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这本以封建豪门兴衰为背景的小说,为什么要写刘姥姥这样一个乡村老妪?

在《红楼梦》中,作者只写了刘姥姥这一个乡村老妪,为啥要写刘姥姥呢?因为刘姥姥就是站在贾府门外的一双眼睛,作者用她的这双眼睛去看封建豪门兴衰的一个过程。刘姥姥的这双眼睛贯穿《红楼梦》始终,看贾府的潮起潮落,是一条重要的写作路线。另外贾府资助过刘姥姥,到最后落难时又得到了刘姥姥的恩报,这无论是在过去,还是现在,是对知恩图报最高尚的解读。读《红楼梦》中的刘姥姥,你可以读到穷苦生活里的那份纯朴和良善,你可以读到一颗质朴的感恩之心,在刘姥姥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一,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引领读者进入贾府“候门深似海“的神秘境地

刘姥姥因女胥家家中家道艰难,难以维持生活,在无门可求的情况下,想起了向这还有一丝丝亲戚关系的贾府求助,在和女胥女儿商量后,决定由刘姥姥带板儿去贾府,女胥告诉她先去找王夫人的陪房周瑞家的,因周瑞和狗儿的父亲有些交情,关系极好。刘姥姥本也不太愿意去这趟贾府,女胥自己又不想去,女儿也是个年轻的媳妇妹子,都很难张口,于是她说:

倒还是舍着我这付老脸去碰一碰。果然有些好处,大家都有益;便是没银子来,我也到那公府候门见一见世面,也不枉我一生“。

刘姥姥这是豁出去了,第二天她带着板儿从家里出发来到宁荣街,找到了周瑞家的陪房,由她引见才见到了凤姐,刘姥姥走入屋内,发现满屋之物都耀眼争光,看了使人头晕目眩。见到贾府的丫鬟都以为是正主了,她看平儿遍身绫罗,插金带银,花容月貌,以为是凤姐,就要准备下跪称姑奶奶,后周瑞家的称平姑娘才知道是个体面的丫头。见到凤姐时,刘姥姥非常的客气,拜了几拜,寒暄一会儿,刘姥姥始终难开口,可凤姐是何等聪明之人,她早就知道了来意,但凤姐这一次她没有为难刘姥姥,而是把给丫头们做衣裳的银钱二十两给了刘姥姥,正如“得意浓时易接济,受恩深处胜亲朋。”凤姐在这里种下了善念。

刘姥姥携带感恩之心二进荣国府

刘姥姥这次进荣国府可不是去要钱的,这次是因为第一次凤姐给了她二十两银子,让她们一家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要是没有这二十两银子她们家很有可能因为断粮而挨冻受饿,正是受了贾府的恩,所以这次她是来还这个情的,她带了些新些的瓜果蔬菜送到贾府,这次进贾府她竟投了贾母、凤姐等人的缘,贾母甚是喜欢她,称她为老亲家,刘姥姥是大智若愚之人,她逗得府里的人,特别是贾母非常心,这次刘姥姥又是满载而归,比起第一次所得的财物就更多了。

这两次进荣国府,刘姥姥目睹了贾府这钟鸣鼎食之家的辉煌时期。

刘姥姥三进荣国府

三进荣国府,刘姥姥已经是听到了贾母离逝的消息,凤姐病重,巧姐被拐卖,家被官抄曾经那个装着荣华富贵的贾府,仿佛在顷刻间变得一贫如洗,刘姥姥最后被凤姐所托,解救巧姐,她不留余力尽己所能,卖掉家产,最终巧姐得救。

看完电剧《红楼梦》刘姥姥解救巧姐的过程,触动到了我的心,一个贫农家庭里的老婆婆,竟然有如此高的境界,不惜倾家荡产来还报这一次恩德。

为啥要写刘姥姥这样一个乡村老妪

有太多的理由要写刘姥姥这样一个乡村老妪了,她是豪门的反衬,她是贯穿《红楼梦》中的一双眼睛,她是善良纯朴的象征,她反映了人性最光辉耀眼的一面。

《红楼梦》这本以封建豪门兴衰为背景的小说,为什么要写刘姥姥这样一个乡村老妪?

