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后妃去世之后,她们的首饰怎么处理?

首饰是装点女人的门面,不仅是对美的修饰,而且是夸耀财富以及彰显社会地位的工具。从古至今,拥有一样像一样的首饰,是女人们心中的向往和期待。

在古代,作为皇帝的老婆,各种贵重的首饰自然不缺,因为皇帝坐拥天下,在物质上可以要风得风,要雨得雨,

皇后和妃子们也会根据身份地位以及受宠的程度,得到相应的财富赏赐,其中就包括各种各样的首饰,这些首饰,

皇帝赏赐的头钗

不仅可以把嫔妃们打扮得漂漂亮亮,让皇帝赏心悦目,更重要的还可以体现身份等级,就比如在《甄嬛传》中,

华妃借翡翠耳环讽刺皇后年老色衰,还扬言要把翡翠耳环送给皇后。皇后也不是吃素的,立刻搬出了一对象征着自己身份地位的东珠耳环碾压华妃,

当然耳环只是各种首饰中的其中之一,从清宫剧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嫔妃身上是满头珠翠,穿金戴银,呈现出来的是满满的尊贵气息。

满头珠翠

也难怪在古代,明明宫中水深似海,很多女孩子挤破头皮也想在后宫中占据一席之地。原来这不是一般的豪门可比的,

但是说来也极尽悲哀,看似无限荣耀的背后却饱含辛酸,在宫中,皇帝就是天,所有的妃子是他的,包括其身上的任何一件物品,

所以皇帝平时赏赐给老婆们的任何一件首饰,不可私自处理,也不能随意佩戴,使用权只有一半,所有权更是不沾边,

嫔妃不可以处理自己的首饰

一切的支配权力被皇帝牢牢地抓在手中,并且嫔妃们去世之后,对自己的首饰也没有处理权,即使留下遗书也不管用。

那么有话语权的皇帝,又会怎么去处理老婆们留下的那些首饰呢?今天我们就以清朝的后宫嫔妃为例,看看那些首饰都流向了何处?

1.回收再利用:俗言有云皇帝后宫“三宫六院,七十二妃”,这句话的意思是,皇帝的老婆众多,老婆多就意味着赏赐多,

手饰可以回收利用

古代赏赐的首饰制作的原材料大多是以金玉银为主,这些材料也都是有定数的,并不是想要多少就有多少,

所以皇帝要给这么多的老婆准备礼物,对于他的小金库来说也确实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为了节约开支,有一些首饰就只能回收再利用,

