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庄公为什么要黄泉见母?

黄泉认母的故事将人性的贪婪、自私、冷酷体现的淋漓尽致!在这个故事中你还可以认识到一位历史上最偏心的母亲武姜,她对待两个儿子的态度完全是截然相反的,对待大儿子寤生深恶痛绝,对待小儿子公叔段则宠爱有加,皆是一母同胞的两个儿子,武姜作为母亲,为什么要厚此薄彼的去对待呢?

武姜讨厌大儿子寤生的原因很是奇特,寤生对母亲并没有做个什么大逆不道的事情,仅仅只是因为寤生在出生时因胎位不正,别的小孩是先出头而后出脚,寤生则是先出脚后出头,使武姜遭受了难产的痛苦,于是她认为这就是大逆不道的事情,也因此原因一直记恨于大儿子寤生。

之后则是小儿子公叔段出生,公叔段的出生很顺利,从此武姜就更加的厌恶大儿子,而宠爱小儿子,武姜不只在精神上给予小儿子疼爱,在政治上亦是无条件的帮助小儿子,她曾多次请求郑武公将国君之位传于小儿子公叔段,要求废长立幼,

郑武公深知如果动了大儿子的位置,那就等于动了郑国的根基,妻子武姜的要求是绝对不能答应的,尽管武姜多次提出请求,郑武公都果断的拒绝了,郑武公因病去世后,寤生顺利即国君位,是为郑庄公。

郑庄公又为什么要黄泉见母呢?

第一,因为母亲曾助弟弟公叔段造反,郑庄公发下了“不及黄泉,无相见也”的誓言

大儿子即国君之位,作为母亲却怂恿小儿子造反,帮其索要最好的战略要地,目的就是为了让小儿子能有更多的资本与大儿子抗衡,有了母亲的支持,公叔段就越发的肆无忌惮,

他修整城池,扩充自己的军事力量,并自信的认为自己羽翼丰满,可以和郑庄公一较高下,就准出备出兵攻打郑庄公,而且母亲武姜和城外的公叔段里应外合,帮他打开城门,其实这一切郑庄公早就看在了眼里,只是默不声张的撒好网,等造反的鱼儿来到城池的网中,

他就拉线收网,结果公叔段是一败涂地,郑庄公很快就平定了内乱,至于自己的亲生母亲又要怎么来处理呢?他把母亲囚禁在郑国的一个小城市,

并发下誓言,“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意思就是这一生这一辈子我是不会再认你这个母亲了,如果要见那也黄泉之下了。正因为郑庄公发下了这个誓言,才会有后来的黄泉认母之事。

第二,郑庄公为了成全自己孝悌之美名

在古时候讲究的是“百善孝为先,"特别是作为天下的君主,要雄霸一方,而推行孝道可以利于自己长久安定的统治,郑庄公作为一国之君,这样的表率当然是要做的,他已经发下了不及黄泉无相见也的誓言,

这个台阶又怎么来下,正所谓君无戏言,于是就有大臣给他提出建议,挖一条地道,挖到有水的地方就将其取名为黄泉,于是郑庄公也就和他的母亲武姜在黄泉相认了,也因此接回了自己的母亲,

郑庄公导演了一出黄泉认母的戏码,他既做到了君无戏言,也成全了自己的孝悌之心,而此时他的母亲再也掀不起什么风浪了,对于郑庄公而言,黄泉认母是一举两得事。

郑庄公作为一国之君主,有着他的手段和谋略,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母子三人的性格特点,母亲武姜是一个偏心执拗的人,弟弟是一个贪图权力的人,而郑庄公虽在处理家国大事情上有他的手段和能力,

但不免也有些冷酷和无情,他为了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放任母亲和弟弟的行为,他若稍加阻止,也不至于会犯下这谋反的大错,虽然他未曾亲手杀死弟弟,最后也认回了母亲,但这其中细思之,这母子三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都可以不择手段,而亲情在这权力面前那是脆弱的不堪一击!

郑庄公为什么要黄泉认母呢?或许也真有几分诲意,又或许他是为了成全自己的孝悌之美名,母亲也已经没有那个能力给他带来任何威胁,认回母亲是百利而无一害的事情,你认为郑庄公为什么要黄泉认母呢?也可留下你的观点探讨!