刘姥姥藏精于拙,装傻扮愚,见风使舵,插科打诨,侠肝义胆,善良诚信。她博得了贾府上下的欢心,又起到了小说中其他人物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主更有以下六个作用:

一、线索作用

刘姥姥是曹雪芹笔下着墨不多的一位乡村老妇。她是芥豆之微的一个小人物,社会地位低下,但却发挥着贯穿全书的线索作用。全书以刘姥姥三进荣国府而穿针引线,让刘姥姥姥经历了荣国府由盛转衰的过程,成为以贾府为首的封建社会四大家族衰落的目击者和见证人。

二、对比作用

1、圈子内外的对比。刘姥姥既然是圈子外的人,当她进入这个圈子时,必定与圈子内文化及生活方式形成了鲜明对比。2,刘姥姥前后表现的对比。刘姥姥三进大观园,前面越是可笑,后面就越是可敬。3,刘姥姥和四大家族的对比。四大家族从烈火烹油到树倒猢狲散可以说是一场梦,而刘姥姥以普普通通的农民,过平凡而幸福的生活。

三、拱托气氛作用

当人们认为整个贾府都在看刘姥姥的笑话的时候,刘姥姥凭着自己卓越的见识,风趣幽默,勇于自嘲,机敏识趣而乐坏了整个贾府。更难能可贵的是:刘姥姥阳光自信,她很清楚自己的角色,安于自己的角色,把自己的这个角色表演的恰到好处又淋漓尽致。刘姥姥笑道:“姑娘说那里话,咱们哄着老太太开个心儿,可有什么恼的!你先嘱咐我,我就明白了,不过大家取个笑儿。我要心里恼,也就不说了。” 她没有感到被侮辱,也没有不好意思。刘姥姥就像一个乐队的指挥家,她完全彻底的调动了贾府所有人,在他们敏感而兴奋的神经条上翩翩起舞,她让整个贾府为之倾倒。

四、贯穿作用

小说用刘姥姥引出故事,推进情节,提示结局,前后一以贯之。她一进荣国府,作为故事的开端;二进荣国府,则深入其中,引出贾府衣食住行方方面面;三进荣国府,搭救巧姐,以报当年救济之恩。

五、象征作用

刘姥姥代表着一种艰难却也自给自足的平民世界,这种生活对贵族之家的浮华奢靡是有新鲜感的。刘姥姥的到来,使贾母感受到一种遥远的真挚的情感,使贵族小姐们感受到了一种返璞归真的乐趣。

六、伏笔作用

前面的刘姥姥三进大观园,主要是为贾家衰败之后留下伏笔。“偶因济村妇,巧得遇恩人”。据原书和续书的叙述,贾家后来破败了,家破人亡,而巧姐后来被她的亲人拐卖之时,幸而被刘姥姥遇见救下,嫁给了刘姥姥的外孙板儿,成了一名勤苦操劳、艰辛度日的农妇。也是人物归宿比较好的一个结局。,

《红楼梦》这本以封建豪门兴衰为背景的小说,为什么要写刘姥姥这样一个乡村老妪?

《红楼梦》中有许多配角也极出色,其中最出色的莫过于刘姥姥。

一、是贾府兴亡的重要见证人

刘姥姥三进荣国府,是《红楼梦》的一条重要的支线。作者通过刘姥姥的目光见证了贾府的兴盛存亡。

第一次去荣国府时,正是兴盛时期,见到刘姥姥这种穷人,连好脸都不给,想骗走,有个好心的,指引她找到周瑞家的,才见到王熙凤。第二次是贾府已开始入不敷出了,但这一次却大肆宣扬,由贾母带着刘姥姥走遍大观园,吃饭,看各种值钱的东西,把贾母藏了几十年的软烟罗都拿了出来显摆,尽管这只是个农妇。但贾母,王熙凤下意识地要显示自己的富贵,已经证明了今不如昔。第三次则是贾府衰败后的景象,极凄惨,才有强烈的对比感。

二、巧姐婚事的伏笔

一进荣国府带着板儿,板儿和巧姐换了佛手和橙子,暗指交换了信物,二进则王熙凤告诉刘姥姥的生辰八字,暗含纳名,三进则寻找巧姐,赎身回来成婚。

三、刘姥姥其人

刘姥姥在农妇中绝对是佼佼者,聪明,智慧,大度,不畏手缩脚。

看她在贾母面前讲的故事,分明是有备而来,在各位小姐屋里讲的话,也配合贾母,如在林黛玉屋里,就讲是上好的书房,话比较多,在薛宝钗屋里,就一言不发。

有人讨厌她说她故意扮丑,丢了劳动人民的脸。我覺得有七、八成就是她的本色,她并不覺得丢脸,套用史湘云的活,唯真君子自本色,乡下人不用装风雅。

有三分是故意出丑的,因为她是去求人,如果沒有王熙凤的20两银子,她们娘儿五个就得挨冻受饿,凭着报恩之心配合王熙凤。尽管可笑,但内心却是满满的慈母情怀。

刘姥姥是作者所写的极成功的一个人物,为了儿女,不惜脸面,滴水之恩,湧泉相报,是个劳动者中突出的女姓。

《红楼梦》这本以封建豪门兴衰为背景的小说,为什么要写刘姥姥这样一个乡村老妪?

