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庶的能力有多强,为何不愿再归刘备?

徐庶在“水镜先生”的引荐下,自导自演策划了一场个人演唱会,以此吸引“刘老板”的目光,二人因歌而“邂逅”,正是千里马遇伯乐乎:

玄德回马入城,忽见市上一人,葛巾布袍,皂绦乌履,长歌而来。歌曰:“天地反覆兮,火欲殂;大厦将崩兮,一木难扶。山谷有贤兮,欲投明主;明主求贤兮,却不知吾。

徐庶借歌表明心意,刘备不胜欣喜,误以为此人有可能是水镜先生口中的伏龙或凤雏,因为水镜先生曾对刘备有言:“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

徐庶面试成功

不过刘备听完徐庶的自我介绍之后,眼前的人既不是伏龙也不是凤雏,会不会有些失望呢?然而徐庶独特的出场方式,

以及他所歌的内容,早就入了刘备的眼,对徐庶之才更是刮目相看。再者眼前的他求贤若渴,急需谋臣指点迷津,否则他永远也干不过曹操这只豹子。

刘备对徐庶是相当地满意,那么徐庶也要考核刘备一番,经过一番试探,得知刘使君果然是仁义之君,两人一拍即合,决定拉杆搞事业。

刘备得徐庶

徐庶加入刘备战队,刘备集团如虎添翼,与曹操开打的第一战就旗开得胜,曹操战队损失吕旷、吕翔两员大将,

真是让老曹气急败坏,为了报仇,曹仁和李典又带起二万五千兵马,想要踏平新野,这一次足智多谋的徐庶又一次体现了他智慧超群的本事,

与曹军交战,破除了“八门金锁阵”,曹军因此大乱,玄德麾军冲击,曹军大败而退,之后他又神机妙算地猜到曹仁会带兵劫寨,

曹仁中计

果然不出所料,曹仁如期而来,但徐庶已经挖好了坑,就等着敌军跳进来,并安排了关羽和张飞两员大将“伺候”。

这一次曹军又是损兵折将,曹仁败回许昌,刘备大获全胜。一向自信过头的曹老板这次是被打懵逼了,他赶紧询问,到底是谁在帮刘备团队策划。

曹仁说是“禅福”之计,这等名号曹操从来没有听过,程昱急忙解释,将徐庶的人生经历详细地介绍给了老曹,

徐庶足智多谋

曹操最关心的是徐庶之才,他又反问程昱道:“徐庶之才,比君如何?”,程昱不敢欺骗曹老板,只得如实答道:“十倍于昱。”

曹操闻知徐庶如此厉害,就开始策划抢人,将徐庶母亲骗至许昌,程昱再套徐母笔迹,诈修家书一封,差一心腹送给徐庶。

徐庶是出了名的孝子,见母亲身在曹营,他心乱如麻,已经没有心思再为刘备效力,于是亲赴曹营,与母亲团聚。

徐庶之母

徐庶的母亲深明大义,见到儿子并不高兴,而是拍桌子骂道:

辱子飘荡江湖数年,吾以为汝学业有进,何其反不如初也!汝既读书,须知汉室内之胄,汝既事之,得其主矣。

今凭一纸伪书,更不详察,遂弃明投暗,自取恶名,真愚夫也!吾有何面目与汝相见!汝玷辱祖宗,空生于天地间耳!

徐母怒骂儿子

徐庶被母亲骂得拜伏在地,不敢抬头仰视。不久之后,便传出了“老夫人自缢于梁间。”的消息,徐庶发现时,迟了一步,母亲已气绝。

看到这里我们不得不感叹徐母的高义和气节,难怪后人有留文深赞徐母:

贤哉徐母,流芳千古。守节无亏,于家有补;

教子多方,处身自苦。气若丘山,义出肺腑;

赞美“豫州”,毁触魏武。不畏鼎镬,不惧刀斧;

唯恐后嗣,玷辱先祖。伏剑同流,断机堪伍;

生得其名,死得其所。贤哉徐母,流芳千古!

徐母自杀

徐庶以为身归曹营,他和母亲便可安然无恙,可母亲却看不起他的这种选择,最终他为了成全儿子的忠义,选择离开,

可是她离开之后,徐庶便一直身在曹营,没有半点再回到刘备身边的意愿。徐庶难道真的背叛刘备而去了吗?

非也!徐庶可以说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他归曹之后也遵守了自己当初对刘备不为曹操不献一计的诺言,他没有回到刘备身边也实在是有难言之隐。

徐庶离开刘备

古代作为有名有号的谋士,靠信义立足!安可今天侍这个主,明天侍那个主。徐庶当初离开刘备,确实是因为有迫不得已的原因,

自古忠孝两难全,在“忠”与“孝”中间他选择了“孝道”而已。不过说起曹操为了得到徐庶,也实在是手段卑劣,

无所不用其极,试想一下以他人母亲作为筹码,即使抓住了此人,又焉能获得此人的心?不过是适得其反,

徐庶忠孝两难全

他最终留住了徐庶的人,却没有留住徐庶的心。徐庶前者因为母亲,已经失信于刘备,再回去可能也不是原来的味道了。

再者,他若离开曹操而去,就相当于又一次干了失信于天下的事,在世人的眼中,他不过是一个喜欢跳槽的军师,

还有谁人敢用,谁人敢信呢?失信刘备已经让人笑话,如果再失信于曹操那将成为天下人的笑柄。为保晚节,

曹操用计骗徐庶

他只能委屈自己在曹营待着!曹操也不会轻易放人,徐庶这么厉害的人,就是不能为他所用,他也绝不会让刘备占了便宜。

徐庶若强行离开,曹老板恐怕会从背后放箭,曹操欣赏有才能的人,但也忌惮有才能的人。当初他想尽办法把徐庶骗到曹营,

就是为了实现两大目的,一是断了刘备的臂膀;二是将人才收于自己囊中。这两个目的曹操达到了一个,他怎么可能放虎归山,然后再来攻击自己呢!

徐庶逃不出曹老板的手心

徐庶没有再回归刘备,实乃是逃不过自己的心,也逃不过曹操的手掌!

