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了《琵琶行》之后,为什么我觉得琵琶女一点都不凄惨?

《琵琶行》写作背景是在白居易816年被贬后的两年,在浔阳江头送别客人时,偶遇一位年少艺妓红及一时,年老被人抛弃的歌女所作。而此时的自己已经被贬为江州司马,自己为官被贬这在心灵上给了他重大的打击,尽管已经过去了两年,但满怀愤恨依然在他的心里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除,恰巧在此时遇到了一位跟他是同样处境的歌女,听到这位歌女弹奏的琵琶声,在如泣如诉的歌声中,仿佛是在诉说着他自己的遭遇,顷刻间,他一下就找到了自己和琵琶女的共鸣点,似乎是“同是天涯轮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白居易和琵琶女的人生遭遇有着共鸣点,虽然不是同样的事迹,但在精神上的打击是一样的。

白居易的前半生,仕途前景是一片光明的,806年,白居易罢校书郎,807年,任进士考官、授翰林学士。808年任左拾遗。810年改任京兆府启部参军。814年,授太子左赞善大夫,后贬为江州司马。他的前半生在仕途上取得了一些成就,而后半生是凄惨悲凉的,特别是在精神上,虽有一腔为国奉献的情怀,奈何却不尽人意的遭到冤屈被流放。

那琵琶女呢?又是怎样的境遇?前半生的她在风月场所,混的也是风生水起,她弹奏琵琶的技艺十三岁就已经学成,在教坊里是数一数二的高手,每弹一曲都让一些大师们叹服,同行的歌妓们也都嫉妒她,一些京城的富家子弟纷纷来捧她的场,所以琵琶女的前半生是过的有滋有润的,从什么时候出现了转折呢,“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兄弟亲人离世,家道破败,自己渐渐的也年老色衰,青春已逝只能选择嫁给商人,谁知商人重利不重情,也抛弃了她,此时的她可能不愁吃穿,但在精神上的她是贫乏的,没有亲情的温暧,没有丈夫的爱,似乎和此时正失意的白居易处在一个境遇当中。

提问者认为琵琶女一点都不凄惨,要看你从什么角度去看了,从精神上去领悟,琵琶女确实孤苦无依,从生活上或许她确实没有到很凄惨的地步。而作者写此文的目的,更多是自己的处境在琵琶女身上找到了共鸣,此时的白居易要说凄惨,那也是仕途上的凄惨,在生活上他吃穿用度还是不缺的。

在学习了《琵琶行》之后,为什么我觉得琵琶女一点都不凄惨?

当然不凄惨了。年轻时风光无限,玩够了,人老珠黄了,还能找个有钱的接盘侠。而且接盘侠也没有虐待她,无非陪她时间短一点。但是接盘侠也不是跑出去花天酒地,而是出去工作赚钱。琵琶女这一辈子已经赚大发了。

真正凄惨的是她那个老公。当了接盘侠,还要被她说重利轻别离。

在学习了《琵琶行》之后,为什么我觉得琵琶女一点都不凄惨?

岂止是不凄惨,简直是大多数女性梦寐以求的人生好吗!

琵琶女幼年“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是说她非常聪明有才华,在弹琵琶这行,是数一数二的。“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前半句还是赞美她琵琶技艺精湛,各路专家都对她心服口服,后半句语句一转,她不仅有才,还非常漂亮,每每化好妆,都被其他女子羡慕嫉妒。

所以琵琶女是什么样的女人?这就是读书时候每次考试第一名的学霸,还是校花啊,恐怕只有言情小说里才会存在的女子吧!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又有才华,又漂亮的女孩子,当然也吸引了很多男人喜欢,争着为她一掷千金,这不就是言情小说里YY的女主吗,所有男的都爱我!

而更重要的是,琵琶女年轻的时候风光完了还不算。一般在古代,这样的女子虽然少时风光,但很少有好结局,毕竟古代的艺姬出身不算好。但琵琶女不一样,她并没有晚景凄凉,“暮去朝来颜色故”之后,还能“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虽然在古代地位也不高,但是有钱哪,比普通农民强多了。年轻时风光无限,老来还有安稳的晚年,这叫惨?

全诗中只有一句话提到琵琶女“惨”:商人重利轻别离。简单来说,就是老公忙着赚钱,经常没空陪我。你说这作不作?何况商人对她真不好吗?白居易遇到琵琶女的时候,她在干什么?在水上游船弹琴,不用做家务,不用干活,还有钱出来消遣,可谓是有钱有闲,还说自己惨,我们这些社畜算什么!

白居易之所以这首诗写得有点凄凉,其实是站在他自身的角度,一方面,琵琶女曾经的风光与今日对比,确实显得眼下略有凄凉;其次,琵琶女的过去和现在,让白居易联想到自己曾经的风光和如今被贬,所以同病相怜。但在普通老百姓眼里,被贬有咋了?江州司马也不错了!

