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炮为什么干不过舰炮?

一般来说,陆军的火炮都打不过海军的舰炮,这是为啥呢?道理很简单,一起来看看。

首先,海军的舰炮口径可以做的更大,尤其是一战、二战时期,海军的舰炮普遍比陆军的火炮口径大一个级别。现代战争中,陆军的155毫米榴弹炮已经很普及,由于海军已经走过了舰炮时代,进入导弹时代,所以当代海军的舰炮口径基本都低于155毫米,较大口径的也就127-130毫米。

图为我国76毫米舰炮,可见其射速很快。

不过在一战、二战中,海军也是以舰炮作为主要武器,当时的海军舰炮口径就要大的多。比如,一般的驱逐舰都装备100-150毫米的舰炮,更大的巡洋舰可以装备100-203毫米舰炮,更有甚者,一些叫做战列巡洋舰的家伙,还装备了280毫米以上的舰炮。至于当时的海上霸主战列舰,舰炮口径一度达到了406毫米。

这样的舰炮,光是发射药包就需要分成3-4段来装填,一次齐射,数万吨排水量的战列舰都会出现晃动和漂移,一枚这样的炮弹,就可在地面炸出数米深、几十米直径的大坑,威力十分恐怖。如果是和这样的舰炮对抗,那么地面火炮是没有一点优势的,因此在一战、二战中,海军舰艇经常抵近海岸线进行炮击。

此外,有些优势是现代舰炮和过去舰炮都有的。比如,现代舰炮和过去的舰炮,都有自动装填、炮瞄装置,当然,现在的陆地火炮有些也有自动、半自动装填装置,也有炮瞄装置,但是比起现代海军的弹链式、弹盘式的复杂、庞大自动装填机构,地面火炮的自动装弹机只是小巫见大巫。比如,现代海军的130毫米舰炮,可以做到一分钟120发的爆发射速,一秒钟就能打出去2发炮弹,而陆地火炮最快也只有1分钟10余发,普通射速下更慢。

再有,海军舰炮基本都有液冷装置,而陆地火炮都是靠空气冷却。海军舰炮上往往可见一根软管,在炮管附近,那就是舰炮的液冷装置,方便舰炮在连续射击时进行自冷;而陆地火炮连续射击速度较慢,也就用不上这个设备了。同时,海军的舰炮射击也更加稳定,后坐力由整个军舰来抵消,而陆地射击的火炮,后坐力很大,每次射击后,都要进行重新调炮,一些较重自动榴弹炮不需要重新调炮,但是在连续射击时,也会有很大的位移。

最后,海军的舰炮射程也更远。比如,我国海军055大型驱逐舰的130毫米舰炮,使用底排增程火箭时,炮弹射程可以达到100公里左右,电磁炮的射程可以达到70公里以上。而地面上的155毫米榴弹炮,射程最远也不敢30-50公里,在射程上要吃亏一些。总而言之,舰炮得益于军舰平台够大,所以结构复杂、自动化程度高,且有更大型的炮瞄装置辅助,因此和陆地火炮对比,优势较大。

陆炮为什么干不过舰炮?

1949年渡江战役时解放军炮兵与英国巡洋舰对射,英舰被打跑,但其8英寸(203毫米)主舰炮却造成解放军渡江部队252人伤亡。

当年解放军渡江战役发起前,曾与不听劝告硬闯的英舰“紫石英”号发生炮战,引起所谓“紫石英事件”,当时紫石英号没有占到便宜,被打趴窝抛锚在长江边。

后来伦敦号巡洋舰与黑天鹅号护卫舰前来解救紫石英号时,又与解放军炮兵发生炮战,这次解放军炮兵虽然把伦敦号打得遍体鳞伤落荒而逃,但隐藏在江堤后面的渡江部队却吃了亏,伦敦号上203毫米舰炮造成解放军252人伤亡,202团团长邓若波牺牲。

这是一次陆炮与舰炮的实战,虽然各有损失,但我英勇无畏的解放军炮兵,打得帝国主义军舰从此再不敢在中国长江内河上来去自如横行无忌,打出了人民军队不畏强敌的精神气概。

如果仅从陆炮舰炮的威力上来讲,一般来说,在内河上,岸防炮完虐舰炮,而在近海海域内,军舰的机动范围非常大,这时候陆炮就不太占优势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

