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没有仿制米-17河马运输直升机?

毕竟是摸着美国过河的嘛,怎么可能返回去摸俄罗斯去?

2020年底,我国宣布从俄罗斯进口了一批米-171“河马”运输直升机,其中还包括18架先进的米-171-SH直升机。据统计,我国一共从俄罗斯进口了400多架米-171直升机,其中大约300多架仍然在服役中。但是有趣的是,我国并没有选择仿制经典的米-171,而是仿制了手里不多的黑鹰直升机,诞生了直-20。

图为我国米-171直升机。

其实想来也简单,米-171在对比我国直-8G和直-8L型直升机中,优势不明显,甚至还处于劣势。过去,我们大量进口米-171,只是因为直-8不够优秀,甚至无法搭载“山猫”全地形车和“猛士”系列轻型轮式装甲突击车。当然,直-8也有办法运输这两种车辆,只不过需要依靠吊装的方式来运输,吊装有他固有的缺点,比如说,吊装的吨位有限,而且影响飞行速度及飞机的机动性能,致使飞机进攻的节奏和安全性上有不足。

图为米-171直升机,他是一种经典的俄式运输直升机。

因此,我国必须要进口能够装载轻型军用车辆的中型或者大型直升机。这样的直升机,我们能买到的、最合适的,只有米-171了。同时需要强调的是,其实直-20也无法搭载轻型车辆,他只能吊装车辆或者火炮,能起到对米-171取代作用的,只有直-8L大型直升机,也正是因为直-8L的出现,直接堵死了仿制米-171直升机的可能性。

上图为我国的米-171,下图为俄罗斯最新款的米-171SH直升机,电子能力和武器使用能力大大提升。

直-8L是在直-8基础上放大、改进而来的一款大型直升机,配备2台涡轴-16发动机,该直升机把原来直-8直升机的腹部油箱移到了直升机的两侧,形成了接近于短翼的大型侧油箱,同时把直升机的底板高度降低,使得载员可以直接从着陆的直-8L直升机上跃下,同时尾门放下后可以容纳一辆山猫全地形作战车,也可以容纳猛士系列轻型装甲车辆。

图为直-8L直升机。

图为正在为我国制造的米-171SH直升机。

直-8L直升机的吨位大约是15吨级,其搭载的涡轴-16发动机功率为1600KW。相比而言,米-171河马直升机的发动机是TV3-117M发动机,功率只有1545KW,空重为7吨多,全重也只有13吨,和直-8的早期型差不多,只不过布局更加合理,可靠性更好。因此总的来看,改进后的直-8L在搭载性能上比米-171更强,飞机的飞行速度、电子设备也更好,具备更优秀的性能,成为了我国未来运输车辆设备的直升机主力。

图为装载山猫轮式全地形车的直-8L直升机。

米-171的另外一个主要优势在于他可以在飞机的两侧挂载火箭发射巢,部分弥补武装直升机数量的不足,在部队着陆前发挥压制地面目标的作用,但是由于他的电子设备相对简单,因此无法使用反坦克导弹等武器,所以精确打击的能力有限。在这个方面,他对比俄罗斯自用的米-24雌鹿直升机就稍有不足了,雌鹿可以取代武装直升机的很多功能,也能输送人员,甚至其改进型米-35还成为了俄罗斯现役规模最大的武直。

图为挂载反坦克导弹的直-20海军型直升机。

相比来看,我国的很多运输直升机都不具备搭载武器的能力,直-8L直升机也不行,不过,近期我国研发的直-20直升机却可以。他可以在飞机两侧挂载短翼,这个武器短翼上可以携带8枚反坦克导弹,不论是陆军型还是海军型都可以,甚至可以有空间在内侧再携带火箭发射巢,他的导弹火力已经和普通的武装直升机差不多了。这也是得益于直-20优秀的电子设备,使他可以自如的操作反坦克导弹等武器。

图为挂载反坦克导弹的直-20陆军型直升机。

同时,直-20也可以拆除一个舱门,挂载重型机枪作战,在直升机进行单侧人员卸载时,可以以另外一面的重型机枪来压制当面敌人,掩护人员落地,这大大提高了直-20的使用任务弹性,使他可以适应多种复杂环境,也让他成为我国未来通用直升机的主力,很可能和他的原型,也就是黑鹰直升机一样,成为产量巨大的经典直升机。

图为拥有短翼挂架的直-20反潜型直升机,可见其机头下方巨大的海面搜索雷达。

因此,直-20和直-8L的搭配,就取代了米-171的主要优势特征,既然我国已经有了如此合适的搭配,那么只需要再研发一种重型直升机,就足够海军陆战队和陆军航空兵使用了,又何需再仿制米-171来进行重复建设呢?所以,只有自己的科技进步和自身军工的强大,才会让自己掌握真正所需的武器,才不需要受制于人,毕竟,米-171也不是最适合我国的直升机。

中国为什么没有仿制米-17河马运输直升机?

