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有何出色之处让乾隆和嘉庆都认为继承皇位非他不可?
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1782年—1850年),原名绵宁,即位后改为旻宁。史称道光皇帝,是清王朝唯一一个以嫡长子身份继位的皇帝,既是嫡子,又是长子,难得啊。可或许是优势过于明显了,没有激发出他应有的斗志和潜能,皇帝做的一塌糊涂。
他爹嘉庆好歹还抡了三斧头才休息的,可你瞧这哥们,从登基到崩世,好像干的活儿真不多,即便干了,也是出力不讨好的活儿,没有多少正面的意义。
一、整顿吏治。
豫亲王是清初开国功臣多铎之后,妥妥的一个铁帽子王。嘉庆皇帝的国丧期间, 豫亲王愣是压抑不住自己的兽性,强行和自家的一个丫鬟发生关系。本来,此事可大可小,结果呢,道光同志特别生气,下令处死豫亲王。这可捅了马蜂窝,不仅宗室纷纷劝阻说情,就连太后也跳出来阻挠。其实每个人都在扮演自己的角色,都想着皇帝一言九鼎,咱们闹一闹也算是送豫亲王高高心心的走了。可结果呢,没看懂剧本的道光皇帝,居然收回成命了。
吏治腐败,在道光即位时已经非常明显了,贪官众多,层层盘剥。道光皇帝几次都想革除弊制,但无奈利益集团势力太大,咱的这位董事长性格软弱,毫无霸气,缺乏志向和决断力,几次仰天长叹之后,也终于像他老爹嘉庆皇帝一样,走向了懈怠,知难而退了。
后来,谈起官员通过陋规搜刮百姓,道光皇帝愤然叹息,这种情况“相沿已久名为例禁,其实无人不取,无地不然”。当然啦,当时的道光同志说的很慷慨,不过呢,也就说说而已,连他自个儿都没当真,说完也就完了。
二、厉行节俭。
吏治整顿难有作为,但总可以独善其身吧。于是道光同志掀起了绝对非主流的节俭风潮。这就有点儿过头了,身为皇帝,你可以狠,可以傻,也可以色……,但是,你别抠啊,而且还成功当选了中国史上最抠的皇帝。
举例说明,道光同志宴请大臣吃饭,流程应该是这样的。首先公开场合通知大臣一声,皇帝要赐饭了,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流程已经结束。真饭是没有的,想吃回自己家吃,皇帝赐饭只是一个荣誉头衔,表示老大对你最近的工作很满意,仅此而已。
日常中,道光的办公用品只用普通的毛笔、墨、砚台,还把那些御用过的毛笔、墨和砚台赏赐给大臣继续使用;吃饭每餐不过四样菜肴,除龙袍外,其余常服穿破了就打上补丁再穿,这句话真没有夸张。
后宫嫔妃,平时不得穿锦绣的华丽衣服。除太后、皇帝和皇后以外,其余众人基本上粗茶淡饭,非节庆之日不得食肉,其余山珍就更别想了。这哪里是皇宫的生活,简直是难民营的生活,怪不得从他开始一个比一个瘦,敢情都是饿的。
朝堂上,百官都学习皇帝好榜样,穿旧衣服能升官。你可以试想一下,在道光皇帝的朝堂上,放眼望去,大臣个个衣衫褴褛,知道的是大清朝道光皇帝在朝会呢,不知道的还以为是丐帮洪老帮主在破庙里聚会呢。
三、 禁烟运动。
道光同志估计到死也没弄明白,当初自己为何要禁烟?
