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佟国维真的糊涂吗?
佟国维(1643年——1719年),马察(今吉林省集安县)人,隶属于满洲的镶黄旗。他是康熙时期的重臣,太子太保佟图赖的次子,孝康章皇后幼弟,康熙皇帝的舅舅,孝懿仁皇后的父亲。
清朝的皇族,内部关系错综复杂,充满了贵族之间相互联姻的因素。佟家在清前期,势力的确很大,甚至可以影响到江山的传承,被称为“佟半朝”。
康熙九年时,佟国维被授内大臣之职,逮捕吴三桂的儿子,额驸吴应熊,为少帝康熙的削藩之路立下功劳,从此进入到康熙皇帝的后备干部名单中。
康熙二十一年,他被授领侍卫内大臣、议政大臣,成为了康熙身边的重臣,非常受信任和器重。
康熙二十八年,受孝懿仁皇后的推恩,佟国维被封为一等公。
康熙二十九年,率领大军征噶尔丹,与兄长佟国纲并率左翼兵,合力攻击噶尔丹。可惜,佟国纲在战斗中被杀,佟国维擅自溃败而归,被罢议政大臣一职,但康熙准予他继续留用。
康熙三十五年,康熙御驾亲征噶尔丹,佟国维出独石口,以驼运稽迟请罪,上贳之。
康熙三十六年,康熙再次亲征噶尔丹,佟国维随驾出征,因大败噶尔丹而被康熙叙功,还所镌级。
佟国维在朝廷几十年,已经成为官场老人,他浸淫多年,对老板兼外甥的康熙,一举一动都体察入微,心中有数。要说对皇帝的了解和认识,佟国维说自己第二,没人敢说第一。
但是,自信到自负程度的佟国维,在推举太子这件事情上,犯下了致命的错误。他为了自己家族荣耀的延续,选择支持当时势力最大的皇八子,同时命令自己的长子隆科多(《康熙王朝》中隆科多是侄子)倒向了皇四子胤禛。用他的话说就是一个“烧热灶”,一个“烧冷灶”。
康熙四十七年,皇太子胤礽被康熙废掉并以“病废幽禁”。佟国维上奏:
“皇上治事精明,断无错误。此事于圣躬关系甚大,请度日后若易于措置,祈速赐睿断;若难于措置,亦祈速赐睿断。总之,将原定意指熟虑施行为是。”
他协同八爷党全部上阵,力谏皇八子胤禩接任太子位。结果,眼看一大半的朝臣都支持老八胤禩,康熙怒了,这是赤裸裸的结党和宣战,旋以“皇太子病愈而释之”,坚决不同意老八接任太子之位。
康熙五十八年时,被康熙厌弃的佟国维,在郁郁寡欢中死去,康熙念其家族功勋,赐祭葬。
公元1722年,康熙皇帝驾崩。当时,佟国维的长子隆科多已经完全倒向了老四胤禛。所以,胤禛继位后,对隆科多加官进爵。换句话说,佟国维虽然倒台了,但佟家的势力一点也没有衰退,因为他的长子隆科多在雍正时期混得风生水起。直到雍正五年时,因隆科多不知进退和收敛,雍正才将他圈禁高墙。
所以说,佟国维是聪明的,因为他洞察时局,位极人臣;但佟国维也是糊涂的,他最大的糊涂之处,不在于揣摩错了圣意,而是他本就不该揣摩圣意,这点和三国时的杨修颇为相似。
回答完毕!
参考资料:
《清史稿》
《雍正王朝》中,佟国维真的糊涂吗?
