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为什么不流行按辈分取名了?

答案可能比你想象的还要残酷,我一直生活在农村这件事情,我非常的有发言权。

我先来说一下我的亲身经历,因为按照辈分来说的话,我这个辈分中间这个字是国。

我小的时候就隐隐约约之间听到过我父母为了给我起一个好听的名字,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

当时我还非常感动,以至于我今天再次跟我父母确认这件事情的时候,父母听了却开心不起来。

他们告诉了我一件残酷的事实,那个时候我就明白了,按照辈分取名字,这件事听起来非常的浪漫,但是实际操作的过程当中会有各种各样的约束条件以及让人身心俱疲的累。

今天我还单独给我母亲打了个电话,因为当时我就记得我们村子里面取名字就是按照辈分来取名字的。

按照我这个辈分来算的话,我这个名字应该比较好起,但是我父母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给我起名字,我还满怀期待地问着父母,花了那么长时间给我起名字,是不是准备对我未来的发展大展宏图很有信心?

同时也希望能够有一个好听的名字,然后让我在接下来做人做事的过程当中能够挺起胸膛。

父母听了之后赶紧摆手说:“你可别听他们瞎说,给你起名字用了一年时间,是因为咱们没文化。”

当时我就听懵了,我说:“起个名字还要什么文化,你如果实在没文化,你随便起一个名字,张三李四王老五,随便一个名字都可以啊,甚至你不要我的本家姓氏也可以啊。”

这个时候我母亲说了,事情没有我想的那么简单,因为按照我们村子里的规则,现在已经没有规则了,我们这一个分支或者这一个家族起名字中间是有辈分的。

按照这个辈分起名字,那么就意味着你的名字当中三个字有两个字不是由你来决定的,也就是最开始那个姓氏是由父亲决定的,而中间这个辈分又是家族里面的族长决定的,那么除了这两个字之外,就只剩下最后一个字是你能够决定的。

但是大家也都知道那个时候对于普遍文化水平不高,而且能够想起来的好听的名字基本上没有几个,也就那么三两个或者说10来个50个都算是保守估计的了。

而且我们村子又是一个人口大村,将近有个四五千人的大村子,就这么一个村子里面很容易起重名。

如果说没有中间这个辈分,其实你起什么名字都行,因为没有中间这个辈分,只有一个姓氏的话,选择权会多一些。

但是村子里面非得要求按照辈分来起名字,那按照辈分来起名字的话,中间这个字定下来了,最后这个字距离左右横跳。

最开始的时候我母亲给我起了有将近6个名字,结果这6个名字当中有4个名字和家族里面的长辈冲突了,就是最后一个字一模一样,还有两个名字人家早就取过了。

那有人就说了不是按照辈分吗,你的长辈一个辈分你也是一个辈分啊,冲突就冲突了,冲突的话也不过就是两个字相同,中间的辈分是不一样的呀。

是家族里面的长辈不愿意。认为这样是对长辈不尊重。起名字的时候,中间这个辈分不一样,最后那个字还要不一样。

之前我也说过了好听的或者那个时候听起来顺耳的字,也就那么几个而已,就那么几个字来回挑,挑来挑去挑了有一年左右,总算是定下了最终的名字。

这个名字从最开始怀孕的时候就商量了,反正商量到最后我的天我都能够想象到,我父母那个时候说了,生我的时候到一点都不担心,生下来就生下来了,生不下来啊也活该,给家里找了这么大麻烦。

最让我父母感到担忧的是什么?孩子都快出生了,还没找到名字呢,急的家里的老人没办法,我爷爷拿了一本新华字典,从头到尾的翻一个字一个字的确认,最后实在没招了,从这些字里面挑选出来20来个,这20来个字又删掉了将近有20个字,最终在这几个字里面随便找了一个字,就算是起了个名字。

这是我的亲身经历,或许能够给你解释一下,为什么现在在农村基本不怎么流行按照辈分取名字了?