回收再利用有两种,一种是直接回收再利用,这是相对比较完整的首饰而言。就是皇帝可以将前面老婆的首饰再转赠给新来的老婆。

金饰可以回炉再造

新来的是敢怒不敢言哈,貌似有失公允。另一种是回炉再造,像金银首饰可以回炉熔化重新打造出新的款式,再拿来赏赐给其他的嫔妃。

皇帝还真的是搞经济的一把好手,一点儿也不浪费,并且还有专门的部门来负责执行此事,嫔妃去世后,她的遗物会经过内务府清点,

然后再上报皇帝,哪些该可以直接利用,哪些用来回炉再造皇帝会有批文。

皇帝有回收首饰的权力

2.陪葬入土:首饰用来陪葬的习俗自古以来就有,清朝也不例外,但是陪葬必须要经过皇帝的同意,能够享此待遇的妃子,

要么是宠妃,要么是有一定身份地位的妃子,否则像那些被人陷害至死和不受待见的妃子是享受不到这等哀荣的。

所以对于有一些嫔妃而言,皇帝会允许她随身带走一部分首饰,当然也不会是全部,皇室生活虽奢靡,但也有一把度量的尺。

首饰可以用来陪葬

嫔妃按什么品级下葬,什么品级对应什么陪葬品,都是有规定的,包括首饰。不过在历史上除了慈禧太后例外,

她的陪葬品简直可以建立一座宝库,奢侈至极,价值高达亿两白银,不过慈禧也是情况特殊,没老公管她,都是自己说了算,老子就是女王。

3.供奉首饰,以祭哀思:为了悼念亡妻,皇帝会选一些有代表性的首饰精心地供奉起来,这种情况一般是和皇上感情比较深厚的妃子才有的举动,

心爱妃子的首饰皇帝会选择供奉

在清朝的历史上就有这么一位皇帝,乾隆皇帝挚爱的慧贤皇贵妃去世后,根据《内务府档案》记载,她的金凤钿被乾隆供奉在长春宫中,

每到祭祀的时候,乾隆皇帝会亲自前往长春宫,焚香祭奠爱妃。这种保留首饰的方法体现了心中一份深深的爱意。

4.部分首饰用于焚烧,祭奠死者:嫔妃去世后,如果不是因为重大过错,一般都会风风光光地举行葬礼,在葬礼中部分首饰有可能用来当作礼仪用品,

首饰可以用于祭奠逝者

这些礼仪用品最后会和逝者的部分衣物一起在丧仪中焚烧,当然选来当礼仪用品的这部分首饰,肯定不是贵重物品,

因为在这里所表达的就是一个祭奠逝者的意思,把那些金玉的首饰烧了,皇帝估计也会心疼,祭奠嘛,意思意思一下就可以了。

5.传承给子女或亲戚:嫔妃除了皇帝赏赐的一些首饰之外,出嫁时也会从娘家携带一些首饰入宫,这些首饰也可以称为嫁妆,

首饰可传承可儿女或亲戚

属于嫁妆的这一部分首饰嫔妃还是有权处理的,进入皇宫时这些嫁妆也会登记造册。所以嫔妃死后,大方一点的皇帝,

会把一部分首饰赏赐给她的家人,也会传承一部分给自己的子女,作为纪念。这倒也不失是一种有意义的处理方法。

6.皇帝自己留作念想:睹物思人,也方可一解相思之苦,皇上对心爱嫔妃的首饰,也会选择自己留下一样或两样,

大胖橘一直贴身携带纯元皇后的玉佩

有的放着,有的是随身携带,就如《甄嬛传》中的大胖橘,不管是对纯元皇后留下的衣服还是首饰,皆是爱不释手。

特别是那块鸳鸯玉佩,从不离身,异常珍视,他视这块玉佩如宝,并不是其本身的价值,而是因为它曾经是纯元皇后的爱物。

所以爱屋及乌,这块玉佩所诠释的更是存放在他心中的那抹爱意,纯元是他心中的白月光,她所爱的玉佩也就是大胖橘心中的念想。

鸳鸯玉佩

写在最后

清宫后妃去世之后,她们的首饰怎么处理呢?说来说去,处理的核心就只有一个,那就是看皇帝怎么处理,

皇帝是最高权力的统治者,处理的核心也就是他想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他想留或是转赠又或是重新打造,都是一句话的事,

但是嫔妃们基本上没有自己处理的权力,正所谓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吧,想开一些,便觉得少了一些失望,多了一些其他的味道,

妃子没有权力处理自己的首饰

否则想想,就是作为皇帝的妃子,也是索然无味啊!看似曾经拥有,其实是一无所有,因为她们可以卑微到连处理一件自己首饰的权力都没有,

看来做皇帝果然爽,妃子们连人带物都归自己统管,何止妃子,整个天下不也是他说了算么?妃子们也只有乖乖听话,

若敢违背皇帝老儿的意思,苦日子就会大难临头!幸好没有生活在古代,改革开放的今天是多么的自由啊!

我是彩虹之南R,感谢您的阅读!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清宫后妃去世之后,她们的首饰怎么处理?

在封建社会,女人是没有地位的,即使是后宫嫔妃们看起来地位比平常百姓要高,但她们也还是归皇帝私人拥有。

而皇帝赏赐给嫔妃的金银首饰中,除了金银可以动用外,首饰那些也还是归皇家拥有。也就是说,嫔妃们只有使用权,没有拥有权。

那么,这些首饰在没有拥有权的情况下,如果后妃去世怎么处理?

回收

清朝的皇宫制度是最忌讳铺张浪费的,这里我们可以从皇帝平常赏赐群臣一些饭菜就可以知道。因此,后妃去世后,那些首饰有一部分会被皇家收回熔炼。

毕竟已去世的人的首饰再赏赐给新晋的嫔妃显得不吉利,而那些首饰熔炼后就会被皇家的工匠师傅们重新打造新花样的首饰,这是用来准备让皇帝打赏给另外的妃子的。

传承

清朝皇宫有规定,妃子去世前允许保留一些首饰用来流传给她的子女。而有更甚者,一些首饰是孤品,这样的首饰在世上仅有一件,是花费了匠人大量的心血打造的,这是不允许回炉的,也是允许让妃子留给自己的后人作为纪念。

