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后一批太监到最后去哪了?
太监,原指宦官中等级最高的人,现指被阉割生殖器后入宫服务的男性,即宦官。在古代,他们负责侍奉皇家及其家族,主管宫廷杂事,原则上他们不能参与皇家政务,但因与皇族朝夕相处,常伴君侧,以此获得信赖的机会,也就有了可乘之机,在历史上的秦、东汉、唐、明、清时期,就出现了太监掌握国家政务大权的情况。
秦朝太监赵高
秦朝时的赵高、东汉时的蔡伦、唐朝的李辅国、明朝的魏忠贤、清朝的李莲英,这些太监在历史上让史官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因其作为一种特殊政势力的存在,对所处朝代的政局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宦官制度起源于先秦时期,结束于清朝末期。在历史的长河中,它是封建社会留下的产物,封建王朝止于清朝,那么宦官这一制度自然也会随着朝代的瓦解而终止。1911年辛亥革命之后,满清政府与国民政府达成协议,宣布退位。
明末太监魏忠贤
退位之后溥仪宫中保持原样不变,整个故宫还是满清的小朝延,宫女和太监照例服侍着整个皇族。国民政府每年还会给这个满清小朝延拨400万银元的活动经费,看起来是相当的高大上,然而对于生活在紫禁城里的人来说,却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曾经的紫禁城是整个帝国的核心,是国家最高权力中心所在,在里面哪怕就是一个太监,也有可能成为人上人的机会,打赏费、好处费、各种外水是滚滚而来,可溥仪这一退位,直接就断了太监们的财路。
末代皇帝溥仪
太监们个个是断了自己的命根子,来到皇宫,有的是自己把自己骟了,想想这都是狠人呀,这为的都是什么,当然也是想升官发财,现在眼看着升官是没有指望了,于是很多的太监就开始动起了歪脑筋。
他们打起了皇宫中那些宝贝的主意,此时的满清政府虽然已经走向了覆灭的道路,但皇宫还是保持原样的,陈设在宫中的那些宝贝哪一个又不都是价值莲城呢?此时溥仪又年岁尚小,整个宫中没有什么主事的大人物。
这些太监也就没有个畏惧,宫里的字画、瓷器样样都是贵重物品,有时就顺手牵羊揣进了自己的兜里,宫中有一个太监开了这个口子,接下来可以说是一发不可收拾的局面。直到溥仪十五六岁时,他才听说宫中的很多宝贝都被人偷了,于是他开始下令彻查。
溥仪驱逐太监出宫
还只是命令下来,太监们就慌了神,情急之下把整个建福宫放了一把火,烧掉了,这也坐实了监守自盗的罪名,溥仪想,好家伙,还没开始查你们就放火烧宫,若真的查起整个皇宫也会被你们给烧掉。
溥仪的重点不再是查偷盗案,而是要清算这些人,1922年溥仪命人清点太监人数,共还有1137人,在这1137人中他只留下了200人,其他全部遣返,年头长的给200块银元,年头短的给个20块银元。
在两年后的1924年,冯玉祥下令将溥仪等人赶出了紫禁城,自此清朝的最后一批太监共1137人,全部流落社会,这些曾经端着公家饭碗,在皇宫中可保一世衣食无忧的太监,因为朝代的更迭,导致他们居无定所,仿佛成为了无家可归的孩子,那么中国的这最后一批太监人生的归宿之处又是哪里呢?我们要分以下几种情况来进行分析:
清朝太监
一、富豪级别,想去哪就能去哪其实在宫中的太监也分三六九等,特别是那些贴身服侍大人物的太监,例如服侍皇帝、太后、皇后、妃嫔又或是总管太监等人的职位一般不会低,薪资水平自然也比其他的太监要高出许多,再加上他们伺候的是有身份有地位的人,除去高额薪水之外,还有主子们的各种赏赐,当然还牵扯到前朝后宫,自然也会有一些见不得光的灰色收入。