其实不管陆炮还是舰炮,基本原理大致是一样的,都是通过发射药包把高爆炮弹通过炮管发射出去,其最大的区别有3点:

1、一个是固定炮位(当然现在的自行火炮也可以移动发射),一个是移动炮位。

2、一个炮管是空气自然冷却,一个炮管是水冷系统。

3、一个是人工搬运装填弹药,一个是扬弹机和装填机组成的自动供弹系统。

以上3点就决定了陆炮的灵活度、射速和连续发射时间远不及舰炮,打个比方,舰炮打起来就像机关枪或者冲锋枪,陆炮就像半自动或者自动步枪,这个火力输出差别就大了。

比如苏联的AK130型130毫米双管舰炮,其最快射速达到100发每分钟,一门炮火力全开的情况下相当于一个陆军重炮营的火力,还有现代军舰上必备的近防炮(口径30毫米以下),每分钟可以发射超过10000发炮弹,完虐机枪的射速,想想是不是觉得很不可思议?但这就是舰炮的真实威力。

所以在海域内,一般情况下陆炮是干不过舰炮的,有朋友可能会说海岸炮台厉害,的确,炮台可以增加火炮数量来弥补射速低的劣势,但清末的炮台哪一次也没能阻挡住列强从海上登陆侵略中国。

当然,清末的情况比较特殊,国力军力孱弱,炮台没有发挥出最大的火力,炮台还是能对军舰造成一定威胁的,数量较多火力较猛,自身防护能力和抗轰击能力也较强。

所以在内河中比如长江,岸防炮台只要火力全开封锁住一段河道,舰炮就占不到便宜,军舰轻则遍体鳞伤,重则稍不慎就会被击沉。

还有朋友可能会说到二战中德国的超级大炮,就是口径达800毫米的列车大炮,这个炮确实威力很大,一发穿甲炮弹竟然重达7.1吨,高爆炮弹一颗也重达4.8吨,最大射程47公里。

威力测试中,30公里外850毫米厚的混凝土墙被一炮击穿,而最大口径的舰炮是日军大和级战列舰的主炮,也才460毫米,如果和舰炮对轰的话还真能完胜,一炮就可以干翻一艘中型舰艇,那射速也就无所谓了,反正1炮和10炮没区别。

但这种炮太笨重了,炮身高达12米,炮管子长达43米,全重1350吨,瞧这名字就知道需要专用铁路轨道,也就是铁路修到哪里它才能到哪里作战,铁路一被炸也就失去作战能力了。

所以克虏伯兵工厂一共才生产了2门这种列车巨炮,分别叫“古斯塔夫”和“多拉”,以后再也没有国家生产这种超级大炮了,不实用。


欢迎朋友们点赞评论、转发关注,感谢支持!

陆炮为什么干不过舰炮?

陆炮与舰炮的对轰还真发生过。1949年4月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英国海军“紫石英”号护卫舰直接驶入长江,妄图阻挡解放军渡江,一艘外国军舰跑到中国长江里面,还想阻挡解放军渡江,气焰嚣张必须打击!解放军炮兵部队二话没说架起陆炮就与“紫石英”号展开对轰,直接把紫石英号打趴窝。随后英国海军伦敦号巡洋舰与黑天鹅号护卫舰前来解救紫石英号时,再次与解放军炮兵对轰。

“紫石英号”事件发生后,英国彻底打消了武力干预解放军渡江的想法,解放军炮兵在这场作战中也打出了自己的军威!不过当时解放军装备的陆炮之所以能与舰炮打得你来我往并且占据上风,是因为英舰驶入长江无法灵活机动,而且解放军可以在长江一侧部署大量火炮,舰炮射速、持续射击的优势也就没有了。如果仅仅是拿陆炮和舰炮的性能来对比,陆炮是一点优势也没有。

舰炮有两个明显的优势,首先是射速。任何火炮影响射速的最大因素就是炮管的冷却问题,现代化陆炮的平均射速在6-8发之间,但这是指初始射速,这个速度打上几十发就不得不把射速降下来,因为此时陆炮的炮管会出现过热现象,如果继续保持高射速,炮管就会出现炸膛等问题。陆炮如果进行长时间射击,平均射速也就在每分钟1-2发左右。

