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三十多年前就能造出B2轰炸机,难道真有外星科技吗?

B-2确实很科幻,他1989年首飞的时候,确实给人一种外星科技的感觉。很多人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恐怕不清楚那时候的人看到B-2轰炸机的心情。

我们这么说,B-2轰炸机的技术即便是放在今天,也依然是全球领先的先进技术,就目前来说,他就是独一份的;而他首飞的1989年,距今已经33年!当时,很多国家别说是研发B-2隐身轰炸机了,就算是研发稍微先进一些的战斗机都搞不定,英法两个西方强国,在1989年甚至还没有研制出第3代战斗机(新国际标准第4代战机),除了美国之外,其他国家都没有搞定隐身技术。

图为飞行中的B-2轰炸机,可见其外形确实很科幻,即便是今天来看,也很先进。

随着我国军事科技的进步,我们今天也能完整的了解B-2隐身轰炸机的技术原理了,但是就当年的世界来看,大家都只能对这样的科幻轰炸机,叹为观止。B-2的隐身是如何实现的?这还得从他惊艳的外形说起。说起B-2的外形,专业点的说法叫“无尾三角翼”,就是说他没有垂尾、也没有平尾,整个飞机的翼面就是一个主翼,这个主翼还是一个翼身融合在一起的三角翼。

图为B-2轰炸机三视图,他的气动设计最大限度照顾了隐身。

平尾和垂尾是一个飞机重要的操作翼面,一个可以控制飞机的俯仰姿态,一个可以控制飞机的水平方向变化。一般而言,主翼只产生升力作用,大型飞机中,主翼很少介入方向变化的操作。但是B-2轰炸机取消了控制俯仰姿态的平尾和控制水平方向变化的垂尾,仅仅保留了主翼,这意味着他的机动性将会受到很大影响,毕竟他的整个姿态控制,都是由主翼来完成。

图为B-2轰炸机的正面,可见他的正面很扁、很细,这也是为了照顾隐身,降低正面的雷达反射面积。

为啥要采用这个布局呢?只能说B-2轰炸机极端重视隐身能力,甚至为此愿意牺牲机动性。毕竟轰炸机又不需要参与空战,机动性再好也没有太大意思。从隐身性能来考虑,越是简单、越是光滑、越是雷达反射角度较少的设计,就越能产生良好的隐身效果。而任何突出在机身之外的物体,都是破坏隐身的“外部突出物”,增加了飞机的雷达反射面积。从这个角度看,垂尾、平尾都是飞机巨大的雷达反射源,这也是为什么有人说“鸭翼不适合隐身飞机”,因为鸭翼也属于机体外的突出物。

B-2轰炸机去掉了平尾、垂尾,减少了雷达反射源,然后把主翼朝向正面的一侧,变成简单的两条大直线,这意味着他在正面的主要雷达反射方向只有2个。其主翼的后侧外缘,也和前侧的外缘保持平行,确保飞机的后方雷达反射面积也很小。在红外隐身上,B-2轰炸机将发动机内置在机体中间,进气道和排气道都位于飞机的上方,这样有效掩蔽了机体热量,避免地面雷达或者低空飞机对其进行红外探测。

最后,B-2轰炸机广泛使用透波材料制造机体,使用吸波涂料做隐身涂料,每次飞行后要进行涂料填补。因此他的造价和使用价格极其昂贵,单机造价达到了24亿美元,1架B-2轰炸机的造价,相当于2艘意大利海军“加富尔”级轻型航母,令人咋舌。总而言之,B-2轰炸机是又先进、又昂贵的顶级战略轰炸机。

我们试想一下,上文里提到的这些技术,现在也只有中俄在攻关,其他国家都没法触及,而这些技术是美国在33年前应用的,以当时的眼光来看,这些科技自然是很科幻的,甚至怀疑有外星人帮忙。当然 ,以今天的眼光看,这些技术也依然先进,不过人们已经可以理解他的原理,而且中俄的新型轰炸机也在发展,所以再也没人说B-2是外星科技了。

美国三十多年前就能造出B2轰炸机,难道真有外星科技吗?