你好,我是眉画张敞,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红楼梦》中之所以写刘姥姥这样一个人物,是因为作者要以刘姥姥这个人物为线索贯穿全书,让她来见证封建大家族贾府的衰亡史,剖析贾府衰败的原因,同时表达作者天道轮回、因果报应的思想,以及对人情练达、知恩图报的底层劳动人民的赞美。

刘姥姥是全书的一个重要线索,也是曹雪芹浓墨重彩刻画的一个人物。

刘姥姥仅在《红楼梦》回目中就出现了四次:第四回《刘姥姥一进荣国府》;第三十九回《村姥姥是信口开河》;第四十一回《刘姥姥醉卧怡红院》;第113回《忏宿缘凤姐托村妪》。

书中有关刘姥姥的章节远多于主角之外的其他人物,足可见她在《红楼梦》中的重要地位,也足见曹雪芹对这个人物的重视。

曹雪芹在描写封建贵族家庭的小说中插入这样一个人物,还让她进入富丽堂皇、穷奢极欲的大观园,我认为作者既有写作手法上的用意,也有思想表达上的用意。

一、“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楼塌了。”——为了换双眼睛看贾府。

《红楼梦》第二回中《冷子兴演说荣国府》,通过冷子兴之口介绍了荣国府的情况。

冷子兴是个与贾府无甚关系的第三方,冷静客观的介绍,犹如一个画外音。虽说得明白,但都是道听途说,不够生动具体。

要想真正地了解贾府,见证贾府的兴衰,身在贾府之中的人也是看得不够清楚的,这就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通过刘姥姥的眼睛来描述荣国府,是一种“陌生化”,或者叫“奇异化”的写作手法。

它通过视角的转换,语言的变化,改变读者对贾府的审美体验,让我们从全新的角度来认识以往熟悉的事物。

同时,这样一个出身乡土、俚言俚语、上不得台面、没见过世面,与大观园中人物身份、地位迥异的人物出现,也给文章增添了许多趣味。

作者正是通过刘姥姥这样一个没有知识却有见识的农村老太太,来见证贾府的兴衰荣辱。

一进荣国府时,她忍耻乞援、谨小慎微、低眉顺眼,终于建立了与贾府这个大户人家的联系,见识了什么是富贵,见识了贾府的鼎盛时期。只见几个挺胸叠肚指手画脚的人,坐在大板凳上,说东谈西呢。才入堂屋,只闻一阵香扑过来,竟不辨是何气味,身子在云端里一般,满屋中人物都耀眼争光,使人头晕目眩。二进荣国府时,刘姥姥有幸赴了贾府的家宴,参观了省亲别院大观园,见识了豪门的豪奢。她察颜观色,装疯卖傻,取悦了众人,把营销之道演绎得淋漓尽致。但这时贾府外强中干,败相已露。三进荣国府时,宁府已经被抄家,贾母已经过世,王熙凤病入膏盲。这时贾府已经败落,别人避之唯恐不及,她却挺身而出,侠肝义胆,毅然接受了王熙凤的临终托孤,施手相救巧姐。她阐释了“积善纳余庆”的天道,展示了自己知恩图报的人性光辉。

总之 ,作者通过刘姥姥这双眼睛,亲眼见证了贾府的衰亡。通过刘姥姥三次进贾府的经历,道出了“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兴衰规律。

作者通过刘姥姥这样一个人物来刻画这个封建贵胄的兴衰史,也表达了作者“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的历史概叹。

二、“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通过刘姥姥挖掘贾府败落的原因。

贾府为什么由兴盛走向末路?

我们可以通过刘姥姥这个跟贾府没多大关系的外人的眼睛来看个清楚,仔细品读一下刘姥姥的所见所闻,贾府败亡的原因难道不可以略知一二吗?

