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款车,进口车跟合资车在汽车品质上的差别有多大?差别在哪里?
同一款车进口版本与合资版本还是存在不少差异的,但更多体现在一些细节、以及对品质的控制上,这里面更多牵扯到技术工人的装配水平、对施工标准的理解是否足够通透,其次国产化后必然存在一部分零部件本土化;这就存在一个供应商能力参差不齐的现象,很多车辆国产后之所以小毛病多、与供应链条脱不了干系!
客观来说咱们国内汽车市场几乎成为了世界最大的汽车市场,所以五大车系对咱们的市场极为重视,所以从硬件水平来看、咱们很多合资车厂可以算是最好的,就比如沈阳的华晨宝马车间远比德国本土的厂子更先进,所以我们在硬件角度上已经具备造出不输进口车品质的产品了,所以合资车普遍不如进口车品质好的原因主要体现在监管、以及流程标准上,以及本地零部件供应商的品质差异!
合资车的异味消散周期长这是一个很典型的问题,很多朋友都知道合资车内的异味很难在短时间消散掉、而进口车通常在6、7天之内即可消散,为啥?实际上这更多是因为咱们的标准低、相关单位的监管力度也不够,车内装潢少不了甲醛及其它有害的物质,有害物质含量多少算合理、而多少又算不合理?这就是差异的本质,如果我们的标准顶的低、那么各种有害物质残留就高,消散的周期就很长,进口车因为在国外工厂生产、相关标准更加严格!
拿鄙人的进口Q50来说,车内气味5、6天几乎散掉,而合资版本经过三个多月车内味道依然明显;当然话不能说的太绝对,如今咱们的标准也是在不断提高、很多合资车在对有害物质的控制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比如沃尔沃虽然么也已经国产化,但车内异味消散的就非常迅速、丝毫不比进口车差,奔驰、宝马合资版本也可以,唯一异味比较大的就是奥迪(只是实话实说);其实挺无奈的,现在几大车系都实行了全球一体化质量标准,可为什么依然有不符合标准的零部件流入市场呢?或许标准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标准的严格执行!
本土供应商的无奈把合资车品质不好的所有责任都推给本土供应商显然是不客观的,从某种角度上看、供应商的饭碗也不好端;很多车企采购零部件时、会逐年压低价格(一般在5.%-10%),而没有任何理由;比如某车刚完成国产化,第一年某零件的采购价是50元、第二年价格就降低到47.5元、第三年降低至45元,依次递减;众所周知工厂最不好做、工业制品的利润真是不大,所以面对主机厂逐年压低的价格,本土供应商该何去何从?大家都是为了生存,价格压到47.5元了、没利润了咋办?好办、降低成本就可以继续压榨出利润!
降低成本换个说法就是偷工减料,这就是为什么零部件一旦本土化后、品质就出问题,并不是咱们的本土供应商没有加工出高标准零件的能力、只是为了生存没办法,所以咱们的工业产业链上存在很多不合理、而本土供应商的地位也尴尬,接受继续合作、不接受会立刻被换掉,接受低价的同行一把一把的、多低的价格都有人做,所以表面上看合情合理、而实际上则消耗了品质、透支了口碑,比如当年合资翼虎的羊角为什么总出问题,国产翼虎的羊角与进口版本的还要粗壮、为什么强度方面就存在问题?
其次就是操作人员的水平、经验,当然最近这十几年来咱们合资厂的工人职业素养对比过去有了长足的提高,但依然存在问题、这也是造成合资车品质存在差异的原因;外国的车企比如德国、日本,有不少白发苍苍老技师、老工人,而我们的工人相对年轻化,工业制品想完成容易、想赋予灵魂没点底蕴是不行的,所以老师傅的意义各位能理解么?总而言之合资车与进口车相比较,并没有严格执行统一制定的标准,简单点说就是所定的标准其实各个品牌都不低、但空有标准没用,还必须确保能严格按照标准去执行,合资车的差距就在于没有严格执行标准,所以存在了一些细节问题!