后宫一些等级高的嫔妃,她们日常所得到的赏赐会比较多,这也说明皇帝对她们更为宠爱,而聆郎满目的首饰大多数会被留下来给自己的女儿添做嫁妆用。

虽然说公主格格们出嫁不缺好东西,但自己母亲传给女儿的首饰才是真正的母爱,这些首饰在以后传宗接代的日子里会被一直传承下去,成为历史的记忆。

陪葬

首饰陪葬是历来有之,当然,陪葬品又分厚葬和薄葬两种:

  • 厚葬:

例如慈禧太后,即便她一直垂帘听政控制国家大权,但她还是不能皇帝的身份入葬。按后宫最高的等级入葬的话,慈禧的陪葬品之多,就是“厚葬”了。

在孙殿英盗了慈禧的墓后,出土的文物之多令人咂舌,龙泉宝剑、夜明珠、玉白菜以及各种名贵古玩字画等等,均是价值连城,这也让孙殿英大发了一笔横财。

  • 薄葬:

后宫妃子也是分等级的,在皇后之下,仅有皇贵妃一人、贵妃两人、四妃六嫔以及若干贵人、常在、答应。

而答应是后宫嫔妃中等级最低的,就连平常享受的俸禄也是最少,甚至她们有的一辈子连皇帝的面都没见到一次,更别说皇帝的打赏了。

但清后宫也算比较人性化,在这些等级较低的嫔妃去世后,为了避免她们在地下孤独,也会给写平常随身的首饰入葬。

但这些陪葬品少之又少,这也就是我们说的“薄葬”,毕竟陪葬品少的让人心酸。

清宫后妃去世之后,她们的首饰怎么处理?

有一句至理名言“人走茶凉”,对于古代的妃子来说也是如此,其生前所彰显身份的贵重物品在其死后自然是旁落他人了。

清朝和其他封建王朝并无二致,对于绝大大多后宫的妃子来说,其身份地位远远达不到慈禧这种人物的高度,所以,普通大家想象的妃子的物品都得殉葬这样的事并不时常发生。

所以清宫后妃的首饰盒一般有以下几种处理方式:
  1. 因为嫔妃们财产最后的所有权在皇帝那里,所以她们的首饰都不属于个人,她们拥有时只拥有使用权。在她们去世以后,大部分的人的首饰和物品都得交还给库房,就是专门为她们准备首饰的内务府。相关的书籍里有明确记载:如嘉庆二十四年一位妃子死后交还了金镶玉圈、金累丝凤等首饰。
  2. 那些首饰被回收以后,有可能会被重新加工,金银融化,珍珠宝石取下,用以加工成新的首饰,以供赏赐给新人。乾隆时期,就有把首饰拆除重新加工的记录。
  3. 首饰重新到达了内务府,就拥有了再一次的生命,可以成为新的赏赐物品。乾隆年间,一些妃子死后,其物品和首饰会被赏赐给不同妃子。
  4. 这些上交回收的首饰还有一个命运就是供其他后宫里的嫔妃挑选替换。

所以说,如同那些清宫妃子的命运一样,她们的首饰同样没有自由。其整个一生都是为皇帝服务的,从进入后宫的那一天起,就决定了她们注定凄凉的一生,可以彰显她们身份的首饰也不过“过眼云烟”而已。

我是xiaoZ弹史,翻看滚滚烟尘,知晓横趣点点。欢迎【关注】我,一起寻找历史中的真我!

清宫后妃去世之后,她们的首饰怎么处理?

清宫后妃虽然可以获得大量珍贵的赏赐,比如头面首饰、摆设、布料等,但她们只拥有暂时的使用权,而不具备所有权。她们去世后,这些东西的处置权利仍然归皇帝。

比如乾隆皇帝的容妃去世后,她的遗物处理去向大体如下:

一部分由宫廷回收

小部分焚烧给容妃为祭奠

小部分随容妃陪葬入棺中

一部分拨给和孝公主为陪嫁添妆

大部分由乾隆皇帝赏赐给和孝公主

大部分由乾隆皇帝赏赐给外孙女大格格(和硕和恪公主之女)

