涡扇10C已经安排到位,涡扇15进展如何了,未来还要进口俄制航发吗?
我国战斗机曾有一个不好的特点,那就是发动机国产率低、有“心脏病”问题。现在,这个“心脏病”基本不存在了,即便在少部分型号上存在,也不是多严重。就说战斗机这块,我国的涡扇-10已经大量装备歼-11B、歼-16、歼-10C、歼-20等战斗机,涡扇-15也快要研发成功了。只不过,未来一段时间内还需要继续从俄罗斯进口发动机,原因主要是两点,一个是我们自己的发动机产量不够,另外一个就是发动机这块我们还有一些短板。
图为使用涡扇-10B发动机的歼-16战斗机。
涡扇-10是我国研发的第一种第三代大推力小涵道比涡扇发动机,其最新的涡扇-10B、涡扇-10C,最大推力达到了14吨级,全寿命超过了3500小时,无故障间隔时间超过了1000小时,首翻寿命达到了2000多小时,而且具备FADEC全权限数字化操作能力。这样一来,该发动机就和我国的第三代战斗机实现了适配,一开始以“一发拖两机”为目标研发的涡扇-10,现在扛起了最少5个型号的装备。
图为使用太行发动机的歼-16战斗机,是我国最先进的第四代重型战斗机。
涡扇-10发动机的立项开始于我国进口俄罗斯苏-27SK战斗机之后,当时我国的自己的四代机项目歼-10研发也进入了关键阶段,为了仿制苏-27SK,发展歼-11这个型号,也为了给歼-10提供随时可以替换俄罗斯AL-31FN发动机的国产动力,我国开始了涡扇-10的研发,号称“一发拖两机”。不过,其实一开始的涡扇-10发动机并不是那么可靠。
图为太行发动机。
一开始,涡扇-10“太行”发动机故障很多,甚至出现过多次涡轮叶片断裂的故障,有部队甚至反映:涡扇-10可以说是边飞边喷零件。据统计,2010年左右生产的涡扇-10发动机,全寿命只有2000多小时,无故障间隔只有300小时,平均首翻时间只有600小时,一年有半年都在维修,最尴尬的是,据空军后勤部门反映,该发动机出故障的位置还不是固定的,简直就是障障不一样,充分体现了该发动机制造工艺存在问题。这就很让人不放心了,于是所有搭载涡扇-10发动机的战斗机在2010年被停飞了。
图为歼-11B战斗机,是我国空军最早大规模使用太行发动机的战斗机。
在就地解决问题两年之后,2012年,搭载涡扇-10发动机的歼-11B战斗机才恢复了训练和演习,此后,诞生了涡扇-10至今性能最可靠、最稳定的型号,也就是涡扇-10A发动机。该发动机刚出现的时候,报纸、媒体都惊呼:“太行”终于行了!太行WS-10A发动机很堪用,这个评价就是当时出来的,而可靠性提升的关键就在于制造发动机和涡轮叶片的单晶材料取得了升级。
涡扇-10A发动机制造量很大,起码超过了500台,毕竟所有的歼-11B和一部分歼-10C、歼-15都使用该发动机,根据后来的统计,该发动机的全寿命达到了4000多小时,平均无故障间隔达到了900小时,首翻寿命超过2000小时,在全球范围也算是比较可靠的发动机。2016年,在珠海航展上,我国又展示了歼-20和歼-16都大量使用的涡扇-10B发动机,他在涡扇-10A的基础上提高了涡轮前温度,把推力提高到了14吨级,战斗机的机动性大大提高,飞行性能取得了提升。
图为太行WS-10A发动机。
但是相应的,涡扇-10B的寿命又有所缩减,全寿命为3000小时。但是不论如何,涡扇-10系列发动机很好的解决了我国重型、中型战斗机的动力所需,即便是我国继续采购俄罗斯发动机,也不能否认涡扇-10系列的成功,因为涡扇-10系列之所以没有完全占领我国空军动力市场,还是因为产能不够大,而我国空军换装压力又大,于是就出现了歼-10C、歼-20中有一部分是太行发动机,还有一部分是俄罗斯99M2发动机的现状。
图为使用太行发动机的歼-11B战斗机。
涡扇-10是一个很好的开始。从第五代战斗机开始,美俄战斗机发动机的推力大大提升,美国为F-22A配备的F-119发动机,推力达到了15.5吨,而俄罗斯为苏-57配备的117S发动机推力达到了14.5吨。更厉害的是,美国为F-35配备的F-135发动机,推力达到了18吨,俄罗斯为苏-57研发的下一代发动机产品-30,推力也是18吨。