外星科技是不存在的,而美国研制出的B-2这种“科幻级”武器,主要是其概念比较先进,高效的隐身性能,科幻般的飞翼布局令当时的许多国家为之震惊,至今这款轰炸机也没有其他国家能够仿制。而对于这种非正常人思维的产物大多数人就会定义为“外星科技”,这也就显得不足为奇了。

美国之所以能够研制出这样一款令世界为之震惊的科技产物和美国当时所处的国际环境、经济实力、科学技术等有着很大关系。

B-2作为当今世界上唯一一款服役的隐身轰炸机,有着绝对的领先地位,而这一“外星科技”的出现同样也是美苏冷战争霸的产物。上世纪七十年代,美国为了应对苏联严密的雷达导弹系统防空网,需要研制一款能够突破苏联防空网的武器装备,于是美国的洛克希德和波音联手打造了这款闻名于世的B-2隐身轰炸机。

美国经济实力强大,这也给这一项目的实施奠定了基础。美国经过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积淀逐渐成为全球霸主,无论是在经济、军事还是政治层面,美国都有绝对的领先。而我们知道一架B-2隐身轰炸机的造价高达24亿美金,如果以重量计算的话,那么B-2的造价大约可以买三倍于该轰炸机重量的黄金,即使是财力雄厚的美国也只是建造了21架。

美国当时的科学技术走在了世界的前沿,在冷战时期诞生了很多如B-2轰炸机这般科幻级的武器装备,如黑鸟侦察机、夜鹰战机等,都给世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成为了很多精英避难的天堂,世界各国的顶尖科学家为了逃脱战乱纷纷涌向美国,再加上美国优渥的待遇,很多国家的科学家也就由此来到美国,这也就为后来美国研制顶尖武器装备提供了技术人才。

美国之所以能够拥有这么多“科幻般”的武器装备,绝非外星科技支持,都是科学家经过理论、构想、实验等一系列复杂程序所得出的成果。

美国三十多年前就能造出B2轰炸机,难道真有外星科技吗?

B2为啥能让人想到外星技术?不过是因为B2的外形很炫酷,和一般的飞机不同,才让人有这种感觉吧!

如果这个也怀疑的话,50年前美国就登上月球了。是不是也是外星人帮忙啊?

其实B2并非是美国人专利研发,根据媒体的报道,美国人在研发出B2的20多年前,纳粹就曾试图制造类似外形的战机。

(图为Go-229)

这是沃尔特·霍顿研制的,主体材料是木材,因此具有隐身效果,毕竟雷达探测不到。

这款战机命名为Go-229。一共研制出三架。第一架是试验品,第二架发生了空难,第三架在1945年被美国人占领德国的时候给收入囊中。

Go-229的外形和B2有些相似,但不完全相似,所以有人说美国部分模仿了这款战机弄出来B2。

不过其实也不能完全这么说,毕竟美国研制出B2是70年代的时候,要真的借鉴纳粹的战机,不至于还自己用30多年时间才弄出B2。

(图为F117)

真正的原因是之前已经有隐身战斗机F117问世,那么制造一款隐身战略轰炸机也就水到渠成。

之所以在70年代末提出研发计划,也有当时美苏争霸的考虑。当时对方大力发展改名拦截导弹和战机,美国为了突破敌方进而研发B2也就没什么值得奇怪的了。

(图为B2)

大约10年后,第一款B2试飞成功随后列装军队。美国也就凭借B2成为全球唯一拥有隐形战略轰炸机的国家。

它的所有技术都没有超出现有的人类科技之外,因此根本不能说B2带有外太空的基因。

甚至在服役时还多次传出受损乃至坠毁的记录。有所谓外星技术的话,不会这么差吧!

美国三十多年前就能造出B2轰炸机,难道真有外星科技吗?

美国三十多年前就造出了B2轰炸机,和所谓的外星科技扯不上半点关系。但是和美国二战后所奉行的大量吸纳外国科技人才,接收大量毕业于其顶尖大学的顶尖留学生有直接的关系。

就拿我国的留学美国后留下的高科技人才来说,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20年,在美华人大约有550万,54%成年华人有大学文凭,51%华人从事专业高科技领域里的技术及管理等工作。

在美国的科学院、工程院、医学院、文理院四院 ,华人院士共约有300余人,美国八大常春藤高校华人教授超过320余人。

中国985高校毕业校友,共有20多万在美国高科技企业或研发部门或高校任职工作。在美高层次科技人才分布前三名地区分别是旧金山湾区、纽约地区和波士顿地区。

移民美国的华人中有27%拥有硕士学位,其他国家的移民者(如俄罗斯,印度等国)只有13%左右的人群有硕士以上的学位,而美国当地人也只有12%的人有硕士以上学位。

美国至今拥有高科技的芯片设计和制造技术,高价值武器系统的研发和制造技术,高科技的航空航天研发和制造技术……等领先世界之林的科学技术,无不和它长期以来吸纳的高科技人才有关!

