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刑犯受刑,为什么法警有很大心理压力?

因为新中国是法治社会,法治社会没有专门的行刑人,也就是刽子手。

古代刽子手就是专门杀人的,而且以此为生,他们对于杀人就跟杀猪一样,没有多大心理压力。刽子手们杀人技术能高到什么程度,斩首的时候,可以不让自己身上溅一滴血,现代医生做手术,哪怕技术再高的老手,只要切到动脉都肯定一身血。而刽子手砍断颈动脉之后,却能全身而退,另外还有一种钝刀斩首,就是谭嗣同接受的刑法,那玩意生砸脖子,现场那叫一个惨无人道,但刽子手也能干干净净走人。

另外凌迟处死的更是牛叉,上头判了要片多少刀,你就一刀都不能少,中间犯人提前死了,那就是刽子手的责任。刽子手在凌迟时候技术之高,既能让犯人不痛死,又能让围观群众看美了,还能把刀数给凑齐。这已经不是技术,而是升华成艺术了。

而法制社会执行死刑,都是摊派或者轮班,国家从没专门设置过一个“死刑执行人”的岗位。

执行死刑的一般有几种人,主要是司法警察,也就是法警,另外早前武警也会参与执行,但都不是强制的。有时候还会因为找不到自愿去执行的,会去部队找人执行枪决。

我国在严打的时期,执行了大量死刑,而且流氓罪占比最高,这些人既不是杀人放火,也不是贩毒越货,就因为男女关系不正当,就要执行死刑。而当时司法警力严重超支,所以到处征召执行人,有些人冲着新鲜应了征,之后一辈子变成素食者,看见血都能当场晕菜。

执行死刑的一般会有几百块的补助,外加若干天的假期,早年间如果是部队的人临时招来执行死刑的,还会给予立功奖励。

可见去杀一个人,并不是那么理所当然的,尤其是法制社会下,国家一直在极力减少死刑的执行数量,偶尔轮到你一次,就足够你一辈子阴影了。

因为说了归齐,这毕竟是在杀人。除非对方是跟警方在或火并的时候被击毙,只要是伏法的犯人,即使他多么罪大恶极,多么蛮横不讲理,但你跟他无冤无仇啊。再怎么有正义感的人,看着一个人五花大绑背对着你,然后一枪爆头倒地,这种心理压力都是巨大的,甚至说产生负疚感都很正常。

网上现在也有一些执行枪决的视频,虽然都是远距离拍摄,但一声枪响之后,一排活生生的人就死了,那种震撼还是很强烈。作为一个隔着屏幕看视频的都如此大的压力,更何况开枪的法警了。

而且在执行之前,你还会看着这个犯人如何走向死亡,有在车上拉裤的,也有吓得眼泪汪汪的,还有情绪失控乱喊乱叫的,你跟着一路看下来,心理多少都会产生一些同情。更重要的,并不是每个死刑犯都五大三粗跟李逵武松似的,有一些是潘金莲潘巧云那样娇弱的美女,还有王婆那样外表慈祥的老太太,现代文明人要毫无波澜的杀死这些外表柔弱的人,心理压力是非常巨大的。

我国作为一个非宗教国家,大部分人都是无神论者,但在执行死刑之后,很多法警都会把津贴立刻花掉,要么请客喝酒,要么就捐了做慈善。因为这是死人钱,留着特别晦气。另外还有些人会把执行时穿的内衣都烧了,或者就戴一些辟邪的东西压晦气,反正就是各种烂七八糟的讲究,在杀人的时候都会不自觉地封建迷信。

所以现在国家才会极力减少死刑立即执行,另外也在大力推广注射死刑,一方面也是出于人道考虑,另一方面也是减少执行法警的心理压力。

死刑犯受刑,为什么法警有很大心理压力?

心理压力不大是假的,不少法警在执行任务后都会伴随着恶心、失眠、噩梦、食欲不振甚至神经衰弱等现象,背负着极大的心理压力、思想压力,往往需要心理医生介入疏导。

在过去,死刑的执行者一般以武警为主,而现在,法警是死刑执行者。在平时,法警负责保卫、押解犯人的工作,而一旦接到死刑执行命令,他们就要担当起相应的职责。从接到执行命令到执行完毕,心理压力之大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虽说被执行人都是罪大恶极的犯人,死刑是依法做出的判决,也是他们应得的惩罚,但毕竟是一条生命,谁负责执行都会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甚至是抵触心理。尤其是在执行前,有些死刑犯出于求生本能,会做出一些异常行为,比如咆哮、痛哭流涕、自残,甚至是袭击执行人员,这些行为更会加剧法警的心理负担。虽说法警代表的是国家,执行死刑是法律赋予他的权力,但毕竟是剥夺一个人的生命,精神压力可想而知。