美俄五代机还都使用了推力矢量系统。美国的F-22A是二维矢量,偏流板式矢量方式,俄罗斯的117S是轴对称三维矢量。在这一局面下,使用无矢量能力、推力14吨发动机的歼-20就略显尴尬。于是,我国开始了涡扇-15发动机的研发,其推力预计可以达到18吨级,使用隐身轴对称三维矢量发动机,性能可以和美俄发动机持平。
图为歼-20战斗机,有一部分也是太行发动机。
不过,2012年就宣布核心机研发成功的涡扇-15,迄今都还没有进入战斗机搭载测试的阶段,还处于台架测试阶段,究其原因,还在于寿命的提升和无故障间隔时间的提升。不把问题解决在研发阶段,就不能服役,这是曾经的涡扇-10发动机的教训,毕竟发动机一旦交付,以后一些根里的毛病就不好改了,必须要在测试阶段就取得大量数据,找出问题的症结,才能研发制造出大推力、高寿命的先进发动机。
图为太行发动机。
至于是否继续进口俄罗斯发动机,那是肯定的。毕竟我们自己的发动机产能有限,我国空军换装压力很大,既要生产五代机扩大隐身战机规模,还要持续生产四代机来换装老旧的二代机,同时,一些服役较早的四代机也开始退役,比如进入我国空军时间较早的苏-27SK战斗机等,以每一架重型战斗机2台发动机、1台备用发动机来看,光是动力的缺口,就超过了1000台,因此在自己产量不能满足需求下,进口一些发动机并无不妥。
至于运输机、轰炸机等所需要的中等涵道比发动机、大涵道比发动机,我国在涡扇-18和涡扇-20研发成功之前,还需要继续进口,确保运-20和轰-6K/N/J轰炸机的生产不断档,他们都使用了俄制的D-30KP-2发动机,这个局面短期内不会有改变。所以,虽然我们取得了一些成就,但还是要继续努力,进一步提高空军发动机的国产化水平。
涡扇10C已经安排到位,涡扇15进展如何了,未来还要进口俄制航发吗?
时至今日我国不光依然在定期进口俄制发动机,而且乌克兰的发动机也在批量进口之中,比如跨入2021年伊始,我国就和乌克兰的进步设计局签署了200台教练10高教机装备的AI-222-25F涡扇发动机采购订单,所以现阶段我国已经在多款航空发动机领域实现了自主量产,但是依然存在型号不足、产量过低等缺点,所以短时间内想要摆脱外购发动机还为时过早。
而且现阶段我军依然装备了不少依然装备俄制发动机的各种战机,这些战机距离退役至少还有几十年之久,也就是说这些装备俄制发动机的战机只要依然装备服役,那么我国依然需要定期进口一定数量的俄制发动机来保障各型武器装备正常运行,只是进口数量大幅降低罢了。
首先从战机方面来说,当前我国装备的包括早期的歼10A/C、歼11B、歼15等多款主力战机依然大量存在装备俄制AL-31F系列涡扇发动机的现象,而这些战机距离退役还有几十年的时间,特别是像歼15和最近几年才装备服役的歼10C战机,少说数量也上百架了,那么对于这上百架战机而言,距离退役至少还有近20年时间,后期所需更换的发动机至少还需要不低于500台以上,而后续这些发动机的更换来源依然全部需要从俄罗斯进口解决。
包括2016年开始交付的24架苏35S战机,装备的俄制117S改进型矢量发动机,这款发动机虽然是基于AL-31FN基础上升级改进而来的,但是整体性能提升还是比较明显的,而且苏35S本身作为一架双发重型空优战机,根本不可能用性能落后的AL-31FN充样子,所以这24架苏35S战机装备的117S矢量发动机在此后至少20年时间里依然需要进口解决。
其次包括空军此前大量装备的二三十架伊尔76、三架伊尔78M、包括早期生产的运20大型运输机、轰-6N/K装备的D30KP2涡扇发动机依然需要进口解决。当然网上一直由传闻成都航发此前仿制的涡扇18发动机已经在运20身上试飞定型,或许随着涡扇18发动机的产量和可靠性提升后,D30KP2涡扇发动机也就不需要进口了,不过关于涡扇18发动机的量产的新闻官方一直没有官宣,所以后期是否需要进口还得看情况决定。不过在2016年我国进口了170台D30KP2涡扇发动机后的几年时间里,再也没有看到追加订单的新闻,那么想来是国内仿制的涡扇18发动机应该是堪用了,看来国内装备的伊尔76、伊尔78M、轰6K、运20早期型号后续换装发动机再也不用进口来解决了。
