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母舰长度一般只有三百米,会造成舰载机起降困难,为什么不把长度加长呢?

航空母舰是一种军事装备,而且是海空机动作战的决战型兵器。他必须要考虑以下几点:攻击力,防御力,机动力。这是大概是除了轻兵器外所有的武器都要考虑的事情了,包括飞机、坦克、军舰都是这样的。

航母的尺寸要扩大,首先对造船厂的干船坞提出了要求,图为印度科钦造船厂在建造印度国产航母,可见航母的尺寸已经要超过干船坞的容载量了,最终导致了印度航母建造困难。

毕竟你不能光考虑怎么打人,就算你的攻击力再强大,你也得考虑怎么应对进攻吧?目前的航母大者已经有300米长了,就连弹道导弹都可以瞄准攻击,如果再大,那么目标过于巨大的航母还有什么隐蔽性和防御性可言吗?现在人们讨论反舰导弹打航母,都不是考虑怎么命中,而是考虑命中哪里,比如运气好的话一发摧毁弹射轨道,是不是就把航母作战能力给废了,航母攻击力强大的同时也是脆弱的,所以他需要有大量的护航舰艇为他提供方方面面的保护,只有在大量驱护舰的拱卫下他才敢于出远洋作战。

图为我国的002型航母在大连造船厂干船坞建造时的照片,该舰目前已经下水。不过看当时的照片,即便是世界上排名数一数二的大连干船坞,也只能容纳300米长度的航母建造,再大还是需要扩建干船坞。

另外,航母做的大了,对于动力而言也是个负担。航母舰型是一种高速舰型,关键时候还要顶风高速航行来获取甲板风,帮助舰载机更大挂载起飞,目前的航母除了美国的几艘核动力航母外,或多或少都有动力负担重的问题,法国航母还为此掉过螺旋桨,俄罗斯航母常年航速破不了20节,我国的001和002两艘航母最大航速估计也只有29节,这样的航速并不能令人完全满意,实际上美国的航母航速快也是建立在蒸汽轮机设计的基础上的,盲目的扩大航母的尺寸,导致吨位进一步上涨,那么就需要设计更大、更复杂的蒸汽轮机,那是目前的技术难以达到的。

航母建造是个系统性工程,需要综合考虑舱室布置、防御布置、动力模块布置等,如果就为了起降战斗机方便,就要随意的扩大航母尺寸,导致其各方面作战效能下降,那么付出的代价是有些大了。

最后是边界效应问题。当一件武器朝着一个方向一直发展,那么他发展到一定地步后,每每向这个方向再进一步,都要付出更多的其他代价,最终导致性价比并不合适。比如航母尺寸,要扩大尺寸,首先需要扩大海军造船厂干船坞的尺寸,其次还要考虑付出防御性降低的代价,然后还要提升动力,然而取得的提升也仅仅是提高了舰载机起降的安全性,可是现在的300米长度的航母起降舰载机就已经足够了,为什么要付出那么大代价追求一个心里安稳呢?

或许某一天,等以上问题又能得到完美平衡的时候,航母的尺寸还要进一步扩大,不过那也是未来的事情了。

图为美国尼米兹级航母,其舰长就是300多米,已经足够起降舰载机用了,就目前而言,还没有扩大尺寸的必要。

回答者简介:张浩,亚太智库研究员,《舰载武器》杂志评论员,在《兵器》、《舰载武器》等多家军事期刊发表《现代山地战怎么打》、《共和国炮艇小传》、《夺滩奇兵》等文章30余篇,在海军作战理论和海上作战武器装备等领域有独特见解,著有《预警机、电子战机》一书,获得军迷群体一致好评。

航空母舰长度一般只有三百米,会造成舰载机起降困难,为什么不把长度加长呢?

这玩意加不长,会被海浪掰断的!并不只是航母,几乎所有船都不能做到无限大。

相近的问题似乎回答过,又来邀请就再详细地说一下吧。

觉得人类可以造出的东西可以无限大的想法有点忽略掉了自然之力。

说一个一些人不知道的事情——有很多的 桥会被风吹塌。

这个现象叫做卡门涡街效应,当气流吹过阻碍物的时候会产生一定频率的涡流

当涡流的震荡频率和桥的共振频率接近的话,桥就会开始晃动,超过桥的承受极限,这座桥就会被吹塌。

空气是这样,我们去到海里去看一看是不是也有类似的问题呢?

