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传》里太后病逝,皇后立马让三阿哥慰问,为何甄嬛却不让四阿哥去安慰?

《甄嬛传》里太后病逝,皇后立马让三阿哥慰问,而甄嬛却阻止四阿哥去安慰,对待同一事件,两人截然不同的处事方法,政治格局就立见高下。

甄嬛与皇后较最

在《甄嬛传》中,皇后并不是一个庸懦之辈,反之是一个有心机有手腕的狠角色,她自己无所出,就设计将其他嫔妃的胎儿打掉,杀人于无形,

就是为了防止有朝一日他人抢走她皇太后的位置,所以在深宫之中,她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打胎队长。宫中的嫔妃大多不是她的对手,除了华妃杖着皇帝对她的宠爱,可以牵制皇后三分。

皇后心机重重

直到甄嬛入宫,因皇帝独宠甄嬛,皇后与甄嬛的梁子就此结下,甄嬛是谁,是一个智商情商皆在皇后之上的人,并且还能荣获圣宠,初入宫中的甄嬛涉事未深,也没有摸清皇后的脉络,所以她的第一个孩子就遭到了皇后的暗算。

甄嬛从此之后小心翼翼,步步留心,稳步前行,她打败华妃,击垮皇后,成功地登顶圣母皇太后的位置,在这场激烈的宫斗中她勇夺“冠军”,成为了最终的胜利者。

皇后设计滴血验亲污蔑甄嬛

皇后为什么敌不过甄嬛呢?从太后病逝,皇后立马让三阿哥慰问,而甄嬛却阻止四阿哥去安慰这一事件中我们就可以知道皇后与甄嬛的差距在哪里。

两个人一个安排一个阻止毫无疑问都是想从皇帝这里获得更多的筹码,心里都在精明地打着自己的算盘!

三阿哥和四阿哥分别为皇后和甄嬛的养子,按尊卑有序的传统,三阿哥长于四阿哥,又养在皇后身边,将来继承大统是名正言顺的事。

而四阿哥的能力则优于三阿哥,抚养他的虽不是皇后,但是皇帝最宠爱甄嬛,所以两人在继承皇位上的竞争是各有优势,势均力敌!

太后病逝

一、太后病逝,皇后为什么急着安排三阿哥去慰问皇上?

皇后当然不是因为傻才做这样的安排,站在人之长情的角度,做为儿子去宽慰下正在伤心的父亲,这是理所应当的事,一则可以表示儿子对于父亲的孝心;

二则这个儿子跟四阿哥相比,在读书和能力上确实相差甚远,那么只能选择在其他方面做一些弥补,在皇帝心里留下一个好印象,好为日后继承皇位之事做一个加分项。

三阿哥与亲娘齐妃

这是皇后在心里打的小算盘,目的就是为了要让皇帝对三阿哥有更多的好印象。皇帝不宠爱皇后,她最大的靠山太后也已经病逝,又没有自己的亲生儿子,她能依靠谁呢?

那么她当然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她养子三阿哥身上,这也是她自己的唯一希望,一旦三阿哥失势,也就意味着她的倒台!

皇后的这一招倒也不见得有多损,但和甄嬛的比起来却并不高明!

三阿哥学业不精挨骂

二、太后病逝,为何甄嬛却不让四阿哥去安慰?

太后病逝,皇上十分伤心,并且四阿哥精心地为皇上准备了鸡汤,准备给皇帝送过去,可走到门口却遭到了额娘甄嬛的阻拦:

甄 嬛:你怎么从寿皇殿回来了?

四阿哥:听说皇阿玛伤心,儿子放心不下。

甄 嬛:过来,如今皇阿玛虽然伤心,但还不是最要紧的。

四阿哥:那儿子就放心了。

甄 嬛:额娘不放心的人是你,如今天气热,你皇阿玛坚持守灵,以致数度昏厥,眼下你是皇上 眼中最懂事的一个皇子,若此刻不替皇上守在太后灵前,那会落下多少口舌。

四阿哥准备参汤看望皇帝

四阿哥:儿子愚钝,儿子只想来看看皇阿玛。

甄嬛:此刻你尽孝灵前,比什么参汤都要紧,这些都是小女子的心思,别太拘泥于小节了

四阿哥:是!