题主所指的应该是第一次废黜太子时,佟国维被康熙以“煽乱朝纲”的罪名,免去上书房大臣,回家养老。以结果来看,赔了夫人还折兵,输了个精光,佟国维是真的糊涂。
脑补佟国维佟氏家族自后金关外起兵,便跟随爱新觉罗家族。佟国维胞姐孝康章皇后是康熙的生母,也因为这个,佟氏由正蓝旗汉军抬旗入镶黄旗满洲,位列上三旗。佟国维的女儿后面还成了康熙的第三任皇后。也就是说佟国维既是康熙的舅舅,又是康熙的岳父。(有点近亲婚配的意思,关系有点乱)其跟随裕亲王福全(康熙哥哥)出征噶尔丹,打了败仗,其兄长佟国纲还战死沙场。到了康熙晚年,佟国维位列上书房三巨头,排序在张廷玉、马齐之前,可谓是权倾朝野。
因太子生母的关系,康熙对太子的感情较其他皇子来的深厚,以致有点溺爱,造成太子行为乖张,跋扈,直到康熙产生废黜太子的念头,有实力的皇子纷纷有所行动。这些佟国维都看在眼里,眼见太子位置不稳,但轻易不表态,剧中佟国维说“还没有八成的把握”,也在观望,选择哪位皇子。
此时党羽众多的“八阿哥党”,也急迫想寻求佟国维这股力量的支持。经佟国维指点,由“八阿哥党”自编自导自演了一出好戏,张德明看相。企图靠“天命”来影响舆论,影响康熙的选择。等到康熙在“张德明”事件上的表态后,佟国维心里有底了,有了八成的胜算,开始与“八阿哥党”,两股力量的汇流,通过串联底下朝臣,推举八阿哥允禩为新太子人选。结果便有了开篇的一幕,自以为稳操胜券的佟国维一方,被一举击溃。
原因分析要说佟国维驰骋官场多年,深谙官场之道,怎么最后输个精光?完全是其权利熏心、利令智昏,让一世的聪明选择性失灵,是真的糊涂。
首先,没搞清楚这是皇帝的家务事。佟国维自以为是康熙的舅舅和岳父,推举太子是分内事。但他忘了,他还是一层身份,是臣子。内外有别,你可以个人推举,但利用威望影响民意,就越俎代庖了,这是康熙非常忌讳的。在家宴上,康熙对佟国维说不要挡了后人,是委婉地表达对他带头串联朝臣的不满,是警告。
其次,没搞清楚康熙怎么想。自从康熙有了废黜太子的念头,新太子人选是扑朔迷离。但康熙一直未表态,是他也在犹豫,在观察。推出朝臣推举新太子,只不过是想看看大臣对于众位皇子的看法,不是推举的人选就是新太子。再者佟国维推举的八阿哥,康熙是厌恶的。在康熙交待后事中已言明:八阿哥宽仁待人只是收买人心,即便是八阿哥真是如此,国家的现状也不允许这样下去。
最后,没搞清楚自己没有掌控局势。佟国维无非是为了延续自己的政治生命,帮助了“八阿哥党”,等于在新政权下占得先机,错把老花镜与推荐隆科多认为是康熙的妥协,以为掌控了局势。不想自己只是螳螂,黄雀是康熙。佟国维面对康熙对众多联名的折子质疑,连连败退。再者侄子隆科多,因不想烧四阿哥的“冷灶”,临阵倒戈,指证佟国维。他所谓的八成把握,其实全在康熙的掌控下。连打压隆科多,关键时刻起用,并留有遗诏制约,也在康熙的计划中。
后记:看似民主的推举新太子,实则是低质量的民主。是佟国维揣测康熙心思,与“八阿哥党”两股政治势力汇流,企图以伪“民主”的名义胁迫,真正的结党营私,犯了康熙的忌讳,说是民主,忘记了康熙有一票否决权。
各位看官,不知道您,怎么看?
捧个人场,点个赞呗^_^
《雍正王朝》中,佟国维真的糊涂吗?
君臣之间存在一种奇怪的关系,做皇帝既喜欢让大臣猜自己的想法,又不愿意自己的想法被大臣都知道。前者叫做体察上意,后者叫做擅自揣摩上意。
听起来就像是恋爱中的男女,皇帝是女人,大臣是男人,女人总是喜欢男人去猜她,却又暗暗希望做个男人猜不透的女人,扭扭捏捏,欲拒还迎。
你可以说是浪漫,也可以认为是矫情。至于这两者怎么区分把握,就要看大臣的火候了。
佟国维无疑是官场上的老手,他浸淫多年,对皇帝的一举一动体察入微,彼此之间的亲缘关系又让他比别人多了一扇窥探皇帝的窗户,要说对皇帝的了解,佟国维说第二,没人敢说自己第一。
但在推举太子这件事情上,佟国维却犯了很大的错误。
用侄子隆科多的话说,擅自揣摩上意。
为什么是揣摩上意而不是体察上意,说到底就是搞错了皇帝的意思,拍马屁拍马蹄子上去了。
康熙是个权力欲望十分强烈的皇帝,这既是他的特点,也是做皇帝的通病,这类人可以揣测,但在大事,比如说立储等事情上,是绝对不能揣测的,因为立储,意味着分权,而权力,是皇帝最大的逆鳞。
就好比是女朋友问你,你看我的闺蜜漂亮吗?
