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贾诩?

贾诩(147年——223年),字文和,凉州(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人,他的一生,足够精彩,足够传奇。可是,许多人都在罗贯中这个刘备脑残粉的误导下,盲目的崇拜诸葛亮,认为他神鬼莫测,辅佐刘备,是三国时期的第一谋臣。

而我却认为,尽管诸葛亮非常牛逼,但比起贾诩来,或许稍稍差一点。不信,听我仔细道来,最先贾诩辅保自己家乡的地方势力李傕和郭汜。但毕竟各方面的实力都太次,根本不值一提,在董卓挂掉以后,贾诩鼓动李、郭攻击长安,自己的人生也开挂了。

先后退马腾、除樊稠、保汉帝、救张绣、退曹操、间韩马、助曹丕、封三公。贾诩其人,以寒门登高,可谓励志;共奉七主,可谓有才;官至太尉,可谓显赫;古稀而逝,可谓长寿;儿孙袭爵,可谓善终。

仔细想想,李傕听贾诩两次,成功;不听两次,失败;张绣听贾诩四次,成功;不听一次,失败;曹操听贾诩两次,成功;不听一次,失败;曹丕听贾诩一次,成功;不听两次,失败。

……,呵呵,这种出谋划策的准确率,100%。

陈寿都客观的评价贾诩,说他“算无遗策,经达权变,其良、平之亚欤”。

那么,这样一个传奇之人,为何在三国时期影响不大,远比不上什么诸葛亮、周瑜、郭嘉、荀彧、荀攸……,甚至于,连好多二流人物也不如,比如许攸、陈宫、张昭、沮授……。贾诩的才华,当在这些人之上,或许,他唯一被世人所诟病的,就在于他太过圆滑,精通权谋,从内心鄙夷儒家的名节和忠义思想。

然而,当时正值乱世,礼崩乐坏,出身寒微的贾诩,如果不仰仗于权术以求生,或许早就在乱世中死去。很多人在诟病贾诩的同时,甚至称他为三国“第一毒士”,认为他洞察人性的弱点,出谋划策没有底线,极其狠毒和刁钻。接下来,我列举几个贾诩的事例:

王允联合吕布一同诛杀董卓后,开始在洛阳清算董卓的余党。李傕、郭汜等人皆为鼠辈,慌乱之下计划各自分散,逃回凉州老窝,可贾诩却坚决反对,提出:

“现今所有人都要把凉州兵斩尽杀绝,而诸位抛弃属众独行,一个亭长就能把你们抓住。不如带领部队向西,沿途收敛士兵,再进攻长安,为董卓报仇。如果侥幸成功了,就尊奉国家的命令征服天下;如果失败,再逃走也不迟。”

于是,李傕、郭汜等将,听从他的计谋,一边西撤,一边收拢旧部,开始进击长安。可惜!贾诩将祸水引到长安后,使得长安也变成了曾经的洛阳,成为第二座人间炼狱。

李傕、郭汜对此结果很满意,提出要给贾诩封高官,但他也认为自己杀戮太重而拒绝了。在李傕等人失败后,贾诩很快转投下家,成为了张绣的谋士,并辅佐张绣两次打败曹操,保证了张绣作为一方势力的存在。官渡之战前,他分析了形式,劝说张绣归降曹操,顺应了形势的需要。

在随同张绣加入曹操阵营后,随曹南征收获荆州,贾诩劝曹首先应安抚当地百姓,暂缓讨伐江东,防止高压之下孙、刘实现结盟。曹操不听,结果遭到赤壁之战的惨败。

曹操与西凉联军相持于渭南时,贾诩献离间计,瞬间瓦解了马超和韩遂的稳固同盟,使得曹操一举平定关中。

在老曹的继承人问题上,贾诩没有顺着曹操的心意,支持曹植上位,或许,他觉得这样大多数人的做法,他不屑为之。反而,以袁绍和刘表为例,暗示“废长立幼”的危害,相助了曹丕夺位上台,也为自己日后的寿终正寝打下基础。

纵观贾诩的一生,的确是辗转效忠过太多的主人,大致算算得有七八个了,这可比吕布的“三姓家奴”要多多了。

关于这点,我也觉得老贾有些忒不讲究了,但是,好歹人家的能力是没有问题的,在谁手下干都屡献奇计,算得上是个“爱跳槽的好员工”。最大的污点就是献计李、郭攻取长安,杀戮太过。

回答完毕!

参考资料:

《三国志·魏书·贾诩传》

《实话三国史》

如何评价贾诩?

