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车为什么不设计肌肉车?
自主车为什么要设计肌肉车?弄个挺大的车壳子然后装进去一台1.5T涡轮增压发动机?这样的一身肌肉会不会有点虚?美系肌肉车并不是徒有其表,而是有着狂暴的动力以及很差的操控,不过优势在于普通老百姓也买的起,确切点说就是针对那些喜欢加速的快感而又不富裕的消费者所开发的特殊时期的特殊产物;粗糙的美国人与相对细腻的欧洲人不同,欧洲人喜欢跑圈圈、而美国人喜欢跑直线,这么一来动力极大而机械结构简单的肌肉车就出现了!真正的肌肉车其实早在第一次全球石油危机时就已全部阵亡!
肌肉车是兴起于上世纪50年代后的美国;那个时期美国的经济飞速发展,民用车的普及率超高,而老百姓的收入也有着显著的提高;正所谓吃是饱饭了就得找点乐子,这个时候的美国人已经不满足于日常用车了,他们希望可以利用车子带来一些乐趣,可那个时期美国或者欧洲的跑车价格很贵,不是普通老百姓所能承受的;所以当时美国的几个车企一研究,就搞出了肌肉车,初期的肌肉车虽然没有欧洲性能车那般昂贵,但本身的定位也是豪华属性,所以也是有钱人玩的产品;肌肉车的目标人群本身就是一帮热爱汽车、喜欢玩极限、又相对富裕的一类人群(同时期的穷人玩的是肌肉车的低配版本小马车),那个时期的美国燃油价格非常低廉,可后来石油危机的爆发、燃油价格大幅度上升,这类肌肉车也就逐渐失去了存在的意义,那么大的壳子、那么大排量的发动机带来的高油耗已经不是那个时代大多数美国富裕人群所能承受的了!
肌肉车向小马车的转变肌肉车:muscle car
小马车:pony car
所谓的小马车也就是如今被很多朋友认为成是肌肉车的福特野马、科迈罗之类的了;在石油危机之后肌肉车失去了存在意义,而体格相对小些、排量低些的小马车逐渐成为主流(这里的排量低指的是那些走量版本,高性能版本依然保留大排量发动机);早期的肌肉车与小马车界限很清晰,肌肉车是大个头、大排量的豪华车,而小马车则是个头偏小、排量偏低的非豪华车型,随着石油危机的爆发,肌肉车彻底消亡,而代表平民化的性能车型小马车却渐渐成为了主流;所以说小马车是肌肉车在当今来看也没错,只不过小马车则有着更加亲民的价格,所以福特野马、雪弗兰大黄蜂在历史的发展中虽历经磨难,但也得以保留。。。
国产车为什么设计不了肌肉车?传统的肌肉车连美国消费者都难以承受,我们为什么要造?造出来卖给谁?怎么去造?美系肌肉车是有明确的规定的,壳要大、发动机得是V8,国内量产的V8发动机根本没有,所以从动力总成方面我们就不具备打造肌肉车的能力;即便造出来了,谁又会买?连2.3T的野马能买得起的消费者都很少,自主打造出一款肌肉车恐怕就成为笑话了!对于外壳的肌肉感我们可以通过皮尺来搞定,心脏怎么办?塞入一台1.5T发动机是不是太虚了,会给人一种一身腱子肉是靠药物吃出来的假象!总而言之不是自主车企不设计肌肉车,而是设计不了肌肉车,外壳容易搞定,难道一辆车就只有外壳么?肌肉车最显著的特征就是V8,而我们有么?即便是设计成野马、科迈罗这样的小马车,至少也得有个2.3T吧?没有高功率的发动机造什么都是奢望、空谈,造出一辆外观霸气而毫无力量的肌肉车是没有意义的;况且美式肌肉车的张扬外观也不符合国内主流消费者的审美观点!
国产车为什么不设计肌肉车?
首先我们要了解肌肉车是什么意思。
肌肉车一词出现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特别用于称呼活跃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一类搭载大排量V8发动机、具有强劲马力、外形富有肌肉感的美式后驱车。如今也用于称呼现售的搭载V8发动机的美国经济型跑车。肌肉车是一代美国精神的代表,我们所熟悉的福特野马(Mustang)、雪佛兰科迈罗(Camaro)、道奇挑战者(Challenger)都是典型的肌肉车。
以上是对于肌肉车的形容,我们可以理解为拥有大马力,剽悍外表,富含美国特色的经济型跑车。
首先说大马力,各位司机应该知道,中国是有排量税的,排量税包含在我们购买车价内,其中: 排气量在1.0升以下(含1.0升):1% 排气量在1.0升以上至1.5升(含1.5升):3% 排气量在1.5升以上至2.0升(含2.0升):5% 排气量在2.0升以上至2.5升(含2.5升):9% 排气量在2.5升以上至3.0升(含3.0升):12% 排气量在3.0升以上至4.0升(含4.0升):25% 排气量在4.0升以上:40% 而一般的肌肉车排气量都在3.0以上,这一上一下多花了百分之13的价格,不用说你了,厂家也觉得不划算。
咱们再来聊聊外观,肌肉车是极富有美国特色的车型,外露,特色,个人主义。这就是美国的文化所致,而咱们中华文化受儒家思想熏陶,讲究谦逊,内敛,不在外形讲究内涵,文化的差异,导致中国很少会有厂商设计肌肉车车型,这也是局局认为最根本的原因,尤其是我们的汽车业伴随着改革开放,实用才是一直以来的第一要素。 最后就是这个经济型跑车,朋友,美国多少人口,咱们中国多少人口,价格排量税不经济了,路况原因又跑不起来,要不是家里有实力,请问各位,有多少人会买一辆这样的肌肉车?