另外刘备这边也已经另得新人,他三进三出隆中,请出了诸葛亮。若说这徐庶也是真心待刘备,徐庶要走,刘备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泪,

尽管如此,也留不下徐庶。徐庶纵马疾驰出发,刘备望随背影而去,直到背影消失,痛失人才,遗憾万千,刘备差点倒下。

徐庶走马荐诸葛

不过就在他痛苦万分之际,徐庶又纵马回头,刘备激动不已,以为徐庶回心转意。然而徐庶此次回头,并不是他回头,而是为了给刘备推荐一人,

此人正是诸葛孔明也!后人有人赞徐庶走马荐诸葛有诗曰:

痛恨高贤不再逢,临歧泣别两情浓。

片言却似春雷震,能使南阳起卧龙。

刘备得奇才

刘备从徐庶这里得到了卧龙先生的具体信息,之前水镜先生不过是在他面前提了一嘴,便不再肯多透露半个字了。

徐庶离开之后,刘备把请诸葛亮之事放在了重中之重,最终他用三顾茅庐的诚意打动了卧龙先生的心,刘备得偿所愿。

诸葛亮可是比徐庶更厉害的人,用徐庶的话说,刘备若得诸葛亮“无异于周得吕望,汉得张良也。”和自己相比也是“譬犹驽马并麒麟、寒鸦配鸾凤耳。”

诸葛亮出山

刘备身边的军师之位,已经被诸葛亮所取代,并且无人能超越。此时徐庶再回去,已经没有他的位置了。

徐庶和诸葛亮二人虽是朋友,但如果二人共侍一主,也难免会发生矛盾,搞不好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了,一山不能容二虎,刘备也会十分为难。

事实上徐庶从选择离开刘备的那一刻起,已经是覆水难收,一切已经不可能了。在曹营混日子才是他最终的归宿。

刘备获得顶级军师配置

徐庶确实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但与诸葛亮相比,却不能相提并论。或许他的离开,就是为了给诸葛亮腾位置吧!

刘备军师的顶级标配就是诸葛亮,徐庶离去,又安能复反呢?一切已成了过去式,对于刘备和徐庶而言……

我是彩虹之南R,感谢您的阅读!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徐庶的能力有多强,为何不愿再归刘备?

徐庶是一个被三国演义神化的人物,甚至比诸葛亮还要神化数倍。同时徐庶还是一个伪君子,打着孝顺的旗号,放弃看上去将要完蛋的刘备,而投靠似乎要统一天下的曹操,简单的说就是忘恩负义、嫌贫爱富。

三国演义不仅把徐庶塑造成一幅慷慨救母的孝子形象,而且还把徐庶塑造成一幅神机妙算的军师形象,其实徐庶既不是军师,也不能称为孝子。

在三国演义中,徐庶是刘备的第一任军师,在诸葛亮还没有出山前,刘备能依靠的军师就是徐庶,刘备听从徐庶安排,首战便派出关羽、张飞、赵云大破曹仁前锋,斩杀吕旷、吕翔,大败曹军,接着徐庶破解了曹仁的八门金锁阵,杀败曹仁。

徐庶还算到曹仁晚上肯定来劫营,结果曹仁真的来了,因为徐庶早有防备,所以曹仁被杀得大败,还被刘备夺了樊城,经此一战,徐庶名声大振。

曹操得知刘备身后有高人相助,查出是徐庶,因此曹操用程昱的计谋,把徐庶的母亲抓到许都,程昱模仿徐庶母亲的笔迹给徐庶写了一封信,将徐庶骗到许都,徐庶到了之后才知道被骗,其母也责备徐庶,然后自杀身亡,徐庶发誓终身不为曹操献出一计一策,这就是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典故。

这之后徐庶就被曹操软禁起来,在赤壁之战时,曹操还带着徐庶参战,徐庶还识别了庞统的连环计,但由于怨恨曹操,没有向曹操说明,得以让庞统的连环计顺利实施,之后徐庶在庞统的引导下,说西凉的马腾、韩遂造反杀向许都,曹操让徐庶领三千兵马平叛,并以臧霸为前锋,之后徐庶便不再记载。

《三国演义》给徐庶塑造两个形象,一是道德高尚,是个大孝子,投降曹操是迫不得已的,离开刘备也是迫不得已的,都是因为母亲的缘故,而不是自已的主意。二是徐庶像诸葛亮一样神机妙算,算无遗策,不仅能破阵,还能算出曹仁晚上要劫营,在整个曹营中,只有徐庶看出了庞统的连环计,连曹操的五大谋士都没有看出,三国演义好像是说徐庶的才能比曹操的五大谋士还要强!

然而历史上的徐庶完全不是这样。

首先徐庶这个人在历史上连个传记也没有,要不诸葛亮的好友之一,估计在史书上都不会留名。

徐庶是弃武从文的代表人物之一,年轻时为人报仇而被官府捉住,不过徐庶这个人很讲义气,不肯说出同党,后来被同伙所救,受此事刺激后,徐庶就开始弃武学文。

徐庶出身寒门,除了刻苦学习,没有进入上流社会渠道,因为家乡动乱,与同乡人石韬一起南下荆州避乱,之后两人都成为诸葛亮的好友。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诸葛亮评价徐庶的才能是最高可以做到刺史或者郡守,徐庶后来投靠了在荆州避乱的刘备,在201年投靠刘备,直到207年曹操南下离开刘备,共有6年时间,这六年时间,徐庶干了什么?是一片空白。

如果徐庶真有才能,能干出大事,史书肯定会记载的,比如诸葛亮一投靠刘备,就有隆中对,鲁肃一投靠孙权,就有榻上对。徐庶呢?什么也没有。也许是这六年真没有什么事发生,另一个可能就是徐庶并无大才,就像诸葛亮说的,刺史或郡守之才,当时刘备也不过避居荆州,驻守新野而已。

徐庶在六年中,唯一有记载的一件事就是向刘备推荐诸葛亮是个非一般的人才,记住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的时间是公元207年,也是刘备三顾茅庐前和曹操南下攻打荆州之前,为何六年了,直到最后要离开的一年才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呢?