小部分分送给宫里妃嫔、和敬公主

小部分赏赐给容妃亲人家属

小部分赏赐给容妃宫里的太监宫女嬷嬷等

小部分赏赐给为容妃处理后事的太监

容妃薨后拟分送遗念愉妃,玉器五件一盒,宫扇四柄,伽南香十八罗汉一盘,厢玉如意一柄。颖妃,玉器九件一盒,宫扇四柄,伽南香十八罗汉一盘,厢玉如意一柄。惇妃,玉器五件一盒,宫扇四柄,伽南香十八罗汉一盘,厢玉如意一柄。婉嫔,玉器五件一盒,宫扇三柄,伽南香十八罗汉一盘,厢玉如意一柄。循嫔,玉器五件一盒,宫扇三柄,伽南香十八罗汉一盘,厢玉如意一柄。林贵人,玉器四件一盒,宫扇二柄,伽南香十八罗汉一盘,莱石如意一柄。禄贵人,玉器四件一盒,宫扇二柄,伽南香十八罗汉一盘,莱石如意一柄。明贵人,玉器四件一盒,宫扇二柄,伽南香十八罗汉一盘,莱石如意一柄。鄂常在,玉器二件一盒,宫扇二柄,伽南香十八罗汉一盘,莱石如意一柄。白常在,玉器二件一盒,宫扇二柄,伽南香十八罗汉一盘,莱石如意一柄。

和敬固伦公主,玉器四件一盒,宫扇二柄,伽南香念珠一盘,厢玉如意一柄。

容妃亲戚及族人拟赏公额思音,如意一柄,鼻烟一瓶,鼻烟壶一个,蟒缎一匹,石青大缎一匹,酱色大卷纱一匹,石青大卷纱一匹。公托克托,如意一柄,鼻烟一瓶,鼻烟壶一个,蟒缎一匹,石青大缎一匹。台吉喀申霍卓,如意一柄,鼻烟一瓶,鼻烟壶一个,蟒缎一匹,石青大缎一匹。台吉帕尔萨,如意一柄,鼻烟一瓶,鼻烟壶一个,蟒缎一匹,酱色大缎一匹。帕尔萨之子兵巴克尔,如意一柄,鼻烟一瓶,鼻烟壶一个,彭缎一匹,纺纱一匹。兵阿克伯塔,如意一柄,鼻烟一瓶,鼻烟壶一个,彭缎一匹,绫一匹。兵哈丕尔,如意一柄,鼻烟一瓶,鼻烟壶一个,蓝纱一匹,绫一匹。小人,丕里敦,巴巴克,每人如意一柄,鼻烟一瓶,鼻烟壶一个,官用纱一匹,石青小褂一件。额思音之妻,如意一柄,鼻烟壶一个,酱色大缎一匹,月白大缎一匹,蓝官用纱一匹,石青官用纱一匹。图尔都之妻,如意一柄,鼻烟壶一个,银二百两,青大缎一匹,青宫绸一匹。喀申霍卓之妻,如意一柄,鼻烟壶一个,桃红缎一匹,绿纱一件。喀申霍卓之女二口,每人如意一柄,鼻烟壶一个,桃红缎一匹。容妃之姐,如意一柄,鼻烟壶一个,蓝大缎一匹,月白宁绸一匹。容妃之妹,如意一柄,鼻烟壶一个,酱色大缎一匹,蓝大卷纱一匹。兵巴哈尔等之妻三口,每人如意一柄,鼻烟壶一个,彩色大缎一匹。帕尔萨之妻,如意一柄,鼻烟壶一个,桃红绸一件,月白绸一件。首领太监二名,每人银五两,每人官用纱一匹。出力太监四名,每人银四两,制钱一贯,每人官用纱一匹。当差太监八名,每人三两,制钱一贯,每人漳纱一匹。头等女子一名,银十两,制钱一贯,衣服六件。二等女子五名,每人银六两,制钱一贯,每人衣服五件。头等妈妈里一名,银四两,衣服三件。二等妈妈里三名,每人银二两,每人衣服三件。

清宫后妃去世之后,她们的首饰怎么处理?

