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雍正王朝》王琰向康熙推荐四爷,康熙说给了他中药续断,王琰就明白了?

在《雍正王朝》中,王掞是太子胤礽的老师,他的一生心血都倾注在太子身上,把太子培养成一个好皇帝,是他为之一生要奋斗的事业,也是人生的终极目标。可谁知太子是个不成气的家伙,任凭王师父使出全身的洪荒之力,太子也是个扶不起的阿斗,康熙至少给过胤礽两次坐上皇位的机会,可一手好牌被他打得稀烂,眼看着就要到手的皇位被他自己一次又一次的推开了。

九子夺嫡,虽险象环生,但对于太子来说,他无疑是挨着皇位最近的人,其他皇子得靠抢,而他可以名正言顺,太子胤礽如果能成功的登顶九五之尊,那么王掞自然也就是功成名就,心满意足了,能够培养出一代帝王,作为老师这是何等的荣耀呢!

可结果往往不尽人意,王掞最后转身投向四阿哥胤禛,并且为他的即位做出了切实的行动,他为何选择放弃了太子去支持四爷呢?康熙说给他的中药“续断”又有何深意?

王掞力保太子

一、太子的第二次被废让王掞心灰意冷,太子是烂泥扶不上墙

我们知道,在历史上康熙在位有61年之久,而胤礽也做了四十年的太子,太子之路走得也是很漫长,在这漫长的过程中他没有干出一件像样的名堂来,不务正业的事倒是层出不穷,康熙轻易并不想动太子之位,因为太子是国之根基,牵一发而动全身,动的不好是会引起朝局动荡的。但有两次康熙被逼得忍无可忍,只能拿太子开刀:

太子不务正业

第一次太子被废的原因有二:

1.太子与康熙的妃子郑春华有染:在《雍正王朝》第一集中,皇帝正在为了黄河发大水之事在朝堂上讨论,而太子胤礽却姗姗来迟,皇帝在开这么重大的会议,尽敢迟到,他是干什么重要的事情去了呢?

胤礽原来是和相好的人约会去了,这个女子的身份还很特别,她是皇帝的郑贵人郑春华。人家心里装的哪里是国事,黄河发大水只要不淹到他的宫中恐怕也不会着急吧,在这紧要关头他却在干着蝇营狗苟的见不得人的事,哪儿有一点太子的担当呢?之后赶到会场,康熙问他黄河发大水了要怎么办?结果又是一问三不知:

康熙:胤礽!

胤礽跪下道:儿臣在!

康熙:你是太子,你说,该怎么办?

胤礽:儿臣以为应该马上救灾,修……马上修河堤。

康熙:怎么救灾?怎么修河堤?

胤礽:这……皇阿玛英明睿智,自有主张。

康熙:朕是有主张的,朕现在问的是你有什么主张。

胤礽:无法作答!

此时皇帝当然还不知道太子与郑春华有苟且之事,能力不行还是可以历练的,并未想过要放弃他,动摇太子之位。可他与郑春华之事是愈发的不可收拾,两人通奸之事被皇帝逮了个正着,并且郑春华还怀孕了,皇帝发现了这件事并未声张,因为在皇家出现这等家丑怎能外扬呢?但是此时在皇帝心里应该是已经涌现出了要废掉太子的想法。

太子与郑春华有染

2.八爷党设计太子谋反,推波助澜:太子与郑春华通奸,在皇帝那儿埋下了被废的种子,八爷党设计太子调兵谋反对太子被废之事是火上浇油,皇帝虽然最终识破,兵不是太子所调,但是太子所犯的罪行足可以废他八百回了。若没有这个理由,康熙还找不到理由去废他,正好调兵谋反之事撞上来,那就把他接了,先废了太子。

我们知道康熙儿子众多,参与夺嫡之争的皇子不在少数,太子之位一挪空,八爷党、四爷党、废太子一党哪个不是对这太子之位虎视眈眈呢?这又让康熙犯了难,思来想去,他还是决定给废太子复位。

皇帝给废太子复位

作为师父的王掞为保胤礽复位也是煞费苦心,他不惜当着众人的面骂康熙是昏君,并联合一些门生顾旧上书保胤礽,胤礽这一次算是很幸运如愿复位,可复位之后呢?他没有反省之前的过错,皇帝特意南下,给他监国历练的机会。

他反倒利用这次机会开始独断专权、结党营私、刚愎自用、唯我独尊。对待八爷党或是和他有关联的人上的条陈无论是对还是错,皆一口否绝,并且还要将他们一一罢官,宰相马齐的话他更是当作耳旁风,一言不合连马齐也敢罚跪,连康熙都要看马齐三分薄面,老子都不敢做的事他却大胆的做了。

太子刚愎自用

他做了这些事情都还可以容忍,也不会导致被废,但是他做了另外一件事情就成为了他第二次被废的导火线:那就是为了得到百官行书,他与任伯安勾结,并且太子写给任伯安的书信最终落到了皇帝的手中,皇帝是怎么处理这件事的呢?

他把这封信寄给了太子,此时的皇帝还在给太子留后路,只要他拿着书信自己主动认错,那么他还是有机会的,可是他并没这么做,而是狗急跳墙了,生起了造反之心,他的这一次造反彻底的断送了他的太子之位,胤礽的第二次被废就是因为这一次造反。

太子不知反省第二次被废

而作为老师的王掞凭他使出洪荒之力来力挽狂澜也无力回天了。他力谏太子要有“包容天下之量,不能以私情意气用事”,太子哪里会听他的,当面应承着他,转过背就有自己的一套行事,但他依然有一颗要保太子的心,

只是他也知道,凭他说什么,做什么,也都无济于事了,皇帝这一次绝不会再轻饶。王掞对这个扶不起的阿斗是彻底的失望了,太子的两次被废让他心灰意冷,他的人生希望和目标都落了空,一生的心血在太子身上付诸东流。

皇帝下诏书废除太子

二、王掞并不甘心,四爷的确优秀

王掞一生立志要培养出一个好皇帝,眼看着自己已经走到了坟墓的边缘,太子被废,希望破灭。他不置田庄,不娶妾,不续妻,一门心思放在教育太子的事情上,在废太子身上他倾注了一生的心血,你说这怎么叫人心甘?

于是王掞在众多的皇子当中,他转身投向了四爷,四爷为什么能得到王掞的支持呢?王掞他自己说了:

我要做这天下第一事,也得辅佐一个明达知礼的。看看我们这些爷,养尊处优,只知道看戏,玩鹰的就一大半,有的做事,有的拆台,有的看笑话儿,有的心藏险诈,一心要做杨广!有几个操心天下事务的?我今儿见你,就是明一明心迹。我快死的人了,未必够得着上侍候下一代主子,但我心里想着,盼四爷将来有福继位!

从王掞的这一段话中我们可以知道,第一他还是想实现自己的理想,教一个好皇帝出来,第二个是四爷本身的才能得到了王掞的认可,是一个值得扶持的人。那么四爷是不是正如王掞眼中所看到的一样呢?