很可能就是徐庶已经打定主意要离开刘备了,才向刘备推荐诸葛亮的,因为徐庶与诸葛亮是很好的朋友,按道理来说,早应该推荐啊,六年了,何必要到最后一年才推荐呢?可见徐庶是有私心的。

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207年的正月,曹操已经远征乌桓,平定了北方的边患,接下来只要是明白人就会知道,曹操的下一步动作就是南下攻打荆州,徐庶也是在这一年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和打定主意要离开刘备。也就是说徐庶看好曹操,却不看好刘备,毕竟谁都想为自已图个有发展的前途。

换句话说,是徐庶看到了曹操的实力,觉得曹操终究要统一天下,因此提前布局要离开刘备,但是离开刘备得有个原因啊,于是徐庶想到以母亲之名。

要曹操南下荆州时,刘表病死,继承人刘琮向曹操投降,刘备还被蒙在鼓里,等到曹操前锋到达宛城时,刘备措手不及,立即率领军民南撤,曹操则派出五千虎豹骑精锐骑兵追赶。

然后就是当阳长坂一战,刘备大败,数十万百姓被曹操抢走,就连刘备的两个女儿也被曹操俘虏,徐庶就在这个时候,向刘备提出自已母亲被曹操抢走,只能离开刘备,投奔曹操。

徐庶的请求,刘备没有办法拒绝,因为两汉以孝治国,当一个人行孝时,其他人是难以阻止的,即使是主公也不能阻止,徐庶的理由让刘备无法拒绝,因此得以投靠曹操,历史上的徐庶投靠曹操,应该是主动的。

无法准确的知道徐庶的母亲是不是真被曹操俘虏了?兵荒马乱的,徐庶怎么就知道被曹操俘虏了,而不是走失或是其他原因呢?另外史书也没有记载,徐庶投靠曹操之后是否见到了母亲?

之后史书就没有怎么记载徐庶了,因为徐庶投靠曹操后,真的不太重要了。个人更倾向认为徐庶投靠曹操就是一出自编自导的闹剧,目的就是离开刘备,投靠曹操,毕竟不是人人都有诸葛亮的眼光,觉得刘备是潜力股,更多的人在当时就觉得刘备是个末路英雄,仅此而已。

何况当时的刘备如丧家之狗一样被曹操追得满世界跑,在一般人看来,刘备就是没有将来的,而且徐庶离开刘备,是在刘备最危难的时刻,这是乘人之危和落井下石。

诸葛亮最好的朋友:诸葛四友中,全部都投靠了曹魏,只有诸葛亮坚定不移的跟随刘备,到最后建立功勋,如果徐庶一直跟着刘备,一定比他在曹魏的名气大得多,至少在《三国志蜀书》中也会有他的一篇的传记。

另外根据史书的记载,徐庶并不是三国演义中说的那样,进曹营后一言不发,如果真的一言不发,曹操早就杀了徐庶,要一个一言不发的废物做什么?曹操闲得慌吗?

徐庶的名字还出现在劝曹丕称帝的劝进表中,这叫一言不发吗?徐庶进曹营根本就是主动的,他想建功立业,以寒门出身,徐庶最后在曹魏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这也正应了诸葛亮那句话,徐庶就是刺史或郡守之才,换句话说,徐庶能力并不强,就是一般般的刺史或郡守之才。

徐庶都好不容易投靠了曹魏,看到刘备崛起,能回过头再投靠刘备吗?显然不能。

赤壁之战,曹操战败,刘备在荆州站稳脚跟,开始徐徐发展,直到后来建立蜀汉,徐庶已经没有机会再投靠回来了,因为他离开刘备的理由是回到母亲身边尽孝,既然回去尽孝了,又怎么可能不尽孝心,放弃母亲再回来投靠刘备不成?那不被人笑话墙头草吗?况且曹魏地大物博,发展的机会也多。

徐庶不是姜维,姜维可以放弃母亲,而一心投靠蜀汉,并将北伐作为一身的事业重心,姜维是一个事业心极其重的人,徐庶不是。

徐庶不是廖化,廖化可以带着母亲,离开迫不得已投降的东吴,千里逃回蜀汉,既尽孝心,又尽忠心,廖化是忠孝两全,徐庶不是。

相比较而言,徐庶更显得眼光短浅,走出了那一步,就不可以再回头,离开了刘备,就再也回不来了。

徐庶的能力有多强,为何不愿再归刘备?

初次用兵,即大获全胜

徐庶,字元直,是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期间结交的好友。后来,在北方难以立足的刘备南下依附荆州牧刘表,被刘表安置在新野,徐庶久闻刘备之名,于是主动前往投效,被刘备拜为军师,并施计大破曹军。徐庶足智多谋,成为刘备智囊后,帮助实力弱小的刘备整饬军伍,并在新野用计挫败汹汹来犯的曹军。

徐庶军事能力很强,不仅刘备对他的才智很是叹服,就连心高气傲的关羽、骁勇善战的张飞都对他敬佩有加。

走马荐诸葛在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徐庶走马荐诸葛”是一个很著名的故事。话说徐庶帮助刘备在新野打败曹军后,曹操得知徐庶是帮助刘备取胜的关键人物。为了击败刘备,曹操用计把徐庶老母诓骗到许都,并冒用徐母的名义给徐庶去信要其赶赴许都相见。徐庶是个大孝子,接信得知母亲患病 ,且被曹操绑票 ,竟信以为真,他心急如焚,决定立刻动身前往许都。

刘备虽不忍徐庶离去,但也不好阻止人家尽孝啊,更不忍曹操以此要挟徐庶,因此勉强同意徐庶去许都。

在送行路上,刘备万般不舍,本已远去的徐庶又折返回来, 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徐庶告诉刘备,诸葛亮乃人中龙凤,天纵异才,定能帮助刘备建立王霸之业,这是刘备第一次听到诸葛亮大名,如此才有后来“三顾茅庐”的经典故事。

徐庶对刘备分析道,鉴于您和曹操势同水火的敌对关系,我虽赴曹营,但终身不会替曹操出谋划策,哪怕一条有价值的计策也绝不会提供,由此衍生出一句著名歇后语“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徐庶被骗到许都,老母却毅然自尽,他果然终身不为曹操献一计

徐庶火急火燎的赶到许都,却发现老母亲好好的,无灾无病,顿时明白这一切都是曹操的诡谋。徐母是个深明大义之人,见徐庶风尘仆仆来到许都,知道是曹操用计把儿子骗来。为了让徐庶和曹操彻底决裂,她毅然自杀身亡。

当然,这只是小说故事。由此可以看出,徐庶极善用兵,且深谋远虑,因此引发曹操忌惮,并不惜用绑架其老母的卑劣手段进行要挟,以拆散刘、许搭档,可见他绝非等闲之辈。同时,徐庶事母至孝,为了老母的安危不惜抛却自己的事业与理想,身上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徐庶虽然逼不得已去许都,但恪守道德底线,坚决不做损害自己旧主的事,还举荐诸葛亮代替自己。其所作所为已堪称仁至义尽了。 刘备虽然求贤若渴,以匡扶汉室为己任,但却在徐庶家庭出现重大变故时,充分尊重其个人意愿,端的是以人为本、不强人所难。

徐母虽是一老太太,但也心怀汉室,为了不拖累儿子徐庶,同时督促他重归刘备阵营,辅佐其完成正义事业,不惜舍身取义。那么,问题来了,既然老母已死,没了牵挂的徐庶为何不重归刘备麾下呢?

