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为什么不喜欢在战斗机上安装鸭翼?
因为用途问题,这是最根本的问题。
美国第五代战斗机也是采用的常规布局,和三代机时代一样。
武器的研发首先需要的就是装备的论证,论证包括用途的论证和技术的论证,只有军方提出技战术任务指标,科研单位才可能去研发武器装备,部队提出的指标都是基于一定的用途的,飞机更是这样,否则难道部队需要攻击机,你去研发战斗机吗?所以先有需求才有技术状态和特征。
在美国需要进行大强度空战的年代,美国也尝试过非常规布局飞机,图为可变后掠翼飞机F-14.
美国为什么鸭翼飞机少,这个问题和美国空军战斗机的用途有关系。鸭翼飞机最大的好处在于中空机动能力好,具有很好的机头指向性,比后置的平尾能更好的影响机头的方向,这一点和汽车的前进和倒退概念类似,倒车时一般方向指向性更好,更灵活,飞机也是同理的。
然而美国战斗机往往占据发动机推力优势,而且大都在非接触的中远程发动攻击,因此美国空军的飞机并不需要太好的机头指向性,而且这点机动能力差距美国往往通过发动机去补回来,美国的飞机更强调远程精确作战和攻击任务,对于空中格斗作战的重视程度并没有俄罗斯和我国那么强,美国总是希望先敌发现、先敌开火、主动制导、打完不管,所以美国并不是非常需要高机动性能的飞机。
最后,美国虽然在鸭翼上没有现役的飞机,但是美国也进行过相关的研发和技术储备,美国并不是在这个领域一无所知、毫无建树,所以我们说,阻碍美国采取鸭翼布局飞机的,主要是美国空军对于飞机的技战术要求和其他国家不同。
美国战斗机往往占据发动机推力优势,图为F35战斗机,其F135发动机推力世界上最大。
回答者简介:张浩,亚太智库研究员,《舰载武器》杂志评论员,在《兵器》、《舰载武器》等多家军事期刊发表《现代山地战怎么打》、《共和国炮艇小传》、《夺滩奇兵》等文章30余篇,在海军作战理论和海上作战武器装备等领域有独特见解,著有《预警机、电子战机》一书,获得军迷群体一致好评。
美国为什么不喜欢在战斗机上安装鸭翼?
动力不够,鸭翼来凑!虽然这句话的科学性还有待证实,但是这基本上反应了一个问题:只要发动机的动力足够强大,完全不需要安装鸭翼!美国的航空发动机技术世界领先,尤其是军用发动机技术,全球第一,所以美国的主流战斗机都没有采用鸭翼,包括F15、F16和更先进F22等战斗机。
但是全球那么多国家战斗机采用了鸭翼布局,美国自然也要进行研究一下,至少要了解一个对手使用鸭翼布局的性能。所以美国于1984年,就在F15战斗机的基础上,开发了代号为“NF-15B”战斗机,安装了鸭翼,用于“短距起降及高机动性验证机”的研究,不过美国只是进行了试验,获得试验数据。下图就是鸭翼版的F15战斗机:
鸭翼布局和常规布局的优缺点,到目前为止还在争论不休,没有谁能说明鸭翼布局和常规的布局谁更好!不过鸭翼布局能够提升战斗机的机动性这是不争的事实!鸭式布局的优点很多,比如让战斗机的迎角变大、起飞距离变短和转弯半径更小等优点。但是如果没有安装鸭翼的战斗机的发动机足够好的话,同样也可以获得这些优势。
另外关于鸭翼的讨论就是它是否影响隐身性,因为在全世界目前已经服役的几款四代机当中,只有歼20战斗机采用了鸭式布局,所以就引发了隐身性的讨论。鸭翼的存在的确是增加了雷达反射面积,但是相比较F22常规布局的战斗机,歼20战斗机的尾部水平尾翼小很多,这样也减少了雷达反射面积,所以一前一后一抵消,鸭翼布局也可能不影响战斗机的隐身性能。
至于美国战机为何没有安装鸭翼,个人觉得还是美国的战斗机发动机技术先进,所以即使不需要鸭翼,也能做到比较强的机动性。
美国为什么不喜欢在战斗机上安装鸭翼?