在学习了《琵琶行》之后,为什么我觉得琵琶女一点都不凄惨?

我感觉琵琶女的老公挺惨的,他一个商人,不赚钱养家,天天守着媳妇,吃什么喝什么?结果半夜三更,媳妇在船上和陌生男子私会,还说他坏话,商人重利轻别离🙄不轻离别,没钱养你,估计早跑了,当然这样跑去浮梁买茶,留个不安于室的媳妇,感觉也迟早要跑……我就问一下现在的男人,有几个能接受,自己老婆半夜和陌生男人私会聊天的

还有说琵琶女是精神上的苦闷,这个世界上本来就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我就不相信没有穷困潦倒的书生,可以和你吟诗作对的,但是琵琶女吃的了那苦吗?我看她挺怀念那什么,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这种日子。

她不知道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吗?这种虚荣浮华的日子,本来就不是长久之日。商人能接盘,也是看她还有点残存的美色,而她看中了商人能供她衣食。大家各取所需,所以何必说的别人粗鄙不堪呢,谁比谁高尚啊。

我当然知道白居易是借琵琶女,表达自己的际遇。可观众代入感很强啊,很多人都感觉商人粗俗,配不上琵琶女,欺负商人不能发声吗?而且浮梁好容易上次诗词,还是为这个破事😂(我景德镇人,为浮梁鸣不平)

另外那个杜牧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你说这什么逻辑,卖唱的,当然客人喜欢什么,点什么我就唱什么对吧?客人喜欢这些靡靡之音,我能唱怒发冲冠?唱什么,完全是买方市场决定的,不知道为什么让歌女背锅……我当然也知道杜牧是暗讽,但是后世动不动就拿这两句来讥讽女人啊。所以说商人,歌女招谁了?凭什么没有主角光环,就该当成为炮灰

作者为了创作,特别是结合自身际遇时,因为代入感所以有时候会有偏向。但是读的人也有自己的角度,王安石就特别爱做犯案文章,比如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我比较关注这些不能发声的配角,如商人,歌女,朱淑真丈夫……还有武侠小说里那些,动不动就被主角,下毒杀害的路人

——————————————————————

很多人纠结外室,原文没明说是外室,而且除非商人骗婚,外室也是你情我愿的。琵琶女如果是最风光的鼎盛时期,看得上商人吗?诗里明白的说了,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前文也明确的说了,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用的词是嫁,说的也是人妇。

她嫁给商人是年老色衰后,不得已的选择。当然商人如果特别有钱,也应该会挑个更年轻漂亮的。所以大家都是按照自己现实情况,做出的最大利益化的选择(像极了现代人的婚姻)所以既然是你现实条件能做的最好选择,何必说的商人如此不堪?行商坐贾,商人本来就是四流动贩卖货物的。

还有说琵琶女出来见人,是因为要弹琵琶养活自己,我也不知道他们从那里看出来的。琵琶女并不喜欢商人,如果商人还不能供给她基本衣食,她为什么要跟着商人?而且如果像你们说的,她这船儿就是供人娱乐的画舫,琵琶女靠这个赚钱,那为什么客人来了,千呼万唤始出来?

至于说我不和白居易琵琶女共情的,很简单因为他们是主角,有光环,我也知道他们苦闷的,千百年也无数人解析他们的苦楚。但是商人不是主角不能诉苦,我为什么不能和他共情一下?所以我看东西喜欢关注小人物,会思考根本没机会发声的人,他们的苦楚。

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琵琶女的男人,你辛辛苦苦去行商,赚钱养家,而自己的女人却说你,商人重利轻别离。同样如果你是一个女人,天天操持家务,抚育小孩,而你老公却和KTV的小姐姐们说,我家里那个一点生活情趣也没有,天天就知道干活,你什么想法?

还有很多人谈心理落差,心理不平衡的,对这就是白居易和琵琶女能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基础。但是这一切和商人有什么关系?马死下地走,落架的凤凰不如鸡,调整心态应该是你自己的问题。商人怎么说也算接盘了你,不嫁他琵琶女估计混的还不如现在呢。

在学习了《琵琶行》之后,为什么我觉得琵琶女一点都不凄惨?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琵琶行》如果放在今天,琵琶女绝对乐疯了。