徐庶因何不愿归刘?《三国志》的记载隐隐给了答案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了徐庶投奔曹营的详细过程。

曹操率军在长坂击溃刘备时,在乱军中意外虏获了徐庶的老母亲(请注意,是意外抓获,而不是设计绑票)。徐庶得知老母身陷敌营,方寸大乱,以手指心对刘备说,我本想辅佐您成就王霸之业,但现在与母亲失散,心神不宁,已经没心思干事了,请容我向您告辞。话毕徐庶就去见曹操了。

按《三国志》所载,徐庶入曹营后,竟没有消极怠工,虽未替曹操出谋划策(或因曹操谋士众多轮不到他),但也做了许多其分内应该做的工作,最终被曹操晋升为御史中丞。在此期间,徐庶似乎从未动过重返刘备阵营的念头。而史料也没有记载徐庶老母悬梁自尽的只言片语 ,可见是小说家杜撰之事。

那么,在真实的历史中,只是因为老母亲被曹操抓获,徐庶就改换门庭,彻底放弃自己的人生理想而去辅佐曾经的敌人了吗?

很显然不是。首先,雄才大略、气度恢廓的曹操不像演义小说里说的那样,使出龌龊小人手段绑架徐母以要挟徐庶。在《三国志》中,曹操得到徐母完全是一起意外事件,乱军中的一次偶然而已。

新野在荆州以北,弹丸之地,且无险可守,曹操击刘备虽遇小挫,但发起反击后一举消灭刘备绝非难事,根本没必要抓捕徐母、诳骗徐庶,用通过摧毁刘备智囊的办法来击垮刘备。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一切伎俩都全无用处,都是螳臂当车。

彼时,汉室衰微,群雄争霸,为了争夺天下,大家都在不遗余力的网罗人才,登高望远、胸怀大志的曹操绝不会去干乱杀竞争对手刘备麾下一名谋士的母亲而遭天下人唾骂、失去人心的蠢事。相反,他会厚待徐母,以获取求贤爱才的好名声。比如他当年杀掉反复无常的吕布,后又忍痛将不愿投降的陈宫处死,却将陈宫的老母接到许昌奉养,给她养老送终,后来还替陈宫的女儿找了个好人家,将她风风光光的嫁了去。

因此,可以断言徐庶之母被曹军所获并不是徐庶弃刘投曹的真实原因。如果真是被要挟而投曹 ,他就会像小说里描述的那样“一言不发”了,既然他因内心抵触调动不了工作积极性而消极怠工的话,又怎会官至御史中丞呢?

徐庶投曹虽有母亲被抓的因素,但更大的可能是他主动弃刘归曹

《三国志》记载“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愿见之乎’”?由此可见,徐庶一开始就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而不是准备去许昌时才“走马荐诸葛”的。

由此可以断定,徐庶和诸葛亮曾经在刘备麾下共同工作了一段时间。

刘备是个枭雄,颇有权谋,他一向喜欢在自己的幕府中设两位军师,目的或许是相互制衡。比如早期的徐庶、诸葛亮,后来的诸葛亮、庞统,取益州后的法正、诸葛亮,刘备用“双军师制”可以牢牢地控制住经理人团队,相互掣肘,避免一人独大,继而威胁到自己。

诸葛亮深谋远虑,行政才能卓著,权力欲望颇强,他似乎不甘心有人与其并驾齐驱,他的理想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后来治蜀时,他曾经怂恿刘备诛杀刘封,后又害死彭羕,逼反了孟达,流放了廖立,罢黜了李严,边缘化了魏延......刘备时期培养的有能力的人才基本被他清洗殆尽.朱德元帅喜看《三国演义》,他也曾评价诸葛亮“不能容人” 。

徐庶很有军事才干,投到刘备集团后小试牛刀,立即显出奇效,诸葛亮经他举荐,后来居上,两人平起平坐,让徐庶如鲠在喉。从诸葛亮一贯为人行事可以看出,他不喜欢“双军师制”,而是想独揽幕府,或许免不了在刘备面前抬高自己,贬低徐庶,因而让徐庶心灰意冷,萌生去意。刚好,他母亲为曹军俘获,于是他借机辞刘北上,而且是心甘情愿的投奔曹操。

徐庶为人厚道,所以《汉晋春秋》记载他和诸葛亮关系一向友善。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却记载了徐庶归曹后发生的一件事,显示诸葛亮并没有徐庶那般仁厚。史载,诸葛亮第一次率大军出汉中攻伐陇右时,听说徐庶和石广元在曹魏的官职后,只是轻描淡写的说了一句:“魏殊多士耶?何彼二人不见用乎” ?

意思是魏国的人才很多,因此徐庶、石广元得不到重用。

这句话表面看似乎没问题,其实细究起来有幸灾乐祸的意味。假如诸葛亮真的与徐庶关系亲密,一定会这样说:徐庶、石广元都是能人,之所以不被重用,是他们的领导眼瞎啊!

文艺小说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事实上真实的徐庶和诸葛亮与演义中的光辉形象有较大出入。如此就不难解释徐庶投曹后为何再也不愿重返刘备阵营了。

【插图源自网络】

【发文不易 严禁剽窃】

徐庶的能力有多强,为何不愿再归刘备?

徐庶本名徐福,字元直,生年不详,约于230年去世,颍川人(治今河南禹州)。他是三国时最有智术韬略的谋士之一。因为《三国演义》对徐庶有精彩的描写,使徐庶成了与诸葛亮、庞统并列的最著名的谋士,他的智谋故事传播得很广。

第一,史书上记载的徐庶是怎样一个人呢?