有一种并不是很靠谱的猜测,也能从某种程度上说明美军为何不愿意采取鸭式布局:由于俄罗斯、瑞典、法国、以色列和中国的一些战斗机都采用了鸭式布局,美军不愿意起用类似布局的飞机,以给外界“美军抄袭模仿其他国家”的把柄。换句话说,美国人是为了面子,而不愿意采取这种付出和收益成正比的优秀气动布局,特别是在航发有着极大优势的情况下,是否采取鸭式布局对于美军的战斗力影响并不大,而政治正确在此时就能够起到决定性的影响。
首先需要了解什么是鸭翼布局,简单来说便是采用了鸭翼,或者说是鸭式布局的飞机。鸭式布局通常指将水平尾翼放置在主翼之前机头两侧的飞机布局,而放在主翼之前的这对水平尾翼就被称作是鸭翼。这对翼面所能够起到的作用,是确保飞机不易失速,可控飞行迎角比较大,简化飞机驾驶流程,保证飞行安全。同时,由于鸭翼会产生特定的涡流,因此采用鸭式布局的飞机升阻比较大,飞机爬升时鸭翼还可以提供抬头力矩平衡低头力矩。
但是鸭翼的缺点也非常明显:上文曾提到鸭翼会产生特殊的涡流,正是这个涡流影响了鸭式布局的稳定性。鸭式布局的飞机,鸭翼、机翼和尾翼之间会存在极为复杂的干扰气流,因此必须要经过大量的实验和计算,才能够得出一个相对来说较为出色的机身设计。即便得出了能够确保机翼之间的完美数据,鸭式飞机也存在着飞控系统复杂、着陆性能较差等问题。换句话说,鸭式布局是一种好坏分明的飞机设计。
而美国作为世界上航空科学技术最为发达的国家,对于鸭式布局的研究要比全世界大部分国家都要深。早在1984年,美国麦道公司就曾以F-15战机为模板改进出了一款带鸭翼的战机NF-15B“敏捷鹰”。美国人通过这款战机成功验证了鸭式布局的优点所在,NF-15B有着惊人的32吨起飞重量,4500公里的超大航程,以及更短的滑跑距离。可以说,这种鸭式布局,一度让美军感到心动。
因此,美国人并非看不上鸭翼,相反还曾在鸭翼布局上尝到过甜头。当然,美国人至今没有列装一款鸭翼布局的飞机,这在某些层面影响了人们对于美国人看待鸭式布局的看法,误认为美军看不上鸭式布局也是很正常的。但是接下来的一个问题其实更为关键:为何美军没有列装鸭式布局的飞机。
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美国人在航空发动机领域领先全世界。由于有着极为强劲澎湃的航空发动机,美军战机的起飞重量能够得到最低限度的保证,无需依靠鸭式布局来弥补飞机性能的不足。而这和中国的歼-20刚好形成了对比。有说法认为,歼-20的种种优秀的气动设计,实际上都是为了弥补发动机推力的不足。中国航空发动机的落后令中国战机的研发也受到了相当程度的局限。
美国为什么不喜欢在战斗机上安装鸭翼?
美国现役战斗机感觉全部是常规布局,F15、F16、F18,以及四代机F22、F35无一例外,美国似乎非常偏爱看惯了的常规战斗机外形,为什么就看不上机动性更好的鸭式布局呢?
战斗机领域,鸭翼和三角翼气动布局已经统治半边天。世界各大航空大国已经脱离了原始气动布局的束缚,拥有着更高机动性、高载荷的鸭翼布局被广泛应用,欧洲的台风、阵风,鹰狮,俄罗斯的苏30SM、苏33,中国的歼10、歼20都采用了鸭翼布局,但唯独美国这个航空大国却偏爱常规,也义无反顾的在三代机和四代机方面坚持了常规布局!