同一款车,进口车跟合资车在汽车品质上的差别有多大?差别在哪里?
为何进口车一变成合资车,质量就下降了,是中国的技术不行,还是外国人欺负中国人?
把一等车留给自己,三等车卖给中国?记得很多年前,汽车圈曾经流传着一个段子,说:“日本人把最好的车留给了自己”,“二等车卖给欧美”,“三等车卖给中国”。很多人对这个段子都深信不疑,觉得日本人就是这么坏,中国人人傻钱多,钱都让日本人给赚走了。
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日本企业自己并没有这样的分类,如果真这样分类,也就没必要在中国卖进口日本车了,为啥卖给中国的进口车就是一等好车,合资车反倒变成三等了呢?要是欺负中国人,就应该无论进口还是合资全都把次品倾销给中国人,你说对吗。
进口车和合资车的差别是技术吗?既然是进口车与合资车的差别,那就要坚持问题出现在哪里。难道说是中国的基础工业太差,造不出来合格的合资车吗?
事实上,也不是。因为中国目前是世界第一大汽车生产国,因此全球最好的流水线机器人、冲压机床、自动化设备、焊接车间都在中国。你随便找一家年销量不过10万台的自主品牌,它的生产车间用的机床和机械臂都跟保时捷工厂一样。所以2020年的中国,在汽车制造技术上绝对是领先全球的。
进口车和合资车的差别在配件代工厂整车制造厂,发动机制造以及变速箱制造,汽车大件儿合资的品质肯定不比进口的差,因为无论是中国的丰田还是中国大众,他们在国内生产的发动机不但自己使用,还要返销给海外。质量都是非常过关。
而那些小毛病不断的问题,其实是出在配套生产上方面。比如方向盘、气囊、中控屏、中控台模具、座椅坐垫,隔热棉等等看似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东西,都是主机厂跟下线供应商购买的。也就是说主机厂下订单,供应商来生产。如同华为手机跟台积电下单生产麒麟芯片一样,一大帮代工厂左右着一台合资车的最终质量。进口车和合资车的真正差距就在这里了。
为什么配件代工厂管理不到位我们发现,近年来国产车的质量远高于合资车,这不仅仅技术的成长,也是对配件代工厂管理的到位。然而,配件代工厂的管理是很多国企做不到位的地方。
不得不说,“极个别”老国企与“极个别”配件代工厂存在严重的裙带关系,所以在细节管理上就会存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现象,难得的是一款车有上千个配件,其中80%都需要配件代工厂来完成。如果每个配件代工厂出现一个小问题,那么汇总到整车身上就会被组合放大。
又由于国内的合资厂,话语权掌控者中方手里,外方只能提供技术和管理系统,真正拍板签字的依旧是“领导”。所以出现同款车,合资车比进口车相差很远的情况。
如上述所说,曾经耳熟能详的“黑心隔音棉”、“掉渣方向盘”、“塌陷坐垫”、“异响内饰板”甚至到“劣质原厂机油”都不是主机厂自己的质量问题,而是配件代工厂品控管理不到位的造成的问题。
白希文总结汽车圈还有一个段子叫做“某特车呼吁某安”,其实就是这个道理。但是吃一堑长一智,市场经济下,国企合资车已经受到了自主品牌的强烈冲击,因此很多大品牌都在整改自己的问题。比如广汽丰田,人家将50%以上的配件都由主机厂自己生产,剩下的配件代工厂则直接派去品控管理者去现场管理。这才让广汽丰田的品质高于一汽丰田。
最后说一下,虽然开头的段子不完全对,但有一点是对的,那就是日本本土的日本车是质量最好的,欧美次之,中国的质量最差。这是因为日本人在本土管理的最严谨,在美国生产的日本车,由美国人制造,虽然美国听从管理,但美国工人非常懒惰,所以容易出现次品。而中国人都很勤劳,但管理不到位,所以就造成了中国的日本车最差。说到底还是当地人的特点决定的产品,而不是品牌主观想制造分级。
同一款车,进口车跟合资车在汽车品质上的差别有多大?差别在哪里?