四阿哥是实干家

我们知道四爷就是康熙之后的雍正,在众多的皇子中,四爷比起二阿哥、八阿哥、九阿哥、十阿哥等人确实要实干很多,就比如黄河发大水,是他去筹款解决了灾民的温饱问题,洪水的处理也是他想办法解决的。

皇帝想要收账,其他皇子都有自己心中的小九九,为了自己的利益都选择了躲,只有四爷挺身而出,或许在那个时候,在皇帝心中对他已经是十分的认可了吧。所以四爷本身比其他皇子要优秀,这也是王掞要推荐四爷的一个原因。

王掞心有不甘

三、康熙用“续断”暗示太子人选

自从王掞转身投上四爷之后,他就时不时地向康熙推荐四爷,康熙当然无法给出他明确的答复,于是在康熙生日庆典上,就出现了很有意思的一幕,王掞又开始上奏折了,而奏折的内容自然是推荐四阿哥做太子。

康熙翻看了一眼奏折后,只字不提四阿哥的事,而是问起了他的身体说:“看来你身子骨好多了,朕赐的药用了么?",康熙赐他的药是什么药呢?王掞得的是红痢,所以赐他的一味药名曰:“续断”。

自从得了这一味药之后,能读懂帝王心术的王掞就开启了他的大胆建言,只是有些操之过急了,后面康熙又语带双关的提醒他说:“朕赏你的药是治红痢的神方,《本草》中载得明白。你要细看。此药要火候,火候不到,效用不显,你且安心吧!”

四阿哥顺利即位

这续断是给了王掞一颗安心丸,这其中又隐藏着何种深意呢?这当然得从王掞是废太子的老师说起,太子两次被废王掞是伤透了心,曾多次想自杀,都被康熙阻止了,死又死不成,活着希望落空,也不并不舒坦,于是此时他想到了去举荐一位实实在在干事的阿哥来做太子,这既可以完成他自己的心愿,于国也是一件有益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

而这个时候他看到了胤禛,胤禛在开始时是属于废太子一党,与废太子是一艘船上的人,只是四爷在得到谋士邬思道之后,开始慢慢脱离废太子的队伍,暗中自立了门户。所以康熙给王掞赐了“续断”,意在告诉他四爷已经是默定的太子。

续断是什么?续断又名接骨草,意思是太子断了,再由四爷来续上呗,如果太子是其他阿哥,皇帝自然就不会用续断二字,而在这个时候王掞也就恍然大悟,终于明白康熙的良苦用心了。

王掞喝毒酒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其实在里的续断,不只是四爷接太子之位续上,也是将王掞一生的理想给续上了,在废太子那里断了他想要培养一个好皇帝的理想,在四爷这里又把他断了的理想给接上了。续断!续断!续断!实在是大有一番意味在其中呀!王掞最后跟自己说:“我这一生,一步棋下输了,一步棋下赢了,最终是不输不赢呢?”你们认为王掞是输了呢还是赢了?

我是彩虹之南R,感谢您的阅读!

为什么在《雍正王朝》王琰向康熙推荐四爷,康熙说给了他中药续断,王琰就明白了?

《雍正王朝》中,王掞是真正为了大清江山社稷而活着的人,可以说王掞活得既明白,又悲剧,他是太子胤𧘌的师傅,用一生心血苦心培养太子,把一生的政治抱负都倾注于太子身上,希望太子将来成为一个好皇帝,他就心满意足了。而后来,为何王掞转向舵盘,力荐四爷胤禛呢?康熙说给他中药“续断”,这是何意呢?

王掞是王阳明的后人,祖上家世显赫,康熙皇帝慧眼识英才,把太子交给了王掞教导,王掞对太子胤礽的教育尽心尽力,忠心耿耿,可以说十分勤勉。久而久之,俩人师生感情更胜于亲情,王掞对太子是越来越溺爱,太子身边的诱惑太多,导致太子没有跟着他好好学,终究还是走了歪路。王掞希望太子将来能成为一个好皇帝,可这个不争气的阿斗扶不起来。当然,也可能王掞的教育的方法也不太得当,这就导致太子没从他身上学到精髓,王掞到最后徒劳无功。

胤礽当这个太子也是一个很尴尬的立场,一是自己当太子将近四十年,对自己这境遇感到十分苦闷;二是又怕其他阿哥篡夺了自己太子的之位。长时间的压力使他逐渐丧失自我,后来太子的行为更不可理喻。王掞毕竟是他师傅,对太子感情之深,还是想尽力再扶太子一把。后来,王掞为什么又转拥立了四爷胤禛了呢?这就要从东窗事发,太子两废说起。

东窗事发,王掞徒劳想复位太子

在国库追缴时,太子因欠款苦恼,他知道太子急缺银两,给太子送了几千两的银票,可以看出王掞对于太子的期望,王掞还苦心将银票夹在《大学讲义》书籍中,通送银子的方式告诉太子,以后懂得节制不要大手大脚了,希望他能从书中学习到为君之道。他的一片苦心感动了太子都哭了,太子还理直气壮的说:“他当上了皇帝以后一定会好好孝敬王掞。”

王掞语重心长的回应:“只要太子能成为一个好皇帝,为师就心满意足了。”但太子哪还记得他师傅的教诲,早把王掞的苦心教诲都抛脑后了,只是一时间的感动,并没有认真去参透书中之道!

太子胤𧘌也是多次发牢骚,说自己做了四十年的太子,压力太大实在受够了。后来八爷党趁机陷害太子,康熙又误以为太子胤𧘌要发兵谋反,导致康熙和太子的关系闹僵。

后来太子的行为越来越不可理喻,竟然和康熙的妃子郑春华有染,还被康熙碰见了,这让康熙非常生气,这绝对是宫廷的一件丑闻,太子的行为让康熙感到耻辱,这置于皇帝的颜面何在,所以对胤𧘌已经是恨之入骨。康熙想不明白,自己悉心培养四十年的太子竟然会变成这样的不堪。这也是导致太子一废的主要原因。

太子被废之后,王掞无法接受,于是开始努力的挽回,先是顶撞康熙,然后以全家三十余口的性命要挟康熙,希望康熙能太子改过自新的机会,复立太子。大家都觉得王掞是老糊涂了,太子给康熙戴那么大一顶帽子他不是不知道,还叫康熙复立太子。

王掞是老顽固,但他并不糊涂,有一个细节可以看出,在康熙回京时候,康熙邀请王掞一起乘坐龙辇,从这一举动就大有深意,这个就说明康熙并没有完全放弃太子,王掞和康熙此时就商量等会演出一出戏。太子毕竟是康熙悉心培养了四十年的了,太子在朝中的势力也是树大根深,突然被废了,太子之位其他皇子虎视眈眈,这一空着恐怕要大乱,到时无法控制朝局的稳定。王掞不是一个为利益的人,他一心为江山社稷着想,为了理想抱负,谁当皇帝他不在乎,他在乎的是下一任皇帝是不是一个好皇帝。

康熙帝也是为了大局着想,所以必须要和王掞默契演这么一出好戏,这无非是杀鸡给猴看。所以王掞在御前活跃,让太子党看到替太子说话都有如此下场,太子党替太子说话的,就要掂量掂量了。王掞是个精明之人,不仅学问高,也懂得帝王心术,活的最明白的人,他懂得康熙的用意,并且演技高超。

后来太子圈禁出来复位后,想杀郑春华灭口。于是找老十三替他去杀郑春华灭口,老十三被太子要挟不得已就答应了,但是老十三是个老好人,看郑春华可怜,就暗中保护了郑春华。在太子二次被废后,老十三也被圈禁起来,老十三又嘱咐四爷照顾,所以郑春华一直就藏在四爷府上。

郑春华的存在就是八爷党对付太子的一张好牌,但太子被废后,她在四爷府上,这也是给四爷带来一个不定时的炸弹,也将会成为八爷党的把柄。

王掞保举四爷,康熙给他的“续断”之意是什么呢?