美国为什么就放弃了机动性更强的鸭翼布局呢?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美国对各种时髦的布局并不是没有,而且还是最早开发那一批,毋庸置疑他在这些领域的先进性和前瞻性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在F15上试验了鸭翼布局,诞生了,诞生了F15 ACTIVE(也被称为NF-15B),只不过这只是美国技术验证机而已。
该项目在1984年由如日中天的麦道公司承接,NF-15B的气动外形有些类似于苏联的苏33,主要是用来验证短距起落及改进机动性能的先进技术验证机,拥有了3对翅膀的NF-15B的机动性能将提高6~7%;在增加4536千克载荷的情况下,起飞滑跑距离可缩短27%,滚转速率增加24%,俯仰速率增加100%,巡航航程增加13%达到4500公里的超大航程秒杀一般的战术轰炸机,而滑跑距离的减少甚至让海军陆战队这种挑剔的军中动心,当然后来也仅仅作为验证机进行技术储备。
当然,除了鸭翼布局之外还有三角翼也被美国人研究的透明,关于三角翼无平尾布局,美国在F16平台上进行了验证。1982年首飞的F16XL是美国三角翼无水平尾翼的经典,
主翼面积增加了1.3倍长度也增加了1.4米,航程甚至高达4590公里超过了NF-15B,还有多达17个变态武器挂架,这样的F16XL有了和F15E竞争空军战斗轰炸机的资本,但很不幸最后败下阵来,可以说F16XL完全是一款脱胎换骨的战机!
所以说,美国人的三代机、四代机虽然都是常规布局,但并非固步自封,相反即使在他没有采用的鸭翼、三角翼布局方面,他的起步更是比任何国家都早,恐怕也比任何国家都在这些领域拥有着更先进的技术,甚至是想俄罗斯苏47一样的前掠翼布局,美国一样有着类似的研究!美国在先进战机启动领域研发领域从不缺少缺少创意,为了隐身而放弃一切的F117,三角翼布局的B2,特别是与F22竞选失败的YF-23等等。
其实美国人之所以采用常规布局,倒不是看不到鸭翼的好处,鸭翼确实带来了更优良的机动能力,特别是亚音速机动性,但是同样的鸭翼也带来了更大的风险,比如战斗机起飞时失控的风险。更何况美国的航空发动机方面有着无与伦比的巨大优势,他们的发动机自身动力足够充沛,并不需要用鸭翼来补偿机动性不足罢了!
美国为什么不喜欢在战斗机上安装鸭翼?
首先纠正一下应该叫做鸭式布局。从W君的认知来说“严格意义上讲鸭式布局是一种邪教”。
美国对鸭式布局的研究在很早之前就做过了,而且就机型来说,美国的鸭式布局飞行器数量依旧是在所有国家中最多的。但经过验证美国的各个航空设计企业认为没有什么必要用鸭式布局。
先说鸭式布局的好处:鸭式布局通过在主翼前面的鸭翼对气流形成扰动作用可以造成主翼上方形成一个低压区,这样就可以大大的提高主翼的效率。这也是鸭式布局增升力的来由了。
我们来看看对鸭式布局的有限元分析:
通过改变鸭翼的迎角鸭翼后放出现了一个低压区域,这个抵押区域逐渐扩展可以达到主翼上方。
当迎角继续增大的时候,低压区形成,并且造成一定量的涡流,这些涡流会进一步扩大低压区的范围。
作用到主翼上的情况就是下图的样子:
在这种状态下,主翼效率就有所提升。
但问题是,如果要做出机动的情况下,那么就需要偏转鸭翼,这样鸭翼造成的低压涡流就很难稳定,就会造成主翼的效率不断的变化升力忽高忽低。这样对操纵就形成了过大负担。
日本在二战末期为了对付美国的轰炸机,开发了“震电”战斗机。
采用了鸭式布局,该机机东西很强,强到——经常超过飞行员的控制能力。超过了飞行员的控制能力就叫做难以控制,于是一个大型穿天猴就诞生了。
后期由于飞控计算机的介入,导致鸭式布局飞行器在飞控计算机的控制下不断的纠正静不稳定布局所带来的扰动。这样鸭式布局的飞机就可以勉强的飞稳了。
