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上哪些东西曾被当做笑柄,后来发现是真的厉害?
其实汽车上大部分设计,都属于科技的结晶,都是凝聚无数技术人员的心血而产生的;我们觉得有些设计很搞笑、或许只是我们不懂,亦或者说我们站的角度不对罢了;很多配置一开始就是好的,只是我们不明白、所以发笑,而当我们明白后、才知道设计师得不易!
倒车影像,咱们国内的汽车文化起步的是比较晚的,所以早期的车辆配置很低、很多功能都没有,虽然硬件不行、但也造就了一批基本功扎实的老司机;而后来出现了倒车雷达、以至于后期的倒车影像,都令这些老一代的技术流人士大笑不以,认为倒车影像、是傻瓜才需要的配置,正常驾驶者没必要!而在他们大笑之后,倒车雷达、倒车影像完成了普及,没错这玩意的确能退化驾驶技术,但让我们更方便的配置有什么不好呢?
日间行车灯与其它车灯不同,日行灯并不是给自己照亮用的灯具,而是给他人照亮的灯具,提示他人这块有辆车?可能很多朋友不解,车子很大、谁又可能看不见呢?实际上日行灯是在特殊环境下、对其他驾驶者起到提示的作用;比如车辆在逆光行驶中、通过后视镜来查看后车可能出现的情况,后车如果配备日行灯,那么会显示得更为清晰(如上图所示);而现如今日行灯更是集成了各家车企的元素,所以当初日行灯刚出现的时候,被很多朋友嘲笑无用,而如今日行灯则是最精致、巧妙、美观的设计!
塑料车窗现如今很多车子的后窗、往往会采用一种塑料质感的材料,很多朋友认为这是减配?实际上只是采用聚碳酸酯材料,实际上这种材料得成本并不低,它广泛被用于医疗、航空领域,目的在于减重,所以用于汽车领域上、也不算委屈对吧?毕竟使用它替代玻璃,可以实现减重35%左右,这对于如今这个非常提倡燃油经济性、轻量化得时代,减重是优先级、所以最近这十几年间,咱们的车子越来越轻!除此之外、其它的一些误解依然很多,比如软塌塌的机器盖子,为什么那么软?实际上并不是偷工减料,而是为了防止撞到人、头部磕在机器盖子上时不至于受伤;而用塑料保险杠取代金属保险杠也是同样的道理!所以说,设计师所设计的每样东西、都有其存在的道理,不要用自己的好恶、去挑战人家的饭碗,因为那样做的结果只有啪啪打脸!还是那句话,有时候我们之所以会去嘲笑,只是因为我们不懂而已,就像青蛙会嘲笑天很小一样,当层面上升后、才知道。。。
汽车上哪些东西曾被当做笑柄,后来发现是真的厉害?
曾经被当做笑柄、使用后发现再也离不开的汽车配置,真实体验有以下这么几种。
第一种为汽车USB接口,作为资深音乐爱好者(曾经从业)有一种偏执,听音乐要用CD扬声器必须高端,所以U口一度被业内人士理解为低端的代名词;然而在对音乐的理解逐渐深刻,小孩子在车上总要看动漫之后,终于发现车载CD和DVD机为什么被淘汰,一枚小小的U盘能装进去极其丰富的内容,汽车U口意义真的很大。
第二种是头枕显示器,在平板时代这项配置可能是古老的代名词,然而在经常带孩子驾车时能在前排控制后排同步播放内容,不会让驾驶分神还是很有意义的;使用头枕显示器不在于播放的内容是什么,有些时候只是共享同一内容增加交流的次数而已。
第三种是车顶行李架或行李箱,这一配置对于大部分车主而言总会被当做装饰,然而是在两条基础杆上加上横杆,在横杆上装上行李框或者行李箱,自驾出行时会发现能够多携带几百升的物品,而且整车的气质会瞬间发生变化,这项配置还是很牛的。
第四种是智能化配置,比如遥控驾驶,这项配置在汽车上出现后一度成为笑柄,被定义为是对老司机驾驶技术的侮辱;但是在下雨的时候看着别的车主淋的湿漉漉的跑进车内,燃油淡定的掏出遥控器把车遥控到面前,这种体验有一次就会发现科技与汽车的融合有多牛。
第五种是电动机,在燃油车时代对汽油机和柴油机都算熟悉而且很有感情,对于机械美感的理解已经僵化成为内燃式发动机的震动和声音,对电机的理解也一度认为是玩具车和低速车使用;但在使用过第一台有电机的插混汽车后,状态基本是曾经的理解被瞬间否定,能接受被否定的话会认为打开了一片新天地,不能接受则要默默承受打击继续用谎言哄骗自己了是。
汽车上的配置曾经认为无用但使用后非常有意义的有这么几项,不过以上五种还不是普遍不能被接受的类型,个人认为比较实用但是太多人不能接受的是【中置仪表盘】。
中置仪表的第一点优势是减少了正面可视范围盲区,其次稍微有些角度偏向驾驶员一侧的仪表盘方便观察,因汽车在中间车道或快车道行驶时需要观察的路况主要是左前方,尤其是在高速公路上驾驶,所以中置有角度的仪表是非常合理的;而且尺寸加大后显示的内容会更丰富,每一项显示的内容尺寸更大更便于观察,这是喜欢中置仪表盘的原因,对配置的颠覆性理解大致有这几项,供参考。
