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计划生产100架B21战略轰炸机,为何性能更先进的B2被实际放弃?
就冲800亿美元能造100架B21,他就比B2强。B2一架要24亿美元,比同等重量的黄金还贵,这都不够清晰的话,我再举个例子。美国海军全新一代伯克3型宙斯盾驱逐舰,一艘一万吨的先进驱逐舰,造价也就24亿美元了,就这美国都嫌贵,你一个飞机要24亿,这不是要逆天吗?
图为B2和B21轰炸机的气动外形对比。
所以,单价8亿美元的B21相对而言就便宜多了,而且结构简单,适宜大量制造,要知道B2轰炸机机构相当复杂,而且使用维护很麻烦,每一次飞行回来都要重新检修和补漆,这是令美国空军难以接受的,因此在几次局部战争中,B2虽然都和明星一样吸引了眼球,但是实际上执行日常轰炸任务的大都还是B52和B1B这样的老轰炸机。
B2轰炸机最大的问题就是贵。
另外,现代科技的发展,对于轰炸机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比如对精确制导武器的使用,以及高度的智能化和网络化水平,这些B2暂时都不够合格,虽然通过改装可以投掷什么拉斯姆、贾斯姆导弹和JDAM杰达姆炸弹,但是比起美国要求的CEC联合接战、自动飞行减轻飞行员压力、先进火控增强武器打击精度等要求还是有一些距离,今后这都是B21发展的重点。
图为B21轰炸机设想图,可见其设计更加简单。
最后,B2轰炸机服役至今已经过去多年,才生产了20多架,根本不够使用,但是如果继续大规模生产这款已经诞生二十年的飞机,确实也有些不够与时俱进了,如果要新生产隐身轰炸机,那就还是新设计一款比较好,毕竟对老式飞机的大改,倒不如重新设计一款,以更好的适应未来更好,不然,即便是现在B2还能跟上时代,10年以后呢?所以还是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嘛。
美军计划生产100架B21战略轰炸机,为何性能更先进的B2被实际放弃?
现在总有人在往上喊B2多多先进,多多神秘,就是白给你,你也仿制不出来。
这是扯淡。现在美国自己也好,中国也好,发展下一代轰炸机追求的都是既有B2的威力性能,又要节省75%的费用。不可能再有谁100%的去山寨B2。
B2服役到现在已经22年,技术冻结超过25年,而它的项目构思和启动,到现在已经40多年。这25年来,科技进步了多少?看看大哥大和苹果X的距离。这40多年来,军事思维又进步了多少?
B2上1立方米大小的设备,现在可能只需要一个指甲大小的芯片。尤其是它那复杂昂贵的隐身涂料,非常的娇气难伺候。25年过去了,现在一层薄薄的蒙皮就全解决了。
B2是冷战期间,为了与苏联争霸,美国不计成本不计代价的产物:金机。那可是200吨的黄金在天上飞。这25年来,科技进步这么大,完全有条件在保证战斗力的前提下,把轰炸机的成本大幅度降下来。是时候考虑性价比了。
B2的造价是22亿美元,但是,那是当年。算上通货膨胀,粗略的估计也顶现在35亿了吧。而B21预计是5.5亿美元,再粗略一下,也就是B2的6分之1。
所以说就算你现在把B2白给我,我也不能100%的按照你那个思路去仿制。得结合现在的科技、工艺去开发更高性价比的轰炸机。有些人说的白给也仿制不出来,这根本就不成立。都说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向上爬,不可能谁蠢到回头去走40年前的老路。
现在的隐身材料技术、机身工艺、电子设备进步非常大,是25年前无法比的。现在开发类似于B2的轰炸机,要比以前便宜很多。而雷达、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的进步也是极其巨大的,在这样的基础上,即便是省了很多的钱,新轰炸机的实力也应该是要超过B2的。
不论是美国的B21还是中国研制中的轰20,秉承的都是这种思路。这两款轰炸机一定是比B2便宜很多的,但它也一定是比B2要先进的。25年前1万5的手机跟现在1千5的手机能比吗?