舰炮如果持续射击,炮管温度也会迅速上升,但舰炮是在海上作战,可以用海水为炮管降温,这就是舰炮的水冷系统,当然这里不是直接用海水,而是经过淡化后的海水,用海水降温当然比陆炮的自然风冷速度要快,因此舰炮即便持续射击,也可以利用海水始终把炮管温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所以现代化舰炮可以保持每分钟30发以上的长时间持续射击,这一点就明显超过陆炮。

舰炮的第二个优势是拥有自动化装填系统,理论上陆炮也可以加上自动化装填系统,但加上这一系统后的陆炮体积、自重会增大很多倍,机动都是个问题,所以目前陆炮都没有舰炮那样的自动装填系统。舰炮安装在舰艇上面,舰艇有充足的空间可以安装自动装填系统,所以即便不考虑炮管过热的问题,陆炮也无法达到每分钟30发以上的射速,因为人工装弹根本达不到这样的速度。

有种说法叫一门舰炮可以抵得上一个炮兵营,这个说法可是一点也不夸张!按照一个炮兵营18门火炮计算,在持续射击的情况下,18门陆炮的最高平均射速也就在36发左右,这也就是一门普通舰炮平均射速的水平。我国052D驱逐舰装备的130毫米舰炮拥有每分钟40发以上的持续射速,火力强度完全可以抵得上一个炮兵营!

陆炮为什么干不过舰炮?

第一位的原因就是舰炮射速可以把陆炮按在地上摩擦。

陆炮每分钟3、5发已经很不错了,现在陆军的自行火炮可以达到8、9发每分钟,可以算是大炮里的“冲锋枪”了,但你知道舰炮的射速吗?

说出来可能难以置信,从大口径(130毫米以上)的30发左右每分钟,到中口径的100发左右每分钟,再到小口径的4000发左右每分钟,还有更夸张更恐怖的就是近防炮,射速超过了10000发/分钟,说是大炮里的“加特林”都不足以形容了。

比如军迷们都很喜欢的中国海军1130近防炮,30毫米口径,11个转管,最快射速11000发/分钟,每秒钟可以发射170发炮弹,“加特林”重机枪在它面前都弱爆了。

为什么舰炮能达到这么高的射速呢?

这还要从舰炮的结构说起。舰炮一般由基座炮塔、炮体、冷却系统和供弹系统等组成,与陆炮最大的区别和优势就是冷却系统和供弹系统,这两者是舰炮能像机关枪一样发射的决定性因素。

1、冷却系统。

舰炮的冷却系统当然是水冷系统,毕竟在大海里最不缺的就是水,真正是“近水楼台”,所以舰炮就像马克沁重机枪的水冷一样,用海水来冷却炮管,使炮膛温度始终保持在临界点以下,不至于连续发射时出现炸膛,相比之下,陆炮就只能通过固定的发射间隔,让炮管在空气中自然冷却。

2、供弹系统。

大家平时在影视上看到陆军大炮阵地上,一门大炮要好几个人操作,其中很大一部分工作就是搬运、装填炮弹,开炮后还要用一个木棒一样的东西把弹壳取下来,这些是陆炮射速很慢的一个原因,当然由于陆炮靠空气冷却的限制,也不可能高频连续射击。

舰炮完全不需要人工搬运、装填炮弹等工作,它配备有叫扬弹机和装填机的设备,扬弹机直接连着弹药库,通过传送带输送到装填机中,实现全自动化搬运装填。

第二位的原因当然就是舰炮的连续发射时间远非陆炮可比。

其实这个和第一个原因密切相关,大炮的连续发射时间与炮弹装填速度和炮管冷却速度成正比,但对于陆炮来说这又是一个矛盾:

即便有足够多的炮弹被足够快地搬运装填,陆炮的炮管散热也无法承受这么高频度的发射,还是要通过固定的发射时间间隔来冷却炮管,所以可以看出,陆炮的属性就决定了它无法长时间连续射击。

以上原创回答希望题主满意,喜欢的朋友请点赞评论、转发关注,谢谢大家!

陆炮为什么干不过舰炮?