他爹禁烟,是因为人家嘉庆不吸鸦片。而自己平时吸的挺带劲儿,为啥要禁烟呢?哦,想起来了,上次丐帮朝会时,好多大臣都主张禁烟,说是为了巩固政权,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提防洋人借此叩关国门……。反正听起来蛮有道理的,于是就同意了。同意了就干,而且没人反对(英国人倒是反对,可见得着他吗)。
道光元年(1821年),决定摘除循隐夹带鸦片之洋商伍敦元所得顶带,以儆效尤。道光二年(1822年),令广东并各省督抚,严查银两和鸦片,不准有偷漏情弊,如有放纵之官员,“即行参革治罪”。道光三年(1823年),命吏、兵二部酌定失察鸦片条例。道光九年(1829年),命两广总督李鸿宾等妥议截禁鸦片来源及严禁洋钱流通章程。道光十年(1830年),命内阁通谕各地,严禁内地种卖鸦片烟。道光十一年(1831年),命山东巡抚纳尔经额妥议严禁种卖鸦片章程,还命两广总督李鸿宾确查外船囤积私销鸦片积弊并酌议杜绝办法。道光十三年(1833年),令各省督抚严防外国船只侵入内地洋面,还命内阁通上禁烟禁纹银出洋。道光十四年(1834年),又命闽浙总督程祖洛等妥善斟酌肃清洋面死犯鸦片之策。
道光十九年(1839年),令林则徐抵达广东,在邓廷桢等的密切配合下,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禁烟抗英斗争。
四、 鸦片战争。
1839年6月3日,道光十九年,林则徐下令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鸦片。史称“虎门销烟”。
虎门硝烟从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鸦片在中国的泛滥,在民间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其次,这次禁烟运动大大增强了中国广大民众对鸦片危害性的认识,使很多人看清了英国向中国贩卖鸦片的本质,唤醒了中国民众的爱国意识和爱国热情。 经过这次事件,禁烟英雄林则徐被中国人尊为民族英雄。其清廉、无畏和刚正不阿的形象也甚为后人传颂。
但是,“虎门销烟”并没有从根本上有效地解救中国于水火之中,反而是加速了英国殖民者对中国的侵略。直接原因,禁烟运动损害了英国资产阶级和殖民者的经济利益,英国政府很快决定对中国发动蓄谋已久的侵略战争,“虎门销烟”也成为了外国列强发动鸦片战争的导火索。从这个角度看,“虎门销烟”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脚步,从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史的转变。
道光二十年(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正式爆发,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始,也是封建的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转折点。满清战败,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使其成为满清第一个割地赔款的皇帝,更成为中国社会由盛转衰的直接见证者,惊醒了做了成百上千年“天朝上国“的美梦。
这哥们,没啥功劳,也没有闯了多大的祸。如果他的年代换成他爷爷乾隆,那估计可就咱儿完啦。。
道光有何出色之处让乾隆和嘉庆都认为继承皇位非他不可?
恰恰以他的平庸,才侥幸继承皇位。
他若出色,神武聪慧,早就圈禁于宗人府。
皇帝最敏感,潜在有可能危胁其皇位的人。
不管亲疏,先把他们扼杀于摇篮中。
故,傍君如伴虎。
皇帝也杀子。
#凌远长著井
道光有何出色之处让乾隆和嘉庆都认为继承皇位非他不可?
作为清朝唯一以嫡长子身份继位的道光皇帝,一出生就已经被乾隆、嘉庆内定为未来的储君了。
尤其是嘉庆帝,因为他心爱的皇后喜塔腊氏在做了一年多皇后就去世,皇父嘉庆自然就把全部心思都放在了旻宁身上了。
除了乾隆、嘉庆两代的看重之外,还要旻宁自己懂事,处变不惊、临危不乱,再加上一点点运气,才能最终继承大统。
乾隆三十九年,乾隆亲自赐婚喜塔腊氏为皇十五子顒琰的嫡福晋,四十年生皇子旻宁(即道光皇帝)。乾隆亲自赐婚,自然希望喜塔腊氏所生的皇子能顺利登基,以填补自己的嫡子永琏不能继位的遗憾。(永琏之名乃雍正亲赐,代表着雍正、乾隆两位帝王的深切寄托,可永琏早死,乾隆对此一直耿耿于怀)。
除了皇爷爷的殷切期望外,父亲嘉庆也对旻宁的教育方面十分重视,希望他要修心养性,静心读书。而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旻宁,并没有在父亲的沉重压力之下产生任何叛逆心理。而是“经史融通,奎藻日新”,自律自爱,学而有成,俨然一副盛世英主的模样,这让嘉庆皇帝很是欣慰。
平乱有功,继位风波旻宁不止能文,而且能武。嘉庆十八年,发生了自“宋明未有之事”的天理教民攻入皇宫的突发事件。当年,嘉庆正在木兰围场狩猎,旻宁却因事先回京师。乱事一起,天理教首领林清率领天理教明攻入紫禁城,直冲皇帝寝宫——养心殿。
当时的旻宁正在上书房读书,听闻事变后却不像其他人一样乱作一团,而是马上组织了一支防守部队。旻宁自己则是“命进撒袋、鸟统、腰刀,饬太监登垣以望”,并且“发鸟统殪之,载发再殪”。旻宁亲自动手打死了几个靠近养心殿的乱民,临危不乱。
而乱事暂时平定后,旻宁“飞闻上报”在木兰的嘉庆,并下令“关闭京城四门”,到储秀宫安抚太后和一众嫔妃,甚至亲自带领卫士到西长街一带巡逻,一直坚持到乱事平定,嘉庆从木兰围场回来。“天理教之乱”后,众人或称其智勇沉着,或夸其举措有方,旻宁在朝野民间中的威望大增。
不过旻宁的皇位是稳了,可意外这种事说来就来,嘉庆二十五年,驱热河秋狝的嘉庆皇帝突然病逝,可他按照前朝秘密立储所写的诏书,却找不到了。经过了一番折腾,最后才在服侍嘉庆多年的老太监身上的小盒子里找到,于是当日便宣布:由嫡长子旻宁继承大统。
本文作者/狐史首丘:主写三国,次写明清,其余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道光有何出色之处让乾隆和嘉庆都认为继承皇位非他不可?