据美国的有关部门统计,在美国的众多的高科技研究部门和专业研究院所里,有80%左右科技研究人员,是由世界各国来美大学毕业后的留美人员所组成。

可以这么说,美国留住了全世界的留美大学的高才生中的大部分人才,充分利用了这些人所产生的价值后,才得以使美国的各项高科学技术的水平占领了世界之巅!

美国三十多年前就能造出B2轰炸机,难道真有外星科技吗?

B2轰炸机是正经八百的“地球制造”,与所谓的外星文明没有任何关系。虽然一直以来很多人都怀疑在宇宙中存在高度发达的外星文明,但是一直到今天为止,仍然没有任何直接的证据能够证明外星文明来到过地球。B2轰炸机之所以会被认为是外星文明的产物,主要是因为B2轰炸机的外观十分的科幻,技术水平也非常的高超。虽然B2轰炸机已经首飞了30多年,但是一直到现在为止,B2轰炸机仍然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战略轰炸机。

B2轰炸机属于冷战后期的产物,在冷战中后期的时候,苏联在核武器数量方面超越了美国,美国为了重新取得战略优势,开始研制新型的隐身轰炸机。在B2轰炸机刚刚研制的时候,隐身战斗机还是一个非常陌生的概念,一直到了海湾战争中F117隐身战斗轰炸机大显身手,人们才开始见识到隐身战机的巨大威力。不过由于技术原因和资金原因,在B2轰炸机服役之后,世界上并没有再出现新的隐身轰炸机,B2轰炸机也一直保持了三十多年的技术优势。

B2轰炸机能够保持三十多年的领先,主要有两个重要原因,第一个原因是美国的军工技术先进,在很多领域都处于领先地位。美国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就服役了满载排水量9.4万吨的核动力航母,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期就完成了载人登月的计划。在B2轰炸机研制成功之前,美国已经服役了F117隐身战斗轰炸机,在隐身战机方面领先于苏联。前苏联解体之后,美国失去了势均力敌的对手,虽然B2轰炸机更新换代的速度减缓下来,但是B2轰炸机的技术优势却一直保持到现在。

第二个原因是隐身轰炸机的造价昂贵,在世界相对和平的局势下,研制和建造B2轰炸机一类的隐身轰炸机,肯定会花费大量的资金。美国在研制成功B2轰炸机后,因为B2轰炸机的单价过高,仅仅服役了20多架就停止了B2轰炸机的生产线。因为隐身轰炸机的造价比较高,技术难度比较大,所以B2轰炸机才能够保持三十多年的领先。当然在不久的将来,肯定还会有新的隐身轰炸机服役,B2轰炸机迟早都会落伍。

美国三十多年前就能造出B2轰炸机,难道真有外星科技吗?

开玩笑呢,外星人制造?外星科技?你还不如相信建国是中国人更好。

B2轰炸机毫无疑问是美国科技,而且这项技术在几十年前出现并不奇怪。

美国在1981年通过“战略现代化项目”(SMP),开发并敲定了B-2轰炸机,同期的还有洛克西德公司的“高级钉”方案,只是没被采用,足见美国人是有相当技术储备的。

倘若说1981年的B-2是个天顶星科技,那么1961年开始的阿波罗登月算什么?

实际上,B-2的主要是造型在加分,在航空技术上它并没有什么非常特殊的地方。

注意,不要曲解意思,“不特殊”不代表“简单”,仅说明B-2轰炸机的技术依然是人类水平,不存在什么天上掉下来的东西。

B-2外形其实并不复杂,这种布局称为“飞翼型”布局,在B-2研制出来之前就已经存在了,之后更是泛滥无比。

B-2基于飞翼型布局,使用了几何式的切边和隐藏式发动机喷口,大大降低了雷达波的反射特征,继而又通过吸波涂料,一定程度上再次提升了雷达隐蔽性能,这才成为合格的隐身轰炸机。

