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10C的作战半径是怎样的水平?

歼-10C的作战半径和F-16差不多,都是800多公里的作战半径。

但是必须要说明一个情况,那就是战斗机的作战半径是不稳定的,我们平时所说的最大作战半径,并不是说飞机真的就能飞那么远,这个数字只有一点参考意义,实战中战斗机根本不可能一路直线、匀速、省油模式飞到目标地,然后不留空马上原路返回,这就不是打仗了。

实战中,战斗机肯定会拐弯,甚至是来回不断的变换作战方向,也肯定会不断的调整飞行高度,并且还要为空战留出时间来,因此,对于战机而言,肯定不可能发挥出最大作战半径。就比如说歼-10C,他在内油情况下最大作战半径是800公里,但是实际战场上也就是在距离基地400公里处来回巡航作战,然后返回。

图为歼-10C战斗机,他的作战半径虽然有限,但是可以空中加油。

当然,这个数据还算不错,和美国的F-16C/D BLOCK 52型战机基本一致,这已经是F-16系列的最强机型了,作为起步较晚的我国中型四代战机,能够和美国的中型四代机一个水平已经非常了不起了。歼-10C的内油是3.9吨,大约5000L,由于发动机AL-31FN M2油耗比美国F-16战斗机使用的F-110系列发动机油耗稍高,因此内油携带要稍大一些。

图为携带保形油箱的F-16C/D战斗机。

图为携带保形油箱的F/A-18E/F战斗机。保形油箱就是安装在飞机蜂腰部分的气动融合型油箱。

当然,如果是发挥最大的作战半径,也就是歼-10C的1240公里作战半径,就要携带3个副油箱,分别是1000L的1个,1500L的2个。不过这个时候就体现出歼-10C作战半径较短的缺陷了,因为发动机水平的限制和翼下挂载能力的问题,歼-10C只能挂载一共4000L的外挂副油箱,但是法国的“阵风M”战斗机可以挂载6000L的副油箱,一共是4个1500L的大油箱,因为他的发动机是2具M-88发动机,总推力更大。

图为使用了保形油箱的歼-10C战斗机设想图,如果能够实现,歼-10C的作战范围会大大提升。

除了挂载的问题,歼-10C没有设计保形油箱也造成了他的航程较短。美国的F-16C/D、法国的“阵风”、美国的F-15战斗机、俄罗斯的米格-29都设计了保形油箱,这些保形油箱和战机的机体融合设计,保持了气动外形的平滑过渡,阻力增加不大的前提下,提高了飞机的作战半径,不过降低了飞机的作战挂载和机动性。

图为使用保形油箱的米格-29战斗机。

图为使用保形油箱的台风战斗机,使用保形油箱是战机发展的一大趋势。

也许为了保持机动性是歼-10C不设计保形油箱的原因,毕竟实战中,我国有大量的重型战斗机执行远程纵深作战任务,不需要歼-10C执行距离太远的任务,反倒是空战的强度需要依靠大量的歼-10C去维持。再考虑到实战中战机本来也就很难发挥出最大航程,都是在战区反复巡航作战,所以歼-10C这种前线截击型战机,有高速、高机动就可以了,大航程有就不必了。

歼-10C的作战半径是怎样的水平?

使用内部油箱大概800公里作战半径,撑死跟F-16差不多水平

不说明挂载情况,任务剖面情况下讲述作战半径都是耍流氓,到最后纯属比拼吹牛逼水平!作战半径表述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战斗机副油箱挂载情况,弹药挂载情况,任务要求不同情况下差异可以非常大。就好比一辆车的续航里程,都市早晚高峰、三步一个红绿灯跟高速情况能一样吗?到最后肯定是商家那种全理想化模式给出的续航里程,谁都跑不出来。歼-10可以携带2个1500升和1个1000升,总共4000升副油箱,比自身机内油箱还要多。