一般我们看到风吹水面的时候会发现海水会荡漾起波涛。

波浪是怎么形成的呢?其实和风吹的关系并不是特别大。而是在于温度:

当海水温度不同的时候(海水温度定然不同),海水会有一定的垂直运动,热水向上走冷水向下走。这时候海洋就形成了波浪,大家说的风起时只是推波助澜的效果。

由于这种现象的存在,海水中的波浪也就有了一个固有的频率和波长,海浪的平均长度大约是200米左右。

当一艘船的长度大于400米的时候,如果波高小于船的吃水深度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影响,但是如果波高高于船的吃水深度的时候,就会出现将船架空的情况。

这时候船的底部有的地方会有浮力将船举起,有的地方则是空气,完全没有浮力,船的龙骨就会在这种不平衡的受力中扭曲变形——简单说就是船被掰弯了。

所以很多船只都被设计水线长度在安全长度范围之内,并不会超过安全范围给大海以掰弯自己的机会。

当然了上次答题有的人说很多集装箱船长度会超过400米的安全长度。但是这里是有偷手的!

你看大型集装箱船的设计是不是水线部分很短,上面再做延伸。

很多人觉得航母不超过300米其实航母也是这么偷的

都是在水线上继续探出相当长的距离。但是这件事是有限度的,过长地探出影响平衡性,

现在船做不成无限长,甲板探不出太多,因此一般的来说航母也就是300多米长了。

航空母舰长度一般只有三百米,会造成舰载机起降困难,为什么不把长度加长呢?

作为一名远洋船员,我们船也三百多米长,按照理论来说,船舶作为大型的运输工具,不应该是越大越好吗?航母也是一样的道理,甲板太短,舰载机起落风险是非常大,曾经就有舰载机没有掌握好力度滑出甲板,造成了机毁人亡的严重后果,那么不管是航母还是商船为什么不建造长一点呢?毕竟现在科技那么发达,从建造工程方面考虑肯定能够实现呀?为什么到现在为止,大型船舶的长度基本上没有超过四百米的呢?下面我就根据自己的航海经历给大家科普一下。

我们平常驾驶的商船全长为三百二十一米,九个舱室,每次满载的载货量为二十七万吨左右,而每天的平均油耗在五十五吨左右,最大的速度也仅仅只有十七节,从这个数据来看,我们商船比航母还要大。而世界上最大的船舶也是我们的商船,但是长度也不会超过四百米。

我国是造船大国,很多国外的媒体都评论我国军舰的下水速度如“下饺子”一般,并且航母都是一块块的钢板拼接而成的,为了保证舰载机的起降安全,为什么就不能把航母甲板上的长度增加一些呢?下面我就给大家科普一下。

首先:船舶虽然有自己的动力系统,也就是船尾的螺旋桨,螺旋桨正转船舶就是前进,螺旋桨反转船舶就是后退。即便如此,船舶由于长度的问题,每次靠离港的时候都要靠拖轮协助,毕竟船舶是非常笨重的。另外船舶在水里面航行没有汽车这么灵活,汽车可以随意地转向,调头,可以随时刹车。但是船舶在水里却不能。我们商船平常需要调头,都会申请两条大马力拖轮,船头一艘,船尾一艘。船头的拖轮使劲顶,船尾的全力向外拖拉,这样船舶就能实现原地调头了。但是如果航母在海里需要调头,没有拖轮的协助,即便是满舵,也需要很大一片海域。而航母作为一种军事武器,对灵活性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如果把甲板建造得过长,就显得特别笨重了,只能前进后腿,不能转向,因为一不小心就转到岸上了,完全不符合航母机动性强的特点。