它的核心原因除了刚才我讲的这些之外,还有一些。

第1点,辈分中间那个字太过正规了。

我们先要明白,比如按照辈分取名字,我是我们村子里面应该是最晚的那一辈人。

那我们这一辈人出生的时候,下一代人和下面五代人的辈分都已经全部都出现了,而且那些字都特别正规或者特别正式。

那遇到这些辈分的时候是很难起名字的,毕竟现在的年轻人起名字就是为了图个顺耳,听起来也好听,而且也非常舒服。

可是因为有了所谓的辈分,而这个辈分又往往保证了中间那个字不会去变,那么年轻人起名字的时候就会变得乱套了,他们没有办法取出自己中意的名字或者合适的名字。

而以年轻人现在这个品性来说的话,如果我起不到合适名字,大不了我就不要你这个辈分了,我随便起一个名字不就行了嘛。

这种事如果说是80后或者70后再回来往前倒一下的话,那些老人他们肯定做不出来。

但是对于这些年轻人来说简直就是天不怕地不怕,甚至包括我在内,我都在想将来我的孩子起名字的时候,中间那个辈分有没有其实无所谓,随便起一个名字就行了。

第2点,城市化推进速度越来越快。

大家想一下早些年的时候为什么要按照辈分取名字,因为你承认的这个辈分,大家有什么困难可以帮你一把,你可不要觉得这是说着玩的。

你比如说秋收的时候,无论是收小麦也好还是收玉米也好,那个时候又没有大型机器怎么帮忙呢?就得是好多人过来噼里啪啦地来回帮你。

如果家里面的男人出去了,这些人最起码得帮三天两天的才能把这活干完。

可人家凭什么帮你啊?人家帮你是因为将来你会帮人家,那你凭什么将来会帮助人家呢?因为你们是同一个宗族里的或者同一个家族里面的,我们都是一个辈分的,相互之间也就自然而然多了亲切感。

可是现在呢,大家日子过得越来越好了,兜里的钱也越来越多了,除了一些老人适应不了大城市生活或者一些特殊原因之外,年轻人能去大城市的全都跑到大城市来了。

有一些人在大城市里面买房买车,有一些人在大城市里面租房打工,但无论是怎样的一种工作状态,最起码来到了大城市里面,最起码在大城市里面的日子过得还算不错,还算凑合。

问题这个关键就在这里了,一旦年轻人来到了大城市里面,那么家里面的老一套,基本上就是可有可无,可听也可不听。

因为听不听本质上来说没什么太大意义了,我就算不听那些老人的话,我就算是不按照辈分起名字,家里面的老人不愿意了,指着我的鼻子破口大骂,可是我一年才回老家两趟,愿意说就说呗,反正我已经不在意了。

当年轻人跑到大城市里面去的时候,一些老一套的文化传承或者说习俗理念,慢慢地也就不太在意了。

这件事情有两方面一方面好一方面坏,因为你无法保证,按辈分取名究竟是好是坏,所以无所谓的事本身也带来不了多大的创伤。

第3点,年轻人起名字更追求个性化。

我不知大家有没有看过,最近总是能时不时地蹦出一些消息来。

比如某一个人物,他在给自己孩子取名字的时候,起的那个名字让人啼笑皆非,那个名字听起来就非常的有戏剧化,而且一听就跟闹着玩一样的。

当时我们还在心里想,怎么可能会有人起这个名字,结果回头一看还真起的就是这个名字,连户口都上好了。

其实这就是一些年轻人他们的追求特色或者追求个性,对于这些年轻人来说老一辈的人循规蹈矩,但自己这一代的人肯定不会循规蹈矩,怎么爽怎么来,怎么舒服怎么来。

甚至还有人说了,千万不能让自己吃苦,有苦就得让自己的孩子吃,自己应该吃甜的这种各种各样的比较搞笑的话,也能够看得出来当代的年轻人在追求自己的个性。

而且如果起的名字是同一的辈分,然后再加上姓氏的年轻人可发挥的空间就太小了。

不过凡是有利也有弊,如果起名字的过程当中不能按照家族辈分来起名字的话,家里的老人不太愿意,将来写进族谱的时候难度也会增大。

因为你压根不知道这个孩子他的上一代人是谁,也不知道这个孩子和某一个辈分有什么关系,还需要单独对照。

不过话说回来,小伙伴们你们如何看待现在的年轻人给孩子起名字的时候不愿意采用辈分了呢?

现在为什么不流行按辈分取名了?

答案其实比你想象的要更残酷!因为这里面都是辛酸泪!

我一直在农村生活,对这个问题最有发言权。

1,先说一个事实:

我村地处冀中平原,典型的农耕村落。

村里85%以上的人为张姓,同一个祖先。

据传,明朝洪武年间,祖先弟兄二人,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移民而来,另一个祖先落户在十里外的正公村。

经过六百多年的辛苦耕耘,繁衍生息,至今家族人口有三千多人。

虽然人口多,但是辈分清楚,长幼有序。

以前村里有“家谱堂”,老辈人的取名,也大多遵循家谱字辈取名。

当然也有个别人不安规矩的另类。

几十年前,在破四旧运动中,我村家谱堂被拆,家谱据说被烧毁了。

没有家谱的依据,后来孩子的取名就随心而欲,很混乱。

有的人家,重孙子的名字,竟然和自己老爷爷某个字重合。

幸亏被街坊老人指出,才不至于闹笑话。

2,按辈分取名,是中国的传统风俗。为什么不流行了?

是我们不想了吗?

不是!

是我们没有能力去实现这个办法!

因为我们已经无法找到按辈分取名的参考依据了!

3,我们的祖先为什么发明了按辈分取名的办法?

就是怕随着家族的开枝散叶,多年后,自家人天各一方,相见不相识,相识不相亲!

中国历史上多次的朝代更换,战争瘟疫,虽然都给按辈分取名这个风俗造成冲击,但他还是顽强保留下来,最终消失在破四旧运动。

4,长幼有序,辈分清晰,才能让人和人交往时,礼节有依可循。

有礼节才会令熟悉或者陌生的人们交往起来更加从容得体。

如果你在异乡,遇一个陌生的同姓人,攀谈起来,发现从彼此的名字就能知道,你和他有共同的一个祖先,无论谁是长辈,都会感到亲近。

这难道不是一件令人感动的事情吗?