1.骄奢淫逸

贾府只所以败落,跟贾府的骄奢淫逸的生活不无关系。

别的不说,我们且来看看刘姥姥在贾府中见到的饮食方面的奢侈:

王熙凤喂刘姥姥吃“茄鲞”,说了制作方法:

刘姥姥听了,摇头吐舌说道:“我的佛祖!倒得十来只鸡来配他,怪道这个味儿!”

第三十九回在周瑞家的说起贾府吃螃蟹时,刘姥姥道:

“这样螃蟹,今年就值五分一斤。十斤五钱,五五二两五,三五一十五,再搭上酒菜,一共倒有二十多两银子。阿弥陀佛!这一顿的钱够我们庄家人过一年了。”

家宴上一两银子一个的鸽子蛋,掉到地上,被丫鬟扔掉:

刘姥姥叹道:“一两银子,也没听见响声儿就没了。”

“窥一斑而知全豹”。就只饮食这一点,就足见贾府的奢侈。贾府在修建了大观园掏空家底,入不敷出以后,尚且如此,贾府如此奢靡,败落已成必然。

2.不思进取

贾府不仅生活上奢靡,在这种氛围下,贾府子弟声色犬马,不思进取,安能不败?

在刘姥姥的眼中是怎么看出的?

刘姥姥在大观园中,参观了几位小姐、公子的住室。

刘姥姥误打误撞进了宝玉的住室:

“这是那个小姐的绣房,这样精致?我就象到了天宫里的一样。”

作为贾府的主要继承人,宝玉憎恨仕途经济,住处软玉温香、偎红倚翠,好好一个男儿,住处竟然如小姐的绣房;更不用说贾珍、贾敬、贾琏之流的胡作非为,贾府走向没落也是在所难免。

再来看贾府中小姐的闺房。

刘姥姥到了黛玉的住处:

“这那像个小姐的绣房,竟比那上等的书房还好。”

贾府中的女子不能科举出仕,反而喜欢读书。

到了宝钗的房中,房间如同“雪洞”一般简素,刘姥姥无言以对。因为刘姥姥从宝钗这个房间中看到了一种死寂与凄凉。

通过刘姥姥眼中的三个住处的观察,可以看到贾府出现了严重的阴阳错位:男人不思进取,吃喝玩乐;女人无计可施,内心孤寂。

贾府有如此的子弟和氛围,出路何在?

它只能一天天走向腐朽与糜烂,最终“树倒猢狲散”。

曹雪芹正是通过刘姥姥的眼睛来揭示贾府走向没落的原因。

三、“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红楼梦》是世情小说,写世事洞明之人。

在《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在秦可卿的住室中,见到了一幅对联,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这也是曹雪芹思想观念的写照,曹雪芹的这种观念在刘姥姥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刘姥姥大字不识,没有书本学问,但是她世事洞明,人情练达,以一个乡村老妇的身份,在高门大户的贾府却如鱼得水。她不仅得到了自己想得的利益,而且不猥琐、不自卑、应付自如。

该夸奖时就夸奖,该逗乐时就逗乐。贾母喜欢听古,她就编故事;王熙凤信命理,她就讲破法;大家想讨贾母欢心,她就甘于自黑,结果成为了贾府中受到大多数人欢迎的人物,给贾府带去了少有的欢乐。

精通人情世故的刘姥姥的表演无疑是成功的。刘姥姥这种人情世故,何尝不是一种学问?

很多红学研究者通过分析,夸赞刘姥姥是个出色的营销大师,她的自我营销术堪称教科书。

刘姥姥有着不同凡响的见识,敢想敢为、善于表演、强于沟通、投人所好、察颜观色、随机应变,的确精通于人情世故这本大书。

作者通过对刘姥姥的描写,表达了自己世事洞明、人情练达就是最好的学问与文章的观点。

四、“人生无非是你笑笑别人,别人笑笑你。”——用刘姥姥表达作者对人生荣辱的一种理解。

刘姥姥进大观园,就像花丛中来了一只“母蝗虫”,成了大家取乐的对象。

大家是用看戏、耍猴儿的心态来看刘姥姥的,觉得刘姥姥没见过世面,上不得台面 。刘姥姥活了七十多岁,这一点当然看得明白。

当鸳鸯好心向刘姥姥解释大家为何捉弄她时,刘姥姥说道:

“姑娘说那里话,咱们哄着老太太开个心儿,可有什么恼的!你先嘱咐我,我就明白了,不过大家取个笑儿。我要心里恼,也就不说了。”