比如法国的阵风战斗机,他的机内油箱是5700升。在携带4枚米卡导弹,无外挂副油箱,起飞后高空加速到1.2马赫超音速,拦截敌方轰炸机,空战完成后以0.85马赫速度返回,这样的超音速截击任务情况下作战半径是420公里。但是如果不说明条件要问达索公司阵风作战半径是多少,人家肯定至少说1100公里或者1850公里。1100公里的是阵风远程轰炸模式半径,挂三个总容量4300升副油箱,4枚米卡空空导弹,3吨炸弹,起飞后高空亚音速巡航,接近目标时超低空突防,完成任务后高空亚音速巡航返回。而1850公里的远程制空模式则是耍流氓,带4个总容量6600升的副油箱,6枚米卡空空导弹,1.2万米高空亚音速飞行,属于可以滚多远就努力滚多远。阵风战斗机不同挂载和任务模式下,作战半径可以相差3倍,不是耍流氓是什么?

所以问歼-10作战半径是什么样水平,就要了解这是什么情况下的作战半径,这方面首先就要了解歼-10的载油量是什么水平。战斗机升级很少刻意更改机内油箱,除非有大块区域空出来,主要因为太麻烦,整体配重水平都要改。F-16从最初的空重6.7吨,到现在的9.3吨,其机内油箱都还是3974升。副油箱可以大幅度提升载油量,但是也显著提高飞行阻力,基本上无法超音速飞行,其燃料利用率远不如机内油箱

歼-10A修改到歼-10C,体型上主要修改进气口和机首,这个部位是没有油箱分布,应该未涉及到机内油箱修改。那么可以借鉴歼-10A的2.97吨机内燃料(约3850升)水平。早期歼-10A的宣传资料介绍作战半径是800公里,这一宣传数据来看,应该是对标F-16 C/D block 52的宣称的无外挂副油箱情况下,800公里作战半径。歼-10与F-16体型和重量相近,机内油箱水平也比较接近,歼-10作为鸭翼战斗机,正升力配平升力系数较高,但AL-31发动机油耗率要比美国F110高,综合来看比较可信。

而歼-10C重量有所增加,但是涡扇-10发动机油耗率要好于AL-31,公开报道可以节约8%的油耗率,所以作战半径不会下降,应该还略有提升。

至于这个任务剖面,那肯定是高空亚音速的“耍流氓”模式,因为美军F-15C实战情况下的制空模式,作战半径是750公里。具体任务细节是,机内油箱加2个FAST保型油箱,总共约10.4吨燃油,携带4枚AIM-7麻雀和2枚AIM-9响尾蛇空空导弹。起飞后0.85马赫先高空飞行370公里,之后降低到3000米高度,到达目标后在该空域作战巡逻确保20分钟制空权(难道战斗机飞到目的地打个卡就回来?)保型油箱增加阻力娇小,燃料利用率要远好于副油箱,缺点就是空战时无法抛弃,增加死重。

至于歼-10C航展宣传资料中介绍空战作战半径是1240公里,那肯定是跟阵风的1850公里作战半径一样,挂满三个副油箱情况下的最耍流氓情况下作战半径。要知道苏-27的空战作战半径也只有1200公里,其内部油箱达到9.5吨,是歼-10的三倍多,也正如此苏-27从来不用副油箱,给出的都是非常实诚的内油作战半径。如果歼-10不挂副油箱情况下,能跑出比苏-27还远的距离,那先要看看牛顿的棺材板还在不在。至于2600公里空中加油作战半径更是没有参考价值。不出意外的话,歼-10C的1240公里作战半径,应该是类似这样的挂载模式。

所以综合来讲,歼-10C作战半径水平跟F-16比较接近,如果都是正人君子,比拼内部油箱作战半径的话,歼-10C还要稍微好一点。如果都耍流氓的话,歼-10C肯定耍不过F-16,因为F-16 C/D block 52+开始使用CFTS机背保型油箱,以色列的F-16I都可以带着2枚一吨级的GBU-10宝石路激光制导炸弹,外加自卫用的空空导弹和利特宁瞄准吊舱,轰炸1500公里外的目标。以色列的F-16I,总载油量达到9.4吨,只有3吨是机内载油,其他都是流氓出来的。

歼-10C的作战半径是怎样的水平?