现在为什么不流行按辈分取名了?

因为最后一批在意辈分的八零后已经老了,在单位或城里的,后代基本上都不回老家了。在老家的,除了八零后这代人,下代人已经没有宗亲这个概念了。最主要的是城市化过程中,宗亲观念单薄了。

现在为什么不流行按辈分取名了?

先说一件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真事,借以说明现在的人“没有辈分”出现的尴尬事。

因工作和家庭关系,离开老家二十多年,长期生活和工作在我们本省的省会城市,只在周末或者过年的时候,会偶尔回一趟我的老家。

我所在的村子,几乎90%以上的人,都姓毕。

这种情况在我们老家很常见,往往一个村子里都是一家大姓,一个大的宗族。

在我小时候的90年代,包括90年代之前,村里人都是有辈分的,而且村里的老人、族长会定期编修族谱。

就比如我们族谱的行诗排名“仁义礼智信,宗功世泽长”。

因为我是“世”字辈,我见了村里叫做“毕功某”的人时候,我就知道这是我父辈的人,怎么称呼对方,往往会喊一声“某叔”或者“某伯”。

那些叫做“毕世某”的人,我就知道和我是平辈的,如果比我大,我就喊一声“某哥”,比我小的喊一声某弟。

后来随着年轻人陆续外出工作、打工、定居外地,村里的老人渐渐凋零去世,排行诗用完,族谱也没人编修的时候,问题就出来了。

后面的年轻人再给后面的孩子起名字的时候,已经开始根据个人喜好,或者眼下流行的起名字了。

就在前两年春节,我回老家过年。

在和族人一块去祠堂祭奠的时候,一个约摸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同行的路上向我打招呼。

那年轻人道:老哥,借个火呗,我点个烟。

说完还掏出来一根华子递给我。

我接过华子,半开玩笑道:“你这小兄弟,你这算是三级烟民啊,带烟不带火的。”

他听完也哈哈大笑起来。

一路上他和我东拉西扯的说了不少话,一句一个大哥的喊着。

我问他叫啥名字,他回答说叫“毕昊轩”。

我一听这满大街的名字,也不知道他啥辈分的,也只能称呼他小老弟了。

到了祖坟,和族里其他人汇合后,这年轻人又老哥长老哥短的和我说起来话。

这时候他爸爸走了过来,一巴掌拍在他脑门上:叫什么大哥啊,乱了辈分了,你得叫他(指我)爷爷!

那年轻人吐了吐舌头,砸了咂嘴,尴尬的笑了笑。

这事弄得我也哭笑不得。

当时和族里的人聊天说起这事,大家也是感同身受。

是啊,我们年轻的时候,在村里见了谁,一听名字就知道这是该叫叔还是该叫哥,现在村里的年轻人,见面称呼,只看年龄,年龄大的都叫哥,根本分不清辈分,分不清谁是谁了。

后来回去的路上,我还在想这件事。

其实综合各方面原因,“字辈起名字”不再流行,都是有原因的。

就拿我们村里来说吧,其一:字辈排行已经用完,又没有传统文化水平高、国学深厚的人出来续字辈,也就造成了字辈断层,后面的年轻人没有辈分。

其二,现在的年轻人很多都是流行的名字,有的一个小学班级里,就有好几个重名的,像什么子轩、紫萱、若涵、昊轩……等等等等,千篇一律的都是相同的名字。

其三,村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多的都去了大城市生活,对乡村传统文化传承,不太放在心上,尤其是现代人自己觉得自己大学毕业有文化,给孩子起名字也不愿意循规蹈矩。

有了这三个因素,族谱上的字辈排行,也就越来越少有人去追寻了。

其实,我们村子,只是全国的一个缩影。外面还有很多的人就像我们这里一样,已经不按照“辈分”取名字了。

不知道这是退步还是进步,是传统文化的断代,还是当今文化的流行。

但是,我总觉得这样的弊端也有很多,就比如我回老家遇到的情况,往往让人哭笑不得,窘迫之至。年轻人对宗族文化的认同感也越来越低,对乡村的归属感也越来越弱。

现在为什么不流行按辈分取名了?

按辈分取名挺好的,把辈分那些字串起来,你会发现,祖辈对后世子嗣那种期望。我父亲没有按辈分给我取名,名字就两个字,姓加单字,后来我自己有了儿子后,果断用辈分取名,我觉得挺好的,无论走到哪里,日后见到同一个辈分的同姓,肯定会多问一句老家哪里的。

现在为什么不流行按辈分取名了?

不存在流行不流行,辈分排名也不是红级一时,都是一辈辈传承下来的,只是现在人很多向西方学习,数典忘祖,觉得祖宗无用,亲情冷漠了。多年后,当孩子问级爷爷奶奶的兄弟姐妹是谁时?恐怕他爸爸都不知道了,不知道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