后来太子两立两废彻底出局,王掞心灰意冷之下几次想死,康熙派人看的紧儿没有成功,再者还把王掞的两个儿子发往军前效力,王掞再次御前活跃,想再次挽回,在竞选大将军王时力荐被废太子出任。被康熙坚决驳回后,王掞觉得无望了,从康熙言行就看出康熙心里已有选定的储君了。

后来王掞看准了四爷胤禛才是将来的帝王之材,是为社稷着想的好皇帝,于是转而四爷胤禛。写密奏给康熙保举四爷胤禛,结果康熙把他免去一切职责,还说:“你的中药火候不够,等火候够了再续断。”王掞听后就明白康熙深意了。

所以王掞连夜前往四爷府上,问四爷:“四爷,您跟我透个实情,郑春华是不是在你府上藏着?”王掞看四爷模糊回应了一下,就直接跟四爷透个底:“郑春华是不祥女子,你一时糊涂保她,她是个害人精,害了太子,我不想再把你也给害了。百密一疏,我知道,八爷党想必也会知道,这就成为八爷对付你的一副好牌,留她想必就是一颗不定时炸弹呐。当机立断除掉,才避免被八爷党利用。”

郑春华因为是老十三嘱咐的四爷照顾的,所以四爷犹豫不决,最后王掞说出利害,郑春华干碍到国务社稷,四爷不可操妇人之仁,落下把柄别人手里就麻烦了。王掞主动要求帮四爷除掉郑春华这个隐患,四爷才默许王掞去见郑春华,王掞用他读书的一套说教把郑春华羞辱了一顿,后来郑春华羞愧难当,选择自杀了。

王掞为了王家,为了大清,再一次接手了这单脏活,完成的很出色。帮老四扫清了一个障碍,自己总算再无牵挂了,开始自己自杀行为,临走时还跟四爷说:“我这辈子下了两步棋,最后拥立四爷给我挽回了一局,给王家的将来留下一个好的前途,总算不输不赢了。

话说王掞真的不输不赢吗?看未必,要是太子胤𧘌登基,他可能不会自杀。只不过在他是一个以社稷为重的人,夕可逝的骨气,只要是一个忧国忧民的好皇帝,不在乎谁当皇帝,最终他自己却为康熙江山的延续,保举可靠的新君,更是给他思想扳回了一局。

结语

康熙高深莫测的“续断”的深意,王掞领会之到位,为了给王家清理障碍,宁愿为康熙背黑锅而自杀,虽然太子辅助不成,最后改变大势,拥立雍正有功,因此才得以立于不败之地,可谓堪称为官场的聪明人,活的最明白的人。王掞不是不输不赢,而是从输到赢!

—END—

(图片来源网络)

为什么在《雍正王朝》王琰向康熙推荐四爷,康熙说给了他中药续断,王琰就明白了?

这件事说起来话长啊……

在《雍正王朝》中很多人不理解,作为太子胤礽的老师王琰,一直坚定的支持太子胤礽,为什么会在“死鹰事件”后上书康熙帝举荐老四胤禛为储君呢?

更蹊跷的是,举荐失败被免职之后,他还不吸取教训,又跑到老四胤禛府上力劝他夺位,这是为何?

一、

王琰是太子胤礽的老师,可谓德高望重,也深受康熙帝的信任。

可是后来随着太子胤礽失势,王琰的命运也发生了改变,最终在帮助老四胤禛除掉郑春华之后,服毒自尽,临死前说了一句话:

“我这一辈子下了两步棋,第一步棋我下输了,第二步棋我下赢了!”

那么他所谓的第一步棋是指什么?第二步棋又是指什么呢?

如果我们按照剧情的理解,他说的这句话的意思应该是第一次保太子胤礽是失败了,但是第二次保老四胤禛是成功了。

可是,他服毒自尽的时候,老四胤禛并没有即位成雍正帝,他怎么就这么有把握成功了呢?

要想解释清楚这句话,我们必须把王琰在剧中的心理变化做一个详细的描述,也就明白了他的苦衷。

王琰第一次精彩表现莫过于大骂康熙帝是昏君了:

这件事发生在热河狩猎之后,由于刑部冤案一事,康熙帝十分恼火太子胤礽,再加上热河发生的一系列事情,导致康熙帝有了废太子的心思。

当然,他的这次废太子,还有另外的目的,这个另外的目的就是套出假传太子手谕的人到底是谁?关于这个问题,之前讲过多次,这里不解释。

因为消息早就传到了京城,所以太子老师王琰也早早就等在城门口,只等康熙帝的到来……

在城门口等待的众大臣都知道康熙帝是要废太子了,可是不能理解的是为什么他要跟王琰共乘皇辇呢?

二、

其实这代表康熙帝的三个心态,一方面见到呕心沥血三十多年教育太子的王琰等在门口,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一时心软,拉他进来。

第二点心态,则是马上就要宣布废除太子了,不能让其他官员看出来,所以刻意拉了太子胤礽老师进来。

第三点心态,则是带有一点内疚,同时也给他最高待遇,希望一会儿宣布废除太子的时候,他别那么激动!

从康熙帝拉王掞坐下后他的一脸坏笑就可以看出,他一方面算计了王掞,一方面也给佟国维等人打了一个烟雾弹。而王掞也是傻傻的笑,显然他不知是中了康熙帝的计。

结果没想到姜还是老的辣,王掞前一秒的表现还让康熙帝放了心,结果下一秒就发飙了:

“臣以为太子虽有错,错不在太子一人;太子虽有过,过不至于废黜……时至今日,将所有过失归于太子一身,这是不教而诛!”

其实他说的并没有错,确实太子胤礽不好干,前有强势老爹,后有虎视兄弟,到处拆台,怎么干?而且他有错,你可以指出来啊,你这就是不教而诛!

气得康熙帝也火了,好啊你个王掞,合着我白把你拉一起坐车了,你竟然如此说我:

“说得好,说得好,朕是不教而诛,无道昏君。那么你是他的师傅,他变成这个样子你又该当何罪呢?”

结果王掞嘿嘿一笑,我早就准备好棺材了,这时候给康熙帝就出了一个难题:

如果你教育不了我,说服不了我,就把我咔嚓了,那么我就说中了,你就是“不教而诛”!如果你不咔擦我,我就一直在这里喊,你就不能废除太子!

康熙帝也不是吃素的,心想,你还跟我玩忠臣这一套?行啊,玩吧,我把你儿子也套进去,我看你怎么办?

“把王掞送回家去,交给他的儿子看管,倘若有个三长两短,朕就问罪他儿子忤逆,千刀万剐,凌迟处死。”

三、

王掞第二次精彩表现,则是在举荐大将军王人选上,在选拔之前康熙帝讲:

“朕决定从皇子中择一贤者代朕出征,封为“大将军王”。”

关键在这个“贤”字上,结果大家都举荐老八胤禩出任大将军王,而让他出任大将军王,显然不是康熙帝希望看到的结果。

因为之前老十四胤禵已经在老八胤禩面前表过态,而自荐又是朝堂之上的大忌。所以老八胤禩一伙把难题甩给了老十四胤禵,让他无可奈何,康熙帝也不傻,忙说:

“是呀,胤禵是管兵部,但朕现在想听听你的见解。”

听到老九老十都举荐老八胤禩,王掞突然蹦出来:

“十爷的话至为允当。老臣保举一人,必能胜任,兵法云“哀兵必胜”,二阿哥胤礽自获罪以来,痛悔不已,常思戴罪立功,以赎前愆……”

王掞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如果老十讲的老八胤禩能胜任的话,那么太子胤礽也能胜任,而显然太子胤礽是不可能复出的。

很多人以为这是王掞仍不忘太子胤礽复立的想法,其实是错误的!