“河马”还是我们给它起的名字,北约的名字实在不雅,HiP,我们只是给它加了两个字母hippo,这才变成河马。

卖得多,在国际上建立相当的认同度,它是直升机中的卡拉什尼科夫。AK47步枪好,不如米-8这么有名,一造再造造了几十年,从1964年投产到现在,多达50个型号,生产数

量可能一万架也有了。

过去我们买过一些米-8,没有技术能力仿制生产,现在有了技术,大量引进,包括组装形式,也没有将它仿制的意思,为什么?

因为参观过它的生产线,价格便宜得很多人也许不敢相信,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买它不过200万美元,即使价格低廉,但仍能产生不少利润,我们仿制以后价格会怎样不知道,于是摇摇头叹口气还是算了。再说人家卖得疯,没有售权让我们生产的意思,为了两家关系,也不能这样干。

我们自有我们的打算,10级直升机,发力直-8,打造全新的直-20,都弄好了,米-17只是在它们没成军之前,一个练手的家伙什,再说它皮实耐用无可替代,买得多已成为现役的一部分,架设了相关工厂,购买与维护均甚方便。

10吨级,我们志在通用化,直-20上山下海,均可方便部署,直-20的替补是直-18,在大舰使用可靠,在陆上部署可以运输直-20运不了的一些装备。接下来米-17显然很清楚,在我们的新型直升机全部配齐之前,用着十分方便,早年培训培养了大批飞行员,完成了不少急难险重的任务,因此功不可没,没有白花的钱。

再看俄军的计划,在陆军和空军,米-8仍然是主力,未来要靠更先进的米-38来替代,海军仍是卡-28,未来考虑要用米-8海洋型来替代。而对于我们来说,未来有款直-20就足够了,以便维护效率的提高。这非常符合大国装备的特点,尽量减少机型,以减小后勤保障压力。

要问为何买得多,原因只有一条,在直升机工业落后的情况下,尽快弥平第五作战空间短板。今天的陆航无限靓丽,其中就有米-17的功劳。

中国为什么没有仿制米-17河马运输直升机?

陆地型直升机 我军更倾向肚子里塞突击车的构型 米17/直18 两者都是大肚子米17是强塞进山猫6*6/8*8突击车,直18(直8的优化机舱放大版,属于后于米17的针对性设计)内部空间更宽阔,直18还是三发,米17是双发,虽体积比米17增大论载运能力当然一目了然,后起之秀直18更占优势! 而直18原型直8也是法制 超黄蜂重型直升机 我们有权继续研发下去滴,而米17俄罗斯并未授权我们仿造,也没卖给我们任何生产技术和生产线,全靠进口。对于一个主权大国来讲当然想要自己随心所欲制造的直升机哦,直20只是运人的/舰载多用途技术功能平台,直18是运物资/运车的,待直18成熟时取代米17地位是必然,只是时间会很漫长,,,

但米17原生是米8可是身经百战的老兵了,米8衍生品数不胜数 (比如米24也算其中之一的)俄军也是下了血本深挖潜能的一直到米38还会继续服役下去,为俄陆军战马!

直8到直18历史可没有米8~17那么辉煌也没啥炮火实战经历,我兔陆军对这类直升机需求量最大,装备自己制造的最放心所以直18继续深度改造还有前景,

中国为什么没有仿制米-17河马运输直升机?

1984年中国引进黑鹰S70到国内,很快黑鹰依靠优良的性能,填补了我军多项空白。后来1989年开始武器禁运让我们失去合法渠道购买黑鹰。最后不得退而求其次从俄罗斯引进米171,但是米171发动机,电子系统,外观尺寸,维护保养等各项指标都不如黑鹰。所以军方一直希望国内可以仿制黑鹰,也就有了后来的直20横空出世。由于空军一直通过各种渠道购买黑鹰配件,所以我国黑鹰直升机其实一直都在使用,汶川地震中第一架飞进灾区的直升机就是黑鹰。有这么好的飞机做对比,性能差的米171当然看不上了。

中国为什么没有仿制米-17河马运输直升机?

主要是财力和科技实力所限,汶川地震前,黑鹰是我军唯一能在青藏高原使用的直升机,因数量只有二十余架(其中一架坠毁致我包括一名中将在内的多人牺牲),相关的仿制工作早已开展,只是因为我国技术力量不足而进展缓慢。随着米8/17的引进,因其便宜和皮实,迅速成为我军陆航的主力运输机型,在随后的日子里,有关部门肯定是综合分析了黑鹰,米17和直8的各种优缺点,于是只在四川建了米17的大修厂后,就做出了继续发展直8和直20的决定,现在随着直8直20的服役,原来的陆航中坚米17的风彩也渐渐被它们所掩盖。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