你说漂亮,女人会吃醋,认为你有非分之想;你说不漂亮,女人会说你说谎,她明明很漂亮啊!
但其实她内心中,还是希望你说不漂亮,纵然明知道你在说谎,也愿意听这个谎话。
而谎言,不止存在于男女之间,官场,才是最大的谎言集散地!
爱情是自私的,权力也是自私的。爱情本就是一种自私的权力!
佟国维当然明白这个道理,但是这件事情影响太大,关系着他们佟佳氏往后几十年的兴衰,他太着急了。
着急就会犯错,即便是老谋深算,古井不波的佟国维也不例外!
在皇帝眼里,是人都会犯错,如果一个人从不犯错,那就是最大的错误!
而康熙就等着他们犯错。
把立储的事情拿出来让大家推举,本就是引蛇出洞的法门,可惜佟国维和一干大臣,被荣华富贵迷住了眼睛,看不到皇帝的真意。
而且就算皇帝中意八阿哥,也不愿意佟国维他们一窝蜂的站在他身后。
皇帝还没死,大臣就心向储君,那皇帝以后还怎么做?
南唐后主李煜原配大周后病重,打算把妹妹介绍给老公,但当妹妹和老公好上以后,又妒火中烧,转过脸去,死都不看妹妹一眼。
太子之所以被废,就是因为他没有处理好储君和皇权之间的关系,引发猜忌所致。
一山不容二虎,即便是自己的儿子,也不行!
佟国维就这样稀里糊涂的掉进了康熙的陷阱。
他以为自己很聪明,你看,是你让我推举的!
但康熙明显比他聪明,是,是我让你推举的,但这件事情解释权在我。说你揣摩上意就是揣摩上意,说你结党就是结党。
你要不服气,让你亲侄儿来说,你是不是揣摩上意!
权力是不讲道理的,否则还要权力干嘛!
所以说,佟国维是真糊涂,他最大的糊涂不在于揣摩错了上意,而是他认为自己比皇帝聪明,这点倒是和三国的杨修有些类似。
要知道,在皇帝面前耍聪明,可是要出人命的!
当然,佟国维还留了一手,那就是隆科多。纵然被侄子出卖,那毕竟是自己的侄子,有他的荣华富贵,他们佟佳氏就不会倒。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我是历史达人日慕乡关,欢迎关注!
《雍正王朝》中,佟国维真的糊涂吗?
如果说连佟国维都糊涂,那《雍正王朝》里就没有精明人了。
在押宝继承人的问题上,佟国维实际上是以自身最小的牺牲换来家族最大的盈利。
最初,佟国维的确是看好八爷胤禩,几次三番地帮助胤禩。但胤禩在两次重大选择中接连犯错,一次是追比国库欠款,胤禩为了维护他自己“贤王”的虚名放弃了做“孤臣”的机会;第二次是刑部冤案,胤禩为了能扳倒太子,反倒接了这个差事,最后来了个诱审肖国兴。康熙由此看透了胤禩的野心,说他“其心可诛”,胤禩就此失去了夺嫡的主动权。
佟国维必须对形势进行重新评估了,于是他开始布局两头下注。当他听说康熙在热河废了太子,又把十三爷胤祥圈禁在理藩院,所以他给侄子隆科多安排了理藩院守监的差事,借伺候胤祥的机会,搭上四爷胤禛这条线。同时,佟国维仍旧烧胤禩这个“热灶”,不放过任何可能的机会。
随后康熙一回京,便下旨要推举新太子,于是百官纷纷推举胤禩为储君,八爷党的庞大势力逐渐浮出水面。这时,康熙话里话外地对胤禩表达了反感,而且还释放了被圈禁的胤祥,企图利用四爷和十三爷的势力去制衡八爷党。与此同时,康熙突然邀请佟国维吃饭,并在吃饭过程中暗示佟国维退休,并换隆科多上位,以延续佟佳氏的富贵。
至此,佟国维彻底搞清楚了康熙的意图,那就是要打压八爷党。为了佟佳氏家族的利益,他必须要配合康熙演好这出戏。于是,在推举结果揭晓时,康熙无视胤禩高票当选的事实,突然变卦,指出胤禩借佟国维之力串联百官,勾结朝臣。佟国维默契地与康熙唱对台戏,捧杀起胤禩来。最后隆科多出现,告发佟国维两头下注,犯了擅自揣摩圣意的错误。隆科多由此成了佟佳氏家族在朝廷的权力代言人,担任九门提督,佟国维被勒令退休,八爷党被康熙彻底打压,太子胤礽复位,暂时缓和了皇子之间的紧张气氛。
其实最糊涂的是胤禩,他把一副好牌打得稀烂不说,又轻信了佟国维,最终被康熙和佟国维这两个老狐狸的“二人转”折腾得晕头转向,输都不知道怎么输的。
《雍正王朝》中,佟国维真的糊涂吗?
