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苏57隐形能力不行?
苏-57战斗机是俄罗斯研发的第五代隐身战斗机,代号为PAK-FA,这款战机总被人称为是隐身能力最差的五代机,这是为何?
图为苏-57战斗机,他使用的隐身设计还算是很完整的,只是不完善。
根据俄罗斯苏霍伊集团自己公布的苏-57战斗机性能,苏-57战斗机的雷达反射面积是0.4平方米,这个数据对于一架第五代隐身战机而言,显然是高了一些。对比而言,美国的F-22A战机的雷达反射面积为0.01平方米,F-35战斗机的雷达反射面积为0.1平方米,我国歼-20战斗机的雷达反射面积也在0.1平方米以下,只有俄罗斯的五代机雷达反射面积最大。
图为澳大利亚评测机构做得苏-57模型的雷达反射面积测试图,可见他并没有形成雷达闪烁效应,雷达反射比较均匀。
其实,有一些第四代半战斗机也使用了隐身修形技术,他们的雷达反射面积也不大,比如我国的歼-10C战斗机,鸭翼和主翼外缘、内缘基本平行,而且飞机突出物较少,外表光滑,使用了DSI进气道,发动机风扇不直接外漏,其雷达反射面积也肯定在4平方米以下,因为法国“阵风”战机使用类似技术,雷达反射面积为4.1平方米,但是阵风隐身技术使用没有歼-10C完善。
图为苏-57战机把“鸭翼”向下偏转,他的鸭翼和后方的主翼融合设计,但是不等于没有。
第四代的重型战斗机来看,苏-27战机的雷达反射面积为15平方米,美国的F-15战斗机雷达反射面积为11平方米,和苏-27使用同一气动外形,但是尺寸小很多的米格-29战斗机雷达反射面积是5-6平方米。由此可见,使用隐身技术不完善,或者干脆没有使用隐身技术的四代战斗机,雷达反射面积都最少10倍,甚至30倍、40倍于苏-57战斗机的雷达反射面积,苏-57确实是具备隐身战斗机条件的,只是没有其他五代机那么优秀,但是对比上一代战斗机,他完全够得上隐身两个字。
图为苏-57战机的进气口,清晰可见发动机风扇,遮蔽措施不够完善。
雷达反射面积比四代机低几十倍,意味着他的被探测和被发现的距离会大大降低,在和四代机的对抗中,苏-57战斗机可以利用自己三面式相控阵雷达、机翼雷达副天线,获取绝对的探测优势,足以在100公里外锁定第四代战斗机,但是第四代战斗机则必须要接近到30公里左右才有可能锁定苏-57战机,这个局面下,又怎么能说苏-57战机的隐身能力不行呢?
图为苏-57战机的机身缝隙,非常明显的缝隙和铆钉,使其隐身性打了折扣。
苏-57战斗机有菱形设计的机头,V形垂尾,前后缘平行的机翼边缘,涂了12层隐身涂料的座舱盖,以及不完整的S型进气道。苏-57战斗机采用了几乎所能想到的所有隐身设计,包括尽量的减少外部设备,但是苏-57战斗机依然在隐身设计上稍逊于中美五代机,这主要因为苏-57战斗机在隐身设计上存在以下缺陷:
图为苏-57战机和歼-20战机的机背对比,可见苏-57的机身比较复杂,突出物很多。
首先是扁担式的机腹布局,使得发动机吊舱成为突出于外的设备,机腹不够平滑;其次是苏-57的进气道口遮蔽不够严密,发动机涡轮风扇的高温端部分外漏,形成了雷达反射和红外信号;再者,苏-57战斗机虽然是常规布局,但是实际上是按照融合型的三翼面布局设计,在主翼前依然有鸭翼,但是没有取消尾翼,这样飞机翼面没有减少,反倒多出来一对,所以造成了飞机的雷达反射面积变大;最后,苏-57为了节省成本,并没有给全身铺设隐身涂料和缝隙填补橡胶材料,导致飞机的机身不够光滑,也不能吸波,造成雷达反射面积较大。
图为美国假想敌中队使用的苏-57和歼-20模拟飞机;其中苏-57由F-16模拟,歼-20由F-35模拟,可见美军对于中俄五代机隐身能力的不同看法。
但是正如上文所述,苏-57能有现在的技术水平和性能已经非常不错,即便是在隐身领域稍有缺憾,也不影响他是一架隐身五代机的事实,所以千万不能说苏-57隐身能力不行,他只是相对不行,相对的还都是世界上最顶尖的战机,对于其他国家,尤其是俄罗斯视为主要对手的欧洲各国而言,苏-57已经完全能够实现性能压制了。
为什么有人说苏57隐形能力不行?