(上文由天和Auto撰写,禁止站外转载,平台内欢迎转发留言关注。)
汽车上哪些东西曾被当做笑柄,后来发现是真的厉害?
汽车上哪些东西曾被当做笑柄,后来发现是真的厉害?其实汽车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被人当做一个笑柄。当时的世界是马车的天下,第一辆汽车发明出来后,噪音极大,故障率极高,经常在路上抛锚,不是车拉人,而是人推车,被世人笑话得不行,断言这又是一个“富尔顿的蠢物”,活不了几天的。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马车除了在旅游景点能看到,在其它地方都绝迹了,而汽车真正成了这个世界的主宰者。
汽车在自身发展过程中,有无数里程碑式的发明创造。每一个新技术被发明应用的初期,都会由于不成熟、故障率高、不符合使用习惯等因素不被人接受。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新技术越来越成熟,在后期的应用过程中,人们也会越来越发现新技术的好处,逐渐从抗拒到接受到喜爱,最后发现都离不开它了。下面我们就来说几个汽车上曾经被当做笑柄,后来发现是真的厉害的几个发明。
1、充气轮胎:在汽车发明之初,使用的车轮都是木制或者铁制的,后来又在上面包裹了一层橡胶。这样的车轮减振效果是极差的,汽车舒适性很差,也无法快速行驶。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约翰·邓录普制成了橡胶空心轮胎,随后托马斯又制造了带有气门开关的橡胶空心轮胎,充气轮胎就此诞生。但是由于当时的科技水平有限,这样的轮胎经常爆胎、漏气,并且还不耐磨,所以并不被人们接受,甚至一度沦为笑柄。但是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及汽车人孜孜不倦的追求,充气轮胎技术越来越完善,最终成为汽车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可以说,如果没有充气轮胎,汽车是无法发展到今天这个程度的。
2、前置前驱结构:早期的汽车,基本都是后轮驱动的,这似乎也成了汽车的标准结构。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一小部分的乘用车开始采用发动机前置、前轮驱动的结构。这是一个破天荒的创举,在当时深受诟病,甚至有汽车大佬直接出手打压,并且大肆宣扬前轮驱动的缺点,一度让前置前驱发展举步维艰。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前置前驱的好处,并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逐渐成为乘用车的主流结构型式。现在市场上的乘用车90%以上都是前置前驱的结构,甚至某些以后驱自居的豪车,也开始使用前置前驱的结构了。这仿佛应验了一句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溃缩吸能式车身结构:我相信直到今天,还有很多人不能接受“溃缩吸能”这一观点。在汽车发展的初中期,人们都认为,汽车的外壳越结实,汽车就越安全,因此人们就把汽车的外壳做得坚硬无比。但是在实际的汽车碰撞事故中却发现,有时候车的损伤不大,但车内的人却受伤了,这就与汽车安全的根本目的是保护人背道而驰了。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汽车工程师开始研究汽车溃缩吸能技术,并在汽车上应用。但是这样的汽车在实际碰撞时,外观看起来非常惨烈,损坏部件严重。如果不看车里面的人,人们都认为这样的汽车安全更差了,因此都不接受这样的汽车,认为这是一个笑话。但是随着汽车技术与文化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汽车安全的本质是保护人这一观点,汽车的损伤是次要的。而溃缩吸能式车身结构在保护车内乘员这方面是做得最好的。现在的汽车几乎全都是这种溃缩吸能式车身结构了,谁再说“车身越硬越安全”的话,就会被人笑话的。曾经的笑话,现在变成了真理,这就是科技的力量吧!