佟国维糊涂?我想《雍正王朝》中最清醒的人物之一就是佟国维了吧。康熙皇帝说佟国维糊涂并赐给他老花镜,意思很明显,说他老了,要给新人让让路。佟国维却回家带着老花镜说自己明白着呢。然而在推举新太子的朝会上,却被自己的侄儿隆科多举报结党,暗箱操作举荐八阿哥,最后被革职回家。表面上看佟国维可以说是最大的输家,其实佟国维成功退居幕后,隆科多成功上位得到康熙皇帝的信任,才是最大的赢家。佟国维为何要如此做呢,其实事情因果皆系八阿哥。
拉都拉不住的八阿哥胤禩追比国库欠款可以说胤禩最接近皇位的一次。四阿哥胤禛在江南为黄河发大水的事情募捐,事情做的十分漂亮,康熙将他升为雍郡王。但是这件事情也暴露出了朝廷的一个缺陷,国库空虚,遇到大事的时候拿不出钱了。为了预防以后的事情,康熙皇帝决定追比欠款,并且许下承诺,谁要是把事情完成好,谁就可以成为亲王。追比欠款不是一个好差事,容易得罪人,在朝廷中人缘最好,而且又是管理户部的八阿哥胤禩是最适合的人选。但是看不透事情本质的八阿哥胤禩却在第1个站出来推举了四阿哥。
这时候在朝廷上不惜暴露自己的佟国维,在八阿哥推迟了这件事情以后,说这件事比较复杂,四阿哥不尽近情面,八阿哥一同办理,可以综合一下。然而康熙的心里只想选一个唯一,所以八阿哥为了自己的人缘,白白的错过了这一次良机。因为八阿哥心里没有江山的格局,只有人情的格局,所以他在江山和人情之间选择了后者。佟国维作为八爷党的中流砥柱可以说拉都拉不回来。后来佟国维让八阿哥去争取刑部换死囚案,结果八阿哥为查明真相来了个诱审,还被康熙知道了,估计佟国维心都凉了吧。
转换目标,隆科多上位,安居幕后在重新推选新太子失败后,佟国维意识到八阿哥已经彻底凉了。所以康熙召见他的时候,问到了后代中可以堪大用的人。隆科多这是后,开始粉墨登场,在政治舞台上表演自己。为了得到康熙的百分百信任,佟国维旁敲彻击,不把鸡蛋投在同一个篮子里,让隆科多烧四爷冷灶的原因浮出水面。隆科多可以说也是可造之材,在叔叔的点播之后,一夜无眠,第二天就把叔叔举报了。佟国维终于可以欣慰一把了吧。
所以说佟国维不糊涂,只是难得糊涂。
文/红雨
《雍正王朝》中,佟国维真的糊涂吗?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当中,佟国维“糊涂”的说法,是他的侄子隆科多在康熙以及众皇子和大臣面前,当着他的面对他的评价,而隆科多的这个评价,是得到康熙皇帝认可的。
在隆科多说佟国维“糊涂”之前,康熙招佟国维与自己共进晚餐的时候,就以佟国维“老眼昏花”为由,送给了他一副“皇家御制”的老花镜,意思是告诉佟国维:你老了,糊涂了,该回家歇着了。
但是,对于“糊涂”或者说“老眼昏花”的评价,佟国维本人并感到沮丧,甚至是很得意。在他和康熙共进晚餐之后,回到自己的府里,佟国维显得非常的兴奋:他戴上康熙赐给他的老花镜,在镜子面前很自负的自言自语:皇上,我虽老眼,但不昏花啊!意思也很清楚:真正糊涂的,说不定是皇上您啊!得意之余,竟然口哼昆曲,手舞足蹈。
这个情节说明,在康熙的眼里,和隆科多的嘴里,佟国维的“糊涂”,应该是在佟国维很“清醒”的情况下,特意表现出来的“假象”。
那么佟国维是不是真的糊涂呢?在康熙第一次废黜太子之后的“公开推举新太子”的过程中,佟国维的所作所为,是不是真的“糊涂”或者“老眼昏花”而“昏招迭出”呢?