我是彩虹之南R,感谢您的阅读!

郑庄公为什么要黄泉见母?

《左传》中记录了这样一个史实:郑庄因为“寤生”(难产),所以其母姜氏不喜欢他,喜欢其胞弟共叔段。庄公上位后,共叔段在母亲的偏袒下日益娇纵,并举行谋反。庄公平定段的叛乱之后,就把母亲姜后逐出国都,搬迁到乡下,并发誓:“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后来庄公后悔了,有个叫颍考叔出了个主意。派人在一个地方挖地洞,直到挖出泉水,又让人把姜后请到了地洞中“黄泉相见”。之后姜后被庄公请回了国都,安度晚年。

黄泉,人死后到的地方。庄公对母亲发誓是死后才相见,可谓恨之入骨。但母亲毕竟是母亲,所以庄公后悔。但“君无戏言”,怎么能出尔反尔呢?才有了颍考叔妙计全大体的佳话。

郑庄公为什么要黄泉见母?

在古代是非常讲究伦理的,郑庄公是一朝君主,他是百姓和臣子的榜样。

如果郑庄公不孝顺,那么便不能让百姓和臣子所信任。

国家的君主代表着一个国家的颜面,如果君主家中不和,最终的结果只会是让很多人看笑话。

所以郑庄公不管是对内还是对外,都不能和母亲断绝关系。

修复关系,别人会觉得郑庄公大气,孝顺。反之,则会觉得是郑庄公的错,他太记仇,小肚鸡肠。

试想一个小肚鸡肠的人有怎么能把一个国家治理好呢?

其次,郑庄公其实原本就有一颗比较仁慈的心,虽然母亲对他不好,但是他对母亲仍抱有一丝希望。

毕竟有哪个孩子愿意自己和母亲十分疏离呢?所以他愿意去和母亲和好,愿意去花费一些精力和母亲再次相见。

最后,郑庄公能够接纳臣子的建议,证明他心胸比较开阔,也不是一意孤行的人。

郑庄公为什么要黄泉见母?

1、郑庄公黄泉见母故事的由来

不及黄泉,无相见也。”这句话讲的是春秋时期郑庄公掘地见母的故事。郑庄公为什么要黄泉见母?据《左传·隐公元年》等史料记载,这个故事说的是春秋初期著名的政治家郑庄公的事。

话说当初郑武公的老婆武姜在生庄公的时候,“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这个寤字,后人理解不太一样。有人说是他在其母梦中出生,有人说是这个庄公胎位不正,险些难产。不管哪个理由,反正是让武姜夫人受惊了。估计还是难产的可能性大一些,让武姜夫人受了些惊怕,她就非常讨厌这个孩子,给这娃起了个“寤生”的名字。从这个太随便且不负责任的名字就能看来,这个武姜也太娇情了。虽然说人生人怕死人,但是自古以来,哪个做娘的不疼孩子呢。

可这个武姜还就真就是和别的母亲不一样。当她又生了一个儿子时,可能是生得太顺利、生得太舒服、生得让她太满意了,她就特别疼爱这个叫共叔段的小儿子。人说孩子都是娘身上掉下来的肉,手心手背都是肉,可她就是只觉得共叔段才是心头肉。于是,她向老公郑武公吹起了枕头风,让将共叔段立成接班人。自古立长不立幼,郑武公还是有定力的,没有坏了这个规矩。

武姜对共叔段宠溺的太不像话了。当大儿子寤生上台当了国君,她屡屡提出要求,让给小儿子段个封好地,“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这共叔段是成了京城大叔了,可是却越制了,而且他恃宠而骄,引起了大臣们的不满。纷纷提醒郑庄公警惕他的弟弟。郑庄公的胸有成竹地说:“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于是乎,共叔段得寸进尺,又索取西鄙、北鄙两地。大臣们劝郑庄公“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这共叔段简直是疯了,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这郑庄公面对人们告诫还是说:“不义不暱,厚将崩。”

上帝要叫谁灭亡,就先叫他疯狂。共叔段竟然计划起兵造反了,而且庄姜夫人做内应要给打开城门。可是他们也太低估庄公了,他虽然出生时脑门被夹了,但还没有严重到成为唐氏综合症的地方。小段同学这个纨绔子弟能有什么真本事,很快被打败而自杀了。胜利之后的郑庄公对自己的母亲武姜也还以“恶之”了,将她放流放在城颍,发誓说:“不及黄泉,不相见。”这个誓还真是有点毒。哪儿有儿子发誓不到黄泉不见娘的呢?这母子不亏是一家人呀。