首先诚谢邀请!
有幸本人也喜欢汽车,也有购买进口车与合资车的经历,在这分享个人体会与见解。
因为喜欢成龙拍的武打片,片中成龙代言的三菱帕杰罗越野车相信大家都很熟悉,由于山区商务工作需要当时购买了一辆,全车原装进口。动力就不必说是杠杠的,3.0V6三菱原厂发动机噪音非常小,管线及线路处理非常整齐合理,地盘调校也相当好,过减速带是卧车感觉,5年12万公里全车未动一颗螺丝,最后因为山区业务量减少,车就卖了!几年后,因为个人情怀,又购买了一辆合资的帕杰罗V97做为平时上山客户接待车,因为有了进口车的切身体验,合资车与进口车真没法比,不是说不支持国产和合资,从做工,排线,调校,组装,用心做事和完成任务是有区别的。两年的新车一上路到处是响声,胎噪声大,密封差,上山爬坡发动机在怒吼就是没劲!后桥四驱分配动不动就漏液。一段山路下来,饭都给你颠吐!我认为进口车与合资或国产差别在用心做车和追求利润上!
同一款车,进口车跟合资车在汽车品质上的差别有多大?差别在哪里?
谢谢平台!在一些消费者的印象中,进口车比合资车要好,当然这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那么它们在品质上差别有多大?差别在哪里呢?我认为:
一些大品牌的进口车具有生产工艺精湛、材料品质过硬、安全系数较高、用料扎实耐用等优点。
但同样具备一些缺点,一是进口车价格昂贵(主要体现在关税上);二是后续维修保养费用非常高(加上关税后的总价值高了,维保费用随之增加);三是维修周期偏长(原厂配件购置需要一定时间)。
合资车虽然在国内生产,但是技术和流水线都是国外原厂。其实合资车跟进口车相比品质上差距不是多大。当然我也承认,一些车型国产之后减配现象还是存在的。但是在核心技术以及工艺方面,都是由原厂掌控。总体而论:进口车与合资车比起来,无论是税费,保养,维修以及保险上差距都非常大。个人观点,谨供参考!
对咱国内的老百姓来说,买车图的是实惠。许多合资车与国外的纯进口质量差不多,为什么我们不选择这些价更低的合资车呢?
在许多国人的传统印象里,进口车要比合资车做工精致,质量也更好。因此许多国人在买车的时候,宁愿多花很多钱买一辆纯进口车,也不愿选择国产后的合资车。这两种车的差距真的很大吗?合资车跟进口车差别有多大?内行说出真相,被误导好多年。
同一款车,进口车跟合资车在汽车品质上的差别有多大?差别在哪里?
其实差距还是有的。亲身举个例子,这一代的大众帕萨特和进口版本的大众蔚揽,虽然是一个标准三厢车和一个旅行版车型,在车身的钢材使用上就会有一定差别,其次装配工艺上也不一样,主要体现在细节上,虽然有些零部件是通用的而且生产标准是一致的,但在生产过程中的品控还是有一定差距。同时,抛开动力系统的方面的差别外,内饰的材料也是不一样,这个一旦你进入到车内从气味上可能就会感受到,这也是国外的标准与国内不一样的地方。
可能很多人觉得这都是纯属理论,但是如果你真的开上同样动力的两辆车,配置不看,你就会发现差距还是巨大的。一部分是因为调教,另外一部分真的就是在品质上的差距,比如说隔音和驾驶质感。这个在大众的进口途观和国产途观L上体现的也很明显,有机会可以试一下就会有直观的体验。
当然也不能绝对的说国产的品质就差,只是对比起来进口的肯定要好上一些,当然你也同时付出了更多的钱作为代价不是么。这里不得不提的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主被动安全方面。进口车型很大一部分都是国外的安全标准,所以主动安全会得到很好的重视,比如最直观的就是气囊数量和车身刚性等问题,通常国内合资品牌会在一定程度上减配,这样会提高成本。被动安全也是,电子化的趋势下,一些被动安全系统也是进口车的标准配置,而国产合资车型就被其他配置取代或者直接减配,虽然说价格上更便宜,但是安全性这方面确实要重视。
不过也不要迷信进口的必然好,也有很多进口车型不如合资车型,所以也不能以偏概全,在购买前要有条件的去对比一下,多去各方面获取信息,才能知道差距在哪里。不能盲目的迷信车型的一个亮点或者说只听别人说。
同一款车,进口车跟合资车在汽车品质上的差别有多大?差别在哪里?
