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上班,可以生第三胎吗?
你作为事业编制人员,属于财政供养的,竟然对供你的主人所制定的与每个人都相关生育政策不知道,我觉得你是位不合格的工作人员,再别在这个平台问这样的问题,你不觉得问这个问题不妥吗?如果你是农民、民营企业上班人员,人们都能理解,唯独公职人员问这个问题不能理解。
事业单位上班,可以生第三胎吗?
国家目前只是放开二孩,没有全面放开生育政策。也就是说,现在正常情况下,一对夫妻只能生两个孩子,注意,是两个孩子,而不是二胎。因此现下只要生育超过两个孩子(二胎双胞胎除外),生第三胎仍在“红线”范围之内,在计划生育法没有取消的大背景下,仍然是违法行为。类似的超生行为,在2015年放开二孩,被视为不可触碰的底线,一旦查实将面临严重处罚。尤其体制单位,过去计生工作是“一票否决”事项,当年只要在本地区本单位发生类似情况,本地区本单位不得评优评先,领导干部不能提拔重用,影响面非常大。因此为了避免有人违规超生,以前各地针对体制内人员,不管在编还是非编,都出台了相当严苛的管理措施,只要发现有人超生基本上就是一个结果——“双开”,即开除公职、开除党籍,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在这种氛围下,过去体制内人员对于超生几乎是噤若寒蝉,谈生色变。
现在政策比以前宽松了。随着二孩的放开以及未来可能的生育全部放开,特别是2018年党政机构改革计生委被取消,计划生育职能被弱化并入卫健委成为一项常规工作而非重点事项后,社会生育问题已不在像过去那样被公众关注。现在只要个人有意愿,愿意缴纳罚款,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完全可以大大方方生育三孩、四孩(有的甚至连罚款都不用交),而不用像过去那样担心被有关部门追着“抄家”、处罚,东躲西藏做贼似的。
当然,以上只是对体制外人员而言。
如果是体制内职工,在计划生育彻底废除和计生法彻底废除之前,生三胎仍然被定性为严重违纪行为,虽然不会像以前那样一刀切直接给予“双开”处罚,可以保留公职,但党纪政纪处罚肯定少不了,除此之外,按规定也必须缴纳社会抚养费。
社会抚养费的标准因为地区存在差异政策不尽相同。
比如广东,城镇居民超生一个子女,是按照夫妻双方所在地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一次性征收3到6倍的社会抚养费。假设当地人均年收入是3万元,那么在广东体制内人员超生有可能缴纳最低的社会抚养费是30000×3×2=18万,最高为30000×6×2=36万。
如果是北京,不区分城镇和农村,只要违反生育超生一个孩子的,统一按统计部门公布的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的3至10倍征收。假设当地人均收入是3万元,那么在北京缴纳社会抚养费最低是30000×3×2=18万,最高可达30000×10×2=60万。
中西部地区相对较低,但是真较起真来,一次性征收个十来万社会抚养费完全有可能。这些钱由卫健委收取后统一作为非税收入上缴国库,用于其他财政类项目支出。某种程度来说,超生也是为国家做贡献了,不仅是孩子,还有财政。但是对体制内职工而言,落个处分影响前途不说,还要赔上一大笔钱,值不值就要看个人考量了。
事业单位上班,可以生第三胎吗?
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已经取消计划生育四个字,关于生育提到了增加生育包容性这一点,全国人大也督促各省废除多生开除公职这点,多省已经明确废除这一条,相信2021年全国人大会议后会有更明确的消息,不要轻易堕胎。
事业单位上班,可以生第三胎吗?
我是蒙山沂水老汉。
那就等着开除吧,自己离职也行。因为现在的三胎没有政策依据。何况国家实行的是二孩政策,不是二胎政策,你这都要生三胎了,就得准备好卷铺盖走人的打算,除非别人不知道,你把孩子放在别人的名下,不被外人知道,不然对你的处理肯定少不了。
第一,我们的计划生育政策,大家都知道,2011年才实行双独二孩政策,2013年实行单独二孩政策,2015年全面二孩政策,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可能若干年后,会放开三孩政策,但是现在还没放开,如果年龄允许,你又不舍得现在的工作,那么建议你等一等再决定,或许放开了,你就是合法生育了,一举两得,工作也继续做下去,否则后果只能自己承担。
第二,现在我们实行的是二孩政策,也就是符合条件的允许生二胎,你一胎生了两个的话,不会再让你生二胎,因为你已经达到二孩标准了,不能再生了,所以严格意义上说,这是二孩政策,符合条件的二胎政策,不符合条件的,就没有二胎之说了,不是说不管几个都能生二胎。你这三胎更是没有政策依据,尽管现在网上很多关于这个的讨论,但是毕竟没有出台政策,或许快了,或许还得等待。
个人观点,不当之处,欢迎关注讨论交流。
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
事业单位上班,可以生第三胎吗?
我也是事业单位上班!前二月生了三胎没听说处罚!不过办不到准生证!检查,手术费等需自费!
事业单位上班,可以生第三胎吗?
应该不会,现在都说要放开生育了。你只管生,如果不放心,就去当地计生部门咨询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