其实他就是替康熙帝解围,通过举荐废太子胤礽类比老八胤禩,把老八胤禩跟废太子类比,来表明这个提议是多么的荒唐。

也就是从太子胤礽二次被废之后,他就把目光转向了其他人,而此时最先排除的就是老八胤禩。

四、

再后来就到了康熙帝的“千叟宴”了,既是千叟宴,又是康熙帝的寿辰,王掞也在受邀请之列,而且容光满面的给康熙帝祝寿。

结果,他敏锐的发现康熙帝不对劲,同时李德全也在问康熙帝:

“皇上,您不要紧吧?”

王掞就此知道康熙帝要不行,必须得立储君了,这才有了他上书请求康熙帝立储。

而遍观整个朝廷,符合他心目中的条件的只有老四胤禛,于是举荐了老四胤禛,但是却被打回来了,很多人看到这里非常不理解,这里面是不是有什么隐情啊?

是的,确实有隐情,这段隐情其实发生在一个月前,那是王掞第一次上书康熙帝请求立储,而这次举荐老四胤禛已经是第二次了。

而第一次上书并没有回复,所以他才在这次“千叟宴”门口等康熙帝,问奏书的事,康熙帝问他:

“朕赐你的药用了吗?”

紧接着康熙帝又嘱咐了一句:

“这个药需要火候,火候不到,药不见效……”

王掞这才猛然醒悟,康熙帝送他的药名字叫“续断”,药效是续折接骨,难道康熙帝还想复立太子胤礽?

那么太子胤礽复立最大的障碍是谁呢?

郑春华啊!

所以,他才急于要替老四胤禛除掉郑春华,可是随后他一想,不对,太子胤礽已经大逆不道,万劫不复了,那么康熙帝是啥意思呢?

很简单,就是让王掞等待,等到了火候,自然就揭晓了……

可是王掞不能等,等下去的话黄花菜都凉了,于是他就上了第二封奏书,请求立老四胤禛为储君。

结果康熙帝却把他的职务撤掉了……

由此,他知道他猜对了,假如他猜错的话,康熙帝不会撤他职务,就像撤掉张廷玉等人职务一样,目的就是给老四胤禛铺路,给他留下顾命大臣,让这个人情由下一届皇帝来给。

只是王掞真的一心为国,也想给后代留后路,于是选择了自杀,让雍正帝念及自己的牺牲,保全自己一家。

这才是他说做错了一件事,又做对了一件事的最深层含义!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创作品,不喜勿喷!

为什么在《雍正王朝》王琰向康熙推荐四爷,康熙说给了他中药续断,王琰就明白了?

引子:首先纠正一下提问者的一个小错误,太子的师傅叫做王掞(shan,读四声)而不是王琰。书归正传,就这个问题我来具体分析。

“续断”就很有意思了,这个词要分开来看,什么断了需要续上呢?很明显是太子之位。这一幕发生在康熙登基六十年庆典举办的“千叟宴”上,康熙邀请了九百九十九名跟他年龄相仿的老人一起坐坐,而王掞也在被邀请之列。

王掞看到康熙驾临说道:“臣恭逢万岁大喜,欲有所奏闻。”王掞双手捧着一个折本递上来,又道:“此乃天下第一事,敬请万岁默查!”

“哦?天下第一事?”康熙一笑,接过折木,翻开一看,八分楷书恭恭正正写着:“为请立皇四阿哥胤禛为太子事:臣王掞跪奏……”康熙怔了一下,却不说折本的事,问道:“看来你身子骨儿好多了,朕赐的药用了么?”

王掞因患红痢,康熙赏的药名曰:“续断”,他就是冲着这味药,大胆建言的。因见康熙问,便道:“老臣己经痊愈,蒙圣上赐药,令臣感激之至!”

康熙语带双关地说道:“朕赏你的药是治红痢的神方,《本草》中载得明白。你要细看。此药要火候,火候不到,效用不显,你且安心吧。”

注“续断”,一名接骨,即今所呼续骨木也。又有草续断,其叶细而紫色,根亦入药用。”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四·续断》:“根苦,微温,无毒,主治伤寒,补不足,金疮痈疡折跌,续筋骨。”

说完王掞瞬间就明白,因为他之前就上过保本要保举四爷当太子,康熙留中了,王掞不死心,于是在千叟宴上再次提出了这件事儿,康熙做出了回应。

为何康熙专门要给王掞强调“续断”二字呢?这是因为,王掞是废太子胤礽的老师,是专门负责教导胤礽,胤礽两次被废,王掞伤透了心,差点自杀,后来他想通了,他要保举一个为国为民实实在在办事的阿哥,他看到了胤禛,所以要保举,这是其一。

第二点是因为,胤禛之前是属于废太子胤礽的支持者,胤礽第一个被废,四爷依然保举废太子胤礽复出,但胤礽复出后,还是扶不上墙的烂泥,四爷在谋士邬思道的策划下暗中自立门户。

康熙对王掞的回应就说明了四爷已经是默定的即位人,如果选其他的阿哥,康熙就不会对王掞做出这种回应,因为那不是“续断”而是“重做”。

康熙看到王掞就知道他想要表达什么,王掞是个很执着的人,之前胤礽两次被废,王掞几次到找康熙讨要说法,并说康熙是无道昏君,康熙没跟他计较,康熙知道王掞是个正直忠心之人,只是一时脑子转不过弯来。

康熙心说:老东西,上次给你赐的药你没看明白啊,那我这次再说一遍,我给你那药并不是让你治病,是给你传递信息的,可惜你这货没看明白,我已经决定把位子传给老四了,这种事不用你操心了,我比你着急,以后没事少来烦我,我要操心的大事多着呢。

王掞心说:我不是脑子转不过弯来嘛,我也是为你操心呢,你照直说不就完了嘛,得了,这次我明白了,我先溜了,回家补个觉。

于是两人相视一笑,各忙各的。详细情形,且听我细细道来!

从王掞和废太子胤礽的关系说起

王掞是太子太傅,是专门负责辅导胤礽的,家里世代大儒,是典型的书香世家。康熙曾给胤礽选过很多师傅,这些人的共同特点是人品方正,品格高尚,不涉党争。

王掞严刚方正,崖岸高峻,康熙就是看中他这一点,特简他来做太子太傅,循遵师重道的礼,其实带着管教的味道,胤礽于百官之中,最不耐烦也最怕的就是这位从来不苟言笑的清癯长者,但无奈这是他老子康熙指定的师傅,胤礽表面上很尊重王掞,但背过去从来不听王掞的谏纳。

既然康熙让王掞当了太子师傅,王掞对胤礽非常尽心辅佐,可以说是为胤礽操碎了心,甚至愿意搭上自家性命,无奈胤礽不领情。康熙第一次废了胤礽,王掞联合他的一些门生顾旧上书保胤礽,并当着众人的面说康熙是昏君,气的康熙差点把王掞收拾了,可见王掞为了废太子胤礽也是蛮拼的。

胤礽废而复立之后越来越难侍候,变得武断专权,结党营私,原先的胤礽优柔寡断疲软得跟一摊泥似的,事事没有决断,如今则又变得刚愎自用一言不纳。八爷和与八爷有关联的人上的条陈无论对与错,见一本驳一本自不必说,就连保他的四爷胤禛上的条陈,也常是横条鼻子竖挑眼的。

