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美俄之间爆发核战争,二者谁存活下来的几率更大呢?
美俄核大战?美国恐将回到石器时代,俄罗斯胜算更大。关键在于,美国有黄石公园这个“命门”。
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经济体量之大、军力科技之强,世界无出其右者。然而,美国却一直对俄罗斯很是忌惮,这并非因为俄罗斯军力、经济能够与美国抗衡,关键在于,俄罗斯的核武力不容忽视。据美俄在战略武器削减协议上各自透露的数据,美国目前有核弹头及各类型核武器载具4000多件,俄罗斯也保持一致。但是在核武器的质量上,俄罗斯要强得多。
在常规战争或者和平时期,美国在综合国力上的领先优势自然是俄罗斯无法匹敌的,俄罗斯也在战略态势上处于被挤压和被动的地位。但是在大规模核战争中,这些都成为虚实力,核大棒才是硬拳头,俄罗斯可以把自己的核武器,在数小时内全部投送到美国本土,这种打击威力美国是无法承受的,毕竟俄罗斯的核武器不但突放能力强,而且威力巨大。而美国却偏偏有黄石公园这个大命门,一旦俄罗斯朝着黄石公园大量投放核武器,那美国就危险了。
图为美国黄石公园地貌,岩浆随时都在流出。
黄石公园也被称为美国的“气门芯”,他是目前已知的大陆地壳最薄的地方,在其地面往下9公里就是一座巨大的熔岩湖。该公园面积巨大,达到8956平方公里,接近我国一个较小的地级市的面积,在这一南北101公里、东西87公里的区域内,由于地壳太薄,平时就有大量熔岩流出,地质活动十分活跃,每时每刻都有烟雾、熔岩、喷泉从地下喷出,地表形态类似于地外行星,大部分生物都无法在此生存。
地质学家经过多年测绘,并辅以卫星光谱拍摄,得出结论:整个黄石公园,事实上是一个巨大的火山口,堪称是目前已知最大的火山口。该火山口一旦喷发,仅流出的熔岩就可能覆盖美国1/3的国土面积,而大部分北美区域,都将会覆盖一层1米厚的火山灰,有些地方的火山灰可能会厚达几十米,其剧烈的爆发会产生大量烟雾,弥漫在大气之中,彻底改变美国的气候,对美国各方面产生的影响将会是不可估量的,也许他的爆发,就会让美国瞬间被毁。
那么,9公里的地壳厚度,可以轻易炸出结构性损伤吗?答案当然是很难的,即便是核武器威力再大,目前的核武器大部分只有30-50万吨级TNT的当量,只能影响不到百米的地壳深度,威力稍大的100-300万吨级TNT当量核武器,可能影响深度更大,但是也不会达到9公里那么多。然而,如果要引起黄石公园的喷发,其实并不需要扎那么深,要知道,黄石公园本身就已经积蓄了很大的爆发压力,正是因为压力太大,所以公园内的熔岩才会不断漫出,甚至有科学家预计,不需要人为干扰,黄石公园仅靠地下积蓄的压力,就可能在近些年爆发,毕竟他已经到了爆发的间歇节点上。
图为俄罗斯亚尔斯洲际导弹。
此时,如果辅以对地壳的破坏,就很可能引发黄石公园爆发。比如,如果使用目前俄罗斯拥有的威力最大核弹,也就是当量达到5000万吨TNT级别的“沙皇”核弹,则可能给黄石公园脆弱的地壳造成结构性损伤,一枚不够就两枚,两枚不够就三枚,总之,肯定能大大削弱黄石公园地壳的耐受力,到那个时候,一旦地下压力积蓄够大,引起黄石公园爆发也不是没有可能。
图为美国民兵-3洲际导弹。
同时,俄罗斯的国土面积也比美国大不少,俄罗斯的核武器完全可以把影响范围覆盖整个美国本土,以3-5发核武器消灭一个大城市、1发核武器消灭一个中等城市计算,俄罗斯确实能用核武器覆盖美国多次。当然,实战中这些核武器并非是为打击民用目标设计,美俄两个大国的核武器更多是用来打击对方的战役集群,但是也避免不了肯定有一些核武器是用来打击关键城市的。
反观俄罗斯,国土面积太过于广大,美国无法用核武器将其彻底覆盖,而且俄罗斯也没有什么地壳薄弱之处,可能被炸出火山口来。再者,美国大量核武器也是用来打击俄罗斯的战役集群,因此一旦美俄爆发核战,那么俄罗斯的劣势就比美国少,而优势又比美国多,真有可能就此把美国抹去。当然,核战后的俄罗斯也不会好到哪里去,核战争是可怕的,最好还是不要爆发。
如果美俄之间爆发核战争,二者谁存活下来的几率更大呢?
如果美俄之间发生核大战,不用评估,99%的概率,美国会回到石器时。核战爆发,俄罗斯不会关照美国的海外基地,所有核弹都会扔到美国本土,想想吧,不到一千万平方公里和一千七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对比,还有美国高价值目标远比俄罗斯的更多更集中,哪个更扛打更扛炸,但凡有点脑子的,都会有答案。
如果美俄之间爆发核战争,二者谁存活下来的几率更大呢?