【文藏来答】并不是全陪葬哦,清宫的首饰是要回收的。小编想通过一件属于答应的首饰来回答。

清代宫廷首饰,多数会随着主人的离去而作为皇家财产被重新收归库房,或熔化、或改用、或分赏给其他宫眷,使得首饰的主人多漫漶不可考。在清宫旧藏的首饰中,有一件盆花面簪,因为带有当时记录收贮的黄条,使得我们能够穿越时光,找寻到它曾经的主人。

清 银镀金嵌宝石花盆式簪 故宫博物院藏 附黄条:道光十一年十月十八日收睦答应交回

境遇悲惨的睦答应

这件银镀金盆花面簪,黄条记录于道光十一年(一八三一年)十月十八日由睦答应交回。睦答应,生年已不可考,于善浦先生在《清代帝后的归属》(于善浦《清代帝后的归属》,紫禁城出版社,二〇〇六年,第一九三页)一书中提到过这位睦答应,乃是满洲正黄旗出身的赫舍哩氏,生于十月二十八日。《宫中杂件》(一二四六包,467-4-85条)道光十年九月二十七日总管张祥所奏的冬季宫分记录有「睦贵人下女子四人」的历史细节。在清代宫廷的后妃制度中,贵人地位较低,是大多数秀女入宫之时的位份。关于睦贵人入宫的时间,有一种说法认为她于道光二年(一八二二年)通过选秀,进入后宫,初封睦贵人,那一年被选中的还有日后宠冠后宫的孝全成皇后。

银镀金嵌宝石花盆式簪所附黄条

人生际遇从一开始就依赖于皇帝的宠爱,同年入宫的四个人,到了道光十年,全嫔早已成为全贵妃,祥贵人因生女有功晋封为祥妃,珍贵人晋升为珍妃又被降封为珍嫔,并于前一年薨逝,只有睦贵人还是初封的小贵人。道光十年十二月,睦贵人终于等来了晋升,上谕:「奉皇太后懿旨,睦贵人晋封为睦嫔。所有应行事宜,着各该衙门察例具奏。」(《清实录·宣宗》道光十年庚寅十二月)然而尚未举行册封礼,道光十一年九月十一日,皇帝再次降旨:「睦嫔降为睦贵人。」没过多久,睦贵人又被降为睦答应。这件盆花面簪所记录的时间是道光十一年十月十八日,距离九月被降为睦贵人不过月余。睦答应再次出现于史料,已经是道光十五年(一八三五年),其彩棺随孝慎成皇后梓宫一起奉移西陵。道光十五年九月初八日,睦答应被葬入双峰岫妃园寝。

精美的银镀金盆花面簪

睦答应所交回的这件银镀金盆花面簪,是一件盆花式样的簪花,参考清宫旧藏的钿子实物可以发现,盆花式样的面簪装饰在钿子的顶端居中位置,并在其两侧会配以长圆形簪饰。根据《道咸以来朝野杂记》中所记:「妇女着礼服袍褂时,头上所带者曰钿子。……其制以黑绒及缎条制成内胎,以银丝或铜丝支之外,缀点翠,或穿珠之饰。」可见道光时期,满族女性穿着「礼服袍褂」时头戴钿子已经成为主流的搭配方式。睦答应的这件银镀金盆花面簪,应该也是一件佩戴于钿顶的装饰物。

清 点翠嵌料石玻璃珠钿子(顶部) 故宫博物院藏

这件银镀金盆花面簪使用花丝镶嵌、点翠等工艺。面簪的花盆部分,先将金属轧压成素丝,之后再一层一层地掐制出花盆的形状,将轧扁的素丝加工成为一个个卷纹丝,平填进掐制好的花盆形状的轮廓里。花盆的正中央镶嵌一颗硕大的随形粉碧玺,面簪所用这块硕大的粉碧玺值不菲。盆花面簪的主花是一朵盛开的莲花,花蕊部分是用花丝工艺中的吸珠法(金属遇热融化,自然收缩成球形)制作。花蕊正中是一颗莹白的东珠。东珠产自寒冷的江水之中,生长缓慢、皮紧色白,因出自满族故土而受到特别的尊崇。清皇室一直垄断着东珠的采捕资源,东珠作为皇室专供,严禁一般民众使用,并不在市面流通。

清 点翠嵌料石玻璃珠钿子(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不说清代,时至今日红宝石的价格依然昂贵,而单这一块面簪之上就嵌着七颗红宝石。盆花面簪的荷叶装饰运用了点翠工艺,将花丝焊接在金属胎体上,先勾勒出荷叶的边沿与脉络,之后根据勾勒出的脉络填补粘贴翠鸟的羽毛。为了增加面簪的华丽程度,在已经点翠的莲叶、莲瓣之上钻孔,栓系假珍珠作为装饰。盆花面簪的花盆边沿同样使用了花丝勾勒图案、填补点翠的工艺,以浅色翠羽为主,间或使用深色的翠羽点缀勾勒,在细节处更精致耐看。整件面簪统合了金银细金工艺中繁复的花丝工艺、镶嵌工艺与点翠工艺,装饰风格具有宫廷首饰华丽精致的特点。