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合资车和进口车的差别,这个我刚好有所了解,请听我细细道来
说合资车和进口车的差别之前,我们要先了解什么是合资车和什么是进口车
什么是合资车?- 合资车是指由中方与国外投资方共同成立的项目。中方出资的方式:出让土地厂房使用权、资金,国外投资方出品牌、技术、资金、人才等;合资汽车就是上述情况合作情况下的产物。
- 国外提供技术、人才、品牌等在国内组装,但核心技术还是由国外掌握,简单点说就是,核心技术(发动机,变速箱这类)国外进口,其他零配件我们生产或者找相应的供应商,然后国内把汽车组装完毕再取个中文名字销售
- 进口车指的是整辆车都是国外制造,运到国内销售。进入国内就是完整的一辆汽车,技术还是材料,全部没有中国的参与,目前常见的进口车有两类:一类是4S店里面销售的,“原厂授权”引进,称为中规车(例如:雷克萨斯)
- 另一类是由汽车经销商通过国际渠道,“非原厂授权”引进,进口到我国的车辆,称为平行进口车,一般分为美规车、中东版车、加版车、欧版车(例如:兰德酷路泽)
生产标准
前文有提到,合资车除了三大件(有些三大件也是国内生产的)其他零件都是国内生产或者其他途径进口的,在国内生产和国外生产就涉及到一个问题那就是生产的标准问题,由于种种原因外资方只能管控到三大件的一些生产标准,其他零配件配置那些就无法插手,这也是合资和进口的最大差别所在
国外的零配件标准由外资去界定,国内的由国内厂家界定,就导致了一问题,国内厂家为了赚钱,只能降低标准生产,因为如果按照国外的标准,就意味着更高的成本,这对于以盈利为目的的生产企业是不可能执行国外标准的,再直观点说某个零件国外标准耐得住1000次使用才断裂售价1块钱,国内耐得住800次使用才断裂的售价5毛钱。
安全标准
在安全标准方面,国外的标准比国内的要严格很多,比如很国外要求强制配备的安全配置在国内都尚未成立相关法律法规来规范,比如国外需要强制标配ESP、胎压监测、日间行车灯、自动大灯、自动启停、侧气囊、自动紧急呼叫系统、AEB、倒车影像等配置、而国内只是强制安装ABS、胎压监测、侧气囊等比较简单的配置,另外国外的碰撞测试标准也比我们国内的要严格。
配置差异
比如国外同一款车型使用的变速箱是8AT,合资后可能就是双离合,一些类似于这样的配置差异
总述进口车和合资车归根结底的区别就是价格,一分钱一分货,进口车比合资车贵是因为生产标准、安全标准和配置都不一样,就直接导致了进口车的成本更高,简单来说、就是合资车除了价格比进口车便宜,三大件有些一样有些不一样,其他的配置、质量、安全性都不如进口车。
在这里AI少祝大家早日买到自己爱车,欢迎大家关注AI少,每天与大家一起交流,分享,学习有关汽车方面的知识,谢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