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志明为什么不拜郭荣启为师,而非得让侯宝林带拉师弟?
马志明拜师难这事情,背后其实有三层原因。
第一层、年龄小辈分高。
马三立是寿字辈,马志明就只能是宝字辈。而马志明同龄的人,基本上都是文字辈为主力军了,而马志明的小伙伴赵伟洲直接就是明字辈,得管马志明叫师爷,所以他这个辈分是挺难为人的。
但年龄这个层面并不是最关键的,而且宝字辈里最小的也不是马志明,谢天顺比马志明还小两岁,而东北那个七五年的冯幼封还不是拜了寿字辈的祝景荃,也没听说他有那么多弯弯绕的磨难。说白了,还是马志明自身出了问题,或者说他自己错过了最好的拜师机会。
第二层,时间点没把握好。
马志明决定要吃相声这碗饭,并打算正式拜师的时候,刚好是拜师这种风气被大力打压的时间段。其实不光是他,同龄的侯耀文遭遇也一样,在同时期照样拜师无门。而侯耀文比马志明小一辈,他可以选择的对象要多得多,宝字辈活着的一抓一大片,但依然拖到了九十年代,也是找李伯祥走的代拉师弟这套程序。
其实以马三立的身份地位,马志明如果娃娃腿时期就定了要吃这碗饭,五六十年代找个寿字辈定个口盟,后面再补个仪式就行。谢天顺跟赵伟洲这些都是几岁就约定好了,后来其实仪式都没怎么办,照样是有门户的人。
但马志明是二十几岁跟马三立下放的时候,才正式决定说相声的,马三立平反后马志明进了曲艺团,那时候寿字辈基本上团灭,黄花菜都凉了。
另外假如马志明背后不是马三立,侯耀文背后不是侯宝林,他们在七八十年代其实也可以随便找个人拜了完事,反正只要不大操大办就行,愿意接盘的也大有人在。但正因为是马三立侯宝林,两个相声界的巨擘级人物,他们的一举一动在曲艺圈影响力都太大,所以作为二代更不能走这种封建老路,马三立侯宝林也不敢去冒这个险。
第三层,可选择面太窄。
相声界重新兴起拜师风气,是八十年代的事情,九十年代基本上就没多少禁锢了,两千年以后拜师更是成了时髦的事情,一场破仪式恨不能炒到外太空去。
而八十年代开放了,侯宝林侯耀文这边思考的问题是“不能让活人占了便宜”,而马三立马志明思考的是“我还能拜谁”。
当时活着的寿字辈只剩了马三立、陶湘九、郭荣启,以及湖南那边有个薛永年,当然薛永年用的是另一套家谱,北方的相声艺人基本不承认,再说薛永年比马志明只大四岁,估计马志明也这头也磕不下去。
剩下两个跟老马家都有点那啥,郭荣启明面上跟马家不来往,但背地里各种不合的传言,比如郭荣启声讨马德禄当年剥削他,马三立则公开声讨郭荣启不孝敬郭瑞林、而且不凑钱供养有困难的周德山,是个不讲孝道的人等等。
另外杨少华这个徒弟的问题上,郭荣启向来都是“是,也不是”的态度,马三立则直接出本家谱给按瓷实了。
就这些破事儿堆起来,两家要还能结亲,那就见了鬼了。再者马志明后来在曲艺团跟杨少华又闹上了,两人要真成了同门,那又是一段笑话。
总而言之,拜郭荣启肯定是巴塞罗那的球王——梅西(没戏)。至于陶湘九,那是郭瑞林的徒弟,马德禄的后人拜到郭家门下,估计陶湘九愿意收马三立也不干。
于是乎,马志明可以选择的对象,就只能是死人了。
而拜死人还不能随便拜,得找有分量的活人代拉。这就像侯耀文一个道理,以马侯两家的身份地位,指定谁代拉都是给天大一张脸。
于是侯宝林就找了李伯祥,表示耀文就是你师弟了。而侯宝林来天津看望马三立的时候,一边包饺子一边聊到了马志明门户的事情,侯宝林主动表示“我代拉吧。”
估计听到侯宝林这句话的时候,马三立跟马志明悬着的心都落下了。朱阔泉虽然不是什么大门大户,但侯宝林可是相声界旗帜般的存在,让他代拉就等于结了亲一般。因为按照相声界规矩,代拉师弟出去不能报师父名字,只能报负责代拉的师兄,因为师父没见过你,你是师兄引进门的。
所以表面上马志明是拜了朱阔泉,其实是拜了侯宝林,这次代拉就是马侯两家的结盟仪式罢了。
当然马三立也没欠侯宝林人情,后来侯宝林要收师胜杰,涉及到跳门的争议,马三立二话不说就从天津赶到北京,直接把这事情办瓷实了。
所以说,不是非要让侯宝林代拉师弟,而是只有侯宝林代拉师弟这个操作,能最大化满足马三立马志明的心理需求。就像侯宝林那句“不让活人占便宜”一个道理,这是给马家卖人情的操作,不是谁都有分量去接单的。
马志明为什么不拜郭荣启为师,而非得让侯宝林带拉师弟?
