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今年想买辆车,听说德系的安全,日系的省油,买哪种划算?
本人今年想买辆车,听说德系的安全,日系的省油,买哪种划算?
德系车不一定就安全,日系车也不见得一定就省油!这只不过是一种偏见,比安全要同级别的比较!拿A6撞卡罗拉,那卡罗拉肯定是不安全的;同理拿雷克萨斯GS撞捷达,那捷达也一定不安全,车子安不安全和什么车系没多大关系,和车内的空间关系最大!空间越大、存活的几率越高,所以高端车一定比低端车更安全,而同级别比较,世界上的5大车系安全水平都差不多!也别说日系车就省油,日系车虽然发动机热效率普遍偏高,但热效率高就等于省油么,同样都是一种惯性思维!两车相撞,是否能活下来首先要看的是车内的空间有多大;其次看发生碰撞后的操控性能保持多少,操控好的一次碰撞后将车停住或许能捡到一条命,碰撞后难以操控的或将导致后发的多次碰撞、甚至翻车=卒,除了这两点外才有必要考虑其它的那些安全配置,比如各种气囊啊、防撞钢梁啊之类的;当然也要考虑到碰撞的角度等其它突发因素!鄙人很少关注那些什么碰撞得分之类的,因为那是模拟场景,而导致灾难的都是突发场景,远比模拟的要复杂的多,所以碰撞得分往往只代表了一种模糊的概念,应付考试的玩意!如上图所示,美国IIHS提供的每百万注册车辆死亡率,鄙人觉得这个是很客观的!由图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车子的级别由低到高,死亡率呈逐渐降低趋势!车子的级别升高所带来的最直观变化就是“空间增加”,所以可以确定车内的空间越大,车内人员的生存空间就会越大!这一点与什么车系没关系,日系的B级车一定比德系A级车安全!而在同样的级别的车型下,空间一样,安全也就差不多!车子损毁成什么样不重要,人能活就是安全!而通过这幅图即可明白鄙人为什么说操控对于安全也有关系了,SUV由小到大,死亡率也是一次递减,但在大型SUV的死亡率却一下子上升了!这就是由于车子太大,导致一次碰撞后的操控性难以保持,继而可能导致后续的多次碰撞,最终=卒!所以要想比别人更安全就必须保证空间比别人更大;操控、碰撞后的稳定性比别人更好!这和什么车系没多大关系!再看这幅图,这就是某款日系高达40%热效率的发动机,五星处即为最佳燃效点,所对应的转速为2600转左右!换句话说只有在2600转的转速时,该款发动机的热效率才能达到理论最高值40%!而我们日常家用、代步,谁能没事总在2600转驾驶、保持?我们日常用车的转速通常都在2000转左右好吧?而该款发动机在2000转时的热效率只有35%左右,在常用工况只有35%的热效率,甚至比不上随便一款德系涡轮机头,通常在1700-2000转时也能提供至少37%左右的热效!实际上日系发动机高热效率体现在混动系统中才能有价值,单一的燃油机,省油是个理想,高速巡航或许能省油!这幅图是FEV某款1.8T发动机,大家自己比对一下两幅图2000转时的油耗就清楚了,鄙人就不细说了!总而言之,日系车在安全性能上并不比德系车差,关键要同级别去比较,拿宝马7系撞马3,马3肯定粉碎!拿LS撞捷达,捷达也好不了,同级别比较,空间差异不大,安全性就差不多;而日系车省油也完全是个惯性思维,实际上日系很多车都是油老虎!所以买车不用分什么系,买自己喜欢的那款即可!丰田汽车每年能有一半卖到美国,如果真不安全早就曝光了!
本人今年想买辆车,听说德系的安全,日系的省油,买哪种划算?
