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添加剂苯甲酸钠和山梨酸钾有什么区别?
同样是防腐剂,山梨酸钾的安全性要大于苯甲酸钠,为何很多食品却选择苯甲酸钠?
食品添加剂引发的热议,让很多人知道了苯甲酸钠,那么同样作为防腐剂的山梨酸钾,他们两个到底有何区别呢?
很多人一听到食品添加剂,就有种谈虎色变的架势,食品添加剂真的就不安全么?那么食品中不放这些添加剂不行么?
所以今天拉面那些事儿就和大家说说,苯甲酸钠和山梨酸钾的区别,以及如何看待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情况。
同样是防腐剂:苯甲酸钠和山梨酸钾的区别区别一:用途不同
两种添加剂都是防腐剂,都可以用于食品中使用,主要的作用就是延长食品的保质期,除此之外,两者在其它行业也有不同的用途。
山梨酸钾
除了在食品中添加以外,还会被用到饲料加工业中,可能很多人看到这里会说,原来不仅人吃的食物放了添加剂,就连动物吃的也不放过,实际上大家先看完,莫着急,因为添加剂的使用不仅仅如此,像是很多女生用的化妆品中,也会用到山梨酸钾,是不是很有意思,除了能延长食物的保质期,还能延长化妆品保质期,不仅让人感慨难怪化了状就那么年轻。
男人看到这里可能会幸灾乐祸,幸亏自己不化妆,别着急,一个都逃不掉,因为在香烟中也会使用山梨酸钾。
除了以上生活中这些山梨酸钾的用途以外,还有像是香料,树脂,橡胶等行业也会经常用到。
总之一句话就是,山梨酸钾的用途十分广泛。
苯甲酸钠
除了用在食品当中以外,还会用于制药物,染料等等。用途也十分广泛。
区别二:合成方式不一样两种都是化学品,从名称就可以看出两种防腐剂截然不同。
山梨酸钾的合成方式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通过丁烯醛同丙酮在特定条件下产生反应。
另一种则是通过丁烯醛以及乙烯酮作为原料,在特定工艺条件下进行反应,两种方法都是合成山梨酸钾的方法。
苯甲酸钠的合成方式则是由:
甲苯在环烷酸钴催化剂存在下,以空气氧化先制取苯甲酸,再用苯甲酸为原料,用碳酸氢钠中和,活性炭脱色,最后经过过滤,干燥,粉碎制取的。
区别三:防腐作用效果不同苯甲酸钠:
它作为食品添加剂,应用于食品中时的防腐效果比较稳定,可以有效地防止食物变质发酸,从而实现延长保质期的效果。
对于使用的环境没有太多要求,任何环境下都可以有效地发挥其延长保质期的作用。
山梨酸钾:
和苯甲酸钠的防腐作用有很大的不同,山梨酸钾是通过很强的抑制腐败菌和霉菌的作用来延长食物的保质期,而山梨酸钾的防腐会受到环境的影响,一般在酸性介质中能将防腐作用发挥大最大,而在中性条件下山梨酸钾的防腐作用比较小。
区别四:安全性不同山梨酸钾和苯甲酸钠,哪个好?除了要以两者的防腐效果进行比较以外,还有一个人们比较关心的点,就是两种防腐剂哪个更安全?
答案就是:山梨酸钾的毒性要比苯甲酸钠的毒性小,而在防腐作用上山梨酸钾却比苯甲酸钠的效果好,也就是说作为防腐剂来讲,山梨酸钾比苯甲酸钠更适合。
为啥很多食品中不用山梨酸钾?
山梨酸钾的价格要比苯甲酸钠的价格高很多,所以很多食品为了降低成本,就用了苯甲酸钠。
食品中不放食品添加剂不行么?很多人都关心的一个问题,而且很多人对于食品添加剂的态度都是带有敌意的,但是食品添加剂真的就是百害而无一利的么?