其次:不管是航母还是商船,都是由一块一块的钢板拼接而成了。我的航海生涯中曾经发生过这样的一件事,还记得有一年在我国虎门大桥附近,因为主机故障,船舶突然失控了,当时刚好在航道里面,我们船又是重载,为了不影响航道里面的其他船,发生更大的碰撞事件,海事局要求我们冲出航道,就这样我们船搁浅在航道外了,本以为船舶主机修好之后,再找一些小船把我们船上的货物卸下去一部分,船舶浮起来之后就可以继续航行了。谁知道刚刚搁浅,由于甲板上受力不均匀了,就发现船舶甲板有多处不同程度的开焊,最后进水,导致我们的船被报废。一样的道理,如果航母上的甲板过长,航母不像我们商船,装货的时候要提前制作配载图,甲板上的货物很均匀。而航母上一般都是舰载机的地方比较重,长度加长之后,航母的甲板上坚固程度就会下降,在舰载机起落的巨大冲击下,也很容易开焊导致事故。这种感觉就像平常我们用手掌拍打木板一样,一小块木板我们很难打裂,但是如果很大的一块木板,我们用手很容易就打裂成两段了,所以航母上面的长度不能轻易的增加。

最后:不管是航母还是商船,它们的使命就是在大海里面航行。有句话说得好“无风三尺浪”,再加上船舶航行过程中形成的波浪,对船舶具有很强的冲击作用,如果甲板设计得过长,受到风浪拍打的面积会增加,从而影响船舶的稳性。如果航母在航行的时候,总是会上下颠簸,对于船上的人员来说是特别难受的,这种感觉就像我们骑着自行车走在颠簸的路边上一样,并且船上也会有生活用品,就很难固定了。另外航母设计得过长,虽然舰载机起落方便了,但是对于整个航母来说稳定性也就下降了,这就像一个大型的不倒翁一样,如果把不倒翁的身体加长了,在风浪的作用下,这个大型的不倒翁也就很容易倒下起不来了。另外航母的速度是有严格要求的,如果甲板被放大,接触海面的面积大了,阻力增加了,航母的速度也会大大下降,到时候这个海水的巨无霸,似乎就失去了自身的价值,更容易被敌方的导弹发现,更容易被击中。

对于航母来说,甲板的长度有限,也就在三百米左右,这个数字是多方面考虑,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不仅保证的航母的机动性,灵活性又兼顾到了航母的稳定性和坚固性,那么又如何保证舰载机降落的安全呢?

第一:航母的主要作用就是舰载机的起落平台,航母长度有限,不能像陆地上这么方便,那么该如何保证舰载机的降落呢?毕竟舰载机降落的时候速度是非常快的。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国际上就研究出了“航母阻拦索”这个东西。其实就是一条条特别强劲的钢丝绳,当舰载机快速地冲上甲板时,会放出舰载机尾部的勾子,用勾子挂住阻拦索,强行的给舰载机减速。让其稳稳地停落在航母甲板上。这就类似于,一个小朋友学骑自行车的时候,速度非常快地冲向了路边沟里面,突然大人跑过去从后面拉住了车后座,强行的为其降速。并且航母上面的阻拦索绝对不止一条,它在航母的尾端,每隔一段距离都会设计一根,保证舰载机肯定有一根被勾住。这样即便甲板很短,舰载机降落时的速度很快,也能快速地停下来。

第二:阻拦索必须定时的更新和保养,并且由于多条阻拦索的存在,勾住舰载机绝对不成问题。但是还有一个问题出现了,万一舰载机突然出现问题呢,比如舰载机忘记放下来尾部的挂钩了,比如舰载机尾部的挂钩突然放不下来了,即便阻拦索再多,也是不能让飞机迅速停下来呀!其实这也不用担心,因为在航母的尾端还会设计一条“阻拦网”,类似于我们平常生活中见到的窗纱一样,钉在窗户上可以很好的隔绝蚊子飞进来。而阻拦网也是一样的作用,如果舰载机真的没有被勾住,那么阻拦网就发挥出自己的作用了,那就像一只大手掌一样,牢牢的困住舰载机,虽然这个时候的舰载机可能会有一定的损失,但是不至于冲下甲板,掉进海里面。所以即便是航母的长度有限,舰载机的安全也是能充分得到保证了。