歼10C是在歼10战斗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深度改进型号,也是典型的三代半深度改进型战机。

相比于歼10A,歼10C不仅采用了更先进的雷达和航电系统,还安装了国产涡扇10发动机和DSI进气道,这让它的整体性能有了巨大的提升。从目前公布的数据看,歼10C的最大转场航程可达2950公里,最大作战半径也达到了1240公里。同世界同类型战机相比,歼10C的作战半径属于正常水平,也基本可以满足作战需求。

(歼10C战斗机)

(网传歼10C数据)

继续解释之前,需要先明确两个概念:第一,战斗机的作战半径并非一成不变,它会受任务类型和武器悬挂载的限制;第二,战斗机的飞行方式也会对作战半径产生影响。第一个比较容易理解,如果战斗机只挂载空空导弹这类比较轻的武器,飞机的重量就会小很多,自然可以飞得远了。在执行转场任务时,除了三个副油箱外不会挂载其他武器,所以飞机的航程最大,反之依然。第二点中提到的飞行方式指的就是飞机的飞行状态,比如战机打开加力加速飞行,就会增加耗油量,航程自然会变短。或者进行超低空飞行时,战机的耗油量也会急剧增加,所以说战机的飞行状态会影响耗油量,进而影响作战半径 。

前面提到的1240公里作战半径指的是空空作战情况下的航程,也就是在标准空优作战挂载条件下的最大作战半径。歼10C的标准空战挂载包括2枚PL-12中程空空导弹、2枚PL-10近距格斗弹以及3个副油箱。如果没有副油箱的加成,歼10C的空空作战半径约为900公里。挂载对地或对海攻击武器后,作战半径会有所降低,降至700-800公里。再考虑到歼10C在实战中还得进行超低空突防或者高强度空战,那么它的作战半径还会进一步降低。

相比于同类战机,歼10C也不属于短腿战机。F16的空空作战半径为900-1100公里,带保形油箱型号的最大作战半径约为1400公里,F18的作战半径也在1000公里左右,而米格35改进型的作战半径也在同一水平。由此可见,歼10C的空空作战半径与世界主流中型战机基本处于同一水平线。歼10C在设计时就考虑了空中加油,所以它完全可以通过空中加油拓展其远程作战能力,因此歼10C的作战半径完全可以满足中国空军的需求。

(F16)

歼-10C的作战半径是怎样的水平?

外界对于歼-10战斗机评价一直都是贬多于褒的,特别是因为歼-10只是一款中型机,载重载油量较少使得它的航程不够远,因此也常常被称为“短腿”、“机场保卫战”。其实,在不同情况下歼-10战机的作战半径是不一样的,在同为中型机同等情况下歼-10的作战半径并不算低!

根据已经公开的数据来看,歼-10战机机内大约可以携带5000L(3.9吨)的航空燃油,只依靠这些油量在标准挂载模式下(2近+2中四枚空空导弹),此时歼-10的最大航程不足2000公里,作战半径约为700-800公里,这时候说歼-10“腿短”确实不为过,但相比较之下F-22战机只依靠内油,其作战半径同样也只有722公里,升级改进之后的F-16C/D依靠内油作战半径也只有800公里!

而在挂载副油箱的情况下就不一样了,根据航展公布的数据,歼-10C战机可以携带1个1000L+2个1700L的副油箱,只比内油携带量略逊一些,这样一来歼-10C内油加三个副油箱携带的燃油已经超过了了7吨,7吨的燃油携带量对于一款单发中型战机来说已经是非常高了,常规作战使用已经是够用了!

在此时携带7吨航空燃油,再挂载2近+2中四枚空空导弹标准的挂载情况下,歼-10的最大航程已经达到了3200公里,作战半径可以达到1250公里,在中型机之中已经是相当出色,略逊于重型机1500公里的作战半径。

相比较之下,“阵风”战机在携带3个总容量4500L副油箱的情况下,加上四枚米卡空空到达那,此时的作战半径约为1100公里,不如歼-10C战机。当然,“阵风”战机的作战半径还可以达到1850公里,比大多数重型机都要远,但这是在挂载4个副油箱+高空飞行+亚音速飞行的苛刻条件下才可以达到的!