对于苏-57的隐身性能并不是刻意贬低,而是在设计上本身就存在诸多不足,俄罗斯官媒自己披露的苏-57RCS面积为0.5平米,是现役五代机中隐形性能最差的一款。
当前国际上主流的隐形战机主要有美制F-22、F-35、俄制苏-57以及我国歼-20四款,其中隐形设计最好的当属F-22RCS面积为0.01平米,F-35RCS面积为0.1平米,我国歼-20普遍认为介于F-22和F-35之间,苏-57俄罗斯官方给出的数据为0.5平米,与F-35相比有五倍左右的差距,因此苏-57隐形性能一直广受外界诟病。
目前,有关战机隐身学研究主要集中在气动外形物理隐身和吸波材料隐身两个方面。一般情况下,是上述两种技术融合运用来最大限度降低战机雷达反射截面。美国F-22的隐形设计就堪比教科书式的存在,也是气动隐身和吸波材料隐身融合设计的代表作品。
气动布局隐形设计
苏-57隐身性能偏弱主要出于气动布局设计。从总体来看,苏-57沿用了苏-27系列的中央升力体气动布局,最大的改动之处就是机身设计被拍扁了一些,故而有了“拍扁的苏-27”之戏称。中央升力体气动布局总体对隐形设计影响并不大,同时能为战机提供较大的升力,从而保证战机的机动性能,这一点从苏-27系列的机动表现上得到充分证实。
遵循自然界“物极必反”的原则,中央升力体气动布局与身俱来的诸多缺陷问题,在苏-57身上展现的淋漓尽致,该气动布局设计最大的缺陷在于直接影响到了机体整体的结构强度问题,最直接受影响的当属隐形战机内置弹仓的设计,内置弹仓设计的出现解决了因挂载弹药放大战机RCS面积的问题,显然苏-57在这个领域做得一塌糊涂。
苏-57使用了有别于当前主流设计的串联式内置弹舱设计,权且不论这种设计是否具有一定前瞻性,仅仅放在苏-57上就很不合理,超薄的机身条件下挖空机体增设内置弹舱,承重点几乎在蒙皮上,虽然意图通过增加横梁来解决,但至今也未见苏-57内置弹仓发射弹药的实证披露出来;超薄的机身、掏空的机身内部对于苏-57整体机身强度带来严重的影响,同时裸露在外的进气道和发动机舱彻底破坏了苏-57的腹部隐形能力,远不如其他同类战机的设计。
苏-57直通式进气道设计不仅仅影响了战机腹部隐形之外,还对正面隐形带来较大影响。现役隐形战机主流使用大S型进气道设计,最大限度的降低进气道对隐形性能的影响。苏-57虽然在进气道侧壁及入口涂刷了吸波材料,但超大的进气道口径仅仅依靠吸波材料很难在根本上得到解决,这就有了俄罗斯军方对这一设计也很不满意的现状。
通常隐形战机正面隐身尤为重要,机头和进气道成为至关重要的部位,苏-57进气道设计已经大大破坏了整体设计,其机头设计也不尽人意。苏-57机头设计有别于主流使用的菱形机头设计,反而采用了独创的椭圆形设计,仅从折射雷达电磁波的方向通道数量上就成倍下降,其雷达反射截面面积自然也就不如同类战机的菱形机头设计。
综合起来看,苏-57各个方向的气动隐形处理都或多或少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俗话讲成也萧何败萧何,中央升力体设计在提升其机动性能的同时,牺牲了苏-57的隐形性能。
吸波材料
使用各种吸波材料进一步增强战机隐身性能是国际上普遍做法,最典型的代表作还是美军的F-22,将气动隐身与吸波材料隐身进行了完美的融合。苏-57设计人员称,苏-57使用了新型吸波材料,外界普遍认为是一种光离子吸波材料,最早在T-50研制时期被广为宣传,一度被认为是苏-57的最耀眼的设计,但在后来的测试中,这种新型吸波材料并没有再出现过,也没有任何实证来佐证其的存在。故而,仅凭这种吸波材料大幅度提升苏-57整体隐形性能尚且存疑。
总结
苏-57作为一款隐形战机,其隐形设计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这主要和技术沉淀以及设计指标设定有直接的关系,整体RCS面积能达到0.5平米已经实属不易了。苏-57隐形设计有缺陷,但其设计初衷更倾向于对抗F-22的机动性能,且在机载航电设备上创新出一条俄罗斯特色之路,因此对于苏-57尚需理性看待。
为什么有人说苏57隐形能力不行?