B21的实质就是利用这些年科学技术的进步,做到既比B2先进一些,价格又大幅度的下降。在这个基础上,它就可以实现另一个目标:大量装备,100架。
现在B2只有不到20架。如果100架B21服役,什么效果?幼儿园的小朋友也能算出来吧?B21让美国隐身轰炸的能力提高最少最少:5倍。B2已经足够强了,再提高5倍。
100架2020年开始生产的B21,20架1990年开始生产的B2,差距有多大?
大家千万不要信广告,以为B21走的是廉价路线,就不如B2先进。那是不可能的。B21服役,必然让美国的轰炸能力再上一个台阶。从二战起,美国走的就是大空军路线。它用成千上万的轰炸机去摧毁敌人的城市、军队。就像当初的德军,它的坦克部队比美国的陆军强,但没有用啊。你100辆坦克出发,到前线就剩10辆了。全让美国在半路上用飞机给炸毁了。
之后在朝鲜、越南、利比亚、伊拉克、阿富汗,它依靠的都是轰炸机。常规战争中,美国的核心武器就是轰炸机。其他的武器都是围绕着它展开的。战斗机争夺制空权,护航,预警机指挥,加油机支援,电子战机压制......这都是为了让轰炸机能更好的输出。炸残了,陆军再去打扫。
这100架B21也是美国军队未来战斗力的核心。是美军在未来打残敌人的主要力量。F35在空中掩护,它kuangkuangkuang扔炸弹,你绝对不能把它看成一个廉价的临时替代品。
美军计划生产100架B21战略轰炸机,为何性能更先进的B2被实际放弃?
战争的对象不一样了,所以就得考虑相对廉价的武器系统了。说句俗话就是“杀鸡焉用牛刀”
B-2的所有性能数据大家基本上都可以背下来了,这里说说B-21吧。
从2020年开始B-21将在三个现有的轰炸机基地取代B-1B和B-2轰炸机,用以完成美国空军的全球轰炸任务。
今年年初美国空军的作战部长Heather A. Wilson提到一旦B-21开始投入使用,那么将逐步的退役B-1B和B-2轰炸机,而退役的速度只参考B-21的产量。
从怀特曼空军基地最近的卫星图片上我们也可以找到这家B-21的身影。
这已经证明B-21的服役已经是几乎没有任何值得怀疑的因素了。
那么为何美国会急着使用B-21替换B-2呢?主要的原因在与——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啊。
美国现在的情况是造得起B-2,但是用不起B-2。
现在在美军服役的B-2有19架,每架B-2在空中飞行1小时的费用是6万美元同时,B-2每飞行一个小时在地面上的维护时间将是50-60个小时,所有B-2的费用放在一起,每年的维护B-2机队的飞行大约需要8亿多美金。通常的情况下B-2每7年就需要进行一次为期一年多大修。大修的一次费用大约是6000多万美元。主要会对B-2的隐身涂层进行整体的换新,并对B-2的所有活动部件和老化的密封部件进行替换。
这样算出来在B-2未来的服役年限内,美军预计还要支付超过上千亿美元维系这19架B-2的正常飞行。因此就有了B-21的计划,在B-21的不断服役之后,并且将目前的B-2不断退役在没有改变打击力度的前提下,美军可以节约将近500亿美元的维护费用。
这也就是为啥美军在急着装备B-21轰炸机的一个最主要原因了。
但这里要指出的一点是B-21是LRS-B(远程打击轰炸机)计划的产物,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下一代美军轰炸机。NGB(下一代隐身轰炸机)的计划现在还在图纸上。
意为远程打击型的无人轰炸机,其整体造和整体性能比B-2要高很多,并不像是B-21这样的阉割版本。
美军计划生产100架B21战略轰炸机,为何性能更先进的B2被实际放弃?