清人绘 孝全成皇后便装像轴 绢本设色 故宫博物院藏

道光时期是宫廷首饰风格转型的阶段,这件盆花面簪具备了转型阶段承前启后的特点,它既有乾隆、嘉庆时期首饰使用花丝工艺为主、镶嵌珠宝的装饰风格,又有道光、咸丰之后大面积使用点翠的特点。陈重远先生在《老珠宝店》一书中提到:「道光、咸丰年代崇尚红色,镶有红宝石、红珊瑚的首饰畅销又值钱。纯金或包金首饰镶红宝石,饰物呈红色,便俗称黄金和珠宝为红货。」镶嵌红宝石的盆花面簪,正是这一时期红色宝石备受偏爱的写照。而面簪将碧玺作为主宝石镶嵌在花盆中央、荷叶满铺翠羽,所体现的对于碧玺和点翠的爱好,则一直延续到了道、咸之后的晚清。

清人绘 孝慎成皇后观莲像轴 纸本设色 故宫博物院藏

清代妃嫔首饰的回收与「再利用」

罗友枝女士在《清代宫廷社会史》一文中指出,皇帝对妃嫔的财产拥有明确且完全的处置权。妃嫔的妆奁等物是由内务府准备,都不属于个人,而是皇室财产的一部分。因此,这些物品在嫔妃去世或是被降级之后一般都要归还库房,需要的时候再拿出来使用。妃嫔所用之物除了归还库房以备将来使用,部分物品也在宫廷中其他女性之间循环使用。

清 银镀金嵌宝石蝠寿纹簪(一对) 故宫博物院藏 附黄条:“……乾隆六十三年二月初三收“”

李寅先生《清宫帝后妃遗物的处理和焚化改制》中也对后妃遗物的去向做出了总结,其中涉及首饰的处理,包括:

一、交回库房。如嘉庆二十四年(一八一九年)十月二十九日淳嫔死后交回金镶珊瑚项圈、金累丝凤等首饰。

二、将首饰上的珠宝取下重新加工,并熔化金银。如乾隆二十九年(一七六四年)十一月二十六日,熔化忻贵妃的遗物金累丝葵花面簪、金茶花簪等首饰,对其进行重新加工,拆下了旧的宝石珍珠。

三、对收回的首饰进行重新的赏赐或者用于后宫其他妃嫔拣选替换。例如乾隆皇帝的容妃死后,乾隆五十三年(一七八八年)四月二十日大学士和珅传旨:「容妃遗下衣服、首饰等物,具着分送内廷等位,并赏公主、大格格及丹阐、本宫首领太监、女子等。」收到容妃遗物的人包括愉妃、颖妃、惇妃、婉嫔、林贵人、禄贵人、明贵人、卾常在、白常在以及和敬固伦公主等。

清 银镀金嵌宝石蝠寿纹簪 故宫博物院藏 附黄条:“览银镀金福寿面簪一块,嵌蚌珠一颗,假珠三颗,玻璃二块,共重七钱,嘉庆六年十月十五日收,敬事房呈。”(上图)

根据这件盆花面簪栓系黄条所记录的收回时间,睦嫔在被降为贵人之后的两个月内,又被再次降为答应,并上交了作为贵重财产的首饰。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清代宫廷之中,除了后妃亡故会对首饰进行回收以外,随着首饰拥有者地位的降低,精美的贵重首饰也会被随之收回。除了要交回对应等级身份的礼仪服饰(如朝冠、朝服),钿子上所添用的面簪也会被收回。根据《故宫物品点查报告》的记录,这件银镀金盆花面簪旧存于永寿宫内,光绪二十三年(一八九七年)七月总管内务府折中记录:「查永寿宫前后大库,系属尊藏御用物件处所……」可见永寿宫在光绪时期已成为清宫储存的库房。不同于被销毁或反复利用的其他首饰,这件旧藏于永寿宫中的面簪,在睦答应之后,就再未被其他人使用了。