平阳狐狸,回答问题。

千古名篇《过秦论》的作者,是西汉文学家贾谊,“三国第一毒士”贾诩便是其后人,智慧的基因源远流长呀!

顶级谋士贾诩常被人忽视,其实贾诩对三国历史进程产生了极其深远而独特的影响。在群星璀璨的三国,贾诩也绝对是一个老资格和老前辈。

贾诩生于公元 147 年,比诸葛亮大 34 岁,比司马懿大 32 岁,比周瑜大 28 岁,比郭嘉大 23 岁,比荀彧大 16 岁,绝对算是三国谋士圈里的“老大哥”!

我们不妨再来看看三国主公们的生存年代,曹操和孙坚生于 155 年,刘备生于 161 年,贾诩和这些老家伙算是同辈人,而且比他们都大,刘皇叔甚至比贾诩小 14 岁。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贾诩的出场也非常早,前十回就出场了,这一点倒符合历史事实。(诸葛亮)

有贾谊这样的先辈,贾诩自小聪慧机敏,学识渊博,时人将其比作汉之张良、陈平。注意,这可是别人的评价,孔明先生可是“自比管乐”。

举个小例子,一次贾诩随众人从中原返回老家凉州,被羌胡人所俘。贾诩自称是段公之外孙,请求不要杀害自己,定用重金来赎。段公是东汉在西凉的将领,在羌胡人中多有威望,于是贾诩被放走,其余人通通被杀。当然这个段将军贾诩也只闻其名,什么外孙都是瞎扯!

不过,光有小聪明是上不了三国这个大舞台的。贾诩至少两次改变和影响了三国的历史进程,一次与董卓有关,一次与曹操有关!

公元 192 年,呼风唤雨了三年的董卓被吕布所杀。老董一死。树倒猢狲散,西凉兵一哄而散。眼看着东汉朝局将向着另一个方向发展,不好意思,这时贾诩出场了,改变了这一切。

贾诩找到董卓手下的将领李傕郭汜,对他们说,如果我们单枪匹马的逃回老家,一个小小的亭长就能把我们拿下。不如召集军队杀回长安,放手一搏,获胜则更好,失败了再跑不迟。

李傕郭汜觉得此言有理,于是杀回长安,从此东汉朝局从董卓时代进入李傕郭汜时代。没有贾诩,便没有这一切,东汉或许还能喘口气儿。

后来贾诩辗转来到张绣部下,这是官渡之战一触即发,袁绍曹操都有意招纳张绣。最终张绣听从贾诩的建议,投降曹操并参与官渡之战,结果不必再说。

我们不能说张绣的加入对官渡之战产生了多么重大的影响,但西凉兵的战斗力是实实在在的,张绣名字虽然带个绣字,绝非绣花枕头,也是一个能争冠战之人。加之大谋士贾诩的加入,自然对曹操阵营有益无害。如果官渡之战发生变局,三国的历史又将会怎样,不得而知!

贾诩这两次决定都改变至少影响了东汉末年的历史走向,他的选择一切从现实角度和自身利益出发,不关乎大义和道德。此外贾诩不但有战略眼光,在战术上也是一位行家里手,两败曹操和计败马超是他的杰作。

(张绣)

贾诩投奔张绣之后,曹操南征,张绣第 1 次投降曹操。大家都知道,曹操喜欢女同志,于是便娶了张绣貌美如花的婶娘。张绣一时气愤,在贾诩的建议下夜袭曹操。此次曹操亏大了,不但军败,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大将典韦均战死。

顺道说一说《三国演义》里没有的东西。在一些评书故事中,张绣占据宛城,一套“百鸟朝凰枪”天下无敌,人称“北地枪王”。在宛城之战中,虽然胡车儿偷了典韦的双戟,但没有过人的本事,张绣也杀不了典韦。

张绣师从武术大家童渊,与西川大都督张任,赵云是同门师兄弟。后来张绣与赵云大战三百回合,被赵云自创的“七探蛇盘枪”刺死,从此奠定了赵云“天下第一枪王”的地位!

