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有许多相声名家,例如刘文亨等,为什么感觉知名度仅限于天津??

老一辈相声艺人,在知名度方面远不如眼下的相声明星,根本原因在于两点:

第一、对自我包装、营销炒作等宣传推广手段不重视,甚至抱着鄙视跟排斥的态度;

第二、对于新兴的媒体传播工具不了解,无法正确应对网络舆论,甚至沦为网络媒体的攻击对象。

天津相声名家基本上就是在圈内响蔓儿,一生都在小剧场表演,连上电视的机会都少。再加上很多老先生观念非常封闭,即使有一身能耐,也只能在一个小巷子里孤芳自赏。

刘文亨柳活再好,尹笑声刘文步佟守本黄铁良陈鸣志等小剧场效果再炸,南开国乐的新人们创作能力再强,他们不会利用主流媒体资源进行宣传,给自己贴金抹粉,他们就注定只能在小范围里传播。一旦出了这个圈子,他们就会面临血棒槌的灵魂拷问:

X德X拯救相声以前,你们都上哪儿去了~

XX纲说过,一个人活得够久,就成大师了~

废话少说,敢不敢商演卖票!!

马季先生说过:我认为金钱不是衡量演员价值的唯一标准,我们应该有更高的追求。(早知道那玩意儿是这种起子,他真该把这话一起写匾上。)

在天津学艺,在北京成名,这是过去相声界一个潜规则。但即便是媒体资源集中的北京相声圈,在宣传造势上也不同于现在这种流量至上的风气,而且推广渠道局限于电视媒体和广播等老旧渠道,在八九十年代相声黄金时期,马季姜昆冯巩等人作品和舞台状态都是巅峰,所以他们巅峰名气可以比肩最顶流的娱乐大咖。

但他们一旦遇到电视相声势微,自己作品后继乏力,很快就被大众遗忘。而随着网络媒体崛起,他们被别有用心之人将其立为靶子进行炮轰的时候,思想陈旧的他们也毫无招架之力,只能任由人泼脏水造谣。

这就是老一辈跟当下演员的最大区别,一个用作品立人,一个是用人设立自己。

而两者的受众区别,一个是相声爱好者,一个是追星粉。

相声演员像娱乐明星那么疯狂炒作,还真是互联网兴起之后的事儿,而且是以某人为成功典范,带动起来的一种新风气。

当然出于赚钱为终极考量,这种风气也没多大毛病,反正没有违法犯罪,不过就是人为树立行业矛盾,给自己立个白莲花人设,把所有同行当成靶子一通打,把那些糟烂事儿边角料拿出来各种姿势晒,或者就是用别人的家事给自己炒作,最终自己得到流量跟收益。

但这种缺德操作的代价,就是行业变得千疮百孔,以及后来者都效仿,以流量和经济收益为唯一追求。

这种操作,对于老老年的相声艺人来说,是非常不可理喻的。

老一代以电视为主要阵地的相声演员,他们一旦站到舞台上,所呈现的就只有作品。而提到同行,基本上都是一水的吹捧。偶尔有点批评意见,也都是婉转又婉转,就怕话说过了,容易引发行业分裂。

相声界一百多年来,那么多打架扯皮的典故,但有几个当事人自己跳出来承认,并且没完没了跟对方隔空开炮的?

张寿臣马三立、马三立侯宝林、侯宝林马季、马志明李伯祥都有各种江湖传闻,但你永远听不到当事人在舞台上骂街,说“XXX又嫉妒我了”“又是元气满满被同行迫害的新一天”。

马三立1988年在燕春楼卷了李洁尘,但都是半开玩笑半砸挂的味道,让你听不出多少火药味儿来。如果换成现在这种风气,马三立得专门开个专场骂街,把李老道被窝里的事儿都掏出来炒。

但马三立不可能这么做,那是宵小之辈爱干的下三路事儿,人家马老是泰斗,泰斗卷人都是艺术,够你咋么一辈子的滋味。

正因为老一辈的相声艺人普遍都有这种职业操守,不会踩着同行的脊梁骨给自己当梯子,所以他们留下的只有作品,以及荧幕上那些音容笑貌。

侯大师自己去世的时候,留下了一段砸挂,以及一段感人至深的遗言:亲爱的听众,尊敬的观众,侯宝林将去了,去世了,恕抱不周,祝大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相声泰斗马三立临终遗言:在我过世后,请将我丧事从简办理,我不愿让各级组织再为我费心费神;同时我的朋友、学生和再传弟子也比较多,所以不搞遗体告别,不接受花篮、花圈、挽联,不接受钱物。我毕生只想把笑留给人民,而不能给大家添麻烦,给国家浪费钱财。

看看,这才像大师说的话。

所以名气这种东西,也是有含金量的。名气大不一定艺术就好,名气小也不一定就艺术差,更多的时候是成反比的。

天津有许多相声名家,例如刘文亨等,为什么感觉知名度仅限于天津??

跟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有关。也和地域文化有关。这就是所谓的天时地利人和。

天津位列初期的三大直辖市。说着标准的普通话,搞着地道的相声艺术。但毕竟挨着中央广播电视说唱团。人家的业务不这样吗?

异于人者,非万事皆异于人。精其一也。

刘老师非常像北京的侯宝林大师,但没有超越之处!

天津有许多相声名家,例如刘文亨等,为什么感觉知名度仅限于天津??

真正喜欢听相声的人,他们心目中的相声名家是不分地域的。我是天津人,北京的相声名家我都知道,比如赵振铎赵世忠王谦祥李增瑞李金斗等。刘文亨绝对相声大家,台风大气稳健,尤擅长柳活。为人低调,囿于天津,未享大名。但在业界和相声爱好者中他的地位绝对不低。

天津有许多相声名家,例如刘文亨等,为什么感觉知名度仅限于天津??

这个问题主要是时代造成的,刘文亨他们这代人,成名一般都是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时的媒体不发达只有广播电台,不象现在电视,广播,网络,群众观众只有现场看演出才能知道某人某人,而他们的演出又基本限于天津。

天津有许多相声名家,例如刘文亨等,为什么感觉知名度仅限于天津??

刘文亨可不仅限于天津,如果是仅限于此,说明他的“名”有限,没能从众多演员中脱颖而出。

天津有许多相声名家,例如刘文亨等,为什么感觉知名度仅限于天津??

刘文亨先生的相声,除了比较资深的相声爱好者,出了京津两地确实没几位听。

人家那是天津特有的风味,就像北京的豆汁儿、徽州的毛豆腐、云贵川的折耳根,除了本地人就没几位能吃得惯。

和刘先生类似的,还有不少。

提起年长一些的田立禾先生还稍微好一些,说到刘俊杰、陈鸣志、佟守本等等,莫不如此。

这种情况,还是和观众的口味有关。

相声爱好者的圈子比较复杂。

最外面一圈儿范围最广、也最松散,听相声就是图个乐呵。

中间一圈儿稍微好一些,名气大的、曝光率较高的侯马高李魏等等都能听一听。

最里面,就是以天津观众为主力的相声迷了。这个圈子最封闭,也最忠实。

所以出了最里面的这个圈子,以上几位就不那么有名了。

话说谁现在还闲着没事躺院子里,沏壶茶慢慢品相声的?

咱又说回来,前面几位也不委屈。

且比诸如刘化民、张宝茹、冯立铎这波只留名不留声儿的,要强的多了。

还有就是北京的赵振铎先生。

人家名气大能耐大、留下的作品也不少,可是愿意沉下心来听怹的,其实也没几多少。

跟谁说理去?

以上……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