不过,这也暴漏出了歼-10C战机所用发动机性能的不足,“阵风”战机内油容量5700升+外挂副油箱6000L加一起燃油携带量可以达到9.1吨,而以色列版的F-16战机内油+副油箱+保形油箱总燃油更是可以达到9.4吨,如此一来歼-10C最多7.3吨的燃油携带量的差距就显现了出来,而这主要是在于发动机性能的差距!

综合来说,歼-10C战机只依靠内油800公里的作战半径和外加副油箱情况下1240公里的作战半径,相比同类型战机都不算低。但在极限挂载情况下,发动机性能的问题就显露了出来,说明还有不小的提升空间!

歼-10C的作战半径是怎样的水平?

战机的作战半径在执行不同的作战情况时是不尽相同的。歼-10C战机是我国自主研发的一款多用途三代战机,被誉为“三代机之王”,能够进行制空、制海、制突击等作战模式。

歼-10C战机的最大航程可以达到3600公里,但战机如果全部挂载各种导弹、炸弹油箱的话,作战半径大约只有1200公里左右,倘若能够进行空中加油,那么作战半径可能会达到1600公里左右。

拿和歼-10C同等级别的美国F-16战机来看,美国F-16战机在进行截击任务时作战半径大约只有1000公里,不带副油箱的情况下巡逻半径大约700公里,这些性能和我国歼-10A差不多,但是歼-10C换装有新一级太行发动机,降低了战机油耗同时增加了战机的灵活性。

歼-10C是我国“三代机之王”,其上搭载有国产先进的相控阵雷达,极大的增加了发现敌方目标的几率,同样其优异的气动布局再加上推力大的发动机,歼-10C能够完成更复杂的机动动作。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歼-10c也有部分缺点,作战半径有限,如果需要远程作战,那么就需要外挂三个副油箱,这就极大的增加了战机的气动阻力,同样面对未来周边数量众多的隐身五代机,显得有些束手无策。

歼-10C的作战半径是怎样的水平?

梁老师说事为您回答这个问题。

歼10C,这可是好飞机,是我们的歼10A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一个型号。

怎么说呢?虽然从歼10A,到歼10B,再到歼10C,三款飞机算是同一个系列,一个根子上长出来的三个苗子,但要是细细划分的话,属于不同代的机型。

歼10A三代,歼10B三代半,歼10C四代机。

算是一脉相承,三世同堂了,一个比一个好,跨度也大。

歼10A是在2003年开始交付使用,到了2004年开始正式服役,2006年在部队中形成战斗力的。

后来我们又在歼10A的基础上改装出了歼10B,并在2014年开始服役。

到了2015年的时候,我们就看到了歼10C在网络上的大照片。

我们上边这些年代,其实很容易发现一个问题。

这三代机型之间,研发的时间越来越短,不得不感叹,如今我们的技术水平也在大幅度的提高,这绝对是好事。

现在回到题主的问题上。

为了更好地回答题主的问题,最好是从歼10的发展历程上来说,比较合适,毕竟有对比才会有发现吗?

歼10的发展历程。

话说歼10是空军二十一世纪初期的一款主力机型,虽然这款机型是在2003年交付使用的,但早在2002年的时候,其实就已经开始小批量的装备了。

当然这种小批量的装备,应该算是试装生产,毕竟任何一件兵器出现之后,首先要做的是,和部队进行磨合。

在这种实践中不断地磨合,才能从中找出不合适的地方,然后进行修改,修改后,感觉差不多了才会大面积地推广。

不然一上手就推广,中间出现问题,再想改就麻烦了,毕竟都定装生产了。

一改不仅耽误事,还会无形中提高成本,所以所有的武器装备在交付使用之前,都会进行小批量的生产使用。

那么到了2004年的时候,歼10这才开始正式服役,一年装备一个团的速度,开始大规模的列装部队。

很多人都不知道,当年确定研发歼10的时候,可以说是什么都缺。

但随着歼10的研发,歼10为我们创造了多个第一,填补了很多我们的空白。

比如,歼10的研发,让我们创建了第一个航空电子系统研究室,创建了第一个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数字飞控系统试验平台等等。