四阿哥听完额娘所说的话,他就没有进去安慰皇上,而是在门口放下参汤,跪下请安,并告诉父皇寿皇殿一切妥当,请皇阿玛放心养病。

甄嬛指导四阿哥

甄嬛为何不让四阿哥进去安慰呢?

1.皇太后去世,作为儿子皇帝很伤心,并且还几度昏厥,而做为孙子的四阿哥,于公于私他都应该守孝灵前,为太后尽孝,为父皇分忧!这才是皇子该有的担当。

2.甄嬛认为以一碗参汤安慰父亲是小女子的心思,没有大局观,这在皇帝眼中会被认为没有王者风范,将来不能委以重任。

3.皇帝的伤心是有些尴尬的,有几分是真,但也有几分可能是演给朝臣们看的!因为他和母亲关系一直不和,母亲临终前的委托他是直言不讳地拒绝,母亲的断气他给加了一把火。

他对太后也一直心存怨恨,因为太后并不疼爱皇帝,皇帝从小也不是跟在太后身边长大,母子感情淡薄。现在一味地去安慰,结果会适得其反。

甄嬛阻拦四阿哥看望皇帝

《甄嬛传》里太后病逝,皇后立马让三阿哥慰问,为何甄嬛却不让四阿哥去安慰?我们可以看到两位母亲都在尽心竭力地为自己的儿子拿筹码,当然更是为了她们自己。

但是两者的方法却能看出一个人的能力、大局观和战略眼光,皇后的儿子三阿哥是一个乖乖听话,贴心关照并孝顺父母的孩子,而甄嬛的四阿哥却是一个在关键时刻能挺身而出,为父母分忧且有担当的孩子,这两种孩子谁会适合做未来的储君呢?可见甄嬛在这局当中早就已经胜皇后一筹了。

皇后终究只能是皇后,她的格局和眼光也只是一个女人的心思,所以她心心念念地爱着皇上!甄嬛终究是甄嬛,她的眼光和政治格局可以放大到天下!所以皇后最后惨败甄嬛!甄嬛不只有精明的政治头脑,她还能看透世俗和人心,所以她为自己的亲生儿子选择放弃皇位,四阿哥最后也顺利的登上了九五之尊!

我是彩虹之南R,感谢您的阅读!

收起

《甄嬛传》里太后病逝,皇后立马让三阿哥慰问,为何甄嬛却不让四阿哥去安慰?

《甄嬛传》中的四阿哥虽然出身不好,不得皇上看中,不过他聪慧过人,勤奋刻苦。三阿哥虽然自幼是养在皇上身边的长子,可是他庸懦,悟性也不高,难成大器。四阿哥相比三阿哥来看可优秀太多,不仅是因为自己的出身低微而为之努力,还因为他找到甄嬛这样一位有身份又会提点他,辅助他的养娘。甄嬛教育他要沉得住气,要以大局为重。要做到喜怒不形于色,心事勿让人知。甄嬛对于四阿哥做的很多事都是认可和赞扬的,却唯独有一件事却遭到了甄嬛狠狠的批评。