像这种带资出宫的太监,因手中阔绰,可以置办一些产业,可翻身自己当家作主人,说不定比在宫里的生活还要爽呢,在宫里在太监这个职位上,你混得再好也只是个伺候人的奴才,而出宫了只要有钱日子照样可以过得有滋有润,看来钱这个东西无论在哪个朝代都是好使的呀。
清朝有头有脸的太监
清朝末期,就有一个富豪太监,小德张,他是清朝的最后一届太监总管,出宫之后他就自己置办了好几个当铺和钱庄,不仅纳了几房妾,家里还请了很多的仆人,并且最后还过继了哥哥的儿子到自己名下,这个儿子又为他生下了两个孙子一个孙女,虽然不是亲生,也算是为小德张开枝散叶后继有人了。
从这一个案例中我们是不是可以看到有钱的太监出宫,他们最后是想去哪里就可以去哪里,就相当于现在,我有钱想到哪里安家就到哪里安家,包括娶老婆请仆人只要他想就可以用钱实现。他还可以用现在的本钱去开辟一条新的道路,包括置办产业,做生意,日子自然只会越过越好。
清朝太监李莲英
二、中产阶级,小康水平,能解决温饱,归宿又是如何呢这种太监就处于要说有钱吧,又不算太富裕,要说穷吧,手头上又还有那么点银子。所以他们离宫后的处境也比较尴尬。买房买不起,老家也不一定回得去,因为没钱没势回老家的太监,大多是不被亲人接受的,那时候家里若回来了一个太监,必有人在背后指指点点,受人歧视。
并且他们一离开皇宫就啥也不是了,既无生存能力,又无安身之所。所以处在这个层次的太监大多选择在寺庙栖身。据史料记载,在北京城郊就有明清两代的太监寺庙多达26处,其中以恩济庄最为出名。
这些寺庙主要的经济来源是出租一些房产,经营一些粮食、蔬菜瓜果来养活这帮无家可归的太监们。其实处在这个层次的太监,虽然能吃饱穿暖,晚景相对而言也是比较凄凉的,因为都是孤身一人,死后亦无法魂归故里,只能客死异乡,他们最终的归宿大多也就是在寺庙了。
清朝太监必须净身
三、穷光蛋,没有选择,只能流落街头每一个行业都有高、中、低层之分,太监这个职业也不例外。在宫中混得好的,当然是风生水起,有权有势有钱。混的一般的能解决温饱,且还有点结余。混得最差的也就是在宫中打打杂,每个月领着微薄的月银。
自己的基本开销都难以保证,他们根本也没有积蓄来支撑自己离宫之后的生活,像这样的太监如果被赶出皇宫的话,他们又可以去哪里,又靠什么生存呢?其实这种太监的结局才是最凄惨的,他们没有选择只能流落街头。
因为他们除了伺候主子外,并没有其他的生存技能,离开皇宫他们更是手无缚鸡之力,也只能随着清朝的灭亡而落幕。据说当年被溥仪驱逐出宫的九百多个太监,有三分之一都沦为了乞丐,到第二年就冻死饿死或者病死了一半。
清朝太监流落街头乞讨
新中国成立之后,还剩下了不到十个太监,为了他们能有一个安稳幸福的晚年,国家将他们赡养了起来,每月给他们发放补贴。而孙耀庭是一个比较有文化的太监,因为他在年轻的时候学个一些字,国家这给他安排了一份做统计的工作,每月有35元的工资,这个级别的工资,在当时绝对算得上丰厚,妥妥的高薪白领,直到1996年,享年94岁的太监孙耀庭病逝,随着孙耀庭的离逝,封建社会畸形的产物彻底的掩埋在了历史的灰烬中。
以上就是中国最后一批太监的归宿,除了少数的富豪太监能过着舒适的日子外,其他大部分的出路都很可悲。要不就是孤独终老,要不就是苟且活命,能够挺到新中国成立的还有几分命运的眷顾,例如像孙耀庭等这最后的十来个太监,他们夸过覆灭的王朝挺进了独立自主的时代,他们的生活有国家照顾,也不用在为奴为仆,还可以真正的做一回自己。
我是彩虹之南R,感谢您的阅读!
中国最后一批太监到最后去哪了?