言归正传,张绣反了曹操,第 2 年曹操又南征张绣,张绣被围。这时曹操闻得袁绍准备偷袭自己的大本营许都,于是准备撤军,张绣刘表联军出击,不幸被曹操军打败。

张绣出自西凉,确实是个狠角色,不听贾诩的劝告,亲自率军追击曹操,大败而归。张绣垂头丧气的刚回来,贾诩催促张绣继续追击,张绣不情不愿的再次出发,这次却大胜而归。

张绣这下子懵了,赶紧请教贾诩。贾诩风轻云淡的说,这道理其实很简单,曹操撤军。为了防止我们偷袭追击,必然亲自断后,你要去肯定是找死。曹操打败了我们。以为我们不会追击,必然派别人断后,自己率军赶紧撤。这次你再出发,自然会碰上软柿子,自然获胜!不用说,张绣的脸上必然写了一个大大的服字。

后来在贾诩的建议下,张绣二度降曹,贾诩随曹操进攻西凉的韩遂、马超。

贾诩的人生分为两个阶段,西凉集团和曹魏集团。前半生辗转于董卓,李傕郭汜,张济张绣叔侄等都是西凉集团。这次面对同是西凉集团的韩遂马超,贾诩根本没有留情。

在贾诩的反间计下,韩遂、马超反目,最终曹军大败西凉兵。这个故事在《三国演义》的演绎下更加精彩!

我们可以看出。贾诩是三国时期的顶级谋士,对天下大势看得明明白白,同时也深谙自保之道,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

早年劝说李傕郭汜反杀长安之后,西凉兵个个兴高采烈,手舞足蹈,加官进爵,不亦乐乎。李傕郭汜也要给贾诩加官进爵。贾诩以各种理由推却。

在贾栩看来,天下有不义之财,也有不义之名,都不可取。这种淡然的态度和面对诱惑时的冷静,确实非同凡响。

在加入曹魏集团之后,贾诩功劳卓著,又年资较长。但做事从来内敛谨慎。平时不与人接触,在儿女的亲事上也不攀附权贵,同样没被功劳,名望冲昏头,冷静的如同一块寒冰。

公元 223 年,贾诩去世,享年七十六岁。一个大智慧与小聪明兼备,战略眼光与战术手段并有,同时看透人生和政治,典型的实用主义者和现实主义者,一切从现实利益出发,最终得善终,绝对是一个厉害的大牛人!

如何评价贾诩?

贾诩,字文和,甘肃武威人,曹魏的开国功臣,也是一位著名的谋士和军事战略家。其实这个人物在罗贯中的笔下,他远没有司马懿、诸葛亮等人出名。但是要说到“三国人物究竟谁最聪明?”,非贾诩莫属。在三国那个盛产谋士、能人的群体之中,能在后世人眼中,担得起“第一谋士”美誉的,也就只有贾诩了。如果只是单纯的看电视剧版《三国演义》,从而忽略了真正的三国历史,那么你一定会错过三国历史上这个最聪明的人。

百忍成金,保全性命

贾诩的身上有一个特点,他真正的做到了,古人经常所说的“百忍成金”。 “忍”这个字说起来容易,但是做起来难,历史上“小不忍而乱大谋”的英雄人物,绝对不在少数。关于贾诩的前半生,史书中并无太多笔墨记载。毕竟他真正的登上三国这个历史大舞台,已经四十多岁了,相较于那些早在青壮年时期,就已经辅佐着主公打天下的诸葛亮、郭嘉等人而言,他的起步确实有一些晚,然而当这些人的命运走向终点之时,贾诩所取得的成就,都是那些建功立业者可望而不可及的。

贾诩之所以能够做到大器晚成、厚积薄发,其实就在于他的智慧。最早能够体现他聪明的一件事,出自于《三国志》,从这件事里你能够看到他聪明的一点,就在于永远不多说废话。贾诩年少时,唯一能够赏识他的人只有汉阳的阎忠,《三国志》中曾记载,阎忠“谓诩有良、平之奇”,所以贾诩才能够举孝廉为郎。只是他在这个职位上干了没多久,便患病返乡。只是在返乡的途中,他们同行的这一伙人碰上了心狠手辣的马贼。

当这些马贼的刀架在这群人的脖子上时,有人赶忙掏出银子慌忙求饶;至于那些身上没有钱财的,只能以命抵钱。贾诩的身上也没有带什么银两,只是当他面对着这一群暴徒之时,却毫不慌张,他灵机一动,谎称自己是镇边大将段熲的外孙,这位将军名声在外,曾经带着400人扫清羌族叛乱,这个身份一拿出来,令这些马贼闻风丧胆。虽然迫于将军的威名他们迟迟不敢动手,但是贾诩知道,自己想要逃命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所以他给这伙马贼许下承诺,自己愿意回到外公府邸,给他们拿来双倍赎金。