中保研测试结果让很多人大跌眼镜,一向以安全著称的德系车表现并不好,其中途观表现很逊色,而馅儿大皮薄的本田雅阁和丰田凯美瑞却取得了优秀的碰撞成绩,而紧凑型车本田网红车思域,也没经得住"推敲",B柱断裂。
目前国内最受欢迎的两个车系是德系车和日系车,无论是销量,保有量以及保值率都是比较不错的。法系车,韩系车以及美系车表现比较一般,法系车可以说是已经被边缘化的一个车系,美系车算是中规中矩,而韩系车销量大幅下滑。目前只有德系车和日系车表现比较出色,同样也是比较值得推荐的,具体如何选择还是要看您的预算以及用车需求。
因为造车理念不同,德系车与日系车还是存在一定差异的。德系车在底盘扎实程度以及运动性和操控性方面表现更有优势,我们知道德国有无数不限速的高速路,这对汽车的高速稳定性和底盘的扎实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程师着重考虑的地方会更有优势。同样德系车多涡轮增压发动机,并且比较喜欢使用双离合变速箱,质量稳定可靠性以及维护保养成本,要会逊色一些。
面对日系车,很多人会有抵制的情绪,但是日系车能够在国内有突出的销售成绩,还是其品质打动了消费者。总体来说,日系车在质量稳定可靠性以及燃油经济性和保值率方面有优势,尤其是从长远用车来说日系车更值得购买,这个二手车是可以证明的。当然这与国情和造车理念有直接关系,日本资源匮乏,所有的资源要做到最好的利用,工程师对汽车的燃油经济性和质量稳定性更在乎,而操控性成为了次要的。
市面上的主流德系车和日系车都是比较值得选择的。如果是家用代步经常在市区使用,那么日系车还是有一定优势的,比如说丰田的卡罗拉凯美瑞,本田的飞度雅阁都是值得选择的。如果跑高速比较多,对汽车的底盘扎实度有要求,那么德系车同样有优势,大众的高尔夫,速腾以及迈腾的都是非常不错的选择。具体如何选择,还是要看您的需求以及预算,抛开需求和预算来谈车还是有些扯淡的。
本人今年想买辆车,听说德系的安全,日系的省油,买哪种划算?
上次为大家带来了美系的20万中级车选购指南,今天聊聊德系和日系,喜欢文章请关注转发,有什么选车用车的问题请在文章下留言,老司机会一一回复。
德系:
德国人为人津津乐道的就是他们工艺的严谨性,但是这样并不足以概括德系车的特点,德系车在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一直显得比较大胆和超前,比如双离合变速箱的应用,从最开始大众双离合变速箱引发车主大批量投诉并登上315晚会,到现在大众的双离合变速箱成为业内的标杆。在日系车坚守自然吸气阵地的时候,德系车已经普遍采用涡轮增压。但是新技术的应用往往代表着可靠性的降低。
所以总的来说德系车的开发倾向于技术驱动,虽然这两年更加注重可靠性的测试和投入,但在总体可靠性上还是相比日系有所欠缺。
日系:
很多人提起日系车总是说“皮薄馅大”“铁皮车箱”,车身较轻。实际上这种说法是不客观的。看看下面几张尺寸和整备质量的对比图,你就可以发现日本车并不是想象中的比德美系要轻。另外车皮轻对安全性并没有影响,因为对安全取决于车身框架的整体强度。所以下次判断一辆汽车安不安全,最好从A柱B柱下手,看拿着铁锤能不能敲坏(开玩笑)。
与德国不同,日系显然在汽车研发过程中将可靠性放在了更重要的位置,日系车很长时间都是自然吸气发动机为主,这几年才慢慢地上了涡轮增压发动机,在变速箱上普遍采用我们熟知的爱信6AT、CVT变速箱,而很少采用双离合。这也是日系车可靠性较好的一个原因。
说完了两国车的特点,就为大家推荐几款20万能够落地的中级车。
德系:大众迈腾 新车指导价:18.99-31.69万
部分地区优惠2万元