我们还是根据电视剧《雍正王朝》的相关情节,来分析一下,佟国维究竟是“老眼昏花”,还是“老谋深算”。
康熙四十七年,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废,但是,太子胤礽的老师王掞在康熙面前的“慷慨陈词”,尽管是让康熙以及众皇子包括上书房的三位大臣都感到很没面子,但是,从康熙对王掞的“处理”,应该说只要是头脑清醒的人都会看出,康熙对王掞对废太子胤礽的辩护甚至是对包括康熙在内的指责是比较认同的,也就是说,康熙在回到京城之后,对于在热河一怒之下囚禁了太子,造成了太子实际被废的举动,多少还是有些后悔的。
王掞师傅总的意思就是:太子到了今天这个地步,难道和众皇子们暗地里使绊子甚至是背后魇镇、上书房大臣不实心实意的辅佐、以及康熙作为皇上作为父亲的“不教而诛”没关系吗?
但是,康熙还是决定废黜太子,并宣布“公开推举新太子,京城四品以上官员,地方二品以上官员均可以举荐”。
康熙的这个举动,感到最兴奋的应该是八阿哥胤禩,因为在这个时候,大体上的状况就是:只要是公开推举,八阿哥胤禩的选票胜出的概率大于百分之五十,而其他的皇子们,几乎没有什么胜算。
当然,佟国维在朝廷的势力也是至关重要的,无论是哪位皇子要想得到储君之位,就必须要得到佟国维的支持。佟国维自己也很清楚,号称“佟半朝”的佟氏家族的的势力,是他们佟氏家族历经几代不倒,保持荣华富贵的资本。佟国维在这个时候并不糊涂,他告诫他的党羽:八阿哥胤禩的胜算也就是五成,再等等。
佟国维的意思是:还需要观望,那么他观望什么呢?他观望或者等待的就是“康熙的态度”。应该说佟国维的头脑很清醒——在这个问题上,康熙的态度,才是真正有意义的。
同时,佟国维在太子在热河出问题开始,就很冷静,并以“投机”为核心手段的“佟氏家族的祖训”为原则,开始了“不一条道走到黑”的提前布局,他把他的侄子隆科多安排到理藩院当了一个牢头。其实就是已经把隆科多这个“鸡蛋”,放到了另外一个篮子里。
佟国维的基本想法就是,他这是鸡蛋大概率是要放到八阿哥胤禩的篮子里,因为就“储君”这个问题,只要有选择的可能,八阿哥胤禩永远会是一个最热门的人选,只有选择支持八阿哥胤禩,才有可能会成就“拥戴之功”。
即使如此,佟国维依然会很冷静的搞好保证佟氏家族地位的应急预案。他一点也不糊涂。
佟国维在得到了他认为的康熙的“表态”之后,就把自己这只鸡蛋义无反顾的押到了八阿哥胤禩的篮子里,这个决定尽管是被康熙误导,但是当佟国维感到被康熙诱导的时候,佟国维依然是清醒的,他清醒的认识到:自己的这只鸡蛋肯定是要烂到八阿哥胤禩的这个篮子里了。但是,他必须止损,必须用自己这只鸡蛋烂在八阿哥胤禩的篮子里的代价,保护家族的另一只已经在四阿哥胤禛的篮子里的鸡蛋,并给这只鸡蛋罩上“无限忠诚于康熙皇帝”的光环,相当于给隆科多的“九门提督”上了一道“超前的保险”。
所以,佟国维必须承担“糊涂”的“罪名”,隆科多必须承担“出卖自己六叔以换取高官厚禄的骂名”。
可以说,佟国维在太子第一次被废的整个过程中,看似因为“老眼昏花”而错误的拥戴八阿哥胤禩被康熙罢黜,但是在这个事件当中,佟国维的所有操作,都是清醒的,结果也是达到了他的满意,他成功的用自己看好的家族后代隆科多替代自己成为新的“佟半朝”的代言人。
和徒有“贤王”虚名的八阿哥胤禩比较起来,那个“八贤王”胤禩才是真的糊涂蛋一个。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