当然除了空军海军装备的固定翼主力战机发动机部分仍需进口解决外,陆军大量装备的米171直升机、海军装备的卡28、卡31直升机装备的TV3-117系列涡轴发动机仍然需要尽进口解决。而且光是进口装备的米171数量就达到几百架之多,按照一架直升机装备两台发动机计算的话,光是这近300架直升机所需要的的发动机就达到了上千台以上。
再包括文章开头说过的现阶段洪都公司正在量产的教练10高教机装备的乌克兰AI-222-225F涡扇发动机每次采购就是上百台,而且国内现阶段还没有同级别型号可以替代,所以这款发动机后面进口的数量也不少。
可能很多人不明白如果我们有自己的同级别发动机的话,完全可以用国产型号直接替换啊?这件事如果只是一颗同直径、丝径的螺栓的话完全没有问题,但是现代战机的发动机也有自己相应的软件控制系统,而这个软件控制系统是直接和战机自身的飞控系统结合在一起的,所以硬件就算能够完全替代,也是达不到原来该有的作战力的,所以就算我们现阶段已经能够批量生产涡扇10B发动机了,涡扇10B发动机依然不能直接换装造早期装备俄制AL-31FN发动机的战机身上。
特别是直20通用直升机批量装备服役后,其搭载的大功率涡轴发动机也实现了批量生产,但是依然无法为现役的二百多架米171直升机换发,同样是发动机的进气方式、轴输出方向、控制系统都和原装有很大不同之处,所以陆军装备的米171直升机所需的发动机依然需要进口解决,除非我们能够基于现有的TV3-117系列涡轴发动机基础上改进生产出国产版本或许能够解决继续进口的问题。
涡扇10C已经安排到位,涡扇15进展如何了,未来还要进口俄制航发吗?
先简单讲一下涡扇发动机和涡喷发动机的区别,由于在涡喷发动机前加上了更大直径的风扇,发动机拥有了更大的推力和更加省油,但是缺点也非常明显,就是因为迎风面积大了,不利于超音速巡航,所以F35的发动机推力比F22要大得多,未来甚至推力要提高到22吨,但是仍然不能超音速巡航,开加力的最大速度都不能到M2一级,不要认为这是小事,作为战斗机的一个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截击,人家轰炸机在防区外施放导弹,你要去阻止他过来,结果速度跟不上让对手来去自如,到时就知道这是多么悲催的事。为什么说那么多呢?这就要说到涡扇10和涡扇15的区别了,涡扇10的涵道比是0.89,而涡扇15的涵道比要小的多,网上的数据是0.25~0.382,从性能上看超音速巡航能力涡扇15要好得多,但是缺点就是耗油大,所以歼20装备哪种发动机就要看军方的取舍了,依据作战用途的不同可能两种发动机都需要装备,远距离打击和日常巡航可以使用装备涡扇10发动机的歼20,而截击和空优作战就使用涡扇15发动机的歼20,当然这也就是我的认为,实际要看军方的选择。美国已经开始新一代发动机的研制,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增加一个涵道,就变成了可变涵道比发动机了,实际上美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研制YF22和YF23时通用电气的一款发动机就是变循环发动机,只是当时美国空军认为未来的战争环境改变了(苏联解体),敌人没有了装备不需要那么先进了,而且技术上的复杂性决定了装备的可靠性,更有背后利益集团的插手,使得通用电气很长时间都和军方无缘合作。我国现在也在研制新一代发动机,应该会采用变循环这种先进技术,军事装备的研制需要时间和钱,缺一不可,大量的论证就是要解决各种技术问题,这些实验都是要花时间和金钱的,比如当初研制歼八时因为原型机太少,所以研制时间就很长,要想节约时间就需要增加原型机的数量,这样就可以同时开展多项实验,现在我们国家不缺钱,缺的是过去经济困难时被拉下来的时间。说到这里大家也明白了,俄罗斯的经济环境不好,国家收入就少的多,能够投入的经费有限,实际上很多都是在吃前苏联的老本,未来需要进口的发动机会很少,但是之前进口的苏27、苏30等的发动机还是需要进口的,因为升级这些飞机需要占用大量人员和经费,而且这些飞机寿命有限,就没有必要了,还有就是因为我国和俄罗斯的关系问题,这是政治问题了,就不是我们这些人关心的事了。
涡扇10C已经安排到位,涡扇15进展如何了,未来还要进口俄制航发吗?