显然不是这样的,凡是抛开剂量谈毒性的说法,实际上都是不负责任的,食品添加剂是一个统称,其中防腐剂只是众多添加剂的一种,试问如果食品中真的不放添加剂了,那么最终的结果就是超市里的食品可能要全军覆没,然后同样的食品再次上架的时候,你会发现零售价格会翻倍的往上涨,平时几块钱的食品,可以会要10多块甚至是还要高。
这是因为若是食品中不放入防腐剂,那么在运输,储存的过程中会出现大量的损耗,以及食物的浪费情况。
同时还涉及到另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食品从生产出来,到最终的销售环节中,谁都不知道这个食物会在哪天变质,食品会因为储存的环境影响,而加速变质的过程,而这种情况大家能否接受呢?这种购买的食物无法得到保证,吃到变质的食物的隐藏风险大大增加,大家还觉得食品添加剂是百害而无一利的东西么?
可能很多人会说,食品变质了还能看不出来么?别不信,当食品变质到能吃出来,看出来的时候,那是已经严重变质的情况,而在很多食品已经变质,但是不那么严重的情况下,很多人是品尝不出来的。
写在最后:正确看待添加剂凡是食品添加剂,只要是按照规定的用法用量使用,都是安全的,术业有专攻那么多专业的人才研究的东西,另外以前做豆腐用的卤水,也就是卤水点豆腐,大家可知道这个“卤水”可是剧毒物质,大量吞服卤水会腐蚀消化道,而卤水中含有的镁离子被人体吸收后,对心血管以及神经系统均有抑制作用。
但是为啥我们吃卤水豆腐却没人担忧呢?还不是在用法用量上的差异么?正确地使用卤水点豆腐是安全的。
个人主页有一系列兰州拉面制作视频教程和拉面各种配方的分享,本人定时分享:
各种面食做法的讲解,各种卤菜制作的讲解,各种汤类制作的讲解
分享餐饮实战干货经验,讲解专业餐饮知识,关注我教你在家自学兰州拉面,喜欢文章,记得点赞呦
食品添加剂苯甲酸钠和山梨酸钾有什么区别?
个人作为化学专业的人,从不无原则抵制任何“化工品”,很多人可能忽视了空气和水是日常最常见自然“化工品”,说到防腐添加,我最常接触的是一般工业级别的异噻唑啉酮和食品方面耳熟能详的苯甲酸钠和山梨酸钾,但是,我的建议是远离一切使用苯甲酸钠作为防腐剂的食品,而且我一直没明白一些丧良心的食品企业怎么会在添加量并不高的两个选择里非要选择苯甲酸钠,其实答案并非完全在于有些人说的成本,山梨酸钾确实比苯甲酸钠要贵很多,但就添加比例来讲,成本影响可吸收,最重要的是效能,但日常生活也有一个常识,效能越猛,其后果越严重,本该180天消费掉的因为心疼废弃成本和处理成本,于是就选择了可以360天的助剂,所有“抠门”内卷的代价就是丧失了信用,让民众产生了怀疑和不信任感…
食品添加剂苯甲酸钠和山梨酸钾有什么区别?
苯甲酸钠和山梨酸钾都是食品防腐剂。
用途不一: 苯甲酸钠用于食品,药物和染料。
山梨酸钾用于食品,化妆品,香料等各个方面的防腐剂。因为价位低,毒性小,防腐效果好,所以用途更广泛。
作用不同:
苯甲酸钠用于防止酸化,变质,延长保质期的作用;山梨酸钾对于腐变细菌和霉菌有抑制作用,在酸性介质下防腐效果好,但在中性条件下,防腐效果不佳。
二者都是国家允许范围之内的防腐剂,量少影响不大,但长期使用就不好了。所以大家在购买和使用的时候,多看看配方,选择更重要!
食品添加剂苯甲酸钠和山梨酸钾有什么区别?
苯钾酸钠和山梨酸钾都是食品防腐剂,只要用量合符规定的标准食用就是安全的。如果不用这些防腐剂,一些食品就会腐烂不能食用。同样是海天味业,为什么销往国内的酱油必须添加苯钾酸钠才能防腐,而销到欧美的海天酱油又不用添加苯钾酸钠呢?要知道,海天酱油销往国内只有几百公里到几千公里,而销往欧美远到万多公里,坐趟中欧班列少则也要十天半个月,在路上耽误的时间更久,更需要添加防腐剂才能保鲜呀!
