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雯是老祖宗赐给宝玉的,老祖宗对晴雯之死,为何没发表意见?
晴雯是老祖宗赐给宝玉的,老祖宗对晴雯之死,为何没发表意见?
都说晴为黛影,晴雯原是老祖宗身边的人,后赐给宝玉,宝玉是老祖宗的心头肉,把晴雯赐给宝玉老祖宗也是看好晴雯的,将来是有意属晴雯做宝玉姨娘。但到最后从黛玉就可以看出,老祖宗对于自己的亲外甥女的婚事都无能为力,至于晴雯更是想而不能了,老祖宗为何对晴雯之死没有发表意见?我想老祖宗是有着她的无奈和苦衷,同时也有着她处事的智慧。
第一,贾母年世以高,贾府以走下坡路,贾母权力被驾空
贾母一直支持宝黛姻缘,但到最后,贾母无能为力,她心里明白,对这一切已经无力回天,为了家族利益,迫不得已使宝玉娶了宝钗,从这件事的结果可以看出,王夫人和贾母之间的暗暗较近,最终王夫人是赢方,宝黛无望,晴雯就更不用说了,王夫人历来不喜晴雯,在第七十四回中,王夫人痛骂晴雯是狐狸精,此时的王夫人已不在把贾母放在眼中,要知道晴雯原是老祖宗屋里的人,可见王夫人行事底气十足,贾母已经没有能力去保护她所赏识之人,而晴雯也没有向老祖宗求救,晴雯是一个聪慧之人,她知道自己被人暗算,有她骨子里的尊严和傲气,也不想为难老祖宗。
第二,贾母明白,失去晴雯只是一个丫鬟,她和王夫人的关系远比晴雯重要
在那样的一个封建时代,晴雯在好也只是一个丫鬟,甚至可以当成是一件物品买卖,贾母虽有平等意识,但她历经过大事大非的她,此刻懂得顺应形式的变化,坦然的接受现实。贾母和王夫人的关系虽说明面上过得去,但实际上她们的婆媳关系一直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在家族日渐没落的情况下,她不想与王夫人再生是非。当然此时的王夫人已是掌握了实权,她赶走晴雯要是在之前,她断然是不敢的,这明显是对老祖宗权威的挑战。
第三, 贾母到最后对于晴雯之事她是有指责王夫人的
到最后,贾母当然是要听听王夫人对晴雯之事的解释,王夫人当然不敢说出晴雯被赶走的真相,而是以晴雯得了痨病才被赶走的,这显然是王夫人的欲加之罪,这次贾母就直接回击了:我看晴雯那丫头甚好,将来只她能给宝玉使唤。从这次回击中我们可以看出,其实贾母是有发表其意见的。只是为了大局,她选择了让这件事睁只眼毕之眼的过去。当然如日中天的贾母时代也已经过去了。
贾母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什么风浪她没有见过呢?即使最后贾府的衰落,在贾母心里,也跟明镜似的清楚,对于晴雯之事她也跟明镜似的清楚,很多事情已是情不由衷了。正如红楼梦最后的结局,谁又能阻止,谁又能控制呢?形势所驱,无能为力而已。
晴雯是老祖宗赐给宝玉的,老祖宗对晴雯之死,为何没发表意见?
大家好,我是醉吟扶夷!《红楼梦》书中贾母甚是宠爱孙子贾宝玉,曾将自己调教的两个丫鬟分派到他房中,一个袭人,一个晴雯;但值得注意的是,袭人通过努力最终成为贾宝玉的姨娘,而晴雯却被贾宝玉的母亲王夫人赶出贾府病死;那么,对于晴雯的死,贾母是不是没有发表过任何意见呢?
答案是否定的。
贾母对晴雯之死有发表过意见,但这意见仅限于在言语上敲打儿媳王夫人几句;荣国府的管家娘子林之孝家的曾教训贾宝玉,批评他不能直呼袭人晴雯的名字,那是对老太太的不尊重;同理,晴雯是贾母派去服侍贾宝玉的人,如今被逼死,原凶王夫人自然也不能含混而过,必得给晴雯的原主人贾母一个交待;因此,王夫人找了个贾母心情大好的时机,又编了一大篇不利于晴雯的话,向贾母汇报了赶走晴雯的事情;对于王夫人的说辞,贾母是如何表态的呢?