提起航空发动机,它可是被称为“工业之花”。不仅可以体现出一个国家工业发展的一种标志,同时也是空军发展的一个标志。除此之外,航空发动机也是飞机的"心脏",其推力大小可是决定着飞机的性能,推力越大飞机,速度越快。如果一个国家不能建造航空发动机,那么这么国家空军发展的就非常的慢,绝对建造不出来先进的战斗机。
在当今世界上,真正能够自主建造航空发动机国家仅五个,也就是联合国五常,美国、俄罗斯、法国、英国、中国。而这五个国家的航空发动机水平各不相同,其中美国处于一流水平,俄罗斯属于次一流水平,而英国、法国则是二流水平,我国则是处于三流水平。如今,我国在航空发动机与世界一流水平还有着至少有着30年的差距。
新中国成立之后,由于我国在航空发动机上由于没有经验,再加上没有技术,无法建造出来航空发动机。就这样,航空发动机成为了制约我国空军发展的最最大阻力。为了能够获得航空发动机,我国不得不寻求苏联的帮助,从苏联进口发动机。苏联解体之后,就进口俄罗斯的航空发动机。可以说,中国的命脉一直掌握在别人的手中。为了克服航空发动机的难关,我国就投入大量的资金,终于取得了进展。
目前我国研发的航空发动机有涡扇-10发动机、涡扇-13、涡扇-18等,尤其是涡扇-10发动机的出现,让我国不再进口俄罗斯的AL-31F发动。据悉,我国的涡扇-10大推力涡扇发动机到现在已经发展了多个型号,比如扇-10A、涡扇-10B、涡扇-10B2、涡扇-10C(也被称为涡扇-10X)、涡扇-10B TVC推力矢量发动机、涡扇-10H等,这些不同型号的涡扇-10发动机已经被大规模运用在我国的不同国产战机上。
随着涡扇-10发动机的大量生产,也可以看出中国空军对涡扇-10发动机性能的肯定。有消息称,我国的隐身战斗机歼-20也换装了涡扇-10C发动机,该发动机是涡扇-15发动机的过渡型号,采用了全权限数字控制技术,进行了隐身化处理(也就是锯齿形状),该发动机的推力为达到了14吨-14.5吨,推重比不足8,其寿命更是达到了3000个小时以上。也就是说,该发动机基本能够满足歼-20的动力需求。
其实涡扇-10C发动机并不是歼-20战机最终的发动机,与歼-20真正匹配的发动机是涡扇-15发动机。涡扇-15发动机则是一款小涵道比大推力涡扇发动机,这款发动机推力已经飙升到接近19吨,推重比为10.85,并且具备矢量性能,即属于全动型,可向任何角度喷气。除此之外,涡扇-15发动机还拥有电子控制系统,可以按风扇转速和核心机压比调节发动机工作,具备有故障隔离功能。歼-20换装涡扇-15发动机之后,其机动性将显著提高,战力更强。
据相关消息,WS-15的研制工作已经接近尾声,目前已经进入验证阶段,下一步等原型机和设计定型测试之后,涡扇-15发动机差不多就可以正式投入生产。而这个时间需要至少3-5年左右的时间。总之,涡扇-15问世之后,一定能解决歼-20战机的“心脏病”问题。甚至是歼-20的战力超过F-22,成为全球最强战机。
涡扇10C已经安排到位,涡扇15进展如何了,未来还要进口俄制航发吗?