徐庶很有侠义之气,年少时喜欢习武练剑,行侠仗义,他因帮人复仇而被官府抓捕,后因有人帮助而获救,释放之后,他改名为徐庶,逃往远处的儒家学舍去学习儒术。但是,学舍中的同窗都以为之前徐庶是因做盗贼而被抓的,皆嫌弃他,不喜欢与他交往。徐庶勤勉做事,虚心求学,执着于研习,进步很快。他熟读经书,深解儒家经义,逐渐有了治国平天下的志向。当时,有一位同郡的同窗,叫石韬,字广元,与徐庶渐渐变得很熟悉,后来,两人志向相投,成了挚友,他们早年曾在魏国做过小官。初平二年(191年),因董卓作乱京师,导致中州四处兵起,朝局动荡,战事频繁,徐庶与石广元为了避战乱,便到了当时比较安定的荆州,与司马徽、诸葛亮、崔州平等士子或道友隐居在荆州,这些都是有才识,有智谋的士人,而且,多数都有远大志向,皆在寻找机会以他们的学识和谋略来辅佐明主治理天下。

建安六年(201年),刘备被曹操击败,无奈之下,他南下荆州,依附于刘表。刘表为人仁善,且念刘备是同宗,于是,他冒着得罪曹操的风险,在刘备处在危险之时,帮了刘备一把,让刘备驻扎在新野。当时刘备已经以汉室皇亲的名誉执着于复兴汉室,颇有志向,且其信义之名已传播开来。

当时,刘备寄人篱下,连一块自己的根据地都没有,不过,刘备有皇室背景、信誉很好、广纳贤才,是闻名在外的仁义之士。徐庶看中了刘备是可以与之合作的明主,于是,他前往新野,投奔了刘备。刘备见到徐庶之后,对他非常器重,而徐庶又是比较随和和机智的人物,因而两人合作得很好。

建安十二年(207年),徐庶将他的好友、一同隐居在荆州的诸葛亮介绍给刘备,他说:“诸葛孔明号为卧龙,刘将军是否愿意见见他?”刘备说:“好啊!你可以带他一起来。”徐庶说:“将军若要见孔明此人,便不能让他委屈着来见您,而您该屈尊去见他。”(参看《三国志·诸葛亮传》)刘备对徐庶很信任,很肯听他的话,听徐庶一说,刘备对诸葛亮更感兴趣了,他感到诸葛孔明此人一定比徐庶更有本事,于是,便有了“三顾茅庐”的事,经过刘备三次亲自去请,诸葛亮才出山辅佐刘备。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领大军南下,直指荆州,在危急时刻,刘表病死了,其次子刘琮接任荆州牧,刘琮年少,都听其母和他的舅舅的话,不敢抗击曹军,决定投降,于是,刘琮派使者至曹营请求投降,曹操很高兴,他早就盯上了荆州这一块宝地。

当时,徐庶正协助刘备屯兵于樊城,听闻刘琮降曹的消息之后,感到很危险,建议刘备快速率军南行。刘备原本寄居在小小的新野,本想与荆州成犄角之势,靠刘表的荆州力量来支持他,而现今,刘琮投降曹军,刘备自然是无法在新野立足了。于是,为了避开曹军锋芒,徐庶带家眷与诸葛亮一起随刘备逃亡,可是,刘备的军队在当阳长坂坡被曹操大军追上了,刘备的弱小军队挡不住曹操大军的攻击,溃败而四处逃散。

曹操是一个爱才的雄主,他早就对徐庶很重视,加上他身边一些谋士对徐庶多有夸赞,曹操便很想得到徐庶,但徐庶在刘备兵败时仍跟随着刘备,曹操便采用谋士的计策,派人将徐庶的母亲抓到了曹营。徐庶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很有智谋,另一个是非常孝顺,曹操抓住了徐庶非常孝顺的特点,以徐庶母亲做要挟,要求徐庶投于曹操麾下,徐庶为了他的母亲不被曹操所害,只好向刘备辞别。刘备以信誉争天下,当然无法为留住徐庶而让徐庶的母亲有被害的危险,于是,刘备流泪送别了徐庶,徐庶离开了刘备营寨,前往曹营。

延康元年(220年),徐庶改回了徐福之名,被列入曹丕的劝进表中,但并未见升任什么重要官职,直到黄初四年(223年),徐庶才被任命为右中郎将、御史中丞。

所以,太和二年(228年),诸葛亮率军北伐时,听闻在魏国的徐庶和石韬官职都不高,徐庶只任御史中丞,石韬任郡守、典农校尉,便因此而认为魏国对人才不够重视,他感叹说:“难道魏国真是谋士太多,为何不重用徐庶与石韬两位谋士呢?”(参见《魏略》) 诸葛亮的这一句话,表明他对徐庶和石广元是比较重视的,在他看来,徐庶与石广元是很有深远谋略的人。

徐庶在曹操在世时官位不高,直到魏文帝曹丕时期,才任较高的官职。徐庶在曹营并有什么重要贡献,这或许是传言“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缘由。

诸葛亮对徐庶很看重,但史学家们似乎对徐庶并不那么重视,比如,陈寿的《三国志》并没有为徐庶专门设《传》,徐庶的事迹皆是附属在《诸葛亮传》等中来记述的。

值得注意的是,徐庶在民间却被传为是可与诸葛亮相媲美的非常厉害的谋士,是智慧的化身。他识人极深、掐算很准、智谋超人,是一位非常杰出谋略家。徐庶之所以被传得神乎其神,这要归功于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对他的渲染。

徐庶(剧照)

第二,《三国演义》是如何将徐庶描写成一位具有非凡谋略的谋士呢?