太监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产物,主要服务于古代帝王家庭,直到清王朝的灭亡,这项制度才逐渐消失,中国最后一批太监出自宣统帝溥仪时期,到了1922年宫中还有太监1137人,但由于他们监守自盗,在1923年溥仪下令只留下200人,其余的全部遣散出宫,1924年冯玉祥下令将溥仪等人赶出了紫禁城,所有的太监都流落社会。
没有了清王朝的庇护,丢掉了铁饭碗,这些太监只能自谋出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这些太监长期生活在宫中,与生活隔绝,也无谋生的本身,那他们都去了哪里呢?主要有以下几个出处。
1,被家人接纳,这些太监自小被净身送入宫中后就被家人抛弃,要不是他经常拿钱接济家人,出宫后身上还有些钱财,家人是不会接纳他的,毕竟他是个太监,男不男女不女的,家人很忌讳别人异样的眼神,能够被家人接纳的太监少之又少。
2,有些太监以前在宫中担任较高级别的管家,收受过不少的赏赐或者贿赂,混的好的,也就攒下了不菲的资产,这些太监出宫后往往会买几处宅子,置办些田地,开商铺,办酒楼等等,再娶几房姨太太,虽然不能生儿子,但他们可以认干儿子或者过继儿子,总之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与正常人没有什么区别。
3,继续给大户人家当佣人;因为太监侍候人习惯了,他们也很会侍候主子,很多京城的大户人家就会雇佣这些失业的太监,他们侍候过皇室,因此一些有名的太监就成了抢手货。
4,一些中下层的太监投奔并依附散落于京城各地的寺庙,敲钟念经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一般的太监也会事先给自己留好退路,在宫里是,会经常捐一些钱给宫外的寺庙,到了晚年出宫,就可以把寺庙作为安身之所,度过晚年。
5,流落街头;既无钱财又无能力的人就只能流落街头了,这部分人就过得比较凄惨了,经常的食不果腹、衣不遮体,还要遭受世人的排挤和嘲讽,出宫的那批太监有三百多人流落街头,仅靠乞讨为生,第二年活着的已经不到一半。
到了解放后,还有十个左右的太监,他们都得到了政府的救济,其中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太监叫孙耀庭,因为会识字有文化,被安排到北京寺庙管理组去当出纳,每个月还有三十多块钱的工资,在当时可以说是衣食无忧了,直到1996年才病逝,享年94岁。总之清朝最后一批太监,后半生大多比较凄凉,他们的消失也标示着封建制度的瓦解,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的终结,迎来民主自由的现代生活。中国最后一批太监到最后去哪了?
香港曾经有一部电影,叫做《中国最后一个太监》,改编自一个叫孙耀庭的人所写的自传,而这个孙耀庭就是清朝的最后一批太监之一。太监这个特殊的群体在清朝灭亡后就消失了,那么清末的最后一批太监出宫的晚年生活都是怎么样的呢。
孙耀庭曾经这么回忆:“出宫之后,我们这批太监痛苦极了。一方面是生活无着,找不到工作,还被人看不起;另一方面也不习惯紫禁城外面的社会生活。比如说,我们在大街上个厕所都成为问题,进男厕所呢,还是进女厕所? 在被逐出宫的太监中间,大约有三十四人手中存有财物,这些人大多在西郊置地盖房,自立家业, 大部分的穷太监则流离失所。我同二十多个穷太监,最初住在北长街的兴隆寺,一天吃两顿饭。冬天,人家只管炉子不管煤,我们就得天天上街去,拣煤核来烧,在衣不御寒的情况下,不生炉子可怎么过呢?如果不是解放,我们这批生无依靠的人,恐怕早就冻死在街头垃圾箱边。”
当年溥仪因为怀疑太监们监守自盗,偷盗宫里的财物,所以下令把所有的太监都赶出宫,太监这个职业自此从历史舞台消失。
太监们被驱逐出去的时候按照级别给发了一笔遣散费。首领太监每人200元,普通的小太监每个人就可怜了,只有20元。至于他们出宫后的生活,我们分开来讲。
首先是职务高的、有钱的太监。
这些人平时在宫里得宠,可以得到不少的赏赐。有很多职务的油水还特别多,比如负责采购的。其中很多人出宫前就都在北京置办有了产业。除了衣食无忧,有的甚至还纳了几房小妾。比如慈禧跟前的红人小德张。他出宫后经营了好几家绸缎庄、当铺。除了自己纳妾,连他过继来的儿子都有三个老婆。家里面的仆人都有三十多个。不过解放后产业都被充公,沦落到了上街卖卖油炸果子。但是不管怎么说,好歹落了个善终。
普通太监,手上稍微有点钱的。
太监们为了养老,曾经自发的组织了一个养老义会。就想点类似于现在的养老保险,这个最初是在明朝时候就有了。因为普通人都看不起太监,不愿意接纳他们。他们为了养老就集资建庙,出宫了以后就到庙里生活。在宫里的时候趁着能捞钱,就多攒点钱交给庙里。这样年纪大了出宫了就有了去处,不交钱的太监是没资格到庙里住的。现在北京周边的很多寺庙最初就是太监们兴建用来养老的,比如最出名的万寿兴隆寺。
这些太监们死后会被埋到一个专门属于他们的坟场。现在大名鼎鼎的中关村以前就是一片坟地,埋的就都是这些太监。中关村以前的名字是中官村,中官既太监。
最后一部分,最穷的太监。
在任何时代,没钱的人过的永远都是最惨的,这些太监也不例外。很多太监在宫里的时候被人欺负,职务上也捞不到什么油水。一辈子没攒到钱,以至于出了宫以后日子也非常凄惨。因为没有钱交给养老义会,没有地方住只能流落街头。据记载,溥仪把太监们驱逐出宫后有大概三百多人沦落到街头当乞丐。到了第二年这些人就少了一半,大部分被饿死冻死。
解放后的情况
到了解放后,还有不到十个太监健在。政府将他们接到一起进行赡养。每个人每月有16块钱的补贴,识字有文化的还被安排了工作。孙耀庭就被安排到北京寺管组去当出纳,每月有35块钱的工资,在当时可算是高薪了。
到了八十年代,还活着的太监就只剩下孙耀庭和马德清两个人了。政府又给他们安排了一个和尚去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
1987年马德清去世。1996年最后一个太监孙耀庭去世。至此,最后的太监彻底从历史舞台消失。
中国最后一批太监到最后去哪了?