太后劳烦一生,好不容易在上届宫斗中胜利,扶植了自己的儿子当了皇帝,又千辛万苦的帮助宜修保住后位,保住家族荣耀。终于耗尽心力,逃不过生命的衰老。就在太后闭眼的那一刹,尽管皇上与太后之间有多年不解的心结,可是眼角的泪水还是不禁地流出。这样的场景下皇上内心是无比难过的,正如甄嬛所说:“皇上太过思念太后,以至于数度昏厥。”那段日子合宫上下都沉浸在太后逝世的哀悼中,皇上,皇子,妃嫔都在为太后守灵。皇上尤其伤心难过,不管太后逝世皇上说了什么,但是完全可以看出儿子思念母亲的那份亲情是最真切的。皇后看到皇上如此便叮嘱三阿哥多去安慰皇上,让皇上感受亲情,日后多记住三阿哥的好。甄嬛的教育却恰恰相反。四阿哥得知皇上哭天抹泪的伤感内心,也给皇上带来了鸡汤,想去安慰正在伤心中的皇上。这时甄嬛在灵堂前的门口,见四阿哥这样来了,立刻阻止了四阿哥的这一份孝心。甄嬛对他说:“这些事情都是小女子做的,此刻你应该安安稳稳的守护在太后灵前,这样才能避免别人嚼舌根。”况且太后去世,皇上虽然悲伤,但是还有怨的成分在,太后生前最疼爱并不是皇上,而是老十四。如今一味抚慰,恐怕在皇上心里会留下不好的印象。何况身为储君,任何时候都要坚挺,要站在人前,尽好礼仪,不要让后世诟病。经甄嬛这样一点播四阿哥这才懂了甄嬛真正的含义:皇上要选的是皇位继承人,是有远见,有政治才能,有大局观的人,不需要这些女儿家的小心思,只有维护好大清江山的稳定才是真正的孝顺。四阿哥听了甄嬛的话,把点心放在了灵堂门口便起身走了。不得不说甄嬛是非常有战略眼光的。站得高,看得远,不拘泥于单纯讨好天子,而是从政治上去考虑,揣摩天子心坎。后来在甄嬛一步步牵引和指点下四阿哥不论做什么事情都心思精密,最后终于由一个最不得宠的皇子成为皇上最看中的储君。

欢迎关注我,带你跟着甄嬛走进雍正王朝,看尽后宫的纷繁复杂、尔虞我诈!

《甄嬛传》里太后病逝,皇后立马让三阿哥慰问,为何甄嬛却不让四阿哥去安慰?

天家向来母凭子贵,子以母贵,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甄嬛传》中,皇后扶持齐妃所生的三阿哥弘时,甄嬛扶持不得父爱的四阿哥弘历,两人各怀心思,欲在后宫中占有绝对话语权。

太后病逝时,炎炎夏日,雍正皇帝坚持给太后守灵几次昏厥,皇后迫不及待派三阿哥慰问,四阿哥也想尽孝,备上参汤前来探望父皇,却被甄嬛批评不懂事理,两人对待安慰皇上态度大相径庭,皇后立马让三阿哥慰问,为何甄嬛不让四阿哥去安慰皇上呢?

有书君认为皇后深爱皇上,见皇上伤心昏厥,心已大乱,她想让三阿哥慰问皇上,意在让皇上认为父慈子孝,从而讨得皇上欢心,感念三阿哥的孝心。

而甄嬛从甘露寺回来已从盲目的爱情中走出,不再为情所困,做任何事当以大局为重三思而后行,对四阿哥的教育处处加倍小心,让他韬光养晦,时刻与世无争。

太后去世,最要紧的尽孝灵前,不是拘泥于小节,以妇人的心肠安慰皇上,应该有大局观念。甄嬛不让四阿哥去安慰皇上有以下原因:

一、太后去世,于公于私当以守灵为父皇分忧为重任。

天子与儿子的关系,首先是君臣,而后才是父子。

雍正素来诚孝,太后去世,一直坚持守在灵前,无奈伤心加天热,导致昏厥,无法尽孝,作为臣子的四阿哥于公首先作为臣子应该替皇上分忧,皇上昏厥了,无法尽孝灵前,作为臣子得在寿房殿待着,尽自己的本分。

而作为皇祖母的孙子,于私应该守在皇祖母灵前尽孝,特别是父皇伤心过度昏厥,作为儿子要替父皇尽孝。

于公无私此刻四阿哥都应该在太后灵前行跪拜大礼,而不是像后宫嫔妃一样给皇上递上一碗参汤以示慰问,这样无大局观,只拘泥于小节的行为,会让雍正皇帝觉得此等小女人的行事,没有帝王的风范,从而不会对其委以重任,更不会把储君之位留给如小女人般的人。