不挣钱,不划算,没市场是局局觉得阻碍国产厂商不设计肌肉车的原因。
国产车为什么不设计肌肉车?
肌肉车是美系车的标志车型·已经淘汰
很多汽车爱好者都对“肌肉车”有特殊的好感,这种有着凌厉线条、饱满车身且看起来很“健硕”的轿跑车很有力量感;然而现在却几乎选不到这种车了,最后一代肌肉轿车应当是老款迈锐宝,跑车还有Mustang-野马等选项,但是价格还是偏高了一些,那么为什么国产汽车不能造肌肉车以拉低消费门槛呢?
还是先来看一组图片吧。
1、老款迈锐宝
2、野马
3、科迈罗
4、挑战者(道奇)
5、道奇蝰蛇
肌肉车的特点很突出,它不仅有饱满的车身,同时有几乎不考虑风阻系数的车头,比如道奇挑战者;汽车在行驶中最大的阻力是风阻,像这种有些前倾的车头设计会有相当大的风阻,在急加速和高速行驶中都会一定程度的影响性能,但最重要的还是会影响油耗。所以这样的跑车其实不算“专业”,它只是为了满足用户审美需求而打造的一种风格;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美国之所以会流行这种肌肉车,原因与史泰龙、施瓦辛格等肌肉男明星的热门有关。
然而审美总是会发生变化的,或者说审美会有个轮回的周期;现阶段的审美标准偏“中性”,一身疙瘩肉的肌肉男多少有些落伍了,在亚太的流行文化深受日韩流行文化的荼毒,整体标准怕是连中性都算不上,欧洲的流行设计始终中规中矩,肌肉车普遍被视为“暴力与野蛮”,所以热度一直都不高;而美国近几年的流行元素用一个字即可总结-「颓」,各种稀奇古怪的灾难片反应出了美国当下状态的昏暗,肌肉车的吸引力远不如日韩系的廉价车,其精英阶层仍旧保留了这种审美习惯、面向主要是大皮卡,所以肌肉车真的是落伍了。
国内汽车行业不造肌肉车自然是有道理的,首先每个车系都要有自己的特点,一味地模仿是没有前途的;比如日本和韩国汽车工业过度效仿美国汽车,所以只有在其本土市场和北美市场才有不错的表现,在欧洲市场的占比很一般。中国汽车品牌在起步阶段借鉴过各种风格,说白了就是各种车系的风格都尝试过,不过总还要体现出一些与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下流行文化的元素,或者通过汽车设计来引导一种文化风潮。
比如比亚迪王朝系列的龙颜设计语言,使用该设计的秦、汉、唐、宋也都很有张力,但同时还融合了降低风阻系数的设计,实现了节油与精美的融合;而有些说法指龙颜设计是艾格主导,其实唐这台车是中国设计团队完成,汉这台轿车就没有让艾格参与多少,否则真就变味了。
综上所述,国产汽车不造肌肉车的原因主要是文化差异,肌肉车是一种现象级车,是注定要被淘汰的;车辆不应该有特别的“雄性特征”或“雌性特征”,它只要做到中性才能同时满足所有消费者的审美需求。
至于风阻系数的问题也无需赘述,道奇挑战者不算是真正的跑车,蝰蛇才算是跑车的标杆;而这台车就严格按照空气动力学的标准去设计,最大化的降低风阻。当然蝰蛇的设计主要是为了提升性能,普通代步车的设计是为了降低油耗;各大车企面对碳排放和双积分的压力,能降低0.1L的设计都会被采纳,这是加速肌肉车被淘汰的另一个核心因素。
对于肌肉车的另一个理解是「大排量高性能」,现在的国产汽车不需要大排量同样会有高性能。
美式肌肉车排量低于3.0T/5.0L-NA就别谈性能,2.3T的野马是个很尴尬的存在;对于燃油车而言只有超大排量才能实现高性能,但大排量的耗油量太高,除了美国以外的国家和地区都对汽车的排量有较为严格的限制,会通过碳排放税或其他方式来提高大排量车的使用成本,尤其是在日本和欧洲连2.0T都算挺大的排量了。
国内用户当然也会考虑这些问题,所以大排量肌肉车注定是冷门;但国产汽车不再用大排量内燃机提升动力,有先进的电驱系统足矣。曾经的蝰蛇以8.3L的发动机和超高标准的轻量化实现了4.5秒的百公里加速,这个成绩一度被视为“叹为观止”,然而放在今天连很多定位20-30万区间的混动或电动国产轿车都不如。
定位中高端的国产轿车可以参考汉DM/EV和小鹏P7,前者混动四驱版的加速成绩为4.7s、EV旗舰四驱版为3.9秒,小鹏P7后驱版本也能达到6.7秒、四驱版本为4.4秒。这些车通过电机实现了超高性能,同时依靠电机的高效率大幅拉低了用车成本,这是使用内燃机的美式肌肉车做不到的。
所以启动之后就会开始轰鸣的肌肉车象征着美国曾经发达的汽车工业,也象征着内燃机的原始,这种车型该淘汰了。
编辑:天和Auto-汽车科学岛
天和MCN发布,保留版权保护权利
喜欢我们的内容请点赞关注哦
国产车为什么不设计肌肉车?