按相声界名气能耐来说,郭荣启并不比马三立差,而且相声界代拉拜师比正式拜师要矮半头,马志明之所以宁愿代拉也不愿拜师郭荣启,主要是马家和郭荣启关系并不好,马三立看不起郭荣启,而另一原因则和侯耀文代拉拜师原因一样,那便是不愿意便宜了活人。
马志明拜师是个难题马志明生于1945年,但却是典型的人小辈大,因为家里是相声世家,祖父和父亲都是相声行当的大家,所以马志明打出生就注定了是相声界的宝字辈,据说马三立最早不愿意马志明学相声,原因是相声这行当太苦,而马志明最早也的确是学了京剧,既然不从事相声行当那就不需要拜师。
不过遗憾的是马志明的京剧也没能坚持下来,反而是机缘巧合地又干起了相声,要从事相声就得拜师,有个师承,而相声界有规矩,父亲能耐再大,也不能拜自己父亲为师,所以马志明拜师只能拜和自己父亲同辈的人,也就是寿字辈,等到马志明张罗拜师的时候,才发现寿字辈的名家大多已经过世,能够拜的人几乎已经没有了。
马三立本身就是寿字辈中比较小的,而等到马志明拜师的时候已经是在80年代,寿字辈名家大多已经故去,用马志明采访的时候的说法,那就是大概存世的寿字辈除了马三立就剩下两位,一位是福建的陶湘九,距离太远,没有交情,一位是天津的郭荣启,两家不怎么走动,陶湘九名气不大,距离又远,马志明自然不会拜师陶湘九,而郭荣启是寿字辈名家,能耐地位都是业内公认,更重要的是郭荣启就在天津,要说拜师的确是比较合适的。
郭荣启和马家有矛盾相声界拜师大多都是交情,尤其是这些世家,比如李伯祥的父亲李洁尘和赵佩茹关系好,两人甚至一度互相称呼师兄,所以李伯祥还没出生的时候,赵佩茹就预定了这个大徒弟,同样的苏文茂和赵心敏也是如此,以至于赵心敏的儿子赵伟洲先会喊师父,后会喊爸爸。
而郭荣启和马家关系并不好,郭荣启师承马三立的父亲马德禄,打小就认识马三立,郭荣启学艺的时候和马三立吃住都在一起,按说关系不错,但其实并非如此,据说一次演出的时候,郭荣启先生无意之间和同行说道“马家太能剥削人了”,而这句话传到马三立耳中,引起马三立的不满,两人因此结怨。
其实马三立先生对郭荣启先生也是看不上,尤其是对郭荣启先生的人品,在1988年燕春楼姜宝林收徒现场,马三立甚至当着同行的面痛说郭荣启的不是,尤其是郭荣启对于父亲郭瑞林先生不赡养,其实这是郭荣启先生的家事,是非恩怨不是当事人自然也不了解其中的曲直,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马三立对此事却颇为介意,以至于对郭荣启先生也颇有微词,所以马家和郭家不仅不怎么走动,而且有矛盾也是公认的,因此即便郭荣启能耐再大,马三立也不会让马志明拜师郭荣启,况且即便自己有意让马志明拜师,郭荣启先生也未必答应。
马志明拜师不让活人捡便宜据说侯宝林在谈及侯耀文拜师的时候,说道:不能让活人捡了便宜,言外之意是侯耀文的能耐是自己教的,而且已经成名,找活人拜师就是让人捡便宜,空落了一个师父的美名,虽然这事不一定真,但是至少也说明侯宝林大师可能的确有这个顾虑。
马志明和侯耀文的经历相似,都是相声世家,而且能耐都是父亲教的,拜师只不过解决个师承,拜师的时候自己已经成名,所以按照侯宝林大师的顾虑,马三立极有可能也是处于这种考虑才让马志明代拉拜师,况且马家和侯家的马三立和侯宝林都是相声大师,儿子拜师也得拜个和自己名气差不多大,在世的也的确没有和自己地位相当的,而如果拜过世的人,那选择的余地就大了。
基于这种考虑,马三立最终决定让侯宝林大师代拉马志明拜师朱阔泉,侯宝林大师的相声地位自然不用多说,虽说代拉摆知不如正式拜师,要矮一头,但是能让相声领军人物侯宝林代拉,这也的确分分量够重,也算是比较合适的选择了。
马志明为什么不拜郭荣启为师,而非得让侯宝林带拉师弟?