4、塑料保险杠:我的一个朋友,直到有一天追尾了一辆奔驰,才知道汽车的保险杠原来是塑料做的,并且豪车的保险杠也是塑料的!这对于他来说,就是毁三观的存在。在他原来的观念里,汽车保险杠应该是钢制的,坚硬无比,这样才能起到保险的作用。但是事实却告诉他:所谓的保险杠就是薄薄的一层塑料壳子!为此他还郁闷了好几天。其实塑料保险杠的应用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了,是溃缩吸能式车身结构的配套产品,主要的目的是降低汽车对行人的伤害。但是在很长时间内,人们对这一变化都是不能接受的,认为把钢制的保险杠换成塑料的,就是在简配,降低成本,对汽车安全是不利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汽车安全法规益发规范,塑料保险杠的优势逐渐凸显,人们最终接受了这样的事实,并且发现这个改变大幅度的降低了行人的伤亡率,确实是非常好的。
汽车上哪些东西曾被当做笑柄,后来发现是真的厉害?
汽车发明一百年多来,一直在不断的完善和进化,最开始的汽车和现在我们看到的汽车,可谓是天壤之别,很多功能和配置都是经过很多工程师反复试验最终成为了我们看到的样子,接下来我们就来盘点下,最开始被认为是笑柄,最后发现是真的厉害的汽车功能。
倒车影像倒车影像刚刚兴起的时候,只有高端车型才会配备,很多老司机对它不屑一顾,只有新手才用倒车影像,我们老司机都是听雷达或者看倒车镜,倒车影像没啥用,现在呢?倒车影像几乎成为了标配,没有倒车影像的也会出厂加装一个,谁还敢说倒车影像是鸡肋吗?
日间行车灯日行灯刚开始出现的时候,很多人都质疑,这玩意有啥用?晚上照亮马路有大灯,日行灯用不上,白天你能看见日行灯的时候,不就早就看见车了么?事实证明,这些人的言论真的是反智,想一想,日行灯要是真的没用,为什么还会被欧洲立法为出厂标配?很多时候,比如说光线不太好,过隧道、逆光的场景,日行灯的反射光能让别人更容易注意到你,有时候,灯不是为了照路的,而是让别人看见你的。
安全带很多人以为安全带是沃尔沃发明的,其实沃尔沃发明的是三点式安全带,早在1885年,安全带的雏形就出现了,最开始用在马车上,防止乘客掉下去,但是那时候的很多人都不理解,认为一条小小的带子没什么用,汽车出现后,也没有引起车企的重视。直到1902年,在美国纽约的一场汽车比赛中,一位赛车手安全起见,用皮带把自己和副驾驶捆在了座椅上,正好那天他们驾驶的车冲出赛道,导致两位观众丧失,而他们因为安全带死里逃生,自此之后,安全带的作用才被大家所知晓,汽车上才大规模采用了安全带,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
安全气囊安全气囊和安全带类似,最开始出现的时候,很多人都认为这个玩意没什么作用,安全气囊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工程师约翰·赫特里在1953年发明的,灵感来自于消防员救人使用的充气垫,但是发明的推广应用却很慢,绝大多数的汽车厂家,都认为这个东西没有太大的作用,并且会增加车辆的成本,因此拒绝安全,但是现在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安全气囊已经被公认是非常重要的安全配置,除了极少数的低端车型以外都有搭载。
正是这些曾经被认为是笑柄,但是实际上非常有作用的配置,组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汽车,你们曾经对哪些汽车配置有过误解,后来又大呼真香呢?