迈腾可以说是国人非常熟悉的一款车了,进入中国已经十年以上了,其实迈腾是大众的passat平台打造的,这里的passat不是指一款车型。迈腾一直以来都是国人心中高档中级车的标杆,这几年在日系车型大幅进步的倒逼下,迈腾需要在设计、产品力上发力了。
优点:乘坐空间大、动力强劲、油耗不高、底盘厚重、NVH控制较好
缺点:前排储物空间较少、配置偏低、内饰设计较为保守、可靠性不如日系
斯柯达速派 新车指导价:16.98-24.98万部分地区优惠4万元
在2013年8月12日之前,也就是现在的速派车型更名之前,斯柯达Superb并不叫现在的名字“速派”,而是有另外一个名字“昊锐”。虽然斯柯达昊锐这款车,从上市之初就一直和迈腾一样使用着大众最新的中级车平台,当时是PQ46,而现在则是MQB,但速派一直都没能找到自己的位置。造型虽然沉稳,但总让人感觉过于保守、老气和刻板,另外品牌力的羸弱也是速派销量惨淡的原因。
优点:空间大、油耗较低、掀背式后备箱较为实用、性价比高
缺点:外观内饰设计保守、部分车型天窗异响、掀背式后备箱带来共振问题、配置不高、可靠性不高
由于大众帕萨特即将换代,在产品力上与迈腾类似,暂不进行推荐,德系中级车推荐迈腾。
日系:丰田凯美瑞 新车指导价:17.98-27.98万
凯美瑞自1982年创立以来,平均每一分钟就有一位新车主选择凯美瑞,目前为止有全球1600万车主的信赖,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球车。2018款凯美瑞基于丰田全新的TNGA架构打造,造型上一改前代的中庸家用特点,变得年轻运动。
优点:外观时尚年轻、内饰非常有设计感、空间不错、动力输出较为平顺、舒适性不错
缺点:动力相比德系偏弱、售价较高
本田十代雅阁 新车指导价:16.98-25.98万元本田一直是黑科技的代名词,新一代的雅阁还未上市就已经引发了众多关注,有人调侃其外观为“大号思域”,但其7.2秒的加速实力、较低的油耗、更年轻的外观、更具科技感的内饰设计,都让大家对其充满期待。
优点:外观内饰设计、动力强劲、油耗较低、空间较大
槽点:本田一直以来的隔音问题、机油门事件的影响
本人今年想买辆车,听说德系的安全,日系的省油,买哪种划算?
平时一切大家人云亦云的观念,并不是百分之百正确,比如德系和日系车的认识,日系车不一定省油,日系车安全性能也并不一定比德系车的要差。
观点一:日系车并不省油,日系车也烧机油。
大家都认为日系车省油,其实是日系车的中低端车型,像飞度,威驰,等等,这些小车相比于捷达桑塔纳确实油耗方面占一定的优势,但是像更高级别,排量大一点的车型来说,油耗并没有多大的优势,比如凯美瑞和迈腾,汉兰达和途昂等等油耗没有太大的区别,油耗低可能也是风阻系数比较低一点,而且钣金薄自身车重比较轻一点而已。
另外日系车就不烧机油吧,还真不是,比如12款、14款的轩逸,也就是HR系列发动机,还有2007年以前的锐志都有不同程度烧机油的情况,甚至因为烧机油更换发动机的也有存在。
观点二:日系车一定不安全吗?
日系车的钣金钣金薄,这是不争的事实,这和他们国家的造车理念以及资源匮乏有很大的关系,目前汽车安全系数的高低主要衡量的标准还是碰撞测试成绩表现,而且和骨架设计以及整体的用料有很大关系,和钣金没有多大关系。
再说一点,在国内日系车的质量确实不如他们本国的好,有很大的减配,导致一些国内的日系车整体质量很一般,但是好在发动机变速箱耐用性比较好而已。
所以大家不要过于的去纠结那个车系好,要看具体车型,分析价格和配置,再就是实际的驾驶体验最重要,而不是人云亦云的驾驶感受。
本人今年想买辆车,听说德系的安全,日系的省油,买哪种划算?
