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粮仓里的“麦牛”,怎么生出来的?一生都不喝水吗?
嗨,可别提了,去年二大爷也不知道听到什么风声,非得要自己储存粮食。还没存几个月呢,想着打开自己的小粮仓,瞅一瞅,不瞅还行,这一瞅吓一跳。
现在的农村很少会有粮仓,在我小的时候,基本家家户户都有一个不大不小的粮仓,往往会占用一个房子,在那个房子里面,额外的垒上砖,下面是空档用来通风,上面有一个扶梯。
这个扶梯扶手就可以先从这个小孔里面把所有的粮食都装在袋子里面,至于那些没有从这个口里面流出来的粮食,还需要人爬进去再把里面的粮食打扫一下,把里面的粮食渣通通拿出来给卖掉。
印象最深的是小的时候这种粮仓我们小孩也可以爬上去玩,记得小的时候有一次问父亲为什么要整这么大的一个粮仓,直接把粮食收好了之后卖给收粮食的人不就行了吗?
然后爸爸听了之后就说:哎呀,这个收粮食的人一般情况下不收,为什么呢?因为咱们这个粮食潮,可是我们把粮食晒干之后,粮食的价格上不去,我们也不愿意卖。
一般等到等个三五个月这个粮食的行情就好了,我们再挑一个好的价格卖,有农村生活经验,尤其是10来年前20年前年前的人一定有这样的认知,就是把粮食堆在粮仓里面,堆在粮仓里面等一个高价格再给它卖出去。
当然除此之外,10来年前20年前的时候还会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个粮食不单单是卖掉的,还需要自己吃,把粮食磨成粉,不论是面粉也好还是玉米面也好,这一部分粮食需要自己储存。
但是近年来基本就没有了,以我们村为例的话,我好像也没见过谁家现在还有粮仓,除了我二大爷家。
二大爷家不知道去年是怎么想的,也不知是谁给他算了笔小账,二大爷心里想,如果把这些粮食放在这个粮仓里面,等上三五个月之后再把这一部分粮食卖掉的话,最起码能多卖个五六百块钱。
虽然累一点,但也就是两三天的事,一天倒进去一天再把它卖掉,两天的时间多赚600,相当于一天就多赚300了。说干就干,为此二大爷还单独请了半天假,从厂子里面跑回来把这些粮食晒好,然后再放到自己的粮仓里面去。
当然,这一部分工作量肯定不是两天完成的,但是家里也有其他人相互帮衬一下。
隔了几个月之后,二大爷看着外面的行情慢慢地好起来了,想着自己是不是该把粮食卖掉了呀,于是就去了旁边那个小屋子里面。那个屋子说小可一点也不小,进去之后就感觉里面隐隐约约有什么动静,稍微把粮仓上面那个口打开一点,就看到了一些小虫子。
当时二大爷也没在意,等把灯打开,下面的场景才把他吓一跳,只见上面密密麻麻的一层小虫子,这些小虫子似乎还在吃着这些粮食。
再后来等二大爷把这个粮仓里面的粮食全都装到袋子里面再卖掉的时候,根本就没卖上个好价钱,人家一亩地怎么着也能够赚个小几百,二大爷这一倒腾只能说是不亏不赚,一年下来基本是白折腾。
这种小虫子是什么?这种小虫子的外号有很多,比如在咱们北方一般称之为麦牛子、麦欧子、麦油子,除此之外它还有一个学名,学名是什么?一时半会我也记不起来了。