汽车上哪些东西曾被当做笑柄,后来发现是真的厉害?
任何新事物的产生都会经历一段“从不接受到接受”的过程,汽车的发展同样是也吧例外,而关于汽车上的配置,有不少曾被当做笑柄,后来发现是真的牛逼的存在,下面让笔者为大家介绍介绍几个吧。
第一,安全带。
安全带算是有比较长的历史了,刚刚衍生出雏形的时候正是在1885年,英国的一位工程师发明了马车安全带,用来防止乘客在颠簸的路面上从马车上摔出去。至于发展到汽车上的时候,已经过了17年之久,当时还是一位赛车手防止自己在高速中被甩出赛车,用几根皮带将自己和同伴拴在座位上。
效果虽然不错但是没有人会去承认这个东西的实用性,或者说不愿意用一根安全带来束缚住自己向往自由的心,直到1959年,沃尔沃汽车的尼尔斯·博林发明了三点式安全带。为了让安全带能够被大众所认可,1967年,他拿出了他们公司在使用三点式十年后的事故数据,证明了三点式安全带对乘客的保护性。然后,美国政府就立法了,所有新车都得装。
第二,车顶行李架或行李箱。
这一配置对于大部分车主而言总会被当做装饰,感觉这个东西安装上就是为了好看,和实用性更是不沾边,然而事实情况并不是这个样子,如果没有搬运的行李你或许觉得这东西没什么用,但是当你需要搬运几百斤的物品时,在两条基础杆上加上横杆,在横杆上装上行李框或者行李箱,整车的气质会瞬间发生变化,这项配置还是很牛的。
第三,汽车USB接口。
今天的社会我们会发现,以前流行的是车载CD和DVD机,但是现在还不如一个小小的USB方便。但是在当时那个年代,汽车上安装USB接口反而是最LOW的存在,是要被人嘲笑的,CD扬声器才能称得上是高大上的配置,不过现在从车载CD和DVD机逐渐被淘汰的趋势来看,汽车U口意义真的很大。
第四,头枕显示器。
这个刚出来的时候也是被人嘲笑了很长时间,原因也简单,因为车行动的时候是晃动的,要是再聚精会神的看点东西,头晕眼花的症状不想来也不行啊。不过现在来看安装头枕显示器的人数是越来越多,嘲笑的人也越来越少,主要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坐在后排可以打发时间,经历不用太过于集中就可以,有时候还能引发有趣的话题。二是面对那些有孩子的家庭,在后排有个显示器播放画面能很好的减少孩子的哭闹,也算是不错的配置了。
第五,智能化配置,一个是遥控驾驶,一个是自动驾驶。
虽然这两项配置功能不同,但是在汽车上出现后无一例外的成为笑柄,并且被定义为是对老司机驾驶技术的侮辱。不过仔细想想,这些智能化的配置还是符合“存在即合理”的理念。先说遥控驾驶,如果你面临下雨但是车辆距离你比较远,这个时候是湿淋淋的跑过去呢,还是去旁边避雨的角落将车遥控过来呢?
再就是自动驾驶,笔者认为这将是以后的大趋势,毕竟只要车开的久,谁都能称之为老司机,但是自动驾驶不同,除了能帮助你避免驾驶失误的同时,还能在你忙的不可开交的时候发挥关键性的作用,这样比较下来的话,自动驾驶也不是一种可有可无的配置吧。
第六,有电机的插混汽车。
在之前,人们对电机的理解不够全面,也一度认为是玩具车和低速车才使用的配置,但是现在来看的话理解就有些片面了,毕竟国家都在积极推行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插混汽车也逐渐的被大多数消费者所认可,曾经的理解被瞬间否定,也算是打开了一个新的汽车理念吧。这是好事。
汽车上哪些东西曾被当做笑柄,后来发现是真的厉害?