最终歼10,被我们打造成为可以独立自主研发出来的第三代战斗机。

所以歼10的研发的过程中,还为我们带出了一批能够让我们掌握先进战斗机技术的栋梁之材。

说实在呃,歼10的研发历程很长的。

这款战斗机从八十年代就开始研发,直到1998年三月二十三号的时候,才实现了第一次飞行。

这中间走过的曲折和艰辛是有很多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

当年设计歼10的时候,设计方案中对于数控加工的要求是很高的。这个可以理解,毕竟飞机是一种精密仪器,数控上马是必须的。

但一说到数控加工,说实话对于我们整个工业来说,放到世界上,算是比较差的,这是我们的软肋。

而对于数控加工中,有一项无论怎么规避都无法避开的项目,这就是起落架的制造。

所以当时在考虑到要快速推进歼10项目的大背景下,就有打算利用外国的技术,来个中西合作的方式,拿下起落架这道坎。

我们都知道,技术这东西就是一层窗户纸,你捅不破他,他始终会蒙蔽你的眼睛,让你走道都得撞到墙上,路都找不到。

所以当我们一提到合作,当时的外国专家,对于这一块把我们拿捏得死死的,当时还放出狠话:

“你们的技术不行,你们的方案不行,你们的人员不行。这样的起落架你们是搞不出来的!你们肯定干不了的,等你们干不了的时候,随时可以再来找我们。但那时的价钱我们只能再协商了。”

这话谁听了都憋气,没有他们外国专家的帮忙,我们就搞不出起落架?

不就是一副起落架吗?搞!一定要搞出来!我们还就不需要外国人帮忙,我们自己搞!

当时歼10的总设计师宋文骢,偏不信这个邪,接到消息就打消了迎个外来的和尚,给歼10念经的打算。

起落架走独立研发的道路,最终歼10有了一双可以在地上驰骋的腿。

等到1998年三月二十三号,歼10首飞成功了,歼10的总设计师宋文骢,已经是六十八岁的老爷子。

在这一天中,一项不怎么喝酒的老爷子,当天喝了不少酒,据说还唱起了歌,高兴的感情溢于言表。

宋文骢的生日是三月二十六号,但这一天老爷子将自己的生日改成了三月二十三号,从今天开始要和歼10一起过生日。

这一天很多人都哭了,因为从这一天开始,我们的技术储备有了很大的进步。

要知道任何东西从无到有是最难的,只要东西有了,发展起来就会快很多的。

之前空军飞机的状况。

要知道,在没有歼10之前,二代机歼6一直是我们空军的主力机型。

说实话歼6这款飞机太老了,从六十年代开始就在部队里服役。

到了整个九十年代的实话,这款机型依然是我们的主力机型,直到2006年的时候,歼6才实现了全部退役,完成了他的历史重任。

在这么长的岁月里,这款歼6飞机,前前后后包括各种改进型,我们就生产了快四千架了。

说道这里,很多人就有疑问,我们不是还有歼7和歼8吗?

怎么说呢?这两款飞机,确实比歼6有着很大的提高,尤其是后期各种改进型号都比歼6好很多的,但他们的数量和歼6是没法比的,

歼7和歼8,早在八十年代的时候,就进行过一系列的改装。

比如说歼7M,这款型号搭配了当时比较先进的机载雷达,导航通信系统,还有性能相当不错的近距离格斗弹。

而歼8,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发展出了歼8Ⅱ,这款改进机型启动布局上有了很大的变化,原来我们使用的是机头进气方式,变成了两侧进气方式等等。