都被赶到庙里了,现在可能都找前朝皇帝了。
中国最后一批太监到最后去哪了?
1912年,清帝退位,从此躲进宫苑成一统,不管东南西北风。旧臣上朝,宫女太监伺候,该有的还照旧有。
按照优抚条例,小逊帝仍然享有每年400万银子的供养,这笔钱除了宫廷开支,还要照顾其他皇室宗亲,就有点捉襟见肘。
民国财政吃紧,小逊帝工资发放不及时的事情经常有,当政府从外国贷款还没贷下来时,无法足额发放,小逊帝日子有时会很窘迫。
皇帝窘迫,下面的打工仔打工妹太监、宫女们也着急。宫女们还好,出了宫伺候别人一样能够有口饭吃,也可以嫁人,享受人伦之乐。可太监群体们就惨了点,他们以前那点优势都成了劣势,回家下地干活很吃劲儿,还老是有乡邻指指戳戳,就业范围很窄,几乎只能混吃混喝等死。
大部分太监开始考虑后路,他们中有的人攒下自己的工资,敬献给寺院,期待等自己老了出宫之后能到寺院养老。他们中也有很多人向库房伸出了双手,偷些东西变卖到宫外,以便早日完成自己的养老金储蓄计划。这大清已经完了,谁知道自己还能在这紫禁城能呆多久,再不动手就晚了。
溥仪眼见库房失窃现象越来越严重,坐不住了,终于有一天,建福宫起火,很多珍品连同账册都付之一炬,有人反映说现场有浓重的煤油味儿,看起来像是人为的纵火案。溥仪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再度发生以及自己的人身安全考量,他下旨遣散所有太监,当天是1923年的7月16日。
这一天终于不可逆转地到来,太监们中的首领还能领到200块的遣散费,普通小太监只能领20。
圣旨一颁布,有些老太监大哭一场,哭罢转身就跳了筒子河,也有的咒骂不停。哭也好闹也好,紫禁城不相信眼泪,话说转过年来连溥仪都被赶走,紫禁城中哪有不散的宴席?这次遣散的太监共有七百多人,年轻一点的有的打起包袱回到了河北乡下老家;年老一些有钱的早就外面买了宅院,甚至养了小妾;也有的去了早些年敬献的寺院,到那里养老;剩下的一些没有做好计划的,结伴去了紫禁城北面的雁翅楼。
去雁翅楼的太监有300多名,他们跟难民差不多,天天在廊下点火烧饭,警察见天都来驱赶,栖栖遑遑,一年之后才慢慢散尽。雁翅楼被太监们发掘的功能后来在国民政府被发扬光大,被改造成为一个乞丐收容所。
当时的报纸上也掀起过对如何安置太监群体的大讨论,有人建议他们去女子学校、女澡堂子、妇幼医院、妓女改造中心当差,也有人建议他们去有钱人家继续从事家政业务,后来终归是不了了之。
中国最后的太监孙耀庭也是在那一批出的宫,他当年去了寺院,熬到解放后,政府安排他做了出纳,他们那一批太监都管吃管住,还有工资发放,晚年享受了一段安心的岁月。
到了1982年,孙耀庭和马德清成为存世仅有的两名太监,看他们的退休生活,老有所养,日子仍然比较惬意。1987年马德清去世后,孙耀廷又独自坚持了9年。
到了1996年,年满94岁的孙耀廷去世,给中国几千年的宦官历史画上了一个最终的句号。中国最后一批太监到最后去哪了?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钦此——!”