上书房大臣马齐的话更是听不进,有一回为选官的事,一言不合,竟然罚马齐在毓庆宫前当众跪了一个时辰,位极人臣的宰相如此受辱,还是开国第一回,连康熙都不曾对大臣这样,马齐自知是因保荐东宫的事挟嫌报复,又气又愧又怕又无可奈何,便索性告病。王掞谏劝胤要有“包容天下之量”,对这师傅,胤还有几分忌惮,面情上答应得好,下来还是我行我素,王掞也没什么办法。

胤礽再立东宫,本来就十分勉强,王掞十分清楚。按他的想法,康熙对太子是期之过高,恨铁不成钢。太子为人并不笨,只要审时度势,小心守成,总不至于出大的差错。王掞力谏太子不能以私情意气用事,无奈胤礽压根不听他的。

不作死就不会死,胤礽作到家了,康熙看在眼里,他不能把江山交给这样的人,所以,康熙果断第二次废了胤礽。胤礽第二次被废之后,执着的王掞又找到康熙保胤礽,康熙这回可不给他面子了,康熙说:“太子本来就有罪,复位之后不思改悔,变本加厉,会饮聚议,结党营私,打击异己,事实俱在。你王掞也直言不讳!就这么一个人,难道能受任于天下?你王掞扪心自问,你一味保胤礽,是出于公心,抑或以死力争,邀取不二臣之名?”

一番话说的王掞哑口无言,之后王掞几次想自杀,但被康熙制住了他的这个毛病,康熙说你如果自杀了,我就拿你儿子开刀,王掞一听也就作罢了。

王掞上保本保举四爷之前和四爷有一番深谈

康熙五十七年,传尔丹轻敌冒进兵败西宁,康熙准备从众阿哥里面选一个人出人大将军王,王掞托十七阿哥胤礼找到四爷表露衷肠。找到四爷之后王掞先是呜哩哇啦的苦了一会儿,诉了内心之苦。大概就是:我的命好苦啊,我在废太子身上用了多少心血啊!我不置田庄,不娶妾、不续妻,一门心思想教出一个好皇帝,全都付之东流,王掞双手掩面,发出似哭似笑的嚎啕声,令人撕心裂肺。

四爷和十七阿哥劝了一会儿才劝住,王掞叹道:“实言相告,太子爷二次被废,我几次服毒,万岁爷看得紧,都没有死成。我先祖为保明武宗,九死一生,终于成功,没想到我一生心血化到二爷身上,到头化为一场烟云……午夜扪心,愧对万岁寄托,愧对祖先神明。我这人,算得是大清无能之臣,王家不肖子孙……”说着眼圈一红,老泪夺眶而出。胤禛忙劝道:“是二哥不争气,我也拼命保他来着,他自己是阿斗,你就是孔明又怎么样?”

“如今我想清楚了,”王掞擤了擤鼻涕,“我要做天下第一事,也得辅佐一个明达知礼的。看看我们这些爷,养尊处优,只知道看戏玩鹰的就一大半,有的做事,有的拆台,有的看笑话儿,有的心藏险诈,一心要做杨广!有几个操心天下实务的?我今儿见你,就是明一明心迹。我快死的人了,未必够得上侍候下一代主子,但我心里想着,盼四爷将来有福继位!”

四爷吓得抬起头来,他的脸色苍白,良久颤声道:“王师傅,这……这是妄言不得的!”王掞一摆手道:“我灯干油尽之人,没什么可怕的。我今晚来此,不为攀附你,只为提醒你,十四爷为将,八爷如虎添翼,你要小心加小心!”

四爷被王掞的真情所打动,不由地点头道:“师傅风烛残年的人了。说不上攀附不攀附,我只随遇而安罢了,只告诉师傅,我虽愚笨,别人想怎样,心里明白着呢!”

康熙为了“续断”可谓煞费苦心

康熙对王掞说过续断的话之后,出现“送死鹰”事件,礼物本来是十四爷从西北送来的一块寿石,结果八爷给换成了死鹰,老爷子的心情被搅和的很郁闷,但他没有彻查这件事,他要安排后事。他为什么不查呢?康熙不查八哥、十四阿哥,自有有他的道理,这一条已足以证明,康熙决心传位四阿哥胤禛!为何这样说呢?

如果默定即位人是八阿哥或者十四阿哥,出了这种糟心事,怎么能不查呢?康熙老爷子不查是有深意的,如果查八爷,礼物又是十四爷送来的,八爷抵死不认,九爷十爷这两二货跟着闹起来,就乱套了康熙老爷子还想多活两天呢,如果查恐怕他想善终都难呐!康熙之所以不查,就是要稳定大局,大局稳,对朝局,对自己,对默定的即位人四爷有利,大局乱,对八爷有利。远在西北的的十四爷更是盼两个哥哥打个平手,他好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坐收渔翁之利。如果查十四爷,八爷联合众人在内,十四爷带着数十万大军在外,后果不堪设想。

送死鹰这事就是八爷干的,他就是为了气倒老爷子,虽然是走的险棋,却是瞧准了才走的,他要的就是一个乱局,他好得利。但康熙是何等样人,岂能不知他这个心思,所以,老爷子没上当,而是选择了冷处理这事,他要稳定大局,还有好多后事没安排呢。

出了这件事后,康熙做了一系列安排,立好遗诏,召见九门提督隆科多。接着康熙来了几出让人捉摸不透的骚操作,罢黜了很多能员干吏,比如王掞,给王掞安排了一个罪名:“王掞党附胤礽,至死不悟,着革去文华殿大学士、太子太傅职衔,发往乌喇打牲军前效力,念其年迈,着由其长子代父前往。”还有上书房大臣马齐等等,这些操作大家都看不懂,以为康熙老昏了头了。

其实,这是康熙老爷子在位四爷铺路呢,所有罢免的都是能员干吏。这些人如果陷入党争,于将来朝局不利。跟错了人,新主子一登基这些人就要倒大霉,跟对了人,这些人有容易拿大,你没登基前我帮过你,难以驾驭,比如后来的年羹尧就是例子。所以,康熙老爷子统统将他们监押保护了,一旦新主子到来,发上一纸赦书,立马这些人摇身一变就成了新皇帝得用臣子,他们自然会感激不尽,康熙老爷子这一招实在是高明啊。

写在最后

康熙说了“续断”之后,王掞之所以明白,是因为他和康熙、废太子胤礽以及胤礽和四阿哥胤禛之间的渊源,他之前一直被康熙安排负责教导胤礽,胤礽两次被废之后,王掞还想做“天下第一事”,他看到了四爷胤禛一心为国办事,所以想要保举四爷当太子,上了几次保本给康熙,康熙不便明说,所以给他赐了“续断”这味药,断了的终于给续上了,王掞自然就明白了。

为什么在《雍正王朝》王琰向康熙推荐四爷,康熙说给了他中药续断,王琰就明白了?