如果去掉这些科技堆叠,仅飞翼型飞行器的外观是不值得大书特书的,完全是大惊小怪。

实际上,B-2的研产方诺斯罗普公司,一贯以来都极为热衷于飞翼型飞行器的研发。

甚至这方面的历史还可以追溯到诺斯罗普的创始人“杰克·诺斯罗普”身上去。

早年的诺斯罗普还是个彻头彻尾的航空先驱,他是紧跟在莱特兄弟身后的那批航空热潮之中的研究者,毕竟飞机1903年才起飞嘛。

诺斯罗普1916年入行,他加入了劳黑德兄弟创立的飞机制造公司,之后开始设计名为Flying Boat No.1的载客水上飞机外形。

劳黑德兄弟的公司是洛克希德公司的前身,这里面颇有一番转折,就不赘述了。

上图.诺斯罗普1929年的飞翼机

诺斯罗普在20世纪初跳槽到道格拉斯飞机制造公司,依靠1918年飞行成功的Flying Boat No.1资历,他当上了总工。

再后来他又回到了原来的劳黑德飞机制造公司,不过此时它已经叫洛克西德公司了。

诺斯罗普开始很痴迷单翼机的设计,他认为双翼机完全是累赘,后来又转而对飞翼型飞机产生兴趣,后半生几乎都沉迷于此。

诺斯罗普在二战期间研发了多种飞翼机,一直致力于将这种设计送上实用化的道路。

他在1940年起飞了一架名为“N-1M”的飞翼飞机,验证了“飞机不需要尾巴也能飞”的概念。

1941年,诺斯罗普向美国军方提交了大型的飞翼型轰炸机的设计方案,获得了军方极大的兴趣。

1946年诺斯罗普的XB-35轰炸机试飞成功,其翼展达到了52.46米,通过4个螺旋桨推动。

诺斯罗普在这之前,已经将12种无尾布局的飞翼飞机成功飞了起来。

但因为受制于螺旋桨的轴协调问题,XB-35一直存在不可靠性,哪怕它被给予了YB-35的名号,军方也实在不敢激进一把。

况且当时二战已经打完,于是这架“很有前途”的飞翼轰炸机受到影响,中道崩殂。

诺斯罗普不愿意放弃已经成功上天的飞机,遂将眼光瞄到了当时正在腾飞的喷气式发动机上。

1947年,将发动机换为喷气式的XB-35,以YB-49的名称重装出炉,被新闻媒体大肆报道。

因为常规布局飞机的常年“霸版”,公众对飞翼型飞行器相当不了解,当时就有人认为这是“澳洲回旋镖”,或“外星科技”。

不过,还是那句话,飞翼技术并不复杂,它在航空设计领域并不是个陌生的东西,这是一种良好的低升阻比设计,能让飞机飞的更远,载荷更大。

只是受限于操控等多个飞行难题,当时的人认为无法良好实现,缺的就是诺斯罗普这样的先驱。

德国在二战时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他们成功的将飞翼布局飞机实用化了,送上了战场。

熟悉的人都知道,Go-229战斗轰炸机嘛,第三帝国1945年投产,还没来得及上战场就结束的飞翼机。

而且Go-229上来就是喷气式动力,比诺斯罗普还激进,至于机身用钢管连接,木结构用胶水粘贴等事儿就不足道哉了,否则能吵一天。

战后,美国掠夺了Go-229的全套技术,搬走了机体,拉走了戈塔公司的工程师,连生产线都没放过。

更早的飞翼机也有,当时叫“全翼机”,它是1908年英国军官约翰·威廉·邓恩设计,名为D.4,人称“双翼的漏斗”。

所以,在自身本就有成功技术,以及从他人那获得了同类技术经验的情况下,美国在70年代以后研发出一款飞翼机有什么难的呢?

至少在技术储备上,美国人已经不存在丝毫问题了,甚至我们都可以在诺斯罗普YB-49身上看到B-2轰炸机的影子。

而且在70年代末,限制飞翼机操控问题的东西已经不存在了,当时人类航空科技已经进入新时代——电传式操控。

通过机身关键部位的感应器,以及各种电动控制甚至电子程序控制,人们可以将更多复杂的飞控程序简化及转移给飞机本身,极大的增加了飞机的飞行性能和航空安全。

说简单点,开过车的人都明白吧?让一个普通人在短时间内连续完成踩离合加速提档和减速降档有多难?

早期的车还需要先升转速,再回空档后变档,一不小心就把变速箱打了,要不就是操作失误。

甚至方向盘都没有电动助力,你得硬打盘子,不小心还会被盘子打。发动机也没有电喷,无法通过传感器进行优化控制,拉缸的情况比比皆是。

一加入电控系统后,这些机械化的东西全都变了副模样,核心结构没大变,控制系统却能让其做出更优越的行为。

电传技术帮助人们让更多造型怪异的飞机上天,甚至常规布局战机也必须依靠这些东西,以维持各种稳定性。

B-2轰炸机其实就是这样一架被现代电子系统升级的飞翼机,其实飞翼布局并没什么太大技术亮点,解决了操控问题,也就解决了一大半问题了。

剩下的,无非是反雷达波设计,如何降低雷达特征,如何研发可靠的吸波材料,如何优化机体外形,这些细节的工作才是B-2最大的难题和根本。

但这也恰恰说明了,B-2根本无需什么外星球科技,它是根正苗红的地球技术,千万不要将自己的思维迪化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