甄嬛蕙质兰心,当然知道此时此刻四阿哥不应该来皇上寝宫送参汤,而是在太后灵前答谢前来祭奠的朝中重臣,以博得众重臣的好感。

于是拉四阿哥至一旁,告诉他在灵前尽孝是替父分忧比参汤更重要,四阿哥何等聪慧,立刻放下参汤在殿外,跪着启禀皇上,自己前来问安,报告寿房殿一切妥当,请皇阿玛安心养病,然后回去寿房殿替父皇守灵尽孝。

二、太后去世,无数双眼睛在寿房殿灵堂盯着,不要在众臣面前落下话柄。

太后去世,无数双眼睛在寿房殿灵堂看着,在众臣眼里灵堂前是见证真心的地方。王爷们、大臣们都用雪亮的眼睛分辨谁是孝子贤孙,谁顾大局识大体,谁是忤逆不孝子孙,谁堪委以重任。

如若太后灵前没有至亲至爱之人,便会引来众臣的议论,便会在众臣面前落下口实,说皇家不尽孝义,这迟早会传至皇上耳中,让皇上脸上无光,尊严严重受损。

要以大清江山社稷稳若金汤为至孝,所以去不去安慰皇上是次要的,皇家尊严才是重要的。

所以甄嬛便先去寿房殿替四阿哥守灵,要他放下参汤赶紧过来,甄嬛是替皇家颜面考虑,必须有至亲之人在灵前,免去无端遭来众臣的闲话,受人以话柄。

三、甄嬛深知雍正不愿让人看到他脆弱的一面。

雍正一向以刚强的面貌示人,甄嬛深知雍正性格特点,不愿别人看到他脆弱的一面,特别是儿子。

雍正时常教导儿女要有坚韧顽强的精神面对困难与挫折,而此时因太后临终时仍心心念念十四爷,反而痛斥他幽禁皇亲,手足相残,连亲弟弟都不放过,会落得六亲不认,骨肉分离的地步。

又提及当年为了皇上争得皇位费尽心机,委身与隆科多,后为了皇权,又亲自料理了隆科多。

太后薨逝,皇上伤心加愧疚,心思郁结,此时必定憔悴至极,虚弱不堪,皇上是要为皇子做榜样的,此时必不愿让皇子见到自己弱不禁风的样子,所以甄嬛不让四阿哥此时去安慰皇上,而是去太后灵前守灵。

皇后与甄嬛不一样的处事态度,是出自不同的心境下,太后与皇后同为乌拉那拉氏一族,太后去世,皇后失去最大的靠山,心急如焚,自然想着依仗皇上和三阿哥父子,才能在宫中继续站稳脚跟,所以难免急功近利,立即派三阿哥去安慰皇上,以讨皇上欢心。

然而甄嬛却置身事外,旁观者清,知道此时的举措应为皇上分忧,做具体务实的工作,保护皇家颜面、尊严,不让群臣落下口实,至于送参汤、点心之类的活儿自有后宫嫔妃去做,此时最应该出现在太后灵前,所以寿房殿才是四阿哥必须待着的地方。

母亲的格局和见识是孩子发展的重要因素,甄嬛懂得一次慰问作用不大,坚守灵前,为父分忧才是深得朕心之举,所以不让四阿哥做慰问父皇的儿女情长之举,却指导他去灵前尽孝,替父守灵,以示前朝后宫之人,这才是明智的选择!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甄嬛传》里太后病逝,皇后立马让三阿哥慰问,为何甄嬛却不让四阿哥去安慰?