法警执行与在战场上厮杀还不是一回事,后者是以性命相搏,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心理包袱反而少了很多;而前者则是对一个人性命的“收割”,站在距离死刑犯五到七米的地方,只要轻轻触动扳机,子弹就会穿堂而出,从后胸贯穿前胸,同时伴随着血液四溅,放在谁身上都不是一时半会就能接受的。即便是“久经沙场”的法警,在看到这个情形时,心理情绪也难免会产生波动,为之一颤。

虽说执行时间、执行地点、行车路线等相关信息都有严格的保密制度,只要自己不说,外人是不会知道谁是死刑的执行者,但自己这一关也很难过去,毕竟人都是有感情的动物。

再就是法场多设在偏远的郊区,从看守所到执行法场往往需要较长的车程,在这个过程中,法警同时担当着看管犯人的任务。同在一个车厢,犯人一直保持平静还好,有些犯人的心理活动十分复杂,往往周期性地往复着从平静、怀疑到懊悔、恐惧,再到平静、怀疑的过程,法警还要对其进行安抚和心理疏导,犯人紊乱的情绪无意中又会增加法警的心理负担。

也正是因为如此,一方面是司法的进步,减轻死刑犯临刑的痛苦,给予最后的体面;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减轻法警行刑的心理负担,从1997年起,我国开始将注射死刑纳入到死刑的执行方式中。

相较于枪决,注射死刑给法警的心理负担相对要小得多,一方面,场面没有枪决那么血腥了,注射死刑所采用的药物是低毒甚至是无毒的,成分与安乐死的药物成分大同小异,先通过注射药物使死刑犯处于意识丧失状态,然后注射药物使其呼吸、心跳衰竭,整个过程无痛苦,更没有血腥挣扎的场面,无疑会大大降低法警的心理压力。

另一方面,采用注射死刑后,法警不用亲力亲为了,不必“端枪”人工执行,而是通过注射泵与犯人静脉血管相连,注射泵上有一个自动注射的按钮,按下去便能执行完毕。一个是“按钮”、一个是扳机,一个是人工执行、一个是自动执行,从这方面来说,注射死刑带给法警的心理压力无疑会更小一些。

当然,限于注射死刑更加高昂的成本,目前注射死刑并未完全取代枪决,除了少数几个有条件的地区全面普及开来之外,很多地区仍然以枪决为主,因此法警在执行时,所面临的心理压力依然很大。

除了更为人道的注射死刑被引入之外,如今在死刑判决时,大多本着“少杀”、“慎杀”的原则,任何一个死刑判决都需要经过最高法的复核、任何一个死刑执行命令都需经过最高法院长的签字;再加上这些年取消了一些适用死刑的罪名,以及对一些特定的人群不再适用死刑,比如18周岁以下的、75岁以上的、孕妇等。在以上大背景下,真正被判处死刑立即执行得越来越少了,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法警执行死刑的概率,心理负担因此也相对降低了许多。

解决此问题的关键,除了法警自身的心理调节,让其真正意识到这是“正义的行为”,代表的是国家、是法律,本质上是惩戒坏人、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是法律赋予他们的权力和使命;

除此之外,更应当加强心理疏导和干预,避免产生心理疾病,这既是人文关怀的体现,也是保证法警队伍强大战斗力的需要。

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留言交流;

码字不易,给点个赞、点个关注吧。

死刑犯受刑,为什么法警有很大心理压力?

你的问不清楚,但老夫明白你的意思,但不等于全部友友都明白。

枪毙罪犯,所有法警都无心理压力。现在三四十年,什么稀奇古怪的事都发生过,但没听说过劫法场,也没听说过哪个罪犯处决前夜跑掉了。

那么,枪决罪犯,哪些人心理有压力?当然是法院首长及刑庭的法官。怕什么?怕罪犯自杀及突发大病死掉。所以,待决罪犯法医两小时--观察,还要问他一些人性化的问题。尽量满足他的-些生活方面的要求。

法院会派犯罪心理学家,专门与待决犯交谈。要让罪犯明白,法院法官与他无怨仇,而是非常关心他,尽了最大可能保护他的权益,不但不打骂,连-句污辱他脸面的话都不说。三十多年前,待决犯都是跪那儿听训斥,甚至跪会台上听宣判。现在法律-一不允许。