涡扇-15已经半官宣了,涡扇-10C表现太好,导致涡扇-15逼得回炉魔改,
2022年3月13日,也就是两个月前,CCTV13央视新闻频道军事节目报道巴基斯坦歼-10CE战斗机时,连线的军事专家王明亮评论时有介绍我国大推力发动机情况。提到新一代大推力涡扇发动机涡扇-15已经进行多次测试,并在测试中各项参数都得到进一步提升和优化,它的推力在15吨至18吨之间,并具有低涵道比,能进行推力矢量控制,将取代涡扇-10用在歼-20和歼-10身上。
跟我们这些泥腿子键盘军事砖家不一样,王明亮身份是空军指挥学院教授,大校军衔,因而具有相当高的参考性。再加上CCTV央妈的特殊身份,这不久是军迷口中的“半官宣”或者“准官宣”吗?之后3月14日,另一个半官方媒体《环球时报海外版》在其官方网站上也进行报道,“涡扇15发动机通过测试,显示出更好性能”。同时香港《南华早报》刊文更劲爆,引消息人士称,最快今年年底至明年年初之间,进行首批换装测试。所以,这次“狼真的要来了”。
环球时报的报道
歼-20原型机试验的时候使用的是俄罗斯进口的AL-31FN,低速量产型使用的是俄罗斯改进后的AL-31F-M2发动机。2020年左右开始更换使用“特供版”涡扇-10C发动机,它是以涡扇-10C发动机为基础,针对歼-20为涡扇-15而准备的大流量进气道而进行优化,国外有称其为涡扇-10G,报道中推力有15吨和15.8吨两个版本(还有报道称18吨,但觉得太夸张了,可信度较低)。
今年初歼-20原型机又换了发动机(或尾喷管)
从结果来看,空军对这种特供版涡扇-10C发动机相当满意,特别是发动机工作稳定性和故障率都非常棒,即使过渡状态的歼-20在演习和空中对抗都表现相当强的战斗力。而在涡扇-15研制过程中,在2018年公开出版《航空发动机钛合金叶片制造技术及失效分析》一书披露,国内研发第四代发动机钛合金整体叶盘多次发生爆裂事故,整个结构件碎成数十块。值得一提的是钛合金整体叶盘技术是个相当牛逼的新技术,F-22的F119-PW-100都没有,欧洲台风战斗机使用的EJ200发动机首次应用,而F-35的F135发动机的整体叶盘也是由英国罗·罗负责的。可见涡扇-15的先进毋庸置疑,但大量应用新技术后带来的可靠性问题,让空军不得不慎重。
《航空发动机钛合金叶片制造技术及失效分析》一书中爆裂的整体叶盘
所以尽管涡扇-15在2019年交付首次进行测试,但空军并未着急投产,反而在2020年时大幅度修改指标,当时网上一度盛传涡扇-15测试失败,进行推倒重来。个人认为主要还是在可靠性问题上,进行耐心地完善,同时进一步提升性能和应用新技术,例如锯齿状低可探测性矢量喷管等。所以不是涡扇-15迟迟难产,而是特供版涡扇-10C让空军口味变刁了。
涡扇10C已经安排到位,涡扇15进展如何了,未来还要进口俄制航发吗?
俄罗斯专家曾说过,我国对俄制发动机的依赖最少要维持到2030年。我个人对此的看法应该比这个时间还要长一点,但是不能用依赖这个词汇来描述。而是即便是我们已经有了自己可用并且性能比俄制发动机更好的涡扇10系列,我国依然需要进口俄制发动机,不是依赖性进口,而是需要替换原来装备俄制发动机的战斗机。这个时间估计要延续到2040年,甚至更久!
虽然国产发动机已经足以使用了,但是有大量采用俄制发动机的战机在未来更换发动机的时候,大概率不会为了使用国产发动机而更改机体设计!歼10研发之前,给其配套的涡扇10发动机就开始研发了。不过因为发动机研发滞后的原因,歼10战机的试飞以及早期型号所采用的,都是俄罗斯的AL31发动机。为此歼10战机还更改了机体设计。这个应该比较好理解,原本歼10配套的涡扇10的外形尺寸和AL31是不一样的,例如涡扇10的直径是1130MM,而LA31是1300,很显然的,AL31粗了很多,如果歼10设计的发动机舱尺寸不加大的话,是无法将AL31配装上去的。
早期的AL31发动机的大修间隔是300个小时,发动机的总寿命也就是900个小时。咱们歼10的设计寿命在4000小时以上,如果综合考虑飞机大过载机动还有发动机开加力飞行的话,每架早期型号的歼10战机在全寿命周期内需要的发动机数量是4到五台。我国涡扇10A因为性能不稳定,直到2014年才算彻底定型,也就是说,从这个时间以前装备的所有歼10飞机所使用的发动机都是AL31系列。如果一架战机平均飞行30年的话,我们需要AL31的时间会最晚延迟到2036年,大家注意,我们这个计算方式是以4台发动机为准的,不过俄制发动机的寿命也有增强,所以不会需要全部更换四五台发动机。目前来看,最晚到2036年,最后一批装备AL31发动机的歼10所需要更换的发动机就会更换完成,届时也是我们需要的最后一批俄制发动机了!