兄弟你的认识有偏差啊,这个所谓的B21是美国空军正在研发的突袭者远程轰炸机,主要用于取代美军的B52和B1,项目代号LRS-B,别以为数字大就更厉害,直接点说其实它就是B2轰炸机低配版,取了个好名字B21,意思就是21世纪的轰炸机。这款飞机整体沿用B2的飞翼设计,整体呈现S形,具有较高的雷达隐身能力。
但是由于单价必须控制在5.5亿美元之内,因此其许多指标都下降,如体积只有B2一半大小,载弹量也下降不少,隐身能力虽然好过一般飞机,但是跟B2比还只能当当小弟,而且只能亚音速巡航,不过倒是加入了一个高大上的能力,那就是无人驾驶模式,也就是说这是一款性能和价格介于B2和B1之间,用于取代B52和B1的迫于没钱而设计的一款为未来战争打造的中配隐身机型。
而美军真正的用来取代B2轰炸机的项目叫“下一代轰炸机”,也被叫做2037轰炸机,这款轰炸机可以说几乎集合了现在图160和B2的所有优点,又融合了现在蓬勃发展的人工智能技术。根据美国防部的指标,2037轰炸机将是一款具有超远程轰炸能力的超音速隐身飞机,并且具有无人驾驶能力,也只有这样一款飞机才有资格取代现在的B2幽灵轰炸机。
至于说美国军方到底会不会采购100架B21,未来还得看该计划的发展情况以及美国经济的走势,一切还都是未知数,我们也不好妄加猜测。根据美国空军的估算,如果采购100架,单价为5.1亿美元,加上研发费用,以及可能发生的预算超标,B21的项目的总投入将很有可能达到1000亿美元大关,这将是一个巨大的财政负担,对于现在财政赤字严重的美国政府来说,如果风险太大,不排除砍掉这一项目而专一发展2037轰炸机的可能性。
美军计划生产100架B21战略轰炸机,为何性能更先进的B2被实际放弃?
B21不是用来替代B2的,硬要找个对象的话,B21更可能替换掉B-1B。
B-21“突袭者”隐身轰炸机是美国下一代轰炸机计划,由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负责研制。在2015年选型胜利后,目前正在进行原型机研制阶段,预计2025年初步形成作战能力。根据计划,B-21将生产100架,但是美国国会认为应该追加到至少165架。
从外形上看,B-21沿袭了B-2飞翼式布局,这样的布局兼顾了隐身性和载荷航程性能,是大型轰炸机最理性的布局模式,我国正在研制的轰20也将采用类似布局。
与四发布局的B-2相比,双发的B-21更像是B-2的缩小版。B-2是美国上个世纪80年代为了穿透苏联绵密的防空系统对其本土进行核打击而研制的战略轰炸机,这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款高度隐身的战略轰炸机,综合作战能力无出其右,诞生30多年来仍然孤独求败。但是苏联的解体使得B-2独步天下的战略打击能力成为了无处施展的“屠龙技”,再加上造价昂贵,B-2在生产了21架之后就停产了。算上研发费用,21架B-2的平均单价超过20以美元(30年前的20多亿美元啊),令人咂舌。
B-21在另一个角度证明了B-2在技术层面的巨大成功---因为它俩长的几乎一模一样。但是,虽然B-21在很多方面来看是“缩小”版的B-2,但是毕竟是晚诞生近40年的后起之秀,B-21的技术水准显然将超过B-2老前辈,着实是“缩小”而不“缩水”。
笔者觉得,B21和B2的关系像极了F35和F22,存在着明显的继承沿袭和借鉴。而且,凭借后发优势,B21在航电系统、可维护性、网络中心战能力方面完成了对大哥的超越---而且,装备数量更是会远远超出。
B21的具体性能目前仍然高度保密,但是根据美军在招标时发布的信息,B-21不进行空中加油的航程超过9300千米,作战半径3700-4600千米,相比B2、B52、B1-1B等现役型号略小。其弹舱载弹量不超过18吨,主要依靠小尺寸精确制导武器实现在打击效能上超越前辈。B-21整体上给人的感觉就是一款大号的F35,更突出在体系支撑下的网络中心战能力,打击的灵活性更好。更重要的是,B-21将吸取B-2项目最大的失败教训---价格昂贵,广泛采用成熟技术和货柜产品,据称单价不超过9亿美元(笔者不信)。