不管在电视剧《雍正王朝》还是在历史上康熙时期都没有王琰这个高官,问题中说的应该是电视剧中太子胤礽的师父王掞,下面就来详细说一说康熙赐给王掞一味“续断”的中药,王掞为何瞬间就明白过来了,然后选择了帮四爷雍正最后一个大忙,用言语说死了郑春华,而后选择了自尽。

培养胤礽耗费了康熙半生心血同样也耗费了王掞半生心血

胤礽是康熙用了大半生心血栽培出来的接班人,康熙给他选最优秀的老师教导他,这个老师就是当时的名儒王掞。

王掞出身名门,世代都是名儒,人品非常好,学问非常高,是才华和品行都兼备的人,他自己都曾说过,为了辅佐胤礽,他不置田产,不续弦,不纳妾,一门心思就为了教育出一位未来的好皇帝,但随着胤礽两次被废,不止康熙的半生心血毁于一旦,连王掞的半生心血也随之东流。

所以当康熙第一次废太子,从热河回京时康熙自己都觉得对不起王掞,他特意让侍卫张五哥去把王掞搀扶上御撵之中。

在御撵中康熙向王掞道歉,认为是自己教子无方,肯定了王掞教导胤礽的付出。但是王掞很执着,他认准胤礽,就是要保胤礽。

所以王掞对于与康熙同乘御撵的待遇肯定也要对一废胤礽做个交代,王掞认为胤礽固然有错,但也不完全归于胤礽之错,诸皇子各自为政,诸大臣互结党派,这都是原因。

但康熙对此不置可否,他已经决意要废掉胤礽,其实康熙之前对胤礽的劣迹尚可容忍,饿胤礽与康熙的爱妃郑春华偷情,也彻底点爆了康熙,成为一废太子的导火索。

胤礽第一次被废后来又被复立为太子,王掞又来了精力,他这回更加努力规劝胤礽,一废太子前胤礽是优柔寡断,复立之后,胤礽开始武断专权,刚愎自用,除了处处故意针对打压老八胤禩一党的人,连一直站在他这头的老四雍正也是各种挑。

最典型的事就是在复立太子时,大学士马齐因为之前保举过老八胤禩为太子,遭来了胤礽的嫉恨,所以胤礽复立之后故意找马齐毛病,还罚马齐当众跪了一个时辰,这也使得马齐一怒之下告病。

这个时候最能替胤礽发愁着急的就是王掞,他多次劝谏胤礽要有“包容天下质量”,胤礽对王掞是即烦且怕,但事情过后胤礽依旧是我行我素。

胤礽复立之后就在这么自己作的情况下,最终又把自己作死了,又激怒了康熙,使得康熙二废太子,彻底将胤礽废掉。

胤礽被二废之后,王掞又找到康熙,执着的王掞还是坚持认为太子只有胤礽可以担任,最终触怒了康熙,康熙最后一番话:你力保胤礽是出于公心还是私心?

其实这样的话在一废太子时王掞就已经对康熙质问过,并且王掞说康熙是不教而诛的昏君,一废太子时王掞与康熙争执最为激烈,王掞甚至嚷嚷着要自杀,于是康熙就说王掞了,如果你自杀,我判你儿子忤逆之罪。这才打消了王掞想自杀的念头。

但是到了第二次废太子时,胤礽的不争气也已经让王掞伤透了心,王掞虽然还是与康熙据理力争,可这回王掞却是康熙一番话就怼了回来,没有像第一次那么激烈,要寻死觅活。

其实电视剧中胤礽很对不起王掞,到了最后,真正不惜一死也要保住胤礽的只有他的老师王掞,可惜胤礽自己太作,对老师王掞也没有过多珍惜。

胤礽二次被废后,王掞转为支持雍正,而续断的真正含义就在于此

胤礽二次被废之后,雍正在邬思道的指点下决意自己出来独立门户争夺皇位,雍正处处实心为国,踏实做事。此前让胤礽伤透了心的王掞发现了雍正是一个好皇帝苗子,于是王掞开始决意为国家推举雍正。

但最初王掞上的密折保举雍正当太子的折子没有得到康熙回复,于是在康熙庆贺登基60周年举办庆典时,老八胤禩为了把局势搅乱,又栽赃嫁祸给了老十四胤禵送给康熙死鹰事件,也是在这时候王掞又给康熙上了密折,请立雍正为太子。

康熙没有点破这些,而是关怀的问王掞之前赐给他的药材管用了没有。此前王掞密请立雍正时曾患有红痢,康熙赏赐了他一味中药名曰续断。

这续断二字颇有内涵,续断是一味中药,又名接骨,也称续骨木,它的这些名称都颇有意味,隐喻着当时的局势。什么断了?太子之位断了,太子之位一直空悬,之前的太子是胤礽,那他完蛋了谁来接替他,这就是谓之续也。

太子胤礽已废已是万不可能立为太子的局面,而王掞认为之前雍正一心为国,他是为了国家秘密向康熙推荐了雍正当太子。虽然康熙属意于雍正,但是在当时的局势下他不能再明立雍正为太子,所以后来康熙给王掞赐了一副续断的药,这就是在暗示着王掞他内心中也是属意于雍正。

因为雍正之前是拥立太子胤礽,属于太子一党,胤礽断了,那就由之前他这一党中的雍正来接续,这就是康熙赐予王掞续断之含义。而王掞也正是因为康熙有了这个隐喻,但他没搞明白康熙为何不肯明立雍正为太子,所以他才再度上了密折请立雍正为太子。

当王掞再度提起此事,康熙就知道王掞还是没有明白他的良苦用心,于是康熙在关怀的问王掞药材管用没有之后,又给他说了一段意味深远的话:此药需要火候,它的火候不到,效用则不显,你且安心吧。

康熙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他内心也认可王掞推荐的雍正,但此时是不适合明立雍正为太子的时候,也就是时候未到,让王掞安心等待坐看时机。

康熙这段看似关怀王掞病情实则一语双关的话,立刻让王掞心如明镜,此时王掞就已经明白了康熙内心属意的继承人就是雍正,未来的皇帝铁定就是雍正了,君臣二人心下明了,王掞也就老怀欣慰的参加完了康熙的庆典。

也正是这次康熙与王掞君臣一语双关的对话之后,王掞清楚了康熙内心想法,所以他频频关注着康熙的身体健康动向,当他发现康熙身体健康越来越差时,王掞又在深夜造访雍正府上,决意坚定雍正争位决心,并打算帮雍正最后一个大忙。

王掞帮雍正的最后一个大忙正是他替雍正除去了唯一的破绽郑春华。

这个郑春华是整部剧中最悲催的人物,她本是康熙的妃子,但因耐不住宫廷空虚寂寞勾搭上了胤礽,她与胤礽的奸情也导致了胤礽第一次被废。胤礽复位后更是心狠手辣的让老十三胤祥去除掉郑春华,而侠义的胤祥没有除掉郑春华,而是将她藏了起来,后来胤祥被圈禁前将她托付给了雍正照顾。

郑春华使得康熙废掉了胤礽,这让视胤礽为毕生希望的王掞极为憎恨,王掞得知雍正私藏郑春华之后,他更是担心郑春华将来成为胤禩攻击雍正的破绽,他不能再让郑春华把雍正也毁掉,所以他决心替雍正除掉郑春华。

最后王掞用言语羞的郑春华悬梁自尽,随后王掞也回到家中遣散家人,饮下了一杯毒酒自尽。

其实当雍正得知郑春华被王掞羞的自尽之后,他就明白王掞可能也抱了必死之心,于是他赶紧骑马赶到王掞家中,但是已经晚了,王掞意味深长的跟雍正说了:他这辈子就下了两步棋,一步输了,一步赢了,算起来就算是没输没赢。

