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谋士,谁能称得上神机妙算,决胜千里之外?
中国历史上的谋臣很多,但由于他们不处于同一时代,又服务的对象的政治眼界和政治智慧不同,还有所他们所处时代面临的国际环境不一样,自然无法评出高低来。不过,纵观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贡献比较大谋士、具最终全身而退的谋士,我惟敬西汉谋臣张良。
诸葛亮、庞统结局和成就都不大,但名气被《三国演义》吹上了天;明朝刘伯温也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没有全好的终结。明朝的朱升提出了“高筑墙,缓称王,不称霸”的主张,为朱元璋建国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但建国后结局也并不理想。我要补充的一句是,朱升的主张,毛主席也从中汲取营养,在前苏联和美国对我国进行经济封锁,核恐吓的情况下,他老人家提出来了“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口号,这是历史的营养。
另外,战国时期的苏秦、吕布韦(虽然不是谋士,但他是位发现并能抓住潜力股的预测性谋臣)都很优秀。
中国历史上的谋士,谁能称得上神机妙算,决胜千里之外?
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中国历史上最早是汉高祖高度评价留侯张良,帮助了刘邦打败了项羽,建立了大汉王朝。
而无独有偶,历史上公认刘伯温神机妙算丶决胜千里,帮助了朱元璋夺取天下,建立了大明王朝。
一汉一明,刘邦和朱元璋都是中国历史上仅有的两个农民起义的领袖,而能荡平群雄,称王称霸。张良和刘伯温的军事谋略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刘邦和朱元璋出身草莾,学识一般,能幸运逐鹿中原,出人投地,一靠个人胆识和用人,二就是身边有一个杰出的谋略家。他们视张良和刘伯温为无价之宝,虚心听取建议,放手让他们施展才华,君臣一心,其利断金。
而其他打天下的贵族丶达人,本身学识渊博,谋士如云,不会像刘邦丶朱元璋等草莾英雄更加注重谋士。项羽清高,袁绍骄横。而赵匡胤丶李世民丶成吉思汗丶忽必烈等本身武艺高强,马上得天下,眼里当然天下老子第一,不会虔诚拜佛:看天下英雄舍我其谁?
曹操对刘备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吾也!
草莾皇帝惜才如命,刘邦能设大将坛拜无名小卒韩信为将,更不用说重用张良如国士一般。
皇帝眼中之宝,张良和刘伯温才会施展谋略如鱼得水般大放光彩,千古传颂!
中国历史上的谋士,谁能称得上神机妙算,决胜千里之外?
我国春秋时期吴越两国相争。越王勾践有范蠡、文种两位谋士。文种出了十条毒汁只用三条就灭了吴国。灭吴后范蠡就先知先觉越王是个“可与共患难 不可与共乐”的伪君子。范蠡带西施离开,越国之前给文种书“狡兔死 良狗烹,敌国破谋臣亡”。
中国历史上的谋士,谁能称得上神机妙算,决胜千里之外?
没有最能只有更能
中国历史上的谋士,谁能称得上神机妙算,决胜千里之外?
张良。西汉初年,天下已定,汉高祖刘邦在洛阳南宫举行盛大的宴会,他称赞张良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中国历史上的谋士,谁能称得上神机妙算,决胜千里之外?
世人历来是以成败论英雄,所以,所谓神机妙算,决胜千里之外,应该是指那些能够在困境中力王狂澜,或者异军突起的人物。这样的人物历史上还真的不少。
第一位;姜子牙,殷商六百年基业,根基稳固,周武王能够以一个诸侯身份以小博大,靠的就是姜子牙的谋略和军事才能。
第二位;管仲,孔子说,如果没有管仲,我们都会成为蛮夷,春秋时期,锅里能够和齐国媲美的不是一个两个,齐国能够异军突起,九合诸侯成为最强大的霸主,管仲的雄才伟略是根本。
第三位;李斯,秦能统一六国,看上去是那些战功卓著的名将功劳,但是从实际上讲,关键还是国家实力,李斯的历史作用被弱化了,秦能统一六国,商鞅和李斯才是一切的根本,秦始皇的一系列强国政策,几乎全部出自李斯的手笔。
第四位;张良,刘邦能取得天下,是因为内有萧何的治理,外有韩信的战无不利,但是历来战略重于战术,张良作为综合力量的协调者,给刘邦提供的是战略思路,中枢决策才是一切的关键,所以不干什么实际工作的张良才才被刘邦赞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能臣。
第五位;三国谋臣,三国时期,天下大乱,所谓乱世出英雄,这一时代出现了很多著名的谋臣,他们的功绩能力相似,又处在同一时代,就不再单列。抛弃演义不算,诸葛亮、贾诩、鲁肃、张昭等都是不世奇才。
第六位;王猛,号称功盖诸葛第一人的王猛,在混乱的南北朝时期,辅助苻坚统一北方,前秦成为南北朝时期最强大的政权,其功不可没。有人说,即便是诸葛亮不死,也很难统一三国,但是如果王猛不是早死,苻坚有很大可能实现统一。没有了王猛的苻坚,淝水之战失利,把大好局势丢失殆尽,很快走向灭亡的深渊。
第七位;李泌,这个人物名气不是很大,最近热播的《长安十二时辰》是这个人物被更多人知道,但是历史上的李泌,远比小说戏剧更精彩,篇幅所限,我也不过多介绍,我只说一句概括,没有他,唐朝会直接亡于安史之乱。正是李泌的存在,使得唐朝起死回生,平定安史之乱,其难度无异重建一个国家,而能够在这场平乱战争中运筹帷幄的就是李泌。
第八位;赵普,这个或许有很多人感觉意外,这不就是赵匡胤手下一名攻击一般的人物吗?其实不然,赵普的最大功绩不是策划了陈桥兵变,帮助赵匡胤多的皇帝宝座,他的政治远见才是大宋能够享国三百多年的关键。中国历史上的朝代很多,其中又长又短,但是结局都十分相似,90%是权臣或武将造反,国家基本上都亡于内乱。而赵普总结经验,对国家的基本架构进行改革,三省实权分化高层权利,使宋朝不会出现真正意义上的权臣。对武将更是严加限制,是武将造反完全被杜绝。两宋都是亡于外族入侵,三百多年,几乎没有出现能够威胁政权的乱象,这与赵普的内部改革有着很大的关系。至于两宋亡于外族,原因很多,与两宋的军事制度有关,但绝不是主因,如果北宋拥有燕云北地,即便是强大如契丹女真,也可以保证边境安全。失去院墙和养马地才是北宋失败的关键。
第九位;刘伯温,无疑,这个人物被过度深化了,历史上的刘基没有那种神机妙算的本事,但是在朱元璋取得天下的过程中,确实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刘伯温对当时的天下局势有着清醒的认识,为朱元璋的战略思路提供了最有力的帮助,作为谋臣,他的历史地位还是足以让人重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