这种虫子吧,长不了多大,就目前来看长个两三毫米就差不多了,而我查阅了一些相关资料,也发现这种虫子一般就是2.5毫米到3.5毫米左右。
这种虫子的生活习性这种虫子的生活习性就目前来看还是超级可观的,换句话来说跟打不死的小强有一拼,这种虫子一年可以生2~5代,运气好的话可以生5代,意味着什么?不多说了,大家仔细去想一下吧,成年的虫子在仓库的内外缝隙或者树缝下面过冬,等到第2年春天的时候再次返回到仓库内。
而且这种虫子的寿命能够直接达到三年以上,成年的虫子喜欢把卵生产在缝隙或者碎屑当中,每一次产卵数量都能够达到数十上百甚至300粒左右。
之前的时候也有过专业人员对这个虫子做过数据统计,如果仓库内的相对湿度达到了就90%以上,仓内的气温达到35度的时候,这种虫子18天就可以完成一代的繁衍。如果仓库的温度降低,那么反野的时间也会变长。比如30度的时候需要21天,25度的时候需要30天。
这些虫子是怎样进入粮仓的呢?第1种方式:之前已经有了所谓的粮仓,尤其是家里面的小粮仓。说实在的,谁闲着没事天天打扫去?村子里面的农活还是很多的,那么农活多就意味着这个粮仓很少会被打理,而这个粮仓旁边可能有一些碎缝或者有一些小的缝隙,这些缝隙里面就极有可能会有这种虫子的卵。
第2种方式,是一个民间方式,我不保证这种方式是对是错,但是的确有一些村子里的老人就这样说。说这种麦牛的鼻子是尖尖的或者嘴巴是尖尖的,可以在粮食的一端凿出一个小口,然后把这些卵都产到这个小口里面去。
这样的话当我们存储粮食的时候,就根本不晓得这个粮食里面究竟有没有小虫子,而我们把这些粮食放到粮仓里面,一旦湿度合适,温度合适,过不了几天,它们就能生产出一批又一批的小麦牛来。
这些麦牛都不喝水吗?那有人就说了:我在晒粮食的时候晒得都特别特别干燥,才给储存起来,可是就这样储存起来,这个粮食里面仍然会有这样的麦牛,为什么呀?这些麦牛一辈子都不喝水,就可以活着吗?
理论上来说是不可能的,从实际情况出发也是绝对不可能的,如果一辈子都不喝水都能活下去,那这个生物都要创造奇迹了。那么这个虫子是怎么活下去的呢?最简单的一种方式,仓库里面的粮食本身会进行一系列的氧化还原反应。
而在我们中学的时候就知道:一旦进行氧化还原反应就必须有水的参与,除此之外空气当中也会有水,这一部分水分对于我们人来说可能根本不值一提,但是对于这个小小的麦牛来说还是非常重要的。
除此之外,这些麦牛本身身体就比较小,一丢丢,而且他们消耗的水分也特别的少,本身消耗的水分少,周边的水分少一点也无所谓了,反正来一点就能够养活自己。
怎样防止麦牛来糟蹋庄稼?最简单的一种方式就是粮食收下来之后直接卖掉,管他呢,反正到时候是收粮站那边的问题,收粮站那边肯定有一套体系,防止粮食被麦牛吃掉。但对于普通人家来说,你闲着没事折腾这个东西费时费力不说,还有可能是出力不讨好。
适当地留一些,冬天的时候做成麦子面或者做成玉米面,无论是蒸馒头也好还是做窝头也好,那都没有问题,可你闲着没事整那么一大堆,那不是给自己找腻歪吗?