就是这几句话,让马贼轻易放了贾诩。然而贾诩从这伙人刀下逃脱以后,并没有匆忙逃命,反而是将这伙马贼的行踪上报官府。官府按照贾诩所说,将这一伙马贼一网打尽。其实在整个过程中,贾诩从未多说一句话,他仅仅是表明假身份,许下假承诺,就能够从刀下亡魂逃出生天,甚至永绝后患。如果是单纯的小聪明,又如何化解这场生死攸关的劫灾难呢?毕竟与他一同同行的那些人,可都是成了这些人的手下亡魂。

初登舞台,两度击败曹操

贾诩正式在三国舞台上入场,就是在董卓乱洛阳后。董卓和贾诩是老乡,当时的董卓权倾天下以后,贾诩在这个时候登场自然是最佳选择。只可惜他被提拔为平津都尉没多久,王允的一场连环计就要了董卓性命。这个时候,董卓手下的那一些心腹大将是走是留,都成了一个问题。当时李榷等人,建议就地解散军队直接回老家。只可惜这一群人失去了龙头,就没有人能给他们做主,争了个面红耳赤,也没人能拿定主意。

这个时候贾诩登场,他的建议与想法都很中肯。如果这些将军都弃军跑路,朝廷不用浪费多少兵力,就能够将这些人赶尽杀绝。既然成败都是一死,倒不如带着本队人马杀回长安,如果此事能成功,将军成长朝廷自立为王也不是没有可能的事,如果失败到时候再溜之大吉,倒也不是什么丢脸的事。不过这件事并没有给贾诩留下一个好名声,人们反倒认为他是一个“乱武”之人。因为这些将领听从了贾诩的建议,才有了接下来令世人所不耻的长安乱。

其实这种过错也并不能完全嫁祸于贾诩身上,在那样的乱世之中,人们所想的是保命之计。当时的汉王朝早已经孱弱不堪,地方军队杀入长安也是迟早的事。他规劝董卓的这些手下将领杀回长安,其实只是推动了历史的进程而已。更何况通过这一计谋,贾诩也真正的认清了,这李、郭二人,并非他能依附之人。但是成功讲的就是谋略,只是他的这一步棋是通过别人的成败来决定的,或许他也没能想到这二人竟然会做祸乱长安、屠杀百姓之事。

当贾诩看清了西凉军的局势发展,他早已经为自己谋划好了退路。李、郭二人皆是草莽,通过这一场战乱,贾诩早已经知道西凉军迟早是要灭亡的。所以他离开了长安,先是投靠了自己的同乡段煨,这位华阴将军虽然待贾诩不薄,只可惜也是一个猜忌心很强的人。当时贾诩在军队中的威望,要远胜于段煨。他在别人的地盘上喧宾夺主,任何一个有野心之人都会对他有所忌惮。

贾诩也是个聪明人,他可从来没有想要在一棵大树上吊死,而且他也很清楚的知道自己的存在已经威胁到了段煨的威望,如果他及时离去,段煨没了他这块心病,说不定还能善待他的家人。所以他暗中联系了张绣,孤身一人跑到宛城,去投靠了张绣。贾诩这一次易主,才是他精彩人生的开篇。因为在张绣的身边,贾诩两次贡献计谋都让曹操兵败而退。曹操作为三国的一代枭雄,他平生经历过的战败可是少之又少。

但是他却在贾诩的计谋中栽倒了两次,贾诩能够打败曹操,完全不是靠运气,而是靠智慧。当时曹操南征张绣,起初贾诩劝阻张绣,绝对不要去追打曹操,否则会中了他们的埋伏,事实证明确实如此。当张绣兵败而归时,贾诩前来献计,现在收集散兵去追击曹操,必然能够击退曹军,果然张绣大获成功。所以曹操的战败,不是输给军队,而是输给贾诩的。人人都说三国里的诸葛亮才是料事如神的聪明人,但是比起不怎么起眼的贾诩,他才是真正做到了算无遗策之人。

顺势归降,独善其身

过了一年以后,当天下局势趋于明朗之时,张绣萌生了归顺之意,这个时候袁绍也抛出来了橄榄枝,只是当袁绍派出的使者前来招降之时,贾诩却在这个时候表明态度,让张绣拒绝袁绍的招降,同时建议他归顺曹操。这个建议确定张绣很不解,毕竟在他的眼里,袁绍远比曹操更加具有实力,更何况曹操战败于自己之时,他的亲生儿子、手下大将,甚至连最喜爱的马匹都死在了自己手中,投降曹操不就等于白白送死吗?