虽然B-21在各项性能上与B2、B1B相比有所缩水,但是以美军在西太平洋上的基地出发仍然能有效打击我国腹地目标。而且B21更加出色的网络中心战能力和较高的可出动率以及更多的数量,打击时间敏感目标的能力(比如东风21、东风26发射车)更加强悍,这将是我们未来数十年的强劲对手。
经过上面的分析,就知道B21淘汰B2的说法有多荒谬了---这种说法就像F35是用来淘汰F22一样可笑。甚至可以说,B21的出现是因为B2数量的严重不足。实际上B21的出现并不是为了淘汰谁,只是因为要弥补美军大型轰炸机未来数量有可能迅速下滑的局面。
目前美国战略轰炸机部队的三架马车由B2、B1B和B52构成,总数在170左右,仍然是世界上最强大的空中战略打击力量。但是强大的美军战略轰炸机部队面临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就是:目前各型轰炸机的服役年限都非常长了。劳模B-52服役年限已经超过60年,B-2和B1B也都奔着30年去了。即便是美军频繁为为这些老家伙们升级、延寿,其剩余寿命确实是不富裕了。
根据美军自己的研究,在2037年后美军可以使用的现有型号轰炸机数量将断崖式下降。
而且,耐人寻味的是,最先到寿的竟然是机体最新的B1B,而服役年限最长的竟然是上个世纪50、60年代生产的B-52。要说B21要替换谁,B1B首当其冲。
其实仔细想想也不难理解,为了追求超音速突防能力,B-1B采用复杂的后掠翼布局,可靠性差,是美军三种战略轰炸机中妥善率最低的。美国空军曾经计划过在2002年就开始逐步退役B-1B,但是在国会的反对下作罢。值得一提是,B-1B与B-2几乎是同时代的产物,但是很明显B-2的综合作战能力远远远超过B-1B。B-1B高达100架的生产数量也远远超过B-2,很大的原因是美国特色政治斗争的产物,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查询一下相关资料。
反倒是最老迈的B-52将笑到最后。B-52目前主要以四平八稳防区外打击为主,使用方式跟民航客机并无二致,因此损耗较低,剩余寿命较多。而且美军对B-52还有后续升级计划,通过更换新的发动机和航电设备、加强网络中心战能力,使得B-52服役到2060年后。要知道,目前B-52机队中最新的飞机也是1962年生产,届时B-52真的会成为百年老店啊。
美军计划生产100架B21战略轰炸机,为何性能更先进的B2被实际放弃?
因为b2过时了!隐身能力不足是其中最大的关键,像b2这种战略轰炸机虽然号称是隐身,可是只是缩小雷达反射面积而已,并不是真的就可以从雷达上消失,像b2这么大一个战机雷达反射面积也有0.1平方米,大约有一只海雕那么大,在上世纪80年代确实难以区分那是鸟还是飞机,但是现代的阵控雷达可以通过测速来识别隐身战机,毕竟没有哪种鸟可以以每小时1000公里来飞行。这使得b2的所谓隐身性能成了鸡肋,但是b2为了所谓的隐身性能消耗了本机5吨的载重量(隐身涂料),这使得b2的战斗力被严重削弱,像b2的航速就不足以成为下一代战略轰炸机的主力。
现在的战略轰炸机已经不需要进入防区进行临空轰炸了,射程2500~4500公里的巡航导弹取代了战略轰炸机进行前线轰炸的任务。但是战略轰炸机需要为这些巡航导弹提供一个发射平台,这意味着美国需要一款速度快、航程远、载弹量大的战略轰炸机,明显b2除了航程之外其他两样都不满足。同样一款战略轰炸机,俄罗斯的图160可以比b2快一倍以上。所以呢,不管新一代的b21能否有隐身效果,航速肯定会提高,按着美国现在的规划,下一代战略轰炸机很可能是亚轨道式的,这将可以让轰炸机的速度提高到7倍以上音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