清 银镀金点翠嵌宝石蝠寿纹簪(一对) 故宫博物院藏 附黄条:“银镀金福寿面簪二块,厢嵌不全,嵌假珠石,共重一□,同治元年三月十七日收,敬事房呈。”(上图)

银镀金盆花面簪背后的故事

清 银镀金嵌珠宝花盆式簪 故宫博物院藏

附黄条:[银镀金盆花面簪一块,嵌饭版小正珠十颗,红宝石一块,假珠石,共重一两七钱,道光十一年十二月四日收,睦答应交回。]可知此件面簪也是睦答应交回的,只是这件交回的时间是在十二月,较另一件要完两个月。

“聚珍”、“二两平”戳印

面簪背面,戳印「聚珍」、「二两平」,这提供了这件面簪来源于宫外的证据。虽然这件面簪是王公进贡还是内廷采买已经不得而知,但是,这件首饰上的戳印证明,至少在道光时期,宫外首饰已经流入内廷。关于「聚珍」所指为何,《老珠宝店》一书中曾提及北京的珠宝首饰业从乾隆四十五年(一七八〇年)后逐渐在廊坊二条(一般是指东起前门大街,西至煤市街的一段区域。历史上,廊房二条以经营古玩、玉器著世,有「玉器古玩街」之称)开办店铺,至咸丰年间,整条街面都是珠宝玉石的店面。其中,北京廊坊二条的聚珍斋乃是百年老字号,在珠宝市场以鉴别经营宝石著名。背后戳印「聚珍」的这件盆花面簪,极有可能就是购买自北京廊坊二条的聚珍斋。

清 铜镀金嵌珊瑚钉珠项圈 故宫博物院藏

睦答应所侍奉的道光皇帝是一位循规蹈矩,对后宫要求极为严苛的皇帝,其在位之时,后宫中有一半妃嫔受到过降级的惩处。如果不是这件盆花面簪,睦答应不过是道光皇帝后宫之中不被记起的一名小答应。正是因为有了这件栓系着黄条的首饰,我们仿佛看到了那远去的岁月中、深宫內苑里一个年轻、鲜活,但处境悲凉的生命。

皇后的朝冠,贵妃的项圈,究竟属于哪一位曾经风光无限的后宫佳丽,已经漫漶不可考。珍宝之所以称为珍宝,除了工艺的考究、用材的奢华,更因为其背后承载的故事。而这件银镀金盆花面簪,就是一件承载着睦答应人生境遇的有故事的珍宝。

原文作者:景闻(故宫博物院宫廷部馆员)

原文来源:《紫禁城》2018年6月刊《簪花闲话后妃事》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删减)

想了解更多艺术推介与艺术收藏,欢迎使用【文藏APP】,关注【文藏】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头条号更多精彩内容等着你!

清宫后妃去世之后,她们的首饰怎么处理?

所谓“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指的就是清朝后妃们的首饰。后宫妃嫔在生前多多少少都会有些日常佩戴的首饰与皇帝太后赏赐的珠宝,生前,后妃们佩戴着这些珠钗翠环在宫廷之中争奇斗艳,死后,这些珠宝却并不会全部随着后妃陪葬。

一般来说,后妃死后,她们生前没来得及处置的珠宝除了少数会随她们葬入陵寝,大多数都由内廷回收再利用。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用死人用过的东西是非常不吉利的,更何况皇家富有天下,珠宝而已何必去重复使用呢?清朝并非如此,满洲并不忌讳这些,同时清朝相对来说对于后宫妃嫔要“小气”很多。

自周天子以来,皇帝拥有三宫六院后宫佳丽三千,不过清朝在皇后之下,仅设立皇贵妃一人、贵妃两人、四妃六嫔以及若干贵人、常在、答应,规模上就相当小。嫔之下的庶妃甚至不能拥有独立的居所殿阁。不同等级的妃嫔所能够拥有的首饰佩戴也有严格的限制规定,等级越高拥有的首饰越多。

只有皇帝宠妃与高级妃嫔会有很多的珠宝首饰,后妃升遐后,如果皇帝对于她们相当宠爱,会将一部分首饰作为陪葬品,与后妃一起葬入陵寝之中长眠地下。

而大部分首饰珠宝,都会由内务府回收之后集中起来,有所损坏老旧的进行返修塑新,收入皇家库房,准备让皇帝赐给下一位主人。这也是清朝后妃首饰遗物的最主要去向。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