从贾母上面的一段话可以看出来,贾母的意思有三层:
第一层:晴雯是我亲手调教出来的人,是个什么性格我难道不清楚?
第二层:晴雯是我预备给宝玉做妾的,你怎么就擅自动了她呢?
第三层:难道真的是晴雯变坏了吗?还是你故意在蒙骗我呢?
小结:贾母的短短几句话,看似说得和缓,却是绵里藏针;这正是贾母这个在内宅里斗了一辈子该有的高手风范;反观王夫人,为了回答贾母的问题,不得已又扯出一大堆烂理由来搪塞,却在不知不觉中暴露出了自己的真实意图;贾母和王夫人的这一场婆媳交锋,贾母已然占据了制高点。
贾母对晴雯的死也深感惋惜,但晴雯已死,大局已定,贾母也无力回天;贾母鲜少夸人,贾府丫鬟里头得过她夸奖的可谓是凤毛麟角;但是,在这段话里,贾母却难得地对晴雯作出了相当高的评价,一句“这些丫头的模样爽利言谈针线多不及他”,便将贾母看重晴雯之心写得清楚明白。
只可惜王夫人“先斩后奏”,待到晴雯死后才把这个消息汇报给贾母;贾母收到消息的时候,晴雯早已烧成了一把灰,贾母纵有一万个怜惜晴雯之心,也不能把将她复原成原来那个灵巧又娇俏的小丫头了!
晴雯的死影响不到贾母的核心利益,她还没有重要到贾母为她与儿媳翻脸的地步。虽然贾母已然占据了制高点,虽然她一眼就看穿了王夫人的盘算,却并没有揭破王夫人的意图;相反地,贾母还为她留了余地。
仅凭这一点就可以看出,贾母心里确实不痛快,但是她选择了忍耐!
在贾母的心目中,晴雯大概像是一只特别喜爱的茶杯;但某一天王夫人假意失手将这茶杯打碎了,贾母会为了一个茶杯去和王夫人翻脸吗?
答案是不会。
茶杯碎了,会有新的茶杯换上;晴雯死了,也仍会有新的丫鬟补上;这点损失,确切地说起来,对贾母实在算不上是损失。
总结:晴雯的判词是“心比天高,身为下贱”,一个下贱丫鬟的死,对于高高在上的国公府的老太君贾母来说,只是湍急的河流中被石头激起的一个小水花,“噗通”一声没了身影;虽然我们为了晴雯的死痛心万分,却不能指望贾母为晴雯之死伤心,更不能指望她向王夫人讨一个公道,那简直是个笑话;这,只不过是《红楼梦》为我们揭露的一个真实的封建社会阶级压迫的小小缩影罢了!晴雯是老祖宗赐给宝玉的,老祖宗对晴雯之死,为何没发表意见?
贾母和王夫人的矛盾内里早就波涛暗涌,表面上却婆贤媳孝风平浪静。晴雯之死把矛盾推到了台面上来。这矛盾就是宝玉妻子的人选。
贾母是木石前盟的坚定支持者而王夫人满意金玉良缘。
对于晴雯之死,贾母当然会发作:
1.晴雯是贾母给宝玉的,王夫人赶走她,明显是针对自己。
2.这件事如果处理不好,会影响到宝黛这两个贾母心中最重要的人。
3.荣国府的大权,贾母一定要握在自己的手里,王夫人这么做,也是在挑战贾母的权威!