王掞临死时这句话也是在暗示着雍正康熙的皇位必将属于雍正,王掞输的那步棋自然就是他付出了半生心血培养的胤礽,而他赢得那步棋就是他最后推荐的雍正。当时的雍正只有一个破绽就是郑春华,王掞最后就是担心郑春华成为雍正的破绽连累雍正。

王掞怕雍正心慈手软放过郑春华,所以王掞最后一步就是要替雍正将郑春华处理掉,做完这些王掞就知道雍正的皇帝之位妥了,而王掞早在胤礽被废时就萌生死意,所以做完这些,王掞就准备自尽了。

其实王掞是位忠臣,他忠于清政府,他立志要为大清培养出一位才德兼备的皇帝,但很可惜胤礽让他伤透了心,因此他才在后来决定支持雍正,不仅仅是因为雍正曾经是太子党的人,更重要的是雍正是实实在在为国为民的皇子。

王掞在那次深夜与雍正密谈,就曾经说过康熙诸子之中这些皇子们大多养尊处优,看戏玩乐,剩下的要么互相拆台,要么等着看热闹,要么就是心藏险诈,没有一个是真正为国为民的人,所以王掞劝雍正一定要争夺皇位,不能让皇位落到这些人手里。

从这就可看出王掞是真正的忧国忧民为了大清培养出好皇帝的忠臣,胤礽最终变成了废材,王掞早就心里觉得愧对康熙,愧对天下,他已经就抱着一死以谢天下之心,所以当他发现了雍正是适合的皇位人选之后,他就全力帮了雍正最后一个大忙,最终他也就一死解脱了。

历史上可不是这么回事

历史上确有王掞其人,他也确实是康熙朝的文渊阁大学士,不过在历史上他没有做过胤礽的老师,其实在历史上胤礽的老师并非王掞。

历史上的康熙对胤礽的教育极为重视,他为了培养胤礽帮他选择了四位当时的博学大儒做胤礽的老师,这四人也都是大学士,不过其中并没有王掞。

历史上胤礽的四位老师分别是雍正朝重臣张廷玉之父大学士张英;帮助康熙平定三藩之乱和收复台湾的大学士李光地;帮助康熙铲除权臣鳌拜的大学士熊赐履;清朝理学名家也是清朝第一位获得“文正”谥号的大学士汤斌。

历史上的王掞出身名门,是明神宗万历时期首辅王锡爵曾孙,其父是清初画家王时敏,可以说王掞是出身官宦世家,家学颇深。

王掞在历史上虽非胤礽的老师,但观其所为可以看出他应该是属于胤礽一党,王掞在康熙晚年获得康熙宠信被任命为大学士,当时胤礽已经二次被废,彻底被圈禁在咸安宫里了,可是王掞依旧念胤礽对其有恩,固执的上书请康熙复立胤礽为太子。

当然康熙对王掞的提议是不知可否,到了康熙六十年(1721年),王掞再度带领一群御史清流上书康熙请释放胤礽复立为太子,这一下子康熙就彻底被激怒了,康熙痛斥王掞欲效仿其祖王锡爵,因为当初正是王锡爵再三劝谏万历册立了太子,也就是后来的泰昌帝,而泰昌继位不久就挂掉了,把江山传给了木匠皇帝天启帝才葬送了大明江山,因此康熙认为都是王锡爵怂恿万历册立泰昌才导致了后来的明朝灭亡。

所以康熙以王掞欲效仿其祖王锡爵祸乱大清江山为名将王掞和他带领的这些御史全部流放,本来王掞也应该在流放之列,但当时王掞已经76岁,因此康熙让王掞的儿子代替去流放。

不久之后康熙又原谅了王掞,恢复了王掞的官职。历史上的王掞是出了名的长寿,他并没有在康熙朝就去世,而是一直活到了雍正朝,在雍正继位之后王掞以年老退休,雍正特意下旨不让王掞回老家,让他留在京城当自己的顾问。

不过雍正翻脸比翻书还快,后来雍正认为王掞太过忠于胤礽,总觉得他碍眼,而且王掞的两个儿子与年羹尧结党营私,雍正在处理完年羹尧之后就将王掞的两个儿子发配西北了,王掞也跟着受到斥责,但毕竟当时王掞已经80多岁,雍正也不好再收拾他了。

雍正六年(1728年),王掞才年老去世,享年84岁。由于王掞忠于胤礽,所以他死了之后雍正也没有赐他谥号,王掞的身后事并不是太好。不过后来乾隆继位之后又重新表扬了王掞,并给予王掞相对级别的赐谥和葬礼。

写在最后

历史上的王掞和电视剧中并不太一样,不过电视剧中的王掞比历史上更让人敬重。

在电视剧中康熙给王掞提中药续断的效果就是暗示了王掞他已经属意雍正继位,但是现在是时机未到不能公布,也让王掞心知肚明了皇位继承人选。这才是电视剧中续断真正蕴藏的含义。

小岛知风拙见

欢迎四海八方的朋友关注和点评!

为什么在《雍正王朝》王琰向康熙推荐四爷,康熙说给了他中药续断,王琰就明白了?

《雍正王朝》中的王掞,是整部剧中一位非常悲情的角色人物。他耗费了自己毕生的心血所培养太子胤礽,最终遭到了康熙的废黜,王掞之前所有的努力就此全部付诸东流,这对于他的打击也是可想而知的。然而,王掞也是一位令人敬佩的人,因为他虽然遭遇了如此重大的人生挫折,但依然对康熙、对整个大清王朝是忠心耿耿,并且为了帮助他心中的“贤德”之君雍正顺利登上皇位,不仅被遭到了康熙的罢黜,同时还牺牲了自己的生命。

实际上,在《雍正王朝》的原著之中,王掞在“毙鹰事件”之后保举雍正为皇位继承人,是他第二次就传位问题向康熙进行劝谏了。早在康熙的“千叟寿宴”之前,王掞就已经向康熙请求过立雍正为储君,不过康熙并没有像之后的那样对王掞严加指责,相反,康熙还用到了中药“续断”,来向王掞进行了暗示。

只不过,当时的王掞并没有充分理解康熙皇帝的意思,直到后来再行劝谏之事,进而遭到康熙责备并被罢黜的时候,王掞才最终理解了康熙赐予他“续断”这剂药的真正含义,而王掞也就此下定决心,以自己的牺牲来换取雍正的顺利继位。

王掞第一次劝谏康熙立储,康熙却以“续断”予以了暗示和回应。

王掞欣赏雍正不是一天两天,早在胤礽还在皇太子之位的时候,他就对于雍正颇有好感。当然,这个时候最令王掞感到欢喜的还是雍正对于太子胤礽的支持,除此之外,雍正的为人刚正,办事公允,也让王掞钦佩不已,毕竟,与其他不是养尊处优、就是相互倾轧的康熙皇子相比,雍正的确算得上的一股“清流”,而这也被王掞看作是只有雍正“才真的将整个国家装在了心里”。

于是乎,当自己用尽一生心血培养的太子胤礽遭到了康熙皇帝废黜,并且甚至胤礽再无被复立为皇太子的希望的时候,王掞就此选择站在了雍正一边。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王掞也愈发的紧张和不安起来,原因就在于自从康熙“二废皇太子”之后,便对于再立储君一事闭口不谈,并且也没有流露出对于哪位皇子有着特别的关照,即便是面对张廷玉、马齐这些柱国大臣的反复劝谏,康熙依然不为所动。