首先,小说将徐庶描写成是刘备的第一任军师,在诸葛亮出山之前,刘备主要靠的是徐庶的智谋。

刘备当时没有稳固的根据地,兵马不多,战将只有关、张、赵等,势力单薄,但是,刘备在军师徐庶的辅佐下,以超常的智谋,在与曹军的交战中,令关羽、张飞、赵云分别领兵抗敌,大破曹军前锋、曹营的主要将领之一的曹仁,并斩杀了吕旷、吕翔等,击败了曹军的进攻。徐庶领军作战时,指挥若定,他轻松地破解了曹军名将曹仁的八门金锁阵,斩杀了曹操最信任的将领之一曹仁的部将。这是因为,徐庶精于料算,在曹军战败之后,他预知到曹仁会在战败后趁夜里来劫营,于是,徐庶早做防备,曹仁果然领他部将劫营,结果,徐庶指挥伏兵尽出,围击曹军,曹军大败,徐庶指挥军队夺取了樊城。曹仁是魏国的一位名将,曹丕代汉建魏后,曹仁被封为大将军,后又迁大司马,不久卒于军中,说明,当时徐庶能击败曹仁,是很善于领兵的,樊城一战后,名声大振,徐庶成了刘备军营的军师。

其次,小说将徐庶描写成识人极准且很善于推荐人才的智谋之士。

战乱时期的汉末三国初,战事频起,各地混乱,而荆州在刘表的治理下,是一块比较安定的地区,刘表是当时较有实力的诸侯之一,但他只求保住荆州这个地方,没有与其他割据势力争夺权力和地盘的野心,他没有参与反董卓,也没有参与曹、袁之争,而其他势力也还无暇或暂时无力争夺荆州。

因此,荆州成了当时避乱的好地方,当时一些文人智士便隐居在荆州,如司马徽、诸葛亮、崔州平、石广元、徐庶等。而司马徽、徐庶与诸葛亮的关系很好,正当刘备在寄人篱下时,徐庶知道刘备特别需要谋士的辅佐,于是,徐庶便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徐庶看人很准,他知道诸葛亮是一位非凡的人才,有大志有谋略,定能助刘备成就大业,因而,他才敢于建议刘备要三顾茅庐,再三亲自去请诸葛亮。可以说,向刘备推荐诸葛亮是徐庶一生的重要贡献之一。

徐庶推荐诸葛亮是在公元207年,而之前徐庶已经在辅佐刘备,为何不推荐诸葛亮呢?有一种解释,认为是徐庶是忌讳诸葛亮,认为他才智不如诸葛亮,所以不推荐诸葛亮,但是,这种可能性很小,徐庶对诸葛亮很熟悉,他可以与诸葛亮处理好关系,而且,徐庶先来而诸葛亮后到,当时刘备集团处于发展初级阶段,完全可以让他们两人充分展示才识与谋略。更大的可能性是,徐庶对诸葛亮很熟悉,对刘备也很了解,早些时候,刘备是不会屈尊去三顾茅庐的,而刘备早期的处境也不适合诸葛亮出山,所以,徐庶是等到了适当时机才推荐诸葛亮的,争取能一荐即成。

刘备与诸葛亮(剧照)

再次,小说将徐庶描写成是一位大孝子,他投奔曹营,是迫于为保全她母亲才做的,他身在曹营心在汉,继续暗中用谋支持刘备。

之前,曹仁在樊城战败,曹操感到很奇怪,曹仁是他所信任的将领,不应该败得那么惨,曹操经查实,才知道原来刘备背后有一位谋士徐庶在辅佐。曹操爱才,他很想得到徐庶,在他看来,若能让徐庶投入曹营,这不但可以削弱刘备的力量,而且又能让曹营增加一位厉害的谋士,于是,曹操问身边谋士,如果得到徐庶?

谋士程昱献计说,徐庶是非常孝顺之人,可以将徐庶的母亲抓到许都,让徐庶自己投靠曹营。于是,曹操批准了程昱的计策。程昱模仿徐庶母亲的笔迹,给徐庶写了一封信,让徐庶到了许都,徐庶到了许都之后,才知道自己上当了,但已经来不及了。这回,智谋之士徐庶没有能识破程昱的诡计。徐庶的母亲见徐庶离开了刘备,对他严厉责备,认为徐庶是为尽孝而不忠,因而她自杀身亡,想让徐庶能尽忠,回到刘备阵营去辅佐刘备。

徐庶的母亲自杀之后,徐庶发誓终身不为曹操献出一计,这成了“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典故。当然,徐庶虽一言不发,但并非一事不想,他“身在曹营心在汉”,仍是以他的超常智谋,继续为刘备尽力。曹操知道徐庶因为其母之死而不愿意为他尽力,但仍希望时间长了,能够释怀,为曹营献计献策,所以,曹操暂时将徐庶半软禁在许昌。赤壁之战临近时,曹操将徐庶带在身边,想让他献计,而徐庶仍旧不为曹操献谋,当他看到了曹军的重大弊病时,仍一声不吭。比如,徐庶识别了庞统的“连环计”,但他假装不知,不向曹操指明,这保证了庞统的“连环计”能顺利实施,这让曹军的水师在赤壁大战中遭受到惨烈的后果。之后,徐庶又与庞统秘密配合,用计说服西凉的马腾、韩遂造反,袭击许都,而徐庶趁机请求领三千兵马去平叛,顺利地避开了赤壁大战的灾祸。

《三国演义》对徐庶的描写虽然有美化和夸大的成分,但是,若是像有些评论所认为的,说徐庶的大孝子形象是装的,他的智谋是凭空塑造的,他离开刘备是自导自演等,这是缺少根据的,是说不通的。

首先,史书有记载,表明诸葛亮对徐庶还是比较重视的,诸葛亮认为徐庶是一位有大智谋的人。若是徐庶没有大才大智,诸葛亮是会那么说的,至少,诸葛亮认为他有任刺史或者任郡守的才能;而且,诸葛亮曾对徐庶在魏国任官不大感到很可惜,感叹这是浪费他的才智。其实,史书将徐庶与诸葛亮等很有大才智的人并列在一起,这表明,史学家们对徐庶的智谋还是肯定的。

再次,汉末三国初虽天下大乱,但多数文人还是很讲孝道的,徐庶不可能以他母亲被曹操所抓为由来设计让自己离开刘备;徐庶也不会是因为妒忌诸葛亮的智谋而在前期不向刘备推荐诸葛亮。若是如此,徐庶不但不会被明主所重用,而且也将在文人谋士的圈里里很难混得开。

那么,根据《三国演义》的描写,为何徐庶在他母亲自杀之后,不离开曹营而再去归顺刘备呢?