琵琶女是唐代的歌女,虽然歌女不见得会卖身,但古代人往往认为歌女就是妓女,总之口碑是极差的。

虽然唐代礼法没有后来那么严格,但无论大家闺秀还是小家碧玉,肯定是不能随便抛头露面,更别说在大群陌生男人面前表演歌舞了。

所以,琵琶女在当年的地位很低下,等同于妓女一样。

琵琶女年老色衰以后,已经无法在演艺圈混了。

她回家的时候,发现弟弟从军、姐姐病死,家已经破了,只能考虑嫁人。

正常来说,稍微有些地位的男人,都不可能娶这样的女人。

而琵琶女运气又好,被一个卖茶叶的富商娶为妻子,生活应该很富裕。

然而琵琶女却嫌弃丈夫经常外出经商,不能陪伴自己,感到“空虚、寂寞、冷”,所以就向素不相识的白居易抱怨,还哭哭啼啼。

今天来看,琵琶女属于标准的绿茶婊,身在福中不知福。

作为一个歌伎,在唐代本来就属于社会最底层,比娼妓地位高不到哪里去。

其实直到民国,演艺圈的艺人地位才高一些。古代正经人家的孩子,绝对不可能做这行,都是一些底层活不下去的老百姓孩子,或者社会盲流做的。用郭德纲的话来说:说相声的没几个是好人。

而琵琶女年轻美貌的时候,估计是自视太高,竟然没有物色一个接盘侠,认为两条腿的男人很容易找。

没想到人家来玩的男人,充其量只是消费而已,谁愿意娶歌伎为妻。

最终,琵琶女到了年老色衰,混不下去的时候,才发现没有男人愿意娶她。

无奈之下,琵琶女想要回家去生活,结果弟弟参军去了、姐姐病死了,家已经不能存在了。

古代女人是无法独自生活的,一般都要有丈夫或者父亲。

琵琶女什么都没有,本来就是很可悲的下场。

恰好出现了一个男人愿意接盘,而且还是颇有财富的商人,可以说琵琶女是祖坟烧高香了。

大家注意,全文没有说琵琶女是妾,应该就是商人的正妻,这本身就极为了不起了。

其实,当年就算愿意娶琵琶女做妾的男人,也是极少甚至没有的。

谁愿意娶一个风尘女子呢?怕是被同行笑掉大牙。

更重要的是,这个男人还很上进,即便家里很有钱也不是混吃等死,而是整天忙于经商。

可以说,琵琶女应该对这个男人感激到五体投地才是。

而这个琵琶女竟然责怪丈夫忙于生意,冷落了她,这也是牛逼到极点了。

试问,难道 商人整天陪着你吃喝玩乐,不去工作,不去赚钱,搞到家里赤贫的地步才算好吗?

萨沙不是胡说,这个琵琶女颇有绿茶婊的风范。

一来,对于丈夫的种种恩情和照顾,她似乎毫不感恩,反而因为一些不成理由的问题反复责骂,埋怨。说难听的,就是一个只顾自己感觉,不管别人死活甚至家庭好坏的女人。谁娶了这种人,也是祖宗不积德。

二来,唐代虽开放,琵琶女作为一个已婚妇女,怎么能够深夜让一个陌生男人登船相会,还独自相处呢?

就算唐代,这也是严重有违道德。就是放在今天,试问如果丈夫做生意出门去了,老婆带一个陌生男人回家独处,也是大事。

说明,琵琶女的风尘气不改,作风不正派。

说来说去,无病呻吟而已,典型的饱暖思淫欲。

在学习了《琵琶行》之后,为什么我觉得琵琶女一点都不凄惨?

谢谢邀请!青春年少时的琵琶女生活是不凄惨的,当“暮去朝来颜色故”,沦落天涯,就凄惨了。

年轻的时候,生活在京城,多才多艺,貌美如花,“曲罢曾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这样的日子真好过,人间能享受的生活,可以说都享受到了,吃穿住没有一点忧愁,欢欢乐乐地度过每一天。然而人会变老的,虽有才艺,年纪大了,容貌不好看了,就“门前冷落车马稀”了,这就意味着,花天酒地的日子过去了,零落凄惨的日子到来了。为了寻找归宿,离开了京城,无奈嫁给了一个茶商,商人为了钱财买茶去了,一走月余不回。“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这种孤独的生活怎能说不凄惨呢?若茶商留下的钱花完了,还要重操旧业,弹唱度日,就是有积蓄,茶商肯定要本钱的。沦落天涯,夜深的孤独,和往日形成鲜明的对照,怎能不落泪呢?越想心里就越不好受,没有孩子,没有陪伴,这种孤独感伤,只有琵琶女自己知道。用现在的话说,琵琶女在当时,是京城优秀的艺术人才,若是现在,可以拿退休金生活,可是在那时候,没有这个制度,哪有退休金可拿,年龄一大,只得沦落天涯了,怎能说不感伤,不凄惨呢?

作者写这篇文章,就是对琵琶女沦落天涯的凄惨生活深表同情的,也正因为作者和琵琶女有着共同的命运,“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才有千古名作《琵琶行》!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