当然说归说,闹归闹,风凉话咱可说不了,目前来看防治麦牛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1,用烟叶烧烤。大家注意,这个烧烤并不是咱们吃的那种烧烤,而是把粮食倒进这个小型仓库的时候,一定要用烟叶烤一下,把周边尤其是粮仓地面上可能存在的一部分虫子通通给消灭干净。
第2,注意粮仓卫生。这一点就不多说了,最起码把粮食放进去之前里面得打扫干净吧?就算里面全都是土,地也不是水泥地,你最起码把边边角角的地方都给扫一遍,把上面的泥稍微给清理一部分吧?如果这个都做不到的话,本身底下的粮食就有可能发霉受潮而坏掉,就更不用说再有这种小虫子了。
第3,高温晒粮。粮食如果水分少一些的话,虫子数量也会少一些,因为粮食少的话,粮仓内部的空气湿度就会降低,这种情况对于虫子的生存条件是不利的,所以为什么一部分人在把粮食堆到小仓库或者小的粮仓里面去的时候,先把粮食进行来回的反复地晒,目的就只有一个。
就是把这个粮食里面的可能存在的虫子都给晒掉,同时让粮食的水分降低,更易于储存。
除此之外,剩下的方法就是药物防治和低温防治了,这两种方法的成本都比较高,我姑且说一下吧:
药物防治就是往里面放一些小的驱虫药,这一部分的成本因人而异,贵的也有,便宜的也有,效果的话也因人而异,没有办法明说,除此之外低温冷冻也是一个方法,虽然这个虫子抗冻性比较强,但是抗冻性比较强又不是说冻不死。
所以如果在北方的话,可以在冬天的时候把粮食拿出来晃动一下,前提是温度要足够的冷。如果是南方的话那就没招了,只能采用其他方法了。
话说大家小时候有没有经历过粮食里面有麦牛的事情呢?
农村粮仓里的“麦牛”,怎么生出来的?一生都不喝水吗?
农民在储存粮食时,粮食里会生出许多体积较小的硬壳虫子,人们把它叫作米牛或者麦牛。
这种小虫子无毒,却是害虫,因为它们糟蹋粮食,是贮藏谷物的主要害虫。这种害虫不仅寄生在玉米、水稻、小麦、高粱和面粉等谷物,还经常发生在中药材、豆类、外贸、食品、农副土特品仓库及其加工厂里,危害极大。
麦牛们胃口很大,常常把粮食驻空,只剩下一层外壳。
很多人都觉得奇怪:粮食入仓时明明啥也没有,而且非常干燥,这些麦牛从哪儿来的呢?
主要是在庄稼灌浆成熟的时候,它们飞到田间用象鼻一样的嘴在粮食一端凿出一个小口,把卵产在谷物里面。等到粮仓入仓以后,小虫子经过一定的温度和时间,就变成麦牛了。
因为体型较小,身体有坚硬的外壳,蒸发的水分较少,所以它们需要的水量也是很少的。
如果把粮食晒得非常干燥,不受潮,就不容易产生麦牛。
另外,这种虫子虽然很小,但是也需要有空气才能生存。储存粮食的时候,如果用不透气的袋子,抽成真空包装,密封好,就不会生虫。
感谢您的支持与关注。
农村粮仓里的“麦牛”,怎么生出来的?一生都不喝水吗?
:麦牛"也叫麦虫,是小麦受潮后生的虫子。以前生产队时候屯放小麦,一年要薰两次仓,就是用磷化铝(剧毒)放在仓库小麦上面,和空气氧化释放剧毒空气,以得到毒死小麦中的麦牛和老鼠等害虫。
农村粮仓里的“麦牛”,怎么生出来的?一生都不喝水吗?
我们这里叫铁嘴,夏天一个人静静的可以听到铁嘴们″沙沙沙"混吃玉米和活动的声音,把玉米倒在太阳底下,一会儿就爬一墙,黑森森的,吃的都是玉米的精华部分,缺粮的年代,跑跑铁嘴还得拿去磨面蒸窝窝吃
农村粮仓里的“麦牛”,怎么生出来的?一生都不喝水吗?