众多影视剧里,此情景,屡见不鲜。太监们,手执圣旨,拖着阴柔的长腔调,宣读皇帝旨意....
香港人曾经拍过一部叫《中国最后一个太监》的电影,有些人可能看过,改编自一个叫孙耀庭的清朝太监自己写的自传。这个孙耀庭,就是中国历史上官方公认的最后一个太监!
1996年在北京后海的广化寺,随着清朝最后一位太监孙耀庭的死去,存在几千年的太监角色,彻彻底底的画上了一个句号,标志着从此世上再无太监!
太监,是中国封建王朝皇权的产物,几千年来依附皇权而存在。太监大多出身穷人家的孩子,有钱人家谁会把宝贝儿子送进宫当太监呢。太监从小的时候,多数在十岁左右就被阉割了,而后被分配到皇宫各处,服务皇家。
有道是“树倒猢狲散”,随着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灭亡,皇帝退位不再有皇帝,皇权没了,连皇帝自己都自顾不暇,那么依附在皇权上的太监们,命运可想而知。
清朝最后一任皇帝、末代逊位皇帝溥仪,当年因为怀疑太监们监守自盗、偷盗宫里的财物,于是1923年7月6日一声下令,也是皇帝对太监们最后一次行使皇权,将所有太监一并遣散、驱逐出皇宫。
当时清宫内务府大臣--绍英,带着皇宫卫队,执行这一命令,将太监们一并押出皇宫。有书记载:“那天天下着大雨,太监们皆被聚集在神武门外,其情形就好比当时道路上的泥泞一般,凄惶悲惨...”
一众太监被溥仪遣散,太监们被驱逐出去的时候,按照太监级别 清宫给每人发了一笔遣散费。首领太监每人200元,普通的小太监们每个人就可怜了,只有20元。至于他们出宫后的死活,就只能各安天命了。
而这个孙耀庭正是清朝最后这一批太监之一。清亡后,太监也消失在公众视野。那么,最后一批太监出宫后,都去了哪里呢?出宫后的生活都是怎么样的?
有关记载,孙耀庭曾经回忆说:
被驱逐出宫的太监们,大致分为以下几个去处:1、职务高的、有钱的太监们职务高的、有钱的太监们,平时在宫中得宠,捞了不少赏赐。很多职务油水也多,多年下来也积攒不菲,毕竟太监在宫中吃公家的用公家。其中很多太监出宫前,已都在宫外置办产业。除了衣食无忧,有的甚至还纳了几房小妾。
当然,这是被驱逐的太监队伍中,头部少数的幸运者。
2、普通太监、手头稍有点钱的太监当时人们经常会见到一个现象:太监到寺庙大把大把的捐善款,出手还挺阔绰,就会十分纳闷:咦?太监这么信佛吗?一生绝后、一生无家、无牵无挂的太监们,能求佛什么呢?看完下面,你或许就能找到答案。
今天北京周边的许多庙宇,最初就是太监们兴建用来养老的,比如最著名的万寿兴隆寺。太监们死后,都会被埋到一个专门属于他们的坟场。现在大名鼎鼎的北京中关村,以前就是一片专门埋太监的坟地场。中关村以前的名字是中官村,古代“中官”既是“太监”别称。
3、没钱的太监、穷的太监对于这些离宫的太监,如果在净身入宫前便已经成家了的,或亲人愿接纳的,勉强还能回去投靠家人,也多活在四邻异样眼光里,了此残生。
但大部分人,基本都是在颠沛街头、庙宇之中苟延残喘、度过余生,无子无家无人关心,卷缩在阴暗角落,就算死了臭了,也多是无人问津,十分悲惨。
因为太监都是“绝户”,无儿无女,亲人远离,死后坟墓无人祭祀,冷冷清清,荒坟一座。太监,不但被世俗社会不容,也被自己的亲属所蔑视及抛弃。甚至不仅如此,“挖绝户坟”也是稀松平常的事情,因为没有后人,谁去管呢。
建国后,仅有不足十个太监健在。到了80年代,在世太监,只剩下孙耀庭和马德清二人。1987年,马德清死,1996年,孙耀庭离世。至此,两千多年的太监角色,永远消亡在历史长河之中。
【撰文:峰子哥;点关注趣历史!】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