也许核大战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恐怖,当年美国向日本的广岛,长崎投掷了两枚原子弹,事实上,从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开始算起,我们这个星球上已经陆陆续续的承受了至少2000次核爆炸,其中包括那枚5000万吨级的大伊万。
在1951年~1992年间,美国在内华达核试验场内进行了928次大大小小当量的核爆,几十年间爆炸了近1000枚核弹,按照常理,不说引起全球核冬天,至少核试验场周边方圆几百里地应该是如同炼狱,寸草不生,出乎很多人预料的是这里现在成了一个旅游之地,听说去游玩还要提前预约。
更让人想不到的是:这样一个核爆常便饭的地方,离闻名于世的赌城拉斯维加斯只有107km,当年在拉斯维加斯还能看见核爆引起的巨大蘑菇云。美国也算是地大物博,核试验场地选在这样的地方,自然是经过精心的选址,这是不是也说明一个问题:原子弹的威力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恐怖。
当然,核试验不能跟实战相提并论,上1000枚核弹同时爆炸,自然要比几十年陆陆续续的爆炸要恐怖的多。目前美俄两国的核弹头都有6000枚上下,真要全部发射出去,双方大大小小的城市都可以分到好几枚。如果双方几百座城市都被核弹摧毁,就算还有幸存者,也可以说是被灭国了。
这样算来的话,如果美俄两国爆发了核大战,就只有一种结果:那就是相互毁灭,谁也无法幸存,但我个人认为,若美国和俄罗斯真爆发了核大战,大概率俄罗斯灭国,美国顶多是重伤,就来谈谈我个人的一些看法。
首先一点,美国的核弹抵近到了俄罗斯的家门口,有距离上的优势。美国在欧洲都部属有核弹头,可以说是放到了俄罗斯的眼皮子底下,飞机挂载核弹分分钟就越过了俄罗斯边境。而俄罗斯要攻击美国本土,不论是用洲际导弹还是用战略轰炸机,必须要长途跋涉几千上万公里。
俄罗斯最快的洲际弹道导弹,无论从哪条路线打击美国本土,至少要飞行十几,二十分钟。这就给拦截预留了比较充裕的时间,都知道美国的反导研发了这么多年,技术上也有了一定的成熟性,基本上形成了多层次,多维度的反导拦截网。
美国在阿拉斯加州部署有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宙斯盾舰也装备有标准3改进型导弹,初步具备了中段拦截的能力,美国这样的宙斯盾舰有近100艘,关键是军舰是可以在海上能随时移动部署。欧洲和东亚地区部署有萨德反导系统,最低端有爱国者防空导弹。
俄罗斯要对美国本土实施核打击,他的老旧轰炸机几乎不太可能靠近美国本土,剩下的就是路基和海基的洲际弹道导弹。可以这么说,俄罗斯唯一对美国构成威胁的只有洲际弹道导弹,导弹要最终击中目标,就必须要躲过美国的层层拦截。
美国的反导系统当然做不到100%的拦截率,但只要达到一半的拦截率,也就意味着俄罗斯发射的核武器打了个对着。俄罗斯也有自己的反导系统,但不得不承认,美国的反导系统才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如果双方同样是发射100枚洲际弹道导弹,谁的损失更大,就显而易见了。
别看俄罗斯的国土面积差不多是美国的两倍,真正的有效国土面积反而是美国的更大,俄罗斯广袤的西北利亚,可以说是一片不毛之地,根本不适合人类居住,这片广大的区域没有一座现代化大城市,俄罗斯的工业区和城市群,都集中在欧洲地区。换句话说,如果美国和俄罗斯同等面积的国土遭受到了核打击,美国更能存活下来,因为他有更宽广的有效国土面积搞战后发展。
其次,两国都有6000多枚核弹是不假,可真正部署的核弹头也只有1500枚上下,一旦爆发了核大战,其余4000多枚核弹头基本上就没有发射的机会了,战争开始之初,导弹发射井和核武库,战略核潜艇基地会成为重点光顾对象。
洲际导弹除去不能成功发射的,中途被拦截的,偏离目标坠海的,真正命中目标的数量要大打折扣。这方面美国占了很大优势,美国的科技领先俄罗斯至少20年,无论是导弹的命中精度,发射成功率,还是反导拦截率都在俄罗斯之上。
换句话说,俄罗斯就算把1500枚核弹头全部同时发射,也不太可能用核弹平推美国的本土,因为美国的科技世界第一,打造出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核武器,也构筑了世界上最成熟的反导系统。最后可能是美国硬扛几百枚核弹,虽然会重伤但不致死。
反观俄罗斯,哪怕是双方同时发射相同数量的核武器,俄罗斯遭受的打击也要重得多。关键是美国的背后还有一个北约,美国遭受了核打击,英国和法国的核武器也会往俄罗斯头上扔。俄罗斯是好汉难敌四手,架不住群狼攻击,本土至少要遭受上1000枚核弹的打击。
美国的二次核打击也要比俄罗斯来的更猛,美国50%的战略核力量都部署在俄亥俄级核潜艇上,俄罗斯以路基为主。就隐密性和机动性而言,核潜艇更占优势,美国有能力摧毁俄罗斯二次核打击力量,俄罗斯却没有能力以同等的实力反击美国。这样的结果就是:美国6000枚核弹大部分可以在俄罗斯本土爆炸,俄罗斯6000枚核弹大部分会被摧毁。
如果美俄之间爆发核战争,二者谁存活下来的几率更大呢?
俄罗斯
因为俄罗斯一定会往黄石公园扔,哪怕一颗大伊万砸中了,大概率会引发黄石公园火山爆发,不要说美国,美洲肯定凉凉凉凉了,世界也就半口气了。
如果美俄之间爆发核战争,二者谁存活下来的几率更大呢?
世如果美俄爆发核战争。全世界都将回到石器时代。在七十年代,科学家们就研究过这个课题,并提出了著名的“核冬天”理论。而后,美、苏决策层也认可这个理论。进而开始了核裁军进程
如果美俄之间爆发核战争,二者谁存活下来的几率更大呢?
肯定是俄罗斯存活下来的几率更大了,因为俄罗斯的国土面积差不多是美国国土面积的两倍,在核武器数量和当量差不多的情况下,俄罗斯人存活下来的几率要大的多。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