第三: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后的航母不仅不会加长甲板长度,甚至还有可能被缩小,至于舰载机起落的问题,也有了新的攻克,比如“垂直起降的舰载机”,也就是类似于直升机一样,可以垂直起飞也可以垂直降落,这样航母的飞行甲板根本就不需要那么长了。目前我国的F35隐形战斗机利用的就是垂直起降的方式。我相信以后会有更多舰载机的机型使用垂直起降的方式。航母上面舰载机指挥员的动作曾经火遍了全网,其实他们也是保障舰载机在有限长度的甲板上安全起降的一种屏障,因为舰载机上面的飞行员视觉是有盲区的,每次起飞降落时,都会有现场的指挥员在场,随时进行指挥。而在陆地上就不会有这种情况。所以即便是在有限的航母甲板上,目前舰载机的起落也是可以保证足够的安全的,根本没有必要去加长航母甲板。

很多人也许会说,我就要制造出全世界最大的航母,就要把航母的甲板加长,那么会造成哪些危害呢?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

第一:航母的甲板一旦加长,每次出海前,必须要随身携带两条以上的拖轮!航母只能前进和后退,如果在航道里面航行,在大幅度转向的时候,必须先让拖轮跑到自己的船头,使劲的顶一顶,要不然肯定会转到岸上。这么大的航母每次靠离港的时候,会特别的繁琐,一点一点地被拖轮拖进去,自己就像一个“傻大个”一样,生活无法自理。

第二:一般情况下,成本投入得越多,效率也就越高。而对于加长后的航母来说,却恰恰相反,航母加长了,马力增加了,需要的油耗多了,反而速度更慢了。即便航母的长度增加,而对于快递降落的舰载机来说,也不能靠在甲板上滑行主动停下来,也需要阻拦索,那么增加甲板长度又有什么意义呢?另外,对于在航母上生活的官兵来说也麻烦了,每次上班都要走上一里地,甚至都需要在航母上坐班车来到工作岗位上了,反倒不方便了。

第三:随着航母上甲板长度的增加,航母的稳定性变差,一旦遇到大风浪天气都不敢出海了,因为摇晃得实在太厉害了,甚至飞行员都爬不上舰载机了,生活区里面各种生活区用品洒落一地,特别狼狈。最为重要的是,甲板上也不会那么坚固了,万一航母被搁浅,那么长的甲板甚至有可能被拦腰截断,那不就成国际笑话了吗?所以现在的航母不追求大小了,而是追求效率。

大部分的商船都比航母长,航母的各种数据是综合因素考虑下,都是最佳的数据。我相信以后的航母肯定会变得越来越小,不会越来越长的。你们觉得呢?欢迎在下方留言,我们一起探讨。

航空母舰长度一般只有三百米,会造成舰载机起降困难,为什么不把长度加长呢?

航母三百米是个标准,正好是目前重型船舶的一个公共数值,基本上代表了人类目前的巨型船舶建造能力。

不能造的更大吗?当然可以。工程上难度不大,难度大的是如何经济高效的利用。不光是航母,现在所有的巨型船舶都得考虑这个问题。

国际上有个船舶标准,比如我们新闻里常见的“巴拿马型船只”(Panamax),这个就是货轮建造的一个标准,以能通过巴拿马运河为要求。所以最大船宽≤32.3米,最大船长≤289.6米,最深吃水≤12.04米,。如此才能通过巴拿马运河那阶梯状的船闸。比巴拿马再大的就是“阿芙拉型”(Aframax)、“苏伊士型”(Suezmax)以及“超大型”(VLCC)和“超巨型”(ULCC)。

再对比美国“福特号”航母的尺寸:

舰长337米

舰宽77米(甲板)/41米(水线)