只是当时时机不好:
1.抄捡大观园这件事,表面上是邢夫人对王夫人发难,但实际上是贾赦、贾政两房的权力之争。这件事需要被贾母压下去,因此晴雯的事只能先放下。
2.贾母并不想改变荣国府二房当家的格局,她同王夫人不宜撕破脸皮。
3.王夫人便往贾母处来省晨,见贾母喜欢,便趁便回道:
……宝玉屋里有个晴雯,那个丫头也大了,而且一年之间,病不离身,我常见他比别人分外淘气,也懒,前日又病倒了十几天,叫大夫瞧,说是女儿痨……
王夫人说晴雯得的是传染病,贾母也不宜马上同她撕破脸,就只能先放下。
4.贾母沒那么好哄骗,那时贾母应该知道晴雯已经死了。那么这件事就可以慢慢处理。
对于这件事,贾母是发表了意见的:
"……但晴雯那丫头我看他甚好,怎么就这样起来。我的意思这些丫头的模样爽利言谈针线多不及他,将来只他还可以给宝玉使唤得。谁知变了……”
1.贾母公开地赞扬晴雯,直接回击了王夫人说晴雯淘气和懒。此前因为贾赦要鸳鸯,贾母痛斥了邢夫人,此时她不便再斥责王夫人。
2.此时贾母公开了晴雯是她给贾宝玉的房里人,就是把攻击的矛头直指袭人。这时她等于直接否认了袭人这准姨娘的身份。
3.王夫人选择撵走晴雯,贾母的气就撒到袭人这个叛徒身上。王夫人提拔袭人为准姨娘,到贾母这里就只提晴雯,完全否认袭人的存在。
4.贾母的反击首先就是会针对袭人。晴雯被撵,那么袭人也会被撵出去。等待袭人的不会是什么美好的未来。判词上写她嫁给蒋玉涵,这琪官是什么人?是贾府下三等的奴才都看不起的戏子。
小结:贾母和王夫人斗法,却从不放明面,只在暗里。于是丫鬟就无辜地成了牺牲品,王夫人撵了晴雯,贾母就直指袭人。可怜的丫鬟成为贵妇间权力争斗的炮灰。晴雯是老祖宗赐给宝玉的,老祖宗对晴雯之死,为何没发表意见?
自从王夫人抄件大观园后她一改往日和善的形象,不仅清查了大观园,她还顺带清查了怡红院,她把宝玉身边她看不顺眼的女孩子全部赶走了,而且还不给晴雯任何辩解的机会直接把还在生病的她撵出了大观园。
王夫人撵走晴雯之后还假装去给贾母解释,晴雯本是贾母送给宝玉的人,如今晴雯已经被撵走了,贾母并不是没有发表意见,而是王夫人已经给晴雯定了罪名,贾母已经没有办法再救晴雯了。
第一,贾母也跟王夫人力挽狂澜,可是事情已经成了定局对于王夫人突然撵走晴雯的事,贾母不知道,当王夫人来回禀的时候,晴雯已经被撵出去多时了,贾母也为晴雯辩护,在她看来晴雯比王夫人看中的袭人好很多倍,将来她是打算把晴雯留给宝玉做妾的。可是现在晴雯就这样不明不白的撵出了,王夫人势必要给出一个解释。
王夫人给贾母的解释是“女儿痨,所以我就赶着叫他下去了。若养好了也不用叫他进来,就赏他家配人去也罢了”,王夫人强调了两点,其一晴雯得了肺痨,这是一个很难治好的病,其实晴雯并没有得这个病,王夫人为了避免贾母说出等晴雯治好了病再回来的话,于是她立马跟上一句她已经赏了晴雯的家人让晴雯去自行婚嫁了,那么晴雯就再也回不来了。
其实对于这两点,贾母也做了反驳,宝玉身边的人虽然多,可是晴雯却是众人中模样爽利、言谈和针线都最好的一个,贾母挑中她是她却是有这个能力在宝玉身边为他所用的人,可是王夫人却说晴雯变了,她看中的人是袭人,如今她已经坐定了这件事,晴雯必须走,袭人早已经是准姨娘的候选人了。
第二,王夫人对晴雯的讨厌很深,贾母不好再把她放在宝玉身边王夫人对晴雯的偏见特别深,王夫人觉得晴雯是一个会带坏宝玉的人,通过她看到的一些片面和听听到贾府里的那些老嬷嬷告晴雯的黑状,可以于是她就信以为真对晴雯的看法很不好。而且她恐怕也害怕将来晴雯会变成赵姨娘的样子,对儿子的婚姻产生影响,所以不管怎么她都不愿意晴雯再待在宝玉身边。
这一番话下来,贾母如何不知道王夫人的意思。贾母是可以把晴雯调回来,可是当初她想要让晴雯做但就是宝玉的小妾,可是如今王夫人把这条路给堵死了。即便贾母可以让晴雯照旧在宝玉身边当差,但是王夫人一定会明里暗里给晴雯找很多的麻烦,这样晴雯在贾府也留不下来。
晴雯的年纪也大了,贾母身边并没有合适的人选可以安排晴雯的婚姻大事,所以既然王夫人已经做主放了晴雯,那么就顺手推舟了。
第三,晴雯生病大限将至,即便回到大观园也于事无补了除却外在的原因的考量,其实晴雯自身的身体也不好,她这一次的病本不是大病,可是在大观园还没有得到好好的治疗,回到家中哥哥嫂嫂也对他不管不顾还给她气受,她的病就愈发的严重了。
宝玉去看她的时候,她已经快要大限将至了,所以她才会把压抑在心里多年未说的爱意告诉宝玉,她好后悔痴心傻意的盼着却没有早做打算导致镜花水月一场空的遗憾。晴雯对宝玉是真心实意的爱,只是她后悔自己没有机会陪在他身边。
晴雯的身体状况,也是贾母不能为她争取的一个重要原因,她身体不好回到大观园也咩有办法干活还是会被撵出来,每个人的生活从来都是不容易的。
作者:十一,欢迎关注:小说红楼,一起找寻红楼梦中有趣的人和事儿!