记得外公还在世的时候,老家还有种田,那时候收了粮食就会堆放在粮仓里,如果时间长了的话经常就会出现小虫子,一般都叫做“米虫”。
这种虫子通体都是黑色的,非常小,每每滋生感觉到处都是,非常让人烦躁。
甚至于在城市当中,家里的米缸之内,还有木地板的下面,也经常会出现这种虫子。
在北方,这种虫子被叫做“麦牛”,南方因为这种虫子是生在稻米中的,叫做米虫,而北方大多都是麦子里会出现这种虫子,反正不同的品种,但都是害虫,对粮食尤其有害。
可能会有人奇怪,粮食进仓之前都是干净的,而且还都暴晒过,为什么还会有这样的虫子大量出现呢,其实,这真的是没办法,这种害虫在干燥没水的粮仓里,也能存活。
麦牛,其学名被叫做“米象”,每年春天的时候,春暖花开的季节,米象的成虫就会开始到处进行活动,而到了麦子快要成熟之前,它们会在麦苗或者稻禾上产卵。
与红蜘蛛等同样的农业害虫不同,米象并不会将卵直接产在麦穗上,而是会在尚未长成的麦粒上开个孔,将卵产进去,再用唾液封口,将卵封存其中。
在米象产卵完成之后,还有一段时间麦子才会真正长成,这时候虫卵就被完全封在其中,而等麦子成熟后,进行收获处理与入仓,也丝毫不会损伤到这些米象幼虫的虫卵。
经过适宜的温度与时间的孵化,米象幼虫在麦粒或者米粒中成熟,最终以孵化它们的粮食颗粒作为食物,这也是为什么粮仓中经常有很多空壳与破损颗粒的原因之一。
幼虫在粮食充足的粮仓之内孵化与存活,它们并非直接长成成虫,而是跟蝴蝶之类的昆虫差不多,还需要变成蛹一段日子,之后才能变成成虫米象。
破茧之后的米象,与成虫基本没什么区别了,而这个时候的米象,就会在粮仓之中不停进食啃咬粮食谷物,如果不好好处理,就会造成很大的破坏。
粮仓之中非常干燥而且比较阴凉,温度也很合适,加上食物充足没有天敌,堪称是这些米象的生活天堂,但粮仓内干燥缺水,可似乎米象完全不在乎这些。
实际上,米象的生存也是需要水分的,它们并不是什么不需要水就能生存的生物,但是相较于其他昆虫,米象需要的水分极少,几乎可以忽略。
米象的身体外面,有一层非常坚固的黑色外壳,这有效的帮助它们减少水分蒸发流失,它们只需要粮仓之内极少量的潮湿气息,就能够维持自己的身体所需。
正因为有这样的神技能,米象才能够在非常干燥的粮仓之内孵化与生存,其实这也是生物进化的一种智慧,毕竟米象的个体非常小,也用不了什么水分。
由于麦牛喜欢温暖的环境却不喜欢阳光照射,所以也可以借此消灭它们,因为猛烈的日光照射会使得麦牛体内的水分彻底蒸发,所以经常暴晒粮食,也是一种消灭麦牛的好办法。
农村粮仓里的“麦牛”,怎么生出来的?一生都不喝水吗?
我是范范,我来答。
虽然现在农村家里都没有粮仓,但是每年到收麦子这个时节,家里的米、面里面很容易就会出现“麦牛”这种小动物,它是怎么生出来的呢?
我猜想:
①可能是这些害虫飞到麦田里,用象鼻一样的嘴,在麦穗的某个地方凿一个口,把卵产在里面。
②也可能是仓库、工具、运输等这些设施没有做好消毒,沾上了虫卵。
③还可能是粮仓密封不严,虫子偷偷飞进来产卵。
然后这些虫卵,悄悄地在麦粒里面吸收小麦的养分,慢慢孵化长大,变成“麦牛”。
这些害虫一生都不喝水吗?
所有的生物都需要水。
“麦牛”不喝水是一种假象。
“麦牛”能够在粮食中生存,说明粮食可以提供给它足够的水分,而且麦牛体型小,活动量小,消耗的也小,排泄当然也小。
“麦牛”虽然很小,生命只有不到两个月,但是“麦牛”对粮食的危害很大。
以前生产队每年要倒两次仓,还用药熏,都是为防止这些害虫所做的措施。
我们在自己家里,要保持米、面干燥,尽量把米、面放置在密封的容器里,避免被这些害虫的霍害。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