这个时候的贾诩,又一次展现了什么叫做目光长远,思路清奇。在贾诩的眼里,归顺曹操才是上策,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点:曹操打的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旗帜,归顺于他并不是归顺于个人,更像是归顺于朝廷;第二点,袁绍就是因为势力太大,他们归顺以后并不会得到重用,然而曹操不同,他正是用人之际,到他的手下俯首称臣才更加能够得到善待;第三点:曹操如果真的有称霸天下的雄心,他绝对会抛弃恩怨,树立一个贤德的名声。

听了这几点以后,张绣也被贾诩给说服了,心甘情愿的归顺了曹操。张绣带着手下归顺之时,确实如贾诩所想。曹操听闻张秀前来归降,甚至亲自前往迎接,表现出格外亲热的姿态,也从来没有提起过他战败之事,甚至他还亲切的拉着贾诩的手说道:“使我信重于天下者,子也”。此后张绣成了他麾下大将,贾诩做了他麾下谋臣,曹操对于他们二人的奖赏,远要高于平常人,然而这一切,在贾诩劝降之时,就已经在他预料之中了。

能够正确认识天下大势者,就能够深度揣测人心者,甚至能够在战场上有着高明决策者,当真只有贾诩一人。在他归顺曹操之后没多久,就爆发了著名的官渡之战。虽然在这场战役中,贾诩并无太亮眼的表现,甚至后来留守许昌,在曹操出征的队伍中,基本上看不到他的身影,但是每当到到了紧要关头,他绝对是压轴出场的那个重要人物。马超、韩遂带兵来犯,贾诩的一招离间计,让西凉军战斗力大打折扣。

曹丕、曹植的的立储之争,让曹操拿不定主意,他前来找贾诩,希望能够获得一些让他痛下决心的有效意见。刚开始贾诩沉默不言,当曹操焦虑之时,他缓缓说出袁绍和刘表二人,曹操瞬间恍然大悟,这二人曾经都是废长立幼之人,如若曹操也效仿二人,政权颠覆是迟早的事。虽然未曾直接说明,但是贾诩完全是“一语点醒梦中人”。

藤树先生说:

贾诩大多时候都退居幕后,在这样的权势之争中,永远活得像一个隐士,也只有他在众多三国谋士中,活到到了77岁高寿。司马懿是狼子野心,诸葛亮是绝对的忠心耿耿,善于将计谋摆上明面的自然是郭嘉。然而真正识时务、懂进退、独善其身之人,当属贾诩。这样的人,无论是在生活中,又或者是职场上,才是真正深藏不露的高人。

(感谢阅读,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参考资料:

《三国志》

《贾诩为何堪称“算无遗策”》

《逆向思维让贾诩成为东方不败》

如何评价贾诩?

个性不适应那个时代的政治生活,又不愿意改变自己。

如何评价贾诩?

毒士贾诩,字文和。陈寿认为他是仅次于张良,陈平一类人的谋士。贾诩既能出谋划策,运筹帷幄,又能在乱世之中多次易主而保全自己以及家人的谋士。

多次易主

先投董卓,董死后;聚集李傕等人杀回长安。后来又投奔段煨,但由于贾诩名气很高,段煨的部下对贾诩很敬仰,段煨却害怕自己的权力被贾诩夺走。贾诩担心长久待下去会被谋害,所以脱离了段煨,并且认为自己离开后,段也很开心,既不用但心权力被夺,又能多一个外援,这样段还会厚待自己的家人。



贾诩投奔张绣后,张绣对他的礼节很周到,而此时的段煨真的如贾诩所预料的那样,厚待了自己的家人。后来,贾诩又与张绣一起投奔了曹操。贾诩先后一共投奔了五个人。

算无遗策

贾诩懂得随机应变(曾经冒充一个太尉的外孙而没有被杀),他所出的谋略几乎没有失误的。

追击曹操,曹操攻打张绣在撤兵之时,贾诩建议不要追杀,但张绣一意孤行追杀被击败。战败后,贾诩却又建议追杀,张绣信了他的话,打了一个胜仗。贾诩认为,曹军刚撤退时,曹操亲自殿后,故无法击败;而曹操胜利之后,一定会快速前进,留下其他人殿后,那么就可以击败曹军。