通常使用鸭式布局的战斗机例如Saab的一大家子、欧洲二风、歼-10、歼-20等等大多局限于自身发动机性能的问题。要提高敏捷性那么利用鸭式布局是一个不得不选择的办法。
然而为什么说鸭式布局是一个邪教呢?如果专注于常规布局的设计,并不是不能达到鸭式布局增加升力的效果,并且——没有鸭式布局那种翼面迎角改变所带来的负面效果。这里说的就是大边条设计。 美式战斗机、俄式战斗机得益于其常年的飞行器设计经验积累,那么对大边条设计的技术已经炉火纯青了。根本就用不到使用鸭翼这种黑科技了。
F-16是一个典型的大边条设计战斗机。机翼前端的机身边条实际上起到了和鸭翼相同的作用。
很多人认为F-22是没有大边条设计的,其实F-22的边条和机身紧密融合。在进气道下端有一个区域是下潜一个角度的,这样就完成了鸭翼的功能。
再对比一下之前的鸭翼气动分析图看看:
这样看F-22的设计是不是“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呢?
现在明白为啥W君说鸭翼是一个邪教了吧,如果我们继续研究鸭翼布局,那么在未来十几年内可能可以造出一大批机动性能相当优秀的战斗机,但代价是放弃了对传统布局设计的经验积累。到时候就会发现我们倾尽脑汁设计的一架战斗机就机动性来说恐怕会比不上人家看似平平无奇的设计。
美国为什么不喜欢在战斗机上安装鸭翼?
近日,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名单出炉,我们所熟知的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杨伟院士荣获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而让他获得此项殊荣的,正是歼20那独创的升力体边条鸭式气动布局,使其兼顾了隐身以及超音速机动性能。同时,歼20还完美兼顾了超音速和亚音速曾经那看似不可调和的矛盾设计需求,而完成这一人类创举的小展弦比高升力体气动布局,正是由杨伟的老师宋文骢所提出来的。
要知道,就在短短几年之前,美军及其信徒仍然在大肆宣扬着“鸭翼最好安装在敌人的战斗机上”的论调,放着明摆着的台风,阵风,鹰狮,歼10于不顾,大肆批判所谓鸭翼布局之于隐身性能的原罪,似乎全世界只有美式思路是对的。
直到歼20的横空出世结束了这一局面,质疑隐身性?和前代战机模拟对抗后10比0大比分成绩证明一切,质疑机动力?珠海航展亲眼飞给你看,前代战机高难度动作轻松完成,这还是在不开加力情况下的表现。
美军所有现役战机皆为常规布局,这让不少人对此深信不疑,鲜为人知的是,美军之所以此前不使用鸭翼,完全是因为当时的电子技术水平不足以支撑比较复杂的鸭翼传动,包括YF22在内的大多数战机都没有赶上微电子元件大爆发的时代,所以不得不采用比较稳妥的常规布局,至于新世纪的F35,只是因为其定位更为接近不强调高机动力的攻击机,所以也没有采用鸭翼布局,说白了,就是当时的美国没法驾驭鸭翼这种技术而已,并不是说鸭翼本身不行。
而对于下一代战机,波音设计的第六代战斗机方案就口嫌体正的采用了鸭翼布局,那么说到次代战机,此前杨伟总师也曾经公开透露过歼20如今只是一个小目标,在不久之后的2025年,我们将有更大的项目,我国战机的套路向来都是探索一代,预研一代,研制一代,生产一代,在世界各国均已开始涉足第六代战斗机的时刻,已经开始走向“自由王国”的中国航空,势必不会落后于人。那么观众朋友们不妨开动脑筋猜测一下,我国下一代战机将会采用哪些具有质变意义的技术呢?欢迎各位观众在留言区交流一下,给我国航空建言献策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