道光皇帝,爱新觉罗·旻宁,生于乾隆四十七年,是乾隆皇帝的的孙子,嘉庆皇帝的第二个儿子,嘉庆四年,嘉庆皇帝遵秘密建储的家法立其为太子;嘉庆二十五年即皇帝位于太和殿,时年三十九岁。
道光虽然是嘉庆的第二个儿子,但是其母是嘉庆的嫡福晋喜塔腊氏,而皇长子却为侧福晋所生,且两个月即夭折。所以说,道光皇帝的地位是嫡长子。乾隆在即位后,就立自己的嫡长子永琏为太子,后因其病逝,才改立了颙琰为太子。所以嘉庆即位后,遵循其父的传统,也立旻宁为太子。而且此时重嫡轻庶的观念在满清皇室里也已十分浓重,这也使得旻宁的地位相当优越,成为了皇位继承人的首选。
而且道光皇帝自幼就聪明伶俐,深得其祖乾隆皇帝的喜爱。乾隆五十六年,十岁的道光随乾隆到木兰围猎,用弓箭捕获一头鹿,这令乾隆十分高兴,当时就赏给了黄褶、翠翎。
道光有何出色之处让乾隆和嘉庆都认为继承皇位非他不可?
受到中学历史教科书的影响,现代很多人提到道光皇帝第一时间想到,也是唯一能想到的,就是鸦片战争。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经过前前后后两年的战争过程,清帝国最终败给了蒸蒸日上的大英帝国,签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从此开启了中华民族的百年屈辱历史。
因为鸦片战争,道光皇帝被“钉在了耻辱柱上”,无能,懦弱,甚至废物,这可能是很多人对他的第一,也是唯一印象。然而,抛开农业国大清被发达工业国英国吊打这一屈辱的事件,道光皇帝实际上并不是一个干啥啥不行的皇帝,相反,道光皇帝作为一个守成之君,在不和工业文明接触的情况下,是相当合格的。
不妨看一看,道光在位期间的一些建树:
道光皇帝继位之处,便提倡节俭,在他登基之后的半个月,便下了一道诏书,要求”各省的陋规,如舟车行户、火耗平余、杂税存剩、盐当规礼,其名不一。有此地有而彼地无者,有彼处可以裁革而此处断不能裁者。虽然明令禁止,照样巧取豪夺,上司借此恐吓属员,小民为此控告官吏。不如明立章程,加以限制。只是各省情形不同,令各地督抚将所属地区陋规逐一清查,应存者存,应革者革。”
道光六年,曾经在新疆做乱的大小和卓之中的大和卓波罗尼都之孙张格尔,从境外借兵侵入新疆,道光皇帝派兵前去平叛,经过三年的战争,最终活捉张格尔,将其押送至北京,斩首示众。此举保卫了西北边境的稳定,并且巩固了清朝对新疆的统治,维护了版图的完整与统一。就守成之君的标准而言,凭借这一点,道光就已经可以称得上是合格了。
此外,道光皇帝曾经整顿吏治,查处过一大批贪污分子。虽说由于清朝此时积弊已深,此次肃贪并没有取得预想中的效果,然而可以看出道光皇帝有意作为。
对于鸦片的态度,道光皇帝实际上一直秉持着“禁”的态度,只不过朝中大臣分为;两派,林则徐等人主张严禁,而埼善和伊里布等人主张缓禁,道光最终听从了林则徐的建议,严禁鸦片,此举最后成为了鸦片战争的导火索。
通过以上粗略的列举,可以发现,道光皇帝虽然晚年经历了对工业文明的重大失败,但除此之外,他的其他表现可以说是合格的。这也说明,道光是一位合格的,有一定能力的传统意义上的专制君主。这也无怪乎嘉庆皇帝要传位给他。
实际上,道光皇帝在小时候便展现出了他在文武方面的才能。道光在孩提时代,勤奋好学,手不释卷;在跟随乾隆皇帝打猎时,不到十八岁的道光御前猎鹿,讨得乾隆皇帝的赏识;嘉庆年间,天理教教徒攻入皇城,彼时还是太子的道光皇帝亲自率领火枪营,身先士卒,全歼了天理教徒,使得嘉庆皇帝化险为夷。这些都说明,道光皇帝是一个有着不凡的文化素养和心理素质以及身体素质的皇子,嘉庆与乾隆都看好他,这也就不足为奇了。
道光有何出色之处让乾隆和嘉庆都认为继承皇位非他不可?