歼7,歼8的改进型号,填补了很多我们的不足,尤其是战斗机领域的一些空白,都给填补上了,让我们也具备了一定的经验积累和技术储备。

但歼7和歼8在怎么改进,对于当时国外已经服役的什么F16,F—15,幻影,苏27等等,性能上还是有差距的。毕竟这两款飞机就是二代机型。

所以歼7和歼8虽然性能比歼6好,尤其是各种改进型号能好出一大截来,但真就没有必要进行大规模的装备。

目光一定要定得远一些才行。

其实在当时,我们是有想法引进外国的生产线,来提高我们的装备水平的。

比如在当时的谈胖中,美国和法国都已经同意将他们的F—16和幻影2000的生产线,建到我们这里,并且生产线由他们负责装起来。

说道这里,有些人感觉到惊讶,但其实没有必要别惊讶,因为在上个世纪的时候,我们和西方还是有一段蜜月期的,所以出现这样的事情,很好理解。

但话说回来,别人的东西,就算是成本再低,只要你不会,一说到价格绝对便宜不到哪里去。

也就是说,因为这两条生产线的价格实在是贵的厉害,最终我们还是放弃了这个计划。

虽然这件事没有成功,但在和外国人谈判考察的过程中,我们还是大有收获的。

至少我们知道了第三代战斗机的优势,以及世界上空中作战的变化,和即将发生的变革。

所以虽然我们无力购买生产线,但也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没有三代机是不行的。

既然购买不成,那么我们就只好自己设计研发了,于是我们就在八十年代启动了第三代战斗机的研发工作,由我们自己的手,打造属于我们自己的战斗机。

这就是后来的歼10。

所以在这一个过程中,歼7歼8虽然好,但我们开始研发三代机了。

也就是说,歼7歼8和他们的各种改进型号,就没有必要大量的生产,维持在够用的水平上就好了。

最终导致歼6这款战斗机,一直使用到了2006年。

但我们的空军也不能干等着,所以在研发歼10的期间,我们还引入了苏27,来弥补我们的不足之处。

苏27组装完成之后,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歼11。

但歼11也不具备大面积推广,他仅仅是一个过渡,比较这款战斗机的生产和使用成本都是很高的。

而且这个时间点上,国际上四代机也开始了,在加上国际上的四代机的规模,也在不断地扩大。

这也是为什么,歼10出来之后,很快就有歼10B,接着就是歼10C的原因。

我们一直在追赶,一直再努力地追赶,毕竟任何东西,还是自己生产的用起来踏实。

那么歼10的研发为什么这么长呢?

确实歼10的研发工作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了,但要记住在歼10的身上,我们验证了很多东西。

比如腹部进气,单发,近距离耦合鸭式布局,全数字的飞控操作等等。

那么歼10与之前的战斗机相比怎么样呢?

首先歼10的起飞重量可要比歼8Ⅱ大一些,根据资料显示大了4%,要知道歼10是单发,而歼8Ⅱ是双发。

不过很可惜的是,当时歼10初期使用的发动机不是我们的,可喜可贺的是后来我们还是将这点东西国产化了。

但不管这么说吧,歼10初期型号身上装备的东西,大多数都是我们自己生产的。

所以歼10最大的优点就是价格会很便宜的,毕竟都是自己生产的东西。

当然还有题主提到的作战半径,也是一个优点,比之前的老型号战斗机要好上很多。

比如歼7的作战半径,最早的型号是三百五十公里,这还是加挂了副油箱的情况下。

歼7后期改进型号,比如歼7E/G,也就是把这项数据,给推高到了五百公里的样子。

而歼8虽然比歼7的体积大一点,装载了更多的燃油,作战半径也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至多增加两百公里的样子。

所以我们使用的战斗机,在之前腿短一直是个问题,空军的作战半径基本上就徘徊在五百公里的范围里。

那么歼10的出现,改变了这个状况,在优化了启动布局,使用了大量复合材料减轻了重量之后,最大航程可以延申到两千公里。

如果加挂了最大外挂燃油的话,航程可以达到三千两百公里,而作战半径翻了一倍达到了一千公里以上。

怎么说呢?歼10的研发前后用了十八年的时间,装备的时间,比国外的战斗机晚了二十多年的时间。

但不管怎么说,我们是世界上第五个掌握三代机技术的国家。

与此同时歼10的研发,也带动了航空工业大跨度的发展,很多技术和设备都完成了国产化,这很关键。

只有完成了国产话,我们的战斗机最终才会形成自己的特色,从而制作出符合我们各方面要求的战斗机,而不会迁就外国的技术,从而改变为自己量身打造的设计。

所以歼10就是咱们的争气机。

其实歼10A,歼10B,歼10C,就是为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歼20打下了最为坚实的基础。

而从歼10A走出来的歼10C,在国际上可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好不夸张的说,歼10C的出现,让很多国家感觉造飞机其实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当然了撞了南墙,他们才知道了其中不易。

那么今天就到这了,喜欢的话,点个赞,再加个关注,方便以后常来坐坐。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