苏57隐形能力相当堪忧,事实上,苏57都不能算是真正意义的第四代隐身战斗机,在技术上没有革命性的飞跃,说白了还是围绕苏27的升力体结构,在那里叠床加瓦打圈圈。
1当然,实事求是地讲,苏57在隐身上还是下了很多工夫的,它的前机身采用了多平面非圆截面设计,前机身的每个平面都有空间倾角,这种设计意图将从正、侧面射来的雷达波反射到其他方向,降低主要威胁方向的雷达散射截面积(RCS)。
苏57机身的上侧面则与机翼融为一体,机翼采用了前缘后掠角约47度的中等展弦比和根梢比较大的翼型,大根梢比机翼的根弦较长,对机身侧面的遮蔽效果较好,经平尾也与主翼布置在同一水平面上,并与主翼的后缘相连,对机身侧面也起到一定遮蔽的作用。
另外,苏57采用了大量的平行面和线。其主翼、尾翼和边条的前缘基本平行,主翼和平尾的后缘平行,进气道侧壁与同侧垂尾平行,甚至座舱盖的侧面与前机身上侧面也基本平行。多面相互平行将让雷达波的散射集中指向有限的几个方向,且角度很小,其他方向的散射波束则非常弱。
这样,尽管敌方雷达可以短时间捕捉到主方向的反射波束,但是随着飞机姿态的微小改变,这些波束会变得“飘忽不定”,进而让雷达无法稳定跟踪。
此外,在一些细节设计上苏57也进行了一些隐身处理。例如机翼下的作动筒采用了纺锤形整流,这一处理与F22也非常相似。
从上述情况来看,苏57的隐身设计事实上极大地参考了F-22的设计。
2但在,进气口的设计上,苏57却出现了极大的败笔。其进气道唇口虽然采取了斜切的菱形设计,但从进气道两侧唇口与同侧垂尾的位置情况看,它没有采用S形进气道。事实上,它的进气道中心和发动机中心几乎在垂直方向上在一条直线上,根本就没有S形进气道的设计条件。
苏57的隐身设计远未达到完美程度。机身腹部的隐身设计略显粗糙。一般来说,平滑的平面隐身效果较佳,而苏57的翼下进气道、发动机以及内置弹舱的设计却显得“凹凸不平”。
在机身设计上,在隐形的同时,还要兼顾减小超音速巡航阻力,这就要减小机身最大截面,增大机身长细比。
苏57由于两个短舱布局的发动机间距较大,机身截面相对较大,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机身长细比,再加上苏57的座舱风挡高大,后掠角较小,截面积相对较大,长细比较小,这种设计事实上并不利于兼顾超音速巡航。
事实上,苏57的尾部发动机喷管外缘还会对雷达波形成强烈的散射和反射,与进气道相似,喷管内腔会形成空腔效应,而发动机的涡轮叶片也是镜面反射的主要来源。在这一点上,苏57几乎是原封不动地照搬了上一代战机的设计,其采用的是轴对称矢量喷管,雷达隐身性能较低。
一般而言,类似F22的非轴对称喷管的可以减小RCS或使其具有方向性。其矩形喉道有沿着视线方向阻碍雷达波进入的作用,加大喷管的宽高比,可以加强这种阻挡作用,更有效地降低雷达反射面积。
虽然F-35和苏57一样使用了轴对称喷管,但是喷管的尾部采取了锯齿处理。反观苏57的发动机,几乎没有采取任何隐身处理。
3苏57的细节和钣金处理上也不够细致,甚至可以说相当糟糕!
包括主起落架舱、座舱和舱盖连接处在内都加工得非常粗糙,边缘也没有采用锯齿处理,机腹的弹舱门缝隙太大且不工整,进气口上下唇也未能与机翼、边条前缘平行,实在是一点卖像都没有啊!