既然是来求人,就得放下面子和尊严,你笑任你笑,只要能达到我的目的,我就是那笑到最后的人。

大家在取笑刘姥姥的同时,刘姥姥心中何尝不笑话贾府之人:我编几个瞎话,你们还真信了,连宝玉都要追问那个雪天抽柴的姑娘的结局;我就是来打秋风的,把你们逗乐了,我的目的就达到了。

刘姥姥就像一个唱堂会的艺人,说学逗唱,忙得不亦乐乎,说相声、演小品、讲段子,取悦别人的同时,也拿到了高额的报酬。

王熙凤也捉弄刘姥姥,以达到自己讨好贾母的目的。

其实换个角度想一想,王熙凤其实就是刘姥姥的翻版:大字不识几个,但是能说会道,凭着一张巧嘴讨贾母欢心,以得到自己的现实利益。

所以,她取笑刘姥姥,有什么好笑的呢?大家本质上是一样的啊!

彼此互相笑话,这也一种人格上的平等,就像格言所说:”人生无非就是你笑笑别人,别人再笑笑你。“作者用刘姥姥来表达自己对人生荣辱的这种理解。

五、”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用刘姥姥体现作者因缘果报思想。积善之有,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

贾府是个一等肮脏势利之所。就拿王熙凤来说,她自己也承认自己作恶多端,但是王熙凤不经意间的善举为女儿积下了阴德:

“留馀庆,留馀庆,忽遇恩人;幸娘亲,幸娘亲,各得阴功。”

为人在世,就要多行好事,刻薄、轻贱他人,有时难免会自食其果。

刘姥姥最初生活所迫,被逼无奈到贾府打秋风,仰人鼻息;

到第二回时,已经带上礼物,有了礼尚往来的味道;

到了第三次时,俨然已经成了王熙凤的救世主,还要仰仗这个村妇来救护女儿。

真可谓“风水轮流转,世事好轮回“。

尖酸刻薄的林妹妹不喜欢粗俗的刘姥姥,戏称她为“母蝗虫”。

可惜她这棵“阆苑仙葩”终究难敌风刀霜剑,悲惨早亡;而“母蝗虫”刘姥姥却经秋历冬,顽强生存,并焕发出勃勃的生机。

妙玉气质如兰,才华比仙。她对刘姥姥嫌弃得不得了,刘姥姥用了一次的杯子就弃之不用。

谁料想“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这个最高洁的无暇白玉,最后却流落到人间最肮脏丑恶的风尘之所。

刘姥姥朴实而顽强地生长着,她有着一颗善良的心,知恩图报、世事通达、心胸开阔,最后的结局远远好过那些嫌弃她的人。

作者通过刘姥姥表现了因缘果报、天道轮回的观念。

六、“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表达对底层劳动人民高尚品质的赞美。

巧姐的名字正是刘姥姥在二进贾府时给起的,在巧姐的判词中,有“偶因济村妇,巧得遇恩人”句。

王熙凤当年耻高气扬的施舍,却不经意间得到了最大的回馈。

刘姥姥因得到贾府的资助实现小康,最终又变卖家产救回恩人的女儿,成了知恩图报的典范,刘姥姥的善举也得到人们广泛的称颂。

反而是那些依附贾府的势利小人,在贾家势败之后,趁火打劫。

这也正如巧姐的红楼梦曲中所说:

“劝人生,济困扶穷,休似俺那爱银钱、忘骨肉的狠舅奸兄。”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正是用这样一个粗俗的、贫困的乡村老妇的形象告诉人们要积德行善,并与那些所谓的上等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穷人未必穷生奸计,富人未必就一定道德高尚,倒是那些最底层的劳动人民,有时反而能迸发出最闪亮的人性的光辉。

总之,刘姥姥是曹雪芹浓墨重彩表现的一个人物,也是曹雪芹十分赞赏的一个人物,她是《红楼梦》中的一个线索,作者要通过她来见证贾府的兴衰荣辱,表达对人情练达、知恩图报的底层百姓的赞美,同时表达作者天道轮回、因缘果报的思想。

《红楼梦》这本以封建豪门兴衰为背景的小说,为什么要写刘姥姥这样一个乡村老妪?