道光帝是清朝入关以后第六位皇帝,名爱新觉罗·旻宁,在位期间十分节俭,勤政爱民,奈何才略有限加上清朝的颓势已无法阻挡,一生都比较碌碌无为,鸦片战争也是在道光帝当政时发生的。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以后,道光帝都得过且过、拒绝变革,致使清朝内忧外患日益严重,清朝已经陷入危机之中。但就是这样一位平庸的皇帝,却被乾隆帝隔代指认为皇位继承人,其父亲嘉庆帝也遵循了乾隆帝的意愿,将皇位传给了道光帝,这是为何呢?
其一,道光帝出身十分尊贵。自古以来,嫡长子继承制都是封建王朝的皇位继承制度,但是清朝却没有遵循这一制度,雍正帝创立秘密立储制度后更是诸位皇子都有机会当皇帝,杜绝了康熙末年九子夺嫡的情况。而道光帝就是清朝唯一一位以嫡长子身份入继大统的皇帝。他本是嘉庆帝的次子,但是嘉庆帝的长子早夭,连名字都没来得及取,所以道光帝就成了嘉庆帝诸多皇子中实际上的长子,加上其母是孝淑睿皇后,既是嫡子又是长子,即使清朝不遵循嫡长子继承制,在嘉庆帝眼中旻宁还是比其他皇子更有资格继承皇位。
其二,道光帝文采斐然、才思泉涌。清朝的皇子十分辛苦,六岁起就要读书,每天早上五点之前,就要到上书房温习功课、等候师傅,寒暑无间。师傅到来之后,皇子们习诗书、作诗文,下午一点多才结束。此后,“又有满洲师傅教国书、习国语及制骑射等事,薄暮始休”。正是对皇子进行如此严格的教育,才使得清朝的皇帝无昏君(庸君居多),而道光帝更是嘉庆帝几个儿子中最显眼的那个,据记载道光帝“六龄就傅,聪明天亶,目下十行”,可见其天资聪慧,加上嘉庆帝的只有五个儿子,还早夭了一个,矮子里拔将军,道光帝确实是那个最适合继承皇位的人。
其三,与乾隆帝小时候颇为相似,勾起乾隆帝的回忆,隔代钦点继位。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年仅10岁的道光帝追随乾隆帝去木兰围场参加木兰秋狝,并且一箭射中了飞奔的野鹿,此景让乾隆帝想起了自己小时候跟随爷爷康熙帝去打猎的事。当时年仅12岁的乾隆帝面对突然出现的熊也可以从容不迫,跟康熙帝合力杀死了熊。一晃七十多年过去了,已经83岁的乾隆帝在孙子身上似乎又看到了自己当年的影子,十分高兴,立刻交代嘉庆帝将来要传位给这个孙子。嘉庆帝也是遵从了父亲的意愿,在乾隆帝驾崩后就秘密立储,《清史稿》中记载“(嘉庆)四年四月戊戌,仁宗(嘉庆)遵建储家法,亲书上(道光)名,缄藏鐍匣。”
虽然最后道光帝的继位还是依靠的嘉庆帝的遗诏,不过皇位传给旻宁实际上已经是当时诸多皇子心中心照不宣的事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