吃水12米

标准排水量101,600吨,满载排水量112,000吨

现在的美军航母已经超过了“巴拿马型”的60000-75000吨的数值和尺寸,它们处在“阿芙拉型”和“苏伊士型”以下的水准上。

早期的美国航母强调巴拿马运河的通行尺寸,但后来还是对航母性能让道。目前航母不再走巴拿马运河,仅两栖攻击舰做折叠准备后能过去。

除开美军的超级航母,大部分的航母都在65000上下。显然它们都有自己的工程考量,不是一味的增大面积和长度。航母她首先是艘船,是军舰,而不是一个简单的移动的跑道。

不管怎么说,适航性能非常重要,作为体量巨大的个体,船舶吨位越重吃水越深。航母的作为一款需要机动部署的兵器,如果再超过当前吨位,势必会丧失掉一些通过能力。

世界上一些比较庞大的巨轮,它们连靠港都做不到,卸货只能在外海进行。而那些运河和船闸更是与它们无缘。航空母舰也是一个道理,大没关系,搞得自己行动不便就麻烦了。

其次航母讲求机动性能和快速部署能力,按照美军的标准,航母的速度要求比舰队普通巡航速度高出13节。而且航母的战机起飞也定义了逆风节数相对应的战机机位以及载荷,普遍要求达到逆风30节。航母在航行中需要不停的转向、调整和快速的机动,它比编队中的其它船只更加忙碌,所以做的过于笨重是不可能的。单纯的增加长度,无疑对机动能力尤其是转向是个破坏。

再就是吨位性能,美国航母概念就是12.5万吨上限,超过这个数值,航母的建造就会达到一个临界点。诸如各种设施的增加和维护成本的提升、人员数量的增加、系统复杂程度的增加、核反应堆功率的提高、发动机功率和数量问题等等。像常规动力的航母则低得多,以80000吨为上限。他们也是经过了科学的论证后才定出的标准,但这个标准并非固定的,是可以改变的。

倘若未来科学技术发生进步,有更先进的船舶建造学、材料学支撑,航母做的更大不是不可能,相反军事上很需要大航母,美军对航母的战机连续出勤架次非常在意,越大的航母越能代表战斗力。他们绝不仅仅考虑的是战斗机的起降难度问题,更多的还考虑了现实的作战经验。

不过目前虽然很难造出更巨型的航母,但饱含心思的各国也不是没有自己的小九九。比如海上浮动平台,据说我国目前就在做这种打算。

航空母舰长度一般只有三百米,会造成舰载机起降困难,为什么不把长度加长呢?

世界上拥有航空母舰最多的国家就是美国了,共拥有11艘,全部是采用核动力的大型航母。其中10艘为尼米兹级航空母舰,其飞行甲板长:332.8米;舰宽 40.8米(船体);飞行甲板宽:76.4米。机库:长208米,宽33米,高约8米;满载排水量:101196吨。

尼米兹级艾森豪威尔号

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航母是美国福特级的首舰福特号:舰长337米,宽77米,满载排水量11.2万吨。福特号的飞行甲板长333米,宽78米。可搭载舰载机75架F35C战斗机,8架S3A/B反潜机,5架E2C/D预警机,还有6架直升机。

福特级首舰福特号

目前世界上现役的常规动力航母(中型),满载排水量在6万吨左右的,舰长基本在300米左右。比如俄罗斯的库兹涅佐夫号,舰长:302.3米,舰宽:72米,满载排水量:58900吨。我国的辽宁舰与库兹涅佐夫号为“姊妹舰”,大小相差不大:辽宁舰略大一些。

美国的两级航空母舰的长度都在330米左右,远高于题中的300米。其它国家航母的舰长都在300米左右,与题相符。下面,就把题主的这个问题分为两步来回答。

尼米兹级西奥多·罗斯福号航空母舰

1、除了美国之外,世界其它国家没有一艘大型航母,这些国家为什么不发展大型航母呢?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经济实力不足,就是没钱。航母被称为“吞金兽”,这可不是省省就能造出来的、就能用的起的。比如泰国唯一的一艘轻型航母,受金融危机影响,泰国经济不景气,无力承担航母服役的费用,将航母改成了“国防教育基地”:供国人免费参观,进行爱国教育。再比如俄罗斯,“重振海军雄风”的口号喊了这么多年,其新服役的水面舰艇屈指可数,更别提航母了——没钱,只能说说。