第一,曹操知道徐庶是一个大谋士,既然把徐庶骗到了曹营,就不会轻易让徐庶离开,他不会让刘备有了诸葛亮之后,再增加徐庶这样的杰出谋士。

徐庶到了许昌,曹操是很想让他帮助出谋划策的,但是,徐庶对曹操心有怨恨,一直难以释怀。对此,曹操心里是清楚的,但他不会放走徐庶,曹操自己就很有谋略,他宁肯将徐庶留在身边,即便是不献谋也不能让他为对敌势力献策。此外,是曹操尽力将徐庶弄到曹营的,因而,曹操不能杀了徐庶,否则,他会被天下耻笑为滥杀才杰,所以,曹操只能将徐庶以半软禁的方式留在许昌。如此一来,徐庶就没有机会回到刘备阵营。

曹操(剧照)

第二,徐庶是一位大谋士,而不是战将,他不必非要在刘备阵营才能辅佐刘备,他可以“身在曹营心在汉”,虽被曹操半软禁,但仍可以以他的谋略来帮助刘备。

徐庶虽在曹营,但有一些事实表明,他身在敌营仍在为刘备贡献智谋。比如,上述所说的识破庞统的“连环计”但却不向曹操指明,这等于是以智谋来协助刘备打胜仗;再如,他与庞统联手,设谋鼓动西凉的马腾、韩遂造反,袭击许都,这虽是让他自己有避开祸端的机会,但也是鼓动曹军的敌对势力干扰曹操挥师南下,这对面临抗击曹魏大军的刘备来说,也是很有利的。谋士用智谋策略,与将军领兵征战不一样,不必亲临战阵,谋士用妙算之策,可在千里之外,徐庶即便是身在曹营,照样可以以超常的智谋来帮助刘备,所以,徐庶不回刘备阵营,与谋士的辅佐他认定的明主的特殊方式有关。

第三,刘备已有诸葛亮在辅佐,徐庶对诸葛亮很了解,他知道诸葛亮一定能帮助刘备成就大业,他既然已经离开了刘备阵营,就没有必要再回去了,这让诸葛亮能更方便更专心地发挥才识与谋略。

徐庶与诸葛亮都是大智者,他们互相很了解,早在荆州隐居时,两人就已非常熟悉了,徐庶对于诸葛亮的大志、才识和智谋是心中有数的,既然诸葛亮已在竭力辅佐刘备,徐庶就没有必要再回到刘备阵营去当军师了,他以“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方式来用他的智谋帮助刘备,或许是更妥当的这,让诸葛亮能在刘备身边专心发挥他才略。

再说,徐庶的志向没有诸葛亮那么大,他的为人似乎没有诸葛亮那么强势,所以,虽在曹营先是处于被软禁的状态,后来任一定官职,他也就认了,不想再折腾了。

还有,三国鼎立的局势已形成,作为有远见的智者,魏军强大,而刘备军队北伐不停,东吴稳守江南,一时谁也很难战胜其他两个阵营对,大局势短时间难以改变改,即便徐庶再回到刘备阵营,刘备也很难做得更好,所以,徐庶是不会想要重新回到刘备阵营的。

徐庶的能力有多强,为何不愿再归刘备?

都清楚“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但这仅仅是《三国演义》的说法。

史上真实的徐庶,进了曹营不仅不是一言不发,反而是话很多。

陈寿《三国志》并无徐庶的传记,裴松之作的《三国志注解》引用了《魏略》的记载:

“庶先名福,本单家子,少好任侠击剑。“

演义中,不管是与刘备,还是曹操初次打交道,徐庶都以单福的名头。程昱向曹操推荐说:徐庶的才能十倍于自己。并且献计把徐庶的老母挟持来,徐庶自然就会来了。

曹操挟持了徐母,徐庶向刘备辞行,刘备不让他走,而且说:“你要走了,我也不干了,我就披头散发隐遁山林。”

徐庶说:“主公放心,纵使曹操逼我,我一辈子也不会替他出一个主意的。”

刘备当然不会信他的鬼话,自然也不会归隐山林。

看看史料是咋说的吧。

《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颍川徐庶徐元直是诸葛亮的好基友。诸葛亮经常自比管仲、乐毅,别人都以为他是在吹牛逼,就徐庶和博陵崔州平相信他。

刘备屯驻新野的时候,徐庶去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有资料介绍说是司马徽向刘备推荐的徐庶,这个可信。徐庶与崔州平、诸葛亮、庞统等人都与司马徽、庞德公等交往密切。司马徽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庞统,自然推荐徐庶也有可能。

但从能力上来看,徐庶比诸葛亮、庞统差了不少。

其一,庞统自己投奔周瑜,尽管只做了功曹,毕竟是自己找到了一份工作。何况周瑜是大帅哥,喜欢跟孙策这样的酷男共事。如果庞统没几下子,就他那副尊容,不会受周瑜待见的。史实也证明,庞统跟随了刘备,屡出狠主意,是个厉害角色。

至于诸葛亮就更不必多说了,刘备三顾茅庐才请出来的。

由此看见,徐庶的能力,比起庞统、诸葛亮,看来是差不少。

第二,徐庶投奔刘备,刘备很器重他,但也没看到徐庶给刘备出啥大主意。

看看人家诸葛亮,未出茅庐就知道三分天下。明确指出刘备必须依靠“人和”,先取荆州,再取益州,与曹操、孙权抗衡。刘备的评价是:“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差距不是一般的大哦。

要说徐庶对刘备的贡献,那就是向刘备举荐了诸葛亮,并且说不板板正正去请,诸葛亮是不会来的。刘备三顾茅庐去请,就说明了徐庶的能力远在诸葛亮之下。起码刘备觉得只依靠徐庶玩不了大的,想办大事,就需要更狠的角色,徐庶是办不到。

至于演义所说程昱向曹操举荐徐庶一事,看不到相关的史料。

史实证明,徐庶的母亲也不是程昱的计谋骗去的,徐母也没有绝食不许徐庶侍奉曹操的记载。

《诸葛亮传》记载,曹操南征刘表,刘备在樊城听说后,就率领诸葛亮、徐庶等人一起南行。后来被曹操追击打败,徐庶的母亲被曹操俘获。这可能是在当阳长坂坡的事。

徐庶得知后就跟刘备说:“本来想跟着您一起图谋霸业,现在方寸大乱,就此作别。”

于是,徐庶就去投靠了曹操。

从网上的一些资料看,徐庶在曹营混得还是很不错。

赤壁之战时,徐庶被曹操派往长安镇守,以防范西凉马腾,这可是件大活。从之后曹操与马超的交战历史来看,马腾爷们也不是吃干饭的。这是徐庶投奔曹操不久后的事,可见曹操对其重视,也说明了徐庶的能力。同时也说明,徐庶并不是一言不发,反而是积极发言。否则,曹操也不会如此重用徐庶。

曹丕称帝后,曹氏集团一直对徐庶非常器重。徐庶最后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

看一下这个官有多大,待遇如何?