《甄嬛传》中,宜修这个皇后之位,可不是太后硬塞给皇上的,而是皇上和太后默契共同认为只有宜修才能震得住后宫。

宜修玩心机最深沉,手段阴狠,皇后的每一步,都是精准计算,严丝合缝,皇后教育三阿哥:要多体贴,多安慰皇上,多用亲情感动皇上;而甄嬛揣摩圣心比她高一段位甄嬛教育四阿哥:有大局观,喜怒不形于色,心事勿让人知。太后去世,皇上昏厥,皇后在慰问这件事上,眼界不如甄嬛。

太后病逝,皇上伤心昏厥

太后可是上届宫斗的高手,算计一生,费尽心机,好不容易在宫斗中胜利,且扶持了自己的儿子四郎当上了皇帝,也保住了乌拉那拉氏家族的荣誉。

太后看似是人生赢家!

其实,很悲凉,她临终前,惦记着儿子十四阿哥胤禵,想见他最后一面,但却被皇上回绝了。

太后此番重病不起,起因是隆科多的死。之前雍正和太后在隆科多的问题上意见相左,最后太后为了让皇帝安心手刃了隆科多。

隆科多的死是太后的一块心病,隆科多死后,太后就一病不起,如此,太后的病情更是加深了皇上对隆科多的厌恶,对母亲更是怨恨。

太后有俩个儿子,四阿哥和十四阿哥,九子夺嫡后,皇上就把十四阿哥贬出了紫荆城,十四阿哥从小比皇上得到更多的母爱,这也是让皇上对母亲愤愤不平的原因。

太后躺在病床上迷迷糊糊地说:“你负了我,你答应我,选秀一过……”

皇上一听不对劲,呵斥嫔妃们哭什么哭,皇后也是聪明人,赶紧带嫔妃们都退去了。

太后醒来就问皇上:“老十四呢?怎么不见老十四,让哀家见老十四一面。”

这时候不管太后如何哀求,皇上就是不肯松口,太后便说皇上残害手足,先帝在天上看着,皇上被气急了,把太后的老底和丑事一一抖了出来,尤其是和隆科多的事。

当年太后为了让皇上安心,自己痛下心手刃情人,这时候做儿子的揭母亲的伤疤,无疑加速了她的死亡,可以说,太后是被皇上气死的。

如此,皇上还拼命找借口抱怨太后,从来都没有唱过这样的歌哄他:“快睡吧,好长大,长大把弓拉响……”

太后去世后,在合宫上下都沉浸在太后逝世哀悼中,皇上、嫔妃们、皇子们在为太后守灵,尤其是皇上,一直都在坚守灵前。

尽管皇上对太后有怨恨,但毕竟是自己的母亲,从情感上来讲,皇上还是很悲伤的,哭得好几次都昏厥了,可以看出,他对母亲思念的真情是真切的。

皇上的这种矛盾的情感,皇后看不透,只有甄嬛看懂,如甄嬛所说:“皇上太过思念太后,以至于数度昏厥。”

皇后的政治敏感度不及甄嬛

宜修皇后是聪明的女人,从侧福晋一直稳坐到了后宫之主,但是她没有自己的子嗣。

所以皇后在皇子中选择了三阿哥,因为三阿哥出身很好,本来剪秋建议的是四阿哥,但是她很看不上四阿哥的出身。

她对三阿哥可以说是下了很大的功夫的,在他的身上寄托了很大的希望,三阿哥悟性不高,蠢笨庸懦,皇后觉得好把控。

宜修这人,若用三个字来形容,那就是“稳、准、狠”。

皇上不喜欢宜修,但总说宜修是贤妻,宜修虽是庶出,但在皇上眼里是合格的皇后,因为宜修是他稳固皇权的最佳辅助,聪明,有手段,行事沉稳,还会修缮皇家颜面。

其实也因为如此,太后一直维护着宜修,只要宜修在就撑得住场子,皇后厉害之处,明明做了很多坏事,但偏偏能稳住后宫,而且总是能一眼看透利弊,稳准狠地维护好皇室的利益。

太后在的时候,宜修皇后的地位没有人可以动摇,但太后不在了,皇后失去了最大的靠山,心急如焚,自然想着依仗着皇上和三阿哥父子俩,才能在后宫站得稳脚。

如此,皇后唯一的想法,就是让三阿哥去安慰皇上,让皇上感受到父慈子孝,从而讨得皇上欢心。

所以皇后叮嘱三阿哥多去安慰、多体贴皇上,用亲情感动皇上,日后皇上会多记得三阿哥弘时的好和孝心。

皇后用心良苦,但看不透皇上!