相声界的陈规陋习很多。拜师摆知是其中一项。这一点连以领导“革新相声”的侯宝林大师都不能免俗。为自己的儿子侯耀文安排了一个师傅。
代拉大约是相声门独有的吧!即由大徒弟替已经过世的师傅收徒。侯耀文就是以代拉的形式拜的师。
据介绍侯大师在侯耀文找师傅时曾经说过“不能让活人捡了便宜”。因为侯耀文当时已经功成名就。无论谁收了侯耀文无疑都是一份可以与侯大师比肩的“荣耀”事。
我想马三立大师应也有此意!试问当时相声门那个辈分的活人,有谁可以与马三立比肩而立?
马志明为什么不拜郭荣启为师,而非得让侯宝林带拉师弟?
郭荣启和马三立是掰不开,扯不清的关系!郭荣启的父亲郭瑞林和马三立的师父周德山是亲师兄弟,而且还是代拉。等于郭瑞林是马三立的亲师叔。郭荣启又是马三立父亲马德禄的徒弟,这样马三立和郭荣起又是师兄弟。所以马三立说郭荣启不养活爸爸郭瑞林不能算是外人管闲事。马三立伺候郭瑞林,是伺候亲师叔也合理。马三立数落郭荣启不孝顺,是师哥骂师弟也在论。不合的根本问题就是都是没啥文化本身修养不足,再加上穷造成的!
马志明为什么不拜郭荣启为师,而非得让侯宝林带拉师弟?
马志明为什么不拜郭荣启为师,而非得让侯宝林带拉师弟?马志明是相声界泰山北斗马三立先生的大儿子,他自幼喜欢曲艺,又在马三立身边耳濡目染,因此其相声水平极高,是公认的马氏相声第三代传人,被尊称为“少马爷”。相声界非常讲究师承,当时马志明学说相声需要拜师的时候,明明师伯郭荣启仍然在世,还和自己父亲一样是寿字辈传人,为什么他不拜郭荣启为师,而选择拜已过世的侯宝林师傅为师,让宝字辈的侯宝林代师收徒?这里面的缘由多了,情况比较复杂,下面给大家仔细捋一下。
源于网络
马三立先生是一代相声大师,他把马氏相声发扬光大,让越来越多的观众喜欢上这种相声形式。马志明先生子承父业,接棒马三立先生,成为马氏相声的第三代传人。传统相声非常讲究师承,没有好的师承在相声界是根本混不下去的,因此马三立先生要给他的儿子找一个好师傅。按照相声的辈分上来算,马三立先生是寿字辈,因此他给儿子找的师傅应该也是寿字辈的才对。当时在天津说相声的寿字辈老先生还真有一位,他就是郭荣启先生。这位先生和马三立先生渊源甚深,他是马三立父亲的徒弟,按照道理来说,这位老先生应该算是马志明最好的拜师对象,为什么马三立先生没有这么选择呢?
源于网络
其实,别看郭荣启先生是马三立先生父亲的徒弟,两家的关系并不太融洽,明面上郭马两家一团和气,但是私底下郭马两人却爱较劲,谁也不服谁。正所谓“一山不容二虎”,两人同在一个曲艺团,都算是台柱子的人物,因此平时少不了竞争。再加上那个年代,说相声就是吃饭的家伙,少了说相声的机会就代表着不够吃,两人不竞争才怪呢,因此郭马两家的内在关系并不太好,所以马三立先生才没有选择郭荣启先生来当自己儿子的师傅。同时,郭荣启先生早已经不再收徒弟了,就算马志明想拜他为师,人家也不会收的。
源于网络
最终,“少马爷”拜了侯宝林的师傅为师,因为当时侯宝林的师傅已经去世,所以侯宝林大师是代师传艺,马志明其实是跟侯宝林大师学的艺。亲爱的朋友们,你们理清楚这其中的关系了吗?只要理清楚这之间的关系,自然就会明白马志明为什么不拜郭荣启为师而非得让侯宝林带拉师弟了。
马志明为什么不拜郭荣启为师,而非得让侯宝林带拉师弟?
这是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马志明其实可以拜郭荣启为师的,但要马三立去低头找郭荣启才行。以马老的性格,这几乎是不可能的。第二个问题,马志明其实可以由其他人代拉入门的,但效果肯定没侯宝林代拉入门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