我们已经有了性能更好的涡扇10系列,为什么不修改机体设计,让飞机适装我们的涡扇发动机呢?不是比进口来得更好吗?很多同学认为我们已经有了性能更好的涡扇10C了,所以所有的战机将来更换发动机就会选择我们的发动机了,不再需要进口俄制发动机了。这种认知有一定的局限,如果俄罗斯不对咱们断供他们的发动机,大概率我们不会将已经装备俄制发动机的飞机修改机体,如果仅仅是为了适装涡扇10,很可能会得不偿失!
飞机机体的主承力构件是各种的承力框架以及纵梁组成,这些承力部件都是在飞机设计的时候已经完全设计好的,如果要将发动机舱进行尺寸修改,可能面临着结构强度不够的问题。上面我们列举了AL31的尺寸是大于涡扇10系列的,这也就意味着涡扇10如果要适配进AL31发动机舱的话,会存在空间盈余,用什么方法填充盈余空间?难道要将飞机拆了,重新做发动机舱吗?那样做不是等同于重新建造一架战斗机吗?如果不这样做,发动机舱的尺寸必须进行缩小,另外,各种接口,布线等都要重新来做,工作量之大,超乎想象。
综合起来说就是,只要俄罗斯不对咱们断供发动机,我们还会在未来很长时间内,持续的进口俄制发动机!
我国有哪些战机在使用俄制发动机?未来还需要进口多少俄制发动机?咱们国家的战机主要有三个系列,一个是苏27系列,包括我们仿制的歼11,改进的歼11B,进口的苏30,以及自主研发的歼16还有舰载版的歼15都属于这个系列。当前这个系列中苏27以及苏30毫无疑问是使用的AL31发动机。国产的歼11以及早期型号的歼11B使用的是俄制发动机。歼15目前还是使用的俄制发动机,不过目前我们最多也就有五六十架歼15,而且已经停产了。歼16试飞的时候使用的是AL31,量产型号使用的是涡扇10B发动机。也就是说,咱们苏27以及这个型号衍生出来的战斗机大约有不到300架还在使用AL31,考虑到早期型号大约有170架会在十年内退役,所以大约还有130架需要更换俄制发动机。
第二个系列是歼10战机,分别是歼10A,大约250架,歼10B50架以及正在大量生产的歼10C.早期型号的歼10A全部使用的AL31,歼10A大约在2016年就停产了,所以现在的生产线大概只生产相关的配件,已经全部转产了歼10C。歼10B是国产涡扇10的适量版本,这个不需要俄制发动机进行替换,歼10C则全部采用涡扇10C,也不需要俄制发动机维持。歼10这个系列的话大约也就是250架需要继续使用俄制发动机。
第三个系列是歼20隐身战机,这款战机在试飞的时候使用的是AL31发动机,而量产型号目前来看全是涡扇10C,不存在需要俄制发动机的问题。
综合起来看,咱们现在还需要替换俄制发动机的战机包括130架重型战机以及250架中型战机!其中重型战机大约需要替换2批,也就是520台发动机,而歼10A则需要替换最少3批,大约需要750台AL31发动机!咱们一共还需要俄制发动机的数量是1300台左右。我看了过去我们进口AL31的数据,一共是1400台,目前我们大约已经消耗了,苏27系列,600台,歼10战机500台,另外还有歼20以及歼16的试飞,估计在50台左右。也就是说我们目前应该还有大约300台的库存。需求1300台减去300台左右的库存,未来还需要进口的俄制发动机数量是1000台的样子!
目前我国涡扇10C的最大推力已经达到了14.5吨,达到早期涡扇15的设计要求,所以涡扇10C目前基本上可以满足我国战斗机的使用。涡扇15之所以一直没有定型,主要原因应该是提出了更高的性能要求吧。未来涡扇15肯定会服役的,这个大家放心,可能更加先进的可变循环发动机已经在研制中了,未来咱们的先进发动机可能不再是大家心心念念的涡扇15了。至于俄制发动机呢,目前还是需要,我国空军目前至少有500架以上的战机还在使用AL31发动机,未来这些战机的发动机更换还是需要的。不过新生产的战机已经全部换成了涡扇10系列,大约到2040年,我们空军发展就会全部采用国产发动机,空军对国外发动机的依赖将成为历史!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