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机被导弹锁定,还能逃生吗?
战斗机被锁定后很难逃脱,在实际训练中,战斗机一旦被锁定就意味着被击落,就会被导演部判定为被击落。实战中,一旦出现战斗机被导弹追踪,除非是在特殊情况下,否则都会被击落。现代空战也因此变成了谁先发现,谁先攻击,谁就能占到优势的“猎-歼”游戏。
图为战斗机不断的释放干扰弹,躲避攻击。
就现代科技来看,战斗机的机动过载最大能够做到6-9个G,而导弹的机动过载却能够做到几十个G,比如欧洲的“紫菀”-15、“紫菀”-30防空导弹,其机动过载达到了60个G以上,相比于战斗机而言,其转弯更加灵活,爬升更加迅速,一旦被瞄准,战斗机基本不可逃逸。说起不可逃逸,其实,每一种对空导弹都有一个专业性能叫做“不可逃逸区”,我国的PL-15空空导弹的不可逃逸区是30公里,也就是说,如果让这枚导弹接近战机到30公里距离,那么战机就必然会被击落。
图为被导弹锁定的战斗机,以及战斗机躲避导弹示意图。
对空导弹机动性能更好,而且使用近炸引信,他们不需要直接命中战机,只需要在战机附近引爆,然后使用破片毁坏战机就可以做到击落战机。比如说S-400防空导弹,他可以在战机附近爆炸后,抛射出预制切口的破片,破片散布角度大约为60°,也就是说,导弹甚至可以不对准战机,在这个角度内爆炸,战机就会被击落。
图为飞行中的空空导弹,空空导弹体积小、动力足,变向灵敏,战斗机极难逃脱攻击。
战机想要逃逸导弹的攻击,使用的办法只能是三个方面:首先,对付红外导引头导弹,可以使用发射红外干扰弹的方式,发射大量箔条,这些箔条会吸引红外导弹攻击,从而让战机逃过一劫。其次,对付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可以使用电磁干扰手段,比如强电磁压制,致盲导弹的小孔径雷达,使其无法追踪战斗机。
图为F-14战斗机发射AIM-54“不死鸟”空空导弹,因为“不死鸟”导弹射程够远,威力够大,F-14曾经在空战中占尽了优势。
如果是战机想要依靠机动方式躲避导弹,那么只能是不断的消耗导弹的能量储备,毕竟导弹射程不如飞机的航程,导弹的能量储备也不如飞机,战斗机可以不断的进行急速的方向转换,使得导弹不断调整飞行的方向和姿态,最终耗尽导弹的动能,使其进入依靠惯性飞行的阶段,此时战机只需要拉起高度,导弹就无法攻击战斗机。
图为发射空空导弹的歼-20战斗机,第五代战斗机先进之处就在于他可以率先发现和攻击敌机。
不过总的来看,战斗机还是很难逃逸导弹的攻击,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先于敌人发射导弹了,比如战斗机装备更大孔径、更加先进的雷达,比如给战斗机采取隐身措施,这样一方面提高自己率先发现敌人战机的可能,另一方面降低被敌人发现的概率,实现先敌发现、先敌攻击,最终击落敌机,这就是如今第五代战斗机的作战方式。
战斗机被导弹锁定,还能逃生吗?