太后去世皇上虽伤心,但他和太后之间的芥蒂仍在,之间的心结未解,这时候宽慰不成还会撞到枪口。

太后去世后,皇上一直坚守灵前,无奈伤心过度,导致昏厥,无法尽孝,作为皇子们,理应替父尽孝,在寿房殿守灵,尽自己的本分。

而皇后让三阿哥这时候来慰问皇上,反而让皇上想起三阿哥之前为皇叔们求情的事情,非但没有落下好感,还对他更加的厌恶。

反观,甄嬛在灵堂前的门口,见四阿哥提着鸡汤来慰问,立刻制止四阿哥这样的孝心:

“这些都是小女子做的,此刻你应该安安稳稳的在寿房殿守在太后灵前,这样才能避免别人嚼舌根。”

甄嬛及时纠正弘历的错误,并点播他,在皇上心情不好的时候,远离皇上,避免皇上无端的生疑和揣测。

此时最要紧的是在寿房殿替父尽孝,比这参汤更重要,成大器之人,不拘泥于小节,要有大局观,要有政治远见,以江山社稷着想。

四阿哥何等聪慧,听甄嬛这一说立刻就明白了,把汤放在了灵堂门口了。

于是奏报皇上寿房殿一切妥当,请皇阿玛安心歇息,便起身去寿房殿替皇上尽孝灵前。

如此,甄嬛是有能力玩政治的人,宜修皇后这点远不及甄嬛,宜修虽聪明,但是对皇上有情,叮嘱三阿哥慰问是有关心之举。

而甄嬛自从“菀菀类卿”,对皇上心已死,看待问题没有带任何的感情色彩,只从政治远见而考虑。

可见,沉浸在爱情里的女人,即使再怎么有权谋,聪明,都会自损八百!

太后去世,尽孝灵前才是孝顺

太后去世,皇上昏厥,这时候需要一个主动出来替皇上尽孝,顾全大局,在太后灵前答谢前来祭奠的朝中重臣,以博得好感。

如此,这时候灵堂前最能分辨出,谁是孝子贤孙,谁是忤逆不孝子孙,日后谁能堪委以重任,大臣们当然心里都有数。

而甄嬛希望四阿哥能够继承皇位,所以提点他要以大局为重,这时候是他一个很好的表现机会,比起送汤慰问讨好皇上的小女子心思要重要的多。

若寿房殿没有至亲灵前尽孝,这样会落下话柄,说皇家不尽孝义,皇上素来诚孝,若传到皇上的耳朵里,不仅让皇上脸上无光,尊严严重受损,后果可想而知了。

所以,从大局的角度来看,甄嬛这个决定是无比正确的,不得不说甄嬛会揣摩圣心,考虑问题的角度既政治又全面,不拘泥于单纯去讨好皇帝,而是以大格局考虑。

如此,宜修皇后的虽心机深沉,手段最阴狠,对待角度的问题、以及政治的敏感度远不及甄嬛。

结语

如此,虽说宜修皇后这个人,天生的权谋家,论个人战斗能力,那是王者,但是养子三阿哥又蠢又笨,不懂变通,就算皇后如何的去点播也难成大器。而四阿哥不同,从小就很有心机,勤奋好学,又有甄嬛这样一个饱读诗书,通今古博提点和教导,最终从不得宠的阿哥成为皇上最看中的储君。

—End—


《甄嬛传》里太后病逝,皇后立马让三阿哥慰问,为何甄嬛却不让四阿哥去安慰?