汽车历史发展已经超过了100年,在这期间无数设计师工程师在汽车史中留下了自己的名字,他们的发明深远影响了今天的汽车制造。这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是安全带的发明,这个伟大的意义非凡的发明在最初却受到了无数的嘲讽,今天我们用文字来了解一下汽车安全带的发展。
安全带是沃尔沃发明的吗?
其实不是,早在汽车还没有发明之前安全带就已经发明了,当时还是运用于颠簸的马车上。后来到了1902年,在纽约举行的一场赛车比赛上,一名赛车手为了预防自己被甩出,用几根皮带将自己绑在了座椅上。真是怕什么来什么,比赛中这辆车真的就冲入了观众席,造成了大量伤亡,而赛车手却因使用了安全带毫发无损,所以安全带第一次被运用在汽车上就发挥出了巨大作用,从此安全带便成了赛车上的标配。不过那个时候的安全带样式并不统一,系起来很繁琐,不舒适,而且安全性差,再加上当时家用车的车速普遍都很低,因此并没有得到推广。
沃尔沃发明的安全带有什么区别?
1958年,汽车历史上最伟大的安全配置诞生了,瑞典沃尔沃汽车工程师Nils Bohlin发明了V型三点式安全带,并且将它首次使用在了沃尔沃的量产车亚马逊上。、三点式安全带刚问世的时候,人们普遍对它充满敌意,它被称为是反人类且无用的设计。但很快随着安全带挽救了越来越多人的生命,渐渐受到了市场的高度认可。和过去的两点式和多点式安全带不同,三点式安全带从左肩延至右胯扣入固定点,用最简单的结构同时约束了乘客的上身和下身,并且还给予了乘客一定程度的自由度,可以说既安全又舒适,这个设计也一直沿用至今,今天在安全带上的所有技术升级都是基于当时这个原型的改进,并没有跳脱出它的原理。
为什么说要致敬安全带的发明?
如果说Nils发明三点式安全带是伟大的,那么他的伟大还不仅限于此。这个安全带的技术他是申请了专利的,按理说所有车企如果也想在自家车型上配备三点式安全带,必须要向沃尔沃和Nils支付专利费,这既可以让沃尔沃增加一项一劳永逸的收入来源,也可以从此提升沃尔沃的车型价格优势,而对Nils本人来说,更是可以后半辈子什么都不用做,躺着赚专利费,这如果换作是我,尼玛做梦都要笑醒。但伟大的人总是会作出与常人不同的决定,Nils立即将此专利无条件开放给所有车企使用,在私利和大爱面前,他果断选择了后者。
安全带卡扣害人不浅
致敬完伟大的工程师,接下来我要怒喷一些无良商人。最近我在网上买东西,又刷到了安全带卡扣这种丧尽天良的汽车用品。很奇怪啊,我记得这个东西早几年不是已经禁售了吗,怎么现在还有?然后我试着在各大电商平台上搜索,发现“安全带卡扣”这个关键词确实被屏蔽了,但只要你稍微更改一下说法还是能搜到,最气人的是销量还都不错。所以我明白一个道理,这种糟粕屡禁不止,问题还是出在根上,正因为有市场,所以才会有一批又一批的商家冒着被封号的风险去赚这个钱。
简单了解不系安全带的后果吧
为了告诉大家不系安全带有多可怕,我给大家一组数据作为参考。假设你的体重是72公斤,坐在一个时速为50公里的车内,当车辆撞到一个固定物体,你需要承受的瞬间冲击力为150G,而战斗机飞行员在高空极速转弯时所承受的G值也仅仅只有9-12G而已。换句话说,在碰撞瞬间,乘客对自己身体的控制能力约等于0,下一秒你的身体会出现在哪个位置,纯粹是牛顿他老人家说了算。
工程师花了100多年去完善的安全带,如果最后被一个小小的铁片给终结,那简直就是讽刺到了极致。安全带卡扣的作用是消烦人的安全带提示音,好让乘客更安心地迎接死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说安全带卡扣是一种精神鸦片也不过分。各位老铁,让我们珍爱生命,远离安全带卡扣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