有人说牢中采用犯人管犯人,狱警不可能24小时陪犯人。这是误会。牢中大都犯人十几住一起,这当中有线人,有人想跑,有人绝食,及时反映狱方。

对于已经下了死刑令,并且当面告知了罪犯,必须单独关押。这时的负责人转到法院,与狱方脱离关系。

武警到刑场,为的是加大镇慑。杀人不是目的,镇慑才是本质。老夫在六七十年代十数次去刑场观看,那是人山人海,万众欢腾。为什么枪毙他人大众欢乐呢?这里边有--个心理学原理。多数人想:我多么幸福,多么快乐!我可以自由漫步,可以喝点小酒,拌猪头肉黄瓜加花生米。

青少年想,幸亏没枪毙我,不然,爸爸妈妈不得哭死。以后千万不和人打架……

枪毙人心理有压力,一般人都以为与法医没关系。但某地枪毙一女犯,子弹从后脑进,从嘴里出。由于犯人头拱地,法医检查了入洞,便匆匆填写了死亡单。罪犯拉到火化厂,苏醒了,眼球转动,子弹从嘴出,打掉三枚牙。火化工竞被吓得鬼哭狼嚎,疯狂窜到院里。女犯的爹娘冲进来,女犯转眼球看爹妈,没有-句话。

刑庭庭长与法医从三十里外来到,女犯已闭眼。法医用手背试她额头,尚有微温。他伸手后腰,摸出-支六四小枪,对准她额头-枪。女犯父母,在院里听人说,可以把女儿拉走,到医院抢救,等于检了_条命。中国民间,相信人只有一刀之罪,或者--枪之罪。老夫当然不信这-套。

这个事故,到底谁负责?老夫没听过后续报导。此处略说自己的分析。

开枪执行射击的武警战士不承担任何责任。枪是机械,人体是_个复杂生命体。元帅刘伯承战场上子弹从右太阳穴入,从右眼出,打下一只眼球,竞然不死。这不是奇迹吗?

法医要承担记过处分,因为粗心大意,才有此误。

为什么法警不执行击毙罪犯的任务,而选择武警?因为法警都是本地人,而武警都是外地人。武警执行任务,都是自愿报名,决不强制。执行任务,战士记功-次。还有酬金。1970年,枣庄的酬金为30元。

死刑犯受刑,为什么法警有很大心理压力?

以前,我们说起县里的武警二中队,总是感觉到很神秘,因为,他们是负责执行死刑的。后来,有退役的老兵分到我们附近的供销社,我们处于好奇会问他枪毙过人没有,他不说,但告诉我们一些我们不太了解的关于行刑的故事。

他说执行死刑是一件需要良好心里素质的任务,无论新兵,还是老兵,心理的压力还是很大的。要知道,很多优秀的士兵其实只是十八九岁的孩子,面对神态各异的罪犯,用自己手里的枪亲手结果罪犯的生命,真的算是一次考验。有些士兵任务完成后出现了心理问题,做噩梦,吃不下饭,有内心焦虑表现。

他说,行刑不是打靶,单论技术的难度,比打靶容易多了,但行刑时,枪口对准脑袋的那一刻,脑子里就重复几个字——稳住,听哨子。这样极为简单的过程,因为要保证万无一失,而变得异常艰难,他说,那会儿,真的觉得训练有素尤其重要,克服心里的压力,保证动作不变形,真的全凭肌肉记忆,和平日里训练养成的良好习惯。

这种紧张,依然来自压力,毕竟同类在自己眼前死亡,不是谁都能够保持安静。那真的不是打靶,是打活生生的人。无论这个人多么的罪大恶极,死有余辜,用枪打死他的人,依然需要克服心理关。所以,执行行刑任务,是一件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我记得那时候,街上会有标语——对罪犯的仁慈就是对人民的犯罪,也许这句标语,会成为他们心里释怀,勇敢,坚定的理由吧。他说是的。一般来说,哪些战友被选去执行任务,都会提前集训,除了训练技术动作以外,更重要的就是心理训练。领导会在动员会上强调他们任务的光荣性,重要性,会告诉他们惩治犯罪,是武警战士的职责,打击罪犯就是上战场。

任务完成后,还要集中进行心理疏导。休假,放松。

那些求生本能强的罪犯,在被枪击中之后,会有挣扎,虽然远处的人看不到,他们是能够感受到的。所有的人都想活着,哪怕在死的那一瞬间,他说,所以,人们要珍惜平安的生活。

死刑犯受刑,为什么法警有很大心理压力?