后来,书上说他又后悔了,想念母亲了。很快就有个马屁精颍考叔揣测到了他的心思,国君发的誓,当然不能随便破,就出主意让在地下挖了个大洞,权当是黄泉地府,让母子二人在地下相见,也不算破了誓。虽然有点掩耳盗铃的,终究是个大团圆的结局。几千年下来,也给郑庄公留下个孝名。

2、郑庄公到底为什么要在黄泉见母?

这故事,一直以来被当作慈孝的典范来宣传的。入世久了才发现,其实这个故事是在说一个做了国君的阴险城府和家人之间的勾心斗角。左丘明先生在写这个故事时,题目是《郑伯克段于鄢》。春秋微言大义,一个“克”字,就揭露出郑庄公的伪善。

这个郑庄公是春秋时期一个有名的政治人物。虽然出生时难产,在完全没有母爱的环境中长大的。可是他的事业可不难产。他一生功业辉煌,击败过周、虢、卫、蔡、陈联军及宋、陈、蔡、卫、鲁等国联军。作为郑国第三位国君,他带领国家很快崛起,成为春秋三小霸之首,这样的人物不会太简单。

郑庄公在自己的弟弟段与母亲姜氏沆瀣一气谋图作乱时,纵容亲弟弟积恶成罪,最后一鼓击杀,可谓老谋深算。是阴险狡诈。他对母亲假仁假义,把姜氏赶出宫外还发出毒誓,是冷酷无情。等到颖考叔来谏,他又假惺惺地迎回姜氏,是虚伪。所以当他进到洞里见到母亲后,得意地赋道:“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啊,这地道里面真是很快乐呀。武姜夫人恨不能找个地缝钻进去,好在她本身就在地里面。所以当她出了地洞时不由地说:“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黄泉虽然好,不如到人间。谁不想好好地活着呢。相信武姜夫人当时肚子里一定恨死了寤生,早知如此,还不如当初把你在尿罐里寤死呢。

书上说“遂为母子如初”。从此以后,他们快乐地生活在一起。

到了明朝,冯梦龙先生读史至此,面对此情此景,不由得吟诗一首:“黄泉誓母绝彝伦,大隧犹疑隔世人。考叔不行怀肉计,庄公安肯认天亲。”

“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流传到现在,成了死了都不愿意再相见的意思。有些恋人分手时,就会用这句话告别,听上去也是很有文化的感觉呢。

(插图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郑庄公为什么要黄泉见母?

在春秋时期,人们十分看重道德,王宫贵族更是千方百计塑造自己的光辉道德形象,郑庄公想成为有作为的王侯,想在诸侯中成为霸主,自然不希望自己的道德形象有污点。

郑庄公是孝子,日夜思母心切,自己身为一国之君,又一言九鼎。颍考叔给郑庄公出主意,说黄泉即地下,如果挖地道,找到泉水,盖上地宫,在地宫里与母亲见面,就如同在黄泉之下见面。这样即进孝道,又不违背誓言。日夜掘地挖泉修建地宫,终于在“黄泉”见到母亲。从此母子二人言归于好。

郑庄公黄泉见母也许是迫于道德舆论压力,维护自己的正面形象;也许是真孝子,后悔当初不应该发重誓。郑庄公黄泉见母的故事被后人传颂,成为孝道。

郑庄公为什么要黄泉见母?

《古文观止》有一篇《郑伯克段于鄢》就涉及这个典故。

武姜生郑庄公时难产,因此取名寤生,又生段后,溺爱段,嫌弃广寤生。直到寤生做了国君,她仍然偏爱段,帮他争封地要好处,直到段造夺国,她还在都城做内应。郑庄公打败太叔段将武姜另地安置,发誓“不到黄泉,再不相见。”

后来郑庄公想他母亲了,又囿于誓言不能相见,别人就出主意在地下挖洞,挖出泉水,母子再相见就不违背誓言了,于是就有了郑庄公黄泉见母。

题主能提这样的问题,自然知道这个典故,算是给了我一个班门弄斧的机会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