《红楼梦》这部鸿篇巨著,以国公府贾家这个豪门贵族的兴衰为主线,写尽了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的悲欢离合。在花团锦簇的贵族生活中,作者却浓墨重彩地写了一个异类----村妪刘姥姥。

作者对刘姥姥非常重视,前八十回刘姥姥上了三次回目:第六回“刘姥姥一进荣国府”,第三十九回,“村姥姥是信口开河”,第四十一回,“怡红院劫遇母蝗虫”。作者为何在小说中安排这样一个人物呢?我认为作者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用意:

一,以冷眼旁观人的身份见证贾家的兴衰

曹雪芹的前八十回书中,刘姥姥两进荣国府,从巧姐的判词中,我们可以知道刘姥姥还会三进荣国府。刘姥姥虽然是乡野村妪,却有大智慧,是书中极其重要的一条副线。她三次进贾府,贯穿全书,见证了贾家从兴到衰的全过程。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荣国府贾府权势富贵正盛。

刘姥姥第一次去贾府是打抽丰的。刘姥姥的女婿王狗儿,因为经济困难,没有准备过冬的东西,自己没有本事,却向妻子寻衅滋事。刘姥姥出主意到荣国府去求王夫人。原来王狗儿祖上和王家连过宗的,刘姥姥去过王家,和王夫人有过一面之缘。

未进府门,荣国府的富贵权势已窥见一斑。刘姥姥来到宁荣街,荣国府门前是“簇簇轿马”,门口的仆人是“挺胸叠肚指手画脚”。刘姥姥找周瑞的家,“绕”到后门上。曹雪芹无一处多余的笔墨,此处几笔,先点出了贾家府邸之大,占了一条街,到后门要绕过去;权势之盛,来往人多,停着众多轿马,荣国府仆人姿态倨傲。

刘姥姥找周瑞家的帮忙领她进府见王夫人,因为当年周瑞买地的时候,曾经请狗儿帮过忙。周瑞只是荣国府的一个下人,却可以自己买地,而且他家有自己的丫头,反衬出主子会有多么富贵了。

刘姥姥把平儿误认做王熙凤,因为平儿“遍身绫罗,插金带银”,一个丫头已经这么体面,可想而知,王熙凤的穿戴会如何的奢华。

待刘姥姥进了王熙凤的正房,见到的摆设更是奢侈珍贵:

上了正房台矶,小丫头打起猩红毡帘,才入堂屋,只闻一阵香扑了脸来,竟不辨是何气味,身子如在云端里一般。满屋中之物都耀眼争光的,使人头悬目眩。刘姥姥此时惟点头咂嘴念佛而已。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满眼见到的就是“富贵”二字。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荣国府正处于“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盛况。

刘姥姥带了瓜果菜蔬再次来到荣国府答谢凤姐。没想到合了贾母的缘法。贾母留下刘姥姥宴饮,带她游历大观园。刘姥姥进一步见识了荣国府的富贵。

刚来到荣国府,她就听到姑娘们在摆螃蟹宴,这一顿宴席的花费够刘姥姥一家人一年的生活费了。接下来繁琐奢侈的茄鲞,一两银子一个的鸽子蛋,象牙镶金的筷子,乌木镶银的筷子,黄杨根整抠的十个大套杯,无不令刘姥姥大开眼界。而她误入怡红院,又见证了怡红院的富丽,她说就象到了天宫里的一样。

刘姥姥感慨:

虽住了两三天,日子却不多,把古往今来没见过的,没吃过的,没听见过的,都经验了。

对刘姥姥而言,大观园就是画里的世界,想象中的天宫。

刘姥姥三进荣国府,贾家已经家散人亡各奔腾了。

非常可惜,曹雪芹八十回后书稿的迷失,我们看不到刘姥姥第三次来贾府的情形。本人不太认同通行本《红楼梦》关于刘姥姥三进荣国府的描述。

根据脂批线索、故事情节的流动和巧姐判词,我们可以推断,刘姥姥三进荣国府时,贾家已经获罪被抄家。巧姐被“狠舅奸兄”卖掉,刘姥姥设法搭救她。

刘姥姥一双眼,见证了贾府的一部兴衰史。

二,刘姥姥和王熙凤母女关系密切,借刘姥姥侧面塑造王熙凤的人物形象,并为巧姐的命运结局设了伏线。

第六回回首脂批点明了作者写刘姥姥进荣国府的用意,是为了给凤姐作传:

此回借刘妪,却是写阿凤正传,并非泛文,且伏“二进”“三进”及巧姐之归着。

作者通过刘姥姥,从侧面丰满了王熙凤的形象。刘姥姥未见凤姐之前,通过周瑞家的议论,初步显现凤姐精明能干的形象:

周瑞家的听了道:“我的姥姥,告诉不得你呢。这位凤姑娘年纪虽小,行事却比世人都大呢。如今出挑的美人一样的模样儿,少说些有一万个心眼子。再要赌口齿,十个会说话的男人也说他不过。回来你见了就信了。就只一件,待下人未免太严些个。”

刘姥姥终于见到了王熙凤,你看王熙凤是怎样的?文中写:

(王熙凤)端端正正坐在那里,手内拿着小铜火箸儿拨手炉内的灰。平儿站在炕沿边,捧着小小的一个填漆茶盘,盘内一个小盖钟。凤姐也不接茶,也不抬头,只管拨手炉内的灰,慢慢的问道:“怎么还不请进来?”一面说,一面抬身要茶时,只见周瑞家的已带了两个人在地下站着呢。这才忙欲起身,犹未起身,满面春风的问好,又嗔周瑞家的不早说。

这段描写传神地写出了凤姐的身份矜贵,对待穷亲戚的倨傲,为人的八面玲珑。凤姐故意“不接茶”,“不抬头”,“慢慢的问”,先给刘姥姥造成紧张气氛,然后又“忙欲起身,犹未起身”,故意嗔怪周瑞家的,这样一来,既不必和穷亲戚见礼,又没失了礼数,真是狡黠。

周瑞家的说王熙凤的口齿,十个会说话的男人也说不过她。凤姐确实太会说话了。王熙凤给了刘姥姥二十两银子。她说那二十两银子是太太给丫头们做衣服的,还没来得及给她们做衣服呢!你先拿去吧。这样王熙凤既打发了刘姥姥,又可以防止她再来打抽丰。

刘姥姥与王熙凤的女儿巧姐命运密切相关。刘姥姥二进荣国府就是为日后贾府败落巧姐被救埋下伏笔。巧姐的判词和“红楼梦曲”都有提及。

巧姐的判词:

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

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

巧姐“红楼梦曲”:

留余庆,留余庆,忽遇恩人;幸娘亲,幸娘亲,积得陰功。劝人生,济困扶穷,休似俺那爱银钱忘骨肉的狠舅奸兄!正是乘除加减,上有苍穹。

巧姐的名字是刘姥姥取的,刘姥姥说将来必定是遇难成祥,逢凶化吉,全从这“巧”字上来。结果一语成谶,后来巧姐被卖,果然遇难成祥,“巧得遇恩人”,被刘姥姥救了。王熙凤对刘姥姥的帮助,种了“善”的因,女儿得了“善”的果。

三,乡野村妪和道貌岸然的假道学的对比。

刘姥姥对王熙凤知恩图报,因为受到过王熙凤的接济,在她女儿落难时出手搭救。而书中另一个人,对恩人的女儿却袖手旁观,不肯施以援手,他就是贾雨村。

贾雨村得甄士隐的资助才得以进京赶考,才能得中进士。可以说,他一生的富贵追根溯源,皆来自于甄士隐。但当甄士隐的女儿被薛蟠买走时,他本来有机会报恩,可以很容易就能搭救她,却为了巴结金陵四大家族而置之不理,任由香菱陷入火坑。

仗义多为屠狗辈,贾雨村这个饱读圣贤书的人竟然比不上一个区区村妪,太具有讽刺意味了。

四,借刘姥姥的一双新奇的眼睛,导引读者来看大观园。

曹雪芹文笔灵活,一座大观园岂能流水账一般的介绍?“大观园试才题对额”对大观园的一部分居所、景观做了介绍。刘姥姥二进荣国府,贾母领着刘姥姥都见识见识,这样就换了一个角度,借刘姥姥的眼光和活动进一步写出了大观园之大、之豪华、之美丽。刘姥姥醉卧怡红院,对怡红院的内部做了详细描摹。这次还到了好几个贾政当初没有去过的地方,这样就把大观园更加全面地介绍出来了。

作者从刘姥姥的角度对大观园做了概括:

我们乡下人到了年下,都上城来买画儿贴。时常闲了,大家都说,怎么得也到画儿上去逛逛。想着那个画儿也不过是假的,那里有这个真地方呢。谁知我今儿进这园里一瞧,竟比那画儿还强十倍。怎么得有人也照着这个园子画一张,我带了家去,给他们见见,死了也得好处。”