中郎将位在诸将军之下,品秩比二千石。刺史二千石,这是标准的,也叫真二千石;州牧也是二千石,但比刺史高一级,叫中二千石;比二千石,是跟真的比,低一级;就是说徐庶比刺史低一级。

御史中丞就大多了,原先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位列三公。丞相的品秩一万石,御史大夫要低一些。御史中丞是御史大夫的次官,也就是副手,待遇自然也低。但汉末时期,取消了御史大夫,只有御史中丞,品秩二千石。

诸葛亮、庞统一开始就被刘备任命为军师中郎将,大体就是这个官位。

御史中丞负责督察百官,这个权力还是很大的,也需要公正、耿直的人担当。

从最终徐庶的官职,也可以就此看出徐庶的能力和作为。

这是徐庶凭借自己的本事和努力所得,需要屡屡进言,绝不是“一言不发”。否则,曹操爷们也不会白白送给他官做的,天底下没有那么好的事。

至于说为何徐庶不愿再归刘备,没有具体的史料佐证,不好妄加论断。

有说法认为,徐庶看透了刘备成就不了很大的霸业,也有说徐庶认为当时刘备基础太差,待遇太低等等。这些都是猜测,不足为据。

但肯定的是,徐庶在曹营混得不错。

曹氏家族对徐庶不错,徐庶也很努力。也有说法,诸葛亮北伐时替司马懿出了很多的主意。

毕竟各为其主,徐庶对诸葛亮又很熟悉。司马懿征询徐庶的意见,也在情理之中。

在汉末时期,有能力、有想法的人,都期望有所作为,有所建树,徐庶也不例外。

不要说徐庶是因为其母的原因,辞别刘备,转投曹操。就算是主动投靠曹操,也不应该遭受诟病。荀彧、郭嘉抛弃袁绍,投奔曹操,也是一样的道理。

君择臣,臣选君,都很正常。

既然是徐庶与刘备到不了刘关张那个情分,也就不必强求徐庶,一定要再回到刘备阵营。

打工嘛,哪里合适就在哪里干。凭本事吃饭,态度端正,不吃里扒外就是好员工。

仅此而已。

徐庶的能力有多强,为何不愿再归刘备?

演义里说,徐庶因为母亲落到了曹操手里,徐庶是一个出了名的大孝子,于是哭哭啼啼的拜别刘备,找自己母亲去了。找到了母亲,母亲却很诧异徐庶突然到来,知道原委后,还大声斥责徐庶,数落他不该来此,男儿当以家国为重,不该眷顾自己老母。于是从此,徐庶就与母亲相伴,从三国演义中淡出了。以上就是演义中的情节。

曹操真的会做这种事吗?

曹操把徐庶的母亲带过来,安顿好,这在外人眼里看来就是软禁吧。然后给徐庶带信,你母亲在我这里,快来我这里吧,这在外人眼里是威胁吧。曹操会做这种事吗?翻遍三国演义,似乎从未见曹操使过这种不入流的手段。用这种手段逼着徐庶来,徐庶来了也不会真心为曹操效力,曹操不傻,不会不懂这其中道理。看看关云长,曹操也没有宁可放在我这里烂死,也不让你出去的做法啊,由着那关羽杀了好几个将领,一路横冲直撞的出去了。曹操是个爱才的人,他非常的爱才,他也很重才。所以,我认为曹操不会做这种事。

徐庶怎么不回去刘备身边徐庶和他老母亲谈话过后,便淡出三国演义,也没有回刘备那里。按曹操性格,徐庶要走,曹操不会强留,徐庶大可以带着母亲回到刘备那里去。曹操不是土匪,没那么心狠手辣。但是徐庶既没带母亲回去,也没自己跑回去,这真的很蹊跷

为何不愿再归刘备?

其实徐庶对刘备是真的忠心,即使逼不得去曹操哪里,还给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并且很谦虚的说自己和诸葛亮相比,如萤火虫之光比皓月之明也。并且在曹操哪里说,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出鬼入神之计,真当世之奇才,非可小觑。

之后徐庶有很多机会回到刘备这里的,但都没有回去,按照徐庶自己说的,如若不回,恐为人耻笑。其实这不是主要原因,后面一句才是重点,跟着说了一句“主公有卧龙辅佐,何尝大业不成”。

其实,徐庶太了解诸葛亮了,也太了解刘备了。自己当时因为母亲被曹操抓到许都了,要离开,刘备说是愿意放,但在徐庶要走的时候,刘备却说现在你要是走了,我也不干了,也就归隐山林去了。这不是为难人吗?徐庶是个正直豪爽的人,刘备又是当时公认的显明之主,如果因为自己离开让一个贤主归隐山林了,那罪就大了,徐庶只能说我就算到了曹操哪里终生不会献一计,后又推荐了诸葛亮给刘备,所以徐庶不可能再回来跟刘备了。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诸葛亮已经跟了刘备,当了军师,坐了自己当时的位置,按照徐庶的性格,本来是不会在意的。但徐庶也太了解诸葛亮了,他两之前便是好朋友,诸葛亮本来就很清高,觉得自己有管仲乐毅之才,和徐庶喝酒的时候,就说你们几个做官的话,最多就是个太守、刺史,我要做官的话就不一定了,意识很明白,起码能出将入相。

而且徐庶之后作为曹操的使者回来过一次,在刘备挽留的时候,整个过程中,诸葛亮不曾有一句挽留的话。从后来蜀国的现状中也能看出来,自从有了诸葛亮,再也没有什么谋臣了,只有个姜维,还是诸葛亮的徒弟。就算自己回去了,难免和诸葛亮有间隙,导致不悦,还不如回去。

所以说因为刘备他有诸葛亮辅佐,所以徐庶他就不用再担心刘权备他到底有没有谋士,而且他回去了也不一定能回到他当时的那个位置,因此徐庶他没有再回归刘备。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