说到底,还是在关键时刻考验的是皇后和甄嬛的政治敏感度。皇后的眼界窄,看不透皇上的心思,认为皇上至纯至孝,太后逝去皇上伤心之至才几次昏倒,教育三阿哥用亲情感动皇上,挽回父子关系。甄嬛是真正有能力玩政治的女人,才情和皇上不相上下,她知道,皇上伤心昏倒,不光是因为皇太后逝去,还是伤心太后到死也没有对雍正表示亏欠和道歉 ,临死之前惦记的是十四胤禵,雍正心中是有怨恨的,三阿哥去安慰皇上,只会让皇上想起三阿哥给皇叔求情的事情,认为三阿哥也认为自己的皇阿玛做错了,在打皇上的脸,三阿哥去安慰皇上只会去起反作用,刺激皇上,在伤口上揭疤,皇上只会更加讨厌三阿哥。甄嬛及时纠正了弘历的错误,远离皇上,躲避在皇上心情不好的时候,以免皇上有极端的揣测而无事生非,告诉弘历,言多必失,少说话多做事,让皇上看到四阿哥正在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让皇上放心,知道四阿哥是有帝王之像的人,做大事者不拘小节。皇上的伤心没有别的人能拯救,如果这个时候贸然去安慰,只能让皇上的怀疑增加,认为是有目的的,会不会觊觎皇位。从政治远见来看,皇后就不是甄嬛的对手,况且甄嬛知书达礼,通今博古,她可是从基层做起一步一步升上来的,协领六宫,有实权,皇后是因为关系户得到的,不是凭自己的本事得到的,水平一见高低,别说四阿哥,就是三阿哥交给甄嬛扶养,交换一下,四阿哥给皇后,那么,以后登基的必定是三阿哥而不是四阿哥,皇后只会坏事。

《甄嬛传》里太后病逝,皇后立马让三阿哥慰问,为何甄嬛却不让四阿哥去安慰?

太后病逝,皇帝在众人面前数次因伤心过度而昏厥,皇后趁机命三阿哥去慰问想要在皇帝面前卖乖尽孝。四阿哥在守灵的空闲也准备了羹汤前去安慰,却遭到了甄嬛的严厉斥责,这是为何?难道甄嬛不怕皇后和三阿哥抢占先机,皇帝伤心过后就此倒向他们一方吗?

01身份不同,有些事别人可做,自己不能做

三阿哥的生母是齐妃,养母是皇后,母凭子贵,三阿哥算得上是半个嫡子。而且他是兄长,以他的身份代表弟弟妹妹去看望父亲更名正言顺。

三阿哥已经去看望过皇帝,四阿哥紧随其后难免引人诟病,有沽名钓誉之嫌

02甄嬛比皇后更懂皇帝的心思

从以往战绩来看甄嬛比皇后更懂帝王之心。甄嬛几次浮浮沉沉,都是看准了皇帝的心思一击即中继而复宠。纵观皇后平日里说话就不得圣心,出了问题只会拿纯元皇后当筹码,依仗太后当挡箭牌,如程咬金一般仅有三板斧。

受伤的狮子,根本就不需要旁边有人,他感觉到的不是安慰而是威胁。皇帝喜欢他人仰视的目光,儿子既是晚辈又是臣子,皇帝不会希望让他看见自己脆弱的一面。所以皇后让三阿哥去安慰只会在不合时宜的时间做了不合时宜的事。

03安慰、送羹汤都是小女儿姿态,放到七尺男儿身上不伦不类

安慰、送羹汤这种事如果放在嫔妃和公主身上,皇帝可能会觉得很贴心。但若是放在一个七尺男儿身上,就会让人感到妇人之仁,不堪大任。

所以,甄嬛比皇后更有远见,他不需要四阿哥做这些小女儿的事,只要做好自己本分的事,适当替父分忧足以笼络圣心。过犹不及,刻意讨好只会引来皇帝的反感,把握好尺度才更重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