首先要弄明白肌肉车的定义,真正的美式肌肉车,排量起码在5.0L以上,市面上常见的福特野马2.3T,雪佛兰科迈罗2.0T。道奇挑战者都不是真正的肌肉车,充其量就是小马驹。
至于国内为什么不设计肌肉车,在我看来有这么几点原因
第一,技术实力有限
目前国内量产的大排量发动机只有红旗L5上的6.0V12,没有相应的发动机,只设计一个跑车外壳有啥用?就算装上2.0T或者3.0T发动机,顶多也就是小马驹的水平,离真正的肌肉车还很远。
第二,国内的汽车文化
国内的私家车从上世纪80年代才开始兴起,真正能做到普及的,也就是近10年的事,而肌肉车文化最鼎盛的美国,汽车文化这一块至少领先中国50年。换句话说,中国现在玩车的还是太少了,绝大多数人买车还停留在代步阶段。
第三,客观原因,还是穷。
目前国人购买力低,喜欢并不代表能买得起。如果各个厂商真的下大力气开发大排量发动机去生产制造肌肉车,结果只有一个,喜欢的买不起,买得起的看不上。看看国产车售价20万以上的车每年能卖多少台就知道了,天天喊着支持国货的,90%不会去买。
国产车为什么不设计肌肉车?
从车标设计来看,中国缺乏这方面的设计人才,设计师还要从国外请,一艺考搞了好多年,都为了拿个文凭,大学那么多设计专业,毕业后大部分都转行了,设计人才培养机制不行,用人机制更垃圾,跟中国足球一样,烂泥扶不上墙。其实大家伙大部分是看中肌肉车的外形,国内就是设计不出来,稍微能模仿点的设计师,还被骂抄袭。汽车造型设计光设计个壳子是没啥用的!细节要做好,车身每一根线条都要讲究,做到360度无死角的美感,不能应付!这关系到量产之后汽车的用料和做工。我觉得国产车在设计方面应当花点精力!把每一款车当成工艺品去做,而不是光考虑赚多少钱,设计丑了卖不出去,你成本预算做的再好也是鸡肋!好好反省一下吧,车企们!
国产车为什么不设计肌肉车?
任何一款商品上市都是为了获得更高的销量,创造更多的利润。设计生产一款汽车产品也是一样。而与一款商品销量相关的因素很多,对于汽车来说设计是关乎销量的因素之一,但并不是唯一,还涉及到性能、空间、配置、价位等等,而且设计在这些因素中的地位也不是最重要的。
每一款车都有自己的产品定位,也会在设计之初预先规划好产品的目标消费群体。一般来说一款商品想要获得更高的销量,就要以最广大的消费者作为目标消费群体。设计也需要满足大众化的审美口味。而审美标准受地域文化的影响非常大,比如英国车符合英国人的审美,讲求绅士风度和大气;法系车追求个性和浪漫;东方人的审美观讲求含蓄、内敛、中庸;美系车则是以肌肉感的设计突出美国人性格中的张扬和霸气。所以,肌肉车在美国非常多见。另外,审美潮流也是在不断变化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肌肉车横行,但是如今美系车的设计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低风阻、轻量化设计等等因素也在将美系车的设计引领到新的方向。
当然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审美口味,并不是所有中国消费者都喜欢沉稳中庸的风格,年轻人更能接受异域文化,也会对他们的审美标准有所影响。但是在中国来说,毕竟还是少数。另外对于越野车这种特定带有野性风格和性能的产品赋予野性风格的设计,但是对于普通轿车或是MPV则会比较谨慎。美系车的肌肉感都在逐渐减退,身为中国汽车厂商自然更不会轻易使用一个原本不属于东方审美的设计风格。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