五,从文学创作角度来说,刘姥姥的出现增加了小说的趣味性。

荣国府礼教森严,府里的人规行矩步,在故事创作上容易重复。这时在高门贵族中,来了一个乡野之人,带来别样的村野风光,必定会新鲜有趣。第六回眉批写:自“红楼梦”一回至此,则珍馐中之虀耳,好看煞!将刘姥姥比作了调节口味的虀菜。

刘姥姥在酒宴的趣事趣话令人喷饭,给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大观园小姐带来了欢乐。

而刘姥姥游大观园,又带出黛玉的“雅谬”。她打趣宝玉:“依我说,还不如弄一捆柴火,雪下抽柴,还更有趣儿呢”;讽刺刘姥姥的舞姿道“当日圣乐一奏,百兽率舞。如今才一牛耳”;调侃刘姥姥为“母蝗虫”。黛玉让大家又乐了一把:“说着,大家都笑起来”,“众人听了,都拍手笑个不住”,“众人听了,又都笑起来”,“探春‘嗳’了一声,笑个不住”。将此段与前文“老刘老刘”对看,前后恰好相映成趣。

结语

刘姥姥的出现,使《红楼梦》更立体,内容更全面。所以脂批说她是“必不可少之人”。

《红楼梦》这本以封建豪门兴衰为背景的小说,为什么要写刘姥姥这样一个乡村老妪?

熟悉《红楼梦》的朋友, 肯定不会忘记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桥段。那个到处充满新奇玩意的大观园,真是让乡下来的刘姥姥大开了眼界。刘姥姥进大观园,一句讽刺没见过世面,尽出洋相的歇后语,展示了刘姥姥与大观园里豪门贵妇人的格格不入。 《红楼梦》里,曹雪芹为什么要写刘姥姥这么一个乡村老妪呢?我以为,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线索需要。情节推进中,具有穿针引线的作用。在刘姥姥这个人物出场前,曹雪芹自己曾说:按荣国府一寨算起来,人口虽不多,但也有三四百人丁;事虽不多,但每天都有一 二十件。人事庞杂,没得头绪,不知从哪里下笔好,正考虑该从那一件 事,或那一个人写起的时候,恰好与荣府略有些瓜葛的刘姥姥从千里之外,来到荣府中,因此便就从荣府开始说,到也是头绪。”说明写刘姥姥,是为了将荣府中十分繁杂的人和 事理出个头绪来。

二, 反衬。在红楼梦中,大多是公子哥儿,太太小姐们的文雅谈吐,或吟诗作对,或射覆猜谜,多了刘姥姥的俗,更反衬出公子小姐的雅。雅俗相映,彼此新奇,情节也因此而更增趣味。

三,人物的多样化需要。大观园虽说象个世外桃源,但作者意在将其浓缩成一个小社会。作者在书中的人物有王公,太监,权臣;有公子小姐,丫鬟小厮;有仆妇工匠,尼姑道婆。甚至还包括梨香院的妓女等各色市井人物。这样的家庭,有了一个占老百姓中最大多数的农民——刘姥姥,人物的代表性就齐全了。这也更便于作者写自己熟悉的农村生活。

四,见证贾府兴衰荣辱的全过程。书中共写了她“三进”荣国府。一进”着重表现她忍耻乞援时的可怜和凤姐“得意时的接济”;二进通过游园,品茶,设宴,取笑等情节,展开贫富生活的强烈对比,感受,以及荣府的豪华。没有刘姥姥这一切不可能体现得如此淋漓尽致。三进是在贾府事败之后,刘姥姥不惜卖掉家里的所有值钱的东西,去救凤姐的女儿巧姐,突出了刘姥姥善良淳朴,重情重义。正是因为刘姥姥的出现,才让王熙凤认识到自己的过错,认识到世上还有这么善良的人。

总之,刘姥姥虽然在红楼梦中的地位最为卑微,但在全书中不可或缺,正是因为她的不懂排场和讲究,反衬了豪门中的奢华;因为她的三进荣府,目睹了封建家族的兴盛和衰落;同样,因为她的淳朴和善良,让读者看到了人性的光辉!曹雪芹的一支笔变幻无穷,腕力千钧!研究红学的人如过江之鲫,其专著也汗牛充栋。这里只是个人体会,仅供一笑。

曹雪芹(约1715年5月28日—约1763年2月12日),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作者。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