尼米兹级林肯号航空母舰

第二、科研、技术、制造等能力不足。建造航母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的领域众多,国家的综合实力不够强,根本无法独立建造。比如印度,名为国产航母,实际上就是买来各部件,自己“攒出来的”。即便如此,印度航母的工期也是一拖再拖:光“下水”就搞了4次。我国从买进瓦良格号改装,到自主制造002,就是为了积累技术经验:为制造大型核动力航母打“地基”。

第三、战略需求。大型航母不仅是“海军强国”的标志,更是一国海军发展战略的体现。也就是说,只有想成为海军强国的国家,才可能发展大型航母,比如俄罗斯、印度等。其它拥有小型航母的国家,考虑更多的是维护领海安全,根本不可能在这上投入巨资。

里根号航空母舰

2、美国为什么不建造更大的航母呢?有两方面原因。

第一、受限于大型船舶的建造能力、材料技术等。航母是作战舰艇,要求具有高航速、机动性、快速到达/部署等能力,比如:美国的福特号,其航速超过30节。再造大点,这对舰体结构、舰体材料等是个巨大的考验:一个弄不好,来个高速转弯,航母就断成了两截。以现在人类的科技水平,福特号已经是极限了。

第二、战略需求。福特号搭载的第四代战斗机就75架,这战斗力比一个中等国家整个空军加起来的战斗力还要高的多,足以完成任何可能的作战任务。如果还嫌战斗力低,还可以组成双航母、三航母战斗群,消灭一个中等国家都快足够了。也就是说,美国根本没必要冒险去发展更大的航空母舰。

福特号

航空母舰长度一般只有三百米,会造成舰载机起降困难,为什么不把长度加长呢?

谢谢悟空的邀请,航空母舰是国之重器,世界上能够自造航母的国家屈指可数,尤其是大型航空母舰。但是好多朋友在想,航母甲板面积那么小,就300多米再加长一些,不就可以解决起降和多装舰载机的问题了吗?

目前世界上造的最大的航母是美国的“福特”级航母满载排水量11.2万吨,舰长337米。这样的长度根本不是不够舰载机的起降作业。都得需要特殊的起降装置,才能完成这样的作业。如果真的加长舰体,倒是可以解决这样的问题。但是其他相应的问题就会脱颖而出了,我们看一下大概会有什么样的可能状况出现。

首先就是舰体结构的应力问题。因为航空母舰的特殊要求性,要具有高航速,高机动,高强度的特性,那么就对航母的建造刚才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国际上通用的航母建造刚才都是HY80和HY100这样强度的钢材,但是目前来说也只能自造在11万吨左右的航空母舰。

如果制造甲板面积更大块头更大的航空母舰。就是这样的,刚才在航母航行当中,这遇到风浪当中,航母自身的重量就会将钢材折断。这就是舰体的重心应力问题。在目前的材料没有突破的前提条件下航空母舰的吨位,很难突破更高的水平。

其二,航空母舰的建造成本和技术问题。建造更大型的航空母舰,其成本自然而然会呈几何级增加。对于像福特级这样的航空母舰,据张召忠将军在一期节目当中讲过,其造价已经超过了130亿美元。可想而知在增大建造舰体,其成本自然而然会相应的增加。

其三,舰艇的后勤保障与维护,其相应的工作量也同样会增大很多,对于后勤和维护者面同样会增加很多的相应配套设施和人员。同样也加大了航母作业时人员的调动与安排。

其四,就是动力系统的问题,目前只有美国的航空母舰是核动力的,而其他的国家的基本上都是常规动力的。这就导致一个航母吨位的加大,甲板面积的增加,动力系统就是一个巨大的问题。

目前航母的航速基本上都在30节左右。如果要想保持同样的航速,那相应的动力系统就要增加增大很多。这些都是相关的技术难点。能够搞明白核动力装置的,目前也只有美国。何况增大航母的吨位那就需要更大的核动力装置,这对于核动力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图片来源于网络

其实总体来讲,最主要的因素还是第一条,也就是航母的,钢材的应力问题。其他的问题,相对来说是比较容易解决的。朋友们,觉得还有哪些因素是导致这样航空母舰不能增大甲板面积呢?欢迎大家留言,我们相互学习和讨论。喜欢的可以点赞,给个关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