可毕竟岁月不饶人,康熙的年龄是越来越大,身体状态也是每况愈下,王掞便认为立储之事不能再耽搁了,所以他向康熙第一次保举了雍正。

这段剧情在《雍正王朝》的电视剧中并没有进行演绎,而在原著中有着这样的描述。

就在康熙即将到达“千叟寿宴”会场的时候,他遇到了王掞,而王掞也向康熙皇帝上疏,希望康熙能将雍正立为储君。然而,康熙对于立储之事依然是绝口不提,反倒是将话锋一转,问起了王掞的用药情况:

“朕赐你的药用了吗?这个药需要火候,火候不到,药不见效。”

康熙的这句话猛然点醒了王掞,而他这才想到康熙赐给他的药名字就叫做“续断”,而康熙实际上也就是在向王掞暗示了他的想法。

康熙此前已经多次命令禁止官员再言立储之事,然而王掞的这次劝谏康熙皇帝并没有生气,反而是心平气和的关心起了王掞的身体和用药情况,这无疑就是对于自己想要让雍正继位的一种默认。

与此同时,康熙还专门强调了一下,这个“续断”是需要“火候”的,“火候不到,药不见效”,这无疑就是在说,现在就公开宣布雍正为储君,并不是最佳的时候,康熙也在等着一个合适的机会,同时也还有许多的事情没有做到,这才没有让康熙下定最后的决心。

当然,至于这个“火候”究竟指的是什么,王掞也已经想到了,这便是正郑春华,而所谓“续断”,就是有“断”才有“续”,“断”的是郑春华,“续”的是雍正。

此时的郑春华,无疑是雍正所面临的最大隐患。

原本其乐融融的“千叟寿宴”,却被一只“毙鹰”搅扰,几乎所有人都陷入了极度的恐慌之中,而康熙也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所击倒,就此卧床不起。所有人都知道,康熙大限将至、命不久矣。

而王掞也在这个时候主动找到了雍正,阐明了自己的想法。

“我快死的人了,未必能够得上侍候下一代主子,但我心里就一个念头,盼望四爷您能够继承大统。四爷,听老臣一句话,在这个时候您得站稳脚跟,做好准备呀。”

其实,王掞在这个时候才向雍正表明自己的心意,也是有着自己的苦衷的。

一方面,尽管王掞深知太子胤礽已经再无复立的可能,但是他对此仍旧抱有最后的幻想,他也在期盼着奇迹的发生,只不过这样的想法终究只是徒劳,王掞也只得放下了他最不忍心放下的太子胤礽。

另一方面,王掞劝谏雍正主动争夺皇位,是在之前向康熙皇帝坦露此想法并且得到康熙的默认之后,才对雍正提及,如果在没有得知康熙的意见就贸然扶保雍正,那么这就不是在帮助雍正,而是在害雍正了。

紧跟着,王掞也向雍正询问起了郑春华。

“四爷,我问您一句话,您得照实告诉我,那个郑春华是不是让您给保起来了?”

雍正听到此事不禁大惊失色,特别是在得知八阿哥胤禩等人也知道了郑春华尚存活于世的时候,更是惊出了一身冷汗。

其实雍正将郑春华安置在自己的府上,也是一种无奈之举。

在此之前,太子胤礽本是要借郑春华之事胁迫十三阿哥胤祥,同时也能借此控制住雍正。也正是因为如此,雍正和胤祥便将郑春华暗中保了下来,目的就是要以此来防备着太子胤礽有一天“翻脸不认人”,从而借郑春华来自保。

可随着太子胤礽的二度被废,郑春华也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只不过,胤祥侠肝义胆、为人忠义,他非常同情郑春华的遭遇,同时也不愿意做这种“卸磨杀驴”的事情,所以才将她继续留了下来。而雍正深知这是胤祥的嘱托,如果他贸然办掉了郑春华,势必会让胤祥觉得他是无情无义,从而影响到他们兄弟之间的感情。

就这样,郑春华也一直留在了雍正的府上,被雍正保了起来。

然而,这样一个“公开的秘密”,也就成为康熙口中的“火候”。

郑春华与太子胤礽之间犯下如此不伦的事情,而雍正却将她保了下来,这本来就是有违礼法,更是对康熙的极大不敬。即便是康熙对此事可以不予计较,但是事情一旦暴露,那么必然会遭到朝堂上的巨大非议,那么届时雍正将陷入巨大的舆论漩涡之中。

而如果在这件事情没有彻底解决之前,康熙就贸然将雍正册立为储君,八阿哥胤禩等人便会以此事弹劾雍正,那么即便是康熙再喜欢雍正,再想要让雍正来继承皇位,也是不可能的了,因为这件事情直接冲击的是雍正日后登基的“合法性”根基,而雍正也将就此掉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之中。

于是,康熙非常清楚,在郑春华没有妥善处置之前,雍正必然是与储君之位无缘的,这就是康熙想王掞表达的“火候不到,药不见效”的真正含义。

王掞“羞死”郑春华,为雍正登上皇位扫除了最后的障碍。

在与雍正进行完一番交谈后,王掞第二次向康熙劝谏,应该立雍正为储君,然而这一次,康熙的态度却与之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康熙五十一年,朕就有旨意,不再设立太子,以免邪佞之人借拥立之功,紊乱朝政。渠料王掞在朕体欠安之时,又妄言奏立太子,其心殊不可测。着即免去王掞一切职务,限明日递解回原籍。”

康熙如此严厉的旨意,既是对王掞的怨恨,同时也是对王掞的再次暗示。

康熙五十一年,正是太子胤礽二度被废的时候,而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郑春华被雍正保了起来。康熙故意要将这个时间提示出来,无疑就是告诉王掞,郑春华就是关键,郑春华还在,雍正就没有继位的可能。而王掞在明知道康熙的心思与想法,却依然在没有处理好郑春华的情况下,就向康熙再度进言立储,康熙只得将其罢官议罪,这无疑也是康熙再向王掞强调事情的严重性。

至此,王掞终于明白了一切,同时也放下了心中的包袱,与郑春华一番交流后,使得郑春华就此自尽,同时也为雍正扫除了最后的障碍。

其实,对于王掞“羞死”郑春华之事,雍正的心中还是有一丝欣喜的。

要知道,雍正府上戒备森严,如果没有雍正的指示和默许,王掞一个外人,怎么会在雍正府上自由出入,并且找到只有极少数人知道的郑春华的住处,所以这一切本就是雍正暗中安排好的,毕竟郑春华之死对他来说是有百利而无一弊的。况且,郑春华是被王掞一番“羞辱”后,自尽而亡,并不是雍正主动将其害死,因而即便是在面对十三阿哥胤祥的时候,雍正依然可以将所有的责任推脱掉,从而不会影响他与胤祥之间的关系。

只不过,唯一令他感到难过与愧疚的,便是王掞在这之后也服毒自尽了。

而在临终前,王掞向雍正做了最后的交代。

“我这一辈子下了两步棋,一步棋下输了,一步棋下赢了,这一输一赢,我是不输不赢啊!四爷,老臣要走了,您的路还很长,千万不要灰心,更不要松劲,您要好好的把它走完。”

对于王掞来说,他所提到的两步棋,其中走输的那一步,是没有看到太子胤礽继承皇位,他此前的心血全部付诸东流,这是他人生的失败;而他走赢的那一步,就是能为雍正的登基做出最后的努力,哪怕为之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因为在他看来,雍正的继位,这是整个国家、整个大清王朝的胜利。

这样的王掞,只得叫人他觉得非常的可怜,但同时也会让人对其是肃然起敬。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