现代战机可以说越来越先进,而随之而来的导弹技术也是日新月异。现代导弹都具备了精确制导和变轨的技术,只要锁定了战机一般是很难逃脱的。
现代的导弹主要有两种制导方式,一是雷达制导,二是红外制导。雷达制导,主要就是通过导弹上的雷达来锁定目标,然后对导弹进行引导,攻击目标,一般用于中远距离的导弹。以前可以通过箔条弹来干扰雷达,从而使雷达失去目标。但现在的雷达更加先进,已经有了区分目标的能力,所以现在通过箔条弹来干扰导弹雷达的作用不明显了。
红外制导,就是通过红外导引头来感受热量,进行制导,这个热量当然是来源于战机喷口,导弹就追着这个热量源走。这个可以通过战机发射红外干扰弹来进行干扰。红外干扰弹的温度可以高达几千度,大大超过了发动机人口的温度,以此来吸引导弹。现在的导弹也更加先进,战机发射的红外干扰弹由于不能长时间持续的发热,所以对红外制导导弹的干扰现在相同也不好。
也就是基本说现在战机只要被导弹锁定,无论是雷达制导还是红外制导的,基本上是很难逃脱的。面对这种情况,就有了新的应对措施。比如苏联的米格25,这种战机最大速度能够达到3.2马赫,比导弹的速度还快,当遇到导弹攻击时,只需打开加力,就能轻松甩开导弹的追踪。再比如为了不然导弹发现,现在的隐身战机。隐身战机的雷达反射截面很小,雷达很难发现,那么你都发现不了,还谈何锁定与攻击呢?
战斗机被导弹锁定,还能逃生吗?
在一些空战的电影中,我们经常可以看见这样的场景:战斗机被导弹锁定,然后主角操纵飞机使出浑身解数进行机动规避,最后凭借过硬的技术和心理素质成功摆脱导弹。这些桥段中出现的炫酷空战技巧和战斗画面往往让人血脉喷张,使观众大呼过瘾。然而在一些空战演习中,我们却发现战斗机一旦被导弹锁定,就会认为该机已经被击落。那么在现实中,战斗机被导弹锁定后,真的不能逃生么?
(被锁定的战斗机)
现代空战中,伴随着空空导弹的进步,导弹的速度一般要比飞机快,而且最大瞬间过载能力可以达到几十个G。然而飞机最大速度也只有两倍音速,过载最大也只在7-9G之间,所以从这两项数据来看战斗机并不占据任何优势。另一方面,现代空空导弹还存在着一个不可逃逸区,这会让战斗机的处境变得更加危险。
(空空导弹攻击示意图)
所谓不可逃逸区,是指导弹的动力飞行区域。导弹依靠发动机推力飞行,动力充足,可以发挥出最大的机动能力,由于此时空空导弹的机动能力要优于飞机,所以飞机可以规避导弹的难度非常大,因此被称为不可逃逸区。通常不可逃逸区在导弹射程的50%-60%左右。而当导弹在燃料消耗殆尽后,依靠惯性飞行,导弹的动能逐渐降低,机动性能也就随之下降了。
(战斗机发射空空导弹)
当然这也并不是说战斗机毫无机会,它摆脱导弹要分两种情况来看。如果在不可逃逸区之外,战机可以通过机动规避动作或借助干扰弹和电子干扰系统的帮助,对导弹进行规避。趁着导弹机动能力的下降的机会,战斗机就能摆脱导弹的追踪。
(战斗机可以通过机动摆脱导弹)
在不可逃逸区,战机要想摆脱导弹的追击也并不是不可能,只不过难度要大得多。对于红外导弹来说,战机可以采取机动规避加红外干扰弹的方式来摆脱导弹。干扰弹燃烧时其尾焰会形成高温烟雾,可以迷惑导弹的引导头,从而掩护飞机的红外特征,达到保护飞机的目的。而对于雷达制导的导弹来讲,战斗机在释放箔条和干扰弹的同时还需要进行大过载机动,才能摆脱雷达制导导弹的跟踪。空空导弹的垂直机动性一般弱于水平机动性,因此战斗机可以急速俯冲加急转,然后再以大过载的方式拉起战斗机,引导空空导弹同样由俯冲急转状态变为爬升状态,然后借助导弹动能损失的机会,为战斗机摆脱导弹的追击创造机会。
(释放干扰弹可以迷惑导弹引导头)
实际上,空空导弹的不可逃逸区并非一成不变,它仅是一种将导弹飞行性能和制导性能与敌方战斗机飞行包线考虑在内的一种计算数据。在实际战斗中,飞行员的临场决策、飞行水平、整个空中情况和信息的掌控能力以及编队的训练水平都会对空战的胜负产生决定性影响。但是在演习情况下,只能利用不可逃逸区的计算数据来进行模拟,所以才会有飞机被导弹锁定即被判为击落的规定。
(演习中通常被导弹锁定即被判为击落)
战斗机被导弹锁定,还能逃生吗?