陆炮一般都是采用自然降温,通常极速射几发炮弹之后炮管就烫的摸不得了。只能降低射速等炮管降温。舰炮基本都是采用炮管外增加套管实现水循环降温,效能远超过陆炮的自然降温。我国研制的130毫米单管舰炮极速射达到每分钟六十发,号称一门炮可以抵过陆炮一个营。

陆炮为什么干不过舰炮?

显然干不过。

不论是海岸炮,要塞炮,还是普通的野战陆军炮,都是固定炮位,了不起203毫米的口径,面对同口径的203毫米舰炮也很难占得便宜。何况大多数陆炮远远达不到155毫米口径,甚至只75毫米。

军舰火炮有足够能量的机械传动,备弹充足,不仅能移动炮位,避免被岸炮连续打击,射速能达到三四十发每分钟,远超陆炮每分钟六七发的速度。而且陆炮连续发射后的射击速度会严重下降。

此外,就算同口径陆炮是加农炮,穿甲能力也比不上舰炮,何况大多数陆炮还是榴弹炮,击中军舰几乎就只能扫除军舰外围设备,无法穿深损伤军舰。

紫石英号事件就是证明

从战术结果来看,三次正面冲突,解放军损伤252人。英军死亡失踪46,合计损伤139人。

受伤的英军士兵:

1949年4月20日8点30分,紫石英号到达江苏泰兴长江航道的三江营江面,三野特纵炮3团对英舰前方水域警告射击,紫石英反加速上行。第一次冲突爆发,英军对解放军第二次警告射击开炮炮击,大约三发炮弹落到炮兵阵地与北岸村庄,解放军对紫石英猛烈开炮还击。紫石英准备并不充分,被炮3团6门榴弹炮干死17人,20人重伤。正副舰长重伤后,紫石英冲滩搁浅挂起白旗,但主体损伤不大。解放军方面几乎没有损失。

紫石英号轻型护卫舰:

当日13点30分,伴侣号驱逐舰企图拖带紫石英号,炮3团开炮,伴侣号还击摧毁2门野战炮,自身前主炮2门被毁。伴侣号向下游移动,被炮1团8门榴弹炮攻击,伴侣号脱离战场。这次炮战,解放军损伤40多人,伴侣号10人阵亡,12人受伤。

搁浅的紫石英:

4月21日,伦敦号与黑天鹅号到达七圩港附近抛锚,8点通过广播表示不与解放军为敌。但此地是23军预定渡江点,23军发出三颗黄色信号弹做最后警告,要求英舰立即离开航道。英舰随即起航,炮6团排长梁学成过于紧张,主动炮击英舰,英军开始反击,却错误判断以为炮六团阵位在江堤后方,203毫米舰炮炮击到预备渡江的23军202团所部,邓团长当即牺牲。炮6团在此地有8门榴弹炮。

重巡伦敦号:

随后,两舰冲过炮6团阵地进入炮1团四门榴弹炮攻击范围,伦敦号多次被击伤,舰长受伤开始东逃。14点路过炮6团阵地再次互相射击,伦敦号带黑天鹅号溜走。当日,伦敦号死15人,13人受伤。黑天鹅号7人受伤。三次正面冲突结束,后期紫石英借长江涨水逃离就不讨论了。

看起来解放军伤亡大,主要原因是步兵被203毫米舰炮炮击所导致。剔除步兵损失,炮兵及装备损失少,原因在于解放军炮位隐在江堤上,拥有直瞄能力与分段火力优势。英舰准备不足,困于狭窄长江航道无法发挥机动优势,还判断解放军火炮在江堤后方(导致解放军步兵损失较多)。

被打得千疮百孔的英舰紫石英号:

然而,解放军炮兵虽多,弥补了射速差距也拥有连续作战的阵位优势,却只有少数的105毫米美M2榴弹炮,火炮大多数是倭制75与105榴弹炮,火炮威力与穿深能力不足,对英舰均仅能击伤,剔除搁浅的紫石英号,其余三舰都迅速逃离。

倭国41式75山炮:

紫石英号:102高平炮6,20炮12。驱逐舰伴侣号:114炮4,40机关炮6,20炮2。轻护黑天鹅号:102炮6,20机关炮6。重巡伦敦号,双203炮4,双102炮4,8联2磅乒乓炮2,20机关炮10。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