笔者以前在法院工作过几年,参加过执行死刑的任务,亲眼目睹过执行死刑的场景,谈谈自己的感触和认识。

目前执行死刑的常规方式有两种~注射和枪决。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司法理念转变,目前执行死刑的主要方式已由以前的枪决转变为注射。

对比枪决和注射,法警在这两种执行方式中的主要职责是不同的,枪决主要由武警负责,法警负责协助;而注射主要由法医和法警执行,即使法警不亲自注射,也会配合法医进行注射工作。

就枪决而言,法警的心理压力不是太大,因为执行任务由武警具体实施,法警主要负责押解工作,只要保证把死刑犯安全顺利押赴刑场即完成了本职工作。而武警需要按照既定枪决程序将死刑犯“送走”,自然心理压力会很大。

死刑犯虽然是罪大恶极之人,但也是一条鲜活生命,同为生活在世间的人,执行者内心多少会有所“顾忌”,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毕竟人与人在这个特殊时刻的“相遇”很耐人寻味。二人素昧平生,无冤无仇,因为国法使然,必须枪决死刑犯,执行者内心真实的想法应该是“杀人非我愿,但职责所在,责任重大,不容懈怠”,自然内心需要承受“国法”与“本意”的“挣扎”,没有哪一个正常的人,包括执行者会喜欢“剥夺”他人的生命,即使“执行死刑任务”是国家法律赋予的使命,执行者亦应该会有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执行的驱动力完全来自于法律赋予的职责,法律是严肃的,没有人面对刑罚执行会轻松自在,更何况是最为严厉的死刑执行呢?!

同时,作为一项工作和职责,执行死刑是庄重严肃的,自然需要保障执行任务顺利完成,不容偏差和闪失,无形之中会带给执行者一定的心理压力。而且,一般枪决都是公开进行的,会有大量围观群众,如何圆满高效地完成执行任务成为执行者必须面对的问题。一旦执行者心态放松,不能全神专注执行任务,就可能出现偏差,势必要进行“补枪”,一方面这不够“人道”,另一方面会带给死刑犯亲属不必要的“伤痛”,所以一弹爆头毙命是执行者最佳的执行效果,如何保证执行的“质量”“效果”,成为执行者内心挥之不去的威压,它时刻考验着执行者的心理和技术,心理压力大是必然,实属正常状态。

就注射而言,在缺乏法医的地区,法警需要直接参与注射;即使在有法医的地区,法警也要亲自协助注射工作,只有具体执行地位、作用大小的区别,所以法警在整个执行过程中的作用不可或缺。

依法执行死刑,对于注射来说就是要依据注射方式,按照既定的注射程序将死刑犯“深度麻醉”,让其永远“睡去”,也就是安乐死。

对比枪决,注射方法更加人性化,因为它没有一弹爆头的血腥,没有喧嚣的围观人群,没有被暴力“逼迫”的恐惧,所以一般死刑犯的压力会小不少,自然心态也较为平和,并愿意“积极”配合注射执行任务,如此执行任务阻力较小。

这种情况下,法警的心理压力会小不少,因为“注射”基本等同“打针”,虽然注射会依法剥夺死刑犯的生命,但是在无声无息、毫无痛苦中结束死刑犯的一生,应该是一种最为“人道”的方式,也给死刑犯保留了足够的“尊严”,法警按照程序操作即可,与武警执行时的“紧张”😰和“焦虑”不可同日而语。

目前,法警的主要工作在于押解和协助注射,所以比法警压力大的应该是法医,法医需要保证“扎针”的精准,因为死刑犯有所紧张😰是必然,需要法医在较短的时间内找准适合的扎针“位置”,有时死刑犯过于紧张😰,导致神经系统绷的太紧,扎针会很困难,这时需要法医与死刑犯进行“对话”“聊天”,以转移死刑犯的注意力,缓解其的紧张😰情绪,保证扎针到位,以顺利实施注射任务。

因为如果第一针不能到位,反而会让死刑犯更加紧张😰,这样就会造成注射工作的被动,如此第二针注射也会更加困难。所以,有经验的法医往往能在法警的有力配合下,很快找准扎针位置,并能够熟练的掌控推进药液的速度,确保麻醉效果“恰到好处”,进而实施第二针的跟进,当二针相继持续发力,死刑犯就会在“沉睡”中停止心跳和脑部运动,之后法医就会宣布死刑犯已经死亡,心理压力也会随之骤减。

所以,在实际的死刑执行任务中,相较于武警和法医,法警并不会有太大的心理压力,这是由法警具体负责的执行工作内容所决定的。

以上内容系笔者愚见,不妥之处,敬请谅解,欢迎批评指正,谢谢谢谢!![作揖][作揖][作揖][作揖][作揖][作揖]

死刑犯受刑,为什么法警有很大心理压力?

我曾认识交往过的一位朋友,法警,专职行刑。单位上班基本无约束,隨他上班或不上,但一有仼务,就上单位。喜欢喝酒,整天酒水糊塗。但我们交谈中,从不涉汲他工作内容。我明知,也从不问。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