感谢题主的问题,我来帮你分析一下,看是否正确。
1.当与别人近距离格斗时,被别人锁定咬伟。首先不能着急,心理素质一定要过硬。
2.被别人锁定的一般都是近距离格斗弹,因为近距格斗弹采用的红外成像制导,且最大过载是战斗机6-7倍,不进行干扰根本逃脱不了。
3.针对近距红外成像格斗弹,可以采用干扰弹集群抛射方式,最后再结合离心式机动。
4。也就是说,将干扰弹一块儿抛射出去,形成一片热源,以覆盖本机的成像,来欺骗空空导弹。另外,本机还要做远离热源中心的机动,尽快脱离导弹的锁定。
5。其实这个很简单。总结一下就是要先这样,然后再这样,最后这样,再这样就可以了。
希望能够帮到你哦。
战斗机被导弹锁定,还能逃生吗?
这个还是可以逃掉的!没有百分之百命中率的导弹。逃脱的可能性要分情况来说,第一:被防空导弹锁定;第二:空战时被中远距导弹锁定;第三:空战时被近距格斗导弹锁定。导弹的命中率理论上高的很,但实际上并不怎么理想。
被防空导弹锁定
现在的防空导弹的制导模式是中段由地面雷达制导,末段时弹载雷达开机,自行搜索目标。如果被这种防空导弹锁定,逃脱的概率是非常小的。一般说来,如果被导弹锁定,战斗机要么采取超机动脱锁,要么立即进行电子干扰。毕竟战斗机非专业的电子战机,对地面雷打的干扰一般没什么作用。所以说,遇到防空导弹锁定时,逃脱的概率那是相当小的。
空战时被近距格斗导弹锁定一般说来,近距格斗弹是先锁定目标,后发射。因为近距格斗弹采用的红外成像制导,且最大过载是战斗机6-7倍,不进行干扰根本逃脱不了。所以针对近距红外成像格斗弹,采用的是干扰弹集群抛射方式,另外结合离心式机动。也就是说,将干扰弹一块抛射出去,形成一片热源,以覆盖本机的成像,来欺骗空空导弹。另外,本机还要做远离热源中心的机动,尽快脱离导弹的锁定。
空战时被中远距空空导弹锁定受空空导弹直径的限制,以至于其弹载导引头的雷达探测距离极短。只有载机的雷达发现目标后,且将目标的信息预装订给导弹,导弹按着这个方位进行飞行。在导弹飞行的过程中,载机并不能立即机动脱离,还必须对目标持续照射,直到导弹的导引头锁定目标之后,载机才能脱离。也就是说,在这个过程中,被锁定的战机可以采取反制措施。要么是干扰敌机雷达的跟踪过程;要么是被导弹锁定时,进行机动摆脱导弹的跟踪。一般说来,当飞行员发现自己被锁定时,会立即进行大机动摆脱锁定。
理论上来说,被导弹锁定后,战机是难以逃脱的。但是在现实中,导弹的命中率并不怎么高。2017年时,一架苏22战斗轰炸机就成功的甩掉了一架F-18E发射的AIM-9X近距格斗导弹。所以说,被空空导弹锁定绝对不是不能逃脱的,只是要采取相应的规避措施,还要看当时飞行员的运气。
战斗机被导弹锁定,还能逃生吗?
战机被锁定后被击落的概率要大些,导弹比较飞机有三个优势,速度快过载大转弯半径小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