投奔曹操,贾诩认为投奔曹操有三点优势。



1.曹操是奉天子之令号召天下。2.袁绍强大,即使投奔了也不会被重视;而曹操弱小,投奔过去会得到重视。3.曹操有大的志向,会放弃个人恩怨。事情果然如贾诩所预料的那样,曹操见了贾诩很开心,而且也没有追究昔日与张绣的恩怨。

为击败袁绍,马超而出谋划策。在击败袁绍和马超的过程中贾诩也参与其中,为曹操出谋划策,尤其是攻打马超的时候,利用了贾诩的计谋而取胜。

而在赤壁之战,江陵之战(此时曹丕即位)之前,贾诩建议应该修养生息,使人民安居乐业,不建议大动干戈。但曹操,曹丕均不听去他的建议,两场战争都失败了。

贾诩的计谋就是这么精准,几乎从来没有失误过。

明哲保身

贾诩始终认为自己不是曹操的老臣,但是却为曹操谋划的时间很长,怕被猜疑。所以常常闭门不出,也不愿与他人过多交往,儿女婚嫁等,均不高攀。天下之人都赞许他。

我个人认为贾诩的才能高于郭嘉(甚至可以与诸葛亮,司马懿等人一绝高下),贾诩的计谋比历史中记录的还要高深,因为担心被猜疑,所以在后期出谋划策时不可避免的畏手畏脚。贾诩宁可不使自己的才能完全展示,也不愿因为锋芒毕露而被猜疑,可见贾诩在心机与心计等方面也有很高的觉悟。贾诩在保全自己和家人不受伤害的情况下,既能多次易主,又能展示自己的谋略,可见水平之高。

如何评价贾诩?

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贾诩,就不会有三国乱世了。

先做个假设,如果没有贾诩,东汉末年的诸侯纷争会怎样。首先按照李傕郭汜最初的想法,西凉军就直接解散了,大家各自逃命,如此一来,在长安的大汉天子的地位就不会一落千丈,虽然大不如前,但是至少天子没有蒙难。

在看中央,由原来的司空王允住政,可以说是名正言顺,军事方面有飞将军吕布,也是能征善战。按照王允的意思,是要辅佐皇帝,而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样一来,诸侯之间可不敢向天子开战,你说清君侧?主政的可是天子。用不了多久,天下就会基本稳定下来,剩下的就是削弱诸侯了。

而贾诩的出现让这一设想变为泡影,一句出兵长安,可保不死,还能为董卓报仇,直接促成了这三国乱世。当初贾诩在凉州的时候,告诉李傕说让他散布谣言,说王允要血洗凉州,民众恐惧之魂,你在打着自保的旗号,就会有十万之众响应,最后果然如贾诩所料。

不过从此之后,贾诩也是明白自己做了错事,毕竟是自己让天子蒙的难,所以这之后贾诩开始变得低调行事。在李傕哪里,贾诩暗中保护汉献帝,也是怕以后被追究责任。后来贾诩离开李傕,投奔了段煨,贾诩向来知名,为段煨军所敬服,段煨心里怕贾诩夺其兵权,但在表面上对贾诩十分礼遇。贾诩看出后,心不自安。南阳张绣与贾诩暗中有来往,张绣便派人去迎接贾诩。贾诩临行时,有人问贾诩:“段煨待你这么好,你为何还要离去?”贾诩说:“段煨生性多疑,有猜忌我的意思,待遇虽然优厚,却不可依靠,待久了一定会被他所害,而我离开他一定很高兴,又指望我连结外援,一定善待我的家人。而张绣缺乏谋士,也很愿意得到我,这样我和我的家人都能够得到保全。”贾诩到达张绣处,张绣果然大喜,对他“执子孙礼”。而段煨知道贾诩离去,也果然善待其家人。

再后来,曹操攻宛城,贾诩用计杀得曹操大败,还解决了典韦和曹昂。随后曹操多次进攻宛城,都被贾诩击退。

官渡之战的前夕,张绣在犹豫是投降曹操还是袁绍。贾诩建议投降曹操,理由是曹操没那么小心眼,这人很现实,而且曹操人少,你去了会受重视,而袁绍才不在乎你的存在。果然张绣投降了曹操,并没有受到追究,反倒被善待,倒是曹丕天天吓唬张绣,最后弄得张绣病死。

在立世子上,贾诩也是旁敲侧击的建议曹操,最终确定了曹丕的地位。

说了这么多,贾诩最大的优点就是会看人心,他所有的计策都是用在人心上,也正是如此,会被称为“毒士”。再有就是,贾诩真的很低调,可以说是三国诸多谋士里特别会明哲保身的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