实际上就是指皇帝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例如宋朝的赵匡胤,叫宋太祖,赵光义叫宋太宗。李世民,叫唐太宗等等。
庙号既然是指皇帝在庙中被供奉时的称号,那么自然不是生前就有的,而是死后被追尊,改谥而成的。在一些情况之下,有的皇帝死后,会起多个庙号!
庙号虽然起源于商朝,但实际上,在隋朝以前并不是所有的君王都有庙号,皇帝驾崩以后,一般就会建其专门的家庙祭祀,但是这在几代之后就必须得毁掉原庙,从迁到太庙合并祭祀。
这里顺便补充一下,庙号之外还有一个“谥号”,这其实是在皇帝或者大臣死后,为其生前功绩的评价!
那么,汉景帝为什么没有庙号呢?他的父亲汉文帝刘恒有庙号吗?他儿子汉武帝刘彻有庙号吗?
我们先来看看汉文帝刘恒。
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的第四子,他是汉朝第三位皇帝(不含前后少帝),史称汉文帝。刘恒在长安未央宫驾崩以后,因其功绩,故立有庙号为——太宗,谥号曰孝文皇帝。
汉景帝刘启,则没有庙号,汉武帝刘彻的庙号为“世宗”。
这里我们说明一下,所谓“太祖”和“太宗”或者“世宗”,一般来说,开国皇帝的庙号都叫“祖”,而随后的皇帝作为治理天下的人,只能叫“宗”。当然了,如果有皇帝功绩特别大,那么即便不是开国皇帝,也可以称“祖”。例如明朝的“明成祖朱棣”和清朝的“清圣祖康熙”。
其实汉景帝没有庙号这也不足为奇,因为我们也说了,在隋朝以前,很多皇帝都没有庙号。汉景帝也只有个谥号曰:“孝景皇帝”。
汉景帝为什么没有庙号?他爹有庙号吗?他儿子有庙号吗?
汉朝的庙号,是十分考究德行功过的。功过相抵,得功大于过得孝顺皇帝才能被上庙号。这其中,汉朝以孝治天下,孝也很重要。庙号乃后人对先辈的高度盖棺定论,并非谥号。
汉景帝刘启的父亲,汉文帝刘恒庙号汉太宗,儿子汉武帝刘彻庙号汉世宗。而汉景帝之所以没有庙号,这和他当时治理的国家以及处理事情是否深得民心有关。
因为刘启在位是做了三件糊涂错事。
第一件事是小时候和吾王刘濞儿子下棋,一言不合就恼羞成怒拎起石头做的棋盘砸死了对方。这为后来他削藩吴王带头引起七国之乱埋下祸根。从此天下人包括他的后代冠之以残暴不仁的称谓。
第二件事是反复无常,听信谗言杀晁错。晁错死得有多憋屈?!一心想替汉景帝削藩,最开始景帝不以为然,导致诸侯坐大才亡羊补牢。
结果削藩又不听晁错温水煮青蛙的建议急功近利引起了吴王新仇旧恨一起算发动了七国之乱,猛烈反抗。眼看不对劲,他倒好,毫无节操又听信和晁错有仇的袁盎的建议,在晁错上朝时莫名其妙把他骗到街上腰斩了以妄图借之安抚七国。晁错死得有多冤,他从始至终没有给晁错一个交代,还把七国之乱的黑祸架到晁错身上。就这一点他注定不配拥有庙号。
第三件事,汉景帝算盘打的咔咔响,杀了晁错却发现诸侯并不领情,好在还有周亚夫替他擦屁股,平了七国之乱。要说这周亚夫当初顶着多大压力替他擦屁股,结果回头却仅仅因为周亚夫刚正不阿认为刘启自己小舅子王信德不配位,不配封侯而开始记恨周亚夫。不久,他居然又像错杀晁错那样听信谗言,把周亚夫下狱给活活饿死。
所以综上所述,汉景帝真的不配享有庙号,更无法和父亲汉文帝、儿子汉武帝相提并论!
汉景帝为什么没有庙号?他爹有庙号吗?他儿子有庙号吗?
首先,汉朝不是每个皇帝都有庙号,不像后来的王朝,是个皇帝就能有
在汉朝,要想有庙号,要有真本事,做出功绩,才能得到认可,才能有庙号。西汉最终只有四位皇帝有庙号,这四位是经过汉光武帝认可的,有的皇帝的庙号被去除了,能留下的四位有庙号的西汉皇帝,是最杰出的四位皇帝
汉景帝的父亲是汉文帝,庙号太宗。儿子是汉武帝,庙号世宗。文帝和景帝共同开创了文景之治,他俩对当时的汉朝做出了贡献,但若说功绩更大一点,能力更强一点,还是文帝比较厉害。景帝时发生了七国之乱,虽说这不能全怪景帝,但是在景帝朝发生,他是有责任的。
再来看庙号是怎么上的,是后人给前人上庙号。刘邦和汉文帝的庙号都是汉景帝给上的,汉景帝总不能给自己上庙号。所以,这就得汉武帝来办了。关键是,儿子汉武帝没给景帝上庙号。武帝的思想和文景是不一样的,汉武帝出征匈奴,何等气魄。但这些都多亏了文景的积累,才能有这些家底。武帝不给景帝上庙号,这就导致了景帝一直没有庙号。
后来的皇帝汉昭帝都没给他爹汉武帝上庙号,更不用说汉景帝了。武帝的庙号是汉宣帝上的,他是武帝的曾孙,他皇位来源最近也就是武帝,他给武帝上了庙号。之后的皇帝距离景帝时期就越来越遥远,就没再想过这事。
西汉不轻易上庙号,而且汉朝对庙号的认识也和后来不一样。也不至于费尽心思地给前人上庙号。也许还有很多原因,虽然景帝没有庙号,但是他的功绩是不能抹杀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