晴雯是老祖宗赐给宝玉的,老祖宗对晴雯之死,为何没发表意见?
我是妮言妮言,关于这个问题,我来发表一点拙见:
1、源于古时候丫鬟买卖的凄惨制度。
贾母虽然喜欢晴雯,但是晴雯毕竟是丫鬟身份,丫鬟对比贾府这种贵族之家,就是一个“玩意儿”,一件可以花几两银子买卖的商品。贾母不会为了一个丫鬟而去干涉王夫人的管理。加之王夫人已经告知贾母,晴雯得了“女儿痨”,等于说这个丫鬟已经得了传染病,她的使用价值已经没有了。虽然说起来,比较残忍,但当时的制度就是这么无情。
比如:当王熙凤因为贾琏和鲍二家的鬼混,没人撒气,却把平儿给打了。贾母说:“平儿这丫头,一向挺好的,怎么现在也变了。”幸亏有尤氏为平儿澄清,否则,平儿被王熙凤夫妻或打或卖,贾母也是不会干涉的。
2、源于贵族世家的管理制度。
贾母虽然是贾府的最高权力拥有者,但是毕竟年事已高,已经退居二线,不参与主要管理工作了。当前的管家人是王夫人,而王夫人又把管理权给了贾琏和王熙凤夫妻俩。因此,丫鬟之类奴才的人事变动,贾母自然不会参与。
3、源于晴雯自身孤傲的性格。
晴雯做了宝玉的丫鬟后,一心只围绕着宝玉转,加之性格孤傲和贾母的互动几乎为零。虽然晴雯说自己闲下来还要做贾母房里的女红,但实际上离开贾母后,她也没有和贾母有过亲近。如果她经常到贾母那里走动走动,能让贾母像离不开鸳鸯一样离不开晴雯,那时,贾母才有可能对晴雯施以援手。所谓“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未为晚已。当晴雯的大祸来临时,已经没有人能救她了。
晴雯是老祖宗赐给宝玉的,老祖宗对晴雯之死,为何没发表意见?
在《红楼梦》第七十七回,王夫人听信了谗言命人将病了四五天的晴雯拖下床,撵了出去。但是到了第七十八早上请安时王夫人是凑了三件事一起才来回禀贾母:其一,晴雯因病且平日懒,事发紧急叫她回去养病;其二,考虑到戏子会多嘴混说会连累到姑娘们的名声,放了出去;其三,宝玉因在贾政赏桂花时的表现突出被夸奖。
在王夫人回禀时,贾母只是听到晴雯病了,回去养病,且因平时表现不佳,可能没有再回来的希望了,但是晴雯的死讯还没有传到她耳朵里,贾母并不知道,又何来发表意见一说呢?