您这个问题是在问买安全的德系车和省油的日系车哪个更划算吗?要是这样的话,肯定是安全啊,毕竟生命高于一切。这样的话这个问题就没有什么回答的必要了,不过我倒建议您做一下德系车和日系车在安全性和油耗性上的综合对比,这样会更清楚知道哪个更划算。
德系车VS日系车(安全性)
不可否认,德系车是出了名的安全系数高,这跟德国人一贯的造车理念有着很大的关系。我们都知道,德国人严谨、认真,他们希望自己造出来的汽车能够无故障的跑遍欧洲,因此,德系车整车的刚性比较高,无论在正面撞击还是侧面撞击实验中,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最大程度的保障驾乘人员的生命安全。
而很多人一谈到日系车的安全性能,往往会有一个认知,就是日系车安全性能差,主要归咎于其钢板薄、车身轻,这一点不容否认。就拿探歌和奕泽来说,他们一个是德系车一个是日系车,在高强度钢的使用比例上来看就差出了不止一个档次。探歌拥有88%高强度钢,其中热成型钢的使用比例为28.7%,这两个数值都远远超过大众体系和细分市场的其他SUV车型,加上其激光焊接技术以及车门一体冲压成型工艺,可以说是相当坚固了。反观奕泽,车身高强度钢仅占43%,和探歌的88%差出将近40%多,怪不得我们看到日系车一旦被撞,场面就会那么惨烈。
此外,除了车身本身的刚性,探歌还搭载了诸多主/被动安全配置, TPMS胎压监测、倒车雷达、ACC3.0自适应巡航系统、PLA 3.0自动泊车系统、BSD盲区监测系统等等。
当然,探歌只是众多德系车的一个缩影,德国人在安全上面的要求是出了名高的。而对于日系车来说,在安全标准上也并没有让人十分满意,虽然奕泽的安全配置还是很不错的,但是像本田飞度、思域、CR-V等这些车型都没有配备防撞梁,防撞梁作为汽车中的基本安全配置日系车竟然都要减,可见其在安全上打了多少折扣。当然,如今的日系车已经在安全性能上做了很大的提升,但相对于德系车还差得远。
德系车VS日系车(油耗)
也许在大家以往的认知里,日系车比较省油,而由于德系车车身更重,油耗也会相对大一些。但是随着国家节油减排政策的倡导加上各大车企技术的提高,节油早已不再是日系车的优势。现在的德系车虽然仍然注重操控性,车身也比日系车重一些,但是大多使用小排量发动机,油耗也降低了很多,就拿全新换代后的宝来和卡罗拉来说,全新宝来已经实现了5.4L/100km的超低油耗。
结语:
综上,扒哥会觉得购买德系车会更划算,因为其安全性比日系车更加优秀,油耗上二者也没有太大的区别,当然要买德系车啦。
本人今年想买辆车,听说德系的安全,日系的省油,买哪种划算?
对于这个问题,如果说实话可能会让很多人不高兴,毕竟德系和日系各自的粉丝认为自己喜欢的车要比对方的好,但实话该说就得说,这才更能体现出态度!欢迎关注爱说实话的“汽车实说”
先来说问题中的安全性,其实就德系和日系车型而言,同级别的车型都差不多,可以理解为都很好或者都不好,说德系车安全的一般是通过手指按铁皮得出来的,其实铁皮对提高安全的作用并不大,说日系安全的主要是看国外的一些测试,不过进入国内以后执行的标准就不一样了,德系同样也是如此,在中保研的测试中,两大车系表现各有优劣,具体应该看是哪款车型。再来看油耗,其实就新车而言,两大车系油耗都差不多,目前主流的B级车中,实测综合油耗最高的是天籁,不过也就高出0.8L左右,迈腾、凯美瑞、雅阁都差不多,这样完全也可以说德系车很省油,但是时间长了以后就不一定了,德系车在油耗上越来越高的概率要大,尤其是一些不去4s店保养的更为明显,因为德系涡轮增压发动机对机油的要求高,图便宜去外面保养机油品质难以保证,而日系在这一点上的表现要好很多,发动机皮实耐用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最后就是划算问题,正常情况下是日系车占优,主要体现在保养相对便宜,后期故障率低节省维修成本,时间长了相对会省油,但如果出现一些小剐小蹭的话,铁皮薄的问题会体现出来,一般受损程度会大一些,这样维修的费用相对就比较高了,这属于非正常的情况,两车建议根据用车需求来选择,主要用来家用代步的话,建议选择日系,家用兼商用的话,选择德系看起来会更加稳重一些,平时跑长途比较多,同样建议选择底盘更加扎实的德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