食品添加剂苯甲酸钠和山梨酸钾有什么区别?
有苯环的东西似乎都不太让人感到放心,毕竟苯是有毒的东西。苯甲酸钠是弱酸强碱盐,是不是在强酸性下会析出苯甲酸,或者直接析出苯?
食品添加剂苯甲酸钠和山梨酸钾有什么区别?
导读
苯甲酸钠和山梨酸钾是常用的食品防腐剂,易溶于水,只有在酸性条件下才有防腐作用。本文分享两者在外观、气味、抑菌PH范围、抑菌微生物、最大使用量和在人体内代谢途经之间的区别。
外观和气味不同苯甲酸钠,白色颗粒或结晶性粉末,没有气味或微带安息香气味,微有甜味。
山梨酸钾,白色或无色的鳞片状结晶或结晶性粉末,没有气味或有轻微的臭味,在空气中易被氧化而颜色变暗。
抑菌效果最好的PH范围不同苯甲酸钠和山梨酸钾都是在酸性条件下才有抑菌效果,即起到防腐作用,但它们抑菌效果最好的PH范围不同。
苯甲酸钠在PH2.5~4之间的抑菌效果最好;山梨酸钾则在PH3.5~6之间的抑菌效果最好。
有抑制作用的微生物不同苯甲酸钠溶于水后,变成苯甲酸,在酸性环境下,苯甲酸钠对绝大多数微生物有抑制作用,但对产酸菌的抑制作用比较小。
山梨酸钾对霉菌、酵母和好气性腐败菌有抑制作用,但对厌氧芽孢杆菌和乳酸杆菌基本上无效。如果食品中细菌数量太多,山梨酸钾也起不到作用,因此,在食品生产过程中要注意卫生。
最大使用量不同根据食品添加剂的强制性国家标准GB 2760-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规定,苯甲酸钠的最大使用量为0.02%~0.1%;山梨酸钾的最大使用量为0.075%~0.15%。即山梨酸钾的最大使用量>苯甲酸钠的最大使用量。
在人体内的代谢途径不同苯甲酸进入人体后,在体内大部分与氨基酸中的甘氨酸结合,变为马尿酸被排出体外。人体对苯甲酸的每日允许摄入量为0.005克/千克,如体重为60公斤的人,每天最多摄入量为0.3克。
如添加苯甲酸钠的碳酸饮料(苯甲酸钠最大使用量为0.02%),每天可以喝1500毫升,即可以喝4瓶半330毫升的碳酸饮料(应该很少人一天会喝这么多碳酸饮料);添加苯甲酸钠的酱油(苯甲酸钠最大使用量为0.1%),每天可以用300毫升酱油(一个人每天要用300毫升酱油是不可能的)。
山梨酸是一种不饱和脂肪酸,进入人体后,在体内可以直接参加脂肪代谢,几乎没有毒性,是一种比较安全的防腐剂。
特别提示:
苯甲酸钠不能和酸性物质(如柠檬酸等)一起溶解,因为苯甲酸钠和酸性物质一起溶解,会生成苯甲酸,出现絮状沉淀。正确的使用方法是:先用少量水溶解放置后加入,最好是和糖一起溶化后加入。
小结苯甲酸钠和山梨酸钾都是常用的食品添加剂,主要是用来防止食品在生产、运输、贮存和使用过程中发生腐败变质,但它们的外观、气味、抑菌PH范围、有抑菌作用的微生物、在食品中的最大使用量和进入人体后的代谢途都不同。
由于两者起抑菌作用的微生物不同,有时会同时使用这两种防腐剂,这样可使防腐效果更好,而使用量则比单独使用时低。
我是@60后食品人,欢迎大家参与讨论留言,如果喜欢请关注,转发,收藏,点赞。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