晴雯之死,这个时候宝玉才知道,只因他晨省问安之后心里记挂特地叫人来问时方才知晓,但是他也万万不会特地将这个消息带去给贾母,他没有这个胆子。
贾母人到暮年,喜欢听好话,所以很多信息不会传到她耳朵里贾母年事已高,又是贾府里面最年迈的长辈,众人都是敬着,捧着。所以在贾母的大房门槛上,会有一道人为的屏障,隔绝一些消极的,末流的信息,以免让暮年的贾母心里不痛快。
首先,晴雯这件事情上,王夫人是有了好消息才敢来贾母处回禀,重点就是贾政夸奖了宝玉,加上这是难得的夸赞,尤为可贵。所以经过王夫人短暂的分析宝玉房中丫头姨娘等人的安排,晴雯和袭人的对比之后,话题一转就到赞扬这里,果然贾母听了非常高兴,其他事情都抛之脑后了。
其次,很多时候王夫人等对于不好的事情都不敢惊动贾母。别说不知道晴雯已死,就是事后王夫人知道了也万万不会告知。因为暮年之人最怕见到死亡之事,徒增伤感。好比迎春在夫家过的非常悲惨,回来哭诉,王夫人都不敢告诉贾母,怕她伤心,所以作为一个媳妇更不该给婆婆添堵。加上晴雯又是被王夫人撵出去病逝的,这个消息就更不可能传出来让贾母知道了,不然会被认为又像金钏儿的事件一样,间接导致丫头死亡,不是诗礼大家管理掌权之人的做法。不但贾母不能知道,贾政听了也会有异议,所以,这个消息必定是会封锁的。
最后,由于上头善于封锁消息,晴雯已死,众婆子称愿,宝玉纵然有再多情绪,也什么都做不了,更不可能在贾母面前多嘴提一句,只能私自缅怀。那么贾母对于这一事件便无任何意见可发表。
贾母年老糊涂,容易偏听偏信另一方面,贾母站在贾府的最顶端,就算她能看得多,看得远,但是不可能看得细,看得真。这就导致,她必须会听信旁人的话,而贾母对于一些事件的看法,会发表什么意见,也取决于是什么样的人来在她面前引导。
有人劝解,以至于没有冤枉别人的事件:
比如,有一次家宴,众人都在跟前,单单没有看到袭人在宝玉跟前服侍,贾母就说袭人这丫头懒了,原先看着还好。凤姐听了,连忙说袭人因有热孝,加之又要看屋子放心不下,各色都打点齐备,替她讲了一车好话,贾母又欢喜起来,觉得袭人还是那个袭人。
比如:有一次王熙凤和贾琏两口子闹,拿平儿撒气,贾母以为平儿从中有不好的影响便说说:“平儿这丫头,一向挺好的,怎么现在也变了。”还好有尤氏为平儿说话,说她不过是夹在中间受气,贾母才知道平儿有委屈,原来是忠心为主的。
被人糊弄的事件:王熙凤刚开始带了尤二姐进贾府拜见了贾母时,贾母非常喜欢她,认为这是个齐整孩子,看着比王熙凤还好。但是后面由于秋桐的多次挑唆,说尤二姐善妒,会咒人,贾母就信了,以为她真的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人。贾母便不再喜欢尤二姐,变得非常冷淡,这一冷淡,众人见风使舵,就更加不喜欢她,王熙凤就更随意得将她作践至死。
由此可见,贾母很多时候并不客观,属于难得糊涂的状态,只要不是违背原则,不涉及到家族的核心利益,她便乐得享受。身边的王夫人或者其他什么人说什么,她就容易轻信什么,背后有没有猫腻,她不管,更不会去做真实的调查。所以只要众人都在贾母面前说晴雯是个不好的,妖魅惑主的,原来尚且极好,只是后面越走越偏,贾母就必定会信,那贾母这个意见就毫无价值可言,人云亦云而已。
好在,贾母身边的鸳鸯是个忠心可靠的,也不会随便进谗言。不然,如果有小人总是利用贾母这个拥有无上权力却又年迈有些昏聩的大家长做坏事,那贾府就更岌岌可危了。
总之:贾母对于晴雯之死,并没有发表意见的空间,她并不知道这个自己原先那么喜欢,放在宝玉房里的那么聪明伶俐的丫头已经被折磨致死。就算事后从王夫人以外别的地方意外地知道了,以她当时的状态和糊涂劲儿,立马会有一堆人来劝解,来宽慰,又会被三三言两语引到别的事情上去,很快她就会忘记一条新鲜生命的消逝。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