(以上三图)苏57的钣金工艺确实“不能忍”,太糟糕了!👆
苏57甚至连座舱盖都未经金属镀膜处理,雷达波透过座舱照射到舱内由平板和角面体构成座椅和仪表板,甚至飞行员头盔时,都会造成强反射和散射。
这意味着苏57的散射方向很多,全向RCS分布图中会出现较多的波峰,很容易被捕捉到。
从这一点上看,苏57气动外形隐身设计与加工技术,仍然与F-22存在较大差距,这决定了其总体性能相比F-22甚至F-35都差距巨大。
另外,苏57在很多方面还有不完善的地方,包括座舱盖、发动机在内的一些部件和装备都不成熟,恐怕也是过渡型产品。
4当然,我们相信,假以时日,苏57会在更多方面进行改进,进一步优化其不太完美的原始设计,或许还能在某些方面超越现在的F-22。但问题是,届时美帝的第五代战斗机或许已经振翅待飞了。
苏57是俄罗斯近十几年的航空技术甚至是综合国力的反映。自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的整个军工业几乎一直处于原地踏步状态,在这种情况下,
又怎能希望俄罗斯的航空工业
实现跨越式的赶超呢!?
这个世界,
没有奇迹。
为什么有人说苏57隐形能力不行?
其实苏57战斗机的隐形能力不足,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俄罗斯自己的资料纰漏出来的,曾经有数据显示俄罗斯苏57战斗机的RCS(雷达散射截面积)高达0.5平方米。为什么说高达呢,因为同样是隐身战斗机,F22的RCS仅有不到0.1平方米(更有说法是不到0.01平方米)。所以相比较而言,苏57的隐形能力确实不行。
一款战斗机的RCS数值越大,就证明它就越容易被雷达发现,而现代战争当中,发现就意味着摧毁,所以苏57战斗机的战场生存能力低于美国F22战斗机。
而一款战斗机的隐身主要是由两个方面决定的,第一就是外形,第二就是吸波材料。吸波材料技术外人是很难知道的,毕竟这是一款隐身战斗机的核心技术,不过外形确实所有人都能看到的,适不适合隐身,即使是非专业的人士也能看出来一个大概。
众所周知,雷达是依靠接收雷达波照射到目标产生反射的雷达回波才能发现目标,而目标表面越不光滑,越容易形成角反射器,越容易反射雷达波,所以隐身战斗机的外形需要做的光滑,尽量不能有凹凸不平棱角,苏57战斗机相比较F22,外形更为粗糙,甚至苏57被誉为拍扁的苏57战斗机。
此外苏57战斗机的发动机也采用了俄罗斯战斗机一贯的风格,发动机后面几乎都是裸露在外的,这非常不适合雷达隐身,同时也增加了红外辐射,更容易成为红外制导的导弹目标。
俄罗斯苏57战斗机目前并没有服役,也就意味着它还在试飞和改进。最近有个消息证明苏57战斗机进行了发动机的换装,除了推力提升之外,另外一个重要的改进就是发动机尾喷口采用了隐身设计。所以苏57战斗机的隐身性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为什么有人说苏57隐形能力不行?
苏57的设计虽然算不得太成功,但也绝对不弱的,而且是经历过实战检验的。
现在我们看到的苏57细节照片,都是实验机和试飞机的,到处都是各种修复和修补的痕迹,没有必要拿这来说事,虽然俄罗斯飞机细节是不太好,但也不可能倒退,所以批量版的苏57不可能比苏35的细节差,至少是齐平!
无论哪款隐形机都是某些方向雷达特征弱,苏57也一样,只是它的强特征方向比较多而已。雷达要是照正面或专门修过的几个面,雷达特征还是可以接受的。比韩国、日本、印度、土耳其他们搞的还是靠谱得多。
苏57最强的肯定不是隐身,因为俄罗斯继承苏联理念,最喜欢的还是超机动,所以可能认为苏57在五代机里亚音速机动性可能是最强的,甚至强过布朗斯基苏35。
苏57的硬伤不是以上几点!硬伤在于电子设备,重量重,效果差,改进速度慢。
苏57是曾经那个红色巨无霸苏联及其继承者俄罗斯最后的倔犟了,这一代只能做个偏科严重的学霸,但没有下一代了!
为什么有人说苏57隐形能力不行?
隐身并不能百分之百保险,F117是隐身程度最高的一款隐身战斗机,F22跟它比差距很大,F117为了隐身牺牲了机动性和超音速性能,就这样还是被南联盟的地空导弹打下来了,先进武器还需要高素质的战斗人员操作,美国二战时P39海蛇战斗机,在美国空军那儿视为垃圾,到了苏联成了王牌,米格23到了美国飞行员手里骂声一片,中国飞行员驾驶后称赞有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